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卿卿如晤》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卿卿如晤》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5 21: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卿卿如晤》经典读后感10篇

  《卿卿如晤》是一本由C.S.路易斯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卿卿如晤》读后感(一):靡靡

  1)

  一本小书,C.S.刘易斯的A GRIEF OBSERVED。刘易斯给爱妻的悼亡手记。

  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的刘易斯,此前一生平淡如水,单身数十载,栖居于学院高墙之内,不断的切问近思之后皈依基督教,成为著名的护教大使。似乎他的理性思考之路就是他的整个人生,似乎这样就足够了。54岁,他遇到乔伊·达维曼。

  乔伊时年37岁,已经走过残碎不堪的一段人生光阴——早年信奉犹太教的父母实行严格的宗教管制;成年后嫁给一个酗酒动武、感情不忠的丈夫生活拮据,疾病缠身,一路蹒跚无助。因切身之痛,鼓吹过享乐主义,推崇过共产主义。而直到看了刘易斯关于基督信仰的书,才感到灵魂有了支柱。于是相识,通信,见面。

  乔伊与丈夫离婚后,自美赴英。他同情她,帮她找房子、找工作,还为她的孩子支付学费。四年后,她的签证到期,为了不被遣离境,她唯一的办法是和一个英国公民结婚。路易斯决定与她成婚。这一切,在他看来纯属出于真诚友情的帮助——与爱情无关。

  然而半年后,乔伊被诊断出癌症晚期。当死神降临时,他才意识到,她在他心中的分量。“多年以前,我写关于中古爱情诗的文章,形容那种奇特、几乎不真实、像宗教一般的爱情,心里糊涂的只当那纯粹是一种文学上的虚构;现在我才知道真有其事……”爱情和死神一起降临了。

  1957年,他们在医院“简陋而充满消毒水气味的环境”中举行婚礼。经过化疗的面目不堪的新娘卧在床上,新郎坐在床沿,一起宣读盟誓:“甘苦与共,不论顺逆,不论贫富,不论疾病、健康相亲相爱至死不渝。”

  指日可数的婚姻时光里,他们一起布置家居、讨论信仰、切磋写作,以及出门旅游。1960年,她告别人世,对他说“是你让我如此幸福”,然后又说:“我已与上帝和好,有了祂的平安。”

  刘易斯则哀恸不已,内心挣扎化作文字,留下一本薄薄的A GRIEF OBSERVED。

  2)

  虽是悼亡手记,A GRIEVE OBSERVED却并不是一味的沉痛缅怀哀伤不已。一如书名所示,是哀伤(GRIEVED),更是理性的省思(OBSERVED)。情的倾吐,知的追寻,还有,灵的皈依——因为夫妻二人有共同的基督教信仰。

  一开始悲痛,所有其他的救济都山穷水尽无济于事,眼前是一扇砰然关上的门。但其心智如此强大,绝不会仅仅止步于悲戚。于是有自我解剖:

  “多么自怜的眼泪呵!我宁可选择痛苦,那至少是纯纯粹粹、实实在在的痛苦。而像现在这样一味沉浸在自怜中,咀嚼着那歪腻腻的快感,连我自己都讨厌我自己。然而,我还是沉溺在自怨自艾中,虽然明知这样愧对于妻。”

  于是有对上帝的呼告,以及,怀疑:

  与此同时,神在哪里?

  接下来是,一日从经过不断挣扎的疲惫中恢复过来:

  “也就是在此刻,我对妻的思念最淡,对她的记忆却最深!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实际上,这是一种比记忆更深邃东西。一种瞬间的、来不及回忆印象……似乎愁怀一解除,障碍就挪开了。

  “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这些呢?若换了另一个人在同样处境下,我误解他该是多么容易啊!我可能会说:“他现在走出来了。他终于忘掉他妻子了。”而真相却是:“他比从前更怀念她了,因为她慢慢有了平常心。”

  “这才是事实。而我相信自己能够明白个中三味。但你泪眼模糊时,什么也看不清;当你拼命想要得到渴求的东西,通常一无所得,即使得到了,也不会是更好的部分。……我渐渐意识到,那扇门不再是紧紧闭着,重重拴着的。不正是我自己的抓狂才导致门在我面前砰然关上吗?当你的心灵深处只剩下了呼求之声时,神无法搭救你,就像落水的人,狂抓一通,别人怎么帮他?可能正是你自己反反复复的嘶声喊叫,让你听不见你想听到的声音。”

  最终,目送着她“回眸一笑,转身归向那永恒源泉”。

  3)

  乔伊墓志铭

  Remember

  HELEN JOY

  DAVIDMAN

  D.July 1960

  Loved wife of

  C.S. LEWIS

  Here the whole world(stars,water,air,

  And field.and forest, as they were

  Reflected in a single mind)

  Like cast off clothes was left behind

  In ashes. yet with hope that she,

  Re-born from holy poverty.

  In lenten lands, hereafter may

  Resume them on her Easter Day.

  4)

  中文版译者喻书琴为书写了一篇后记,某些评论还是中肯的:“这样,就不再是单纯的他-她之间的对话关系,而是他-她-祂三者之间的对话关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卿卿如晤》的主题不是爱情,而是信仰。”

  然后她又不能免俗地要做中西比较论,牵扯到中国的悼亡文学。我脑海里第一个闪出的是《浮生六记》。果不其然

  《浮生六记》,我高一时读,爱其雅致哀婉。老杨知我读此书,借钱锺书言表达了对此书的贬抑。钱锺书为杨绛《干校六记》作序,提到《浮生六记》时轻描淡写的来一句“一本我不甚喜欢的小书”,一如既往地尖刻。然而这书到底哪处不好,我那时并不了然,仍是喜欢其文字。

  这次在另一本书的后记里读到其片段,忽而看到其不好了。

  《浮生六记》写芸娘之死:

  余欲延医诊治,芸阻曰;“妾病始因弟亡母丧,悲痛过甚,继为情感,后由忿激,而平素又多过虑,满望努力做一好媳妇,而不能得,以至头眩、怔忡诸症毕备,所谓病人膏盲,良医束手,请勿为无益之费。忆妾唱随二十三中,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神仙几世才能修到,我辈何人,敢望神仙耶?强而求之,致干造物之忌,即有情魔之扰。总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

  芸娘早逝,自归结为“致干造物之忌,即有情魔之扰。总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沈复自己,“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过后也道:

  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话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

  这样,一段情缘,最终化作一个明哲的教训了。但对比起乔伊临死前的微笑地说“我与神和好了”,对比起刘易斯心境平和之后“更加怀念她了”,就觉得沈和芸的情还是缺了点什么,而且缺的是很重要的东西。缺什么?知。

  《浮生六记》到处都是情,泛滥的无休无已的情。当其生时,则缠缠绵绵心不念它;当其逝时,则肝肠寸断此恨绵绵。别的呢,什么也没有。A GRIEVE OBSERVED,除了悲恸,却还有永不停息的知的追问。而乔伊在时,两人爱是笃实的,心智亦是澄明的,且心智之澄明使爱愈益笃实。妻子走后也是如此,当我“怀念”她更少时,对她的记忆却更深了。这里的“怀念”一词,实在难译,应指那种无法自持泛滥的想念

  而沈复则没有搞明白,情的笃实与泛滥,完全是两回事。他的爱里没有“知”,纵有,也是“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之类,好像爱情是跟小贩讲价,几斤几两可以剥开来算,今天得到半斤,明天肯定要失掉八两。知无大小,小知非知。

  没有知,只有泛滥的情,春花秋月厮守缠绵,如此就靡靡下去。靡靡地生,靡靡地爱,靡靡地写作,到最后把整个爱情都靡靡了进去:

  (友人)赠余一妾,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如此,钱锺书看不起《浮生六记》,就有情由,也有资格——至少他和杨绛先生的结合,是不乏“知”的。

  不记得老杨说过“不要盲目于会作诗的男孩子”,也许他当时是只对女生作此告诫吧。现在想来,这“会作诗的男孩子”一说,应是指这种无“知”的靡靡。

  5)

  还是木心:知与爱永成正比,这是意大利产的好公式。

  有了对比,就知道这种爱的可贵,这是全书我最爱的文字:

  我们常认为,死者能看见生者。而且,我们还揣测,不管这揣测合不合理,倘若死者真的能看见生者的话,一定比从前看得更透彻。妻生前所称作的,也是我现在还称作的“我的爱情”里面,到底有多少浮华和虚泛的成分,妻现在应该看得清清楚楚了吧?亲爱的,你好好地看一看吧!就算能掩饰,我也不愿,我俩从未把对方理想化过。我俩都尽量不向对方隐瞒什么。我身上大部分败坏的地方,你生前就知道。如果你现在又看到更败坏之处,我会坦然接受。你亦然。指责、解释、嘲笑、原谅,这正是爱情的无数奇迹之一。它给予两人(尤其是女人)一种能力,使她能看清爱情的蛊惑,却还甘心受之蛊惑。

  《卿卿如晤》读后感(二):如果你能回到我身边

  先读了原文,学术大师兼神学作家的书,兼具文气和朴实,非常好看。但对我这样的英语水平,有点困难了。急切地找中文版去看,像追星的小朋友

  Lewis的妻子是个江湖骗子,这不碍事,他们的感情很合拍。中文版里有儿子写的前言,有译者的后记,基本证明了我先前得到的江湖小骗子的印象。他正好容易被这种女性对象吸引,能明白他爱她的理由,虽然我自己是不会爱上这号人的,可能我自己就是个江湖小骗子,同性不可能相吸吧。但当我发现她是小骗子之后,阅读过程就不再是威严肃穆全心领教的过程了,而是夹杂着微笑或调侃的情绪

  这是一本相当pure的书。Lewis的诚实是我不可能有的:诚挚,专注、智慧虔诚。没有这些特质,很难做到他那个高度的诚实,很难写出如此纯净的书。所以,读此书的过程不是平等交流过程,我只有学习的份没有交流的份。很少有这样的阅读体验

  因丧妻的痛苦而产生对上帝的质疑,转而取得同上帝的和解。中间的转折是怎样来的?Lewis把痛苦和疑惑写在一个个小练习本上,当写到第四本时,他决定这个事情应该结束了,眼下这本本子写完时,他不预备再说什么了。接下来,在书写的过程中,他就同上帝和解了,这个过程非常迷糊,就像他自己说的,人们发现天亮的瞬间,恍惚意识到窗外的天光其实已经亮了有一阵子了,具体什么时候太阳射来第一道光线,真没注意到。在这么要紧的事上,我以为必然会有的顿悟没有出现。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顿悟,他早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在不断地书写中冰雪被融解,真相逐渐浮现,不知不觉占据了纸面的大部分空间。爱情的本来面目确实是这样的,作者并非虚枉。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和爱的小册子,但它不能被用于安慰死亡,也不能被视为爱情的赞美诗。它只是一种记录。书写这本书的过程是一个行为艺术,通过记录死亡和爱,作者为人世留下了一件艺术品。

  译文流畅,读来上口,可打80分。可惜文艺腔重了,有点破坏了原文的趣味。Lewis是个老学者,即使在口语中,他仍然保留其独特的行文习惯。在她病重期间,他对她说:“If you can - if it is allowed - come to me when I too am on my death bed.”。这是少数原文记录他们生活中对话的情节,也可管窥作者用语的特点,文字简练,句式优雅而语意丰富。译文为:“有一天,当我也躺在床上快不行了,如果你能--如果你得到许可的话--请回来看我。”可见文艺腔和优雅的文字是两回事情。另外,原文用一个大写的字母H代称妻子。作者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全书虽然谈虚的内容多,读实的内容少,文字却实打实一句是一句,每一句都要认真读下来才能明白他的意思,这个H嵌在文章里看着机械,却十分顺眼。译文中多数为“妻”,少数几处为“伊”,风味全落到文艺腔上去了,遗憾

  《卿卿如晤》读后感(三):情殇与救赎

  【读品】罗豫/文

  他俩的相爱如此不可思议。她——乔伊•达韦曼——37岁离婚失意的单亲母亲,是他——C.S.路易斯——饱经沧桑立志单身的知名教授的崇拜者;她飞越大西洋来到他的身边;他出于纯粹朋友间的相助,与她假结婚;她身染绝症,却赢得了他迟到的真爱,一场轰轰烈烈的黄昏恋不期而至;他们携手走过生命的最后时光,铸成的这座爱情纪念碑上,写着四个字:卿卿如晤。

  痛定思痛,他不得不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这个在他生命黄昏里才姗姗来迟的爱妻,已离他远去,再无回眸。就像过了正点应邀去赴一场婚姻的盛宴,刚尝了几份惊艳的开胃菜,筵席就无情地撤走了,只留给他无尽的怅恸和回忆。面对无情的宴会主人——命运,在那些“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午夜”,他写下这本浸透情感、理智与信心的悼亡手记,核心的问题不是关于爱情,而是信仰。

  作为26岁即登牛津教席的学术天才、《纳尼亚传奇》七部曲的作者、二战中与邱吉尔齐名的演说家,C.S.路易斯数十年的象牙塔生活似乎已让他的人生臻于纯洁的完美状态。然而如果这样去写一篇路易斯的传记,读者会觉得还缺点什么——是的,如果没有遇见乔伊,路易斯的人生,会缺少一次刻骨铭心的爱,和一次肝肠寸断的痛;如果没有遇见乔伊,身为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的路易斯,或许只是上帝的一个传声筒。

  经历了同乔伊的千里相会和阴阳相隔,路易斯体会到了人生的真正况味,正如亚马逊网站对该书的评论中所说,当乔伊离开人世时,路易斯来到了人世。具备深厚神学理论基础的路易斯,在失爱的情感真空中,从上帝秘书的座位上下来,重新反思了自己理论化的基督教义。这本手记真实地记录了他因为失去爱而怀疑信仰、重新质问人生终极目标、最终与上帝和解的心路历程。

  丧妻伊始,虔诚的路易斯第一次对信仰有了动摇——神在哪里?“当你迫切需要祂,而所有其他的救助都山穷水尽无济于事时,你会发现什么呢?一扇当着你的面砰然关闭的门,从里头还传出上门栓——双重门栓——的声音。接着,是静寂。”辗转反侧,他想起福音书上的句子:“哀恸的人有福了”。可是他却不再相信基督在福音书中的谆谆告诫:“如果对我谈信仰的真实性,我会乐意垂听;如果对我谈信仰的义务,我会洗耳恭听;但千万别对我谈信仰给人带来的安慰,我会怀疑你根本不懂。”以前他布道时总会说,如果上帝爱你,他一定会不忍心,恨不得代你受苦。但他现在不知不觉有了情境涉入,不再只是旁观上帝与受苦者之间的关系,他改口道:“如果你真的爱她,你会不忍心,恨不得代她受苦。更何况上帝。”然而待悲恸渐渐退去,生活依然按部就班,再度审视失丧之痛,发现只不过是纸片搭起的房子,他终于体悟:“丧偶并非婚姻之爱的中断,而是婚姻诸多阶段之一——就像蜜月一样。我们需要的是在此阶段也好好地、坚定地生活下去。”

  1940年,正值春风得意的路易斯出版了《痛苦的奥秘》。他在其中以神学家的身份专门讨论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为什么会让人经历痛苦。二十年后,真正的痛苦袭来,再为上帝做无条件的辩护,路易斯显然无能为力。虽然他在痛苦之时仍用神学思辩语言进行反思,但《卿卿如晤》中明显多了感性的情绪宣泄。这本书里的路易斯,不再是侃侃而谈左右逢源的神学演说家,他对上帝的怀疑,也不导致一个宏伟严密的神学理论的诞生。他与上帝的关系,不过是种“和解”,仍留下许多个人化的疑问和思考。一个高高在上的布道者,就这样走下神坛,还原为我们身边有血有肉的大丈夫。

  行文至此,突然在想,面对生和死、爱与恸、信仰的崩塌与重建,真正思考而不迷失于思考的人,在这个时代,恐怕愈来愈少了。C.S.路易斯也许不是最后一个,但一定是最认真的一个。真爱与信仰或可成为人们奢于谈及和主动回避的话题,但变了味的心灵鸡汤,不断掺水稀释后,还会有人品尝么?

  《卿卿如晤》读后感(四):「但与爱情无关」……

  本周刚拿到书,与我想像中的相差甚远——本以为是一本厚书,却是100页不足,且里面照片插图页白掉了很多页,再者行距较大。

  但是,不得不说,这一眼看上去就是一本庄重的书:古铜色的简洁封面,“卿卿如晤”四个粗宋大字,给人以严肃之感。

  我想,这书得细看,得慢慢品味,于是就不敢轻易读正文,只是把前前后后的前言后记读了而已。

  那篇不短的译后记,确是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不禁反复阅读。

  译后记共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刘易斯与乔伊的故事,第二部分对比了中国悼念亡妻之作,第三部分则是译名之类的其他东西。

  第一部分对夫妻二人的故事的叙述,可谓感人。我猜想,译者喻书琴(大概是位女士吧)的中文文学功底应该非常深厚,本是平实无奇的一些事情,在她笔下也令人感伤,不禁为二人的爱情感到惋惜。

  此中最让我感动的话,是那句重复出现的“但与爱情无关”。读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尽管表面说无关,但是直觉告诉我,是有关的。虽然喻女士特意反复这句话,但是实质上是想突出他们之间实实在在是有爱情的吧——只不过是刘易斯没有从理性上承认而已。

  乔伊去世后,刘易斯的心理状态在喻女士笔下也给写活了。

  这部分愈读愈有味,对刘易斯夫妻二人的爱情愈有感慨,甚至值得落泪。

  第二部分把中西文化对比,可看出译者对中西方文化都十分精通,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化,诗词散文随手拈来。

  对比得出,其实刘易斯与乔伊的爱情间,还有一者——上帝。

  在基督教观念里,“爱是最大的”,而且“神是爱”。对于刘易斯这位在信仰路途上曲折前进、最终皈依基督的人来说,脑中无时无刻没有神,就我个人对他的了解,他并非那种只信仰基督教教义的人,他确确实实地接受神的存在。所以,译者得出结论:某种意义上,本书主题是信仰,而非爱。

  由于我尚未阅读正文,对其内容也不好评析,只能略略地从我对刘易斯的了解谈谈而已。

  第三部分是译者斟酌译名,以及一些其他说明。不得不说,曾珍珍女士的“卿卿如晤”翻译得太妙了!我没有拜读过曾女士所翻译的本书,但是从《裸颜》(好像是华东师大出版社直接用了台湾的译本)的前言看来(一般我都把前言先看一遍),曾女士也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的人。

  译后记的用词,透露着一种古典的味道,既委婉,又十分到位,读着很舒服,有很容易感慨。那句“但与爱情无关”已经烙在我心头了。

  《卿卿如晤》读后感(五):恩典中的悲伤

  我没有体会过丧妻之痛。就着C.S.路易斯的描述,我才能进入到他的心灵里,去体会到这遭遇丧妻之痛时,这位作家的真实感受。

  人类具有同情之能,乃是因为有情感。近来读了爱德华兹的那本《宗教情操真伪辨》以后,对“情感”之重要有了比较清楚的认知。或好或坏的情感,形塑出人的内在生命。认识真神的人,也更接近于这位神。《卿卿如晤》当然是充满着关于情感的描述。这种情感间杂在于个人的悲痛、对亡妻的怀念,以及信心的挣扎。

  C.S.路易斯的妻子乔伊,曾经也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她寻找世界上的美好,但命运给她带来的是击打,正如路易斯本人也曾是胡作非为的浪子。上帝把他们用祂的爱配合在了一起。但是,上帝依然在给他们带来伤痛。而路易斯爱妻子几乎要超过爱神,乔伊死后,这被剥夺的幸福,使这位智性非凡的基督徒陷入到对上帝的怀疑中。

  结构上来说,作家有神来之笔,因为这种赤露露的表达,不能用技术来勾画,本书中,当所有的情感上的悲痛挣扎抒情之后,显露的是一亡妻留下的唯美的画面,以及临终前作为另一个圣徒,对着牧师、对着上帝所说的话。这是一个充满了圣洁荣光的画面。“临终前,她对牧师,而非对我说,‘我已经与神和好’。她微微一笑,但不是对我,随后,转身归回那永恒的源泉。”

  那一灵魂,有着自己的主体,那一灵魂,并不只是属于C.S.路易斯的。这神来之笔,或正因圣灵对他的光照。那是一个文字和灵性上光澄透明的出口。这种爱,它上升到灵性层面,超越了一般意义上人的眷恋。而这也包括在了文字前半部分,C.S.路易斯对自我的情感的反省中,因为当占有成为主导性思想时,他有所觉察到自己身上的那种情感的自私。对神,对人。

  然而,这本书仍然非常动人,不单单因为路易斯的表述,更因为在文字背后两个人的真实的故事。也因为他在这本书中,在思想与文字的游走之后,在情感上忽然那么光明地攀升跳跃到了一个澄明的境地,文章到此终止。我想,这或许正是圣灵对于他的带领与更新,是他信仰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程打磨。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哪怕一位伟大的作家、护教大师,在爱情上堪以视为楷模的圣徒,在灵魂的实质上,也仍然是一个罪人。依然,看见在孤独中,圣徒在怀疑中有忏悔。并且,也明白,上帝使他们彼此相爱,她完成自己的信心征程,而她的离去,对他也并不徒然。

  三个月后,C.S.路易斯也回到天上的家了。

  我仿佛看到地上有两个孩子,在痛苦患难中熬练,使他们成为圣洁,但有一天他们必定在天国相会。在那里不再有嫁娶,不再有为着思念的痛苦,永远存在的只有那份至真至纯,胜过一切的爱。这爱,是从上帝而来的。这也就如我们世上每一对的基督徒的夫妻,同样要去经历的。因为,婚姻是为要使人熬练成圣。

  我们都是罪人,伟大与平凡,信心与挣扎在我们一生。但是,我们因为上帝,而活在祂的恩典里。

  《卿卿如晤》读后感(六):如晤 如面

  读了两本Lewis的书,都与痛苦有关,一本《痛苦的奥秘》,一本《卿卿如晤》(呵呵,也有译《审视悲痛》)。前者从基督信仰层面,理性地分析了人为何会有痛苦、上帝何以允许痛苦存在、痛苦的奥秘又在哪,铿锵有力;后者则在作者眼看爱妻饱受疾病折磨去世之后,舔噬着丧亡之痛,责问、怀疑上帝,但最终又回归上帝,与上帝达成谅解,真是深情款款,撕心裂肺的痛苦与爱在感性的笔触下展露无余。

  或许自己是感性胜于理性之人,当第一次一口气读完《卿卿如晤》时,内心满是感动,尤其是作者在黑暗中突然听到亡妻一阵“咯咯”的笑。Lewis应该是坚强的人,但也正是坚强、理性,他透露的感性、脆弱,发出的疾呼、呐喊才那样的深彻人心。

  同事很不解为何译作《卿卿如晤》,我张开了嘴却最终还是没有出声,觉得这还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吧

  由于译者的介绍,下载了《影子大地》看,根据Lewis和他妻子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依然感动。尤其是Lewis在妻子去世之后与继子道格拉斯相拥而泣。结尾为乔伊的一句话:The pain is the part of happiness。乔伊真可谓lewis的知己。

  《卿卿如晤》读后感(七):生与死之间,信仰该何去何从?:《卿卿如唔》

  《卿卿如唔》是一篇悼亡手记,是路易斯在痛失爱妻之际,在那些“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午夜”里写下的文字。是路易斯对生和死、信仰的失丧与重逢等人生母题的深刻思考,包括了他对那一段悲恸岁月进行的鞭辟入里、诚挚坦率的内省;同时,这又是一份细腻真实的心灵记录,展示了他在苦难面前怀疑生活意义的挣扎之旅,也再现了他如何重新归正信仰、信仰坚忍奔跑天路的生命之迹。

  ---------编者按

  路易斯的文字把我拉回了记忆里很痛的一些地方:奶奶的过世,爷爷的瘫痪,外公的肾癌,和一个朋友的爷爷的抢救无效而死。。。。

  妈妈是一个很孝顺很体贴很的女儿和儿媳,奶奶的女儿和儿媳里 妈妈是最被喜欢和信赖,我也沾了妈妈的光,从母腹里出来的那一刻就成了奶奶最爱的宝宝!听说当时奶奶“简直都蹦起来了!”记得小时候 我一放假就跑去奶奶家 和奶奶同睡,那时候 奶奶因为常年下地干农活,手已经粗糙不堪,老茧紧紧包裹着她的手,似乎深怕别人忘记她辛劳的一生。那时候 每天早上 奶奶都会用她那粗糙的大手给我穿棉袜,我每天最享受的就是奶奶给我穿袜子的时候,她手上的起皮的老茧摩擦着我袜子上的小棉球 常常擦出一些“动听的音乐”,像放电似的。我常常用自己的手模袜子,可是就是什么声音都没有,所以我常常暗自失望 希望自己也努力干活 养些老茧!那时候 老茧在我心里是很美的东西。。。

  就这样被奶奶穿了将近十年的袜子,突然有一天奶奶住进了医院,是脑出血。几乎所有的小孩都不敢靠近奶奶的时候,我走进去给她擦口水和吐出来的饭。我常常想不能说话的奶奶当时看着我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当她看到自己的孙女过来却不能抚摸我时 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我也不记得我当时到底是怎么样的心情了。我只记得当奶奶去世的当天下午,我们一家听到奶奶快不行了的消息就赶快坐车回家,当我和妈妈刚到街口时,不知道一个阿姨对妈妈说了什么,只听妈妈喊一声“妈~”就不顾我的往家里冲,我也好想意识到什么似的,眼泪“哗”的就下来了,随后村里弄了很多“隆重的哀悼仪式”,按照习俗还要看电影。很讽刺,奶奶在世的时候大概都没有这么被“盛情款待”过吧?!可是我记得那些天 我没有大声痛哭,但眼泪也几乎从未离开过我的眼睛,而我脑子里只有一句话“我从此都没有奶奶了!” 当年在奶奶坟前膝盖上留下的巴掌大的伤疤早已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了,可是 每每看到奶奶的照片 总是泪眼朦胧的。。。我对那些哀悼仪式从来都是很不满的,总想问那些大人们“人活着的时候,你们哪里去了?”那时候我的信仰就是“死亡=彻底的消失”!

  【如果妻“现在不存在”了,那么,她便从未存在过。是我误把一堆原子当作一个人。而且,按此理,现在并不存在也从未存在过任何人。死亡不过暴露了一只都存在的虚无。被我们成为生者的,不过是面具尚未被揭下的那些人。所有人都同样破产,只是有些人尚未当众宣告而已。】(摘自《卿卿如唔》)

  我当时是没有这样深刻的思考的,只是盲目的哀伤,直到那晚 当我得知外公“肾癌”的消息时,我是真的忍不住失声痛哭了,因为当时外公是不信主的,我脑子里又是只有一句话“我在天堂里会不会再也见不到外公了?”我惧怕,更无助!在旁人眼里,我似乎只能“无奈又无助”的祷告 去“发泄”一下内心的恐惧。。。

  【当我言说恐惧、我指的是纯粹动物性的恐惧,是微小生物面对自身毁灭时的胆怯畏缩,是一种可以令人窒息而死的感觉,是觉得自己有如笼中之鼠的无奈滋味。

  我和妻都意识到这点:我自有我的苦楚,不关她的;她自有他的苦楚,不关我的。她苦楚的结束正是我苦楚的开始。我们走着分道扬镳的路。这一冷冰冰的事实,这一可怕的交通规则——“你,女士,右边请。你,先生,左边请。”——只是死亡这一隔绝的开始。

  所有这些涂鸦简直都是无意义的挣扎,出自一个不愿接受这项事实的人:对于苦难,除了捱忍之外,人实在完全束手无措。这人还以为仍有办法(如果他能找到办法就好了)化解痛苦,其实看牙医时,你是手紧紧拽着手术椅的扶手还是手平放在腿上,有何区别呢?无论如何,钻牙机还是继续钻下去。】(摘自《卿卿如唔》)

  庆幸的是,当外公从手术室里出来后,他自己说“感谢主!”而今 他已经几乎完全康复了!随后等待他的是 与神的婚礼——洗礼!对于外公,这是一次鬼门关上的拯救!随后我们才知道 他在手术台上 不住的念叨“救我!主耶稣!救我!”对人的尽头 是 对神的起头!

  而这次“救赎”过程对小姨实在是打击很大,她总是很气愤的反问妈妈“耶稣那么好为什么还让咱爸得癌症!?他看着别人在快死的时候呼求他,他很高兴么?”在很多亲戚的逻辑里,是“你的天父让你的爸爸得了癌症,为的就是顺服他信靠他!”

  【我最怕的是,原来,我们是陷在捕鼠器中的老鼠,或者比这更可怕,是实验室中的老鼠,我相信有人说过:“神总是将事物作几何式拆解”,但倘若是“神一直都在进行活物解剖”呢?

  他(耶稣)临终之言再清楚不过了。他已经发现那被他称为父的,竟然与他向来所想的极不一样,太不一样了!那个圈套,那个谋划了那么长久,准备得那么精心,诱饵又那么巧妙的圈套,终于在十字架上,一触即发。那卑劣的恶作剧成功了!

  总之,它保留了神秘的性质,所以,有遐想的空间,你可以惧怕它,或者敬畏它——虽然这惧怕未必是对当权者为非作歹伤天害理所萌生的畏惧。至于我昨晚所勾勒的图画,则完全是像S.C.这样的人的画像——他曾和我一起共进晚餐,告诉我当天下午他如何耍弄自己养的猫。像S.C.这样的家伙,无论多么大吹大擂,都无法发明、创造或治理任何东西。他只会设下陷阱,引饵上钩。但他永远也不会想到用爱、笑、水仙花或暮色苍苍的黄昏作诱饵。这的人创造出整个宇宙?他甚至造不出一句笑话、一个鞠躬、一声道歉或一位朋友。】(摘自《卿卿如唔》)

  当信仰遭遇患难甚至死亡时,我们这些信徒当何去何从呢?难道就只是拿着“我们彻底的堕落和污秽,以至于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也无法理解神伟大奇妙的爱!”来自我安慰么?而这些又真的可以安慰我们么?我们那这些所谓的理性动物,终究是难以用一两句话就打发了的!无论这话语再有力量再有智慧,也终究只是麻痹一下,麻醉剂的药效终究是会消失的,那时我们当怎么办?身体发肤之病痛,或许还可用药物,可是灵魂深处的病痛,谁又看得到?谁又医治得了?

  倘若属灵世界真的存在,那么自然要用属灵的方法来医治,可是不得不担忧,我们这些人到底是造物主手里的工具、玩偶,还是他的爱子?

  倘若属灵世界真的存在,或许 我们就要重新定义 何为“患难”,何为“病痛”了!

  倘若属灵世界真的存在,那么死亡 是原来这个生命的另一种延续的开始,还是根本就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像所谓的生命轮回里的一次转世?

  倘若属灵世界真的存在,那么那些已故的人们,是摆脱了“生前”的痛苦,“转身归回那永恒的源泉”,在极乐世界享受,还是在下一轮的磨练中被击打苦待着?

  倘若属灵世界真的存在,这个连我们自己都无法掌控的灵魂到底掌控在谁的手中?倘若是享受,这享受的对象又从何而来呢?倘若是被击打苦待,我们又是被谁击打苦待呢?那么在这个永恒(或者轮回说的永恒)里,有什么是真实存在的,有什么能够真实存在呢?造物主的暴虐,对受造物的玩弄?那么神造我们到底是他爱的延伸,还是他孤独时的无聊消遣?倘若是后者,那么我们的“患难”“病痛”终究是痛苦的!是滞留在永恒里的一个死角里,“永世不得翻身”的!可是 倘若是前者,那么“我(们)虽经过流泪谷,你(终将)使它为泉源之地,盖满秋雨之福”!这样看来 “患难”“病痛”反倒是祝福了!

  倘若我们的灵魂需要被医治,那么我们就总要努力去寻找去了解我们的医生。

  【我需要的是基督,而不是与他相似的某样东西。我需要的是妻,而不是与她貌似的某样东西。一张相当传神的照片最后可能变成一个陷阱、一种恐怖、一道拦阻。

  其实,我对神所持的信念绝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相反地,这信念必须被不断地打碎,而且是神自己将之打碎的。他正是那位伟大的偶像破坏者。难道我们不可以说,这种打碎的行为,正是显示他存在的一种迹象?道成肉身便是最佳的例子;他摧毁了所有先前关于弥撒亚的观念。大部分会被偶像破坏行为“激怒”,那些不为之发怒的人有福了。】(摘自《卿卿如唔》)

  记得信主前有一两年,我曾一直认为我是为保护妈妈而活的,当时就常常想一个让我很痛苦的问题——“如果妈妈死了,我怎么办?”直到我自己得了心肌炎,妈妈因极其害怕失去我而在信仰中痛苦挣扎时,我才发现生命的脆弱让人无法依靠,而人本身的软弱无力也没有能力去依靠它。因为我相信我对妈妈的爱 是远远不及妈妈对我的爱的!

  那么,在妈妈过世的时候,我是否会因经上说“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帖前4:13)而倍感安慰?还是会像路易斯一样发出痛苦的质问和呼求?

  在我还没有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 我想先告诉自己,再经历一次拆毁和重建,我也将会再次遇见神!

  《卿卿如晤》读后感(八):记忆是一条锁链

  我一直期望着将C.S路易斯所有的书收集入我的书库,由于学业繁忙,对于已经被一堆教科书占据大半日程的我来说,课外的阅读时间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了。

  就在不久前,好友刚刚离世对我心灵的触动很大很深,每每浏览我们一起谈论过分享过的网站,她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就会活画在我的面前,另我心神难宁,情谊难忘。以至于我不断的被一种特殊的感情趋使去翻开和她一起欣赏过的图片,一起讨论过的作者和书藉,在其中找寻一种旧人的踪迹和思想火花共鸣与碰撞的生命重现,再次妄图忆起她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某些会延续在我心灵中的一切一切……

  原来她在生病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图书,C.S路易斯的《卿卿如唔》抢先映入我的眼帘,我不知道她病重期间为何会选择去读这本书,也许她想发现另一个世界——天堂是否存在?也许她想了解死亡的意味?也许她想知道如果她……,留给别人的又是什么?但她一定不知道我要选择阅读此书,是为了去怀念,也想穿越思想的藩篱去确定她真正享受极乐之后而给自己的一种安慰,也许最终和她一样是在找寻期望的一种答案。

  作者对亡妻的奢求就像采儿所说的,我们多么期待她出现在我们梦里,让我们看见她现在的样子。但她真的走了,没有留下一丝的线索。但她又好像在我们的感观中忽隐忽现。至今还有她的朋友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她还很年轻,才25岁,她带给我们太多美好的记忆,她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朋友。就如路易斯对亡妻的记忆,依然刻骨铭心,无法忘怀。我们不时的忆起他们在我们身边时的感受,而此时我们需要上帝的答案时,会发现什么呢?“一扇当着你面砰然关闭的门,从里头还传出上门栓——双重门栓——的声音。”我们相信她在天国,她已经拥有永恒的生命,但那是安慰还是一种自我催眠?亲爱的人在“遥远的彼岸”重聚,是不是像世俗拙劣的赞美诗和版画描绘的那样?

  很多人安慰我,我也如此安慰别人,告诉他们天堂的美好。但是我和作者有一个共通的地方是,我们并不是不知道信仰的真实性,我们难过的地方正是我们所渴求的那些美好记忆,永远再也得不到了。一切都过去了,天堂自身则是一种境界,在那里,“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我带着复杂的心思去阅读作者对上帝旨意的探索,路易斯的语言是那么细腻、温婉又渗透着巨大的悲恸和心酸,理性与情感交织绕缠、又撕扯刨开。爱的记忆越深刻,接受她们失去的理性越淡薄。而我,就在作者无数次情感敲打文字断裂的声带中,去直面人性的软弱,因为我们爱,所以我们真的怕失去……

  有时我们真的会想,当我们这样或那样谈论或祭奠离去的人时,她们会不会喜欢?也许如作者本人所推测的:“没有人愿意接受一具不腐烂的尸骨或一丝幽魂一般的影像出现在我们记忆深处”于是,我们会以原有的记忆拼凑出那个原来的人,想像着她在天上的模样,她如果在世上会以什么态度决定一件事情。虽然“目标消失了,而我还是习惯性地把箭搭在弦上,随后忆起,又不得不放下箭来。”有些情形,我期望着她像以前一样给我一些意见和灵感,期待着她以她的角度和思想留给我宽泛的想像。“但前面却横着不可逾越的关隘,曾经条条是通关大道,现在却穷途末路。”

  作者不断的从信仰本身去找回他内心隐约却又一直确在的答案,借着那些他们夫妻共同体偿的神赐给他们真实享受过的快乐以及神在他们心灵与思想上的慰藉。是的,至今给我最大安慰的也是和她一起经历上帝的快乐。一起祷告找到丢失的东西,一起祷告后,她告诉我疼痛又减轻了一点,睡觉又好了一点。她告诉我用抄写圣经的办法使她对神的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最后的日子她坚持收看我们的查经,那些上帝同在的真实让她快乐,让她充满了勇气,坚定了她活下去的意志。当我告诉她,从她信靠上帝那一刻,上帝的手就抓住了她,永不放开时,我清楚记得她的欣喜与快乐。那些划过她生命深深的平安和曾经心灵的医治,那些因为上帝而出现的斗志和决心。难道不是真实的吗?

  如果上帝那么真实的出现在她的生命里,那信实的上帝会将她遗弃于疼痛持续、劳苦重担的人间而不使她进入永恒喜乐的国度吗?

  作者的妻子告别人世,临终前,她对他说:“是你让我如此幸福。”然后又说:“我与上帝和好,有了祂人平安。”曾经,我们多次谈论一个基督徒最大的盼望,是那美好的国度对我们深深的吸引,在我们信心里那是多么的真实与美好,那是一个完美的家。很多人都见证了她最后的日子告诉我们:“她要为主而活!”谁能抢夺她的信心?谁能抢夺她的快乐?因为信心与快乐并非世界能给,所以也并不能被世界和死亡带去。如果我们是那么肯定,对天国的盼望不是软弱者脑中残留的碎片,是上帝拯救我们的目的,谁怎能强迫她的意志,强迫她的去留,只因为她的存在给了我们每一位朋友多么美好温暖的感受吗?

  “她在神的手中”这句话是作者的安慰,也是我的安慰。“因上帝也曾将自己打碎,祂正是那位伟大的偶像破坏者。难道我们不可以说,这种打碎的行为,正是显示祂存在的一种迹象?耶稣道成肉身便是最佳的例子。”

  他以完美无罪受苦的身体和流出的宝血买赎我们,使我们这些没有盼望的罪人有了一张通往天国的门票。他自己也是死里复活住在人中间四十日,在人的眼前升出高天。任何通往亲人的路径,必得经过主耶稣这边,当然神是不能被当作路径来利用的,寻求神的人若不把祂当作目的,而当作手段,那么就根本不是在寻求上帝。

  今天很多人抱着祖谱,亲人的遗像想打碎自己的不安。也会有基督徒以粗质的耶稣图片想像着那就是他仰望和叩拜的对象如此供奉着,过着以人的思想虚构的生活。

  路易斯和我们每个基督徒最终会醒悟:“我需要的是基督,而不是与祂相似的某样东西。我们想见的是真实的她,而不是与她貌似的某种东西。”

  每个生命的出现,都有上帝造人的目的。这个生命就是要认识、信靠、服侍上帝,天上的生活之所以“好得无比”,是因为我们将“与基督同在”。然而,关于生死之事,需要的却是信心。当你真正确信上帝是真实存在的时候,确信上帝是爱你,也爱她时,你就会感到她在,是的,她依然在。

  她喜欢旅行,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去欣赏最美的风景。我曾和她说,我愿意在世上与神同工服侍他人,也随时准备去更美的天家。将来我们在永恒里彼此的相遇才是最美的风景。对上帝和他的恩典,无论我们多么了解;始终都要到与祂面对面。那完整图画才会呈现。

  作者最终在上帝的慈爱与奥秘中领悟了他想要的答案,我相信他永远爱着她的妻子就像他会永远爱这位像他爱妻子一样的爱着他们的上帝。

  附上作者C.S路易斯写给亡妻的诗:

  整个世界

  藏在一颗纯朴的心灵里的星宿、水、空气。田园和森林

  在此像脱下的衣服丢在后面

  化为灰烬

  但带着盼望,盼望她(像基督)

  会从圣善的贫寒中再生

  经历试探的旷野

  在她复活之日一一重圆。

  而我呢?我也将会永远想念我这位朋友,她永远存在我的记忆中,也将会给我新的记忆。我相信有一天,那可能是几十年之后,或是又经历许多的生命故事时,我对这本书会有另外的一种感悟和理解,或许我始终无法完全和作者有同样的感受,但那又何妨?它已经给了我想要的答案。

  《卿卿如晤》读后感(九):意映卿卿如晤

  其实看过两遍,每次都觉得自己的泪水也要忍不住了。

  爱情的甜蜜热烈与死亡的绝决冰冷的直面,厌世的悲观情绪和絮絮的思想斗争的交织。我们能在这本薄薄的书中强烈感受到作者的软弱与坚强,并为他坦诚的自我剖析而感动和致敬。

  虽说我未经历过另一半离世之痛,但外公过世的事实至今仍是我心中灰暗的软弱之处。也因此对许多语句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并暗自赞叹作者对自己心理精确的描述。(至少我无法如此准确表述我内心的那种空了一块般的感觉)

  文中有大量对神,对宗教的讨论,作为一名和谐的中国人,我承认我不是完全理解这类的思考。但是这完全不影响我们(我默默地代表下有上句中情况的人们~)和作者,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之间一些特殊情感的共同体验。

  所以简而言之,此书还是适宜男女老少观摩理解滴~虽然每个人必然有不同的理解~

  最后本人自知从小作文就不是长项,文笔拙劣,所以有什么语病啊逻辑问题啊尽管斧正~

  《卿卿如晤》读后感(十):如何面对亲人和爱人死亡?

  如何面对亲人和爱人死亡?

  让我们来看看C.S.路易斯从悲痛中坚定信心的心灵独白。

  即使我俩碰巧在同一时间去世,就像现在这样并肩躺在这里,仍是一种隔绝。这与你害怕的另一种情形,有什么两样呢?

  她曾用“孤独进入孤独”来形容死亡。

  家人“在遥远的彼岸”的重聚,完完全全像世俗意义上描绘的那样。不过这样的描绘根本不符合《圣经》,而是出于拙劣的赞美诗和版画。

  就像夏天接下来是秋天,恋爱接下来是婚姻一样,婚姻接下来就是丧偶,这其实再自然不过。它不是某一过程的中断,而是该过程的另一种形式。当我们所爱之人健在时,我们“不求自己的益处”,当舞蹈中较悲凉的形式出现时,虽然所爱之人已香消玉殒,但我们仍然必须学着“不求自己的益处”,去爱她本人,而非频频回首,追抚往昔,记忆,哀愁,安慰和爱情。

  对她的哀悼越少,就离她越近。

  莎士比亚《恺撒大帝》,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s.The valiant never taste of death but once.

  懦夫苟活如亡,勇者虽死尤存。

  相爱的人也是如此。

  假日就是和特别的人一起度过的特别是时光。

  在她临终前,我说:有一天,当我也躺在床上快不行了,如果你能--如果你得到许可的话,请回来看我。

  我一定会得到许可的!她说,天堂若不许,想留住我可要费一番工夫;至于地狱若不许,我非得把它砸个粉碎不可!

  她知道自己使用的是神话的语言,甚至还带点诙谐的成分。她的眼睛一闪,一滴情泪而下。但是,那种突然闪现并贯彻她全身的意志,比任何感觉都深邃的意志,没有一丁点神话或玩笑的意味。

  上好的,往往也是我们了解最少的。

  临终前,她对牧师,而非对我说:我已经与神和好。

  她微微一笑,但不是对我,随后,转身归回那永恒的源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