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存在的幸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存在的幸福读后感10篇

2018-02-21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存在的幸福读后感10篇

  《存在幸福》是一本由姜涵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的幸福》读后感(一):哲学看似无用,实有大用

  最近的一些人一些事,越来越让我感受到那看似毫无用处的哲学,其实具有的巨大力量。那天,跟一个学理工科的朋友谈论起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这两个词。他说:“《论语》《道德经》不算文学吗?”我说算,但如果严格讲起来,我更愿意把他们归到“思想”这一范畴。他说,那李白、杜甫的诗不也有思想吗?我说,是的,但那更侧重的是技法,一种艺术创造,任何艺术创造都当然表现思想,同时也受某个时代思想的影响。这就是“思想”作为一个意识形态社会历史各个层面的渗透作用。我自己感觉,我这个解释还算是大差不离的。社会历史是如此,一个人应该也一样。如果不去学一门智慧的哲学,那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就稀里糊涂的度过。哲学的原意是爱智慧,但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智慧的。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会选择那种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平静和幸福的哲学。其实,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它讲的并不只是哲学,智慧都是想通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

  《存在的幸福》读后感(二):深入淺出的深遠意義

  哲學本來令人感到枯燥乏味,透過作者的帶領,讓我思考許多原以為遙遠想不透的議題,其實與我們密切相關。

  一直以來我也相信:愛,能創造一切可能。作者提及愛是生命核心動力,這句話讓我尤其有感!我們常常在生命的困境中感到迷惘,不解自己想要什麼,或是以為自己要什麼、到頭來不是那麼回事兒;讀這本書以前我以為是自己特別多愁善感想太多,但看到作者書中的故事、舉例,我漸漸明白現下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疑問、痛苦。如果我可以提早思考這些自己一輩子要為什麼而活、我究竟想要什麼......等問題,我想我是幸福的,縱使答案不好找、還沒出來,我還是慶幸自己可以早點開始尋找,同時在實踐自我的過程中尋找。

  哲學家很多深刻思想,透過本書啟發我們青年學子;誠摯感謝作者讓我能好好思索書中提及的重要問題,那些我們面對生命應該思考的重要部分

  《存在的幸福》读后感(三):活著,並非真正的存在。

  生命没有正确材料得以思考,很容易会陷入虚无的状态,而人不会让自己看起来很虚无,就会急忙慌乱随手找个目标当成生命的信仰在奉行,失败了就换个目标,可以很在乎也可以很不在乎,最后变成「积极背后的消极者」。最后仍要面对生命的质问︰这真的是我要的吗?我这辈子到底要去哪里?

  上面是我真实历程,我除了想办法赚钱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外,我真的不知道活着要做什么,在不知道的情况时间依然在推进,时间越来越少,我很焦虑

  姜涵老师用解构生活案例,让我知道如何将哲学的知识放进生活中运用,让我理解自己的生活到底是怎么回事,并感受到那尘封已久的灵性自我。

  当我知道自己不知道,并且有知识能够带领学习真正的知道,内心安定许多,虽然还无法完全领会,但渐渐有了方向,如同黎明的曙光感谢姜涵老师,感谢八位哲学先贤。

  《存在的幸福》读后感(四):存在主义之旅,从疏离迈向幸福。

  疏离,作为时代的一种共通特质,许多人身受其害却丝毫不察,依然沾沾自喜地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一辈子的人生仿佛就像是石子投入水中所引起的涟漪,终究船过水无痕。

  人们会选择疏离,是因为在面临生命的困难时,缺乏正确的知识与自主的态度;依着人性与惯性的趋向,选择一条避开痛苦的道路,阖上心灵的眼睛、关闭内在的声音、切割真实的感受,我们努力地活得像一般人却不想活得像自己,亦未曾发觉灵魂正暗地哭泣,只因我们抛弃了生命的永恒价值、抛弃了能够让内在高贵自我诞生的可能。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心灵上的治愈,将焦点从外在拉回至自身,正眼看见自我的真实样貌,而选择自己是否终将成为那位理想中的「我」;存在主义之旅,是一场与自我相遇的英雄之旅,最终目标是让自我在有限光阴中,刻下存在的证明,昭告天下「我来过!我曾存在过!」,让自己真正活着、真正活过,而不受无知与疏离之苦。

  姜涵老师的存在de幸福,总是点出生命一贯的脉络,时时提醒我们要回归真诚正直。存在主义哲学看重人的自主意志,但自主意志需要良心为依归,才能走向善的价值,完成生命价值与意义,得以让自己真正存在。活在这个习惯疏离的时代,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的提醒,让生命的责任再次被我自己意识,我也同时知道自己是自由的、有选择权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积累存在的证明。我能够选择以疏离的方式面对痛苦、困境,经过学习与提醒后,我也有能力选择以承担、拥抱生命的方式回应生命的质询,实践自己看重的价值,完成生命的意义,即使当下锥心刺骨,也不再愿意让自己承受未来不曾存在的痛苦。这一切都是我的选择、我的意志。

  我还在与疏离交手,但是我知道,我会让自己终将存在。

  《存在的幸福》读后感(五):编辑手记

  小和尚问六祖慧能:何谓佛法大义?慧能笑答:面南望北斗。

  哲学总给人难以入门的距离感。然而几句哲学家的名言,却又总能很轻易振奋人心:“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一切苦难。”在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的今天,连小学生都在思考存在的意义。这是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希望,也是教育面临的空前挑战

  “用爱去感动孩子,让他不忍变坏。”这是最震撼我的一句话。爱是生命的核心动力,是人存在的根本意义。不仅为人师、为人父母者应清楚这点,我想,这是人生每个阶段都应努力完成的一个目标。应该有这样一本书,它将西方哲学、东方经典宗教这些艰深晦涩的领域结合在一起,并回应人生的真实与真相

  8位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思想,被作者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得清楚明白,很多故事来自她生活的点滴总结,有些读来感同身受,非常感人。也许这样一本书不能告诉你哲学的全部,但却足以让你相信爱的力量。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在有限的生命里,用爱去影响他人,创造价值,以万物自身的定位世界和谐共处,活出自我创生的意义和精神来。

  祝您获得幸福的存在。

  《存在的幸福》读后感(六):理解為何而存在,在實現的意義中擁抱幸福

  多少個獨處的片刻,我們的心中會浮現出一個問題:我是誰?我現在在做什麼?我要去哪裡?我這一生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們嘗試透過各式各樣的方式──學業成績、工作職位......等等很明確能提供自己自我評價的依據,來回應心中的問題,但每每這麼做,同時會使自己陷入另一個困頓──問自己,這真的是我要的嗎?

  上述的內在狀態,是我自青少年起不知已於心中上演過幾百回的情境,隨著年歲的增長以及持續學習跟自我相關的知識,我漸漸有了更具體的想法;然而生命真實的處境是──並不會因為現在這個時刻點找到能回應問題的解答,就停止對生命的提問;有許多的問題,無法從過往的生命經驗找到解惑的鑰匙;對我來說,我需要學習,透過更貼近生命本質且經驗證過的知識,打開對自我之於生命的疑惑

  《存在de幸福》,正是一本能協助每位尋找生命意義的自我找到生命究竟為何要存在的著作。作者姜涵老師將她親身驗證過的哲學體會與心得,透過許多真實的案例,深入淺出的引領大家認識八位哲學家對於存在之於自我價值的觀點。

  閱讀《存在de幸福》,我更能理解自己要如何存在,如何通往幸福的道路。

  《存在的幸福》读后感(七):存在主义之旅,从疏离迈向幸福。

  疏离,作为时代的一种共通特质,许多人身受其害却丝毫不察,依然沾沾自喜地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一辈子的人生仿佛就像是石子投入水中所引起的涟漪,终究船过水无痕。

  人们会选择疏离,是因为在面临生命的困难时,缺乏正确的知识与自主的态度;依着人性与惯性的趋向,选择一条避开痛苦的道路,阖上心灵的眼睛、关闭内在的声音、切割真实的感受,我们努力地活得像一般人却不想活得像自己,亦未曾发觉灵魂正暗地哭泣,只因我们抛弃了生命的永恒价值、抛弃了能够让内在高贵自我诞生的可能。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心灵上的治愈,将焦点从外在拉回至自身,正眼看见自我的真实样貌,而选择自己是否终将成为那位理想中的「我」;存在主义之旅,是一场与自我相遇的英雄之旅,最终目标是让自我在有限的光阴中,刻下存在的证明,昭告天下「我来过!我曾存在过!」,让自己真正活着、真正活过,而不受无知与疏离之苦。

  姜涵老师的存在de幸福,总是点出生命一贯的脉络,时时提醒我们要回归真诚与正直。存在主义哲学看重人的自主意志,但自主意志需要以良心为依归,才能走向善的价值,完成生命价值与意义,得以让自己真正存在。活在这个习惯疏离的时代,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的提醒,让生命的责任再次被我自己意识,我也同时知道自己是自由的、有选择权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积累存在的证明。我能够选择以疏离的方式面对痛苦、困境,经过学习与提醒后,我也有能力选择以承担、拥抱生命的方式回应生命的质询,实践自己看重的价值,完成生命的意义,即使当下锥心刺骨,也不再愿意让自己承受未来不曾存在的痛苦。这一切都是我的选择、我的意志。

  我还在与疏离交手,但是我知道,我会让自己终将存在。

  《存在的幸福》读后感(八):“存在”是教育的灵魂

  “存在”是教育的灵魂

  ——读《存在的幸福》

  文/赵青新

  “过去我是对的,现在我还是对的,我一直都是对的。这是我的生活方式,只要我愿意,它也可以是完全另外一种。”默尔索的怒吼震撼人心。这个出自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卡缪的小说名作《局外人》里的情节让我记忆深刻。它强调了要挣脱荒谬才能证明“我”的存在。但如何挣脱荒谬,如何证明“我”的存在呢?这在当时让我困惑不安

  直到此时,当我阅读《存在的幸福》,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作者姜涵在该书自序里说,卡缪是带领她认识荒谬真谛的老师,卡缪让她积极反思、重新建构对世界的认识。姜涵原先是台湾资深广播节目主持人、“金钟奖”多次获奖者,后来她师承著名学者韩佩荣的西方哲学和魏子云的古典文学、叶微微的“HBDI赫曼全脑优势模型”,她以独特的方式融会贯通,结合成一种教人认知“身、心、灵”三者共同存在的生活哲学,核心理念家庭教育,姜涵认为,教育得当可以有助于认识“存在”之本意。

  姜涵梳理了存在主义的渊源。她将存在主义推溯到了古希腊时代。姜涵从苏格拉底开始讲述,齐克果、尼采、雅士培、海德格、马塞尔、沙特(萨特)、卡缪,八位哲人的生平背景和思想精华,这一趟存在主义哲学之旅,博而不深、精而不泛,令人如沐春风,净化心灵。这很大程度得益于本书的形式语言。姜涵采用了苏格拉底用对话学生传授智慧的模式,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亲切风格洋溢全书,很好地将高深的哲学融入了生活的细节里。姜涵娓娓絮语,从自己、家庭、周围的亲友、身边的人事,逐步深入阐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偏差,会直接让孩子重蹈“荒谬的存在”的覆辙。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传达出教育应该是让人变得有智慧。但现代人追求的常常是与智慧无关的功利性的东西。这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显得突出。比如现在很多家长好像都很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画画呀、跳舞呀、弹钢琴呀,但他不是真的培养兴趣,而是拼命考级,给孩子多条出路的想法是好的,实际上却本末倒置,违背了教育的本意。姜涵看到了这类问题,但她不是严厉地抨击,我觉得姜涵有点像“布道者”,她更喜欢通过故事本身让读者自己去感受,然后轻轻点拨,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分析。上述关于兴趣班的问题,姜涵就引入了尼采的“重估价值”,她说爱不仅是本能,我们“能够而应该”的是自己赋予自己责任去照顾我们所看重的价值。这就自然而然地让人去思考:教育的价值何在?人的价值何在?

  《局外人》里的默尔索对生命极端冷漠,他对母亲的病逝无动于衷,他对谋杀他人无动于衷,他对法庭审判无动于衷。或许,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感受不到生而为人的价值。默尔索唯一的情感爆发,就是牧师一再要求他赎罪祈祷,他在压迫下对宗教神祗的激烈反抗。如果把这部分引申到教育中,我觉得可以把它看做子女对父母权威的挑战。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我们以为自己是对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尊重过孩子本身的意愿。默尔索的悲剧在于二战之后人们的信仰体系的崩塌。而我们对孩子教育的失当,也会产生诸如马加爵惨案、复旦博士杀人等实例。

  我们说教育要“以人为本”。但我们的教育却常常异化人的本性。存在主义对抗的就是社会对人的异化,每一个“我”都有他独特的价值,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姜涵以哲学为本,以教育为手段,她所希图达到的,就是把“存在的幸福”的理念抵达聆听者的内心

  转载请联系本人,欢迎约稿,联系方式见豆瓣主页。

  《存在的幸福》读后感(九):存在主义之旅,从疏离迈向幸福。

  疏离,作为时代的一种共通特质,许多人身受其害却丝毫不察,依然沾沾自喜地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一辈子的人生仿佛就像是石子投入水中所引起的涟漪,终究船过水无痕。

  人们会选择疏离,是因为在面临生命的困难时,缺乏正确的知识与自主的态度;依着人性与惯性的趋向,选择一条避开痛苦的道路,阖上心灵的眼睛、关闭内在的声音、切割真实的感受,我们努力地活得像一般人却不想活得像自己,亦未曾发觉灵魂正暗地哭泣,只因我们抛弃了生命的永恒价值、抛弃了能够让内在高贵自我诞生的可能。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心灵上的治愈,将焦点从外在拉回至自身,正眼看见自我的真实样貌,而选择自己是否终将成为那位理想中的「我」;存在主义之旅,是一场与自我相遇的英雄之旅,最终目标是让自我在有限的光阴中,刻下存在的证明,昭告天下「我来过!我曾存在过!」,让自己真正活着、真正活过,而不受无知与疏离之苦。

  姜涵老师的存在de幸福,总是点出生命一贯的脉络,时时提醒我们要回归真诚与正直。存在主义哲学看重人的自主意志,但自主意志需要以良心为依归,才能走向善的价值,完成生命价值与意义,得以让自己真正存在。活在这个习惯疏离的时代,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的提醒,让生命的责任再次被我自己意识,我也同时知道自己是自由的、有选择权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积累存在的证明。我能够选择以疏离的方式面对痛苦、困境,经过学习与提醒后,我也有能力选择以承担、拥抱生命的方式回应生命的质询,实践自己看重的价值,完成生命的意义,即使当下锥心刺骨,也不再愿意让自己承受未来不曾存在的痛苦。这一切都是我的选择、我的意志。

  我还在与疏离交手,但是我知道,我会让自己终将存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