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未来30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未来30年》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45: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未来30年》读后感10篇

  《中国未来30年》是一本由吴敬琏 / 俞可平 / [美]罗伯特·福格尔 / [美]迈克尔·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未来30年》读后感(一):精彩片断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进行了比其他国家更大规模的投资以使其经济现代化。同时中国抵御了基础设施私有化的倾向和将经济与社会规划置于金融部门的管理之下的浪潮,中国的公有/私营混合产业和房地产投资的目标在于积累有形资本和增加产出,而不是为了短期的金融获利(虽然这种获利是自然产生的结果)。

  相比之下,美国、英国和大多数欧元区国家却面临着数年的经济收缩和财政紧缩,这是由于要支付的负债开销使这些国家的经济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失去了竞争力,从而使这些国家的房地产业、银行业和许多行业陷入负资产状态。只要它们的债务存在,北美和欧洲国家的企业利润和政府支出就不会被用于新增资本投资,而这些负债在过去30年中持续增长,包括房地产负债、企业负债、教育负债和其他个人银行贷款,信用卡负债,州、地方和国家政府的负债,如果不采取严厉措施大力削减这些部门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的话,所有这些债务都会超出房屋所有者、企业和政府的支付能力。

  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没有出现这种负债开销,这保证了其能够持续地建设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正是这一成功向未来30年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西方经济已经出现了不利的金融发展趋势的时候。

  历史上对所有经济的重大考验是将债务水平控制在可偿还能力之内,并将物价水平控制在当时技术水平所必需的生产成本之内,而不是以回报给特权阶层和内部交易的形式让他们获取经济剩余。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采取适当的税收政策和公共调节手段,以防止出现不具实际成本价值的“留空”价格。

  从法国的重农学派,到亚当·斯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费迪南德.拉萨尔,甚至还包括卡尔。马克思,古典经济学家习惯于把劳动价值论当作区分技术意义和社会意义上的不必要“经济租金”的依据。“经济租金”即由土地所有者、银行家和寻租垄断方获取的非劳动收入。这种经济租金被定义并在统计上被定量为不存在必要生产成本对应物的收入。古典政治经济学两个世纪以来关注的焦点在于将市场从以地租和垄断租的提取、金融利润和银行收费为形式的非劳动收入获取中解放出来。

  ……

  《中国未来30年》读后感(二):中国未来30年,披荆斩棘,坎坷前行

  这本书收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中国未来30年的预测,所选录内容风格各异,有理论、有实践、有行业、有趋势,中国未来30年之路是否会平坦?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局要做的,无非是顺应历史潮流,释放社会活力和创造力,这些才是中国不断前行的动力。改革开发30年,还为左和右的路线问题喋喋不休,不管以什么样的口号,不管以什么样的理想引领,如果一种体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那么这种体制就是个坏的体制。这些在本书中有了一个较为确定的共识。对于中国的发展模式,不能照搬西方的那套,每个发展模式都是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东施效颦不一定取得同样的效果。中国坚持走自身的发展路线,政治上不折腾,经济上不动摇,国家上不偏袒,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

  《中国未来30年》读后感(三):一不小心,今年买的最烂的一本书。

  从另一方面看,这本书也挺难得的,居然能找了这么多挂着教授、博士生导师头衔,且不知廉耻、赤裸裸地、没心没肺地溜须拍马、歌功颂德,且舔菊花啧啧有声的人。

  我看了5分钟,实在羞臊的不行。

  那个北京大学的潘X教授,“30年后,我们经济规模是美国的1倍。”您还是太张别人威风,灭自家人锐气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是全球其他国家之和的1倍,美国的1倍,全国人民怎么肯答应?歌颂就要响当当,以前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吗?这点勇气都没有?

  那个一砣会长、副会长头衔的王XX,中国30年的经济成就形成了牛逼的中国模式,这多亏了强势政府!只有强势政府才可以高效运作!您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我如醍醐灌顶!你说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呵呵,书上还有许多伪学人说的呓语!

  大家快看吧,你们爱笑不笑,反正我是笑了!

  澄清一下,说是吴敬琏著,其实就一篇文章是吴老的,其他都是我上述之流所排泄。误导且利用!

  编书的够黑,高级黑!!

  《中国未来30年》读后感(四):谨慎乐观

  这本书是上司借给我看的,书是由一篇篇学者的文章组成,我从中选了几篇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来看,其他就一览而过。

  书中的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外国的学者所写,一部分是中国的学者写的。外国学者的文章学术性比较强,主要都是对中国某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不可避免的有些片面。他们大多肯定甚至是赞赏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但对中国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却避而不谈,当然,我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至于中国的学者,大多也是对所谓的“中国模式”很有信心,难道他们不知道那些光鲜的GDP数字都是靠牺牲环境、公平、劳动者的尊严以及私有产权换来的吗?即便称之为“带血的GDP”也不过分,全国有多少河山被污染?有多少民房和土地被拆迁?有多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国企中的效率有多么低下?大工程中的腐败有多么严重?更可怕的人的心态出问题了,太多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老人摔在地下都没有人敢扶了。金钱似乎成了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更是触目惊心,学生除了知道考试外还知道什么呢?要知道,输了教育,也就输了未来……外国的学者不了解国情就算了,你们这些专家难道也要“站着说话不腰疼”吗?书中说得比较客观的还是吴敬琏教授,但作为书的编者,吴教授怎么会选出这么一些文章来呢?

  对于中国的未来,我一直保持着谨慎的乐观,新执政者的励精图治让人看到了希望,但成效还是要看执行和落实。中国的未来说到底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因为中国未来的好坏取决去我们每个人愿意为此付出多少的努力甚至是代价。

  《中国未来30年》读后感(五):中国如何发展?

  中国未来的发展对世界秩序意味着什么?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无疑属于中国。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让中国成为亚洲经济的新发动机。10年后的世界金融危机让中国成为亚洲经济的新发动机。10年前,中国还在乞求美国和欧洲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的今天,中国贸易额和GDP仅次于美国,各类基础设施硬件也在逐项超越美国,成了世界两强之一,是美国领袖世界的重要伙伴。但这还只是个激动人心故事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未来30年,中国如何发展,成为让世人瞩目的焦点,也是近年来热门的话题。

  当下世界正在发生重大转变,2049年的中国将是什么样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今天的世界,评估近年来的趋势,如何应对当前和即将出现的挑战。

  而这本书汇集当今中外学界、政坛的领军核心人物、意见领袖的众多分析建议,旨在引发更多、更广泛的辩论和思考,并以处理那些塑造中国未来和世界未来的挑战。

  中国未来面临的趋势和挑战艰巨而复杂,并将影响整个世界,没有各国专家的才智,将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未来30年》读后感(六):中国还能继续辉煌30年吗?·读《中国未来30年》有感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上,60年为一个甲子轮回,30年为一次河东河西。在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创造了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记录;未来的30年,中国将如何发展呢?还能继续保持过去30年的发展态势吗?

  当下的世界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30年后的中国将是什么样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今天的世界,评估近年来的趋势,如何应对当前和即将出现的挑战。为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把脉,中央编译出版社特邀国内外17位知名学者,就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贸易、农业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勾画未来中国发展的大致轮廓,以及应该关注的问题。

  应邀撰文的知名学者包括国内知名人士吴敬琏、俞可平、潘维、李稻葵以及美国的迈克尔·赫德森、罗伯特·福格尔,丹麦的波恩·伦伯格,比利时的古斯塔夫·格拉茨等等,他们就自己对中国发展的看法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独到分析,内容深入浅出,读起来不艰涩,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福格尔描绘了未来30年中国经济的可能走向:

  到2040年,中国经济的总量将达到123万亿美元,几乎是2000年全球经济总产出的三倍。到时候,中国的人均收入将达到85000美元,预计将比2040年的欧盟人均收入多一倍,同时也将大大高于印度和日本的人均收入。换句话说就是,当中国从2000年的贫穷国家发展成为2040年的超级富国时,中国的大城市居民将过上比普通法国人好两倍的日子。尽管在人均财富上的排名它还不会取代美国,但据我预测,30年后中国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额将达到40%,这将使美国(14%)、欧盟(5%)相形见绌。这就是一个经济霸权未来的样子。

  罗伯特·福格尔认为,让中国变得如此成功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是中国在教育上的巨大投入。美国的数据表明,与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工人相比,高中文化的工人的生产力水平是其1.8倍,大学毕业的工人的生产力水平是其3倍。中国高校这些年的扩招,将在今后30年中发挥作用;

  第二是中国农村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未被估量的经济引擎,尽管农民工越来越多,农村城镇化的速度在加快,但目前依然有约55%,即7亿人的中国人口在农村;

  第三,尽管许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数据在一些关键部分都掺杂了水分,但中国的统计部门也还是有可能低估了经济的增长。这种情况在服务业中确实存在。

  第四,中国的政治制度并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尽管外界的观察者总是假定北京始终是掌舵者,但是大多数的经济改革,包括最成功的那些例子,都是由地方政府实施和监督的。中国不是开放的民主制国家,但在高层决策中的批评与辩论要比许多人认识到的要多得多。

  第五是人们对中国长期受抑制的消费主义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尽管中国人有特别偏好储蓄的习惯,但对服装、家电、快餐、汽车等需求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的未来。中国政府已经做出判断,即增强国内需求对中国经济将是至关重要的。

  二、实现上述愿景需要具备的条件

  在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要预测30年后的中国发展,几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就像30年前的我们,一点也不会想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样貌一样。国家每隔五年制定一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教育作为一种长效机制,也只不过有了为期十年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这都充分说明了长远规划的不确定性。对未来30年的预测和判断,都是基于今天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的现实而进行的,而这些本身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不过,作为一个愿景去描绘一下,给大家指明发展的方向,还是很重要的。邓小平的英明,就在于给我们的国家描绘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第二步,到200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第三步,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三步走是一个愿景,但由于有了这样的方向,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前两步都提前完成。

  北京大学国际经济学院教授潘维认为,要实现上述愿景,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是经济上不动摇。在未来的30年里,要继续坚持邓小平所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00年不动摇”,持之以恒地将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的任务。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我们的人均GDP仍然很低,在世界上的排名在100位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我们看到有些地方盲目跟风,将区域发展的重心从经济转移到了文化上,这是很值得关注的。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要想把文化做好也是很困难的。在发展道路上的摇摆不定,会给地方的发展带来阻障。

  第二是政治上的不折腾。大陆和台湾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就很说明问题。大陆“文革”其间,台湾集中力量抓经济,结果成为“亚洲四小龙”;大陆以经济为中心之后,台湾又搞起了“文革”,经济建设服从于每年一次的“夺权政治”,结果使得台湾的经济停滞了10年。实际上内部政治上的“折腾”,没有不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的。

  中国所走的民主政治道路,与西方是有很大不同的。按照西方的民主理论,多党制,普选制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通常被认为是判断民主政治的主要标准。按照这一标准,中国显然不属于“民主阵营”。西方很多国家希望我们推进“民主”,我们国内也有不少人希望推进的“民主”,其实就是指上述的西方民主。张维为在《中国震撼》这本书中,用一章的篇幅介绍了东欧的政治体制变革,他认为,东欧的变革可以用“两个激进”来概括:政治上激进转型,由原来的共产党体制迅速转变为西方式的多党制;经济上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迅速地转向私有化、市场化。变革的核心是源于一个梦:只要进行激进的政治和经济变革,这些国家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但东欧的变革已经过去了20年,现在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旧的习惯和行为方式依然根深蒂固,一切宛如昨天,甚至更糟。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和实际。不顾中国的国情和实际,试图机械照搬西方那一套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观念,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行不通的。

  民主政治是人类的普遍价值,但实现民主需要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我们不能只看到民主是一种普遍价值,就是认为世界上的民主只有一种模式;也不能只看到民主的特殊性,认为中国的民主与其他国家的民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民主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人民当家作主。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民主形式,可能是多元的。政治上不折腾,才能给我们的社会发展赢得时间,让我们的国家真正有可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第三是国际上不偏袒,求公正。世界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公正,世界就不和平,不稳定,中国也难独善其身。无论是几年前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还是今年埃及、利比亚……等一系列国家的政治危机,都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不仅要努力争取国内的社会和谐,还要承担外部世界和平与和谐的责任,努力让“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尽可能长地延续下去。

  而要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要相互理解,认同各自的发展理念、政治主张;其次是建立互信机制,减少摩擦,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三、可持续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要让美好的愿景变成现实,除了要做到经济发展的路线不动摇、民主政治道路上不折腾、国际交往与合作中不偏袒之外,还面临着三大挑战:

  第一,解放思想。今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将超出我们的认识能力,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行。有三种思潮对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一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过分简单的理解。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恰当的政府管制和干预以及基本的福利性制度安排,而非单极的市场体制;二是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现行体制奉为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三是眼光局限于中国本身,无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性。

  第二,公众参与及和谐发展。30年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现在已经处于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危险期。同时,随着民众全面素质的提升,他们参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意愿也不断提升。国家要发展,必须体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和谐性,这不是政府买单就可以做成的事情,必须要在制度层面创新,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政治和社会治理中来,调节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形成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第三,大国发展战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和认识将会发生变化,将面临发展中的一系列新困惑、新矛盾。国际贸易的环境会持续恶化,资源。技术和能源将遇到更大的难题。如何将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转化,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从现在开始就要这里去实践和探索。

  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大约有60%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侵蚀或正在被以非可持续利用的方式使用者。如何增加农业产出和生产效率,如何减少农村贫困和加强福利建设,如何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今后三十年必须着力解决的难题。

  同时,国有垄断企业、政府部门能否进行自身改革,能否铲除权贵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基础,使公共权力受到法律约束、民众监督,也攸关中国未来30年的命运。

  我们将以怎样的姿态迎接下一个30年?( pplong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