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设计诗》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设计诗》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10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设计诗》经典读后感10篇

  《设计诗》是一本由朱赢椿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诗》读后感(一):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一次性网购了朱赢椿的两本书,早年些的《蚁呓》和受好评的《设计诗》。如果前者还觉得用心或者新鲜,后者的好评度与我抱有的希望却使我失望。两本书的最后都留白了好几页“你来续写”,但我觉得这种做法敷衍,且妄为空谈。能够想象这书的制作过程是很快的,因为它不是什么大家的思想结晶。这种类型的设计诗,难以让我产生共鸣或者逆向的共鸣。也许他对于别的读者来说新鲜有趣,但在同样无聊的我的眼里太刻意,似乎我也能创作出雷同的嘛。虽然我年龄心智上也更小更幼稚,但我觉得作者角度或者想法表现书本里的感觉是涉世未深,不够成熟思考的。像作者这样的,总觉得太操之过急,如果不在中国可能慢与多的沉淀会让他变得更好。在我眼里,好的作家所传达的东西是能够同时使读者心灵共鸣与产生讶异,前者可意志坚定,后者可产生另一项的思维与角度。这些都是好处,也许会对读者未来处世观,在遇事的某一处得到思考方向与做法。而这设计诗与想象,供自娱自乐,写写日记,发发微博或在杂志上充凑版面也足够了。无必要使它成为一本书这么重要。我读书算是很慢了,十五分钟阅毕,合上瓦楞纸,看着价格发现买它可以吃份披萨了。

  《设计诗》读后感(二):看完小朱,推荐老马

  「文字畫」抑或「視覺詩」? ——談義大利未來主義中文字與視覺圖像之間的流動關係

  好像要翻墙才能看,这边贴一个百度快照地址:http://cache.baidu.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227c8691027fa3cf19d5234c413031b5fc3022674296d8243a4afe1e02b1b72b096b4577f7c888ce5789fcd46f6fd3666b671cf11b548c0dea960673ce37e05f95b86ae1e2e74196cdc5d2af4320cd44750b9783814d7615dd6e800342e4d08e381f1c07bb9d2716f94e042f882230a134fff7456910f2f29d4b4db33da16a6c80ae45a74e15a267ae086a2253d04fa609213140eb58568b534d0f859b5cf02b095750b05fc0bcd6c6ef5fffdffd30e8edb8dc38e513f1c49aee02333b458a27a9dacea53c145273d8ddaa12d341b6bc&p=8b2a964f86cc45a91eadc124154f82&user=baidu&fm=sc&query=%D2%E2%B4%F3%C0%FB%CE%B4%C0%B4%D6%F7%D2%E5%D6%D0%CE%C4%D7%D6%D3%EB%CA%D3%BE%F5%CD%BC%CF%F1%D6%AE%BC%E4%B5%C4%C1%F7%B6%AF%B9%D8%CF%B5&qid=cf35995a15e86e2b&p1=1

  好长啊,这个地址也可以媲美本书了。

  文章讲的是20世纪初(100年前了)意大利未来派的视觉诗。

  比如:

  晚上,她躺在床上,讀她的砲兵情人從前線捎來的信。

  (Le Soir, couchee dans son lit, elle relisait la lettre de son artilleur au front)

  瑪恩戰役之後,喬佛搭車探訪前線。

  (Apres la Marne, Joffre visita le front en auto)

  可以用原文google后欣赏

  据说马利内提写这些诗,是因为看不惯白痴过气的书太多了,要搞点儿印刷革命。在这个观点上,设计诗的作者既然是图书装帧设计师,肯定心有戚戚吧。我觉得想革命再深一点的话,不妨看了设计诗的翘臀和面汤后,再看看老马“爆炸般的未来”。

  《设计诗》读后感(三):就这几句评论

  叫做《短句设计》或者《视觉文字》更为合适,毕竟这是造型大于内容作品,称作诗不免要受到口诛笔伐,但是有些读者(观众?)若仅以自己理性的角度去审视就说是哗众取宠未免有些过分。当然,形式是有些趣味性的,某些设计也能带给我一些触动和想象,如《汤太咸了》并不是一扫而尽,而是跟着文字的渐淡而慢下来,并在这个过程中我审视着自己的生活状态,去思考着一些东西是否可以放慢来。又如《两颗心》中倒数第二个“心”拆分得恰似一个人醉倒后的样子,当然这取决于个人的感受力,再如《一小时车程》,随着文字排版的越发紧密,是不是能形象地表现出越到车站,你的手便越握紧呢?以上其实都是一些内心体验的过程,但它不似一壶好茶耐得住重复冲泡,所以,这本书,个人觉得借来看看就好。

  《设计诗》读后感(四):广州书墟·朱老师与他的书

  广州书墟的时候第一次见到朱老师和他的书。

  讲座太多,原没想过要听这一场,只是时间地点常常变动,撞了个巧。上一场是位独立出版人,做的事情非常了不起遗憾的是演讲水平实在让人昏昏欲睡,第二场开始的时候我已经从第一排悄悄挪到边上,准备受不了就跑路。

  结果当然是超乎预期的。

  朱老师也不算在演讲,只是不断地给我们看他的实体书,看他做书时的照片,看他设计时参考的素材,让人感受到一种醉心于工作人才会散发出来的顽童式喜悦,整个现场也因此变得活泼起来。讲诉表象是十分入门的阶段,但对于现场99%非设计行业的人来说倒是引起兴趣的好方式吧,想必之后不少人都因此去买了这本书。

  只是略微有些矛盾或讽刺的是下一场讲座的主题电子杂志,顺应潮流改革之举,似乎可轻易抹杀对古籍的怀念与追思。

  《设计诗》读后感(五):朱赢椿的纸上舞台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蓝莓与橙(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08839/

  提起“诗”,你首先想到什么?

  相信绝大部分国人想起的是古代诗歌,是唐诗宋词,是《诗经》三百首。中国古诗用它洗练的文字,传达出的是远超过字数限制的深远意境。寥寥数语,或能描绘金戈铁马的壮阔沙场,或能表露耽于爱情缱绻柔情,或能抒发怀才不遇的郁闷胸臆,堪称艺术瑰宝。但是读古诗是需要深厚文学功底的,而优秀的近代诗歌,则借以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和通俗性,用生动意象引领读者进入诗人世界,让诗歌与普通大众距离更近一步。但“诗”好像依然端坐在神坛。而现当代诗歌的数量的庞杂与形式的层出不穷,让人感觉,诗,似乎变得易读了。

  比如这本朱赢椿创作的《设计诗》。凭借着大胆新颖的形式,这些“设计诗”着实火了一把。读“设计诗”,调动的不仅仅是视觉,而是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器官,因为它把原本需要读者脑补的诗歌意境,“演”了出来,一个个文字是演员,而朱赢椿是这场舞台剧的导演

  但是也有网友指出,所谓的设计诗,早在宋代就已经存在了,名曰神智体或谜像诗,是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是古人爱玩的文字游戏。其中最著名的是苏东坡的一首《晚眺》:

  《设计诗》读后感(六):用眼睛看的诗《设计诗》

  用眼睛看的诗《设计诗》

  书非常漂亮,很有创意,作者是《蚁呓》《鼠述》设计者朱赢椿,最近还出版了一本《蜗牛慢吞吞》,还没买,没看到内容。其中《蚁呓》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评奖。这些书共同的特点就是形式感非常强,很有创意,很有想象力,这是中国图书非常缺乏的元素。但是看过以后,感觉很好,却并没有真正引起你的进一步的思考,总是感觉形式大于内容,形式感太强,强大到淹没了内容。当然要求那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完美,是不太现实的。形式内容结合得完美的书,应该说还国内现在还没有太经典的先例。

  我总感觉这些设计元素受西方的绘本影响很大,不过绘本一般都把读者对象定位儿童,页数也不是太多,故事也比较短,里面文字非常少,而朱赢椿的书,篇幅都比较长,内容页都是为成人准备的,所以还不能划分到绘本里面。

  这本《设计诗》是作者的诗集,诗本身并没有什么太高的艺术价值,只是作者把诗歌和绘画巧妙的结合了起来,并不是为诗歌配画,而是用诗中的文字本身去组成一幅画,在这方面算是一个突破吧。

  当然以前也有这样的作品出现,比如《瞌睡虫》这首小诗,就是用文字组成了一个孩子闭上的眼睛,挺有趣的。在很多绘本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创意,让文字动起来,变起来,让文字本身变成画,让文字本身具有一定的含义,这些都已经屡见不鲜,但是作为一种形式,批量的出现,这还是第一次。

  这本书不仅内容设计得很可爱,而且整本书都被纳入到设计中去了。书皮用的是包装用的瓦楞纸,四周的是圆角,书脊裸露出装订的痕迹的,只有中间一条白帆布,上面印上了书名和作者。书的衬页也是用同样颜色的牛皮纸,看着很漂亮,很精美,处处都能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连最后面的定价除了人民币以外还按照汇率从最高的英镑一直列到最低的越南盾。

  全书充满了想象力,让人感觉到无限的创意,但是却缺少内容,让人感觉除了创意和想象,也就没有什么了。

  《设计诗》读后感(七):2月看过的最有意思的书,但是也有但是

  这书的读书笔记大家都是照相照上去的,因为怎么写都写不出作者的设计。有首诗歌描述的是一个人看书的精神状态,诗歌往后的几行,字的横间距变得一行比一行大,最后一道竖着排的省略号,最后一个字是“啪!”代表书掉在了地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还有一首诗是我认为里面最好的,描述的是坐火车看到的窗外风景小时候用的油墨印的试卷,油墨没干的时候,用手一抹字就抹模糊了但是很漂亮,有一种朦胧的赶脚。这种技法也用在绘画中,我的舍友曾经倾毕生绝学教授我如何不费力画竹叶,即用钢笔在竹节处点一下,然后用手指尖摸开,竹叶栩栩如生。在此诗中,我又一次看到了油墨试卷上抹掉的字,几个代表窗外风景的词语,在窗外模糊而过。

  我认为这本书很有意思,我站在书店笑了半个多小时,为什么读过这本书的人没有一个跟我一样看法的呢~我很费解

  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这是诗歌的一个试验,究竟这种诗是前无古人,还是后无来者,还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我感觉比如我认为很好的那首诗,对字的处理,更加形象,也很有趣味,但是对我来说,论鉴赏,读者的想象权被剥夺了一部分。

  当然了,看本来怎么想了,如果本诗的目的就是要寻求那种表现效果,那么效果就达到了。

  总的来说,估计这本书是我在2月看到的最有趣的一本书了,全五星!

  《设计诗》读后感(八):看设计师如何设计诗

  昨天《设计诗》一到手就立马拆开塑封畅快地看完了。

  知道朱赢椿是因为那本《不裁》。第一次在书店看见《不裁》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惊讶,直想着是哪个设计师这么有创意,将红线缝纫到封面上,又不把书页裁开,却特意在扉页配了一把纸质的裁纸刀,让读者享受边裁边读的乐趣。翻到后勒口,哦,南京书衣坊的朱赢椿啊。也是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关注书籍的装帧设计来,后来才知道原来《不裁》还获得了2007年“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两个奖项。

  可是在今年理想国沙龙听朱赢椿的讲座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近年他已不再高兴别人提起他就是“《不裁》的设计师”。他在讲座上问读者,有多少人看过《不裁》里的文章。举起手的寥寥无几。很惭愧,买回书以后,我甚至没有把裁纸刀从扉页上拿下来。

  那场讲座简直就是朱赢椿的反思会。他反思早年的设计太过于注重表现自我,甚至伤害到了文本。《不裁》就是生动的一例。他说他近年来越来越偏向于将书设计成一本书应有的样子,使设计与文本相得益彰

  像《光阴》,纯白底色,中间一个代表月亮圆缺的图案。只有拿到实物、手指感受过封面的人才知道,那个月亮上也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凹凸,就像月球上的环形火山。在书脊边沿,他还缝了四色丝线代表春夏秋冬匠心独具

  像《元气糖》,封面的材料是医用海绵,书名就是用小圆点组成了“元气糖”三个字,无论是手感还是视觉上,都非常的让人舒服。

  还有《不哭》。这是由18个新闻故事组成的书稿,主角都是未满18岁的残疾儿童。朱赢椿说这本书甚至没有预算,没有人来出。他就跑到废纸回收站去找纸张,最后做出来的书,每一章每一章,用的都是不同的纸,颜色也五花八门。如果重新印刷,都不能能是原版的样子了。而这本书虽然名为“不哭”,书里的内容却让人忍不住落泪。

  不过尽管那场讲座的主题是“再少一点:书籍设计的克制与约束”,朱赢椿却在最后说其实他的内心也挺不想克制、挺不想约束的,于是就有了这本实验性质的《设计诗》。

  从内容到装帧都是由他自己动手,不负书名,从封面到封底,这本书充满了设计感。

  硬纸板被用来做封面封底,颜色也没有稍改,甚至能看到纸板间的空洞。书脊并没有被封面包住,而是素面朝天,仅以布片印上理想国的图标和书名、作者。封底也有意外的小惊喜在,定价39元人民币的《设计诗》被换算成了3.69英镑、6.06美元以及更多都没听说过的货币单位。

  书里有很少的文字,很多的空白,很快地翻翻大概半小时就能看完,也许很多人买回来后会大喊“坑爹”,不过看朱赢椿玩文字与视觉画面的双重表达,真是太有乐趣。

  沙龙上,朱赢椿念过书里的几首诗,有一首是《汤太咸了》。

  汤太咸了 要淡点

  汤太咸了 要淡点

  汤太咸了 要淡点

  汤太咸了 要淡点

  汤太淡了 要咸点

  随着“汤太咸了 要淡点”一句句地重复,书页上的文字也一句句地淡了下去,一直淡到只有纸的颜色。但是最后一句的出现,诗歌的末尾也出现了一行加黑的字。一个大逆转,石破天惊触目惊心。

  这本书里,朱赢椿真是彻彻底底地在设计诗,确确实实地玩文字游戏。

  庭院空空,叶舞秋风,那么就让文字像秋叶一样飞舞;一颗流星落下,那么就让文字组成流星划落的痕迹;飞机在高空遭遇气流,于是文字也被颠簸得七零八落;各色人等对着彩虹感慨,于是文字也化成了彩虹的形状悬挂在纸页上,只是冷不丁的突然看见一句横平竖直的话还真不习惯,那是农夫说:“雨总算停了。”

  虽然早已在沙龙上听过,可是翻到最后一页,看着那排成了一圈的诗歌时,还是忍不住微笑。“当你读完这句话的时候,你的生命少了一秒;当你读完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生命少了十秒;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的生命少了好多秒。”

  少了好多秒就少了好多秒吧,看这本横七歪八的诗集的乐趣可是超过了损失好多秒的痛苦呢!

  《设计诗》读后感(九):这书值得这价

  好啦~是我不对! 没付版权费,白嫖了电子版 怎么说呢? 私以为创意是有的,至少让我这种设计门外汉觉得有些构思蛮巧妙的 但更重要的是从其中学到了一个道理 时间真的是靠挤出来的!朱老师最后几页展示了他的最初手稿,可以看到创意的载体花样繁多,便签纸、车票、瓦楞纸、清洁袋、登机牌…… 所以呢?聪明的人利用琐碎的时间完成了一本“高价”书,而愚蠢的人在发牢骚嫌弃这本书贵

  《设计诗》读后感(十):封皮

  虽说中国的人均阅读量很低,而今天得知中国已是出版大国了,好像是说图书出版最多吧。

  这么众多的书,如何让自己出众,一个好得封皮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我这样的看封皮决定翻不翻内容的人,更是如此。

  《设计诗》这本书的封皮成功地吸引了我。我完全是因为这个封皮,才专门去先锋书店听了这个新书介绍会。

  再说说这封皮,在网页上第一次看到就喜欢上了,今天看到实物,并不是很喜欢这个瓦楞纸,但看了封脊又觉得这个瓦楞纸丰富了封脊的画面感,但中间的那个布条好像有点过,感觉用纸质就可了。

  对于我这种会因为书页中字过大,空白太多,而从此不看这个人书的人来说,他的这二本空白多得可以当信笺的书,让我看到的是诚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