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糟也最棒的书店》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2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的读后感10篇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是一本由[日] 松浦弥太郎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一):专访《生活手帖》主编松浦弥太郎

  for 《城市画报》2009.10.12 by 吉井忍

  松浦主编接通电话时,人正在纽约。手机信号不好笔者再打去他下榻的酒店前台。接线员冷冰冰的事务性英语过后,传来两声“莫西、莫西”,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生活手帖》上没有“最新情报”

  城市画报:从贵刊最有名的“不刊登商业广告”说起吧。为了杂志美感独立性,您以后也会坚持这个方针吗?

  松浦主编:会的。在日本,很多杂志依靠广告收入存活,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和企业以及广告公司关系。所以呢,说得极端一点,一些杂志即便没有读者也能持续出刊的。去年很多杂志停刊,据说今年会更多。这不是因为读者不掏钱买,而是他们的广告主的生意崩溃了,没钱再投广告了。

  我们除了杂志销售以外,没有别的收入。对我们来说,唯一的资助者就是读者。所以,杂志上不能刊登没用的东西,得争取每篇文章都对读者有益。以这样的想法来做杂志的话,景气不景气跟我们的关系不大。

  城市画报:真的完全没有其他的收入吗?比如开个讲座、定期活动什么的?

  松浦主编:没有。我们就这么简单,如果读者不认可,只能倒闭。

  城市画报:很多杂志是以“特集”来吸引消费者,比如名人对谈,对某个地方的专题介绍等。而看看《生活手帖》的封面,就知道编辑部没有这样的倾向。这是怎么回事呢?

  松浦主编:《生活手帖》上没有所谓的“流行”或“最新情报”。这是一本实用杂志,翻到任何一页,里头的内容对你的生活是有帮助的。我们习惯说这是个杂志,但实际上它和书差不多,一本实用书。我们的读者里,有不少是母亲女儿两代人一起看的。她们会把《生活手帖》的过刊留下来,保存二三十年的都有。而这些过刊现在打开,也马上能用到眼下的生活中去。

  创意来自每天的Tea Time

  城市画报:这样的内容和选题,编辑们怎么样找出来呢?

  松浦主编:我们有一个大原则。大家不知道的新鲜玩意儿,一律不做。我们选的都是大家很熟悉很亲近的东西。我们换了个角度来看这些东西,从新的截面给大家做出实用性的介绍。

  我们编辑部没有选题会,不过每天有两次“Tea Time(茶歇)”。全部编辑聚在一起,大家分享最近的遇到的好玩开心的事情。编辑的工作时间也很固定的,周一到周五,早上九点一刻上班,傍晚五点半一定要离开办公室。剩下来的时间自己安排。回家做做饭,陪小孩玩玩,跟朋友一起去看电影,反正去做自己最有兴趣的事情。周六和周日也一定要休息,绝不加班。所以呢,对我们来说所谓“工作”的优先地位是相当低的(笑)。

  城市画报:听起来大家够幸福的。我在刊物网站上看到,编辑部正在招募一位编辑,肯定很多人来应聘了吧。

  松浦编辑:是啊,蛮多的。我们编辑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生活。充实享受学习、分享,这些都是关键词。如果你好好地、精心地生活,肯定有些什么发现,会遇到让你感动的事情,从中获得一种幸福感。那个时候你就会想告诉家人好朋友吧?我们也是一样,在Tea Time分享的就是这样的东西。然后编辑们会思考怎么让读者分享这些感动。还有,健康很重要。生活和健康是我们最重视的。

  我们杂志的概念很简单,重视实用性。与读者分享对生活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的立场。我说的享受并不是指很豪华奢侈的生活,而是动动脑筋,想出快乐方式比如说,冬天快到了,今年大家怎么过冬?我们提供的不是今年流行的大衣设计如何,而是建议读者挺直腰板走路。冬天大家不是常常驼着背走路吗?身子挺直又好看,又有益健康。

  你知道我们的杂志是战后第二年创刊的。那个时代就是缺吃少穿,大家都想开动脑筋,让生活过得好一点。当时的精神,在我们杂志上还是根深蒂固。另外因为战争刚结束,大家都很珍惜自己的生活,希望认真过好一生,通过这样的态度来创造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的时代。

  (待续)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二):专访《生活手帖》主编松浦弥太郎 3

  12本“失败笔记

  城市画报:您在《生活杂志》上有专栏,有一次您提到自己的“失败笔记”,能详细说说看么?

  松浦编辑:这个笔记是我20多岁开始写的,已经写了12本了,里面都是自己的“失败”经验。但我偶尔回顾一下之前的“失败”,往往回发现当时以为失败的事情,其实是个“错误”,这时候身上都会冒出冷汗。

  “失败”和“错误”的差别,对我来说是这样的:“失败”并非故意,只是没做好。“错误”等于是再三的过失。我个人觉得“失败”有希望和将来性,而“错误”是需要自己好好反省的。但毕竟我们是人么,也不能太讨厌犯“错误”的自己。生活里的美和丑一定是同时存在的。

  我甚至说过:“我赞美失败,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松浦失败也行”。“失败”是勇气表露出来的结果,至少记录了你的挑战。从不失败的人,可以说他没挑战过任何事情。这样的人生有什么好的?我想以《生活手帖》为一个舞台,尽量体验失败,也尽量产生成功,把这两个方面传达给读者。

  城市画报:我的外婆妈妈都是《生活手帖》的读者,我自己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好的“生活者”,成为《生活手帖》读者的合格继任。

  松浦编辑:不用那么紧张哦(笑)。

  采访过程中,松浦主编回答简明,语调温柔,让人觉得是一位亲切的长者。生活中免不了疲累、烦恼伤心,但应该不会比1945年时的东京更糟。《生活手帖》传递给大家的声音是,平凡日子也需要精心的对待,认真生活不是很美好么? (end)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三):理想中的书店

  你有没有过想开一家书店的想法?我有过,而且总是一幅“炎炎夏日,知了在书店外不停地鸣着,我的店从来不开空调,只有风扇在摆着头,顾客稀稀拉拉,更多是坐下来静静的看自己喜欢的书”的画面。后来想想挺好玩的,这样的经营肯定赚不了钱,因为看书的人或会多过买书的人,更多是一种玩票的感觉,一种理想的实现而已。

  问自己为什么想开书店?赚钱是不现实了,那是为了喜欢书?其实喜欢书的人很少会去卖书,更多的理想是开图书馆……后来想想开书店的理想开始于买书,慢慢看的书多了就想和大家分享,所以就有了开书店,并且只卖自己喜欢的书。

  松浦弥太郎在这本《最糟也最棒的书店》里描写了自己与书及书店结缘的故事,但他较书而言更喜欢的是杂志,因为他在美国搜索旧杂志并倒卖回日本的工作让自己渡过了艰苦时光,所以他从不收藏书,他知道当你吃不上饭的时候,收藏的一切都是废物,并不能填饱你的肚子,他追求的是书店长久的经营。这或许有些偏离了理想主义的范畴,进入了现实世界,故而我心中的书店依然是那个我穿着老头衫,扇着扇子,昏昏欲睡的书店,你心中的书店呢?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四):你是最糟也最棒的自己

  最近看了一本书,是松浦弥太郎的《最糟也最棒的书店》。是我到现在,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讲的是一个日本人,在高二的时候休学了,因为觉得和周遭环境格格不入。休学之后从一开始的对人生迷茫和不确定,到渐渐的发现了自己对书的兴趣,于是做零时体力活儿赚取了去美国的机票钱,之后经常往返于美国和日本,渐渐卖起旧杂志和专业美术书,最终有了自己的书店的故事。序言里,他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每个人都有唯有自己才能体味的各种状况,也有很多可以选择的路,每条路都有各自的好处;如果没得选择,那就去创造新的选择。不管重来几次都好,就算是停下来,或是走回头路,也都不是问题。”

  作者取这个书名,是因为儿时读过他很喜欢诗人的一首诗,名字叫《最糟也最棒的路》。他说,“读诗的时候,我领悟到其实不是最好也没关系心情变得非常轻松。也了解到,所有的事情并非只有一个面向,在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另一个意义存在。就像有光就会有影子一样,不管是什么事,在'最棒'的一面之外,也有'最糟'的一面,在两方面之间取得良好平衡,才是最正确的。每个人都有虚伪软弱的一面,不愿让人看见,自己也不愿意承认。想尽办法不让这些缺点表露出来的想法才是错误的。不管是世间事物,还是自己内心的想法,能全部接受、包容,才是最糟也最棒的生存方式。有好的一面当然也会有坏的一面,不管哪一面都是自己,只有好好地认同它们,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才是正确的生存方式。不用拼命掩饰自己,赤裸裸的也没关系,不管是烦恼还是痛苦都以平常心对待就好。”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听过无数的成功案例,也被灌予过无数的鸡汤。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轻易的,每个成功的人的背后,都是他们为之付出的难以想象努力和对梦想坚持的信念。以前我一直不以为然,觉得谁成功了还不会说点心灵鸡汤网络上那些劝如今的女孩子,买一部iPhone的钱还不如去云南玩一圈,买个LV的钱还不如去欧洲待一周的理论对我来说纯属扯淡。说这些话的人,根本不缺iPhone和LV。自然在温饱解决,尚富余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选择要iPhone或者要云南游。哪个也不比哪个高尚。所以我非常不喜欢说教式的传记和鸡汤。而是喜欢记录式的书和电影。只是在记录一段经历,一个过程。每个人看完之后,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领悟。他不跟你讲道理,只是告诉你他的一段经历。你若认同,便也会取其精华吸收成自己的。若不认同,全当是看了个故事。

  很欣赏松浦弥太郎这样对自己的梦想坚持到底并一步一步行动并且实现的人。以及那些所有能为了梦想坚持到底的人。欣赏,是因为自己一直都是行动上的矮子。因为自己做不到,所以才特别欣赏已经做到的人。但是现在的我,至少不会再觉得迷茫,不会再做那种“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野心”这样的人了。了解自己,即使还没有能力,那就想办法增强能力,野心若是太大,就调整目标一步步来。你并不是别无选择,只要一点点的靠近,达不达到又有什么关系。

  如今感觉对于许多事情,自己理解的东西和以往不同了。可以接受的更多了。以前看到过一句话,大抵是说,明知世故却不世故,是最善良成熟。想要自己变成这样的人。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五):最糟也最棒的人生

  开一家小书店,只卖自己喜欢的书,相信是许多上班族心底的一个梦,却也是从来不曾实现的一个梦。铺租不便宜,怎样才能维持经营?怎样找到别人没有而读者又喜欢的书?怎样跟网店和同行竞争?一旦考虑到实际问题,就不得不打退堂鼓了。但这个梦并非遥不可及。有一个名叫松浦弥太郎的日本人,高二辍学后做体力劳动为生,到美国流浪,回到日本创办艺术专业书店,顾客包括荒木经惟等日本艺术界名人——真是令人羡慕嫉妒恨传奇人生!

  松浦弥太郎把自己开书店的经历写成《最糟也最棒的书店》一书,另外约了六位自由职业者写SOHO经历,编成丛书出版,口号是“如何可以不上班又能找到自己真心投入的工作”。该书台版于2007年出版,大陆简体版则于今年面世。在我想象中,这是一本如同《孤独行星》创办人托尼•惠勒夫妇传记《当我们旅行》一样的书,会让人看了激动不已,很有冲动抛下一切去复制作者的人生、追求真正的自由。然而,松浦弥太郎的文字出乎意料地平实、谦逊。独立书店创办人、老牌生活杂志《生活手帖》总编、专栏作家、出版人,集诸多头衔于一身的松浦弥太郎,怎么说都是个文化人,字里行间却没有一点文人气,还坦然写出自己“舔着地面”讨生活的往事。比他的文字更精彩的,是他的人生。

  一个知名独立书店创办人是怎么炼成的呢?他曾经做过建筑工人,站在公园里等人带去干活,叫“立坊”。到美国后,也是做底层计时工,过一天算一天。因为喜欢书,又因为英文很差,就到二手书店独自看书耗上一天。从看书到买书、到在路边摆摊卖二手书,再到把书运回日本卖,他有了“这也许可以成为工作”的想法。

  令人吃惊的是,松浦弥太郎最初卖书的方法相当“小米加步枪”:把美国LIFE杂志里的广告页用美工刀割下来,垫上厚纸板再套上透明塑料袋,竟能卖500日元一张,相当于一本完整杂志1/4的售价。推销也是最“笨”的办法,翻分类广告电话本,打给设计师、美术指导摄影师们,写信特地用毛笔写收信人名字,上门送书则穿一身正式西装。听起来,并不具有什么技巧,“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即使这样,还是没法光靠卖书活,必须继续在建筑工地打工,一周三天卖书,四天打工。无需朝九晚五地上班又能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从“舔着地面爬行”到对工作产生兴趣,自由的背后必定是辛勤的劳动和坚持,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我们或许会设想,开一家书店必须要用心装修,做出或温暖或精致的感觉来,让读者愿意停留,但松浦弥太郎说,开店可以很简单,只要对商品有信心,地点和装潢完全不重要。他的m&co.书店的第二个地址,就是他的公寓,顾客要上门必须先电话预约。从上面推销到等顾客上门,松浦弥太郎已经做到令绝大多数独立书店老板羡慕的境界。

  这样一家受读者欢迎的书店,为何叫做“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呢?这出自日本诗人高村光太郎的作品《最糟也最棒的路》,松浦弥太郎从中领悟到,就像有光就会有影子一样,“在‘最棒’的一面之外,也有‘最糟’的一面,在两方面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才是最正确的。”“不管是世间的事物,还是自己内心的想法,能全部接受、包容,才是最糟也最棒的生活方式。”这其实是松浦弥太郎的人生哲学,而不必细究书店哪里最棒、哪里最糟。

  在38岁时著书回首人生上半场,松浦弥太郎不仅写了自己的奋斗经历,更有许多人生感悟。“在那个无所事事的时期所想的事情、所经历的事情,现在都变成我工作中的助力。”只有像他这样经历丰富的人,才能从最糟的事情中得到最棒的收获。

  作为一个一直游离于体制外的人,松浦弥太郎还在书中专门用了一章来谈“自由”。在美国时,他曾经放浪形骸,夜夜狂欢,沉迷药物,终因朋友死于药物而醒觉:即使到了一个不被任何人束缚的地方,也不能够真正得到自由,只能得到空虚感。随后回到日本,他决定过有规律的正确生活,每天早起、计划好当天该做的事,反而从中得到幸福感,似乎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而他所认为的自由,就是从事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人生观竟如此正面、积极,想从书中寻求一点反叛精神的人大概会感到失望。然而,这也许是超越表面自由,到达内心自由的结果。

  (2011年8月7日《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有删节)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六):专访《生活手帖》主编松浦弥太郎 2

  三年前的“新陈代谢”

  城市画报:目前的发行量有多少?

  松浦主编:16万5000册,对我们来说是个不错的结果。我们杂志去年迎来了60周年庆,发行量最高的时期是30年前,当每期能卖出100万册。我刚到这个位子的时候,发行量跌倒10万册,那是三年前的事。

  城市画报:原因是什么呢?

  松浦主编:一是因为原来的读者都老了,而新的读者没有加入,外加我们的编辑也老了。二是因为同类的杂志也出来了,竞争还是很激烈。以前,很多读者以订购方式阅读我们的杂志。但现在的读者的目光很锐利,他们在书店书架上翻一翻,觉得确实有用才出钱。还有网络的出现也有影响吧。

  我以前也不太有兴趣购买《生活手帖》。它的内容给我的感觉都在哪里看到过,难怪读者都看腻了,这也是我当时给《生活手帖》提的意见。所以我刚接手的时候,觉得不能再让读者减少了,所以我马上开始开拓新的读者。同时,进行了编辑部的“新陈代谢”。

  新的目标读者为30岁到40多岁的女性,我们重新研究了专栏和选题内容,包括持续了很久的一些人气连载作品。编辑人员也是,有些老编辑被新编辑替换了。过了三年,刚好差不多完成了读者的新旧交替。刚说的30岁到40多岁的女性,占了读者的大约百分之七十。幸好现在“环保”或“Slow Life(慢生活)”的生活方式开始普及,这也有助于我们的销量。

  城市画报:办了这么多年的“老字号”杂志,您要进行新陈代谢,肯定有人反对。

  松浦主编:这是难免的。因为我动手之后,杂志内容有了很大变化啊。那时候我每天收到无数的读者邮件、电话和来信,不少读者的情绪相当激动。说“不要改变‘我的’《生活手帖》,不然我再也不买你们的杂志了”之类的话。他们那么长时间跟《生活手帖》在一起,杂志几乎成了家人。遇到我下手,读者都有了恐惧感。

  对读者的这些反应,我一一回覆。当时我跟他们说,《生活手帖》已经这么老了,就像一栋老房子,我们要用心整修打扫一遍,墙纸也要换了,否则搞不好这房子要倒下来。但我明白这房子有很多好的地方,所以不会把它拆掉。装修一下,打扫干净就好。

  城市画报:过了三年,已经没有抗议邮件了把?

  松浦主编:没有了。差不多我负责的第五本出版的时候吧,读者们开始认可肯定我们了。好玩的是,当时抗议最厉害的读者,现在反而变成最热情的支持者了(笑)。

  城市画报:那么,您对摄影师或美术编辑要求的是什么呢?

  松浦主编:从外观来说,我的要求是“不装饰”、“容易看懂”、和“美观”。文字上,我们不会使用太小的字体,因为老人家也会看。

  寄给读者的6封信

  城市画报:您刚才说,大部分读者是女性。身为男性,您当这本杂志的主编,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

  松浦主编:这倒还好。我们的编辑部女性也不是特别多,大概占6成吧。

  当然,不管是男性或女性,做杂志的过程当中都会有犹豫不定的时候。这样的时候,我总是会问自己,这一页,能不能让读者感到幸福?

  不刊登广告也可以做杂志,也能得到读者的支持。但是,单单做出来好东西就能大卖,这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面对很多Idea时,选择的标准应该是“这一页到底能不能让读者幸福一点”。这样边问自己,一边带着爱意去做杂志。我们的编辑需要这样的态度。

  《生活手帖》是双月刊,一年6本。我觉得这就是寄给读者的6封信,6封内容恳切的信。当然,杂志是要有趣的,所以也不能完全像工具书那样追求实用,总要一种unique(独特)和humor(幽默感)。就像一个人一样,喜怒哀乐,也有时候会犯错误。我希望《生活手帖》有人性和个性。

  城市画报:您当《生活手帖》主编之前,在东京开了旧书店“Cow Books”,这个工作还在做吗?

  松浦主编:有。我现在有三种工作。第一是这里的主编,这个占7成的份量把。第二个是“Cow Books”,不过已经有了些员工,工作都托给他们就好,所以只占一成的精力。第三个是松浦弥太郎这个作家,两成的份量。为作家这个工作,我偶尔会去国外跟朋友们见见面,大概一年三次把。

  城市画报:去国外的经历会反映到《生活手帖》上吗?

  松浦主编:会的。做杂志的,要保持自己的新鲜度,新的经验或感受,这些我都在杂志上反映出来。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七):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音乐时空》2011年7月刊用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在这个慌乱而又浮躁的时代,人们忙于工作,忙于奔波,或是忙于感情生活。还有多少人有暇顾及那些曾闪着光亮的梦想?而在它们实现之前,我们又还剩多少时间?

  这本《最糟也最好的书店》是m&co.书店的创始人松浦弥太郎用他从一个高中尚未读完的孩子,到游历于美日两国倒卖旧书报、摆书摊,再到开小书店、创立“移动书店”,最终成为两家独立书店创始人的经历。通过这些,他向我们阐述了梦想之于行动的纯粹关系。

  然而在字里行间中,他却“不小心”流露出了更多关于生活与存在的思考,关于自由与追求的探索。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会认为那是“为所欲为”的前提,但实际上,真正的自由之作为,是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松浦弥用他的经历告诉了我们这个定理,这令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该主动做些什么了?

  曾经穿梭于日本和美国的售书经历,或许是一段不仅没有盈利反而赔钱的买卖。但在松浦弥的眼中,钱在这为生计而奔波的方式中却已不再那么重要。就像他之后成立了书店也要进行推销一样,生意是否成功他也不那么看重。在他的观念中,接受一切机会是必须的,付出辛苦也是必须的,因为他相信在某一个时刻总会有所收获,即便得到的与期许有偏差,在这“最糟”与“最好”之中权衡,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为了自己的意念而付诸行动的思路,在他已成为m&co.和COW BOOKS两家书店的掌管人之后还在坚持着。他的那句“只要想到的事,就全部做”,让他一直坚持着早期的“移动书店”。

  和众多有为之士一样,松浦弥在年轻时也深受凯鲁亚克的影响。那垮掉的一代,却托起了更多人。松浦弥就是其中之一。而高村光太郎对他造成的影响则更为重要,那首《最糟也最棒的路》的诗歌成为了他的信条,将他指引向之后的人生。

  于我们而言,或许早已在现实生活中被磨灭了激情,对于松浦弥“生而逢时”的状态也许更多的是羡慕。我们亦不求在这房价飞涨、竞争成风的时代里去创办自己的小店,但我们却能从这书中发现许多谦恭的指点。这也不得不归结于日本人优点中的谦卑姿态。如森山大道一般,松浦弥也一样用极轻缓的描述,说着他 “最糟也最棒”的故事。

  而我们该了解到的,或许正是在这被动的世界中,如何去主动地活着。发现属于自己的“自由”,经历自己那份“最糟也最棒”的生活。

  (文/agi)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八):最糟也最棒的人生,是从缺陷中找到美好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松浦弥太郎,故事的起点是高中休学。

  上高二的松浦对人生有很多疑问,他总会想:为什么有些事是正确的,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这样做?比如“必须去上学”这件事就让他觉得不对劲,他试图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可学校里的老师无法告诉他答案。

  他离开了学校,整天在电影院、公园、图书馆晃荡。没有任何想做的事,也没有学历,但总要找工作养活自己,于是开始打零工,做“拆屋工人”。身处社会底层,他增长了不少见识,也知道人必须要不断努力,才能独自活下去。

  虽然能生活下去,但还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他喜欢阅读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向往那种“生活原来可以这么自由”的感觉。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杂志上的美国风景照,想要去那里看看。他的生活才第一次有了目标,存钱去美国。也许去美国,可以遇见“某种东西”吧,虽然还是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

  打了三个月工,很辛苦地存了五十万日元,就去了。每天还是到处闲逛,从不会说英文,到慢慢交到些美国朋友,然后甚至在美国也干起了类似搬家这样的小时工。在完全陌生的国家,有了独立自主的机会,也慢慢自信起来。再拮据也没关系,回日本打几个月的工,存了钱再去。

  在美国,他见识了很多,各种流行、非流行的文化,也从社会上的年长朋友身上学到了礼仪、品味,知道了如何辨识好东西和坏东西。对古董杂货和家居饰品感兴趣之后,就去了纽约打工,帮人家处理开店业务,寄送型录、资料,给日本人当向导。没有工作签证,就三个月往返一次。在工作中,他发现自己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找东西”,比如,去书店很快就能找到自己想看的书。

  于是,开始靠这个长处赚钱。他本就喜欢逛店,在纽约的二手服饰店淘到好衣服,就卖给日本的服饰店。尤其喜欢收集二手美术书籍,知道同一本书哪个店卖五十美元,哪个店卖到三百美元。五十美元买来,看完之后,一百美元卖出去,如果客人嫌贵,告诉他隔壁店可是卖三百哦。然后客人就会买了。

  当他抱着自己淘来的书回到日本,竟意外地受欢迎,很多设计师、摄影师都买了他带回的书。于是他想,这也许可以成为工作哦!至此,松浦弥太郎才终于走上了书店老板的道路。

  以上这段历程出自这本名为《最糟也最棒的书店》的书,作者松浦弥太郎现在已不仅是个书店主人,他还是日本老牌杂志《生活手贴》的总编辑,畅销书作者。他在书中娓娓道来自己的前半生经历,自己每一个关口的选择和思考。

  初看这本书,我特别惊喜,原来人生还有这样一种找到自己的可能。松浦特别坦诚地描写自己年少时的迷茫与无知,虽然经历曲折,但他心中却并不刻意区分哪里是低谷哪里是高潮,也全无自我激励那一套。说到底,无论怎样的人生境况,对松浦来说,他都只是顺其自然、遵从内心地走了一路。

  很感谢这本书在我的职业困惑期出现,为我开了一扇窗。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我总会忍不住地焦躁,一味地想去找,又不知道要找什么。有时候,我也会为自己设定一个高目标,想着激励自己去达到它,可一面对目标又不断打退堂鼓,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之,这样的情绪是很折磨人的,好像想努力,却又总是使不上劲。总会怀疑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做到像别人那样呢?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像是一道光,又像是一次棒喝,所谓醍醐灌顶,无外乎如此吧。“大多数人都会先找出不好的地方或者欠缺的部分,然后想办法隐藏或改进,以求达到理想目标。但我认为这种做法不见得是正确的。因为不好的那一面也许也有好的地方,所以并不是将坏掉的部分修理好,而是大家都应该去找出隐藏在缺陷里的美好。如果可以将好的部分做得更完美,不但可以弥补原本的缺陷,还可以让它看起来更棒。”

  我们之前看到的,都是别人设定好的路,别人的标准,所以我们才要努力去适应,还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如果反过来呢,我们先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设定好自己的标准,再把这些延伸成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路呢?就像松浦弥太郎做的一样,因为擅长找书,所以把它发展成了一个可以赚钱的工作。

  松浦是在高村光太郎的诗《最美也最糟的路》中领悟这一点的,然后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了这一点。而现在,这个领悟,也让我轻松无比。是的,不是最好也没有关系,有好的一面自然就有坏的一面,而坏的一面里也隐藏着最棒的自己。不用掩饰,只要接受,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就好。

  ——————————————————————————

  本文首发于“蜜思”微信公众号:imisslife

  蜜思分享的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新角度,我们称之为“小心思”。每日一篇,有时是一点人生感悟,有时是一些生活小技巧。生活不需要大道理和文艺腔,我们只想和你一起,感受最真实的自我,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九):杂志人写的书,果然只有杂志程度的内容含量

  以后不会再买日系设计类的书籍,太空洞。整本书的内容其实用一篇名人专访就能提炼。说是书店,其实卖的是视觉类的杂志吧,这和靠文字来传达世界的书不同吧。当然作者的经历还是很有趣的,美国4,50时代的视觉盛宴,有如地下宝藏一般夺目而丰富。不过松浦个人的情绪融入过多,书的后半部分让人感觉全是一个有自卑情绪的底层人民为了证明自己标榜自我的罗嗦独白,多少有点煞风景。

  quot;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很好的名字,很好的发想,肆虐着缺点、不堪却也洋溢着饱满魅力的书或店,听起来都迷人。但最后呢,松浦慢慢转型为在街道的某个角落能够邂逅的温暖人心的日常小书屋。当然这样的书的移动城堡也很迷人,但和“最糟也最棒”的概念完全不同吧?遇到过偏题的,没遇到过偏成这样的……

  说到视觉类杂志的话,仔细想来身边的确有热衷此道的朋友。50年代的VOGUE,充满了设计美感,虽然远没到“艺术”的地步,但的确是充分发挥二维画面特点的精致细巧的美感。连广告页也文艺气十足。和如今遍布浮华商业味,封面永远只会手插腰POSE的时尚杂志全然不同。

  其实我更想知道的是4,50年代的杂志的样子,有趣在哪里,创意在哪里,不同刊的特色在哪里,现在designer们趋之若鹜的又是些什么。可惜松浦早已志不在此,恨不得早日从搜索者的身份中逃脱,做不了那个世界的引路人了。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十):爱人,好好工作,生活——《最糟也最棒的书店》

  看了松浦弥太郎的两本书,一本是《最糟与最棒的书店》,一本是《找到人生的好感觉》,这个年轻时颓废,一个人跑到美国去,然后开始从事贩卖旧书的工作,将旧杂志拆开来,售卖海报,最后回到日本,开了自己的旧书店,还不满足的情况下,开设了日本第一个流动书店。现在的他在东京开了一家叫做COW BOOKS的书店,同时也是《生活手帖》的主编。

  到中年开始好好生活,认真工作的老男人,无论是经历还是文字,都带给我一股温暖和干净的感觉。日本人写的随笔,没有那么多繁复堆杂的华丽语言,有的只是一个善意的建议,就连编辑的排版设计都是以清爽和白皙为主,我也一向对这种干净温暖的事物全无抵抗力。所以,将这个大叔的字句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好好生活,爱人,认真工作。

  1、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做其他人会觉得开心、自己也会觉得开心的事;虽然无法成为第一,但是是自己很擅长的事。也许这样的路会很漫长,也许会很辛苦、很累,可能生活拮据,但一定会有感受到幸福的瞬间。在一天里头,一定会有人觉得真好的那一刻;一定会有人觉得非你不可,一定会有人在某个时刻需要你。

  2、文章是从我的内在产生出来的东西,一想到那是传达给别人的有意义的语言,就拼命的写。

  3、但是有些事情会在考虑的过程当中因为觉得不可能实行而放弃,所以我觉得困难的事情还是一口气迅速地去执行比较好。

  4、是不是到了一个不被任何人舒服的地方之后,就真的能够得到自由,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盲目的追求自由所得到的结果,不过就是自以为是、任性的生活,拥有的不是充实感,而是空虚感。在凡事自由,强迫他人接受自己做法的生活中,我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我所认为的自由,是“与社会有关联的自由”,和社会没有关联的话,工作起来就没有意义。我希望可以做更多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事情,如何以个人的角色,对现在的生活施以正面的影响力,这是我思考的自由。

  5、从正确的生活中看到自由。

  6、如何让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成长,将出生以来的能记起的往事全部回想一下,写在纸上。从记得的事情当中,把所有的人写下来,才发现自己一路活过来,实际上是拜很多人所赐,才有今天的我。从此之后,我慢慢的对父母有了感恩之情。

  7、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生日,一个是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了解自己的日子。

  8、事情是否正确的指标,在于有没有人会因此而难过。

  9、写出好文章的诀窍是什么?就当是跟别人讲话一样写出来就好了,就像是把昨天发生的事情告诉爸妈。

  10、我有时会想,不知道家人读了我的文章会怎么想,而不想书写真实的自己。如果只考虑自己,或许可以塑造出品格高尚清高的形象,但人的行为、情绪是无法预测的。会犯下很多错误,我想这才是人类之所以美丽的地方——一种连错误和迷惘、都全部涵盖在内的美丽。

  11、我认为能使自己不断成长是最幸福的,如果真能轮回转世,能在死亡之前解决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相信下一辈子投胎的起点一定不同。我总觉得下辈子的人生会从这辈子的最后等级上开始。想到这里,就觉得每一天都很重要,让我期许不要忘记今天的重要性。

  12、最糟糕的地方就是最棒的地方,很多人喜欢将缺陷隐藏起来,以为不让人看到就没事,其实我们应该去接受这些缺陷的美好。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坦然接受。拒绝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这样一来就永远无法前进,不管怎样,先尝试着接受看看,这是能够向前迈进一步的诀窍。

  13、人生就像是一条直线,一辈子绕着这条直线做线性移动。

  最低にして最高の道

  もう止そう。

  ちいさな利欲と ちいさな不平と

  ちいさなぐちと ちいさな怒りと

  そういううるさい  けちなものは

  ああ、きれいにもう止そう

  わたくし事の いざこざに

  見にくい皺を 縦々よせて

  この世の地獄に 住むのは止そう

  こそこそと 裏から裏へ

  うす汚い 企みをやるのは止そう

  この世の 抜け駆けは止そう

  そういう事は ともかく忘れて

  みんな一緒に 大きく生きよう。

  見えも かけ値もない裸の心で

  らくらくと、のびのびと

  あの空を仰いで われらは生きよう。

  泣くも笑うも みんなと一緒に

  最低にして 最高の道をゆこう。

  詩:高村光太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