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非洲之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非洲之旅》读后感10篇

2018-02-11 21: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非洲之旅》读后感10篇

  《我的非洲之旅》是一本由[英]温斯顿·斯宾塞·丘吉尔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90元,页数:2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非洲之旅》读后感(一):作为作家的丘吉尔,其实还是政治

  提到丘吉尔,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出现那张出现在历史课本上的照片。那张照片中出现的三个人影响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直到现在,整个世界的格局,依然还有丘吉尔曾经存在烙印

  如果那个时候,丘吉尔没有反对绥靖政策,走上历史舞台,现在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

  作为雅尔塔三巨头的伟大政治家的丘吉尔,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地位,政治成就太过于耀眼人们就很难注意到他作为一个人还拥有的其他才能情趣,哪怕丘吉尔凭借《不需要战争》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世人提起,仍旧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我的非洲之旅》是一个很好的启口,能让人们用另一种角度认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 1907年,丘吉尔作为英国殖民地副大臣前往东非进行考察,旅程中大型狩猎观光活动与官方会晤交替进行,他在工作之余领略非洲风光之美,写下了这本小书。

  虽是译作,但是文字精美,斐然之文采,也是令人叹服。作为作家的丘吉尔,如果抛开“政治家”的身份,也是一名好的作家。在那个没有百度没有谷歌的年代,丘吉尔秉持了一位作家的严谨态度,虽写游记,但是山的海拔,湖的宽度,出没的动物数量等都有比较确切数据,在这一点上,就与现在的大部分游记有云泥之别,想必写作的时候,也参考了能够找到的资料。在写作上,这位政治家,也是审慎严谨的。

  尽管这本书对非洲风光有史料般的记录,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依旧不能只把它当做一本简单的游记。这也是丘吉尔的《我的非洲之旅》的不平凡之处。

  丘吉尔在非洲风光中,观赏的可不仅仅是美景,还有资源思考的不仅仅是非洲的历史,还有非洲的未来。更多的,作为实干派的政治家,他想的是非洲的“现在”,又不仅仅是非洲的现在,而是非洲可以和西方殖民者打通的世界。用我们今天比较露骨的表达就是,非洲地广人稀,地大物博,能不能被我们西方世界所利用?用什么方式更好地将他们的物产运回到大本营发展生产?怎么样更好地管理(奴役)这些蛮荒的黑色人种?

  在1907年代,这本小书也许只是一本激发英国本土人领略异国风光的游记,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再阅读,才发现作为作家的丘吉尔,其实还是政治家,因为他的一切其他成就,都基于政治,最后也归于政治。他是一个卓绝的政治家,所以,在他的眼里,那些风光、风土人情都并不仅仅只是让人赏心悦目享受了解的。

  在书里,丘吉尔不只一次在探讨什么人来管理这些非洲人为西方服务合理,他写到了亚洲人,黄种人,看起来句句是在夸赞黄种人勤劳能干,但是细思下,那种优越感和凌驾感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大概,那个时候大英帝国人的潜意识就是:世界的好东西是我们的,世界上那些勤奋努力的人都是要为我们服务的,那些拥有好东西而不勤奋、开化的人要被前者管理,但是总之一句话,东西也是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的,谁让我们是发达的、文明的、开化的白种人呢?

  所以,你还能看得下去这旖旎的风光吗?所以,还是仅仅写风光的,才是游记啊。

  《我的非洲之旅》读后感(二):热天午后的非洲梦

  纵观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成功跨界的不止鲍勃·迪伦一人。早在1953年,就有非职业作家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广为人知,与那部巨作相比,他在一战前写的《我的非洲之旅》要轻松平实许多。当时作为英国殖民地副大臣的丘吉尔在广袤的非洲大地欣赏独特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时,总是不忘从他的视角对这里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出预测,虽是殖民者出于为大英帝国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客观上倒也为非洲的发展建设提供一种参考方向

  在一百多年前踏上非洲土地的白人们,无论是怀抱野心的种植园主,还是奉命执行任务的官兵,或为个人或为国家,都是为攫取利益而来,正应了司马迁的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丘吉尔当然不是来非洲游山玩水的,在山水之间,他总能发现蕴藏其中的无穷财富。穿行在尼罗河的河道中时,他深刻地认识到利用好中非地区的水道和兴建完备的交通体系重要性;注视着壮观的默奇森瀑布时,大多数人都会沉醉于壮美的瀑布景色中,而他首先想到的是可以在这里开发和利用水能资源,为现代工业提供动力;仔细游览过乌干达后,他提出了“修建一条铁路”这样的建议

  “修建一条铁路”,在自然环境复杂经济落后的非洲实践起来是一项巨大挑战。作为来自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大国官员,丘吉尔自然会想到采用蒸汽动力和电力来提高效率,用机械将自身武装起来,将殖民地置于英国的掌控之下。对于当地白人雇主靠雇佣廉价劳动力修铁路的低效工作方式,他是持批判态度的。这也许就是一个普通资本家和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差距。如今乌干达确如丘吉尔所提议的那样修建了连接维多利亚和艾伯特这两个大湖的铁路,他的深谋远虑可见一斑

  在殖民地副大臣丘吉尔眼中,非洲的一切人与物似乎都可以为其所用,为殖民者服务,大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架势。他毫不吝惜对坚守在非洲的英国官兵的赞美,对他们将资本主义的法制与文明精神带到非洲表示积极肯定;他饶有兴致地描绘一路上迎接他们的土著居民,基库尤人、斯瓦希里人、巴干达人……虽然他言语间不乏英国人对殖民地人民傲慢偏见,却也生动地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激动人心热情洋溢的非洲战舞画面。在丘吉尔看来,传教士和殖民者为消除民族间的冲突起到教化的正面作用,使非洲建立起走上法治文明道路的现代国家政权。此话虽看似有理,但如何解释很多非洲国家持续至今的纷乱动荡呢?

  除讴歌赞颂英国在非洲的殖民成就外,他偶尔会在笔端流露出英国人特有的幽默,“自黑”一下。如丘吉尔描述乌干达铁路时写到:“这条铁路,用一种最好的方式,体现出了英国人‘敷衍了事’的本领”。有时他也会嘲笑一下邻居,说“德国人热爱精确,即便是在最没有把握事情上也是如此”。丘吉尔用幽默化解尴尬故事我们或多或少都了解些,他与生俱来的幽默与智慧,在他早期的这本《我的非洲之旅》中多有体现。

  丘吉尔在本书中表达了大量的政治观点,但既然是游记,必然少不了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读者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透过文字,看到阳光穿透重重叠叠的非洲原始森林,“让林中闪烁着绿色金色交错的光芒”。即便是见惯大世面的丘吉尔,也不断用“非常罕见”“令人惊讶”“超乎想象”这样的词汇形容非洲独特的动植物资源。正因如此,这片危险而有魅力的土地不断吸引人们前来探险,并深深为之震撼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欣赏到非洲的自然风光,如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探索频道的纪录片,中央电视台对动物迁徙的直播等,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固然是千百年来比较稳定的,但人类的很多活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再也不可能重现的,因而相关文字的记录更显得弥足珍贵。丘吉尔当年在东非考察游览时,与其他官员一起坐在绑在火车机车排障器的长凳上,一览无余地欣赏蒙巴萨乡村的景色,想象那画面,身在其中定然是十分惬意的。而今天到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游客也只能坐在游览车里欣赏外面的世界,对丘吉尔式的旅行体验,我们只能羡慕了。

  一百多年前,丘吉尔数次饶有兴致地写到打猎,其中有一次大费周章地围堵追击一番后,发现众人误以为是狮子庞然大物竟然是野猪,让人哭笑不得。不过,如今我们是很难接受有人以猎杀狮子为乐事的,毕竟从现在的角度看这是有违动物保护观念的。在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日益增强、非洲多国建立生物保护区的今天,这些故事已永久地成为历史,今天的旅行者唯有在丘吉尔的讲述中感受那与自然搏斗的速度激情了。

  《我的非洲之旅》主要都是丘吉尔在乌干达度过的那一个个漫长炎热的午后所写,他在为非洲的高山与湖泊所震撼的同时,更多地思考如何使殖民地为大英帝国服务。丘吉尔的很多想法在后来都成为现实,但日不落帝国终究还是要走出非洲的。

  《我的非洲之旅》读后感(三):满满的都是贪婪

  满满的都是贪婪,这是这本《我的非洲之旅》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作者丘吉尔的大名不需过多介绍,作为雅尔塔三巨头之一,真的是大名远扬。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讲,丘吉尔并不是一个好朋友,在二战中,丘吉尔一直在坚持出卖我们的利益来换取他们英国人的利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逐利者。这一点,从这本《我的非洲之旅》中也看得非常清楚

  从文笔角度来看,这本《我的非洲之旅》离文学这个称号还相差甚远,尽管丘吉尔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不需要的战争》我没有看过,但是这本《我的非洲之旅》的文笔根本算不上好,甚至还有点儿差。毕竟这本《我的非洲之旅》与他的获奖作品之间有四十多年的时间,四十多年间写作水平变化将是极为巨大的,至少我四十多年前还不认字呢。

  丘吉尔作为二战期间著名人物,真的是鼎鼎大名的,这也为这本《我的非洲之旅》增彩不少,相信有许多读者朋友们和我一样,都是冲着丘吉尔的大名来看这本书的。

  抛开丘吉尔的名气不谈,只说这本《我的非洲之旅》。全书共计二百余页,十三万字,由于开本设计原因,算是个小册子。阅读这一类的小册子,向来都是比较轻松的,这本《我的非洲之旅》也不例外更何况本书是一本游记,里面记述的都是作者在非洲大陆的上见闻,还是比较耐读的。尤其是在当年那个知识信息匮乏的年代,这本《我的非洲之旅》绝对会给欧洲人这些自以为文明世界的人们带来很大的冲击,当然,与马可波罗的游记还有很大差距,但是也算是极为震撼了,毕竟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到过非洲的,非洲大陆的美丽和震撼是这些文明人并不熟识的。但是,在现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里,尽管我们仍旧没有去过非洲,但是非洲大陆的景象却早已经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这本《我的非洲之旅》中提到的景色和动物等各种自然奇观,已经是我们早就耳熟能详的,这也使我们在阅读这本《我的非洲之旅》的时候,会感觉比较枯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吸引人。不过客观地来讲,丘吉尔的这本《我的非洲之旅》还是把非洲写得活灵活现了,当时的人们绝对可以通过此书来领略非洲大陆的风情。

  这本《我的非洲之旅》当中流露出满满的殖民色彩,毕竟那时候的丘吉尔就是英国殖民地的副大臣。在那个瓜分非洲的时代,自以为文明世界的列强的心中,早就把非洲当成了一片肉,他们能咬几口就咬几口,绝对不肯放过每一口。这本《我的非洲之旅》中,作者的叙述角度就是这样,非洲大陆在丘吉尔的眼中就是一顿盛宴,丘吉尔每走一步,每到一个地方,想得最多的便是如何下口去吃,如何去占领当地的资源,如何去发展这一块殖民地。而且,丘吉尔在这本《我的非洲之旅》中写满了种族歧视,在他的眼中,只有白人是人,亚洲人和非洲人都是其他的物种罢了。这一点,正是我们这些读者朋友们最为讨厌的。

  《我的非洲之旅》读后感(四):带你领略百年之前的非洲景象——评丘吉尔《我的非洲之旅》

  带你领略百年之前的非洲景象——评丘吉尔《我的非洲之旅》

  丘吉尔系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也是开启冷战时期铁幕演说者,但其政治家的身份之外,竟然还有多重身份令人震惊。比如,他也是一个作家,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我的非洲之旅》这本书,则是丘吉尔在壮年时期考察非洲的游历考察文集,首版于1908年在英国出版。

  本书距离首版已近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的非洲,自然与过往的非洲不可同日而语了。世界的变化是永恒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时间越长,变化越大。所以,想站在今日的位置,去回望百年之前的事物,自然是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原来那种记录手段较为单一匮乏的时期。

  所幸的是,丘吉尔的这篇游记,或者说是考察记录,则较为详细地给我们展示了百年之前的非洲景象,不仅仅是自然风景,还有风土人情,以及人与自然的种种互动。这是丘吉尔于1907年担当殖民地副大臣前往东非考察期间的记录。

  对于丘吉尔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新大陆。

  游记的主线自然是按照游历的先后顺序,一个地点一个地点的叙述。百年之前的非洲,也是正处于历史变革的时期,刚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进化而来,立马碰上了英国这样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直接踏入了殖民地社会

  这样的历史变化,自然给丘吉尔也带来了考察非洲的历史际遇,使得他在非洲的游历过程还算是比较顺利。丘吉尔所遇到的风土人情,自然也很大方面反映了当时非洲的社会状况,体现出了鲜明的社会特点。

  从肯尼亚山,到东非高原,再到维多利亚湖、默奇森瀑布,大自然的壮丽山河让丘吉尔叹为观止,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得丘吉尔等欧洲人找到了狩猎的天堂。而殖民势力的增长,使得铁路等交通手段得以拓展,也加快了殖民者探索这块神奇的大陆,掠夺资源的速度。

  当然,丘吉尔自然是从当时的殖民者角度来写的,历史局限性自不可避免,他认为是殖民者给这些原始土著人带来了文明,来摆脱原来的野蛮状态。

  实际上,由于殖民者的进入,非洲加速了从原始状态到野蛮开发的速度,书中的那些景象,虽说很多人都未去过非洲,但根据日常渠道所知的消息,已经不复以往的盛景。丘吉尔不仅仅是在客观的描述风土人情,还通过比较分析,较为精准地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开发非洲的建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