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奴十二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10篇

2018-02-23 20: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10篇

  《为奴十二年》是一本由所罗门·诺瑟普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一):自由奴隶

  《为奴十二年》是由作者所罗门-诺瑟普所写的自传,讲述他生于自由的黑人后来被贩卖成奴隶刻骨铭心的亲生经历。作者在父亲那一辈的时候家族就是自由人了,何为自由——就是不是任何白人的所有物,完全属于自己。和白人一样生活。作者的的童年是在人人生来平等的北方环境中长大的,黑人和白人是互相平等的,黑人不受压迫。

  作者本来在北方幸福的生活着,但是有一次因为一次生意原因相信了披着羊皮的白人狼的诱惑,被骗到了华盛顿,在华盛顿的时候被卖到更偏远的州市。从此沦为了奴隶,而这一晃眼就是十二年的奴隶生涯,在这十二年的奴隶生活中,作者亲身感受到奴隶的卑贱,奴隶主完全不把奴隶当人看,完全是另一种牲畜。在这个国家的南方,黑人是没有权利可言的,在南方,黑人只是更高级动物,完全归奴隶主所有,因为南方需要奴隶,而奴隶的唯一特征就是肤色是黑色的。所以就算你是个自由的黑人,只要你在南方,如果没有自由之身的证明,那么你就会被任何一个白人抓起来,充当为黑人被贩卖。奴隶主对奴隶有完全的拥有权,甚至包括奴隶的生命。在奴隶主眼里,奴隶的生命轻于鸿毛。不足吝惜。对奴隶的惩罚不是因为客观因素,比如偷懒,逃跑,做错事等,反而是因为奴隶主的心情状态而执行的。不管奴隶有没有做错,只要奴隶主想打想骂,奴隶就得接受惩罚。在奴隶制的时代,奴隶们没有自我可言。有时候对他们来说,活着比死更是一种折磨!有些惩罚让读者看得都胆战心惊,完全不把奴隶当人看。作者在书上列举了其他的奴隶的命运,对于所有无法改变现状的奴隶来说,死亡是唯一的解脱。死亡意味着另外一个没有压迫的地方

  在长达12年的奴隶生涯后,作者终于在一些德高望重公平的白人的帮助下得以恢复自由之身,这是非常让人高兴的事,但是那些贩卖自由的黑人的白人却没有因此受到惩罚,这是非常令人愤怒的。一个国家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什么,都要本着人人平等的理念发展一个国家,这样的国家才能昌盛,如果是在践踏同伴躯体上往上爬,那将最终通往罪恶深渊

  书上有句话说的很好,灵魂是没有肤色之分的,人人生来平等。有些残暴罪行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被人遗忘,反而会在历史长河公正中受人谴责。奴隶制就是一种惨无人道的制度!

  《为奴十二年》是对当年那个时代奴隶和种族主义最好的写实佳作,漫长苦难下,其实今天的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对那个时代黑人们的悲遇感同身受,但至少我们能做的是让那段苦难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一个个自诩高贵贵族文明人,却在华丽外衣包裹着一个个邪恶的灵魂,如果一个人幸福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和掠夺上面,那么他和恶魔又有什么区别呢?万物都是自由的个体,又是团结整体不可分割部分人类和动物植物都一样的,都是自由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剥夺别人的自由。一朵花可以在阳光下自由的开放,一个生命可以在阳光下自由的呼吸,阳光是我们共享的天地之爱,这份爱是无尽的,自由也是如此,没有谁有权利去剥夺。

  自由,是多么的可贵,人类又是多么的悲哀,自诩是高贵的,却又在无情的掠夺,掠夺了多少动物的家园多少植物的家园。风吹过的地方,不再是自由的芳香,而是荒凉的摧残和蹂躏。一个诚实的、正直的人,相信政府社会是公正与正义的一个人,被诱骗进入一个暗无天日的境地,在亲身经历了一件又一件的充满血腥暴力事件,而且被鞭挞了一次又一次后,却始终未有真正地被现实黑暗灭却自己的信念之火,为的可能不是重获过往美好物质生活,而更多的是为了得到家人的音信与团圆时的欣慰

  醒悟吧,文明的人类,好好的看清自己的心灵,真正的做到自由,平等的自由,快乐的自由,随风的自由,更是温暖的自由。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二):诺瑟普的故事引发的思考

  生而为人,自由是我们最大的权利和享受。在现在的社会中,很难想象自己失去自由失去尊严甚至失去希望和明天的过活会是一种什么情形。《为奴十二年》就这样朴实无华却又铿锵有力地让我切身感受到这样的状态。书中的情节就像是一幕又一幕的生活剧,展现在眼前,生动得触手可及。

  诺瑟普,本是自由人身份,却因肤色的原因,被人拐骗转卖为奴,在不同的奴隶主手下经受十二年的折磨。幸而他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幸而他一直坚信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幸而他遇到愿意帮助他的人们——正是因为这些,才让他最终逃离奴隶身份,回归温暖的家庭,享受亲人怀抱

  奴隶制度不可避免的要和种族歧视相连而谈。当人们仅以肤色就断定一个人为“低等种族”,并认定其没有文化教养甚至逻辑思维时,自然而然就会把人划分为各个阶层。处于底层的种族,被当作商品买卖似乎变得理所当然。而当政府能够从这种交易中获得税收利益时,也随之默许甚至支持这一行为。当书中的情节定格在诺瑟普被奴隶主吊在树上却无人相助的画面时,我们感受到了身为奴隶的无奈与悲壮,也看到了奴隶主的冷漠人性的沦落。这是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扭曲的必然结果。书中写到,生而为奴的黑人不如诺瑟普一样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充满恐惧的被奴役的生活。仔细想来,并不是不能理解,我们都被惯性所驱使,对于未知的生活和领域本能地排斥。现在我们对于某些与经典理论冲突科学尚且如此,何况当时畏惧于主人皮鞭的奴隶们。但当他们意识到这种待遇不公平性,便会引发一场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类变革。社会的进步,就在这种反抗中得以实现,而反抗的第一步,便是觉醒。

  被骗为奴、遭受主人虐待、想逃跑的愿望一次次落空,诺瑟普可谓经历了痛苦的人生。然而,第一个主人福特赠予他一把小提琴度过漫长的努力岁月、最终成功地逃离奴隶生活回归家庭,又让诺瑟普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他错过女儿成长妻子的相伴,是一种遗憾。但他没有被生活打垮,坚定着通往自由的信念,书写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又怎能不说是一种蜕变生活会带来伤痛,而这些伤痛又成为懂得生活的烙印。诺瑟普的故事以温暖的结局结束,但它引发的社会思考却仍旧上演,永不落幕。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三):你是谁?

  当你被误抓进疯人院怎么办?

  互联网刚起步的那几年,论坛曾经火过这样一个帖子

  有人说打电话,有人说报单位,有人说设法“越狱”……这些方法都被“资深内部人士”否定了。因为疯人院里的疯子们每天都在重复这样的行为,一遍又一遍,医生护士们早就见怪不怪不为所动了。只有一个人说了最简单办法: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才是疯人院里最“不正常”的事儿

  但是,你被骗去当奴隶怎么办!

  那里不会管吃管住,那里也不会让你天天发呆,你要没日没夜劳动,还会受到鞭打。

  你怎么才能逃出去!

  《为奴十二年》就是这样一个逃离苦难的故事。

  1853年,一个叫所罗门•诺瑟普的黑人写下了这部传记体小说。他用最平实、朴素文字,记述了自己被人绑架、卖为奴隶的噩梦,这个噩梦长达十二年。

  不得不说,美国的奴隶时代是一个独特时期,在古典的奴隶制度消失千年的时候,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美国——一个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却盛行着与其独立精神完全不符的奴隶制度。当所罗门被绑架走过华盛顿的时候,他内心不停地质疑政府宣扬的理念:这个国家建立在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之上,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不可剥夺。可是身上的枷锁和奴隶贩子的长棍却只能提醒他:这一切不属于你!所罗门也只能在内心无奈而又愤怒的呐喊:“你好,哥伦比亚!真是片幸福的土地!”

  从自由人沦为奴隶,所罗门变成了普拉特。

  失去自由,这是令人难以体味的感觉

  失去自我,这更是令人不可言说的迷茫

  你是谁?

  你要被迫忘记自己的姓名、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经历,重新填入记忆的是一段奴隶贩子编好的说辞。就像荻野千寻走进汤婆婆的汤屋时也被迫失去了自己的名字一样,“千寻”变成了“小千”,还好有白龙一直提醒她不要忘记自己的名字,即使白龙早已忘记自己振早见琥珀主的身份。

  当然,在南北战争之前,也没有人愿意相信一个黑人是自由人,也没有人愿意去帮忙解救一个奴隶。也许每一下鞭打,所罗门都在心中默默地重复了一遍自己的身份:“我是来自纽约的自由人!”自由,就是所罗门白天里的祥云、黑夜中的火柱。他们在被奴役的荒芜旅程中一路朝拜,期待有一天能够登上毗斯迦山顶。可这一切都要求他永远不能忘了自己是谁!

  即使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个低贱的奴隶,即使身边的同伴都放弃寻求自由,即使他每天面对的是“奴隶杀手”一般的残暴主人……他还是不断地尝试找回自我,回归那个温暖馨怡的家。

  幸好还有善良的巴斯先生和诺瑟普先生,幸好还有《关于有效保护本州的自由公民免于绑架或沦为奴隶的法案》,幸好还有负责人的各级政府人员……终于让“自由人”得以顺着红河漂流而下、重返家园。

  所罗门的故事告一段落,而后的废奴运动汹涌再起,而当下让我们遗忘自我的各种逼迫仍会出现

  勿忘初心,叩问自我!

  你是谁?

  . 1. 感谢导演史蒂夫•麦奎因,在160年后将故事搬上荧屏,更拿下了2014年的奥斯卡小金人。没有小金人的号召力,这本书也许还尘封在美国的一堆旧书里,不可能走上纽约时报畅销榜,更不会走进中国的图书市场

  2. 严防拐卖,及时报警!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四):奴隶制的血腥无耻

  如果你不了解历史,就没有发言的权利。曾经以为美国是个文明现代开放包容的国家,人民是文明的,似乎对于国内来说,那里是一番乐土,那里是真正的自由之地。我想说,真的是tooyoungtoosimple。没有经历过,甚至没有阅读过相关历史,就不能想当然幻想。奴隶制,以及该制度下残忍暴力毫无人性的奴隶主,是这个星球几乎是最可耻的人类。一个罪恶的制度,一个为了利益牺牲人性的制度,竟然曾经在这个星球,在美国这样号称自由之地的地方存在。现在突然觉得,那些长着白色面孔样子高贵,气宇不凡的人,他们的父负父辈就是可耻的奴隶主,他们是靠着榨取黑人的血液发家的。这些跨过集团公司,他们的财富是在死人的血液里积累的。道貌岸然的人,不一定就是高尚善良的人。

  自由,对于奴隶来说是多么地不可能。可是没有自由,跟生活在监狱有什么区别?不自由毋宁死。但是换成这些奴隶的角度,在痛苦不堪的劳累和血腥的惩罚下,渴望自由但就是得不到自由,那是多么地痛苦。自由,是无价的,没有任何人和组织能够剥夺一个的自由,多么高昂的价格也买不起自由。一个人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那么目的只能是获得巨大的财富,获得财务上的自由,必然作为灵性有生命有自由意志的人为何甘愿处于被支配地位想想我们现在的境况,如果不能暂时脱离约束和支配,那就好好地获取应当获得的最高利益,必然人之为生,为何不到辽阔世界寻找自己最喜爱的事和人?

  阅读悲惨事实,是让自己的心灵更为坚强,能够经得起世俗偏见,看清自己的所求,并埋头苦干,努力拼搏。

  最后,相比汤姆叔叔小屋,这本书没有太多文学价值,史料价值较丰富。汤姆叔叔的小屋,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文学著作,有着文学所应有的脉络清晰的故事情节,一级丰富饱满人物塑造,以及美丽自然 社会景观,加上饱满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五):为奴几载

  为奴几载

  《为奴十二年》在美国已经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了,但在中国却鲜有人知,这与中国的国内背景有很大关系。小说描写的是关于黑奴的故事,很难引起中国人共鸣。而在美国则不同。美利坚合众国短暂的历史里,废奴运动、南北战争都是浓墨重彩的一页。以那段历史为背景,诞生了《飘》、《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名著。而《为奴十二年》也是其中一部。

  2014年,《为奴十二年》的同名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借着这东风,国内陆陆续续有了原著出版,但在国内反响亦不大。

  其实认真读起来,这书也不失为一本优秀的纪实小说。本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一员工奴隶者的视角,非常平静记录了他十二年来所见所闻。甚至在成为奴隶后,他都没有剧烈的反抗。然而正是这种平静的记叙,让我们能更加详细地了解美国奴隶制的现实状况,亦可一窥当时平静社会下的暗流涌动。

  故事的是从所罗门•诺瑟普遭人陷害绑架,卖为奴隶开始的。而他本来是纽约州的一个自由公民。故事本来就充满悲伤,透过这种细节,我们大约可以了解,一个自由的黑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真的不大。也许在南方种植园主的眼里,黑人天生就是奴隶。不平等的制度面前,一个不小心,人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个人在社会大环境下是渺小的,如果没有制度、法律的保障,个人自由与尊严将无从谈起。世界上永远存在不公平。卑微怯弱的人逆来顺受,而有的人未曾熄灭心中向往自由的灯。从对自由的渴望来讲,所罗门•诺瑟普跟《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安迪很像。他们都未曾忘记自由,并且努力追求自由。

  所罗门•诺瑟普追求的是人生的自由,而现在的我们,也许人生自由已经可以保证,但我们是否应该就此满足呢?不要忘了,中国人熟知的马丁•路德•金领导黑人运动的时候,已经是废奴运动后的一百多年了。民主与自由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这离不开许多人的奋斗。

  也许未来的我们,可以活得跟有尊严。我记得陈丹青说过:“中国人一直是被欺负和被侮辱的。”也许有很多人抱怨说如今国家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细究起来,是不是我们的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一件事按照正常的程序不能办理,于是你不得不低三下四恳求,甚至破财请客吃饭陪笑,那说起来,我们是不是被欺负被侮辱?

  中年生意人为了一个项目在酒桌上叫相关领导干爹,不情愿地陪酒是不是被欺负?生病去医院为了挂号排队几个小时还受尽白眼,是不是被欺负?为了孩子在当地上学办手续被各种部门指挥的到处乱转,到处签字盖章,是不是被欺负?

  在体制内生活的每一个人,也许都希望有一天,当我们应有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一种正当的途径,去找回我们丢失的尊严。这种思想的产生,其实说起来,多少有点是因为法制缺失而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也说明当下,我国的法制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民主、自由等问题,放大了说总会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而那些关于体制、自由的理论,还是留给相关的专业人士去论述吧。作为一个平凡人,国民想要的,也就是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六):以人的名义伫立在大地上

  在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准则之下,漠视并允许种族制度的存在无疑是巨大的讽刺。这也许是揭穿某些国家两套价值标准两种价值体系得以堂而皇之存在的有力证据。“天赋人权”这一信条如果只存在于某个人种、某个阶层,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与他们不同的人也会发自心底地喊出这样的声音——让我们以人的名义伫立在大地上。但是,这样的声音的确真实存在并始终存在。身为奴隶的人不是不懂得自由的价值而是分外知晓自由的真正含义。尤其是,当一个自由人被迫为奴十二年又重新作为一个人的形象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他的发声显得格外珍贵。以作者所罗门•诺瑟普的真实经历撰写的《为奴十二年》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因为他以及他的十二年是不容否定的存在。

  作为自由之身的黑人诺瑟普在遇到这场劫难之前,“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有色人种抱着平凡的爱与希望,在这个世界里从事着平凡的劳动,并卑微地前行”,但几个奴隶贩子以赚钱为由的欺骗将他带离了脚下的土地。之后被酒里的药迷醉的他落入了人生最悲惨的境地,而他被劫持捆绑的所在就在国会大厦的旁边,在高呼自由与平等的声音之下掩盖的是奴隶身上的镣铐声,这是多么鲜明的讽刺。

  十二年中,诺瑟普被辗转贩卖并被逼改名,在奴隶主的皮鞭下求生的他“除了地狱的灼烧,再也没有什么能比拟这种痛苦”,而这个政府宣扬的信条是:这个国家建立在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之上,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不可剥夺!同船运达的奴隶中有与诺瑟普境遇相仿的被绑架的自由人,但更多的是生而为奴的黑人。在买卖过程中,身为母亲的伊莉莎与一双儿女生离死别,从此音信皆无。被数次转手的诺瑟普与残忍的主人对抗中被迫逃入沼泽,几乎丧命在鳄鱼和毒蛇口中。捆绑与鞭笞几乎是每个人奴隶都要面临的遭遇,有时仅仅是因为奴隶主的心情不好或是采摘的棉花没有达到规定的重量。在无止境的磨难面前,诺瑟普几度想要放弃生命,但真正的危难来临时,求生的意志又顽强地冒了出来。“即便是对身为奴隶、饱受虐待的我而言,生命也是宝贵的。”

  数次冒着被察觉的危险,诺瑟普守口如瓶地保守了自己的秘密。在被收走笔、墨水和纸的情形下,他通过煮白桦树皮制成了墨水,又用鸭子翅膀上的毛做成了笔尝试偷偷写信,在被人出卖之后,他更审慎地选择可以信任的人,最终在慷慨伸出援手的巴斯以及其他人的帮助下,重获自由,回到了儿女和妻子的身边。

  当我们在庆幸诺瑟普在为奴十二年后最终逃离虎口的时候,更多的是对尚处在人间地狱的更多黑奴的深重同情。虽然诺瑟普是自由人,而他的祖辈也曾经是奴隶,只不过因主人的开明而改变了命运,与他逃离为奴的遭遇类似,都是因某个人、某些人的善心善举而成为了特例。在不能获得这样的例外的千千万万的黑奴的命运面前,为奴十二年的诺瑟普又显得多么幸运。此后的废奴运动尽管姗姗来迟,但是,毕竟来了。经过艰难的抗争,美国的黑奴终于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之后的针对种族隔离的斗争也摧枯拉朽地横扫全美。

  但这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似乎并没有那么轻松。种族歧视的阴影直到今天仍在人类的上空游荡,“说”与“做”在某些国家的政策施行中似乎始终难以达成统一。人种、族群、阶层的自由与独立倘不能建立在深层的认同与施行的时候,仅靠少数人的同情、良心是难以真正根植的。只有当一个社会对人的地位、价值与尊严产生全面的尊重与确立的时候,在观念与制度的双重保障之下,“以人的名义伫立在大地上”才不会掉成一句空话。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七):不做奴隶

  并非逐字逐句的阅读,但读完却感觉像是每一个字都打在心头。读书真的是最美好也最神奇的事情,让时空隔着二百年也会为一个陌生人的命运牵挂。

  阅读的过程少了往日的享受,而是充斥着无奈。渴望追随所罗门的命运又害怕看到他所遭受的痛苦,即使知道他终将迎来自由的归属,也还是无法对于他所遭受的一切看淡释怀。

  奴隶制的''神奇之处''已不消说,最大的破坏总结为两点:人性的扭曲和奴性化。原来''理所应当是如此可怕的思维方式:理所应当的听话,理所应当的统治,理所应当的鞭打。

  奴隶被认为财产,与畜生相同,然而奴隶似乎还比不上畜生。至少,老天以万物为刍狗,不干涉,不偏爱,万物平等,一视同仁。而奴隶,却被轻贱,被奴役。

  胡适说,你们不要总在挣自由,你们要争独立,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从这一点上说,奴隶制下的奴隶主又何尝不是物质奴隶呢?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八):向死而生,虽败犹荣

  读外国译著,往往会有隔着一层半透明玻璃的感觉。“文如其人”,那么,译文也是“如其人”的,不同的译本给人的印象天差地别。所以我经常试图透过这层玻璃,去窥视和揣测译文背后原作者的意图和风格,妄想着能从此岸抵达彼岸,能从尘泥抵达云端。

  故事的大体架构已不需我赘言:无辜的所罗门被罪恶的奴隶贩子绑架,从自由人沦落成为奴隶,在鞭笞和折磨中度过了漫长的十二年。幸运的是最后云开见月明,彻底脱离牢笼,和家人团聚。

  经历可以使得一个作家更好地执笔。这部自传性的小说向我们展开了美国奴隶制度的一幅深沉画卷,围绕着这个主题的,是别具一番特色的地域描写。虽然阅读的时候,我的心情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跌宕,不时为他惨痛的遭际扼腕叹息、伤痛,但同时,我也得以窥探到了十九世纪美国种植园的景况:大片的沼泽,栖伏其中的是数不清的鳄鱼、毒蛇和蚊虫,茂密的甘蔗林,收获季节的棉花地,玉米田……作者详尽描述了身为奴隶时的他的日常生活:三餐无非是烤烤玉米饼,煮煮培根,早晨听到号角就必须立即起床,下地干活,否则迎来的将是奴隶主的一顿鞭打和叱骂,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候是圣诞节,因为那个节日里奴隶们可以饱餐一顿,跳舞欢歌,在有限的范围内自由走动,访亲串友。除了圣诞节,其他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是灰色的、永无止境的,“自由”永远是一个梦,一个未曾体尝却为之憧憬不已的梦。

  作者在陈述历史事实时冷静客观,并不因自己曾被奴役而有所偏袒和主观。他说道,既有像提比兹和艾普斯这样残酷无情的灵魂,也有像威廉·福特这种不可多得的温柔慈爱的善士。这样就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运用新历史主义的观点看来,这样的作品价值更高一筹。

  追求自由的精神贯穿了整部小说,令人读来荡气回肠,潸然泪下。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在处于安逸的时候完全想不到自由这个东西,我们怀疑上帝,甚至讥嘲造物主,为自己的偏安一隅洋洋得意,而一旦我们处于生死的边界,万物都弃我们而去,这个时候,在我们心底,就会点亮一种神性的光辉,我们万分虔诚地向上帝祷告、祈求告怜,只有这一刻人才会真正懂得上帝的慈悲。

  曾有那么几次,所罗门和死神擦肩而过,被鞭打,被突袭,被套上绞索,我甚至在心里默默地说,忍受死神即刻的拜访吧!与其受苦,不如永远安息在泥土温柔的怀抱里。然而我低估了生命,生命也为其不挠的反应而有所震惊——我们永远无法得知,我们是多么热爱这具给我们带来无尽悲痛的躯体。

  “我不幸的生命中曾有那么几个时刻,觉得死亡可以结束这尘世的悲伤,坟墓可以给这具疲惫透支的躯体以安息,想想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这些念头在危难时刻却突然不见了,即便全力以赴,也没有人可以在死神面前毫不畏惧”。这段话似乎在我内心点燃了一种感情,而这种感情在颓丧度日的虚无中早已被掩盖起来,如今它现出面目,是如此的鲜活和迫切。

  又想到了杰克伦敦的小说,和狼搏斗、把狼制服,体现了作为人的尊严。而在《为奴十二年》中,整个故事体现的是一个底层人想要活得好、活在阳光下的不懈渴求和欲望。

  《为奴十二年》读后感(九):哪怕被奴役仍心怀慈悲

  中国很多读者对《汤姆叔叔的小屋》并不陌生,这部斯托夫人发表于1852年的关于奴隶制的小说,第一次出版就备受关注,甚至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美国南北方矛盾的加剧。但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也因小说虚构的特点被拥护奴隶制度的读者质疑。1853年斯托夫人发表《汤姆叔叔小屋的注解》,用真实材料佐证现实比小说中描绘更残酷,这其中就引用了所罗门.诺瑟普的个人资料,可以说在《为奴十二年》出版之前,已经有人通过斯托夫人的书认识了诺瑟普,这很可能也是《为奴十二年》出版畅销的部分原因,被认为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很好的补充,当然也还与当时的美国局势有关。

  诺瑟普本是居住在北方的自由黑人,除了肤色不同与其他人拥有一样的权利,一次意外的绑架事件是他丧失自由沦为黑奴,甚至连代表自由的名字都被剥夺,从此只是主人庄园里一个会说话的工具。《为奴十二年》从绑架开始讲述作者为奴十二年期间的真实遭遇,字里行间是诺瑟普过往的记忆,没有尊严和自由,一复一日的高负荷的劳作,被庄园主当做赚钱的工具转卖、出租或者奴役,这样的记忆注定是沉重的,甚至是满含血泪的。但是,诺瑟普始终在用平实的文字描绘那段记忆,没有对苦难进行刻意的夸大或渲染,甚至是在刻意地隐藏自己而将笔触放在周围的人群,这种克制令我心存敬意的同时更觉沉重,也因此对他的遭遇有更深的理解和怜悯,当然,他要的不是我的怜悯,即使在那样境况中,他仍然坚强倾尽全力保护他人,也始终没有放弃重获自由的努力,这样的人需要的是掌声而不是眼泪。

  “对于奴隶制,我不做任何评价。”诺瑟普如是说,这不是因为他的无知而是因为他的慈悲,这种慈悲也弥漫在书中的很多角落,他没有因自己的遭遇而痛恨所有白人庄园主,他仍能看到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在控诉艾普斯的同时从未忘记对福特的感恩。

  ”我们之所有坚持,不是为了改变世界, 而是为不被世界改变。“,很庆幸诺瑟普的善良和坚持让我们看到希望,哪怕被奴役仍心怀慈悲,这才是黑暗中的点点火花。

  1851年诺瑟普在获自由身,此时,离美国废除奴隶制度还有很长一段时间。1861年林肯签署《解放奴隶宣言》为废奴制铺路,1865年美国国会签署《美国宪法第13条修正议案》才真正标志着奴隶制在美国历史的终结 。然后不平等就像阳光下的阴影从未完全消失,黑人为美国社会积累最原始的财富,也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即使是从奴隶制中解放出来,他们仍未能获得公平的对待,也未能享受真正的平等。也因此仍有很多人包括诺瑟普坚持走在争取民主平等人权的路上。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为奴十二年》在奥斯卡大获全胜,尽管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尽管奥斯卡奖杯某种意义上只是学院派评委的一种选择,甚至还可能有美国特定政治环境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诺瑟普代表着一种精神,永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即使是六十年后的今天仍能给人以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