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成人之美兮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成人之美兮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6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成人之美兮经典读后感10篇

  《成人之美兮》是一本由梁卫星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人之美兮》读后感(一):赶着时间看完《成人之美兮》后精分了

  每次看完一篇稍微能够引起共鸣的文章或者电影时,总是想要写点东西,可是每次却又是感觉有好多感触却始终刚下笔就放弃。始终理科出身,那么些心思细腻的感触不应该有。本身就有些精神分裂吧,就像这本小说里面的很大一部分人,有着做自己不喜欢却仍想做好的变态心理,一切虽说是为生活所迫,但被奴役了大半辈子的人生,怎么能说变就变呢?与自己的生活作一个对比,我也是一个怪人,有着感情洁癖,总觉得是要想找一个与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寻找着soulmate。可是,在这个畸形社会中,受到畸形的教育的我们,本身的价值观又是否有意义,我们被太多的社会共识督促人生就是要完成自我的实现,可是自我到底是什么,借用小说里的一直震撼着我的那句话,在不知道自我是什么的情况下,谈实现自我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而我们却每天在乐此不疲的上演着这个笑话。还总是在觉得,嘿,人生就是要有所追求,要让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是我们太幼稚,太可笑。被生活强奸着,还觉着这就是磨练,我们要享受这个过程,这就是从小对我们洗脑的教育的很成功典型磨难教育,道德规范,我不能说自古的教育就大错特错什么的,我没有资格去评判。但是我只知道这不适合我,对形成现在的我有着蛊毒一样作用。人生太短,生命重要性也绝不亚于道德以及价值,而却因为接受了一辈子的道德评判,认为自己这种享受的想法是多么可耻。我只是没有那么多远大的理想,或者是有些人所谓的梦想,我只有自己的一些小爱好,有一些让自己想要过得舒服的想法,这没有错。虽然与现实评价标准有些出入,可是,谁又能说明现实评价又有多对呢?对,我也只能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有一些有悖于当前价值观的想法,却不能在工作生活中按照这种想法去做,于是就变成了精神分裂。每天循规蹈矩的工作,随波逐流内心又时而荡漾着各种冲动,对,和小说里面的每个人物一样,我也是这个社会和教育体制下的受害者,而且,更甚的是在继续迫害着另外的人,却无力改变。因为,我们的这点迫害只是社会迫害的很小一部分,这样想可能又能稍微心安理得。教育这个系统,太大,太深。作为菜鸟的我没有什么有说服力的评论,只是就自己而言,明白了许多,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世界太大,社会太神奇,而我们,身在其中,也不在其中。

  不知道写了些什么, 只是我知道自己改变不了现在的状态,那就像海老师为那一群人做的一样,给自己一套铠甲,让自己安全。作为自私的生命体,保护自己

  《成人之美兮》读后感(二):成人之美,重塑心灵

  作为一个对历史观照和现实的教育现状有关注情结的人,一直在关注教育的改新和公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我一直在梦境和现实之间徘徊,虽然也有希冀,但更多的是痛彻心肺的绝望。梁卫星所著之《成人之美兮》,除了将时代的痛感和教师良心坚守与违心的背叛,抽丝剥茧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之外,更是深深的震撼了每位阅读者的心灵深处……这样的一个世道,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良心”,这一点尤其重要!教育是对后代负责的良心叩问,而我们如何来纠偏虚谬时代和既得利益者戕害良善的幼小心灵之时,我们理应明白我们所处的时代,到底发生着什么……

  《成人之美兮》无疑是一本揭露教育现状的好书,然而,我认为仍然是不够完美”的书。虽然如此,一部好书尽管有时也会杂糅“悖论”,这也许,是个人的领悟力的关系吧……不过,依然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镜,没有独立思考的读书,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本书的奥义在於,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命题,一个如何面对自己“良心”的命题。这个命题,我们从来都不乏人去写,可我们为什么不能写得明白晓畅一些呢?一定要拐弯抹角,也不愿意直面现实的种种虚妄表象下的深层次悲哀呢?当我们每天晨昏颠倒,无法轻松入眠,却仍要在第二天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到底是为什么? 社会的大学,常常教会了我们虚伪、矫情、做作、欺瞒,却不曾有人反思一下社会的阴影下,到底是什么在主宰着这一切?群体意识的漫反射自主运行,官僚技术化的社会组织架构,民间舆论向度的缺失,乱象丛生的言论环境信息量的溢出导致的信息不平衡网络封锁带来的民众常识的匮乏……而这一切的根源是从愚民教育的洗脑和公民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我们可以说是已经是“心灵残障”的一代人,而我们的教育却仍然沿着惯性的轨道不断下滑,道德底线的丧失,不光是官僚阶层,而许多是无奈的教员群体自欺欺人的妥协开始的……小说结尾处的教员罢课的抗争,为何能给我们一种心灵上的快感?还不是因为,社会的不公正,导致民众心态的失衡,人人渴望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这种痴想,缺乏“非暴力合作”的勇气,这才是我们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有时也会抗争,却最终陷於沉寂境地的悲凉如水的困境

  海无言的形象,无疑是一个有些愤世嫉俗而又怯懦退缩,但又不乏良知理性的教员。他的睿智沉稳、消隐,以及最终的理智抗争,都给让一种既现实而又不乏理想精神的敢於向教育体制“宣战”的印象。然而,知识人与权力相遇,就如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正如龙应台先生所剖析的那样,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要么和权力结合,要么因为耿直为权力所忌,还没有所作为就在现实的场域里不堪一击。海无言就是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然而,我对於理想主义者从来就是充满敬意,然而,他们的怯懦和家庭的负累,使他们无法抗争更多,而有时候不得不妥协、绝望、饮泣,甚至狂笑。在有限教学环境中,他可以用他的知识和智慧结合的教学环节,把他所想表达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常识,在小作文和放映电影之后的讨论中,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然而,他无力改变除他所教的班级外的其他学生,虽然经他努力影响了一批有志於真正的教育的年轻教员,而现实的残酷,让他心怀悚惧,不敢也不愿牵累这些“有志”青年。而实际上,青年们对理想的热忱,很容易被现实所磨砺、淡忘……他们很容易忘却他们当初的理想,因为现实有许多诱惑,也有许多荒谬,当他们在谈论他们所反感的社会不公正导致的腐败之时,他们其实很多是心向往之,酸葡萄的心态从来不曾远离文人的内心那块隐秘的魂灵……

  许多大段讨论年轻学子被社会所摧折、戕害后,通过不合理的暗箱操作进入教育机构,当起“灵魂工程师”的时候,还未远离的学子苦痛生涯所带来的时代的痛感,使他们意识到应该用“真正的教育”来教育下一代,而不是用愚昧和无知来灌输进他们本就空白的心灵。这一点,值得我们激赏!然而,时代的悖论,就是我们一方面抱怨运命不济、生不逢时,一方面可以用玩世不恭的心态来自我“麻痹”,更可以放弃自己的良心做一些有违道德的事体。而当他们在控诉社会不公的同时,他们其实也无限“向往”着那些的生活……我不否认,我们有活着更好的权利,但我们同样应有清贫自守的毅力。正因为,大多数群体无意识的向往看似美好的愿景,却不知,祸患正蕴含在我们的这点希冀之上。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对这一点痛彻心肺!不堪言说的苦痛,让人悲凄无言。 不过,除了自动上缴灵魂的人之外,大部分善良的人,甘愿受奴役不过也是因为现实的过於强大金钱至上的国度,无论什么说辞,都抵不上万两黄金的诱惑,可这样的生活,是“人”的生活吗?那是,虫豸的生活方式!更让人不堪的是,我们有时明知这些虚妄的事实天天在上演,却宁肯“戴着镣铐跳舞”、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心态,普遍存在於民众中间。醉生梦死已不只是官僚、奸商阶层才有的心态,普遍民众亦是借酒浇愁,或是玩世不恭、无所用心……是的,一个不健全的社会何来健全的民众,而我们的教育本应避免下一代重蹈我们的覆辙,可除了无止境的培优、灌输,就是各种各样铺天盖地试卷、貌似开发孩童智商的小报作业、题海战术的催逼、打着素质教育敛财而家长心甘情愿的各种钢琴班、书画班、舞蹈班的各种特长班、屡年不止的奥数比赛、新概念作文等名目繁多竞争压力孩子们不再有青涩童年,有的只是困倦、乏味苦恼。大批丧失学习兴趣孩子,不得不选择一条辍学打工艰辛之路,看着他们尚显稚嫩面孔,我对这个社会已然无力批评,只有深深的绝望……这在《成人之美兮》的字里行间,给了我相近的感受。也许,这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罢? 但是,尽管如此,此书对於中国传统之道“文人相轻”的传承仍然是极其彻底……对所谓“自由主义名士”的曲意解构,虽然可能只是作者的看似痛楚的“良心”谴责,可实际上,我除了读出酸葡萄心态,再难领悟到其余……我不否认,也许有许多打着“自由主义”的冠冕,却对别人大加挞伐、压制异见的发声;貌似宽容理性,却对不同见解大加讥讽乃至挖苦,可是,不能否认的是,现在确有不少清贫自守、奖掖后进的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对世间的不公是发自内心的悲悯,而绝非装腔作势的虚伪。也许,他们也有时不得不妥协,甚至只能用“曲笔”诠释我们所厌僧的现实……可他们的良善之心,是显而易见的,也绝不是所谓“圣之时者”。这部书因为个人的偏见学术歧见,只对同领域作家学者,诸如冉云飞、林贤治、余世存等人大加赞赏,却对谢泳、傅国涌等自由主义学者大加讥嘲,这只能说明作者的“文人相轻”的心态,以及他创作之中的偏见强加於受众的不可理喻愚蠢。谢泳先生对历史细节细致梳理、条分缕析曾经让我迷途知返;傅国涌先生的激情与理性并存的历史观照,让我尤感钦佩!而作者不顾事实的这种著文,本身就缺乏理性,如何能服人?国人除了文人相轻、一盘散沙,没有别的“长处”,这也许就是文人之间永远无法弥合的裂缝吧。宽容理性,确乎是最重要的。我也绝不否认,现实中会有“肖老师”这样的“自由主义名士”。但我们略微分析一下,如果这样的人在学校里“大放厥词”,除了开除出教员队伍,还能有别的选择吗?他还能向上爬吗?而,本书所列中国知识人的这些名字完全可以用假名或隐去,却为何要点明,这种心态让人殊为不解?难道,我们不能在生活过好一点的情形下,仍然保持一颗济世悯人之心,非要在绝望的泥淖里痛苦挣扎才算是“理性”? 不过,话说回来,这本书对现实教育的借镜意义,仍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它戕害、阻遏、限制了我们的心灵成长,使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妄的大洋国而不自知。这样的国度,确实让人反胃。渐进的教育改新,到了必须要每一个国人正视的时刻了!看罢这本书,我们除了看到深深的绝望之外,更应激起我们勉力前行的勇气,因为,路在脚下……希冀与绝望之际徘徊的人生,才有可能,看到世间的沧桑与微妙。我们寄望於我们的下一代,不再重蹈我们的覆辙,健全而富於完美人格,不再有阴翳苦痛的豆蔻年华未来的曙光,留待他们来发掘,世间的美好和人性自觉……君其勉之!

  《成人之美兮》读后感(三):教育瑣思

  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选拔模式和教学方法,当年是为了适应工业上的机械化大生产需要创设的。从1892年至今,125年的时间过去了,时代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可排排端坐的教室安排和听课做题的课堂常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和提升,这不禁让人忧思,如今的教育培养的学生能适应这个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么?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不再是标准件和消费品,而是具有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能够敏锐感受周遭生活气息活泼泼的人。 high tech high学校“项目设计”教学模式,每学年以大规模展览会的形式让学生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学习创造成果,作为驱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方法很值得创造性地借鉴效仿。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获得自信成就感,可以说,人生就是一场场或大或小的项目和展示。只有内心有了强大的驱动力量终身学习、发展、创新的坚持才不会变得那么困难。而且他们学校的教师也是从各个领域吸引来的优秀人才,签订一年的聘用合同,为这些有才华热情的人提供施展的舞台,让真正有教育理想和教育能力的人激活教育这潭死水,为它注入新的活力生机。 传统的考试测验结束过后,曾有人做了实验,几周后重新原题测试,测试成员的总体平均成绩,由b+,下降到了f。我们每个人或许也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学校里为了应对考试而记忆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淡忘。真正记住的,是那些经过过滤沉淀后对我们的人生性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改变的东西。我们的孩子们不愿乖乖在教室里坐着听课,不仅有可能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我们没有履行好自身责任的缘故。究竟什么内容是对孩子真正重要和让他们真正感兴趣并终身受益的?什么方式是可以启发和唤醒他们内心原有的智慧和灵性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教育者应该是园艺师而不是工程师。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园艺师只是提供适合花木生长的环境,让植物们用自己体内的力量自然地生长,而园艺师的工作,仅仅是根据每株植物的特点进行修剪,使它更好地展现自身天性。工程师则不然,他们的任务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对产品进行设计加工,产品在这里是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没有自由、自主性的冰冷僵死的事物。 虽然很多人发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缺陷,但教育领域内的改革至今仍步履维艰,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新路,很多人都不敢也不愿迈出这最初的第一步。体制内的教育模式,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整体系统,而且也形成着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许多人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既得利益者固然是其中的阻力之一,而更大的阻力则来自整体社会的评价体制和运行机制,因为,标准化的学业成绩测试已经占据了几乎所有的人才培养选拔通道,人们只能通过这一方式衡量决定未来人生走向。很多家长老师虽然也意识到了问题,他们也十分赞同培养孩子解决问题、批判思维、团队合作的能力十分重要,但受到庞大社会环境、氛围的限制和绑架,在如何给孩子优质的教育这个方面踟蹰不已,左右为难。作为普通人,想要凭借一己之力跳出这个系统,无异于做一场赌博,要冒极大的风险,还很可能满盘皆输。所以呼唤改革的声音虽震耳欲聋,还是少有彻底颠覆这个系统的具体行动。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用新的理念和模式去覆盖兼容旧的版本?也就是说,用新的理念模式指导教学中的具体行为,而让学生在此期间真正锻炼其能力和品质,之后用自己的力量从容应对原有的考核。对,不是牺牲性的悲壮抗衡、疏离、逃避,而是积极地逐步地发展自我,同时推进变革的发生。毕竟,我们每个人都要考虑到国情的现状和生活的现实。处在这个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和辅导机构铺天盖地的环境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一切都在加速运转的世界里,其实唯有教育是无法加速的,因为教育在根本上就是要保持对生命自然成长的敬重。

  《成人之美兮》读后感(四):这个时代教师的疼痛和悲伤

  ----评梁卫星长篇小说《成人之美兮》

  作者:陈雄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成人之美兮》,钱理群老师在该书的序言中说它具有文学史的意义和价值,但我宁可把它看成一部关于疼痛与自我救赎的教师职场小说,其对中国教育人生观察、剖析的锐利和深度,令人惊叹。

  “成人之美”是这本小说的核心理念。作者梁卫星认为,教书就是在“成人之美”,教书既要展示教育者的生命之美,又要成全受教育者的生命之美。然而,学校丛林的生存法则,根本无法让教育者去展示生命之美,金字塔式的利益链条拴着一块大蛋糕,由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校长幕僚、溜须拍马者、闲杂人员逐级分食,最后的一丝碎屑散落下来,算是对底层教师的一点恩赐。

  无钱无势的海老师,就是底层教师中的一员,深谙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他,有才华,有个性,却被迫分裂成这样一个人:

  在办公室里,他可以追着某个老师听黄段子,表示自己的同化和鄙俗,在业余时间他读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写《文化殖民抑或意识形态奴役》这样的文章;在课堂上,他追求与学生共建和谐的生命交融的空间,甚至利用上课时间偷偷给学生放《死亡诗社》的电影,对江念痕这个曾是他学生的女老师,却劝她嫁个有钱人或者有权人;海老师在青年时代暴打过年级主任甚至校长,中年之后,他骑自行车将一辆小车擦了一下,却任由车主敲走了几百元钱。

  从学生的资料费中捞油水,是教师的集体耻辱,然而,这是不少学校的潜规则,相比校级领导从公权中获得的利益,这只能算是小菜一碟,海老师也“被”分了钱,他无法原谅自己的堕落,只能滴血般地忏悔;海老师博学多才,在学生眼中简直是神,在现实的挤压下,他活得捉襟见肘,为了替老婆调动工作,他写文章拍校长马屁,为买房,他向十五个朋友借了钱。

  贾老师以及田默,则是《成人之美兮》塑造的另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丛林中扮演着两面兽的角色,他们貌似精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却一次次出卖着良知,女学生跳楼自杀,他们竟说“这样的学生,死了也好”,他们将“进步日记”拿给校长看,以博得校长的欢心,最后,他们踩着别人往上爬,评上特级教师或者做了官,成为世俗眼中的成功者。

  年青教师苏笔、白妍、江念痕等人,有理想有抱负,却只能在丛林中荷戟彷徨,理想与现实总是横亘着无垠的距离,作为个体的抗争者和妥协者,他们不知不觉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的日常生活悲剧。

  最后,老师们在海老师的带领下发起了一场维权斗争,海老师小胜了一把,虽然是以辞职为代价的,但这总让人了看到灰色丛林里的一抹亮色,正如钱老师在序言中所说: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坚守“扬善抑恶”的底线,我们感受着尖锐的疼痛,又体验着悲悯的忧伤,我们将在绝望与希望的起伏中获得珍贵的人生体验。

  (长篇小说《成人之美兮》 花城出版社 2010年11月第1版 )

  《成人之美兮》读后感(五):《成人之美兮》读后感——没有逻辑的胡乱解读

  (1)关于书名

  对于这个名字我不太感冒,成人之美兮,何谓也。记得2010年4月份伟大的蔺德刚同志以其个人独特的经历为我们倾情打造了一本成人用品店的圣书,书名:成人之美。于是乎,当我拿到宿舍之时,舍友问之:借吾观之可否?我大吃一惊,心想此君莫不是脑袋被驴踢了,平时可是对这些教育类的书嗤之以鼻的呀。转眼一想便释然了,便拿封面给他看:注意,多了一个“兮”字,不再是定中结构。其细观之,果有一“兮”字也,遂不屑一顾。

  不知道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为了迎合书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成人之美”这四个字吗?可能我的语文水平不太好,总感觉这些地方出现这些字眼非常的不合时宜,不契合生活。应该不会有哪位老师会说:我要成人之美;正常的说法是:我要让学生学得更好。就像书中的田默刚开始对书籍知识的生搬硬套,“成人之美”的纠结程度丝毫不亚于什么“诗意的存在”吧。(这些不过是感觉而已,可能我还没有理解作者的深层次含义)

  (2)柏拉图一定会驱逐梁卫星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没有荷马的位置,也不会有但丁、鲁迅和梁卫星的位置。很简单,他们写的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都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看完梁卫星的《成人之美兮》的人,还会去当教师吗?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就像看完《骆驼祥子》的人、看完鲁迅小说的普通人能否还有信心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中活下去一样,《成人之美兮》所揭示的黑暗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起的。教师,这个曾经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现在正慢慢腐烂。也许这个职业早已经变质了,就像盒子里放着十天前的肉。你不打开来,我也许能闻到恶心的气味,但不会有直观的感受。但现在梁卫星却打开了这个潘多拉的魔盒,其视觉效果足以媲美IMAX。

  随便在大路上问一个人:你喜欢看悲剧的东西还是喜剧的东西?估计绝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喜剧类。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一天的不爽之后,你还要我看悲惨的东西,这不要我的命吗?那么下一个问题:金庸和鲁迅谁的文学作品价值更大?一个比较正常的中国人都会在鲁迅那打个勾,即使在某些人看来金庸的小说可读性更强(如本人)。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外国名著都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因为他的结局是美好的,让人的心灵能够得到慰藉,让人能够拥有活下去的勇气。中国人的要求真的不多,只有能活下去,他们能像牛马一样勤劳刻苦,像绵羊一样任人宰割,像土地一样任人践踏。只有不是活不下去,只有还有人肉吃,就不会像朱重八那样起兵造反。(错了,应该是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所以即使梁卫星告诉我们教师这个职业是多么的黑暗、是多么的消磨人的意志,但这个职业会一直存在下去,因为它给了很多人五斗米吃!哪怕是被人踩过的!哪怕要我们弯下腰、甚至乎跪下舔着来吃!不吃嗟来之食,笑话!这是什么时代,这是一个中国人的精神需要依靠“国学热”来维系的时代!

  当然,有点儿扯远了。梁卫星把教师从神坛上拉了下来,放到比妓女强盗稍微高一点的地方。但是也就那么一点了,介于很多女老师都有陪领导的经历,介于班主任们抢优质学生的熟练,有时候我就扪心自问:这些人是教师吗,这就是我的未来吗,这些人和强盗妓女又有什么区别?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悲剧面前,我们还能有什么样的信心?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悲剧,由于我很少看悲剧,所以无法抵御读后带来的消极情绪。但是我不愿屈服于这样的命运安排,就像爱因斯坦一人决战量子物理一样,任何人面对时代的洪流都要有这样逆流而上、逆天而行的勇气和决心!

  (3)标点符号缺失的作品

  这本书一个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没有冒号和引号。根据阿尔都塞的观点,文章的缺失和缄默的部分恰恰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症候阅读。不过本人不太懂,现就随便谈谈这样做的用意。

  《尤利西斯》最难懂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很多部分它是没有标点的,使得作品佶屈聱牙。而《成》这部作品流畅之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取消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因为书中大部分都是对话,要是每一个人讲话都用这些符号虽然会有更多的稿费,但无疑降低了作品的小说性,变成类似于《理想国》和《论语》这样的全是对话的书籍。记得去年的lg诺贝尔文学奖就颁发给了一个笔名比文章内容还长的人,不过介于中国现在的稿费而言,其实有无标点差别也不大吧。介于本人是随性而写,现在已经失去了兴趣,就此打住。

  《成人之美兮》读后感(六):照见自己的来路

  作者功力了得,懂得深,那么多体悟,却从一团细枝末节中理清了思路,得来了这本小说。其中没有滥用自己的知识和经历,做了很好的减法。

  我也有过同样深的困惑,那段时光,心境极矛盾极灰暗,但毕竟过去了。是妥协了?或许有点点,但也不是,只是让自己站在了这个圈子外,距离远远的。我只希望有一天,现实的自己走出来,少受点内心的折磨。(有天午夜,突然去骑单车,想象自己就这样一直骑下去,如出走的兔子。但冲到路最暗的尽头,还是回来了。天会亮,我还是得面对。)看来只有出走了,但没有出走前,自己的底线是“不为恶”,少接触一切让我敏感的触点。

  我读书,好处是理清了不少思路。当然我知道我的思路远不如作者清晰。小说的结局是突然煞尾的,也就是没结果,没有答案。我知道,这些哪有答案。

  其实自己能变得平和一些,学着真正学着开阔,不是因为我得出了答案,而是站得更高了一些。一切都是有来路,这些是现在,也是注定的历史。抽出身来,立于高处,知道一切是该如此的,即使这种境况如此无奈,如此丑陋,如此悲哀。我也从高处看到了如微尘般的自己和人们,冥冥自有规则有未来。所以到最后是为了自己,为了自私,为了用自己的一点点光一点触觉去尽可能多的去查看体味我渴求的未知世界。

  而爱,真知,自由,善与美,是我所有坚持的与渴望。

  《成人之美兮》读后感(七):毁人不倦——真实的当代教育现场

  这本书情节并不复杂,语言并不温润,细节或许还可以推敲,连纸张也是耀眼的纯白,实在一般。但本书写的都是我们身边的现实,一经凸现,立即让人触目惊心。

  真实的东西,总会让人震撼。就像我当初阅读吴思的《潜规则》一样。不同的是,吴思写的是中国社会;而这本书写得仅仅是中国教育(其实主要是中学教育)。

  比如,开头写苏笔的大学生活。无所事事的大学生活、有所事事的大学生活,结果都是一样:连基本的身存技能都不具备,却还趾高气昂,其实还不如农民工踏实肯干爱学习(这不是歧视农民工,我爸也是,我爸被很爱钻研木工技术,所以他混的比很多人好)!因为大学都是和主人公苏笔一样混过来的。混完大学,你还不能怪大学,因为大学老师上课尽是扯淡,有的甚至连“淡”也扯的不好玩,你还能指望他们教你什么求生技能呢?这帮只会面对书本、面对理论、面对一帮傻逼孩子扯不咸不淡的蛋的人,他们就是这个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什么都不会干的怪物,你能怪他们吗?不能,是吧?因为大家都这样!

  接下来,苏笔开始了求职生涯,和我们所有不学无术的待业青年一样,他也非常惶恐不安。他认识到了在这本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道理:生活就像强奸,没反抗,就享受吧!——没错,这就是现实,你就享受吧!他慢慢的认识到在中国人情世故的重要性,他爷爷告诉他:“教书是很简单的,关键是做人!”这句话我也听过,我第一位亲表哥告诉我的,他是一个师范毕业生;像本书主人公苏笔一样也是花了不少钱、不少心思、不少礼品,做好了“人情世故”,最终如愿当上人民教师的。

  书里的事我相信都是真的,而且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普遍存在并继续发生着。——这也很正常,相信你看到了也会觉得这很正常,现在大家不都这样吗?没错,这就是可怕之处,大家觉得这很正常。并且“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再演一场戏,这样的戏,在中国所有的场合都在上演”。我们国人骨子里面都有一种“做戏感”,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演演戏、骗骗人。因为,大家的都一样。如果你说点真话,别人就会说你是一个怪人、异端、怪胎什么的。所以,该怎办就怎么办吧。现实如此,你何必自寻烦恼?好好活着,是不是?

  。。。。。。

  本书后面的内容,关于教室吃回扣、学生早熟瞎搞等等等等的问题,其实,我们也见惯不怪。中国的老师们也要生活不是?他们也有一家老小,又不像人家外国老师一样待遇高、受人尊敬。中国的孩子们也很无聊,从小玩不好、学不好,终于等到大学不自由一下?事实就是这样,你能怎么办呢?

  当然,作者还是让苏笔和别的几位老师在小说里挣扎了一下,至于结局如何?自己去看吧,或许杯具,或许温暖,已经无关紧要。问题已经摆给你了,就像一根刺一样扎进你的脑门了。

  《成人之美兮》读后感(八):成人之美兮

  首先,感觉可读性还是蛮强的。故事以一个教研组为核心,慢慢揭示了很多可能是现实中的某些真实的东西。其中以苏帅,江念痕,白研,田默等等为中心,借助他们的一系列的谈话,从高中到大学的简要叙述,从怎么入黄花一中,开始的畏惧到最后在教研组种种的解密。一环套一环,总是老想一口气把它读完。其中“海无言”海老师的十多年的遭遇,揭示了中国教育或是高考制度带来了总总弊端。以及总总事件来阐述这个机构的坏处。

  其次,故事结果还是让人可以接受,但是教育制度还是有待改进。但是感觉作者还是有些偏激。感觉有的只是看到了坏处,却没有看到好处,也可能是自己真的还真的不了解高中学校一整套人事关系的复杂性。

  最后,和沧浪之水相比,都有官场小说影子,可能沧浪之水描述的更加让人信服吧。对于“海无言”,感觉沧浪之水中的“晏之鹤”,跟他特别像。都保持高尚的节操,在某些自己认为不好的东西不想改变自己,原则性特别强,而对于别人呢,劝着别人改变,总之他两都不是随波逐流的人。有些东西真的在他们的深深的留下了一个烙印。

  《成人之美兮》读后感(九):与书只有一步之遥的现实

  看《成人之美兮》时,刚好处于当初中教师还是继续在报社做编辑的纠结中。我一向对学校没什么概念,不愿意教学。可能是小时候给我的阴影太深了,以至于我对教学总是小心翼翼,不愿提及。对教学有些许的向往,来自长辈及过来人的劝说,“稳定、假期长、轻松”让刚毕业工作不顺的我,有那么点点心动。我内心不知闪过多少次要离开报社的念头,有好几次差点给主任说。对于两份不同工作的犹豫,我想根本原因是不喜欢工作本身。

  《成人之美兮》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我被作者剖析教育的现实所震撼,看到书中人物的挣扎,我内心也跟着挣扎。到最后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它似乎影响了我迈入学校的门槛。

  在这儿,我主要说一下海老师还有深受海老师启发的年轻教师们。

  苏笔,一个刚毕业、没有教学经验靠爷爷的硬关系进入省重点一中的毛头小子,得到邹哥的不少帮助。同一时期进入学校的还有田默、江念痕、舒畅,他们怀着一腔热血与激情,准备在教育上大干一番。由于小作文的传播,海老师出场了,在他们四个人当中,引起了不小轰动。这个平常看似无所谓、爱听荤笑话的海老师居然是一个深藏不漏、有思想的人。

  受大家的鼓动,海老师第一次在他们面前喝醉,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之后,借大家一起备课的理由,李平将海老师请来,“将课文与历史相融合”,为大家如何上好一堂课理清思路。最轰轰烈烈一次相聚是为全校教师赢得尊严那一次,大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默契与热情,为了让学校领导退步,教师们在以海老师为领导的核心下罢课,最终争得了自己应有的利益。

  之后,海老师便退出课堂,尽管很喜欢教学,内心矛盾着,但他还是走了,开了小餐馆。贾老师评了职称。苏笔和舒畅结了婚。江念痕在海老师女儿考上大学后,也走了。他们似乎早已约定好了一般,最了解海老师的莫过于学生江念痕,微妙的师生情。

  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风波不断,老师们表面和气、暗地较劲,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就有权利的争夺。这正是我不愿看到的。看到了学校的种种现实后,我忽然很恐慌,我不知道如果我进入学校的话,是不是也要经历这些,“明争暗斗”,我终究无法适应。

  报社,一份很安静的工作,不用想着升职,不用巴结上级,因为根本就没有上升的空间。安安静静做事,做完事拍屁股走人,关于职场的升迁,在这里根本看不到。

  或许,是我把书中虚构的情节看得太现实了,或许学校压根没书中描写的那么黑暗,或许是我想多了。我想我应该学会如何将书中的情节与现实区别开来。

  《成人之美兮》读后感(十):游走在缝隙之间

  惊讶以至于错愕,我想我正走在“苏笔”的路上。

  对于小说本身,我用不着做过多的评价,我想说的、我能说的、我想到但没办法表达的都已经有前辈给出了中肯的评价。我只想说小说和我所处的现实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以至于在阅读过程中,我常有对过去半年回忆的审视,这审视后的思考往往令我倒抽凉气,稚嫩的内心无法承受小说中向我呈现出来的漫天黑暗,裹挟着刺刀让我无处可逃。

  2010年5月,我参加了本市的公开招聘教师的考试,第六名,自然名落孙山。对于这个结果,我下意识的认为理所应当,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这是我最大的缺憾,另一方面则下意识的认为是自己找关系找晚了的缘故。9月,开学的前一天,我终于通过关系进入本市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当代课老师,大学生活我过得比“苏笔”充实,这让我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多了一分小小的自信,少了些许因为关系而进校的惴惴不安。我的突然出现给学校也添了些在人事安排上的麻烦,原本已经返聘了一位退休的老师来带那个班,但因为我的出现,只好临时调换,领导们还要登门拜访向那位退休的老师致歉。这件事也一直让我有些过意不去,更坚定了我要带好那个班的动力之一。

  带一个班的语文,同时在办公室工作,这让我听到了两头的人不同的、甚至是相互质疑的声音。初入职场,我只带了还有些懵懂的头脑、清醒的耳朵和做事的双手。跟小说中出现的某些情节相同,当备课组内的费用统一上收,当出台绩效工资改革方案的时候,毫无疑问出现了片片质疑之声。一方面,老师们的意见一般还真是没多大作用,另一方面,我刚进学校,看着自己的工资也觉得还算满意,虽然350的绩效工资我只能拿到220,但是作为一名代课老师,我还能有绩效这一块算就已经很知足很满意了。旁的老师对我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对比。

  对于我的学生,虽然带的是初中生,但是他们比小说中的高中孩子更令人头疼,正处在最混沌的阶段,真的是一切皆有可能。学校的分班制让我们班的孩子一进校门就被打上了“差生”的标签,好在他们遇到了一位极负责任的班主任,没有放弃这些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然而无可否认,在这样所谓的“差生”集中营里,一堂课想要顺顺利利的上下来,得动用十八般武艺,甚至如小说中出现的极端教育手段——教师的“自我作践”。他们是拿着鞭子的老师,逼着我这个初上讲台渴望得到他们肯定的学生变着花样完成我的每日一练。总之这一路走来磕磕绊绊,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尽管这样,对于我的孩子们,我要谢谢他们,他们是我在教师这条路上行走的真正动力。

  小说意在揭露中学教育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效的注意,所以更多的时候是在展现这个大环境下的假恶丑,真实得鲜血淋淋,让我一度曾动摇是否要继续回到那个三尺讲台上:真善美的代表都被迫离开了教育的这个舞台,海无言、江念痕,甚至于现实之中的郭初阳。我是怀揣着理想而来,终究会因看清了面具下的皮肉以至于骨血如他们一般出走吗?我不知道,我正走在路上,还想在缝隙之间带着镣铐跳着类似小丑的舞蹈,在我的课堂上也让学生们看到阳光下的阴影,有过思想上的挣扎,对待应试认清这是手段。我想我带的孩子大部分成不了“才”,那我将尽最大的努力做“成人”的布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