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倾城之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倾城之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2 21: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倾城之恋经典读后感10篇

  《倾城之恋》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倾城之恋》读后感(一):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在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开篇便写道: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很小的时候就看到过这段话,它和“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长满了虱子”一样,早已超越了它们的母体,兀自光辉

  若干年后,听陈奕迅唱《红玫瑰》:红是朱砂痣烙印心口,红是蚊子血般平庸。霎时对林夕崇拜得五体投地。那时已经淡忘了张爱玲的原话怎讲。

  捧起《倾城之恋》,第一选择却是最后一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补上一个自年少起就只知主旨不晓内容故事

  情节简单人物普通结局平淡客观冷漠的,是张的笔触。她是应该这么写的,因为若干年过去了,他们仨,谁也没输,谁也没赢。

  忽然想到《小团圆》那让人戚然的末尾中,九莉梦里邵之雍的身影。一个用戏谑笔触撰写爱情女人,始终让一个薄情寡义的男人占据着她的心,一生

  无意中发现,Eason的《红玫瑰》还有一个更早的粤语版——《白玫瑰》。饶有兴致地下来听,思忖着那位林姓文字游戏大师是怎样把“明月光”和“饭粘子”融入歌词的。林大师这次终于让我失望了。或许他本无意以此完美的架构表达对爱玲的爱慕之情。填词是一件兴致所至的事,更何况有些喜欢,放在心里就好。

  在华人的世界中,她是人们永恒的交汇。林夕、马家辉、我们,每一位从爱玲的故事中循迹巧合感知共鸣的人,爱玲是爱你们的。

  《倾城之恋》读后感(二):走过徘徊 就是清晰 没有恨 更无爱

  我们之所以徘徊在自己想法里无法逃出,是因为我们太需要虚幻,虚幻到得不到一个答案之前是不会坦然面对现实的!

  我们宁愿相信世界是完璧般的,玉晰而充满善意,无论现实有多带刺,我们都愿意划过伤痕继续前行,为了只是那一丝被自信包裹着的所不能见的自负!

  我们总是在自欺欺人,我们捏造没一个事实,为了让自己快乐,让自己解脱,我们对自己撒谎,我们对自己暗示,然后一直等待着能够被验证的一天,让自己彻底相信自己对自己所说的任何有益于自己的话!

  过往可以被抹去,只要我们愿意,所有走错的路,也可在某日重出发!

  我总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很原宥自己,只有在委屈的时候才会忍不住哭泣,不原谅是因为我决定去恨,可是这样的情绪早就已经因为记忆的淡忘而不被需要了!

  无论多久的路,最后我们都将得到属于自己的唯一归属!

  电视里在放着连续剧版的倾城之恋,老妈看得很喜欢,不过电视里所放的是我之前在书里所没有见到的情景,讲述着故事的两主角在相遇前曾遭遇的一切。(一瞬又发现自己写了无数的感叹号,习惯了,任他去吧,与任何人已无关!)

  以前总觉得,倾城之恋少了什么,才让剧情变得有点那么不切实际,才让觉得那只是书上所言,而现实中所不会实现的完美理想,是女子期盼的理想界!

  现在电视里,虽然雷人的加入了前篇,却让自己觉得,这之后的一切情景反而显得逼真,可理解了!

  白和范不是凭白无故能在残垣断壁下约誓一生的,是因为经历过太多,明白了太多,而重新变得清澈

  爱虽然令人变得愚蠢,可也变得伟大,有些爱,是一瞬间的领悟

  而这一瞬间的领悟,所需的是对一切已经空白沉淀

  可是我们不是故事中的角色,我们只能在现实中挣扎,在污浊里喘息!

  可是,我终究不是流苏,不祈求得到倾城之恋,只希望可以甩掉不愿意再相信,不愿意再勇敢的怯弱,只希望可以在某日,对一个值得一辈子去守候的人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倾城之恋》读后感(三):一场心知肚明的角逐

  已经20多经历不算太顺的男女,不是不会爱,而是不敢爱,早忘了如何开始爱,两个人的调情像一场角逐--如何在退让与前进中体面满足自己的需求。一个要绝对物质和别人所嚼舌根上的地位,一个要享受俘获女人的成就与掠夺肉体快感,而这些欲求,都建立在基本需求的满足上,说是一个城市的陷落成全了她的爱情,其实是生存的需求盖过了这些相比奢侈欲望平凡是一层幛,盖住了一切蠢蠢欲动,用外在的危险来夯实,用单调的繁琐来漂白。

  同样的人,同样的生活背景不同可能改变一切。人所谓的意志有时渺小可怜,一个威胁意味的比较就让风流卑微,一如那堵墙,铁青的面孔,只为贴在它上面的人比较,透露些许年已久远得让人怀疑的,并不心知肚明的真心

  《倾城之恋》读后感(四):我要你懂得我

  从前没有看过张爱玲写的这本小说,只是电视剧演得轰轰烈烈,觉得十分好看...本着原著都比电视情节丰富道理,有一天晚上睡不着时,就顺便拿出来看了...小说一开始,流苏就已经离婚了,关于唐一元的描述少之又少...然后就觉得还是电视剧情节丰富些!哦...是丰富很多!很多场面也拍摄得很唯美...我特别喜欢流苏撑着雨伞站在雨中和范柳原对话的情景...看了小说,觉得实在是太短了,费了好多脑子才想起那些情境,然后由衷地觉得编剧实在是太伟大了!

  读《倾城之恋》,其实是想读一读张爱玲的语言。文中范柳原对流苏说“我也不懂得我自己,但是我想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我以为范也忒会撒娇了...但还是觉得这样就好!如果每个人都太完美,这个世界简直无法想象...

  最后,香港炸了...我记得流苏跟范柳原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所以说,谁说他们是不相爱的呢?

  《倾城之恋》读后感(五):平凡,深刻,倾城。

  几个平常的人,一个平常的故事,一个平常的结局,一段深刻的真实人生,这就是《倾城之恋》的魅力

  其中的平常的人屈指可数,一个叫白流苏,曾经美丽的大家闺秀,离婚后落魄活在娘家人的冷眼之中;一个叫范柳原,风流倜傥且无意于责任的的富家子弟;另外还有一个徐太太,一个四奶奶,一个三爷,剩下的大抵也算不上什么人物了,无非是些无心无血的躯壳罢了。

  一个平凡的故事,是早已老掉牙却又有着无限生命力爱情故事,诉说着白流苏经历了婚姻与生活的挫折孤注一掷地拿青春与生命作赌,最终在战争的成全下,与本无意于婚姻的范柳原产生了某种感情,最终成立家庭,勉强获得了一个较为满意的结局。

  故事讲完了,从头到尾没有山盟海誓,没有情潮澎湃,没有悲壮欲绝,甚至没有太多的遗憾可泣,但始终使人无法放弃一种心情,无法不去体味其中滋味

  从头说起。

  一个慢的时钟,给出了一个陈旧迂腐的家庭。一个死讯,给稍作宁静的夜晚带来了矛盾,也许也带来了些许生命的迹象。一番针锋相对之后,白流苏的境遇跃然纸上,然而孰是孰非,却倒也说不清楚,就像世事,并非总是一清二白一样,这就是作者给我们的基奠。

  其中一位人物的言语尤为苛刻,那就是四奶奶,从老太太的口中,我们得知四奶奶本就是要强的性,偏偏遇上个不争气的男人,脸面无光胸中抑志。可到底是境遇使她变成碎嘴之人,还是碎嘴使其受到排挤,不得而知也无须知晓,正应了作者的思想:这个世界,哪个是因,哪个是果,谁知道呢?

  白流苏最亲近的人——母亲,对于自己女儿境遇的置若罔闻漠不关心,同对于筒里两种茶叶的悉心分辨形成了强烈对比,到底哪一个轻,哪一个重,似乎没什么关心必要,总之情况就是这样的了,麻木也无非就是这样的了。不过这样的麻木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它给了白流苏一个理由,报复这个家庭也好,远离这个境遇也好,以自己作赌总也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牌子

  徐太太的出现,给原本实实在在的凄凉,增添了一丝温暖。且不问她是真心还是假意,这样的一个穿线人,总归给死寂的生活,穿了一个小小的洞,露出了那么一丁点的光。这点光对于白流苏来说已经足够了,这让她发现了在虚飘飘的这个现实里,自己应该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子。她还能对着镜子笑,她还不算老,胡琴里诉说的那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干了。

  徐太太人走了,却扔下了一个讨论不完的话题一个男人——范柳原。这个男人本也不算个好男人,却成为了一个竞相追逐目标,可见当时男人的匮乏了,或许,是人们心灵或是思想的匮乏吧。这个男人,弄得姐妹不像姐妹,晚辈不像晚辈,整个乱了套。一个大男人,几个小女人怎能拴得住,只有成熟了的像白流苏这样的女人才是他的目标。她会低头,还会跳舞,她知道什么时候该低头,也知道什么时候该跳舞。这是世界运转的道理,任何人也违背不得。至于宝络非要拽着流苏以至于牺牲了自己的前程,又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讽刺吧,是偶然,是姻缘,还是故意?总之,这是白流苏命运的转折,虽然她已经成了千夫所指对象,那又怎样?此时的她已今非昔比的镇静,“擦亮了洋火,眼看着它烧过去,火红的小小三角旗,在它自己的风中摇摆着”,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这是作者安排给我们的道理,不,这是深刻的人生道理。

  徐太太的再次造访,暴露了她的真实用心,一个永远脱离不了市井气的妇人,一个以自身利益为首又会顺水推舟的人,但这并不使人觉得讨厌,因为此时大家已经有了这样一种印象:比

  徐太太更讨厌的人在这里还不止一个呢。“六妹”,“六姑”,“六小姐”, 只怕她当真嫁到香港的阔人,衣锦荣归。白流苏,一个有勇气拿自己生命作赌的人,给自己找到了一条可能活下去的路,对于那个没有一点生气家庭来说,她的反叛,也不失为让人敬佩。

  一个优美风景地,一段美妙舞蹈,一个新的历程。是浪漫,还是陷阱?是实话,还是奉迎?是手段,还是习惯?是真心,还是虚意?要怎样才能辨别?是否需要辨别?辨别了又会怎样?也许还是纠缠着的好。毕竟,这个男人习惯了这样的一种方式,这个女人,也接受了这样的一种方式。其中蕴含的诸多道理,却是值得细细品味。“男人最高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洁,是对于他人,挑逗,是对于自己。” “我们四周的那些坏事坏人,你一定是看够了。可是,如果你这是第一次看见他们,你一定更看不惯,更难受。” “还是那样的好,初次瞧见,再坏些,再脏些,是你外面的人,你外面的东西。你若是混在那里头长大了,你怎么分得清,哪一部份是他们,哪一部份是你自己?”

  这其中,出现了那堵墙,那堵意味着地老天荒的墙。不错,墙是可以一直实在地站立在那里的,而地老天荒又怎样地实际存在呢?又在哪里呢?是不是真的到了地老天荒的一天,就真的会有真情的存在?这是作者的伏笔,也是作者留下的思考

  如果没有战争,也许他们就这样了吧。男的依旧逢场作戏,女的便作为他的情妇。这样也未尝不好,男的可以得到他的自由,得到他的快乐,女的也得到了她的房子,得到她想要的经济上的安全。一个没有长性的人,就没有条件厌倦,彼此只留下美妙的刺激。这其实挺好,无奈得让人心疼,还是会留下遗憾的美的。而偏偏女的真正要的不止这个,而作者的结局也并为到此而止。

  战争确实发生了,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却唤起了人们心中尘封已久仅存的那一丝温柔或是真情。靠得住的只有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身边的这个人。真的到了地老天荒,真的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觉悟,让人们最终走到了一起。“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不过是一个自私男子,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时代,将他们造就了一对平凡的夫妻。结局圆满,却引不起任何值得欣慰微笑。因为他依旧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不痛不悦的感觉难以言表的滋味,这就是作者选择的结局方式,与大喜大悲相比,深刻得多。

  与这个故事关系不太大的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萨黑夷妮,一个与白流苏同样命运被家庭抛弃以男人为生却结局不同的女人。对于她,应该还有另一个怎样的故事法吧。

  《倾城之恋》读后感(六):爱你我可说不准,负你是一定的

  心一横把工图推在一旁,不顾欠起的物理难题,就这样抱着《倾城之恋》读了一下午。

  看到不同时代女人的命运真是悲慨。伴着阿富汗的炮弹声嫁给老流氓做小只为保住腹中胎儿;奈良的歌舞升平争奇斗艳,凌晨客官离去时在背部拍三下,企盼心常留恋、下次光临;巴黎落魄女子更是放浪形骸,不言悲苦,做得了画家的模特、小商的情妇最好,老了些就在酒吧里浓妆俗舞,胡乱勾搭。这样就不难理解,张爱玲笔下费尽心思求得男人的婚姻保证的女性形象。无关风月,大多只是想逃离恶毒长辈、刻薄亲戚,能稍微体面的活下去。

  “现在他不再说些俏皮话,大概收捡去留着说给外面的情人听。我放了心,这是把我当自家人了。”张小姐笔下哪有什么团圆结尾,倾城之恋的末篇虽满足了流苏婚姻的安全保证,爱情却是万不敢奢求的。

  金锁记的七巧可太真实太凌厉了。当个媳妇儿张狂尖酸,没少讨嫌;做了母亲欺负儿媳、胡乱对付女儿。被旧社会的那一套给毁了,又收捡起这一套来毁儿辈们。

  张爱玲吸纳红楼梦太多精华,她的笔下沁润着曹雪芹悲痛中的细致与灵巧。她高贵的孤独,易碎的敏感,让胡兰成这个混蛋看穿后趁虚而入,占有后大肆玩弄,在小说里恍若看到真是心疼啊。

  头脑睿智而情感天真,想法浪漫而心思敏感,生性怯懦温婉为爱又果敢,真的好喜欢。

  来年花满枝,做个负心汉。

  《倾城之恋》读后感(七):撒金的大红扉页

  毫无疑问张爱玲是个有天赋的女子,还是个过分敏锐的女子。

  因为敏锐,所以能抓住生活里最细微最真实的碎片,再把它们做成一幅幅剪贴画。这就是我对她的短篇小说的感觉。

  她描写景物,让读的人仿佛亲眼看到一般。她很擅长在景物描写里掺杂进感情色彩,或是冰蓝的病态的天,或是热情的殷红的鬼火花……但终究,让我这样一个喜欢看悲剧的人,却不爱看这样的悲剧,也因此给此书的评分不高。

  自己想了一下为什么会不爱看,可能的原因是她那敏锐的尖刻的笔触把一切的隐晦都逼出了原型,并且咄咄逼人地一再掀起那卷着白边的血珈子来让你看那渗血的肉,让你闻这腐烂的气息,让你感觉那份酸楚的痛……这确实是个悲剧,但经过她如此表演,你看到了闻到了触到了,除了不忍视之外,再没有遐想和惋惜的余地,因为她都替你说完了。于是你只好郁郁地沉闷着艰难地吐出一口浊气:“唉!”

  喜欢这本书2版的设计,第二张和倒数第二张分别是一张撒金红纸和一张白棉纸,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两张纸很有张爱玲的感觉。后来央朋友买了一本《小团圆》,东施效颦般一前一后放了两张暗红纸,很不喜欢。

  《倾城之恋》读后感(八):那些未打结的线

  像是用一根极细的针,穿上线,密密的的把身体里的伤口一针一针的仔细缝好,然后抹平,好像不曾有过那些深深浅浅的裂痕,但却在尾端留下了一段未打结的线头,好像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看完张爱玲的小说是有这样的感觉的,你以为故事结尾了,而那结尾不过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场,至于下一段故事如何如何,一切就要靠你自己去想了。其实世上万般故事不都是这般一幕接着一幕,这个人的故事完结了,还有她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几乎是一天一个故事看完了这本合集,或许看得太快,或许不慎用心,那些繁复的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仍有些混乱,只是字里行间的气氛却都是相似的,很多故事的名字都是熟悉的,轮廓也清晰,却是第一次细看其中的内容,像《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合着那扑面而来的旧时气息,去看那些旧时的爱情,是啊,所有的这些故事,好像都在诉说着爱情,各式各样的,新奇的,诡异的,瞬间的爱情,然而都逃不过那些许淡漠和无奈的笔调,不由得在想,在写这些故事的时候,张爱玲是怎样的心情,她的故事都是精致的,冰凉的,并无太大的跌宕起伏,却总是顺着就读了下去。

  书该是几年前买的了,当时只匆匆看了第一篇沉香屑,第二篇便不太看得下去了,书要在合适的时间读才会有独特的感受,这话是不错的,几年后重新拾起来,当时不甚明白的句子,现今竟也深有感触了,合上书,关上了那扇旧时的门,顺着那些未打结的线,一路去寻我的故事了。

  《倾城之恋》读后感(九):yes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钟情,相思,暗恋,渴慕,

  等待,失望,试探,患得患失,痛不欲生

  ——张爱玲

  《倾城之恋》读后感(十):姑妄言之

  这本应该是张爱玲的小说集吧~取《倾城之恋》的名字应该也是因为倾城之恋是最有名的一篇了吧,于是成了整本书的标题。张爱玲的故事似乎是从高中才开始了解,还不是通过正常的课堂学习而是同学之间的科普。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这么杰出,甚至于有人评价为20世纪中国最有才华的女性竟然没有进入语文课本里,后来不断了解发现了历史背景原来是这么的曲折。

  可能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有可能是因为我的思维还是跟不上张爱玲的节奏,其实大多数的故事我都没有特别的懂,不太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当然可能一开始作者就没有想要表达什么内涵只是想写一个故事而已,只是受了这么多年传统教育的我想太多了。

  一个个故事叙述下来多的是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故,这样的人生也许才是真的人生吧,哪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啊,大多数的人都是在起起伏伏中成长的吧。语言文字的表达行云流水又不失风雅,有些言辞组合还显得很犀利的感觉,其实看张爱玲的照片也市场觉得这是一个有棱有角的女人啊。有些语句,用来撩妹真的是会让小姑娘不自觉的动心的吧。如果有机会还是很愿意再反复去阅读的。

  很遗憾还没有看过张爱玲其他方面的书籍,只想着以后还是要抽空看一下。

  倾城之恋的故事的最后倒是让我想到了电影《向左走 向右走》有时候可能就是在这种兵荒马乱 人命危贱的时候才会有释然且看似欢喜的结束吧。倾城之恋固然唯美,但是现实的故事却也很有自己的风骚

  感觉自己的语言还是不足以表达阅读后的心绪,只等着再一次阅读出新的感觉来吧。其实说起来每个人又何尝不应该有一场倾城之恋呢?

  推荐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