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埋蓝调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活埋蓝调里》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2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埋蓝调里》的读后感10篇

  《活埋蓝调里》是一本由(美)麦拉•弗莱曼(Myra Friedman)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京七九八文化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4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埋蓝调里》读后感(一):灵魂深处那一声凄厉尖锐的叫喊

  蓝调(blues)是我极其钟爱的一种音乐类型,往往令我失魂落魄,甚至一度陷入非它不听的偏执。不知多少个难寐的深夜,总沉在时而忧郁、时而放荡的呻吟和呐喊中,把自己搞丢了。在诗歌里,这个词常被用来描写忧郁情绪,甚至与“蓝色魔鬼”(Bluedevils)等同,象征着“低调忧伤、忧郁”的情绪。然而,相对于大陆直译为“布鲁斯”,港台的译法“怨曲”却似乎更为传神。它将这种音乐类型的核心本质极其精到准确的提炼、传递出来。目及这个要命的“怨”字,你何尝不会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幻觉,回到19世纪末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地带,聆听那些命运悲惨的黑奴们在田地和庄园里,边像畜牲一样地劳作,边发出撕心裂肺呼唤和叫喊?

  为什么这种音乐会那么轻易地让人卸下伪装的高贵矜持,情愿在歌声世界里堕落?当被《活埋蓝调里》那一片文字情感的巨浪冲得趔趄踉跄,我才分明清醒过来,在摇滚乐史上第一个超级女明星珍妮丝•乔普林的生平故事里,为百思不得其解疑惑找到最终答案——因蓝调而沉沦,也因欲望而癫狂。唱的人和听的人,在心里掘了个坑,终究是自个儿活埋了自个儿,因为那种类似于哭泣和嘶喊的歌声,像毒品和酒一样,能使人暂时麻痹。因此,作者麦拉•弗莱曼和这本书的最引人之处在于,他们以一个波荡的年代、一个奇异的行业巨大帷幕,投射出一个如此放荡不羁脆弱苍白的灵魂。

  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人们已变成“自觉的性的消费者”,女人们也“同男人一起成为性生活的拓荒者”;人们一边打倒一切传统观念,一边怀旧,“许多越是过时的东西,越是又变成了时髦的东西”;嬉皮士放荡不羁的气质社会拥有宽阔深厚基础;布鲁斯被人视为“魔鬼的音乐”,次等的、低级的音乐,认为它直接导致暴力和其它罪恶行为,比如LSD、STP、DMT这些毒品的泛滥。这本书冲破了个人传记的圈囿,更像是一部美国摇滚乐史,在陈述珍妮丝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时,更以宏大的视角带我们一起温习那些与摇滚乐、蓝调有关的人和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历史内幕。作为珍妮丝的经纪人和好朋友,作者对这个引起巨大争议的明星投去了怜爱深情私人观望,也展示出“摇滚乐手”们那些为世道常伦所诟病的堕落行径:吸毒、酗酒、滥交、同性恋……,然而,她并没有一味地严厉批判,却从人性角度对这个被社会排挤又被人们追捧的群体进行了彻头彻尾的分析,反过来向我们解释她的这个好友何以成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珍妮丝,何以成为这个群体最有说服力的标本。

  “仿佛在你的脊椎间注入了一剂春药”,如果边听珍妮丝的歌,边阅读这本书,一定可以加强这种独特感受。她那尖厉如硬器从铁皮桶边刮过的声音锋利如刀,倘若沉陷其中,听到难以自拔时,你的耳膜和心灵必会被无情地割出血痕。这种锋利,像武林高手手中的那把尖刃,抬手间,敌人的头颅应声而落,不留瓜葛;或从人的肤肌上划过时,数秒之后那血才会从血管中渗漫而出。这种锋利,源自于珍妮丝•乔普林的本色演唱,因为再也没有任何人比她有资格担当“蓝调”这种音乐类型的代表。布鲁斯蓝调起源于那些被贩卖至美国南部庄园中做奴隶的非洲黑人,他们唱的是离乡的悲情,而她也把自己卖给魔鬼,以失去欢乐和高贵为代价,换回了短暂宁静尊严,她唱的是人被麻痹了,心还清醒着的痛楚难堪。她淋漓尽致地诠释出蓝调文化“魔鬼性”的那一面——与无数的男人上床,还和女人有染,想方设法,极尽毁灭自我之能事,用表面繁荣掩饰内心空虚慌乱,她连猝死时,血管里都是过量的海洛因和酒精与她相伴。

  她太像一个任性孩子,不愿意长大,想停留在原处为所欲为,而无情的时光总在拉扯她,逼迫她进入冗杂的成人世界和现实社会,因此,这种撕裂造成了她人格的断层。因此,再没有人比她更合适担当“蓝调”的代言人。这种音乐类型中有一种很一呼一应的特式,乐句起初会给人们一种紧张、哭诉,无助感觉,然后接着的乐句便像是在安慰、舒解受苦的人。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本书何尝不是把她的人生唱成了一首时而暴烈控诉、时而悲伤呜咽的蓝调歌曲呢?倒不用扼腕叹息,其实,她就是为蓝调而活,也可以为蓝调而死,谁都挡不住。她不惜背负骂名,不惜用日常生活里的一举一动将蓝调文化里的娇纵、放荡表现出来,她的这种大无畏以身试法真实,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至少比起娱乐圈里那些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更让人敬佩。她唱着“怨曲”,却丝毫没有怨念。她不是表面玉女实际婊子的那号人,所以从不给自己立贞节牌坊。抛开她的叛逆行径是否对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道德评价,单论演唱的技巧激动人心富于煽动性的演出,她已重新定义了摇滚乐史上女性角色,更将摇滚的精神展露无疑,已成极致——与她最有影响的专辑《珍珠》一样,她极致的声线和人生像一颗被砂纸打磨过的珍珠,尖厉、粗糙却不掩光芒

  《活埋蓝调里》是珍妮丝暴死时尚未录制完成的一首歌,用它做这本传记的书名,具有相当的暗讽和寓意。被一种音乐的风格以及它所象征和赋予的生活方式所左右,这或者就是我们所有喜欢蓝调的人的最大不幸吧?那种类似哭泣和嘶嚎的吟唱,是我们无处安放的灵魂被畸形的命运追杀,无处可逃的时候,从无助的躯壳冲将而出,撞出的一声凄厉尖锐的啸叫。

  从生命的最深处娓娓发出,被耳朵收纳,也被心灵放大。

  唱的,和行事方式,都很摇滚!

  《活埋蓝调里》读后感(二):砂纸般的人生、声音、青春

  对摇滚布鲁斯没有任何感觉的我,鬼使神差的买了这本“活埋”,撞击到Janis Joplin。

  蓬发、臃肿、面目平庸,看到她的一瞬无论如何无法和“伟大”二字相连。书在一轮轮的推进中把Joplin的人生摊开,小时候、叛逆的标志混乱、人生自省、出离奇特的行为、一举成名,仿佛在探索到底是哪枚钝器锻造了Joplin,甚至是追寻童年阴影

  作为一个平庸的人,Joplin在我眼中就是一团砂纸,打磨着周遭,也打磨着自己。她比应是短命的,若她沙粒磨尽,粗涩的声线不在,那她必将慢慢的颓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隐去。

  向往过飘荡的人,都要克服束缚。Joplin首先是个一个敏感世俗凡人,所以才能在尖刻的现实面前变得厉气,同时她又是个顿感十足的疯子,才得以在欲望中横冲直撞的成长起来。毒品、性、嚣张

  我不向往她,却理解她。

  《活埋蓝调里》读后感(三):摇滚乐珍珠

  一本摇滚乐手的传记应该由谁人来书写?音乐历史学家?记者?乐手遗孀?还是摇滚明星本人?当然所有的选项都有它的道理,不过我本人则坚信一个摇滚乐手身边最亲近的人书写的生活回忆最值得相信。最近出版的美国早逝摇滚女悍将Janis Joplin的传记《活埋蓝调里》正是这样一本由摇滚乐人身边最亲近的人记录的回忆手册,它的作者麦拉曾经是Janis Joplin生前的经纪人加公关推手,她眼中的摇滚乐传奇充满了女性间的关爱,这也是这本并不算太震惊的传记书最大的看点。

  摇滚明星的传记书是摇滚乐分类学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个细小分支,但是却是摇滚乐世界中最精彩的一个部分。不可否认,大多数人阅读摇滚乐明星的生平是为了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犹如1990年代中期当描写Kurt Cobain传奇毁灭青春的传记《灿烂涅槃》的中文版出版之后,有那么多青年正是手捧着它组建了自己第一支摇滚乐队的经历一样,所有的摇滚乐明星的传记,都与他们混乱的生活、音乐、性、交际圈、毒品、爱情以及非正常死亡有关。不能免俗,这本《活埋蓝调里》也在这些方面满足了人们的阅读快感,不过如果对比其他同期的出版物(比如有关Jim Morrison的《此地无人生还》),本书拥有了更多的文学气质与浪漫笔触

  低调的图书封面没有Janis Joplin的肖像,不了解这位传奇歌手的人是不会过问它的。而这种纪念的味道一直蔓延到了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在作者麦拉的眼中,Janis Joplin只是一个热爱摇滚乐并且希望用歌唱表达自己的普通人,她的喜怒哀乐释放在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她并不是为了成为某种人而去做什么事,在Janis Joplin成名后的岁月里,她已经进入了一个无法回头的道路——似乎所有的摇滚明星都会在此殊途同归。作为Janis Joplin生前最亲密的女伴,作者麦拉用她细腻的文字向我们这些后来者记述着Janis Joplin女性的一面,那些关于生活细节的描述让人感受到了摇滚悍妇的温柔,而那些多情歌词之后更有如此多情的故事在每天接连发生着。

  本书的题目来自Janis Joplin死后被他人整理出版的专辑《珍珠》中的一首歌——《Buried Alive in the Blues》。作为摇滚乐历史上最璀璨也是最短命的同事也是最珍贵的一颗珍珠,Janis Joplin的光芒从来没有被埋藏在地下过,她在舞台上的呐喊成为了过往无数摇滚女歌手模仿的对象。就像她在歌曲《Turtle Blues》所歌唱的那样,“我不是一个能在床上愉悦你的女人,我只能让你看到我比你更凶狠”——这就是一个摇滚乐手完整的生命。

  《活埋蓝调里》读后感(四):又是一年四月天

  在图书馆安静静地读了一天詹尼斯·乔普林传,好幸福。半真半假地学术了大半年之后,还能这样纵情读自己想读的书,实在该珍惜。想起四年前的四月,我捧着一本《此地无人生还》沉溺其中,从此半真半假地听起摇滚。后来,就真的爱上了。三年前的四月,《灿烂涅槃》让我读到落泪。彼时不理解莫里森、科本这些早逝的天才为何选择自毁。现在呢?读完《Buried Alive》甚悲,却不再落泪。不是同情,而是理解。缺少爱和肯定的早年,人生早已被判刑。那些特立独行惊世骇俗只是为了不断地、再不断地吸引注意、引起关注,得到越来越多的爱。头上的光环日多,崇拜者也相应日增。然而,吸引崇拜者的是光环,而不是光环背后的人。事实一旦明了,寂寞孤独更是排山倒海而来。最后,死亡成就了不朽。。写到这,忍不住去再听一次janis joplin的“summertime”。

  《活埋蓝调里》读后感(五):珍妮丝·乔普林的眼泪

  1963年冬天,于德州大学就读的珍妮丝·乔普林在“全校最丑人物”的评选中名列前茅

  彼时的珍妮丝只有20岁,是个其貌不扬的胖姑娘皮肤如月球表面般坑洼,头发稻草般杂乱,她觉得没有人会爱她,因此只能走中性化路线——穿男款Tee,破仔裤,大口喝酒,嗑药,笑声狂野,与男人称兄道弟,打架斗殴,大搞双性恋。除此之外,她写诗,画画,在小酒吧唱布鲁斯——她的歌声足以颠倒众生

  即使如此,她还是被德州人称为“猪”。(尽管在她死后,被封为“史上最伟大的死德州人”。)

  这位布鲁斯女歌手不堪其辱,与一被开除的难友一道,搭车50小时,抵达嬉皮天堂旧金山。

  她每个指头都戴了戒指手臂套满叮当作响的手镯,吉普赛串珠挂了满身疯狂的粉色羽毛遮住一头乱发,腮上两朵俗艳猩红,看上去像只调色盘,亮片紧身衣勾勒出臃肿的曲线,一瓶“南方安逸”与之形影相吊,台上演唱时是饮料,台下是催眠的镇静剂,嗑药用吞的,公共汽车,随人上下,要是有人来找不痛快,即使是著名摇滚帅哥吉姆·莫里森,她也毫不留情地砸他一酒瓶子。这就是珍妮丝·乔普林,史上最伟大的摇滚女性,嬉皮女王,“看她的演唱会仿佛往脊椎里打进一剂春药”。

  这就是珍妮丝·乔普林,耀眼喧嚣与彻骨的孤独同时并存,纵然“台上与二万五千人做爱”,却不得不独享“独自一人回家洗洗睡”的悲哀。“正常”的德州人把她看作一个笑话,但在旧金山,她是所有不美丽不“正常”的被摇滚乐从卑贱中打捞出的孩子们偶像与救星。人人都爱珍妮丝·乔普林,他们叫她“珍珠”。

  1968年初,珍妮丝所在的“大哥与控股公司”乐队与鲍勃·迪伦的经纪人阿尔伯特·格罗斯曼签约,走向她声名与荣耀巅峰,她自毁与挥霍的巅峰。台上,她唱“主啊,何不花钱买我在城里过一夜”时疯魔放荡,唱“再拿走我心的一角去吧”时激昂决绝,她用歌声拥抱所有人,所有人都因此想要去拥抱她。她唱“如果你要做一个大明星,你就不得不一个人睡”,落寞幽怨,却绝不矫情,无处不彰显“大女人”的豁达风范,而当她沙哑的声音从牙缝中挤出“夏日时光……别哭,别哭”时,全场哑默,无不动容。“坐下来,数你的指头,数雨滴,除此之外你还能做什么呢”,这就是另外一个珍妮丝,“little girl blue”,不快乐,不幸运,不幸福。台下的珍妮丝的感受,只有台上的珍妮丝知道。

  作为她的工作伙伴和闺中密友,麦拉·弗莱曼似乎也知道。她陪伴珍妮丝三年之久。二十年后,她为珍妮丝写了一部传记,叫做《活埋蓝调里》。

  在我读过的所有有关珍妮丝的文字中,《活埋蓝调里》是最多写珍妮丝的“哭”的。事实上,在此之前,我甚至不曾意识到像珍妮丝·乔普林这样的摇滚女狂人,居然会那么容易掉眼泪。

  通常,艺人只表演他们的一部分,而珍妮丝表演她的全部,艺人们作秀,而珍妮丝燃烧她的生命。她像喝水一般喝酒,什么药都敢嗑,什么烂男人都敢上,她像男人一般打架,男人也就因此把当男人一般打。她要有尊严地活下去,就得强大到比男人更像男人。然而,几乎每次醉酒或嗑昏头后,珍妮丝都要孩子般大哭一场,她哭诉没有人爱她,说这就是她这种丑女人的活该下场。

  适可而止也许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珍妮丝却从不知道该如何停下来。她的信条,是歇斯底里的“要么全有,要么皆无”。要么保守到变结婚狂,穿洋装,盘发髻,在男人面前扮依人小鸟,低声讲话,害羞一笑,要么粗野到令男人咂舌,脏话不离口烟酒不离手,不疯魔便不成活,不自残便不快活。

  珍妮丝从来不知道保护自己。“你以为那些人真的爱我吗?”她看着潮涌般的粉丝团,对麦拉说。既然没有人爱她,既然没有人要保护她,她也就放任自流,随物赋形。一次醉酒与哭泣之后,珍妮丝蜷缩一团,羽毛掉在地上,朋克女教主帕蒂·史密斯看到后惊讶地说:“天啊,你看起来好小!”酩町大醉的珍妮丝立即爬起身,踉踉跄跄地走到镜子面前,她说:“老兄,那是因为我没有戴上我的羽毛!”还有一次,珍妮丝正在暗自伤心,朋友乔安纳安慰了她几句,她便叹口气说:“我得去变回珍妮丝·乔普林了。她在楼上的箱子里!”楼上的箱子里装着她华丽的羽毛。戴上七彩羽毛,再灌一瓶南方安逸,站在舞台的中心,那个自卑自怜的小女孩儿就又变成刀枪不入的大女人珍妮丝·乔普林。

  在用一千个太阳燃起诗意的60年代,人们需要珍妮丝,因为她将勇气传递给千万人,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然而,她无法改变她自己的。可是,正如麦拉所言,“谁在乎她何时登上巅峰,何时跌落谷底”?谁在乎珍妮丝的眼泪?他们只要那剂注入脊椎的强力春药。

  1970年10月4日,珍妮丝猝然辞世。就像大多数有自毁倾向的诗人并不会变成吉姆·莫里森一样,再也没有人能做成珍妮丝·乔普林。有种人天生就是要被毁的。珍妮丝就是这样的人。她不知如何停下来,直到死亡让她停了下来。她死于27岁,死于注射过量海洛因。音乐曾经拯救了她的生命,然而,最终,她却被那该死的布鲁斯、被酒精、被药物、被60年代,被她深入骨髓的卑贱感深深活埋。

  载《南方人物周刊》09.4.13

  (不好意思,自编自评,又贴一遍)

  《活埋蓝调里》读后感(六):嘶叫喊不出的恐惧,死亡带不走的精神

  这本书看着挺费劲的。很厚,加之作者没有以主角的事件-时间点为索引本分地书写——加了大量的个人意见,还有译者比较文,于是它更像一本文学作品,好几次都让我找到了读托尼·莫里森《爵士乐》那样纯文学作品的感觉。

  2012年,在公共场合播放珍妮丝·乔普林Janis Joplin的歌,还是会让许多人惊悚的扭过头寻找声音的来源,并有鸡皮疙瘩爆发的感觉。Cry~~~~~~~~~~~~~~~~~~~~~~~~~~Baby……这个声音,爆发在60年代,延绵流传着,而今仍然是异类,不能不说有些遗憾,然而,这也正是她的荣誉。

  丑小鸭/珍珠。那声音就是这二者之间的撕裂声。

  活着/死去。那声音消去了二者之间的距离。

  由于珍妮丝和迪伦是一个经纪人(那段时期)所以很多人物与迪伦传记作品中有重合,而由于位置不同,可能对一个人的评价相去甚远。

  至于其他细节,就请看看这本值得看的书吧。

  这本书适合对珍妮丝乔普林,并连带对摇滚/Blus音乐感兴趣的人读。

  《活埋蓝调里》读后感(七):痛苦的蚌壳

  途加网千字文俱乐部http://1k.tugus.com/专稿

  人们常常探讨人物传记的实质,到底是歌颂这个人对社会的功劳贡献,还是尽可能还原这个人物本身。不得不说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作品做到了将二者合一,但又难免多为偏颇前者。《Buried Alive》,这本记叙一代布鲁斯摇滚女星Janis Joplin的传记,却偏向于后者。整本传记多为描述Janis Joplin的日常生活,尤其侧重描述其在青春期和成名之后所遭受到的心灵折磨。

  将传记的重点放在个人的生活窘境和心理困境上,并不为的要使我们否认及忽视Janis Joplin对于布鲁斯摇滚的贡献。当然,我们知道,Joplin在其个人音乐作品的创作方面贡献不大,因为许多她所演唱的歌曲都不是她自己创作的,而是来自于她的乐队伙伴们,可正因为Janis的出色演绎,这些作品才最终深入民心,她将自身的痛苦深深赋予在那些音乐作品当中,那些音乐作品变成她的发泄方式和通往幸福的道路——当然,还有她永远戒不掉的酒瘾、药瘾和毒瘾,这些也是Joplin试图发散痛苦的方式,但显然,社会公众更易于接受的,是她的艺术成果。也正因为人们将注意力过分放在这些艺术成果上,才将她个人所经受的痛苦和折磨忽略不计。我们在对其音乐成就歌功颂德的时候,有没有进行过这个思考:是不是正因为摇滚乐的创作者和演绎者经受着痛苦,才得以将他们的艺术作品深入民心?

  Janis Joplin在活着的最后时光当中一直希望别人能够将她称为Pearl,包括她后来的传记作者Myra Friedman都认为Joplin之所以存着这个希望,是因为她想摆脱青春期时别人给她带来的那些令其难堪和沮丧的外号(“猪”、“怪物”),而成为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但在我的理解当中,这位经受过内心深刻痛苦的伟大的布鲁斯摇滚女星,深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蚌壳需要凝结一生的痛苦,才可能诞生出一粒珍珠,而当珍珠闪耀在世人眼前之时,这只蚌壳也已经溘然辞世。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前,Janis Joplin是痛苦的蚌壳,死后她是美丽的珍珠。

  摇滚乐需要经过创作者痛苦的磨砺才可真正深入人心吗?

  ete Townshend(英国乐队The Who吉他手)曾经说过摇滚乐卖的是愤怒和痛苦,如今,贩卖愤怒的人很多,因为种种因素(你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结为天气、噪音、食物,当然人们比较感兴趣于对社会、政府的愤怒),人们很容易愤怒,但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却极少会痛苦起来——虽然由愤怒亦可引发痛苦——尤其是欧美摇滚艺术家们,他们多数出身中产阶级,道理上来讲压根不会有物质上的痛苦,但之所以优秀的摇滚乐能从这些中产阶级人士当中诞生出来,是因为他们善于挖掘痛苦,时刻将自己的内心(而不一定是肉身)放任在无尽的痛苦当中。或许从这一点上,你可以明白,有着那么丰厚物质回报的Kurt Cobain,生前为何时刻将自己囚禁于内心的囹圄,当然最终,这些试图将自身的痛苦寓于艺术作品当中的艺术家们,最终也逃不过痛苦本身的戕害。再换句话说,物欲横流的这个时代,我们不再有深入人心的摇滚乐作品,是因为那些创作者们抛弃了将自己时刻浸在痛苦的沼泽当中这个使命。

  Text_朴九月

  原文链接:http://www.tugus.com/bbs_content:84783710210960238478

  《活埋蓝调里》读后感(八):Janis Joplin那样的女人

  独自吃饭,独自打开水,独自去洗澡,独自走路,独自乘车,独自驾车,独自做运动,独自逛街,独自晒太阳,独自看演出,独自看电影,独自喝醉,独自洗洗睡。你看这些年来,她身边从来没有一个女伴。

  男伴倒是手机电池般时时更换。

  我从来不相信,人们对她的各种说法。纵使她果真有过上千个男人上百个女人,她还有一张孩子的脆弱如玻璃杯的脸。

  一直有种天真的想法,既然此生不幸生为女人,要做就做Janis Joplin那样的女人吧。

  从小时候起,就不喜与特别标准的女孩儿为伍,身边要么是一群长不大的小男生,要么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闺蜜:如假包换的女孩儿,却比男孩儿更像男孩儿,简直就是心中理想男性的典范。

  声音,小动作,眼神儿,比男人更男人的那股劲儿……她们就这么一直陪我长大。我们不谈香水,不去星巴克,我们的衣服没白领,我们不串门,我们不八卦,我们不犯贱,我们下雨不打伞,我们走路不打车,我们自残不自恋,不自残便不快活。

  然而我们都不是Janis Joplin。我们也不是Johnette Napolitano。我们不是Patti Smith。

  我们总要长大,变成女人。渐渐地,她变成丝袜控高跟鞋控香水控,变成占有狂,变成小宠物,变成河东狮,渐渐地,她三十岁就随便找个男人嫁了,洗衣做饭抹地板,生个不快乐的孩子,外遇,渐渐地,她四十岁开始追杀男人,吃抗衰老药物,渐渐地,她五十岁独守空房,死于乳腺癌。

  即使事实不是如此,你也只有变成一个big woman star,才有资本向人哭诉:I have to sleep alone every night。你只有变成Janis Joplin那样的女人,你的丑陋、中性化,你的脆弱、疯癫、暴躁和歇斯底里才能从卑贱中被打捞,才能从可悲的溺水中冉冉升起,获得可怜的那么一丁点儿的意义

  就像大多数有自毁倾向的诗人并不会变成Jim Morrison一样,我们不会变成Janis Joplin。最强大的珍稀如熊猫般的几个,或许变成了Patti,变成了Johnette,她们做音乐,或什么也不做,但得救了。而Janis这样的女人,她做的是什么?我只觉得,她作死。有种人天生就是要被毁的。Janis就是这样的人。她死于27岁。死于注射过量海洛因。她被blues、被药物、被60年代,被她的卑贱感深深活埋。

  (编这本书时在博客里随便写的,也贴在这里吧。另,开始填错了书号,现在搬到这里来,把同学们的评论也挪移过来了,见谅啦~)

  2008-04-11

  18/18人推荐

  2008-10-09 17:37:19 安东妮  我们总要长大,变成女人。渐渐地,她变成丝袜控高跟鞋控香水控,变成占有狂,变成小宠物,变成河东狮,渐渐地,她三十岁就随便找个男人嫁了,洗衣做饭抹地板,生个不快乐的孩子,外遇,渐渐地,她四十岁开始追杀男人,吃抗衰老药物,渐渐地,她五十岁独守空房,死于乳腺癌。

  恩,恩恩

  2008-10-09 21:44:12 泡芙  被她的卑贱感深深活埋

  嗯,嗯嗯

  2008-10-10 14:42:32 茶包    我们总要长大,变成女人。渐渐地,她变成丝袜控高跟鞋控香水控,变成占有狂,变成小宠物,变成河东狮,渐渐地,她三十岁就随便找个男人嫁了,洗衣做饭抹地板,生个不快乐的孩子,外遇,渐渐地,她四十岁开始追杀男人,吃抗衰老药物,渐渐地,她五十岁独守空房,死于乳腺癌。

  恩,恩。貌似我正在变成这样的女人。

  2008-10-10 15:33:50 sandy  瓦卡卡 什么叫不幸生为女人`~俺们觉得做女人挺溜的

  2008-10-10 16:11:27 小语   那么多女人都一样,总有她(们)的原因

  否则你可能就成了大多数

  生活所迫···

  2008-10-10 16:19:08 蓝阿白  我们总要长大,变成女人。渐渐地,她变成丝袜控高跟鞋控香水控,变成占有狂,变成小宠物,变成河东狮,渐渐地,她三十岁就随便找个男人嫁了,洗衣做饭抹地板,生个不快乐的孩子,外遇,渐渐地,她四十岁开始追杀男人,吃抗衰老药物,渐渐地,她五十岁独守空房,死于乳腺癌。

  同感

  2008-10-10 17:15:25 JunHuala  酷酷地颓废,自己好像也在这样走,不过不是自己的初衷。一种人生,应该是一类人生。

  不过书毕竟是怀念,不知道她自己写自己会是什么样子?

  2008-10-10 18:36:35 eamon  pieces of my heart!

  2008-10-11 23:25:38 舍人  大学期间很欣赏具有如此个性的人。

  今天看完《尤利西斯》,还在回想女主人公最后的呓语,呵呵

  2008-10-12 01:05:55 开花的刺  向左向右。。。

  《活埋蓝调里》读后感(九):是珍珠还是荡妇

  作为詹尼斯•乔普林生前好友与亲密工作伙伴,麦拉•弗莱曼显然比一般人要更接近这位摇滚女王的内心世界,也更了解她发生在舞台之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所以,一本出自她手的乔普林传记,显然比那些以曝露隐私为卖点的书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但是,对一个普通人的客观描述尚且非常困难的,更不要说对像乔普林这样有着复杂且分裂人格的摇滚明星。在摇滚乐的世界里,永远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相。所以,是珍珠还是荡妇,这是死去的乔普林留给所有人的一道选择题。

  要想更为透彻地了解乔普林,就必须回到她的青少年时期。可以说忧郁反叛的青少年时期,是形塑乔普林性格最重要的时期。很多从那个时候形成的观点、态度、行为,一直影响着乔普林,并伴随了她的一生。所以,弗莱曼首先以乔普林的青少年时期作为切入点,深刻地剖析了形成她复杂性格的最初时刻。

  这个阶段的乔普林,出于对自己外形的自卑,加上周围伙伴对其的排挤与欺侮,使她逐渐成为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反叛者。在她不大的生活空间中,她是一个不良女孩的代名词,代表了一种反秩序、不合作的力量。她迷恋上了酒精与刺激的生活,经常也和同伴做出一些危险的事情。但这个时候,她也开始大量地阅读。

  此后乔普林离开了亚瑟港,在旧金山开始了她的音乐生涯。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压抑与嘲讽环境中的人来说,因为歌唱而获得的掌声,当然还有随之而来的更加容易的性,让乔普林第一次认识到了全新的自己。但乔普林却始终控制不好自己的私人生活,酗酒、吸毒、嗑药,这些在摇滚圈非常普及的事情,她很快就驾轻就熟,乐此不疲。

  在摇滚圈,乔普林迅速地成名。一个喜欢造就危险者的时代,最终以自己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乔普林。乔普林似乎如鱼得水,过上了风光的生活。但表面光鲜的明星生活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满足了乔普林的虚荣心,也毁掉了她最后一点抵抗能力。在卸下了防备之后,作为一个本质上仍很单纯的女人,乔普林开始迅速地走上了自毁之路。她想要快乐和满足感,完全的彻底的。而当这种快乐和满足感得不到的时候,她就开始借助药物、酒精与毒品。她知道这些不好,也一再地想远离它们,但可怜的是她又是一个意志薄弱人。一旦遭遇了困难,她更多地时候选择了逃避。

  她最终还是死了,死得时候很年轻。作为一个时代的消耗品,詹尼斯•乔普林必须死亡。死亡对她来说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她的虚荣心,她无法容忍自己逐渐苍老的面孔,演唱会上空空的座位,不断下降的名声,还有那些没有结果的爱情。如果某一天,这些东西全部发生,她肯定无法承担。在正常的生活当中,她是一个没有任何还手能力的人。别人眼中的大明星,其实只是一个来自德州小地方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女孩。她的悲剧就在于她从来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却在一个疯狂的时候干上了最冒险的职业,而她却从来也没学会在聚光灯下狡猾地做秀。她总是真实地暴露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对外界的戒备心不足。她身边的很多人,只是利用了她的名声,而并不是真心想和她成为朋友。她也许只是一个牺牲品,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另一部分人对那个时代更为清醒的认识。

  我从没有喜欢过乔普林的音乐,她那歇斯底里的演唱风格对我来说缺乏美感,我也无法对她疯狂而又自毁的生活表示认同。但我却对她在残酷现实面前所展现出的勇气和不惧表示足够的尊敬——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和她一样,让自己像真正的自己那样活着。但乔普林做到了。尽管这种看起来近乎无脑的行为,给乔普林的短暂一生制造了无数麻烦,但也的确成就了这个话题女王。

  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注定要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自己变成耀眼的星星,然后再迅速地燃烧掉。这些被突然遏止的生命显现了一种神秘的力量。他们死的意义重大,并不是因为死亡本身,而是这种死亡是和他们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人使我们知道,还有这样一种生活,像他们那样生活是残忍的,但却是可能的。我们总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去制造一些借口,然后让自己妥协、适应,然后以一颗年迈之心否定自己的年少轻狂,给自己的过去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的顾忌,我们的软弱,我们的天生的仆从心里,使我们永远不可能像他们一样,所以我们只能想象,只能通过音乐、电影、文字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接近他们的世界。

  乔普林只活了27年,但在那些有限的时间中,她是她自己。她彻底地表现了自己,她永远展示的是她真实的一面。吸毒、酗酒、放纵的性爱,她所做的一切,只是想让自己感到自己是活生生的人。在书中,一位故友说起乔普林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他们痛恨特立独行的人。

  这也许是乔普林短暂人生最好的注脚。

  《活埋蓝调里》读后感(十):“你认为我是一个好女人吗”

  这一年里。我从未以这样的速度(几乎是连夜)看完一本423页的书。

  我怎么会这样认为呢?那些曾经(也包括今天)追逐、热爱这个仅在人世生活,不,游离了27年的德州女歌手的歌迷们,是非常狠心和残酷的人。那些声称迷恋她的音乐,她的生命方式的人,皆如利刃。

  Janis Joplin。她也是自己的利刃。27年。用了多少时间磨刀霍霍。正面在世界里磨,反面在内心磨。高挽发髻,嫁人生子,在她称“上帝”为“亲爱的”那一刻,早已如云烟散尽。她说的一切都是谎言,她热爱的一切都是假象,音乐,男人,药,性,最后连她真正想要的那些,比如她说你觉得我是一个好女人吗,比如爱的盟约,真正温暖的亲密关系,比如她大叫,“给我一个会回家的老头,好比他九点出门,我知道他六点会回到我这儿来,只为了我”,比如美丽温文的外貌,比如还有这些,她“对离家出走或是无家可归的人特别亲切,其中也包括那些没人要,没人理,长相丑陋的人”,等等,这一切也被可悲地混淆成了假的。很难想象,面对一个怀有如此深渊一般恐惧的女孩,后来是女人,你最后的理解只是,热爱她。热爱她?你会怀抱她臃肿的身体吗?你会吻她不美的容貌吗?你会平息她的恐惧吗?你会娶她吗?一个酗酒成性,嗑药成性,与男人上床成性,满嘴“靠,操”,尖叫悲鸣,沉溺在寂寞模糊地带里的女人。你会抓着她的手,永不放开吗?像惟一的那个DAVID NEHAUS。他差一点就像要做到了(其实宿命里注定不可能,我们假装他差一点就做到了吧),他准备“留在她身边,直到发现自己不可能扭转局势,不得不走为止”。结果当然没有悬念,他做不到,她也做不到。她像一匹狂烈野马依然一头撞向更深的黑暗,以无人可勒止无从装饰的凄厉暴烈赢得喝彩,而不是她本应获得的疼惜。不是最后称她为“珍珠”吗?PEARL。她自己也很喜欢这个名字。喜欢,但从未相信。那么,摔碎它吧。自己动手。这不是传奇。只是,嗯,她的那个专辑的名字,《CHEAP THRILLS》,廉价惊悚。这个像陀螺一样的生命,被抽了第一鞭后,再未停止。直至死。

  书里说。“关于珍妮丝的事很多都是假的。”说这个话的是风琴手理查。科曼,她众多求欢过的男人中的一个。我认为这一个对她却有悲悯的知悉。他知道她已经破碎了的核质里的糟糕悲惨。遗憾的是,他知道,但因此无从爱她,“你也知道,我不可能是她的男人”。他一眼看穿了她所有的本质和脆弱的假象。然而,没有上帝之手在他们的关系里多填放一些无可名状的化学反应剂,好让其中一方能无视理性制造一个爱的玩意出来。当然,你也可以这样去看,她自己本身就不是一个够温暖的人,所以他人也不够温暖,这没什么好抱怨的。是,科曼说的没错,很多都是假的,无可救药。但只有这一件是真的:

  1970年10月4日凌晨,“一瞬间,精纯的‘史马克’由针筒猛然注射进血管里。她不会知道她就要死了。此后她走出房间到了大厅,她和饭店服务生交谈了几句,她买了香烟,拿了一张五元钞票要他找开。然后——

  她走回房间,关上门,往前走了一两步便跌倒在地,宛如一只猛然跌倒在地,然后被人一脚踢开的木偶。”

  我不爱她的嗓子,不爱她的歌,不爱她。对一颗你几乎就要理解无误而又完全无能为力的灵魂,怎么能有勇气说爱?这是多么轻浮的一个字。

  1943年1月19日出生。她是摩羯座。最后一天。最后一个。

  最后补一个八卦。Janis Joplin应与Leonard Cohen有染。但全书只字未提。令人不解。Leonard Cohen爱女人。爱所有的女人。他的《切尔西旅馆》,他说是为 Joplin所做。我愿意相信,即使很虚妄(就不说虚伪了吧),那是一首悲伤而美好的歌。你已死去,所以你不会再尖锐地拒绝,回应以“我靠”什么的。。。

  I remember you well in the Chelsea Hotel, 我清楚地记得你,在切尔西旅馆

  you were talking so brave and so sweet, 你的谈吐大胆而甜蜜

  giving me head on the unmade bed, 从凌乱的床上向我探出头

  while the limousines wait in the street. 而豪华轿车正等在街头

  Those were the reasons and that was New York, 那就是为什么 那就是纽约

  we were running for the money and the flesh. 我们为钱和肉欲奔波

  And that was called love for the workers in song并且那被叫做爱,写歌人的爱

  robably still is for those of them left. 或许现在仍是如此,对那些留下来的人

  Ah but you got away, didn't you babe, 但是你却走了,不是吗,亲爱的

  you just turned your back on the crowd, 你转身离群而去

  you got away, I never once heard you say, 你走了,我一次也没听你说过

  I need you, I don't need you, 我需要你,我不需要你

  I need you, I don't need you我需要你,我不需要你

  and all of that jiving around. 从未听见它们也象音乐一样在四周响起

  I remember you well in the Chelsea Hotel我清楚地记得你,在切尔西旅馆

  you were famous, your heart was a legend. 你那么有名,你的心象一个传奇

  You told me again you preferred handsome men你又一次告诉我你偏爱英俊的男人

  ut for me you would make an exception. 但是可以为我破一次例

  And clenching your fist for the ones like us你为我们这些人纂紧了拳头

  who are oppressed by the figures of beauty, 这些被光鲜的形象压迫着的人

  you fixed yourself, you said, "Well never mind, 随后你穿戴整齐,说“好了,没关系,

  we are ugly but we have the music. 我们丑,但我们有音乐

  Ah but you got away, didn't you babe, 但是你却走了,不是吗,亲爱的

  you just turned your back on the crowd, 你转身离群而去

  you got away, I never once heard you say, 你走了,我一次也没听你说过

  I need you, I don't need you, 我需要你,我不需要你

  I need you, I don't need you我需要你,我不需要你

  and all of that jiving around. 从未听见它们也象音乐一样在四周响起

  I don't mean to suggest that I loved you the best, 我不是想说爱你到了极点

  I can't keep track of each fallen robin. 我无法追寻每一只知更鸟坠落的轨迹

  I remember you well in the Chelsea Hotel, 我清楚地记得你在切尔西旅馆

  that's all, I don't even think of you that often. 那就是全部,我甚至常常无法想起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