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律力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律力读后感10篇

2017-12-22 20: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律力读后感10篇

  《自律力》是一本由[美]马歇尔•古德史密斯 (Marshall Goldsmith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律力》读后感(一):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打开这本书之前,主要是被腰封上那句“创建持久的行为习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给吸引住了。从大事来说,你想要减肥成功,获得理想身材吗?你想要左右逢源获得极好的人际关系吗?你想要事业顺利可以轻易过五关斩六将吗?或者从小事来说,你想要多交几个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知心好友吗?你是否想过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舒服自在?是否想过看见那个让自己心动的人优雅风趣不再紧张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其实,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其实,那些想做的事都是可以完成的。区别,只在于你是否意识到了自己需要改变

  .

  《自律力》一开始并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讲述了一个朋友故事。在地下室摔倒受伤急切需要去医院妻子儿女却都不在身边的他,在电话里找不到一个可以帮助自己的人。内心一惊,这不就是我以及许许多多乐于工作却疏于交际的人们真实处境吗?所幸的是,最后他还是找到了一位邻居帮助自己开车去了诊所。之后他开始试图在人际关系方面花费心思时间。令人惊讶的是,不是为了危难时刻多一个帮助自己的朋友,而是为了像那位邻居一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为什么晚上睡觉前制订了详细的计划以及明天的早起时间,到了第二天仍旧在床上想着“再睡一会就好”,或是发呆思考一整天的事情忘记昨天的计划?我一直制定了很多计划,希望能就此改变自己。结果换来的却是日复一日无聊日常,父母对待自己的失望叹气,未来工作和生活更进一步机会的错失,还有越发肥胖的身体。我将这一切都推给懒的错,却在有时候顿悟到是自己的借口杀死了改变的契机和细小光芒的梦想

  作者马歇尔说很多人很容易陷入自律的误区中,以为知道就能做到,轻易放松,总是和差的人比较以及觉得改变之后就不是真正的自己,这些问题等等我都确实经历过。问题不会绕着人走,我们需要做的是自律自己去跨越,而不是为了那些老问题逃避从而带出新的问题。

  问自己问题也是改变的契机和动力,比如“三年前的愿望你实现了吗?”“你三年前做出了自己的改变吗?”后悔的看了看这些问题,自嘲的笑了笑,发现自己一个都没做到。

  你想早睡早起,却发现电脑里更新了新的视频讯息。

  你想早起锻炼,却看到外面根本没有人起来跑步。

  马歇尔说这都是激发我们做出一系列冲动行为的诱因,只有想办法察觉这些诱因,然后选择有益的行为,才能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与自控不同,自控是防止我们变得更坏。这本《自律力》从现实故事出发,让我们变得更好。明确我们要改正的目标,并从实际出发,充分使用一些小技巧和小提问来改变自己。

  比如:把自己要减肥的事情告诉家人和朋友,这样就在吃零食时而想到自己的承诺放下它。每讲一次脏话或说别人的坏话就投一次钱给存钱罐,作为自我惩罚机制。我们每时每刻都想控制自己的行为,其实这是不可控的。就算知道了很多大道理我们也不一定做得到。在自己想要改变的情况下,适当使用一些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变自己。从而走向和谐友好的未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自律力》读后感(二):自律力——腾出对过去拥抱太紧的双手,从心开始

  文/念小娜 Silvia

  书名:《自律力》

  作者: [美]马歇尔•古德史密斯 (Marshall Goldsmith) / [美]马克•莱特尔(Mark Reiter)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在书本的一开始作者就提出这么一个观点:作为领导者,第一个要管理的是自己,即自律。

  不单是领导者,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自律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人的成就,这不需要去过多的解释,从我们自己身上就可以有感觉,举个孩子的例子:

  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讲课风格,不一样的是每个孩子的理解力,以及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其实也是自律其中一部分,孩子是否能够课前做好预习,并将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并且通过老师的课程进行总结或者及时提问;是否能够及时做好错题记录并去回顾;是否能够自觉进行复习……

  我们可以去回想下自己的童年,很多现在的习惯是否是从小养成的?如果有养成这些学习习惯,现在是否有继续延续——比如工作中会去做好计划;进行新项目前进行调研、对比;在完成工作后及时进行总结和优化……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么些想法

  为什么我的习惯养成总是半途而废

  为什么我难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为什么一天下来感觉做了很多事情但实际上真正完成的一件也没有?

  ……

  《自律力》列出了影响我们走出困境,实现理想的几种因素:

  一、改变难点:

  1、总觉得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别人要改变——这尤其在父母对孩子、夫妻之间更容易发生。但实际上想要别人改变是最困难的,除非自己愿意;而有些时候,是我们以往的错误观点导致认为不是自己的问题(比如孩子的自卑、没大没小、任性等,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教育方式需要进行调整)

  2、不重视习惯养成及对其的误解——新的习惯养成至少需要21天,而要将之转化为固有的积极习惯需要不断地循环。而这不表示原有的习惯转化只需21天。实际有意义且持久的改变或许真的很简单,但简单≠容易。

  3、不知道如何改变或不愿意改变——不知道比不愿意改变好一些,至少明白自己需要改变,只是不知道方法,只要愿意,方法总会有的。经常在课程上遇到一些家长会说:“我也知道啊,但就是这样子有什么办法,就那样吧。”其实我们最担心的偏偏也是最长遇到的就是这一类的家长:孩子在不断地进步,但由于固有的想法致使我们不愿意去看到孩子的进步,一直抓着其原有的缺点不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彼此的沟通及成长。书中作者提到这么句话——如果把过去和现在拥抱得太紧,很难腾出手来拥抱未来。

  二、思维误区:

  1、知道就能做到——概念混淆,知道≠做到

  2、意志坚强,不会向诱惑妥协——过度自信

  3、今天是个特殊日子——放纵长久以往会出现更多类似的借口)

  4、至少我比××强——逃避

  5、不需要规划和帮助——轻视

  6、我不会累,激情不会消退——错误理解精力

  7、我有很多时间——错误认知,造成拖延

  8、我不会分心,也不会有任何意外事件发生——不切实际期望,实际上是“小概率事件,高概率发生”

  9、一次顿悟将会瞬间改变我的生活——只是短期

  10、我的改变是永久性的——短期,这需要坚持

  11、在解决老问题时不会带出新的问题——对未来挑战的误解

  12、努力就会得到公正回报——对回报的误解

  13、没有人关注我——错误认知

  14、如果改变自己就不真实了——拒绝改变的一种想法

  15、我有自知之明——过度自信

  三、我印象特别深刻的部分:

  1、12.7℃,人们更容易发笑——这让我想起刚接触工作坊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场内温度一定要控制好,即便是家长在上课过程中会冷,也只是提供披肩或者小毯子。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无踪迹却不容忽视,从一种环境跳到另一种环境,往往两者之间的落差会让我们在无意中忘了之间的承诺,且情绪受到影响;每一次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它的任务、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等细节都会发生改变,不断变化的环境改变了我们,需要学会营造环境。

  这就是为何有些人在上完工作坊回到现实生活中后很快又会回到原先的状态。这时候可以做的事情是去创造类似的环境(如:复训、相关的同学定期进行总结、觉察到时及时回忆等)

  同时也让我想起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以幸福365的形式,要求家长每天用爱的眼光看孩子,写出孩子的三个优点或进步点,同时提出了要求:不比较,不强加自己的要求,写的时候内容要具体、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这造成的环境变化是:随着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点越多,孩子因家长的欣赏鼓励越来越积极(良性循环),整个家庭的氛围同样也变得更加温馨

  3、解决老问题时不会出现新的问题。

  当变化越多时,人性不满足同样会出现,想要获得更多,于是更大的要求也随之出现,前面提到的写孩子的三个优点或进步点,慢慢地有些家长会将对孩子的关注(初衷)变成要求(出现新的问题)。这时候需要我们去觉察,有明确的目的(如:写优点的初衷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关注到孩子本身的改变,对孩子进行更多的欣赏鼓励与认同,即心理营养的建立),监督机制。

  4、格外对某些人的某种行为有特殊的反应(如情绪激动等)。这让我想到我们常提到的“情绪按钮”,每个人都会有这个“情绪按钮”,只是多寡、反应是否激烈而已。

  不妨梳理下自己的情绪按钮,问问自己:我在什么时间或情况下会出现这种情况?诱因是?同样的事情,谁会更容易让它引发?为什么?

  给自己一个安静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再进行下一步:这种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我的决定是?

  5、诱因矩阵

  《自律力》读后感(三):自律使我自由

  #1.书名是「自律力」,口号是“自律是更高级的自控”,让我不由得想起Keep的广告词“自律让我自由”。这是一本关于成年人如何改变环境诱因,找出思维中的误区,进而改变行为习惯的书。

  #2.本书共四章。

  第一章给出了很多工具,诸如反馈环、诱因矩阵、改变之轮等自律利器,以更好调整来自环境中那些永不停歇的诱发机制,使其可以诱发我们的理想行为。

  第二章则以6个逆向投入度问题引入了每日问答测验这个有效的自律工具,来强化承诺、视觉呈现目标数据等。同时强调了教练在问答测验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则从如何设计规划脚本谈起,引入了指代精力有限的自我损耗概念和导致出现问题的差不多陷阱概念,来进一步描述如何更好自律的话题

  #3.本书提供了大多数工具,都可以借鉴DISC的矩阵模型来分析,无论是诱因矩阵、改变之轮还是投入度循环都是这样的模型。同时作者也借鉴了来自「习惯的力量」中的习惯回路模型,来自分析儿童不良行为的经典序列模型、来来自情景领导理论的四种风格模型等等。

  #4.这本书符合黄金思维圈,既给出了一些工具,也给出了简单解决方案,同时也分析了产生问题背后的误区和原因,是一本读起来很通畅的书籍。当然如果作者行文可以更简洁,就更棒了。这本书四星推荐

  《自律力》读后感(四):一本能读第二遍的书

  刚刚拿到这本《自律力》的时候,我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本普通励志类书籍,因为我读过很多励志类的书籍,大多数的励志类书籍都很雷同,虽然他们的确可以激励我们的学习、工作,但是内容却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别的见解

  这本《自律力》却根本不是这样,刚刚开始读它的时候,我还颇有种不太适应的感觉。因为我觉得,这不像是一本励志类的书籍,至少开头不像。我心想,一本连开头都写不好的书,肯定不怎么样。于是我带着一种鄙夷的心态来继续读这本书,不过读到二三十页左右,我发觉自己的想法可能有点儿问题,因为这本《自律力》真的是有点儿与众不同。我越往后读,越发觉自己的错误,直到读完这本《自律力》,我才明白自己犯了一个多大的错误,我差点儿与一本极好的书擦肩而过。如果我只是读个开头,并带着开头的那种印象把这本书丢到书架的角落里的话,那么我真的可以去哭了。

  这本《自律力》很专业。专业二字是我读完本书最大的感受。以前自己看过的那些励志类书籍,大多是以平凡真切语言来写的,全书就像作者与读者在对话,两人情真意切地在交流。那样的书并不是不好,只不过那样的书太多,让我们这些读者略微有点儿疲惫了。这本《自律力》完全不是那样的,他秉承了作者的专业素质,让我们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这个学科也是一门非常专业的科学。当然,专业的书读起来还是很累人的。本书难免会有这样的问题,《自律力》当中,有一部分内容看起来是略显枯躁的,读到那些东西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很白痴。不过读完之后,你还是很有收获的,因为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增加自律力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增加自律力的方法有很多,最关键的是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的。为什么说切实有效,因为我实验过。在读完本书之后的一周时间内,我按照作者提出的那个红黄绿灯的方法,也就是福特公司CEO的方法实验了一下,发觉颇有一些效用。这个方法至少让我分清了自己工作的主次,让我明白自己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让我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很多重要的不容错过的事情,我可以从容地完成了,许多不重要却占用太多时间的事情,我可以放弃了。除了这个方法之外,作者还有6个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本书整个第二章讲述的方法,我认为也应该是个不错的方法,建议其他的读者朋友可以去尝试一下。

  这本《自律力》虽然读完了,但是学习并没有结束,我决定今天就开始再把它读一遍,然后选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增加自律力的方法来自律自己,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自律力》读后感(五):我们怎样才能成为那个我们想成为的人

  这本《自律力》是我今年读到的第一本想打十星的书(五星实在是不够)!内容实在是太精彩了,是本典型地一遍读不过瘾,至少读两遍以上,值得一直放在书架上,过段时间翻翻的那类书。

  这本书的原书的英文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英语太烂,实在是不知道,但很显然,翻译成中文《自律力》之后,就真的是大大的吃亏,颇有山寨《自控力》之嫌。但其实,两者内容大不相同,前者较后者讨论的问题要深入很多,可操作性也强很多。甚至可以说,两者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前者较后者水平高太多。

  在开始之前,先介绍一下作者。其实这位作者的书我并没有少读过,比如《管理中的魔鬼细节》就曾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他的名字叫马歇尔·古德史密斯(我记得以前也有翻做戈德史密斯的),他被称为全球高级领导者教练领域的先驱与权威,《福布斯》将他排名在“五位最受尊敬的执行教练”里,同时,他还被美国管理协会评为“80年来对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50位最伟大的思考者和商业领导者”,《华尔街日报》的“十大高级管理教育家”。 在美国《人力资源》杂志的评选中,他当选为“世界顶级人力资源咨询师”。《经济学人》的"商业新纪元最可靠咨询师"之一。《快速公司》杂志则称他为卓越的高级管理教练。以及"Fast Company"的特邀专栏作家。他也是全球少数几位曾经为超过70名大型跨国公司CEO及其管理团队提供培训与咨询的专家之一。

  介绍完作者,我们来介绍介绍这本书。

  1、这本书为什么叫《自律力》?

  作者在书中其实有夫子自道,他说“自控是不变,自律则是改变。”所谓的自控力,就是指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习惯、行为等的能力。但在马歇尔看来,只是做到自我控制是远远不够的,那只不过是我们有效抑制了一些东西,可以消除和有效管制一些不良的因素,但是,远远达不到改变和创造的程度。马歇尔认为,我们不仅要自己管控好自己,更要改变和创造更好的自己。

  我们周围的时间在变,我们也在随之而变。“大多数人都会嘲笑一家从不修订菜谱的酒店,但我们不会这样责备或嘲笑自己。”我们沾沾自喜与自己有自控力的时候,得到的不仅仅是好习惯,其实同时也愚蠢地延长了某些消极的习惯,这不仅伤害到别人,也伤害到自己。在马歇尔看来,这是“以一种极度危险的方式让生活僵化”。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是因为控制住了自己的某些方面而沾沾自喜,应挖掘和发现促使我们产生行为习惯的“诱因”,“完成从自控到自律的飞跃”从不变走向转变,从而真正接近理想的自己。

  2、为什么我们能看到问题却总是改变不了自己?

  马歇尔做了三十多年的高管教练,他始终致力于帮助成功领导者推进积极而持久的“行为习惯改变计划”。他发现,大部分的人都很珍惜提升的机会,都意识到行为习惯的改变会帮助自己成为更加高效的领导者、合伙人,或是家庭成员,因而,在他的帮助下,大部分人都取得了成功。马歇尔都是在客户实现了积极改变和取得成功后,才收取报酬的。否则,他分文不收。

  他的客户不仅包括普通的职场人,也包括很多世界500强公司的CEO和某些领域的杰出人士,比如世界银行第12任行长金镛(不是哪位在香港写武侠小说的金庸)、波音公司和福特汽车的前CEO艾伦、写出著名畅销书《清单革命》的作者阿图·葛文德博士等。

  马歇尔在指导和训练各种不同层次类型的人士提升改变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我们难以成为理想的自己的真理:

  真理1:有意义的行为习惯改变是很难做到的。他认为,开始改变行为习惯很难,坚持改变更难。人都有七情六欲,行为习惯一旦形成,想要改变简直难如登天。其难点表现,主要有三:

  我们不肯承认自己需要改变。这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而是人类天性习惯给自己找借口,否认自己需要改变。

  我们不充实自身惯性的力量。即使有改变的机会,我们也会倾向于什么都不做。我们的问题其实存在很久了,意识到也很久了,但惯性使得我们不能开启改变的原因,并极力阻止我们在舒适区内采取行动。

  我们不知道怎样去改变。马歇尔认为,动机、认识和能力之间是有区别的。有时候,我们不改变是因为我们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时候,我们不改变,则是因为我们有认识和能力,却缺乏动机。

  真理2:没有人能让我们改变,除非我们甘愿改变。改变总是发自内心的。谁也无法诱使或强迫他人改变。一个并非全心全意想要改变的人,永远都不会改变。

  3、学会利用自律利器,自己为自己创造改变环境和条件

  虽然改变很难,但改变显然是需要的。怎么去改变自己呢?马歇尔认为,是环境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习惯,因此,要想真正改变自己,首先要学会自己改变环境。

  怎样改变?

  一是利用反馈环:所谓反馈环,是指,我们在改变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遵循“行动-信息-反应”这样的循环进行的。比如,我们开车超速,会被雷达侦测到并拍照,我们得知被拍照并罚款,于是在开车的过程中就会注意雷达测速仪,不超速。我们要重复利用这种反馈环,来促使自己改进。

  二是利用诱因矩阵:所谓诱因矩阵,是指,一种行为,一般都是一种原因诱发的,这些诱因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能是可预见的,也可能是意外的;可能激励人,也可能挫退人……这些诱因,可以用一个矩阵来描述。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个矩阵,观察并找到能让我们改进的诱因,从而创造出我们的自律环境。

  《自律力》读后感(六):自律力——从自我救赎到成就理想的关键力量

  自律力——从自我救赎到成就理想的关键力量

  每个人都有理想,稍微不靠谱一点的可以叫梦想。

  我记得小时候自己最崇拜毛主席,渴望像他一样成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中学时梦想自己可以考入清华北大,成为天之骄子;大学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将军,在联合指挥所里指挥一场现代化战争。

  尽管为了理想,我一直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是,就在我从部队转业之后的两年里,我竟然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家庭关系一团糟,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这样告诉我:你首先要答应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自杀;其次,你现在的状况必须进行长期的治疗。天哪,我还谈什么理想?我究竟是怎么了?

  我没有条件天天在上海治疗,我决定通过读书进行灵魂的救赎。这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不断尝试调节,并逐渐走出阴影。当我遇见了《自律力》,顿觉想见恨晚,如果我能早点讲到这本书,至少可以少走一半的弯路!

  《自律力》读后感(七):要做自己的CEO,必须让“自律”成为你的习惯!

  obo是我的前同事,自我认识她开始,一直都是高大健硕的身材。这样形容女生虽然有点不恰当,但在我眼里她的身材就是这样的,可能是生了孩子后的缘故吧,我猜测。 她是一个对自己很“狠”的人,为了瘦身减肥,每天下班后立马冲到健身房健身,每天很早就起床跑步做瑜伽。几乎每天都可以在朋友圈看到她大汗淋淋地健身照。 然而她又是一个对自己特别“好”的人,坚持一段时间控制饮食后,她又不自觉地在运动完后用美食犒劳自己,因为“只有吃饱才有力气运动”。(PS:她发的美食照,我隔着屏幕都可以“闻”到香味,看得我直言口水。)于是,健身照和美食照就成为bobo朋友圈的标配。 然而,正如你想的那样,她真的还是原来的身材。我还没有机会看到她瘦成一道“闪电”呢,她就辞职了。现在的她,全国到处出差,朋友圈再没有出现她运动的照片。 看到这里的你,想想,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本来打算做的事情,有多少只是想想而已的?有多少是坚持下来的?有多少是中途放弃的? 等等!别急着为自己辩解,我们人的借口实在太多了,说的是你也是我。而事实上,你真的没必要找借口。除了那句“懂你的人你不必解释,不懂你的人你更不必解释”外,其实本质是你找的借口或许连自己都不相信。当你开始找借口时,就是你怀疑并审视自己的时候。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要从本质和根源着手,要不然治标不治本,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就拿bobo的例子来讲,她知道运动可以瘦身减肥,所以她花钱请教练制定健身计划,花钱到健身房运动,花时间和精力去坚持运动。有这个觉悟是好的开始,有这份毅力更是值得赞扬。可是她光迈开了腿,却不愿管住嘴。你以为她不知道要运动和饮食相结合才可以达到瘦身效果吗?错,她知道的,更何况她还请了健身教练。 这个时候有人就要说了,她不够自觉,没有自控力!可别忘了,bobo是控制了一段时间的食欲哦,她是在努力的“自控”,可是当“自控”还没有形成“自律”之前,她就先“失控”了。 在马歇尔·古德史密斯和马克·莱特尔的《自律力》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创建持久的行为习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在其腰封上有另一句话:自控只能防止你变坏,自律才能让你变得更好!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高级策划人,低级执行者”。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难以成为理想的自己的?作者总结出了两个原因(真理): 1、有意义的行为习惯改变是很难做到的 开始改变行为习惯很难,坚持改变更难,最难的是把积极的改变巩固为习惯。而当我们要在生活中引入改变时往往会面临三个难点:不肯承认自己需要改变、不重视自身惯性的力量、不知道怎样去改变。 2、没有人能让我们改变,除非我们甘愿改变 改变总是要发自内心的。谁也无法诱使或强迫他人改变。一个并非全心全意想要改变的人,永远都不会改变。 知道原因后,其实还要了解一下自律的误区。 一、自律的15个魔鬼误区

  《自律力》读后感(八):自律力----如何成为你理想中完美的自己

  还记得当年自己的理想吗?随着岁月的流逝,还有多少人在坚持着当初的梦想,一步步地去实现,并成为自己理想中完美的自己?

  经常听同事说,哎,要是想当初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一直走下去,说不定早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可现在……!并不是梦想难以实现,现实是有时一个小小的愿望都难以达成,例如各种减肥健身计划、学业计划、工作计划、看望父母,总是有无数个理由不去做或者拖延迟迟不能完成。

  其实自己就是那个天天喊着口号,从二十岁揣着要做瑜伽老师的梦想,却到四十岁还没完成这个小愿望的人。“创建持久的行为习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就是这句话让我急切的翻开了<<自律力》》这本书开始了自我反省的过程。

  作者对读者提出了三个问题1、你想在生活中做出哪些改变?2、你有这种想法多久了?3、结果怎么样?同时引申出对应着我们向生活中引入改变时面临的三个难点:1、我们不肯承认自己需要改变。2、我们不重视自身惯性的力量。3、我们不知道怎么改变!从三个问题和三个难点告诉读者我们是高级策划人,却是低级执行者。而让积极、持久的行为习惯改变如此困难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行动,会受到诸多干扰的诱因。同时15个常见的思维误区也会让人为自己不作为的存在合理化,放弃本可以达成的目标。

  那如何去做才能创建持久的行为习惯?6个逆向投入度问题可以改善人员的投入度,而”每日问答”测验则是最便捷的自律工具。文中一家全食食品超市的员工艾米丽在体重超重日益严重,以过去没有任何成功纪录的情况下,利用了“每日问答”这个自律工具设制了6个目标,大概一年以后,艾米丽终于达到了目标体重,同时实现了自己成为三级侍酒诗的愿望。看到这儿,突然觉得自己要想实现目标似乎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把练瑜伽放到自己的目标表中,请家人做我自律计划中至关重要跟进人,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相信自己慢慢会由那个充满渴望的策划人成为坚持执行的执行者的。

  没有规划,我们难以变得更好。自律是指实现理想的行为,自控是指避免不理性的行为。当想要把自控力开级为自律力的时候,需要进一步的规划。在生活中增加规则,能让我们把握住难以驾驭的环境。这些话是不是挺熟悉?其实就是平时老生常谈的那句:人生需要规划!但是如何规划,怎么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规划脚本,还是需要加强每日问答的训练,简单的事情反复的做,一定会有收获。书中也提及到要避免掉入“差不多”陷阱, 这个真的不容小视的一个问题。年前我服用了朋友推荐的一个保健品,可以促进体内新陈代谢。购买前看到朋友的小蛮腰及马甲线羡慕不已,等自己开始服用并有一点效果的时候,差不多的心态就出来了,减少了每日一定要配合的运动量,并在饮食上开始随心所欲。三个月的时间飞快过去了,除了减轻了一点体重,没在我身上看到有一点塑身的效果。同样的产品不同的人用起来差别这么大,就是因为我跳进了“差不多”的陷阱。

  lt;<自律力》确实是一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自律的工具书。希望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打败拖延症,走出思维的误区,早日成为理想中完美的自己!

  《自律力》读后感(九):改变为什么这么难?

  我不想写这本书的框架,也不想贴这本书的表格。我只是来写下对我非常有用,能够指导我行动的内容。

  对我有用的,是这三个部分:

  难以改变的原因、认知环境与改变环境、积极问题的格式与作用以及六大积极问题。

  第一部分

  改变为什么这么难?

  1.生活惯性与舒适区。

  人们愿意按照固有的、熟悉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愿意出舒适区是贪图安逸的天性,没有强烈且清晰的挑战意识无法持续改变。

  2.高估意志,低估诱惑,忽视环境。

  意志力有限且会不断损耗,因此我们无法完成超出我们意志力限度的任务;我们总是试着去抵抗诱惑,测试自己的控制能力,比如在学习间隙告诉自己,我就玩一把王者荣耀,然后就失去自控,甚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有计划都泡汤,一边沉沦一边懊悔;一个房间里摆放着30寸曲面屏、PS4Pro和《怪物猎人世界》,游戏玩家心里难免会受到影响,影响效率。

  3.以特殊情况、特殊日子等为借口,放纵自己

  一旦开了缺口,有一次就会有两次,努力泡汤。

  4.以顿悟和激情为改变的根本,忽视规划

  一句话、一本书、一件事带来的顿悟和激情,无法保证持续改变,只有清晰的规划才能确保改变的进行。

  5.以为改变是一次性行为,一劳永逸

  实际上,永远都会有新问题出现,持续改变才能持续获益。

  6.固化心理与差不多先生

  错误认为现在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也不愿意改变而丢失这个“真实的”自己。认为人是不可变的,满足于现状,觉得总有比自己差的。但实际上,人是可以成长的,无论智商情商,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很棒的事情。

  7.以为时间无限,纵容自己拖延

  觉得自己以后再改,反正时间有的事。但就算自己活到80岁,仔细想想,也只有几十年了

  第二部分

  认知环境与改变环境

  1.环境的诱发作用

  环境就像一个永远在释放出诱因的机器,我们不去塑造、控制,就会被它反过来塑造并控制我们。

  2.诱发过程

  环境释放诱因 ☞ 产生冲动 ☞ 留心察觉 ☞ 选择 ☞ 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脑中没有环境诱发行为的概念,就有可能没有察觉的这个过程。

  举例来说,手机屏幕里放着王者荣耀,这是一个环境。当你在准备背单词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了它,对你产生吸引诱因,你的心中立刻产生了玩王者荣耀的冲动,然后你察觉到了这种冲动,再在背单词和玩王者荣耀之间选择了简单的带来愉悦的王者荣耀,然后就开始打游戏了。学习计划泡汤。

  如何避免这种结果呢?删掉游戏,改变环境,不再有诱因使你做出不同选择。

  3.改变环境

  在做事之前,预测会有哪些问题出现,做出相应准备;跳出有过多挑战的环境,或者将诱惑物排除在环境之外

  第三部分

  积极问题的格式与作用以及六大积极问题

  1.积极问题的格式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做XXX了吗”

  然后在0到10的区间内为自己的努力打分

  2.积极问题的作用

  每天询问自己积极问题,能够强化我们对于目标实现的承诺,在动力不足时诱发努力的动机,打分起到监督努力程度的作用。

  3.六大积极问题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设定明确目标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实现我的目标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追求快乐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了?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了?

  懂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本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感谢阅读】

  《自律力》读后感(十):自我管理之《自律力》

  在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时,我下意识的点了燕姿的《逆光》作为背景音乐,作为精神分析无意识理论的追随者,我当然不会觉得这是个偶然。于是又想了一下这首歌与《自律力》这本书之间,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逆光》这首歌,围绕着光(泪光、光芒等环境因素),表达了光给我们带来的希望和力量。应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本书作者一个重要观点,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很多时候,是我们都不知道的。

  回归到本书,坦白说,在看到1/3时,我差点想放弃了。作者可能是行为-认知学派的学者,这与我所推崇的精神分析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作者提到人的反馈的四个节点:证据、关联、推论和行动来解释人的行为时,我有点不认同。在我看来,这一行为与婴儿的全能感有关。我想去寻找新的书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时,买新书的欲望立刻冲脑,并且我付出了1/2的行动,即,我的确去查了哪些有关于婴儿全能感的书,并在淘宝和当当上浏览,还好,对钱的理智让我暂时性的控制了自己下单的行为,我对自己的行为做了分析,毕竟,这个冲动也正好是作者所说的不自律。应当说,买书来证明自己想法正确的这一行为其实是希望自己的欲望能得到即可满足,当然,我可以肯定,等我真的买了书之后,会花多少时间来真的验证这一问题是个很大的问号。毕竟,绝大多数人都会陷入一个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欲望付诸行动的执行力会越来越差(书中作者也提到了)。幸好,我还是理智的控制了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将本书看完了。应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冲击在于:承认人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神。

  我们当然知道自己都是人,应该说,我们意识里都知道,自己是个人。但,无意识里呢?

  我应当每次都是满分、我应当每次都第一、我应当每次都是最好的、我应当每天运动......是不是,每次做计划时,我们都特别期待自己的完美。我们就像神一般,应当有着洪荒之力,做什么都能是最好。如果仔细分析,其实,无意识里,我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神。

  为什么要提这一点?

  因为,在这种无意识中,我们只考虑到自己,却忽略了现实。

  那什么是现实呢?

  现实是,你处在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环境中,你是个人,有七情六欲,有天生的爱逃避、懒惰、贪婪、恐惧、嫉妒、骄傲等等,如果你是个人,就得承认,你本质上有缺陷,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且,你的缺陷永远不会愈合到没有缺陷。

  我意识到,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真的不是贬义。

  因此作者提到了自律的十五个误区:

  1、如果我知道,我就能做到

  2、我意志坚强,不会向诱惑投降

  3、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4、至少我比xxxx强

  5、我不需要规划和帮助

  6、我不会累,我的激情也不会消退

  7、我有很多时间

  8、我不会分心,也不会有任何意外事件发生

  9、一次顿悟将会瞬间改变我的生活

  10、我的改变将是永久性的,我再也不用担心了

  11、我在解决老问题时不会带出新问题

  12、我的努力会得到公正的回报

  13、没有人关注我

  14、如果我改变自己,就不真实了

  15、我有自知之明

  也提到:你不改变环境,环境就会改变你。消极的环境会让你成为魔鬼。

  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忽略了环境这一客观外在刺激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我曾经在多个周末计划自己在家看书学习,毕竟自己曾经在初高中就是这样度过的,但很可惜,从来没有实践过。我早忘了,现在的状态早和以前有考试压着的环境不一样了,也高估了自己对家(有网、有床)这个环境的抵抗力。家这时,早已变成一个学习的消极环境了。

  马龙曾经说过:让环境适应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绝大多数成功的人,能够在更多的时候选择让环境适应自己。其实之前我不太理解,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现在发现,人可以改变自己的环境。

  我们需要自己为自己创造自律的环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自律力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