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漫长的人生归途》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漫长的人生归途》读后感10篇

2022-05-24 02:0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漫长的人生归途》读后感10篇

  《漫长人生归途》是一本由(美)葛尼斯 著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的人生归途》读后感(一):人一思考,上帝就在笑

  漫长的人生归途读书笔记

  一直在痛苦中挣扎,被定义成悲观主义又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乐观之后。这本书飞到了手上。一翻开这本书,有很多共鸣,看到梵高的人生时,不禁满眼的泪水。是啊!人生就是这样的苦难和煎熬,即使对于有信仰的他来说都是如此,何况是我这样的没有信靠的孤草。

  这是社会的问题,这是教育的问题。文明教会了人思考,人就开始痛苦了,开始被内心煎熬。不断的去寻求,物质、成功、优秀依然不能满足,人是贪心的吗?不断的要求,要求更多。人究竟在渴望一些什么?有常说的三个必备条件,自我认同感和强烈的个人使命感,还有深刻肯定的生命意义。我还在茧中,还没有冲破困境化成蝴蝶,就已经不想动了,寻求不到意义,不知为何挣扎。如果从这三个条件来归因自身的破败的话,应该是我连自我认同感都不是很强,更没有个人使命感,我没有为谁而活、没有为事而活。生命的意义于我,就如远处的云,看不清。找不到肯定的意义,就不可能逃离煎熬。

  书里提到的很多人,都是为了逃避内心的焦躁难安和孤寂,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朋友的慰藉。用理性包裹,依然痛苦,感受不到人生美好的一切。如果我要生小孩的话,我会建议ta学数学、音乐或者自然学科去领略自然的美好,也许这样会减轻一点为人的痛苦吧。

  我的所有的行为都被此书一一言中,正处年富力强,从很早开始,我就抛出了这些问题,然而是耸肩后就去忙着学习科学,用很多重要的事把这些问题挤到一边,我到现在都记得,每当有人跟我讨论这些问题超过一定时段,我就会着急焦躁,恨不得不被打扰的学习,事实上,一旦在看书,不过半小时就会想着去做些别的真正浪费生命的事。

  在爱上旅行之后,一次又一次,无数个被孤寂侵袭的夜晚,我都会感慨人的生命就仿佛一场旅行,踩踩脚印又被别人覆盖,好无意义。谁能告诉你生命之旅是短暂又充满惊奇的呢?即使这样又如何呢?为什么要走这么一遭呢?恰恰,每个人对待生命这次旅行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没有人告诉你其实你是有张地图的,就像父母说的,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就像社会说的,一定要努力赚取金钱和名利,就像有些人说的,一定要开心快乐的生活。这张地图汇聚了所有曾经走过这些路的经验教训,但是,人生的路错综复杂,怎么分辨哪些是对的哪些错?哪条路才能引你向你最想去的地方?我们在有目标的走吗?我们能确定那个方向吗?就像一只蚂蚁在沙漠里,怎样才能找到水源?多少个日夜,我都在无谓的挣扎、原地打转。

  不要感叹,我们过的就是如此可悲的生活。我们为小狗惋惜不能看到彩色的世界,我们又何尝看到了完整的世界,如果你坚信生活是美好的,丰富多彩的,你怎么逃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龌龊、自私、阴冷、晦暗?

  我理解书里很多人的逃离煎熬的渠道。当看到michel Foucault这位思想大师通过嗑药来释放自己的时候,我居然能理解。他为疯狂、颠覆、自杀和死亡的着迷,我好象能知其中一二,甚至找到共同点。这两三年,我又何尝不是,尽情的玩、不论远近的奔走,虽然不能称之为疯狂,我也是想一次次的冒险,只是我没有受到生命的威胁,这是万幸吧。对死亡、对得救我的态度仿似foucault,意义一样。寻找冒险,世界充满了惊奇,让自己没有太多的空闲从事其他活动。让自己分身乏术,用琐碎的事纾解掉内心最深的需要。其实,宁静才是最需要的。

  完全的孤独、充满巨大的哀伤和痛苦,也许我只体会到十分之一,但很难承受。看到梵高的煎熬,我不能自已。梵高一生可以说是短暂、孤寂、悲惨、失败,但是死后而生,作品为世上最受欢迎之列。梵高说:“我们都是客旅,人生是一段从地上到天上漫长的路途或旅程。”“我总觉得自即像个旅人,要往某个地方,去某个目的地”“我对前程一无所知,当下的生活就像上了单程火车的旅程。”“所以于我而言,霍乱、结核病等就如属天的移动工具,正如汽船、公交车等属地的交通工具,年纪老迈安静死去就是徒步上天堂。”而梵高认为徒步上天堂太慢了。

  《漫长的人生归途》读后感(二):漫漫还乡路

  葛尼斯《漫长的人生归途》

  旅行是人生最好的隐喻,我们是异乡客,但是我们不应当缺乏目标、意义和归属。

  人生的奥秘存在于它最平淡无奇的部分 – 柴斯特顿

  完美人生少不了三个必备条件,即自我认同感、个人使命感和生命意义。前两点都要以第三点作为依据。而生命的意义不是通过个人的寻觅和努力来建立的。生命是一个被被赋予了意义的存在。

  我们若不了解这个意义依赖于外力,并与生俱来地拥有它,就不会放弃浪迹天涯、孜孜不倦的寻寻觅觅。因为我们尖锐而深刻地缺乏在平淡生活中的意义和归属。于是我们去远方,在外面的精彩世界中寻找意义,在成就和经营中为自己积累意义。这个寻找意义的旅程,不是流放远方的不归之路,乃是一条安息从容的还乡之路。

  Long journey home 漫长的人生归途,让我们调准罗盘,一起上路…

  《漫长的人生归途》读后感(三):《漫长的人生归途》书评

  一、

  几年前极火的电视系列剧《武林外传》中,有一集有个情节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大概不是因为那个情节如何精彩,而可能是因为我这个人有点特别吧。

  这个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有个厉害角色到了客栈,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不知道该怎么对付的时候,秀才想到了一个绝招,就是开始给那个人谈起宇宙的起源、人生的意义等等。那人立马就晕了过去,于是在观众的哄笑声中,秀才一招制敌,获得了大侠的称号。

  但我的心里却极为悲哀。在中国现在这个时代谈论这样的话题,似乎的确太遥远,太不实际了,而我们中国人是最讲究实际的。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恐怕真的只有那么一段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拜某主义所赐,我们整个民族都被动员起来向上看。但吊诡的是,那主义却告诉我们,上面没有可看的。失望所带来的巨大空洞,立刻被我们传统思维中的功利主义所填满,于是我们的明天就在哄笑声中被交换了。

  这正是本书引用帕斯卡所说的:“如果我们的生活幸福快乐,就不需要分心去做那些事。事实是,我们无法克服死亡、不幸、无知等问题,因此人们决定不去思想这些问题,以为可以快乐。我常说人们不快乐的唯一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自处。”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时也想望望星空,你应该读这本书。

  二、

  但是满天的星星,就这么看,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啊。

  又想起另一部前一阵也很火的电影,名字忘了,故事讲的是在汪伪政府里抗日的地下工作人员如何与日本反谍军官周旋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电影快完了时的一个镜头:

  那个开始看起来很像、但最后证明不是地下工作人员的海归译码员,当最后读完她同伴给她解释一切的信后,转过头来,伴随着一个深深凝视的特写镜头,画外音响起,“他们这是为了信仰。”

  我不禁哑然失笑。信仰不能是为信仰而信仰啊。信仰和其他一切人类活动不同的是,它总是指向另外一个具体的内容或对象,否则结局恐怕比纳喀索斯(Narcissus)还惨。

  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看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原因。它像一幅世界地图,如果你想在上面找到你家乡的小镇,恐怕比较困难,但你一定会知道七大洲在什么地方。

  三、

  写了上面最后一句话以后,我有点犹豫。因为我恐怕勾起了你那“淡淡的乡愁”,结果你就不太在乎七大洲在什么地方了,只想快点回家去。

  “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不确定是否只有基督教才这么说。

  “人生是一场归家的旅程。”我基本上很肯定这是基督徒的特征。

  这是一本基督教的书,当然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标题。葛尼斯是当代英语世界里少数几个阅读广博、思想深刻、语言流畅的基督徒作者之一。读他的东西让你想起鲁益师、想起薛华——如果你还不知道他们是谁,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他像鲁益师一样,可以把艰深的理论用很亲切、流畅、平易近人的语言说给你听。有些书很平易近人,但读了就像没读;有些书很深刻,但你一读就想睡觉。但这本书让你有一口气读完的快感,读完了以后又有余味绵长的回思。

  当然,现在恐怕要说明一句,这本书恐怕在大学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或比较优秀的高年级高中生手中,才能得到更好地欣赏。

  另外,这本书比较是从大的思想框架上着眼,因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基督教护教类书籍如《游子吟》。但如果能把两本书配合在一起来看,可能效果最好。

  读到一本好书,就像看了一场精彩的电影,或听了一场美妙的音乐会,是一种享受。我谢谢晨光的朋友带给我这份享受。

  《漫长的人生归途》读后感(四):回家的天路

  那天,在古老的佛罗伦萨,罗素奋笔疾书,写下了20世纪令整个西方人文主义者奉为圭臬的《一个自由人的敬拜》,“所有世代的努力、所有的摆上、所有的热情、所有日光之下天才的聪明才智”,都要归于“灭绝”。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在我们原本规律般的生活中,突然一觉醒来,所有你原本看似合理的,习惯的整个世界秩序在那一刻变得荒谬,变得疯狂?我们存在的意义、我们引以为傲的价值就在这晨间的一刻显得如此的荒唐。我们先知般的意识到自己的努力、热情以及聪明才智终会化为虚无。

  “突然间,生命不再是想当然。一道尖锐的问题戳破原本的自满,先前足够的意义感瞬间窘态毕露。”终于愿意,在阳光穿透窗户,洒落一地的时刻,问自己:“为何人生值得走一遭?”

  这也是葛尼斯《漫长的人生归途——探索人生的意义》(下文简称《漫长》)一书中所探索的问题。诚如封页所写“本书特别为那些在乎生命,并对人生保持开放态度的人而作。这是一张追寻生命意义的寻道者地图,它标示着数世纪以来无数认真的寻道者所走过的足迹,并且告诉活在今日的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找到生命的意义。”

  乔治·斯坦纳说:“我们不只是人类,我们是问题人,一再发问的动物。”而找寻生命的意义本身,正如《漫长》中所言,就是开始于一连串的发问。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

  面对生活中太多的挫折、太多的不尽人意、太多的黑暗、太多的不公义、太多的苦难,总会问自己,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曾经的理想主义,经不起这个世界的摧残折磨,终究沦为犬儒。人生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太过沉重。即使仅仅发问,也显得过于的悲壮。大多数的我们,掉转头,躲开它,把自己沉浸在由这个世界所编织起来的巨大的谎言之中。

  然而我们躲的开么?在你朦胧醒来的时刻,这个问题依然顽强的钻到你的内心,使你无法躲避。

  《漫长》一书和我们一起来到这问题的起首,带领我们开始艰难的追寻之旅,探索人生的意义。真的有“为什么”么?那为什么会有二战和奥斯维辛的悲剧?为什么会有汶川大地震以及近日日本大地震的灾难?或者为什么苦难偏偏发生在我的头上?为什么我没有一份更好的工作?

  尼采说:“有为什么可以活的人几乎可以承受任何的如何。”悲哀的是,我们没有足够坚实的答案来承载我们生存的重量,有的,只是这个世界轻蔑而又漠然的回答“这里没有为什么!”

  我们苦苦追寻,经历了多少的焦虑、烦躁、恐惧、折磨依然坚持前方的那一盏明灯,然后换来的答案,却是“这里没有为什么”这样的迎头痛击。在绝望笼罩的前方,难道真的没有一丝希望之光,可以让我们找到驻足的意义所在?

  《漫长》一书中简单介绍了三种试图解答我们问题的方式:东方信仰、西方世俗信仰以及基于圣经的信仰派别。然而我们并不能从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作者亦只是希望我们带着一颗求索的灵魂去自己面对问题。在这些不同的解答之中,你找到了那前方隐隐约约的亮光了么?

  我们的苦难并没有因着这其中的一种信仰而被挪去,而唯一不同的是,我发现“耶稣是与我们一同受苦的神”。而其他的神“没有受伤”。对基督徒而言,他们的信仰集中在“一件时间无法抚平、胜利无法缓和的羞辱上:一位饱受酷刑的犯人,如鹰展翅张开双臂,裸身钉在他受刑的刑具上——完全为了我们的缘故。”

  基督徒踩踏的桥面或者危颤,但神“差他爱子先行试过,他说那桥坚固稳当。”而这,正是当我们在受苦和死亡之中,当面对人类的苦难与暴行之时,仍然能持守微弱信心的力量所在。

  我们是否可以从中窥视到点滴的希望之光,至少,诚如《漫长》一书中所介绍的,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冷漠的“NO REASON!”虽然这份解答依然不足以宽慰焦躁不安的灵魂。寻找答案的旅途始终会伴随我们一生,如果没有真理,“在路上”就是一种流浪,绝望般漫无目的;而如果有真理,“在路上”则是一条返家的路,那个使我们满心盼望的家乡!

  真理又是什么?丹麦人克尔凯郭尔设了一个比喻:“真理是陷阱。你不可能拥有它却不被它捉住。你无法以抓住它的方式拥有它,只有在被它抓住的情况下拥有它。”你愿意折服在这样的真理之下么,被真理俘获但又拥有真理?还是你选择放弃这样的真理,过一个漫无目的的流浪人生?

  可是,我却明明的感受到那返乡的召唤在邀请我这个扰攘不安的心灵。“我们将在那里休息并看见,看见并相爱,相爱并赞美,”奥古斯丁说,“这就是我们将要前往的那没有完结的目的地,除了来到这个没有终结的国度,我们还会想去哪里呢?”

  追寻的旅程需要我们自己去走,而选择的自由也在我们手中。

  《漫长的人生归途》读后感(五):挺不错的

  这本书挺不错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我们读了有帮助就好。

  溪水边书屋有售

  书屋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东里 电话:010-84488348

  《漫长的人生归途》读后感(六):面对罪恶的三种答案 -----读葛尼斯《漫长的人生归途》

  罪恶之于人生,为何无可回避、不容逃遁?葛尼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释。首先,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里,人类经历了最邪恶、最残酷的岁月。两次世界大战、丑陋的极左极右极权主义,以及奥斯威辛种族大灭绝和柬埔寨的杀戮战场等,让近代以来人类靠自己的努力臻于大同社会的乐观主义思想彻底破产。文明的积淀和科学的进步,不仅未能消减乃至消灭罪恶,反倒让罪恶更加变本加厉地肆虐。其次,当代社会严重缺乏理智与道德的工具,来处理那些明显可见的罪恶。相对主义的泛滥,使是非善恶的标准不复存在。比如,堕胎明明是对生命的杀戮,却被解释成女性的选择权利,主流社会承认其为“合理的事实”。第三,罪恶这个主题,点出了大多数人最深刻、最痛苦的经历。崇高,人人都心向往之,却又敬而远之;罪恶,则每时每刻都像毒蛇的舌头一样,诱惑和刺激着人的心灵。第四,每种伟大的生命哲学,就其最关键的地方来看,都是对罪恶和苦难问题的回应。换言之,如果回避罪恶与苦难问题,此种哲学或信仰体系对人就毫无吸引力。所以,东方宗教、西方世俗主义和圣经信仰,即是以各自的角度和方式回应罪恶问题,并赢得相当数量的追随者。

  东方宗教如何回应罪恶问题?葛尼斯对以印度教和佛教为代表的东方宗教有着极其深刻的了解,决非那些只是将瑜伽或冥想作为健身项目的西方人所能比拟的。他长期在中国和印度生活,广泛研读印度教和佛教的经典,并与大师们深入交往和探讨,由此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多年以后,他举重若轻地谈及自己当年对东方宗教的放弃:“我从东方面对苦难的那种完全超脱的心态中抽身,而且至今毫无悔意。”葛尼斯指出,东方宗教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罪恶,最大的罪就是出生本身。所以,它们追求一种“涅磐的境界”,鼓励人们脱离肉体、吹灭一切欲望之火,以实现“非我”和“无我”,并拒绝和否认人所生活的世界。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佛教和印度教等东方神秘主义宗教,对西方婴儿潮的一代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许多人把它们当作“东方的迪斯尼乐园”。但是,多神论与无神论只有一墙之隔,东方宗教用虚无主义的方式处理罪恶问题,最终将人的价值、自由、权利和尊严全都否定掉了。葛尼斯指出:“不论印度教或佛教都不关心人权,认为人权是幻觉,不可剥夺的尊严是自负。”故而东方宗教无法催生民主宪政制度,也无法给痛苦中的人类以真正的安慰。

  只是,或虚无或骄傲的人啊,在柳暗花明、峰回路转之后,你愿不愿意确信与委身,并由此彻底摆脱罪恶的辖制、步入永恒的喜乐呢?(余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