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农禅寺:水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农禅寺:水月》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6 21: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农禅寺:水月》经典读后感10篇

  《农禅寺:水月》是一本由王南 / 袁牧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农禅寺:水月》读后感(一):从《农禅寺》说起

  其实买书,我觉得一半是眼光一半是缘分。有时候看到觉得喜欢就买下,有时候辗转偶得顺手拿到。到如今有了kindle,更是天真的以为所有的好书都能够塞在一个平板里面带走。事实是,kindle和纸书还是有很大区别

  《农禅寺·水月》是从《读库》了解到的一本书,2016年第一期里面就有介绍这本农禅寺。是一部讲建筑书籍作者和读库老六的想法是希望能够通过一本书把一个建筑给讲透了,所以就有这么一本书。农禅寺的作者叫姚仁喜,是建筑师。乌镇的并蒂莲剧院、台北的农禅寺都是他的作品。之前在读库上看到他演讲话题——“堂奥”,即是讲传统世家建筑的“现”与“隐”,不过是换了日本的一种叫法(想起了苏轼的一首词——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姚仁喜的夫人叫姚任祥,出过一套书叫《传家》,是我结婚的时候送给自己的结婚礼物特别厚重的一套书,共四本——春、夏、秋、冬。是讲传统中国社会里面的习俗和待人之道,以及传统中国人的吃穿用度。

  回到这本书,农禅寺的出名可能也因为需求方圣严法师的六字要求——水中月镜中花,而出名。建筑师用开阔水面清水混凝土结构的寺庙、镂空的《金刚经》和《心经》来满足需求。把无形化为有形,且能够让人看着漂亮,所以才这么出名吧。书分三部分

  农禅寺,从设计到成型的过程

  国内外寺庙的设计;

  清水混凝土建筑。

  以及在这期间的访问记录

  外行看热闹,所能记住的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名词和建筑,只是对建筑所呈现的美和建筑对人的改变比较感兴趣。书里讲僧人已经习惯早起后先诵读一遍墙上的《心经》。这些习惯在农禅寺建筑出现之前并没有,因为美丽而不自觉形成习惯,是建筑对人的改变。建筑一旦塑造成形就很难再改,于是出现的只有人来改变和习惯一个建筑的要求。譬如只能坐电梯上下譬如角落常年要开灯譬如工位的格局。正因为这种成型后的僵硬会去改变人的习惯,所以一个建筑的好坏我认为在这个建筑是否会体现出某种柔软性——或者叫做美感;是否会随时间而产生不同变化——如光线的变化天气的变化等对建筑的影响。从这里甚至可以延伸到不同建筑对人的影响,譬如高耸尖锐的哥特式教堂以及我喜欢的法国朗乡大教堂。之前翻看过一本建筑入门书——《丰子恺谈建筑》,有兴趣可以翻开看看。那本浅显的入门书籍构筑了我现在可怜的建筑认识的框架,也是我仅有的可以对外行装B的家底。

  另外一点是书中的采访对谈。有人觉得采访对谈的内容讲得好,可我每读起来总感别扭。采访人是大陆这边的两位建筑家,被采访人姚仁喜。字里行间总有一种仰视和小心翼翼的感觉,以及采访人预设的一些定义观点。姚仁喜的回答是在做建筑之前,甚至做完之后都可能没有想过会有什么样的效果,真的产生了某种效果也是因缘巧合。所以我对采访人一开始就抱有的观点(或者叫成见)觉得不满意。所以,在做任何判断之前,一定不要带着成见或者预设一个定义。这种想法会影响之后对信息选择性接收,只看到自己想看想了解的。就像我去认识一个人,假如先有人在我跟前讲了他的坏话,我总会不自觉的去留心这个坏话甚至从他的行为举止去验证这个坏话的内容。这种行为不好,虽然改起来比较难,但是也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预设一个定义。

  以上。

  《农禅寺:水月》读后感(二):创作是将创作的心传递下去

  读完了姚仁喜的《农禅寺·水月》,再回头看河童先生的《窥看舞台》,更有感触

  《窥看舞台》里,河童的那个抱怨很切中要点:建筑师不能只追求自己作品的美感,而忘记了它的用途,建造剧场的人,应该去体验一下看戏时候真正的感觉,才能明白自己想象的结构最终是否真的能让剧场内的每一位观众舒适

  是艺术,更是技术的事。

  大家吐槽生活中的很多工业设计不合理:什么普通面板上三孔插头和两孔的不能同时使用之类的,同时又有另一些声音说,日常用品里的很多设计细节其实并没有为我们充分使用。但我感到,假如设计里同时兼具实用与美,是很难被埋没的。

  农禅寺的“水中月,空中花”实际建成后的惊艳效果就达到了这种难被埋没的程度,特别是镂空《金刚经》水泥板在黄昏的光阴中被普照,文字经过光,于对面的玻璃幕墙上浮现,玻璃之外是暮色四合

  野旷天低树,夕阳斜,在人间

  当姚先生谈及那些修行人每天经过这片《金刚经》时就自然默诵的事,大略就能知道他自己也一直在为建造佛寺而参禅。他说,“戒”不是不自由,而是自由。在某种划定的界限内无碍地发挥,这是每一个行业的人都在追求的状态关键所在,是你面对要呈现的对象,交出你的创作,以及创作的心。

  这不简单。那些空泛的、大而化之的、行空不落地的理念当然好说,但要去分毫不差地实现理想场景,又是另一回事。我们看到的,是成品,是姚仁喜在喧闹中开辟的幽静,是虚幻把握的真义,但我们一般很难去知道期间的过程如何。这本书,算是说得蛮透的。

  喜爱建筑师那份无界的心,做农禅寺也好,做清水混凝土也罢,都溢出人们思维,却也未怎样夸张变异,是又温柔有力,把机巧都放在了实用性里。他是会思考自己使用建筑的感触的,假如奇特的工艺或设计有悖于舒适,他是不会坚持的。但只要表达能够兼顾使用者与欣赏性,那大胆创新也绝对会被他排在首位。

  是有看见过一些所谓新锐青年建筑师把情怀拔得很高,出发点很好,但少一点同理心同情心。希望庭院疏阔好看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家中老人的风湿骨痛呢,希望凿壁借光引入神谕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屋内主妇其实只想要畅畅快快晾衣服呢。

  僧人与信徒其实也都不尽然能说出农禅寺建筑格局各种细部的好,但他们倘若在莲池边一坐,大概就会发现心动水动,日月天光,证悟了然。

  你说,这算不算懂?

  《农禅寺:水月》读后感(三):无形

  看到农禅寺镂刻着《心经》外壁,记起18岁还天马行空什么都会去想的时候,默默地自己背《心经》,不为考试,也不是想出家,只是觉得也许可以沉静下来,尽管一直学不好文言文,可是言简意赅地古文是很美的——兴许是来自美的指引。

  第一章 景观道场——缘,到访

  跟着王南老师和袁牧老师的文字和镜头,从高速路口进入静谧的水月道场,看了从早至晚的农禅寺——开放,变幻,现代。也许实地参观,会更震撼,但书本好处不仅仅是解决实地参观的困难,更让专业的眼光用通俗(我想老师应该尽量在通俗)的语言讲一个建筑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及过程背后的故事

  第二章 都市净土——形,所见

  我想可能外行人会有个通病——尤其面对建筑这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就是其实看到那刻说不上好或者不好,第一观感即直觉很大程度受限于前期接收到的信息,譬如这个建筑获某某奖,建筑师是某某,造价花了多少此类,于是就会有“哇,厉害了~哦,难怪了~哇哦,简直了~”的假性直觉,某个程度上人对未知领域很难会有独立思考,这可能是学无止境动力

  说回来,在专业性的看不懂,容易被带着跑的时候,切记要“保留判断”,所以,我不打算多写“形”的读后感,嗯,这部分留我独自沉淀吧。

  第三章 清水芙蓉——质,架构

  清水混凝土,总是说材质/质感,倒是觉得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适合的东西,每件曾体现过其实用性的材料都有其特有的质感,非好坏之分(这个讲法有点中庸了),譬如整篇在说清水混凝土,缘由环保,还有一个(不知道我想得对不对)缘由是这个材料小众,非主流历史总是这样,循环往复,人总是这样,喜欢挖掘惯于突破,建筑艺术只要主旋律是美,分支走再远总归会被拉回或淘汰。

  比起通篇一律的仿古样式(很多很多哦,不比故宫修文物那种来自于对历史的尊重,而为了体现历史故而不加思考工业化地套用所谓的样式),我会更期待看似无关的材质以及不加传统样式桎梏的外形组成的建筑,刨除新鲜感和刺激外,可能这类事物因为饱含思考显得更值得尊重。

  第四章 光照经文——气,内在

  前三章关于农禅寺的精气神均有提到,但未细讲。

  建筑的魅力来自于其实用性与美感相得益彰的妙处,宗教建筑更对美感以上有特别的要求,肃穆/自然/心性/种种,这大概是姚仁喜老师所指的“奥”了。一个外形壮阔的建筑会让人震撼,一个内在“奥”秘的建筑则让人除了视觉上的震撼外,会有直击心灵感动,建筑需传达佛教教义,水/风/光起到了不可或缺作用。太妙了。

  (写完发现,和书的内容关系不大,究其原因是看的时候没打小标签,未仔细摘抄,过程中还是做笔记比较好)

  《农禅寺:水月》读后感(四):水中月 空中花 ——《农禅寺:水月》

  得知这本书完全是个偶然,有天看到“读库”微信公众号(dukubook)里,老六(张立宪)专门用一篇帖子(《一个熟视无睹伟大字眼》)的篇幅介绍了这本可能会很小众的书。老六做这本书的想法很新奇——“用一本书的体量,把一座建筑写透”①,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而这本书所介绍的建筑的设计者姚仁喜是佛教入门书《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的中译本翻译者。读完帖子后毫不犹豫下了订单。

  整本书围绕着两个主题叙述:建筑、佛教。建筑为实,佛教为虚;建筑为体,佛教为里。正如姚仁喜自己所言:我认为建筑的迷人之处,在于建筑师虽然只能用砖瓦、木石、金属、玻璃等坚实的素材,来从事实质的构筑游戏,却能藉此创造触动人心空间,并能进一步无止尽地深入探索似乎不可捉摸的历史文化场所精神、共通的人性丰富意涵。

  全书引子部分,讲了农禅寺业主星云大师在邀请姚仁喜设计之初的要求——水中月,空中花。从未见过这么虚幻的要求,这将是一座怎样的建筑呢?

  紧接着,第一章便解答了我的这一首要疑问。围绕着这个主题,作者采用大量的建筑全景图片、局部图片、设计图纸、建筑模型等,让我对农禅寺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所谓概括性的了解,即农禅寺这一建筑群由哪些主要区域组成,各区域的尺寸、方位、功能等。至第一章结束,作者已经带我绕了整片建筑漫步一周。

  接下来的三章在首章基础之上,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细致地阐述了农禅寺的特殊之处:

  1. 国内外寺院建筑对农禅寺设计的影响

  农禅寺作为一座杰出的当代寺院建筑,不是无理由突然出现的。姚仁喜对唐代寺庙建筑、日本古寺庙和当代寺庙建筑的喜好直接反映在了农禅寺上。而这与如今在大陆司空见惯的仿古建筑迥然不同,原因在于设计师突破了原有寺庙建筑的固定设计格局,加入了“水中月 空中花”这六个字的设计要求,以及自己对佛教的理解,这才有了不对称五开间、水月池等全新的设计。

  2. 清水混凝土建筑的历史和工艺

  农禅寺是一座清水混凝土建筑,将混凝土这一建筑材料作为一种装饰材料用的炉火纯情。如果没有这一章专门的描述,我必定会错过农禅寺这一精彩的部分,也将少了一份对设计师的钦佩。混凝土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在大陆及台湾的使用已非常普遍,而清水混凝土建筑是指“以拆模之后的混凝土直接作为建筑外表面,不再进行其他装饰、装修的工程做法”。作者在书中将这一设计的历史及在大陆和台湾发展情况做了概述,并详述了姚仁喜在设计农禅寺之前,设计台湾元智大学图书资讯大楼、台湾大陆工程总部大楼和台湾实践大学体育馆这三个建筑时,对混凝土建筑的探索和尝试。没有这些建筑设计、施工的经验积累,便不会有农禅寺这一“善果”。

  3. 农禅寺镂空文字的设计过程及效果

  农禅寺在寮房二层的墙上镂刻了整部《金刚经》,在大厅木墙上镂刻了整部《心经》。这一设计是整个农禅寺的神来之笔、华彩之处。而这一设计的缘起是设计师在二十多年前,在西藏看到写有经文的藏传佛教天马旗在狂风中飘动,被其将加持或功德的力量传遍全世界含义阐释所震撼。还是那句话,农禅寺的任何一个独特的设计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设计师的大量积累与设计师因缘际会。这一章节有大量图片描述了混凝土板镂刻文字的工艺,以及用于农禅寺后的实际效果,让人惊叹不已。

  整本书是一种尝试,让建筑设计专业人士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向非建筑设计专业的普通读者讲述一座杰出建筑的故事,这真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尝试。真期待“堂奥”系列(姚仁喜建筑作品系列)的下一部作品。

  ①完整的原文为“是的,用一本书的体量,把一座建筑写透,让外行能够看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建筑之美,能够看懂建筑学的一些门道,能够领会一项建筑工程中的智力活动,能够触类旁通得到建筑之外的启发和领悟。”

  《农禅寺:水月》读后感(五):自然朴实,建筑堂奥

  东初老人的“农禅寺”理念(寺内僧众禅修之外,兼以务农为生),圣严法师的“水中月,空中花”景观道场,姚仁喜光影之下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此为法鼓农禅寺。

  有幸到台湾体味浓浓的人情,遗憾的是与这最自然的建筑擦肩而过!与建筑师安藤忠雄一样,从住吉的长屋走到光之教堂、风之教堂、水之教堂等系列建筑,建筑师姚仁喜在其法鼓水月道场农禅寺之前,也有那么一段长长的路,成为佛教信徒,因缘和合成就水月道场。

  禅宗、建筑,法鼓农禅寺,像是一则禅宗公案。

  台湾佛教,建筑仿唐甚多;日本佛教,则因现实需求,孕育不少现代佛寺。佛教建筑,不得不考究宗教方面的思考;时至今日,便也需因时因地制宜。农禅寺之前,养慧学苑便属建筑师成功的融合。这之后也有佛光山的佛陀纪念馆设计方案。因缘和合,姚仁喜建筑师、佛陀纪念馆设计方案、圣严法师,开启了农禅寺建筑之旅。现代建筑,钢筋混凝土,过多的雕饰便不自然而然,则需要返璞。从元智大学图书资讯大楼、大陆工程总部大楼到实践大学设计系大楼这些成功的尝试,成就了清水混凝土的建筑风格,不加修饰,自然而然。

  之后便是墙体之上镂刻的《金刚经》、《心经》经文,六千余字。随着日月、灯火之光,普照。

  因缘、明心,自然农禅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