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腔》的读后感10篇
《琴腔》是一本由常小琥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9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琴腔》读后感(一):钝滞之力
旅行前收到常小琥的《琴腔》,简单一翻,是个讲述梨园的故事。喜欢这样的题材,于是带着踏上行程。
随后,在异国他乡读着这个带着历史烟尘的故事,我立刻像被章鱼吸盘吸住般,整个人陷入故事里,几乎无法自拔。
尽管这部作品荣获了第四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的首奖,可是当你从读第一行开始,我相信你一定会如我一样,瞬间被常小琥的语言折服。
常小琥的语言,不同于现在流行小说的语言。正如作家走走评价的那样,常小琥的文字里,具有“中国式的句子、中国式的意识、中国式的精神”。他的文字是老北京式的,沉厚稳重,带着独有的肃杀感。于是你无法再像读一本流行小说那样随意而读,你不得不挺直身板,去面对它的强大力度。
有了这样好的文字做基石,《琴腔》这个讲述两代梨园人经年纠葛的故事,注定是会让你看完之后久久难忘。
这个原名为《当年事》的故事,从一场放幕盲考开始。年轻琴师秦学忠凭借出色的琴艺被赏识,并成为戏团当红女演员云盛兰的琴师。然而秦学忠艺高人忠,心中之言只会用琴诉说,因此错失了很多良机,最终被另一名琴师岳少坤抢了在戏团中的主角位置,而暗恋的云盛兰也被其所夺。然而阴差阳错,傲气的云盛兰虽与岳少坤结为夫妻,却在最终又与其离婚,重回秦学忠的身边。而后,时代的发展也让这三人渐渐走上了不同的命运,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下一代——秦学忠与云盛兰之子秦绘和岳少坤之子岳非之间的纠葛,也在难解的宿命下,拧成了一团无解的乱麻……
无论是内敛倔强的秦学忠、盛气好强的云盛兰、油滑寂寞的岳少坤,还是少年老成的岳非、忠诚守义的秦绘,《琴腔》的人物个个鲜明,这或许是当年打动评审一举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让我最喜欢的,却是这些人物背后,或者说是作者笔下所带的一股钝滞之力。
《琴腔》的故事,若是交给一个通俗剧作者去写,一定可以写成一个爱也汹汹、恨也汹汹的故事,然而常小琥的写法却不同,在很多本该剧情往前冲、人物释放情绪的地方,他却故意使了一股暗力,让情绪隐而不发。
秦学忠这个角色,就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子。身为主角之一,他的情绪都在暗处,就像深深的幽谷,你永远不知道里面是繁华灿烂,还是一片苍茫。就连他为自己的孩子取名秦绘这样的名字,你也无法猜出他的真实心境。这样的写法,磨去了故事的锋利之处,使其变得迟钝、凝滞。但是,这种钝滞背后,同时又靠着人物情感这股内在的强大力量,让整个故事不致松散。
于是,当你读这个故事时,你会会觉得你的前方站着一个箭手,他沉默地看着你,一言不发,却缓缓地、慢慢地、有力地拉开弓。你看到箭头是钝的,动作是缓滞的,但那种悬而不发却扣人心弦的震撼感,相信一定会在你心口震荡盘旋。
而这,就是《琴腔》最让我感动之处!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对于人物的未来已经不太关心了,我所想念的,是这种钝滞之力所带来的冲击,不知下回要遇上哪个作家才能再感受一次。当然,我也很期待这个故事能够早日拍成电影,但前提是要有人能欣赏并完整呈现这种钝滞之美。
若是不能,还不如学秦学忠最后那样,“什么也没有想,只是看,只是听。”好歹也别浪费了一个好故事!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kivo
《琴腔》读后感(二):常小琥,文坛明日之星
《琴腔》很独,它的文字、角色、美感和深度就和别篇不一样。因为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在众家好手的评比中被看中。
其实常小琥还有个更大的优点,可以令他成为文坛的明日之星,那就是他对人情世故极敏锐的观察力,还有对文字驾驭收放自如,自成一格的能力。这是一种极髙的天份,再多的认真也没有用。就像在这篇令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艳的小说里,他对京剧戏班梨园里非常专业的种种技艺的描述,以及对每个重要角色们内心深层心思的掌握,让人以为作者必然是故事中的某个人,正在说着自己的故事。小说做为一种藉由知识、生活、感受、经验所交织而成的文类,《琴腔》成为这种小说的典范当之无愧。
——小野(台湾作家、编剧)
《琴腔》读后感(三):靡不有初
评分很高,还与《繁花》作比,因此才买了看。
开篇乃至前三分之一,的确不错,气韵流畅,即便不十分出彩,但功夫与架子都够了,很让人看到希望。
写到第二代时,突然有一种东西消失了,也许是切换到当代,朦胧的、起到柔化效果的迷雾消失了。文风、节奏俱不如前。
这个故事里,大家基本都是正常人,很有“人”的气息,不离奇,没有恶人,没有可怕的心机,颇见温情,倒符合我一贯的小说价值观,所谓“平淡而近自然”。然而人物气息偏弱,着墨最多的云老板与秦学忠,前三分之一处都具风采,到后面,也是突然垮了。这个坍塌的过程,并没有合理、耐心的叙述及交代,以致于后面节奏乱套。
其实很惦记第一代故事里倪燕这条线,写得很不错,但突然,到了南方,也彻底消失了,只在后面有一句非常简单的交代。这并不合理,每个人物的出场都应慎重安排,退场也应妥善交代,不是简单发配就能了事。倘若是一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小说,便也罢了。而这是一个提着口气的小说,写得并不轻松,那么更应精心编织人物关系,如此打发一个人物,实不合理。
戏曲背景的小说其实非常有魅力,因为设定本身就带足了故事,可以通过现有的戏曲暗示人物的性情与命运。然而这也极难写,一要做足功课,二要不着痕迹,试举印象中几例吧。
凌力《梦断关河》,昆曲背景很好,但故事本身太雷,雷得惊天动地。而又不是可以嗤之以鼻的普通文章,你看得到作者的心血与才华,可对于历史的理解以及历史人物的心理,又时常出戏,常见今人强烈的意识形态,因此是个怪胎。甚至可以说,正因作者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出色的文字能力,读来尤其惊怪。不少这样出身正统的作家,有很强的操纵巨幅篇章的功夫,也很刻苦,但因缺乏历史知识,以及意识形态过强,导致历史小说惨不忍睹。凌力已经是好的,至少《少年天子》《暮鼓城钟》之类,可以纯当爱情小说看,滋养了多少网络作家,放在当今网文世界,也是卓然超群的。
白先勇《游园惊梦》,白对《牡丹亭》是真爱,电影也满好的。白的小说秾艳靡丽,不是一流,然而可温旧梦。
李碧华《霸王别姬》,扬长避短,搭了个精彩的提纲(她也写不了细节),充分展现了作者讲故事的天才。后面的电影,等于在精致的骨架上生出莲花血肉,很美很灵。
叶广芩懂戏,我喜欢她早期几篇家族故事,即《采桑子》,结构精致,情思深切,有本有据,游刃有余。《谁翻乐府凄凉曲》非常好,大姐的《锁麟囊》,可谓戏曲背景小说中上佳搭配之一例。后期叶还写了不少京剧背景的小说,《豆汁记》《状元媒》之类,都很普通,早期的哀愁与灵性大减。想到杨老太太晚年补写的《洗澡》,也让我吃了一惊。痛自戒慎,老来轻易不要写小说。
毕飞宇《青衣》,原是个短篇,他戏曲知识一般,应该也没有特别爱,不过借戏的名头,写人物而已。但筱燕秋还是精彩的,在当代中年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角色里,虽然我不大喜欢。在此所赞赏的,是他高超圆熟的写作技巧。后来陈枰以此扩写了长篇《青衣》,又拍了电视剧,我都看了,也就是——家庭电视剧水准,看不到戏。
有个非常小众的小说,江苏籍上海作家蒋丽萍的《水月》,越剧小姑娘如何进剧团如何下海如何情爱纠葛,秀气忧愁,结构一般,八九十年代风情。
虹影《上海王》,沪剧少女称雄上海滩的故事。虹影小说很不俗,有天才,适合拍电影。她写性实在不错,从《饥饿的女儿》开始,到《K》之类,皆精彩,印象难以磨灭。提到《上海王》,首先想到的,竟是筱月桂几场巫山云水,惭愧。
蓝紫青灰《离魂》,昆曲背景可以,然而网文气质,终有遗憾。至于方玉敏《最后一支皂罗袍》之类则更差,不值一提。所谓写昆曲背景小说的,我想说,有些作者,除了《牡丹亭》,大概就不知道别的了。
不懂戏的人写到戏曲元素,很容易露怯,又或者虚张声势,张口闭口梨园行之类,无啥意思。《琴腔》在此处非常好,沉稳收敛,气度出众。单这一条,我也满意了。只是琴师与歌者的模式,《谁翻乐府凄凉曲》难于超越。
长篇很难写,或许这个小说单把第一代故事写成中短篇,会更精彩。有几段,写南城细节,写秦眼中的云先生,细致、老实、踏实,确有大家气象,很难得。可惜并未一以贯之。唉,想看好小说。读完此篇,甚为惆怅,转头把《棋王》读了一遍,心才稍平。
文章学问,皆是硬功夫,抹去名字,摆在那里一看,好的就是好的,平庸就是平庸,任别人如何描画捧杀都无用。评论说作者是明日之星,我很认同,也很期待。
《琴腔》读后感(四):天才悲鸣暗哑 梨园兴衰浮沉°
——评《秦腔》
文/蓦烟如雪
我对中国戏剧真的是一窍不通,起初想到要看《秦腔》就想起《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还有《青衣》中的筱燕秋,他们都是为戏而生的存在,同然,《秦腔》也一部梨园行里的兴衰浮沉,它是京味怀旧小说的惊艳之作,更是老北京历史文化变迁的浓墨一笔。
台湾电影编剧小野说,《琴腔》很独,它的文字、角色、美感和深度就和别篇不一样。因为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在众家好手的评比中被看中。所以,这部作品一举拿下第四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的首奖,著名剧作家蔡国荣也评析了常小琥的文字,“遣词用句玲珑剔透,对文字掌控力很高,文意深入浅出,足可令人惊艳。”
也许这些夸赞并不能一并让你懂得,这个才华惊艳的作者有多特别。那种惊艳就像书中拿着自制凤眼竹琴,用一曲《斩马谡》夺人眼球一般,当然书中的情节和作者并不能混为一谈,毕竟出场的琴师秦学忠属于木讷又不懂变通,虽然他可以让“琴中有话”,但即便被团长认定是捡到宝,可终究还是惨遭滑铁卢。
这个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的京剧团,为人清高独来独往的秦学忠和处事圆滑善于钻营的岳少坤同时钦慕上了团里的美艳高贵的顶梁柱、名角云盛兰,起初是云盛兰换了不配合的老徐,云钦点了秦学忠来为她拉琴,他们默契得似乎萌生了爱意,可在秦觉得“所谓衬托垫兜,针芥相投,我不失职。需强虚弱,不能死板随唱。”他们彼此的不对盘,让这场萌爱硬生生无缘,也彻底让他开始冷遇。
高傲的云盛兰换掉了不听话的秦学忠,选了处事圆滑渴望权力的岳少坤,而他也不辱使命,他用世故手段套得了美人归,甚至一步登上了剧团里的副团长,他用精明的做法让大伙各处走穴赚钱,而秦学忠就像冷遇的包子,只能带着小青衣倪燕一路到贫困地区演出。
可有的时候,人生就是戏剧,“配合搭档”还是离婚了,沉浸岳少坤给他说的那句“一大一小,搭进去的还是太大了”话里,秦学忠还是和云盛兰结婚了,其实秦对美的事物有偏执欲,或许就是股风韵犹存的美,让他能对云盛兰保有容忍和爱,他愿意沉浸到那种幸福的生活里,虽然他常常回想岳少坤的那句话。
搭帮过日子,他们扯证、生娃两不误,比较有意思的是秦学忠的孩子取名秦绘,而岳少坤的孩子偏偏叫岳非。冥冥中似乎还是有点牵连,也有所不一样。岳非没有父亲的精明世故,而秦绘也没有遗传到父母的才华,反而是岳非天才能耐,台风很好,一颦一动,都能服人,可一场人命案改变了一个人,岳少坤即便变卖了房产,甚至是疏通了各种关系,岳非还是判了七年的牢狱之灾,他一夜老去,那种风光不再有,一切都随着光阴流去。
或许,因为这样,秦学忠才会同意儿子要改名的要求,时代变了,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人生,虽然他很想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但有的时候,不是那块料,再雕琢也是徒然。
青春里有很多被碾压的梦,父辈总是把希望与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可人生太长,故事太短,整夜看录像的岳少坤似乎也看到了结局,秦绘的梦终究会戛然而止,如同渐渐淡去的老文化,老国粹。
京剧团的明争暗斗,时代大潮的变幻。在时代变化中,性格不同的个人的选择以及两代人的情感与命运。所有事情皆裹挟其中,没有人可以避免……
故事平铺直叙,角色各不相同,这些人虽然活在书里,我想他们也活在现实。平淡的生活里,有人精明、有人世故、有人清高、有人不幸,或许那句话最合适这本书,“写的本质上的“普通人、小人物”,即便有一瞬扬花吐实,纵恣人间,终究还是落于世俗,随遇而安。
筱筱
2015年5月15日
《琴腔》读后感(五):京剧往事
这是一本纯中国味道的小说,它的文字、讲述都会给人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感觉。读《琴腔》,会感觉到历史变迁,会感受到当时惘然,更多的感觉是那浓浓的,属于北京地方范儿特色。小说讲述了老北京梨园的往事,京剧团的明争暗斗,时代大潮的变幻。在时代变化中,性格不同的个人的选择以及两代人的情感与命运。所有事情皆裹挟其中,没有人可以避免……
书中的琴师秦学忠人如其名,忠厚老实。而往往忠厚老实又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形容叫做不懂变通。当年他拉的自制的凤眼竹琴,一曲《斩马谡》让他崭露头角,被刘团长亲手点中成为了大院的正式编制。那个时候的大院还很热闹,作为与角儿息息相关的琴师,他也是风光的。与他同为琴师的还有一个人,名字叫岳少坤。论技术,秦学忠肯定是过硬的,论为人处世,岳少坤要比秦学忠厉害很多。就连恋爱,共同的追求名角儿云盛兰,两人都是不一样的做法。心有爱慕,自然倾心摘取。善于钻营的岳少坤终究如愿以偿。随着光阴流转,大院也不同于往昔,感情也有了变迁。都是京剧走出的人儿,他们的故事也在后辈的身上延续、上演。
不论大院是恢弘大气,还是后来的萧条破败,小说都用着平铺直叙的手法来讲述。角色各不相同,性格也大相径庭,可人们却都是善良的。有人风光,有人落寞,有人热闹,有人平淡,展示了世事变迁的各种选择。这是社会,也是生活。即便还想延续以前的生活,想着当年的风光,却是有心无力。京剧在现在也只有小部分爱好的人们还继续关注着。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却也和小说中一样,不复当年盛世的模样。那些高端的拉琴手法,那种独有的京剧唱腔,那些见证着传统艺术的一批人,或者说是最后的一批人,他们的心底是如何想的在文中可以见到。世事沧桑的变化,从秦学忠和岳少坤的身上都得以展示。
现代关于我国传统的书籍太少,一些传统的手艺和文化也在慢慢流逝着。当看到书中描写的京剧的唱法,拉琴的手法,各种走位,琴和唱的托,都感到无比的有兴趣。可以想象这些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当年的历史。时代在持续发展,同时我也希望着传统文化依旧有着一席之地。而不是最后时候秦琴师独自拉琴的结局。
《琴腔》读后感(六):坚持或放弃
总觉得这本《琴腔》就像一曲琴音,虽奏完却又余韵未了。一本书、一个故事总是有限,难以将作者和读者心里的感念一一道来,而戏曲的魅力就在于,一段曲调或者一句唱腔因读者的思路和心境也都会有不同体会。在这个未完待续甚至是悬念未揭的故事里,我读到的是关于“坚持或放弃”。
秦学忠的坚持与放弃和岳少坤的放弃与坚持构成了故事的支点,在故事上独自表演的那个,是盛云兰。
秦学忠的出场是有些惊艳的,一段盲选就力挫行内老前辈直奔锦绣前程而去,而盛云兰则瞅准时机顺水了这个人情,与秦学忠搭起了戏。才子佳人的戏码本来是不错,奈何这其中出现了两个纰漏,一个是同行相欺引发的不实传闻困扰了秦学忠,一个是秦学忠过去坚持的认真令心高气傲却又在唱功上有所缺陷的盛云兰无法招架,于是乎一拍两散来得很快,无端给绵里藏针的万金油岳少坤捡了大漏。一个玩艺术,一个玩手腕儿,很快二人各奔前程高下立判——玩艺术的秦学忠最后也成了得过且过无所事事的老秦,玩手腕的岳少坤风生水起做起了大刀阔斧的剧团团长。这二人的坚持与放弃在儿子这一辈儿身上却惊奇地起了逆转:老秦因为失意导致放弃,从不在儿子面前卖弄自己的技艺,铁定了心不让儿子步自己的后尘;岳团长却矢志不移的栽培自己本就天赋异禀的儿子成角成腕儿,仿佛完全不记得秦学忠与盛云兰这样的老艺术家在这条路上伤过的身与心——或许父母总是这样,期望用下一代来弥补自己这一代的缺憾,对于老秦和岳团长而言,应该都曾后悔自己在一条道上越走越远吧!
或许是篇幅所限,书中还有几个悬疑一直未曾交待。就如岳少坤一直说的那句“我搭上去的可是一大一小”,到最后出了岳少坤情急之下一句可疑的“咱儿子”就再无其他可考之处了。又如盛云兰一句“我儿子别再是个神经病”之后,秦学忠也只是一句有些疑惑的质疑却也并没有深究。关于岳少坤“捡漏”之前的海南之行,盛云兰独自在那里呆了一个多月,回来时“身形有些发福”很是离奇,也许后来的很多悲欢离合也都是在那时埋下的导火索。究竟那段时间发生了什么?
不管是坚持还是放弃,秦学忠、岳少坤和他们的女人盛云兰都应该庆幸,至少他们的儿子们都比他们更加有情有义,也更愿意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投身到这个热爱的行当中去。当然,相对于最终岳非的形迹淼淼,我更希望他能用一种有意义的形态,重新出现在结局。
《琴腔》读后感(七):青山隐隐 流水迢迢
外行的人看京剧通过这“琴腔”倒也是个入门。
刚开始的时候,读的有点吃力,很多专有京剧名称似乎总是那么的陌生,虽用词优美但总是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渐渐读到书中三分之一处,好似柳暗花明又一村,竟然就那样读通了,有种略懂略懂的感觉,心中雀跃万分。
渐渐带入故事情节之中。
常小琥说:我喜欢把人物设置在那半旧不旧、半生不熟的年代里,任其人、其事,自然发酵。我想说你笔下的这些人也发酵的太棒了。
秦学忠,很独,耳根子软,为人淡远。做人做事,于情于理,只是用手用心抱着那把由风眼竹做成的琴。一曲《斩马稷》,琴中有话,不光包得紧,还透出诸葛亮悲鸣的心境,该阴之处,如虫潜行;该阳之处,也有拆琴之势,直接惊艳了刘团长,直呼:“这次我捡到宝了!”一举拿下剧团盲考的名额。可开头红,并不意味着往后的路一帆风顺。与云先生的搭戏,本可一夜登天,但因与云先生闹出一疙瘩,直接被云先生搁浅后,才华便不能大施拳脚。也许,云先生要的是听话的琴师,听话的角儿。但是秦学忠不是为了捧谁才练的,拉自己的就是。
这一搁浅,可也一并把云先生和秦老师的姻缘线给硬生生咔嚓一下,断了。
接起来的,是秦先生的好友“万金油”牌琴师岳少坤与云先生之间的红线。
几年之后,岳少坤和云先生互踩对方的脊梁往上爬,终于爬到副团长的位置,却也到了和云先生离婚的地步。
某日,老秦蹲在佛学院后门的煤场厂区门口观棋,支着儿。云先生道:“你要是看得上,往后咱俩就在一起过。”不是搭戏而是搭日子,放在以前,秦学忠就是做梦都想抓住的幻境。放在现在暖黄的黄昏下,不答应不是犯傻啊?
于是双双牵手把家回。生了个娃名叫秦绘。
知道岳少坤的儿子叫什么吗? 岳非。
秦绘和岳非的故事,你猜怎样?书中给足你意境。
简单任务,并不简单。
书中的勾心斗角,人心变幻,我想感动我的是秦先生的至臻简单和那美好的旧时光。
《琴腔》读后感(八):琴腔渐少闻——看时代凌乱的脚步如何踏碎他们的梦
文/友竹
《琴腔》,单从书名来看该是多么唯美诗意的小说,读来却让人如此难过,令人忍不住心疼的不仅有秦学忠、云盛兰还有他们的儿子秦绘、以及跟秦绘一起长大的岳非。
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已经向我们展示了秦学忠的不同凡俗:秦学忠很独,他的京胡就和别人的不一样……这是说他的家伙事儿跟人不一样,可他的行事风格更是跟人不一样:剧团的头把琴老徐注意到了这把与众不同的京胡,笑着要借来试,秦学忠竟然没搭理人家。这也难怪老先生会拉下脸生气,毕竟那会儿秦学忠只是众多来剧团参加盲考的考生之一嘛。
但很快我们就见识到了秦学忠得以任性的资格,在一众考生的表现被刘团长批判为“没一个是活着的”之后,秦学忠因为“琴中有话”,被团长认定“这次捡到宝了”。于是,编制、住宿、待遇立马得到了解决。由此,有才任性的秦学忠也成了大家议论的对象,老徐大概还在生他的气,认为他“没大出息”;剧团上下则都在传他这个没评级的琴师,直接被刘团看中后不知会给什么出路。
孤独的秦学忠在剧团没有朋友,他总是一个人在行动。这时候岳少坤出现了,这个动不动就跟秦学忠扯“兄弟情义”的男人,其实跟秦学忠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丰富的混世经验使他一下就能嗅出进了剧团该抱谁的大腿才能顺风顺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一心用脑子拉琴给自己听的秦学忠,做人做事奉“淡远”为圭臬,根本无法理解岳少坤那“混在剧团,托保随带”的真义。
云盛兰出场了,她的华美高贵迷倒了台下所有观众,当然也包括坐在前排的秦学忠和岳少坤。不听话的老徐被云盛兰换掉了,首先是秦学忠上场。一开始,两人合作愉快,无论搭戏还是日常相处,并且彼此间萌生了感情。可惜,当时的秦学忠只认定云先生是戏台上的女皇,却缺少后来的觉悟“她这个女皇是要戏里戏外都做的”。名角儿云先生丝毫容不得别人不随她的腔,于是,她把之前的老徐换成秦学忠,又把秦学忠换成了岳少坤。
岳少坤岂是前两位那样宁折不弯的主?很快,他不仅成了云先生的琴师,还成了她的丈夫,更成了剧团里的副团长。做了副团的岳少坤带着大家到处走穴,乐坏了包括刘团在内的许多人。而淡远的秦学忠却像被边缘化了一般,熬了好几年还在给唱小花脸的二路演员拉琴,各类商演都没他的份儿,当然除了特别偏远的贫困地区。不过,其间他也跟日后在南方成为舞台焦点的名角儿倪燕搭过戏、并搭伙过了些日子。但是无论怎样,他是忘不了云盛兰的,更忘不了岳少坤口中那“搭进去的一大一小”。
时光流逝,云、岳两人竟然离婚了,离婚后的云、岳居然都找上秦学忠诉苦。岳觉得自己被人利用、吃了大亏,云觉得岳德行太差,提出离婚是为自己留脸。云又主动提出要跟秦学忠做夫妻过日子,看作者如何写秦学忠的反应:他感觉眼窝开始不停充血……搭帮过日子,放在从前,他就是做梦都想抓住的幻境。他想立刻答应,可是很快又抛出疑问:这算你可怜我,还是我可怜你?我的演出基本停了,家里快揭不开锅。以前坚持的,没人再认……这个男人已经失去了年轻人的一腔热血,因为时代变了,再容不得他做梦了。
但是云先生又是怎样的女人?她可能永远不会甘心去过男人安排好的生活。就像老早就想到了秦学忠的反应一样,只消几句话她就打消了老秦的疑虑,于是秦学忠觉得自己再说什么都是废话。于是两人欣然领证、生娃、过日子。但是秦学忠始终有个疑惑,岳少坤口中的一大一小究竟是什么?他也会不时端详儿子秦绘,好像跟自己不像,但他从未将这话说出来。看文字描写,只觉得父子关系不甚融洽,让人觉得像是隔了一层厚布,那布很沉重很沉重,自然对于不知情的小孩子来说,需要承受的那种莫名压力更大。
说到秦绘,不免就要说说岳非。没错,岳非就是岳少坤的儿子,只是他不像老子岳少坤那般善于钻营人事,而是从小被大人安排拜师学艺。也曾是红极一时的舞台小明星,也曾是令云盛兰、秦学忠激赏的好苗子,但是最终却因一场出了人命的少年群架被判入狱,并且出狱后要改名换姓、不知身处何方。由于儿子的事,岳少坤一夜老去,秦学忠也学会了重新打量儿子,并同意了秦绘的改名要求。
故事的结尾实在令人唏嘘,因为感觉他们的人生太苦。父辈年轻时的梦想被残酷碾压,只希望后辈能够代为实现,看到岳少坤整夜播放岳非从前登台的录像,更觉如此。而后辈身上背负的巨大压力却让他们透不过气,看到秦绘努力想在舞台上为父母争一口气却迟迟实现不了,更觉心痛。父辈的某些孤独传到了下一代身上,父辈的某些荣耀也传到了下一代身上。这样看来,一代一代的人过的都是差不多的日子,只是换了一个时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