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香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香水读后感10篇

2018-03-06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香水读后感10篇

  《香水》是一本由[德]帕·聚斯金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水》读后感(一):论保存味道的三种方式

  著名华裔音乐家Eileen Y.L. Hu曾经创作出名作《perfume is poisonous》,于坊间长久流传,在中国当代音乐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篇音乐作品通过对香水与鼻子的辩证关系进行反复吟咏,点明了气味本质。但该作品过于沉溺于男女情爱,并未从科学角度探索保存气味的方式,殊为可惜

  幸得德国气味科学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uskind,1949-)教授早于20世纪80年代,回溯18世纪法国香水研究者与犯罪研究者的大量文献,对法国香水学怪杰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Jean Baptist Grenouille,1738-1767)的科学实验进行了追述,并将之放置在当时法国的宏观政治背景和格雷诺耶本人的生活史背景中进行分析,指出了其实验的巨大成功对于气味研究的深远意义,可谓重新发掘了科学史上的遗珠。

  格雷诺耶的实验之所以重要,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气味的哲学家,他把气味与其他客观世界构成要素放置在同等高度进行思考,一举打破了漫长学术史上对于气味的忽视;

  其次,他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创造性地采用了最适当的实验方法来搜集、提纯、储存和使用气味,并用定性方法(Quanlitative method)取代了传统的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在方法论和方法上均实现了创新;

  最后,他的研究成果集中于一款无名香水中,体现了气味可能达到的最高巅峰,——该成果在法国格拉斯市的大样本实地试验和巴黎的小群体实验中均获得了验证。因此,称格雷诺耶为“气味学的鼻祖”,并不为过。

  当然,格雷诺耶的研究亦有其局限性。他本人的特殊体质是研究的最重要因素,这使得其研究方法及其成果都具有不可复制性。

  我们也不能忽视宏观政治经济背景。正如中国气味学家李清华博士在聚斯金德论著中译本的序言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他的特异功能只能为资本家所利用”,格雷诺耶的一些初级研究成果被转化为商品,他本人并没有获得知识产权。这是否在某种程度打击了研究者的热情、破坏了科学研究向生产力的转化?值得学者和业界深思。

  而更重要的是,格雷诺耶使用人体做实验对象,在学术伦理上遭受了广泛攻击,甚至引发诉讼。

  更令人遗憾的是,在1767年的巴黎实验中,格雷诺耶以自身作为实验品,不幸丧生,其研究成果也就此完全湮灭。

  这种湮灭,也带来关于气味的一个历久弥新核心问题:由于气味的易散失性,即使某个研究者能够取得部分成功,但如何大规模推广和应用,仍是无法克服的难题

  直至1985年,德国学者聚斯金德的研究成果《香水》一书发表,又将格雷诺耶重新带回人们视野

  学术界惊异地发现,不光格雷诺耶长久被放逐于学术视野之外,而且气味的研究也在数世纪内停滞不前

  事实上,后来直到1999年,美国气味史学家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在其论著《在地图结束地方》中亦曾记录过一位美国研究者威利·圣诞及其合作者骨头先生的一次气味创作实验,但成果的精致性和影响力比起格雷诺耶来说均远远不足

  而聚斯金德不仅重新发掘了格雷诺耶的重要意义,还找到了保存、创造与扩散气味的新途径文字

  在聚斯金德的书中,他通过文字符号的创造性使用,把格雷诺耶时代的法国巴黎及外省的种种气味再现于世,令人回味无穷

  聚斯金德开创了气味学的文字符号时代,他本人也被推举为国际气味文字学会(创建中)的第一任主席,并将出任该学会刊物《玩味》(创刊中)的主编。

  既然有了突破,人类的气味研究将再也不会裹足不前。另一项重大突破发生于2007年:德国电子气味学家汤姆·蒂克伟(Tom Tykwer,1965-)博士以一部电影成果《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沿着聚斯金德教授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进,实现了第三种创造与保存气味的方式:电影。

  蒂克伟使用光影技术绝妙地再现了聚斯金德描绘过、格雷诺耶体验过的种种气味,并将其呈现于广大气爱好者面前。蒂克伟对于气味之节奏感的描绘,与扩散感的铺陈,体现了视听语言再现气味的最高水平。电影末段对于格雷诺耶实验的活生生重新展现,简直雷遍众生

  总之,国外气味学发展经年,主要确立了三种保存气味的方式:气味实体、文字、电影,通过诉诸嗅觉、视觉抽象)与视听(具象)三个渠道实现气味的再创造,气味学已渐发展至巅峰。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开展,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繁荣,我国气味研究者也必将加快步伐,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味学研究。

  【参考*目】

  1、Eileen Y.L. Hu(胡杨林),《香水有毒》,见同名专辑,北京:太格印象,2006

  2、帕·聚斯金德,《香水》,李清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保罗·奥斯特,《在地图消失的地方》,韦玮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4、汤姆·蒂克伟,《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德国,2007年1月上映

  《香水》读后感(二):德国人写的怪了怪气的浪漫东西

  《香水》,德国人的作品,有一股风情独具的浪漫。这浪漫到处透着德式的细致入微,精确地还原着嗅觉的帝国图景、细微心理感受、精妙的气味风貌、一切怪诞却又合情合理情感。它短小精悍,充满似是而非的隐喻;毫不拖沓,不屑于任何无谓的旁枝;读起来有阅读应有的快感。读这样一本清晰、明了、又罩着一层浪漫主义迷雾小说,版面和厚度都比一般的小说略小些的精装书,很有种颇为风雅的自娱的良好感受,像一种无观众默剧表演。我不想挖掘意义,就让它的印记留在那里,这是一项岁月的工作。

  :小说中加拉尔太太的故事插曲让人很感慨。这个对生活一切都失去感应的女人一生唯一的追求就是能够独自死在家中,并为此殚精竭虑甚至于牺牲同情和道义。但最终在动荡的时代、在无可控制寿命疾病的挟裹下,她以自己恐惧的方式离世。似乎讽刺,确是悲哀。一个所有人能够控制欲望而携手互助的时代何时能够来临?

  《香水》读后感(三):人生真相事与愿违常态,得偿所愿是变态

  最近一周我的地铁和睡前读物是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如果是个小说家读这本书一定会气急败坏沮丧无比地来一句:妈的,为什么我写不出这样的东西!如果是一个野心勃勃想当作家的人读这本书一定会斗志全无,颓丧万分地来一句:妈的,我这辈子没希望了!如果是一个像我这样热爱读书的普通读者读这本书一定会来一句:妈的,怎么没早一点看啊,其他的小说都是浮云啊!

  这是我看过的最独特不同,最富有想象力,最魅惑人心的故事,讲了制香天才格雷诺耶传奇的一生:他母亲在臭鱼摊的宰鱼台下将他生下;在加拉尔夫人办的育婴堂里长到八岁,被卖给制革匠格里马,在那里做牛做马;第一次杀害一名少女,嗅尽她的芳香;成为香水制造商巴尔迪尼的学徒并为他重振旗鼓;徒步去南方,荒山穴居7年;在蒙彼利埃与埃斯皮纳斯侯爵搞致命气体理论经历;在香水名城格拉斯当伙计,杀害25名少女,提取她们的体香制作香水;后被判处死刑又安全逃跑;返回巴黎在圣婴公墓被人分尸吃掉。

  这本小说在叙述手法上按照时间顺序,四平八稳,平铺直叙,采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对于看多了近几年来倒叙、插叙,平行、多重叙事小说的我来说无疑非常别致和创新。

  在读这本书时,我三次地铁坐过站,两次忘记了时间,一次忘记了吃饭,除了故事本身吸引人,作者的语言也独具魅力巧妙、准确、精致、铿锵有力、充满节奏、冷静幽默简单的句式却表达无尽的含义,写的明明是无形的香味却充满了视觉和听觉的真实快感,真是不可思议的语言。

  他这样描写人物

  格雷诺耶的母亲还是个青年妇女,二十五岁,还相当漂亮,嘴里牙齿差不多都在,头上还有些头发,除了痛风、梅毒和轻度肺结核外,没有患什么严重的疾病,她希望能够长寿,或许再活上五年或十年,或许甚至能够结一次婚。

  加拉尔夫人虽然还不到三十岁,但是已经饱经沧桑。她的外表看上去与她的实际年龄非常不相称,相当于实际年龄的两倍、三倍甚至一百倍,极像具少女的木乃伊;在内心世界方面,她早已死亡。

  这少女确实美丽异常。她属于那种性情忧郁严肃型的妇女,好像由深色蜂蜜做成,光滑甜蜜和黏糊糊的;这些妇女以一种黏稠的姿态、一种发型和一种独特的、像缓缓挥动鞭子一样目光控制了场地同时又像站立在旋风的中心点那么平静,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吸引力,而她正是以这种吸引力把男人和女人们的渴望心灵征服的。她年轻,非常年轻,雏型的魅力还没有融合到黏稠之中。她那胖胖的四肢显得光滑、坚定有力,乳房像是剥去蛋壳的鸡蛋似的,她那扁平的脸庞披着乌黑的粗发,还有稚气的轮廓神秘部位

  他这样描绘气味:

  烫过的绸子的气味,百里香茶的气味,一段绣上银丝的云锦的气味,一瓶名贵葡萄酒上软木塞的气味,玳瑁梳子的气味。

  这次闻到的气味很清新,但不是甜柠檬或酸橙的清新味,不是出自没药、肉桂叶、皱叶薄荷、桦树、樟树或松树针叶的清新味,也不是雨水、冰冷寒风泉水那样的清凉味…同时这种气味有热量;但是不像香柠檬、柏树或麝香,不像茉莉花和水仙花,不像花梨木,也不像蝴蝶花…这气味是由两者,即挥发性的和滞重的两部分混合的,不,不是混合体,而是统一体,既少又弱,但结实牢靠,像一段闪闪发光的薄绸…但又不像绸,而是像蜂蜜一样甜的牛奶,奶里溶化了饼干--可是无论如何,牛奶和绸子,这怎么能联系在一起呀!

  如今他嗅出她是个人,嗅到了她腋窝的汗味,她头发的油脂味,她下身的鱼味,他怀着巨大的兴趣嗅着。她的汗液散发出海风一样的清新味,她的头发的脂质像核桃油那样甜,她的生殖器像一束水百合花那样芳香,皮肤像杏花一样香……所有这些成分结合,产生了一种香味,这香味那么丰富,那么均衡,那么令人陶醉,以致他迄今所闻到的一切香味,他在内心的气味大厦上挥洒自如地创造的一切,突然间都变得毫无意义了。面对着这种香味,十万种香味似乎都显得毫无价值。这种香味是一个更高的准则,根据这准则的样板.必定可以整理出其他的香味。这香味就是纯洁的美。

  它没有一丝粗俗绝对高级,它纯正、和谐。尽管如此,却很新颖,令人神往。它很清新,毫不刺鼻。它像花一样,并不多愁善感。它具有深度,一种美妙的,深褐色的、令人陶醉的、隽永的深度;却一点不浮夸或华而不实

  其实以上这些并不是我这篇书评的重点,重点是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人生真相:事与愿违是常态,得偿所愿是变态。

  格雷诺耶母亲个青年妇女,二十五岁,相当漂亮,希望能够长寿,或许再活上五年或十年,或许甚至能够结一次婚。结果她一生下格雷诺耶,因为他的一声啼哭,被人发现多次杀婴罪被判处死刑,在沙滩广场被斩首。

  加拉尔夫人一辈子在育婴堂,克扣伙食费,对钱精打细算,希望老了买一份养老金,积攒许多钱,以便可以单独死在家里,而不是像她丈夫一样同成千上万个人一起集体死在主宫医院。她的一生只有这样一个心愿但是她却未能得偿所愿。尽管她“在童年时心灵上已经死亡,却很不幸地活到很老。”她在近70岁的,买了份养老金在家等死,却死不掉。结果爆发革命,“养老金发放人被迫流亡,财产被没收,产业拍卖给了裤子工厂的厂主”,刚开始养老金还按时付,后来只能拿到小张纸头印制的钞票。“两年后,养老金还不够她买一盒火柴。”她被迫以低价卖出自己的房子,“她拿到的又是毫无意义的纸币,而两年后这些纸币又分文不值。她近90岁的时候,疾病让她说不出话来,她在他丈夫死去的地方,以他丈夫死去的方式死去,与其他五十具尸体扔进了万人墓穴里。”

  制革匠格里马从巴尔迪尼那里接过格雷诺耶的赎身钱20利佛尔,“深信做了一笔有生以来最好的生意”他先后在“银塔”和“金狮”酒店喝酒,然后又想换回“银塔”,却把两条大街搞混了,“因而没有能如愿直接来到玛丽桥上,而是非常不幸地到了奥尔姆码头,从那儿他头朝前纵身啪的一声跳进水里,仿佛跳到一张柔软的床铺上一样。他当即便淹死了。”

  香水制造商巴尔迪尼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自己年老制香灵感的缺失,店铺经营不善之际准备卖掉桥上的房子和店铺,和妻子离开巴黎,到墨西拿简朴地度过晚年,此时却忽然收了格雷诺耶为徒,然后“在圣安托万市郊建起了手工工场,在宫廷打开了高级香水的销路,获得了王室的特权。精致香料产品远销彼得堡、巴勒莫、哥本哈根。”“巴尔迪尼在已经心甘情愿地准备去墨西拿穷困潦倒地度过晚年之后,如今却以七十岁高龄成了欧洲最大的香水专家和巴黎最富有的市民之一。” 格雷诺耶离开之后的夜晚,他想着生产一种香水叫“魁北克的魔术”投放市场,睡在写着香水分子式的小本本上,“装着这甜蜜的念头,渐渐沉入了梦乡,而且再也没有醒来。”因为当天夜里“第三和第四桥墩之间原因不明地坍塌了。”他在桥上的房子陷入水中。“什么也没有找到,两具尸体、钱柜、记录六百个分子式的小本本都没有找到。”

  埃斯皮纳斯侯爵因为格雷诺耶作为活力气体理论的案例,使得他的学说得到很多人支持,名声大噪。为了完成他的伟大气体事业,他决定在2800米高的山峰“呆上三个星期,呼吸最纯洁、最新鲜的活力气体,以便如他所宣布的,准时在圣诞前夕变成一个二十岁的健壮少年重新下山。” 后来“他既没作为老头也没有成为青年回来”勇敢的人去寻找他,“可是没找到他的任何东西,没发现衣服,也没发现他身上的任何部位和小骨头。”

  格拉斯最富市民,第二参议里希斯,因为需要他美貌的女儿洛尔为自己建造联姻王朝,实现自己野心勃勃的社会和政治梦想,害怕女儿被格雷诺耶杀害,为了拼了命保护女儿,举家进行长途旅行,可是在他途中,在他轻松舒展,情绪高潮的清晨,“他想在不得不把她嫁给一个男人之前,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把她从睡梦中吻醒”打开房门却“看到洛尔躺在床上,身子赤裸,死了,头发被剃光,全身白极了。”

  本书中最大的事与愿违者是主角格雷诺耶。他能闻见世间所有的气味,唯独闻不见自己的气味,因为他天生没有味道。他一辈子都在学习和沉迷于制香,花了两年时间,杀了25名少女制作的神香,在一万名市民聚集的行刑广场上,他喷洒上这奇香,大家在他面前失控,沉醉,疯狂,盛况空前的集体交媾“终于达到了目的,使自己受到世人喜爱。什么是受人喜爱!受人爱戴!受人敬重!被人神化!他完成了普罗米修斯的业绩。”当广场上的一万人成为他的俘虏时,“他对人们的全部厌恶又在胸中升起,完全败坏了他的胜利的情趣,以致他不仅没有感觉快乐,而且也觉察不到一丝一毫的满足。他梦寐以求的事情,即让别人爱自己的欲望,在他取得成功的这一瞬间,他觉得难以忍受,因为他本人并不爱他们,而是憎恨他们。他突然明白了,他在爱之中永远也不能满足,而只是在恨之中,在憎恨中,在被憎恨中才能找到满足。”终其一生的追求,到头来才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即便欲望实现,内心却得不到满足,依然不快乐,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吧?

  写到这里,对于这本书,我不想说资本主义如何剥削,缺爱的人生如何被毁灭,仇视人类、征服人类会落得如何坏的下场。我只想说,我看到了人类命运如何被上天用力地、狠狠地、无情地嘲讽与玩弄,每一个人都没有真正得偿所愿的人生,只有事与愿违漫无边际的生活,这就是生活的全部真相。我感到深深的颓丧,最后只能用罗曼罗兰的那句话安慰自己:“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可是这种安慰又是显得多么可笑、可怜与苍白。

  《香水》读后感(四):切李子的人

  《香水》是一本无情的小说,冷峻芬芳。主人公格雷诺耶是个没有气味的弃婴,他的生活完全没有爱情友情亲情各种层面的介入,他只钟爱于气味,它能闻到所有气味,香味是他生活的指南针。

  作者写气味是一种无形的粥,各种气味是细线,复杂、价值连城的香味就像沉重的带子从马车后面飘来。格雷诺耶遇见切黄香李子的女孩之前,他就有一种香味的预感。女孩的香味挥发性的和滞重的两部分混合,既少又弱,但结实牢靠,像一段闪闪发光的薄绸。此刻的主人公只能用鼻子用记忆来储存香味。因为对香味的占有欲,格雷诺耶切李子一般把女孩扼死,切李子的女孩是第一个被害者,也是格雷诺耶香水之路的启蒙者。

  之后格雷诺耶成为香水制造商巴尔迪尼的学徒并为他重振旗鼓,学会香水的技艺之后,他徒步去南方。小说沙漏型的结构发展到了中间的节点,一路上他远离任何人 ,荒山穴居七年,他活在香味的回忆里,他在幻想中啜饮浪漫的紫色香水。

  下山后,他的香水技艺愈加精纯。格雷诺耶把大量新鲜的花朵倒进锅里,这些花宛如被吓得要死的眼睛一样停在表面一秒钟,当搅拌工具把它们往下拌,热油把它们包围起来时,它们就变得苍白了。格雷诺耶努力至此的追求,不过是获得最好的香水,在他杀死第一个女孩之后,物做的香水已然是不够的了。

  所以,他继续切了25个李子。死去的25个少女的体香制成他最绝妙的香水。当格雷诺耶罪行暴露的那天,他用了这种香水。这是一种一滴就能让人至幻至死的香味。刑场上,所有的人都对他顶礼膜拜,集体混乱的交媾。人类巨大的原始的欲望。

  格雷诺耶离开刑场走在一条小路上。香水的气味又激起了人们的欲望——这次是食欲。格雷诺耶就像一个水果一样,被生生吃掉了。什么都没有留下。他也是一枚李子的命运。

  切李子的人。仿佛没有罪恶,切开的不是血液,只是汁液流淌出的香气。

  《香水》读后感(五):原著与电影的对比

  电影《香水》是几年前就看过并为之唏嘘赞叹的好片,画面之精纯,人物之鲜活,剧情之离奇,唯美而又非文艺,神秘而不悬疑,令人毛骨悚然而又非恐怖惊悚,充斥着女性胴体却又不色情,凶杀与死亡层出不穷却又非暴力犯罪,它的风格介于任何一种类型之间,却又不单一隶属于某一类型,它那么另类,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么多年后每每对其难以忘怀,却又从来不敢重看。因为电影中第一个切李子的少女、中间被格雷诺耶杀死放入蒸馏瓶的女孩,以及最后一个富家少女,每一个都美得那么惊心动魄,死得却那么恬静娴雅,以至于我不想再次承受看到她们死亡时那种揪心的感觉。

  时至今日,多年前引起的无与伦比的美感和被时间冲淡的心理阴影终于让我鼓起勇气,拿起这部电影的原著,与看电影一样,也是一气呵成地看完。惊奇地发现,电影是如此的忠于原著。原著开头用大量笔墨描绘的肮脏、臭气熏天的鱼肆被导演用几个紧凑精炼的宰鱼、剖鱼肚肠、苍蝇嗡嗡乱飞的镜头体现,随后主人公的大致人生经历、杀害少女的缘起和随之而来的每一件凶杀也一一交代清楚,除了书中格雷诺耶的罪孽比较重,一共杀了26名少女才制成他的香水,而电影中只杀了13名。原著是一本关于气味的描写,缀满了无数关于香料的名词和关于气味的形容词,电影虽然无法呈现,但是导演通过脏的或美的画面、舒缓的节奏甚至对鼻翼张翕的特写,使整个影片的情节都沉浸在一种氤氲着各种气息的意境里,真实感逼人。但也许正因为影片无法传达气味的这个局限,影片和原著除了所有在形式上的完美契合之外,二者的实质内核却完全剥离。实际上,这个矛盾隐约在几年前看完电影时就初见端倪,只是那时还没有那么清醒地意识到内心的疑点。当时对剧情结尾格雷诺耶在掌控了整个城市之后,却把一整瓶香水撒到自己身上,被众人活活分食吃掉的这一幕无论如何无法理解。现在发现原著在开头和中间就埋了伏笔,格雷诺耶出生时被一个个乳母抛弃,因为他不想别的孩子那样有着婴儿的气味。他长大,为自己是个气味天才感到幸福,直到全书中间写到他独自在地洞里生活了七年,正是这七年与世隔绝、远离人的气息的日子才让他第一次注意到,他自己本身却是没有任何气味的。这一发现让从来不知恐惧为何物的他惊恐万状,因为他的世界里其实不存在任何东西,只存在东西的气味,没有气味就意味着不存在。他小时候就从别人的眼神和反应里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现在他终于结结实实地意识到自己为什么没有存在感。后来经过埃斯皮纳斯侯爵给他穿衣打扮变成人样,他突然明白“使他成为正常人的并非鸽子汤和所谓换气的把戏,而是几件衣服、发式和一些化妆品”。他由此认识到这个人的世界的虚伪,一切只不过取决于皮相。因此他连环杀人的动机是,提取那些迷人少女的体味,让这种令所有人喜爱的“人味”附着在自己身上,像穿衣服一样把香水穿在身上,就能让世人爱上自己,哪怕他并不爱任何人,任何人只要跟他沾上关系都不会善终。而电影里关于这个动机就是个误导,似乎格雷诺耶杀死少女萃取她们体香的缘起是因为第一个切李子的少女被误杀之后体香渐渐消失,所以才激发他想提取和保存少女体香的念头。至此了解了他的动机,也就知道为什么最后,他会选择自杀式的被众人分食。因为他终于实现了野心,成功地提取了世界上最迷人的体香,使自己有了连仇人都会爱上的“人味”,所有人都爱他,拥戴他,可是他最后还是理智地认识到,人们爱的只不过是他制造的气味,气味的存在并不代表他的存在,他本身还是没有任何气味,他还是闻不到任何自己存在的证据。就这么简单,他不想活了。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幻灭。

  格雷诺耶是一个悲剧,他从一生下来就是面临选择爱和不爱的终极矛盾。母亲不爱他,生下他就是为了让他死。他如果选择自己生,就意味着母亲死,一辈子生活在无爱中;选择爱母亲,就只能自己等死。求生的本能替他做出了选择,从此绽放出不爱人的恶之花。他不爱任何人,却矛盾地渴望世界上所有人的爱。最后得到了所有人的爱,他却发现爱对他的存在而言毫无意义。爱越多,越是让他自身的存在显得空洞。爱是世间最强大的武器,而对于不会爱的人,再多的爱又有何意义?

  《香水》读后感(六):真tm魔幻现实 !

  先看的电影,之后听说电影有部分重要情节没有拍出来,就找了小说过来看。电影拍的不错,画面及对于气味的展现很美。但是看过小说之后,感觉电影真的比小说差蛮多的,小说中的那些具有极大讽刺以为的设定,在电影中都没有被展现出来。

  接下来来聊聊小说吧,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就是指的这样吧。从格雷诺耶的经历出发,写尽人性。除了被格雷诺耶杀死的那些少女之外,书里的人物都可以说是十分自私的,利己主义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得到了淋漓的彰显。

  对于格雷诺耶来说,他的生母、乳母、制革匠格里马、调香师巴尔迪尼、做实验的埃斯皮纳斯侯爵、阿尔努菲夫人、格鲁,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抛弃或者剥削他的。

  书中最美好、最纯真的莫过于那些美丽动人的少女,但是她们在待放之时就被人残忍的摧残…… 里希斯为了自己未来的计划,让他美丽的女儿洛尔嫁给一个男爵的儿子。 格雷诺耶显然是为了得到少女那醉人的香味……

  格雷诺耶因为嗅不到自己的味道,所以他害怕、他恐惧,他开始恐惧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存在,所以他开始寻找气味。这是他又闻到了那美妙的少女的香味…… 之后,他为了满足欲望、为了将那香味占为己有,做出了一些疯狂的行为。那些少女是多么无辜呀!

  最后的最后,关于格雷诺耶的一切,都不自主的被人忘记……尘归尘,土归土。

  (好的,说一些自己对于格雷诺耶的看法。妈蛋,变态呀!有欲望就能乱杀人吗?真tm心理变态!)

  《香水》读后感(七):有些人注定不配拥有爱情

  有些人,即使站在世界的最顶端,也还是不配拥有‘爱情’。

  看这本书之前,看了豆瓣的点评,忘记了是谁写下了这句话,虽然有点先入为主,但确实真实地表达了这本书想要讽刺的内容。

  人性本恶,这是我看到这本书后的唯一想法。想想自己,退却伪装,自己实在也算不上一个好人。所以在所谓的‘爱情’面前,都觉得自己的确不配拥有。

  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知道怎样讨好大人。懂得学习,然后用这些去骗取别人的好感。努力考上了一所其实还不错的大学,其实想这样应该便会有这个资格了吧。然后发现还是没有,读研再读博,再然后。。。

  我们总是靠这些伪装自己,然而我们的内心呢。我如果没有办法让别人从内心上喜欢而总是靠这些外在的东西吸引他们,这究竟对得起‘爱情’这两个字吗?

  主人公从出生就注定不被世人喜欢,但是他找到了自己的最爱:气味。而世人呢,受到他的香水的蛊惑而把他这个杀人犯当做天使。

  是啊,世人又真的有几个配得起‘爱情’这两个字。

  不要在摆出一幅圣人的表情了,也不要摆出一幅高傲的姿态了,大方的承认,其实你就是上帝的一个弃儿,哪怕你站在人群的最顶端,也还是不配拥有!

  《香水》读后感(八):原谅他,他只是太爱他的工作了

  看完电影「香水」,小小内心被强烈的震撼到,我很不可思议,到底是什么塑造了格雷诺耶这样的存在?他是魔鬼还是天使?在他的身体里面,隐藏着一个怎样强大的内心世界?解铃还需系铃人,怀着种种疑问,看完电影没几天,我邮购了「香水」的中文翻译本来看,再者,毕竟气味这种东西,文字的表达总比图像来得真切丰富。

  如我所料,小说比电影给力多了,很佩服作者聚斯金德可以用文字,将虚无缥缈的嗅觉世界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为我一一解开纠结在心头的所有与格雷诺耶有关的疑惑。

  在别人眼里,格雷诺耶是个身材矮小、背呈弓状、瘸腿、丑陋、毫不引人注目甚至让人厌恶的人,没人愿意与他交往做朋友。可是在格雷诺耶心里,他就是自己的神,其他人都是那么的愚昧无知,他不屑与他人有任何交集,他之所以暂时与他们打交道,只是为了工作,因为他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以便更好的向他痴迷的职业靠拢。

  他不爱奢华的生活,不爱诱人的财富,他不爱别人,甚至连自己也不爱,他只爱他的工作,一份香水制造师的工作。

  他太爱他的工作了,爱到忘记自己的存在,爱到忘记杀人是违法的,爱到让自己变成一个“变态杀人狂”。有25个,确切的说有26个少女成为他痴迷工作道路上的牺牲品。他用木棍敲击她们的后脑勺,至她们置于死地,然后剪开她们的衣服,让她们一丝不挂,接着像面包师卷薄面卷那样,用涂满油脂的萃香布裹住她们的身体,从脚趾到额头包得严严实实的。他连一根头发都不放过,他把她们的头发剪到精光,包在衣服里一起带回去,然后再将光头包裹起来,不留一丁点儿的缝隙,保证她们迷人的少女体香不会有丝毫的外漏。数小时后,他会像揭橡皮膏似的把萃香布从她们身上剥下来,再用刀刮下残存在身上的油脂,小心翼翼的,一点油脂都不放过。最后,他会用多年来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分离法和蒸馏法萃取出吸附在油脂布上的体香,制作成可以迷惑全人类的香水,完成他毕生最伟大的作品。

  谁会否认,那天受万人膜拜的不是格雷诺耶本人,而是由25个少女的身体幻化而成的香味呢?所以她们何等荣幸,可以得到伟大的香水制造师格雷诺耶的青眯,让自己化短暂的有形为永恒的无形,接受万人的顶礼膜拜,永远存活在人世间。

  所谓无敌者最寂寞,虽然他的对手一直都是自己,当他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制作出可以超越那瓶由25个少女的体香调制出来的绝世香水后,他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那是他一个人在洞穴里呆了整整7年都未曾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击跨了他心底的最后一道防线,让他彻底崩溃,所以他厌倦了生命,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在他出生的那个臭气熏天的菜市场。

  《香水》读后感(九):随便说说~

  格雷诺耶将被行刑前使用了那一滴混合了25名美貌少女体香的香水后,众人奉他如神明,但是他的感受却是这样的:

  “他觉得它可怕,因为他一秒钟也享受不到。当他从马车上下来踏到阳光灿烂的广场上那一瞬间,他用于自己身上的香水已经发挥作用,这香水使众人着迷,这就是他花了两年时间制作的香水,而为了占有这种香水,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在这一瞬间,他看见并嗅到,这种香水发挥了不可抗拒的作用,它神速地散布开来,使它周围的人都成了俘虏。在这一瞬间,他对人们的全部厌恶又在胸中升起,完全败坏了他的胜利的情趣,以致他不仅没有感觉到欢乐,而且也觉察不到一丝一毫的满足。他梦寐以求的事物,即让别人爱自己的欲望,在他去的成功的这一瞬间,他觉得难以忍受,因为他本人并不爱他们,而是憎恨他们。”

  -----------------------------------------------------

  人生在世 需要一个支点 也可以说是一个动力或一个信念 即 让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如果找不到这个意义的话 就连街边被人随手丢弃的垃圾也不如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等价交换原则很残酷 格雷诺耶有着异于常人的嗅觉 然而自己却没有气味 他生来就命运坎坷 但是自从他了解到自己的天赋异禀后 总算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与其说他所追求的是世界上最美的气味 还不如说是 他渴求着 与其他人感情上的羁绊

  爱是每个人都渴望的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 爱一个人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 但占有 却是那么的容易

  我没有 所以我想要占有 占有你的身和心是不够的 我所追求的是融合了你全部精华的魂魄

  于是 他创造了世界上最美的香水 不惜伤害了25名美貌少女的性命 不过对格雷诺耶来说 也许这香水才是不朽吧

  但得到的那一刻也正是失去的那一刻 要知道 最美丽的风景 往往在沿途中

  他一生所追求的羁绊 终于得到了 所有本来应该憎恶他的人 把他奉作神明 他们爱他 在他的引导下肆意交媾 享受云雨之欢 但得到这爱的时候 他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恨 他恨那些把他奉作神明的人们 他恨不得把他们从这个世界上全部清除

  因为他知道这是虚假的爱 虚假的爱 还不如真实的恨 来得好

  “索取” 是占有欲的产物 充其量可以称得上是“喜欢“ 我喜欢你 所以想占有你 这是多么理所应当的事 欲望的燃烧不受理智的控制 因为我喜欢你 所以我是值得原谅的

  然而

  ”付出“ 才是爱的诠释 因为我爱你 所以 即使我有多么的想占有你 心底的欲望已经快要冲破理智的防线 但是仍然能够在游离的仅存的一丝意志中及时拉下手刹 因为我爱你 所以我要你好 我不舍得让我的爱把你吞噬 哪怕代价是我的魂飞魄散 我不在乎你怎么对我 只要你好 我就好

  这个故事虽然不是 happy ending 但是我认为 格雷诺耶的一生 虽然坎坷 但也算是圆满

  在读到最后的时候 我无法把自己的情感架空在中立的位置上 甚至连最基本的 站着正义的一方 也做不到 我多么希望格雷诺耶能够成功 多么希望他能够让25个少女的灵魂得到不朽

  美好的事物都值得不朽 哪怕代价再惨烈 因为不朽就是不朽 尤其是这种不朽与须臾的混合体 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也不过如此了吧><

  《香水》读后感(十):追求是一种痛苦

  如果没有爱,就会毕生追求爱,最后亲手毁灭爱。《香水》告诉我们的也是同样一个道理。一个对生充满了执著的男人,本身并没有任何气味,于是他对气味的天赋和执著出乎常人的意料,最终用香味毁灭了他人也毁灭了自己。

  难得的好作品,如果真的把它当作“谋杀故事”,那真是一种亵渎。实际上这是一部爱和政治的寓言,它揭露了爱的本质——取其所没有。同时也揭露了政治的本质——崇拜其所不能。仅用一瓶香水,仅用一个非典型性的故事,就将这样的主题诠释得淋漓尽致,真是高深之笔。

  总而言之,如果你最近心态和心境都不错,时间也确实宽裕,那就读一读吧。不要辜负良辰美景,也不要辜负这么一部好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香水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