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律力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律力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6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律力的读后感10篇

  《自律力》是一本由[美]马歇尔•古德史密斯 (Marshall Goldsmith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律力》读后感(一):自控是不变,自律则是改变

  我是在参加一个Coaching的培训之后接触到这本书的。Trainner告诉我这是世界第一高管教练书籍。诱发了我的好奇心,作为500强高管,哪一个不是有强大内心和自律能力?那么Marshall能coach的是什么呢?

  自控是不变,自律则是改变。6个问题激励你找到需要改变的方面。诱因矩阵,帮你认识环境力量。本书虽然叙述平淡,但很多问题一旦思考都是深入骨髓。做更好的自己,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不论在工作家庭社交都算是一本好的教练书。

  教练不是教你知识,而是通过不断的提问,反馈能帮助你认识到自己最需要,最想要的改变。因为改变一个人非常的难,只有内心的改变才能促进行动。作为一个领导者,作为一个家长,我觉得教练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当然,最受益的是自己:书名就说到了:创建持久行为习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回报,因为最好的回报就是我成为了更好的我自己.

  《自律力》读后感(二):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打开这本书之前,主要是被腰封上那句“创建持久的行为习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给吸引住了。从大事来说,你想要减肥成功,获得理想身材吗?你想要左右逢源获得极好的人际关系吗?你想要事业顺利可以轻易过五关斩六将吗?或者从小事来说,你想要多交几个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知心好友吗?你是否想过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舒服自在?是否想过看见那个让自己心动的人优雅风趣不再紧张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其实,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其实,那些想做的事都是可以完成的。区别,只在于你是否意识到了自己需要改变?

  .

  《自律力》一开始并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讲述了一个朋友故事。在地下室摔倒受伤急切需要去医院妻子儿女却都不在身边的他,在电话里找不到一个可以帮助自己的人。内心一惊,这不就是我以及许许多多乐于工作却疏于交际人们真实处境吗?所幸的是,最后他还是找到了一位邻居帮助自己开车去了诊所。之后他开始试图在人际关系方面花费心思时间。令人惊讶的是,不是为了危难时刻多一个帮助自己的朋友,而是为了像那位邻居一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为什么晚上睡觉前制订了详细计划以及明天的早起时间,到了第二天仍旧在床上想着“再睡一会就好”,或是发呆思考一整天的事情忘记昨天的计划?我一直制定了很多计划,希望能就此改变自己。结果换来的却是日复一日无聊日常,父母对待自己的失望叹气,未来工作和生活更进一步机会的错失,还有越发肥胖的身体。我将这一切都推给懒的错,却在有时候顿悟到是自己的借口杀死了改变的契机和细小光芒梦想

  作者马歇尔说很多人很容易陷入自律的误区中,以为知道就能做到,轻易放松,总是和差的人比较以及觉得改变之后就不是真正的自己,这些问题等等我都确实经历过。问题不会绕着人走,我们需要做的是自律自己去跨越,而不是为了那些老问题逃避从而带出新的问题。

  问自己问题也是改变的契机和动力,比如“三年前的愿望你实现了吗?”“你三年前做出了自己的改变吗?”后悔的看了看这些问题,自嘲的笑了笑,发现自己一个都没做到。

  你想早睡早起,却发现电脑里更新了新的视频讯息。

  你想早起锻炼,却看到外面根本没有人起来跑步。

  马歇尔说这都是激发我们做出一系列冲动行为的诱因,只有想办法察觉这些诱因,然后选择有益的行为,才能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与自控不同,自控是防止我们变得更坏。这本《自律力》从现实故事出发,让我们变得更好。明确我们要改正的目标,并从实际出发,充分使用一些小技巧和小提问来改变自己。

  比如:把自己要减肥的事情告诉家人和朋友,这样就在吃零食时而想到自己的承诺放下它。每讲一次脏话或说别人的坏话就投一次钱给存钱罐,作为自我惩罚机制。我们每时每刻都想控制自己的行为,其实这是不可控的。就算知道了很多大道理我们也不一定做得到。在自己想要改变的情况下,适当使用一些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变自己。从而走向和谐友好的未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自律力》读后感(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必须学会衡量环境和自身

  之前曾看过一篇《自律力》的书评,记得文章中提及自控与自律并非同一回事儿好奇趋之,便翻阅思之。抛砖引玉一下,书中所指自控是避免不理性的行为,自律是指实现理想的行为。而本书重点不是区别自控与自律,是教会我们如何做到自律。

  纵观本书,离不开两个因素,如果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衡量决定生活的两股力量,即环境和自身,从而实现自律。

  一、为什么我们难以成为理想的自己?

  最强大的诱因便是周遭的环境。

  每每早晚高峰,我开车在路上,都忍不住骂上几句脏话。后来我知道,原来这是一种病,而且很多人都罹患过,它叫路怒症。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并非反社会的怪物,仅仅是因为车开不快汽车一辆挨着一辆,看不到尽头,周围都是粗鲁不耐烦司机,这种临时状态,诱发我们丢弃了温文尔雅风度

  曾经我与闺蜜住在帝都的二环内,附近有一个大型购物商场,我们每到下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逛商场消费

  我们把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往并不是有购物需求,而是因为它给了我们一种快感。当然,也诱发我们买一些既不需要也不想要的东西。虽然我们很清楚这种冲动消费,却无法制止自己的行为,还是每日必逛,每逛必买。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故事----孟母三迁,我们若居住在帝都遥远的八九环外,想必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这样消费。

  这就是无处不在的环境,它无声无息影响着我们。我们以为自己能够与环境和平相处,实际上它是在和我们斗争,我们以为自己能够控制环境,实际上它却在控制我们。

  你不改变环境,环境就会改变你。

  二、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学会为自己创造自律的环境

  首先,抑制第一冲动,三思而后行

  我与闺蜜合租时,说话很随意,因为我知道她对我很宽容。所以我不必伪装自己,尽情表达自己的冲动,我们经常吵架,冲突不断,然后摔门而去。我们还算是好的,并未因此而老死不相往来,有很多本来很要好的朋友,就这样分道扬镳

  我看到微信上有这样的一种描述,小学时我的身边有50个同学,同样初中高中大学及工作单位各有50个同学,累计起来便是300个人,但最终走到一起或者保持联系的,就十几个或者几个人而已。所以因为一些小事儿,而失去了身边的朋友,着实惋惜

  我们要学会抑制住第一冲动,并三思而后行。它能提醒我们所处的环境,可能卷入一些毫无意义的小争论,而我们对付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什么都不要做,深呼吸

  然后,三步预测改造习惯的微环境

  很少有人能像狂热的航海冲浪高尔夫爱好者一样,把坚持每天预测环境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如此频繁地被环境所蒙蔽,在确认了环境对我们强大作用之后,预测就是一件必须必做之事。

  它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步骤:预备、回避、调整。

  预备,看似友好的环境最值得警惕,如果不对环境做预备,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我特别喜欢当红娘,可多年来从未牵线成功,我认为看似合适的两个人,每次都因不同原因失败,比如宗教差异等。我曾经的一位同事,一共牵线成三对,均已结婚生子。我很好奇向他取经,他说,介绍时一般都看有没有夫妻相,如果有夫妻相基本都成功。

  我觉得这是其中的一个判断标准,对环境的一种预备,确实好过我乱点鸳鸯谱,不评估周遭环境。

  回避,我们无法接受太多挑战。很多时候面对一个环境的最明智的抉择就是回避它。

  如果我们已经戒酒了,就不要去逛酒吧!把自己置身于环境之外。开篇所提到的逛街,如果不想再剁手,就不要居住在方便逛街消费的地方

  调整,某种对话或者言语,在一个环境里是恰当的,在另一个环境里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女同事们在休息室里喜欢谈论家务琐事,也会提及自己的妈妈孩子云云,那次我们说的正尽兴时,一个同事走进来,我们便戛然而止。因为她的妈妈刚刚去世,如果那时我们还要大谈特谈,那个同事会触景生情伤心至极。

  我们需要做的是每天高度留心身边环境人,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当然,最终的目的是创造。

  行为习惯改变中最迷人的就是创造一个新我,它是如此吸引人,因为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任何人,其中的挑战在于我们需要亲自选择,然后再行动。

  问问自己,我到底是创造自己,还是在浪费机会让外界力量塑造我?

  就如开篇提及的路怒症,我们该如何创造?

  先抑制自己的第一冲动,当你要发怒时,提醒自己处在一个被外界力量所干扰的环境中,如果不想被干扰,请深呼吸,三思而后行。然后创造自己,比如你喜爱阅读或者听书,也许堵车的时候,正是安静学习的好机会,打开还未读完的名著,或者扭开喜马拉雅的按钮,听正在讲述的小说

  在此之前,你还可以做的是,预估你出门的时间是不是刚好早高峰,或者十一旅游高峰期,准备好你可能要面临的环境,可能会促发路怒症的环境。然后做出决定,你可以选择避开这个时段或者骑自行车近郊出行。

  这样你周遭的环境就变得清晰干净得多。

  三、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自身技能长成计划

  我们很难做到自律,除了以上环境因素之外,还有自身的投入不足,那么如何让投入度轻松翻倍呢?可阅读以下六个逆向投入度问题,每天养成询问自己问题的习惯,结果会完全不同。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设定明确目标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自我的目标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追求快乐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了?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你心中关于行为习惯的目标一一写下来,如健康、家庭、人际关系、金钱智慧等,保证你的每个问题,都以我是否尽最大努力开头。注意:“我是否尽最大努力设定目标”与“我设定目标了吗”是有区别的,请细细品味其中的正面肯定

  选择用十分制给自己打分,如果某一项的分数低了,就请自我检讨,我们或许无法每次都实现目标,但不应该找借口不去尝试。

  附上书中某案例图片,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如何使用这六个问题。

  那么,来估测一下吧,接下来的三十天里,90%的人给自己预测的成功率,在平均水平以上。但是现实世界,我们都是高级策划人,低级执行者。所以实际情况很少如此,不出两个星期,就会有一半的人放弃,不再回答这些每日问题的答案,从而放弃整个计划,这就是人性

  所以,此计划中有个重要角色,便是教练。是自律计划中至关重要的跟进人,要坚持每天向教练汇报打分情况。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或者花钱雇佣一个人均可。

  每日问答的益处是,只要去做我们就能变得更好,我们能更快的变好,我们最终会成为自己的教练。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规划,把你的自控力升级为自律力

  规划是一种神奇的方式。当我们加入一个阅读小组时,就给阅读习惯增加了规划,或许还会重塑社交生活,当我们每周日早晨去教堂时,我们就用某种形式的规划控制着生活。

  有了规划,我们就不必再做那么多选择,按计划行动就不会那么快被损耗了。这种规划应该是简单的。

  每次周末都是我与老公懒癌的发作期。每到周末,我们的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早饭后便打开电脑,左手瓜子右手薯片,躺在床上看电视或浏览手机淘宝,总是等到一天结束之时,才发现自己既没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也没打扫房间

  有人会说,周末就应该这样过,但我个人经过几次这样的周末之后,发觉自己的身心并未得到放松,头部昏昏沉沉,且内心有种对自己隐隐的愧疚

  后来,我实在不忍再这样继续下去,便对我们周末的生活做出规划,什么时候打扫房间,什么时间看书写字,什么时候运动,什么时间逛街,什么时间休息等,规划了大致的活动范围和时间。

  试用几次之后,非常奏效,我们周末时间利用的很好,既做到了充分的放松,也利用时间提升了自我,还增进了夫妻感情

  当然,此处提醒,无论我们想要实现组织目标还是个人目标,必须选择适合具体环境和个人性格的规划。

  小伙伴们也可以结合之前提及的投入度问题,每天为自己设置规划脚本,设计自己的人生,按照规划好的一步一步执行。

  当你坚持按照规划执行下来时,内心的成就感爆棚,一种离自己设计的人生更近一步的感觉,很美妙。

  结语:如果想成为更好的伴侣,或者在工作中成为更好的经理,你不但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还必须得到爱人或同事的某种认同,必须让你周围的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你在改变,依靠他人,只会让改变的难度呈指数增长。

  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我们必须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不断改变,这里充满了可能吸引和迫使我们偏离轨道的诸多诱因。

  《自律力》读后感(四):成为更好的人

  趋利避害是动物的特性,这并不羞于谈起,正是因为人类的聪慧,把这种行为发挥到了极致,才使得我们在大自然的变迁中中存活下来,发展至今。

  我们都不是圣母,我们有着凡人的特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投入产出比大多是我们做事与否衡量的标准。俗话说得好,无利不起早,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还真的睡了“懒觉”,比如减肥健身、比如早起、比如戒烟、比如健康饮食,比如很多,都是对我们有利的事物,我们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放任自己做着与之相反的事情,吃垃圾食品、睡懒觉,抽一根烟舒缓一下明天再健身……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缺乏自律,《自律力》这本书说的正好就是教你如何成为更好的人。

  既然有利,为何不起早?

  1、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50万一平的学区房,虽然案例很极端,但都说明同一个问题,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不同的环境下,我们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既然有利,我们仍然不起早”的原因,环境!既然我们都明白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就必须做出改变,因为你不改变环境,环境就会改变你。

  我们是高级的策划者,我们写下了宏大的健身计划目标,但是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跟健身达人在一起,我们就容易完成锻炼的目标;跟美食家一起,我们就容易放纵自己,如何创建一个自律的环境?首先我们必须察觉,我们的所有消极行为是由这个环境引起的。

  察觉的模型为:诱因——冲动——察觉——选择——行为

  当我们察觉到,我们想大吃特吃的冲动是跟美食家在一起,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做出行为。我们可以选择在饭点与美食家道别;我们可以选择告诉他我们的健身计划并邀请他监督;我们通过察觉,并且要求自己做出有力的行为。

  也许你要问了,我察觉到了,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我仍然想吃,怎么办?

  2、六个问题审视自我

  当我们们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时,却无法控制自己去做出改变,《自律力》本书给出了很好的建议,通过留个问题审视自我。

  1、我是否尽最大努力设定明确目标了?

  2、我是否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了?

  3、我是否尽最大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了?

  4、我是否尽最大努力追求快乐了?

  5、我是否尽最大努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了?

  6、我是否尽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了?

  当我们向内审视自己,这些问题会强化我们设定目标时候的承诺,提醒我们理性的对待当前的冲动行为。让我们对自身进行约束,从而实现自我的自律。

  很多时候,我们会混淆自律与自控。自律是指实现理想的行为,比如早起,改善与家人的关系;自控是指避免不理性的行为,比如排队被人插队引起争执,要控制自我不让事态继续朝恶化的方向发展。

  自律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当我们定下目标,就努力改变自我,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只要努力,我们就会变得更好;如果不努力,就无法变得更好。再次推荐《自律力》这本书,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加上环境的影响,容易使人松懈,自律并不是比嘴上功夫,要实现目标,需要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这本书教我们的,真是如何坚持,如何成为更好的人。

  《自律力》读后感(五):自律力——从自我救赎到成就理想的关键力量

  自律力——从自我救赎到成就理想的关键力量

  每个人都有理想,稍微不靠谱一点的可以叫梦想。

  我记得小时候自己最崇拜毛主席,渴望像他一样成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中学时梦想自己可以考入清华北大,成为天之骄子;大学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将军,在联合指挥所里指挥一场现代化战争。

  尽管为了理想,我一直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是,就在我从部队转业之后的两年里,我竟然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家庭关系一团糟,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这样告诉我:你首先要答应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自杀;其次,你现在的状况必须进行长期的治疗。天哪,我还谈什么理想?我究竟是怎么了?

  我没有条件天天在上海治疗,我决定通过读书进行灵魂的救赎。这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不断尝试调节,并逐渐走出阴影。当我遇见了《自律力》,顿觉想见恨晚,如果我能早点讲到这本书,至少可以少走一半的弯路!

  《自律力》读后感(六):改变为什么这么难?

  我不想写这本书的框架,也不想贴这本书的表格。我只是来写下对我非常有用,能够指导我行动的内容。

  对我有用的,是这三个部分:

  难以改变的原因、认知环境与改变环境、积极问题的格式与作用以及六大积极问题。

  第一部分

  改变为什么这么难?

  1.生活惯性与舒适区。

  人们愿意按照固有的、熟悉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愿意出舒适区是贪图安逸的天性,没有强烈且清晰的挑战意识无法持续改变。

  2.高估意志,低估诱惑,忽视环境。

  意志力有限且会不断损耗,因此我们无法完成超出我们意志力限度的任务;我们总是试着去抵抗诱惑,测试自己的控制能力,比如在学习间隙告诉自己,我就玩一把王者荣耀,然后就失去自控,甚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有计划都泡汤,一边沉沦一边懊悔;一个房间里摆放着30寸曲面屏、PS4Pro和《怪物猎人世界》,游戏玩家心里难免会受到影响,影响效率。

  3.以特殊情况、特殊日子等为借口,放纵自己

  一旦开了缺口,有一次就会有两次,努力泡汤。

  4.以顿悟和激情为改变的根本,忽视规划

  一句话、一本书、一件事带来的顿悟和激情,无法保证持续改变,只有清晰的规划才能确保改变的进行。

  5.以为改变是一次性行为,一劳永逸

  实际上,永远都会有新问题出现,持续改变才能持续获益。

  6.固化心理与差不多先生

  错误认为现在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也不愿意改变而丢失这个“真实的”自己。认为人是不可变的,满足于现状,觉得总有比自己差的。但实际上,人是可以成长的,无论智商情商,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很棒的事情。

  7.以为时间无限,纵容自己拖延

  觉得自己以后再改,反正时间有的事。但就算自己活到80岁,仔细想想,也只有几十年了

  第二部分

  认知环境与改变环境

  1.环境的诱发作用

  环境就像一个永远在释放出诱因的机器,我们不去塑造、控制,就会被它反过来塑造并控制我们。

  2.诱发过程

  环境释放诱因 ☞ 产生冲动 ☞ 留心察觉 ☞ 选择 ☞ 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脑中没有环境诱发行为的概念,就有可能没有察觉的这个过程。

  举例来说,手机屏幕里放着王者荣耀,这是一个环境。当你在准备背单词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了它,对你产生吸引诱因,你的心中立刻产生了玩王者荣耀的冲动,然后你察觉到了这种冲动,再在背单词和玩王者荣耀之间选择了简单的带来愉悦的王者荣耀,然后就开始打游戏了。学习计划泡汤。

  如何避免这种结果呢?删掉游戏,改变环境,不再有诱因使你做出不同选择。

  3.改变环境

  在做事之前,预测会有哪些问题出现,做出相应准备;跳出有过多挑战的环境,或者将诱惑物排除在环境之外

  第三部分

  积极问题的格式与作用以及六大积极问题

  1.积极问题的格式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做XXX了吗”

  然后在0到10的区间内为自己的努力打分

  2.积极问题的作用

  每天询问自己积极问题,能够强化我们对于目标实现的承诺,在动力不足时诱发努力的动机,打分起到监督努力程度的作用。

  3.六大积极问题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设定明确目标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实现我的目标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追求快乐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了?

  懂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本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感谢阅读】

  《自律力》读后感(七):自律力----如何成为你理想中完美的自己

  还记得当年自己的理想吗?随着岁月的流逝,还有多少人在坚持着当初的梦想,一步步地去实现,并成为自己理想中完美的自己?

  经常听同事说,哎,要是想当初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一直走下去,说不定早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可现在……!并不是梦想难以实现,现实是有时一个小小的愿望都难以达成,例如各种减肥健身计划、学业计划、工作计划、看望父母,总是有无数个理由不去做或者拖延迟迟不能完成。

  其实自己就是那个天天喊着口号,从二十岁揣着要做瑜伽老师的梦想,却到四十岁还没完成这个小愿望的人。“创建持久的行为习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就是这句话让我急切的翻开了<<自律力》》这本书开始了自我反省的过程。

  作者对读者提出了三个问题1、你想在生活中做出哪些改变?2、你有这种想法多久了?3、结果怎么样?同时引申出对应着我们向生活中引入改变时面临的三个难点:1、我们不肯承认自己需要改变。2、我们不重视自身惯性的力量。3、我们不知道怎么改变!从三个问题和三个难点告诉读者我们是高级策划人,却是低级执行者。而让积极、持久的行为习惯改变如此困难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行动,会受到诸多干扰的诱因。同时15个常见的思维误区也会让人为自己不作为的存在合理化,放弃本可以达成的目标。

  那如何去做才能创建持久的行为习惯?6个逆向投入度问题可以改善人员的投入度,而”每日问答”测验则是最便捷的自律工具。文中一家全食食品超市的员工艾米丽在体重超重日益严重,以过去没有任何成功纪录的情况下,利用了“每日问答”这个自律工具设制了6个目标,大概一年以后,艾米丽终于达到了目标体重,同时实现了自己成为三级侍酒诗的愿望。看到这儿,突然觉得自己要想实现目标似乎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把练瑜伽放到自己的目标表中,请家人做我自律计划中至关重要跟进人,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相信自己慢慢会由那个充满渴望的策划人成为坚持执行的执行者的。

  没有规划,我们难以变得更好。自律是指实现理想的行为,自控是指避免不理性的行为。当想要把自控力开级为自律力的时候,需要进一步的规划。在生活中增加规则,能让我们把握住难以驾驭的环境。这些话是不是挺熟悉?其实就是平时老生常谈的那句:人生需要规划!但是如何规划,怎么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规划脚本,还是需要加强每日问答的训练,简单的事情反复的做,一定会有收获。书中也提及到要避免掉入“差不多”陷阱, 这个真的不容小视的一个问题。年前我服用了朋友推荐的一个保健品,可以促进体内新陈代谢。购买前看到朋友的小蛮腰及马甲线羡慕不已,等自己开始服用并有一点效果的时候,差不多的心态就出来了,减少了每日一定要配合的运动量,并在饮食上开始随心所欲。三个月的时间飞快过去了,除了减轻了一点体重,没在我身上看到有一点塑身的效果。同样的产品不同的人用起来差别这么大,就是因为我跳进了“差不多”的陷阱。

  lt;<自律力》确实是一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自律的工具书。希望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打败拖延症,走出思维的误区,早日成为理想中完美的自己!

  《自律力》读后感(八):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做高级策划人和执行者

  在还不晚的群里闲逛,刚好古叔推荐了一本名叫《自律力》的书,并且将它与《自控力》做了对比:自律力更易于操作和执行。于是马上下单,第二天就收到了这本书。然而鉴于自己中度拖延的病症,还是拖到了月末必须要补出来一篇书评的时候才看完;但是刚看完这本书此刻的感觉就是:这钱花的真值!还想再看很多遍!

  5分钟前,我给一个朋友发了一段文字。几天前,因为论文的事情想咨询才发现被删了好友;然后突然醒悟貌似最近碰面都不太打招呼的样子。然而这是自己一直认为很不错的朋友,花费了两天绞尽脑汁也没想出来原因。看到书的结尾“思考一次改变、一个诱因、一件你做了以后不会后悔的事”,脑中第一个出现的就是这件事了;于是给他发了如下内容:不知是不是不小心删了好友,都很不希望稀里糊涂失去一个朋友。如果是自己的错,在此说一声对不起;如果能够告诉我是什么原因或者要改的地方就更好了。虽然很遗憾过了一两个小时仍然没有回音,但是这确实是一件不会后悔的事情,至少表明了自己的诚恳,同时告诉自己在没搞清楚问题所在之前,不再像以前一样无理由的自责了。

  这也许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个改变了吧:迈出一小步试图修复一段友情。除了这个一句话引起的觉醒之外,本书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采纳的地方,自己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详细阐述了为什么我们难以改变。这一点的重要性,在《营养圣经》的书评里面也提到了,就是信服。愿意去实践一本书,首先就要对书中的观点信服。如果我觉得作者说的在理时,才可能去实践他的方法;否则怀疑的态度是不可能有任何改变的。这本书用“高级策划人,低级执行者”来告诉读者答案,这就是人人都难以改变的原因。书中列举的15个误区,会让人感觉,这不就是自己嘛。

  2.通过多种图形化的工具帮助读者进行自律实践。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最好使用方法就是边看书边实践。书中提到了“诱因矩阵”、“每日问答”、“改变之轮”,在阅读的同时,只要手边有纸和笔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画出相应的图形。对自己的行为深入剖析,才能够从关键点撬动齿轮,推动改变的马车前进。

  3.持续跟踪的举例方式。作者在书中使用的例子,都是贯穿全书的,同时贯穿了客户从刚开始到行为改变到受益的全过程;除了许多高管惊人的改变之外,还介绍了普通人成功瘦身的例子,更让读者感受到工具的可行性。当我看到瘦身的例子时,马上找到一个小本子设计了自己的每日问答测验。至今已经实践3天,虽然分数并不都是很高,但是这几天的状态都是前所未有的。我的每日问答如下:

  我尽最大努力完善毕设了吗?

  我尽最大努力运动健身了吗?

  我尽最大努力控制零食了吗?

  我尽最大努力与他人交流了吗?

  我尽最大努力早睡了吗?

  实践了3天,我仍然不能保证完全不吃零食,或者在实验室的时间都用来写毕设,每天十一点入睡;但是这几天里,毕设的进度很快而且进展踏踏实实;当我与他人碰面,会主动打招呼,发现自己开始抱怨和不够尊重的时候有了意识;当我准备打开零食袋子的时候,进行了几个深呼吸再决定是否确定要吃等等。每日的问答让我在行动之前有了意识。因为我期待每天都能成长,每天都尽力让自己不后悔,所以每日问答让我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这种可喜的表现让我下决心坚持下去。

  4.提出了“自我损耗”的概念。对于这一点要单独列出来,因为自己深有体会。每天早晨都是精神焕发地去实验室或者去跑步,可以不用听歌不用番茄工具就能坚持写论文干正事儿;而到了晚上,怎么也坐不住,觉得身心疲惫,只想娱乐休息一下;无论是运动还是写论文还是主动和别人打招呼这些有助于成长的事情都不想做了。原来是“自我损耗”惹的祸。书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点:是选择造成了我们的自我损耗;使用了每日问答或者好好规划之后,就不需要选择,也就没有自我损耗。对于这一点自己的体会非常清晰:昨晚男友打来电话的时候,自己很激动地和他讲起了每日问答,他说这样不累吗;然而自己认真想想,发现真的没有想象中的累。因为没有选择,在机房的时候不会纠结是看视频还是写论文还是聊天;纠结要不要去小卖部买零食;要不要睡前再看看电子书等等。因为每日问答,生活被规则化了,关于每时每刻该做什么的纠结减少了,自我损耗也就随之减少了。甚至一天结束的时候,会感到愉悦:哇哦,今天过得真棒!

  5.“家庭作业”。这本书的奇妙之处,除了上述工具,还布置了“家庭作业”:思考一次自律式的改变。自己想了许久,决定把“学会真心为他人喝彩”作为自己的实践作业。“嫉妒心”让自己意识到自我的狭隘,想要跳出这个小圈子,必须学会为他人喝彩。

  写完这篇书评,感觉又重读了一遍这本书,感觉真好。现在要回寝室了,要不“早睡”的每日问答又要打低分啦!

  《自律力》读后感(九):身体的自律

  朋友说,她前同事F是一个超级无敌大胖妞,F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胖成像一头小象。就像每个有梦想的胖子一样,她希望能瘦下来,于是她决定去看医生。

  医生叮嘱,周一到周五,你要抽出时间运动,周六周日要吃好喝好休息好。F不解,医生解释说,周一到周五是工作日,工作日是紧张的状态,上了一天的班,已经有紧张的铺垫了,在工作日运动能马上进入运动状态,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反,周末很休闲,身体处在放松的状态,倘若在放松状态下运动,需要时间做好热身的铺垫,健身效率没有工作日高。

  我听到这个理论深以为然。正常逻辑,工作累了,马上休息,以恢复身体能量。倘若工作很累却跑去运动,会不会更累呢?我决定用实践去验证它。

  从四月开始,每个周末就围绕城北公园跑步,跑10公里,从热身到大汗淋漓,至少要一个半小时,有时用到两个多小时。进入自我跑步意识较慢,往往是跑了四五公里的时候,状态才慢慢出来。

  五月份尝试在工作日跑步,下班后换好衣服就出发。刚开始跑两公里,就大汗淋漓,而且马上在两公里后进入自我跑步模式(自我跑步,作者发明的词汇,是指在跑步的时候进入无我状态,这个时候就是剩下自己内心在思考)工作日跑步,更容易进入跑步状态。小米手环显示,工作日跑步当天晚上的深度睡眠时间更长,很明显是睡眠质量更高。

  万万没想到,我们的身体可以调节得那么好,虽然工作了一天,却通过一个小时的运动,就能恢复能量,真是不可思议。可笑的是,一开始我以为,工作累了就不要到处动,要休息好,保存能量。

  由此得出一个经验,那就是当身体和思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先让身体践行,思想再殿后。身体践行,倘若失败,不再尝试就是;倘若是先把思想放在首位,视思想为上,就是失去了一次让身体实践的机会。没有实践,怎么知道真理?

  《自律力》读后感(十):评论《自律力》

  作者米歇尔·古德史密斯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组织行为学博士。本书揭示出我们难以改变的主要原因——我们身兼高效策划人和低效执行者两个隔着巨大鸿沟的冲突性角色;永远不要忽视环境的巨大影响作用;以积极主动的问卷完成对每日每周每月活动完成情况的测评,并有教练持续即使给予反馈;简单明确的每日五件事这样的规划,不仅增加了成功的几率,还提高了成功的效率;从自控力的生理机制上讲,规划能减少可能的选项,最大限度地减缓自控力的损耗速度;在面对烦躁冗长的议程时,每小时主动问问自己是否尽最大可能投入了;在完善自我的坎坷道路中,要严密警惕“差不多就行”的陷阱——这个“善解人意”的温柔魔鬼会将你的努力、前途、诚信、名誉彻底毁于一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自律力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