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霜冷长河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霜冷长河读后感10篇

2018-03-07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霜冷长河读后感10篇

  《霜冷长河》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霜冷长河》读后感(一):关于琉璃

  今日上午看余秋雨的《霜冷长河》的时候,看到其中的琉璃意象,心中蓦然涌起一阵感动,一直以为水晶是世上至纯至美的事物,可是现在看来琉璃才是,有生命却又明澈无暇。本来觉得琉璃的颜色过于花哨,太过于张扬,其实现在从那篇文章中看来,琉璃的内心丰富却很纯粹,张扬之下是最简单的内在,大隐隐于世,没有必要低调外表掩饰起内心,即使如此张扬的色彩也可有最最纯粹的心。或许如文中所说的它一直在等一位知音,然后在他的手中破碎,从而完成它的夙愿,即使等了千年,只要等到便可了。每个琉璃都会断裂只是不知什么时候,只等那机缘巧合之时完成整个生命。套用书中引用的一句话“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这也是我所期求的境界

  很喜欢余秋雨的文字,总是可以感到字里行间的一种大气,当文字联结了历史文化它的沧桑感和厚重感便凸显出来,纵横千古却不失遥远,或许文化是相通的,千年之后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骨子里的一些东西,不考虑作者如何,只知道那文字很纯粹,陶醉在这样的脱离现实的文字中,在其中淘去了那些纷纷扰扰,留下的是一条清澈河流,从远古到现在还在汩汩地流动,感动着这泱泱长河滋养的人们

  虽然书还没有看完,但是看了前面几篇就已经感慨万千了,暂时写这不全面的书评吧,毕竟很多一时的想法时间久了都会淡忘的。

  《霜冷长河》读后感(二):高中那段时光回忆

  记得那时我正读高一,一次在乒乓球场上结识了个高三女生。当时我和朋友玩的正酣。她来的时候没场地了,请求和我们一起玩。因为是女生,我们不太好拒绝便答应了。(实话说我们心里是不希望别人加的。不是歧视女生,而是我们经常玩的球技都蛮好的,女生球技一般就那样。你把人家打得太惨的话便有点欺负的意思;让得太明显了人家会觉得你瞧不起。)大家在一起玩了几盘,当然女生几乎是完败的。后来,朋友借故吃饭走了,便剩下我和她一起玩。

  漫不经心的大家就聊了起来。听说她是高三文科班的,吃完饭来球场这边散步,看见我们这边乒乓球玩得好,算是“见猎心喜”想挑战一下吧。我打量着她,脸圆圆白白的,扎着个大辫子,笑起来腮边的露出两个浅浅的月牙。蛮活波开朗一个女孩子,我想着。玩了不一会,她便说要回教室看书了。得知我是高一的新生,她“谆谆教导”我趁着才高一要如何如何。我是一句没听进去的,心里默念着“切”。就这样大家便算是认识了,后来一起打了几次球。

  高一差不多学期结束的时候,她送了一本书给我,便是这本余秋雨《霜冷长河》。寒假,我便在家将这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新学期开学后,因为高三高考的缘故,大家便很少在一起玩了。后来高考完,我便没了她的联系方式。看到这本书,便不知不觉想起了她。那时一起打球的女生,不知现在过得可好?

  《霜冷长河》读后感(三):【读书】传承——读《霜冷长河》中《长者》篇

  题目写下“传承”二字时,我想起第二季中国声音中最精彩的一幕,当六十岁的钟伟强和二十岁的毕夏倾情演上最感动最高亢最怀旧最保守真情交流的《hey,jude》后,汪峰以“传承”二字做了点评义无反顾的把机会留给了更青春才起步的毕夏。锦上添花,好的演唱加上这个无限意义的“传承”。

  在读完余秋雨99年结集出版的《霜冷长河》中第六篇《长者》时,后面的篇目让人再也读不出了这样的感情。读书就像经历一段故事一样,当故事高潮过后,很难像说的高潮迭起

  《长者》就作者从高考开始,以七节内容中心的叙述了一位温文尔雅可亲可敬知识渊博,忍辱负重老师张可,以及作者成长路上的一些长者们。

  全文一直在诠释这个议题。在报考的路上的一些真知灼见的长者、在大学校园里的一些知识渊博长者,在上山下乡中督促读书的长者,在人生低谷中拉了一把自己的长者,在工作经历中倾情指导的长者......

  特别的,整个章节着重诠释的张可老师,从听说到认识以及接触而后更多的联系及发展。真让人羡慕感叹,这样一个一生的老师,时刻都给人传递着一种时下时髦说法的“正能量”,要读些什么书,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间都是做人道理

  在文章中间对张可老师的身份埋下了伏笔,而文末则以与张可老师的先生学者王元化交流的文字更加中肯并真实的点睛。对张可老师这样一位老师的女性身份与家庭责任更是肯定

  文章后几篇是从张可老师的家庭交往中叙述的,其中就有王元化先生对于文革结束后八十年代学术文化研究整体走向的判断:“可能正在进入本世纪以来最好的时期”。在这样的预期与真正的这种刚刚解禁后的氛围下,真的,作为作者本身以及八十年代整个学术文化研究界和作者同样一些人架构起的文艺世界,我们今天确实要好好感谢,好好反思。那样一个时代,有老一代的长者和新时代的长者们的学生共同架构起了八十年代文艺繁荣。这才是我们该十分庆幸的。

  《霜冷长河》由作家出版社初版于1999年3月。读完《长者》后,又对其中的王元化先生的生平了解了一番:2006年,张可去世;2008年,王元化去世。

  想起“传承”二字,看到余秋雨以及余秋雨的同学们以及与余秋雨同时代的“长者们”顶梁在当前文艺界的,我们都该知足

  《霜冷长河》读后感(四):岁月长河里,浪花朵

  判断一本好书的标准是什么呢?

  于我而言,理想中的好书应该符合四个特点

  1、有料。能增长知识、拓展知识面。观点新颖,颠覆传统认知

  2、有趣。文笔流畅,阅读体验良好,让人精神愉悦

  3、有爱。有一种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打动灵魂

  4、有启发性。书中内容能引起共鸣,让人自审、自视、自省;

  这本二十万字的散文集是我理想中的好书。断断续续阅读了两周,在元旦的凌晨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有一种不知不觉到了电影尾声,直至屏幕出现大大的“鸣谢”和滚动制作团队名单,仍无法回过神来的恍惚感。待从画面剧情里回过神来发现影院里,早已空无一人,剩下只有漆黑的屏幕。 是的,那是对好故事、好剧情舍不得结束的留恋。

  我如洞中观火,若有所思的看着他娓娓道来

  1、关于友情

  “真正的友情依靠什么,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相互呼应和确认。所谓的朋友,只不过是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 那些人。”关于友情,他如说是。

  看到这里,停留片刻,想起另外一个作家说友谊

  他说,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脑子里飞快的过了一遍自己的朋友圈,确认那个属性应该归类“朋友”的人。

  Hey,我知道不管多久没联系、多久没见面,你们一直都在那里,我亲爱的朋友。你不会因为我的忙碌而忘记的生日礼物生气,不会因为我有急事临时放你鸽子而怨恨,更不会因为错过了你某条高逼格的朋友圈点赞而不满生活经验告诉我, 三观大面积的重叠,高度契合的话题兴趣点雷同,是良好沟通体验必备条件

  比如无意中提到博闻强记、嬉笑怒骂皆文章的张公子时,你张口就说起他与他那金马玉堂姑娘爱情故事;聊到如今互联 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话题。我们都所见略同的欣赏“死磕自个,愉悦别人”的罗胖的自媒体营销模式;说起旅行的终极 目标,我们不谋而合的指向了壮美非洲。待我说,我已经想好了那时候的照片应该怎么拍,游记要怎么写。你不屑一顾的 说,老子已经想好微信词的文案了好么;说到泰国旅行最想做的事,同样没出息的说要去曼谷的建兴酒家吃咖喱蟹吃到吐...

  比如我俩都是爱吃鱼的主儿。某天说想去XX吃鱼,QQ屏幕那边发来那家饭店优惠券的截图;对摄影主题选择,不约而 同的认为人物风景有趣,视频比照片生动;唱K时,我笑你不靠谱,你说我不着调。每次狼哭鬼嚎都少不了合唱TIWNS的《朋友仔》,这是从十年前养成的习惯;说到某个微博金句,问我是不是也关注了XX。看我默默的点头,就差翻转365度白眼 吐槽,傻逼,不早说;在知道我买了XX书的时候骂我钱多人傻,你有的这个电子书可以推送kindle;在我还有犹豫要不要怂 恿翘班时,电话响起,你喊我下楼接驾...

  我希望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能使你更加温暖快乐的人。

  而你,是一个我并无有所求的人,与你相处时我能活的更像我自己。

  友谊具有价值的不是因为友谊本身,而是我们彼此之间的价值

  2、关于善良

  作者说,遇见一些读者要他签名,刚动笔,读者往往又会小声加上一个额外的要求,请写一句警句或者座右铭。在这个情 况下,解决他的下笔为难的是这两个字:善良。

  关于善良,讲一个身边的人。

  前几天下班回家,在家附近遇见行色匆匆的他。喊着问他要去哪里,那么急 。

  他说,今天买菜的时候没有带够钱,刚回去拿,现在给人家送过去。

  “差多少钱啊?”我问道。

  “5块”他不好意思的对着我说。“今天出门急,没看钱袋还剩多少钱,还差青菜的钱。”

  “明天你还得去买菜。”我说,“到时候再拿给他们也行啊。”

  “不行”他的声音洪亮又坚定,“我答应了一会儿送过去的。”

  “那我帮你送过去,是哪一家的。”见他这般坚定,想着帮他跑一趟。

  “没事,你赶紧回去吧,菜市场那么大,你很少去买菜,找不到的。我去去就回来了。”

  寒流袭来,天色渐晚,街市间车水马龙行人缩着肩双手插袋,行色匆色色。我目送着他的背影走向滚滚人流,厚实的黑 色羽绒服裹着瘦弱的他,更显步履蹒跚。

  此时这般匆忙的他,只为了5块钱。

  心底有一股暖流,温温热热的流淌在心田

  看着他的背影,想起了久远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高山深涧中的房子,前庭后院的格局,朗阔自由空间,一副自然田园风光环境中长大。那里山多地广,种植了漫山遍野的果林。春天的枇杷夏天的梨,秋天的栗子冬天的柿饼,记忆里满满的都是果甜瓜香。

  每年到了丰收水果季节,他总带着我摘下第一筐新鲜的水果,送给左右邻里的乡亲们。有一次,因为一串特别漂亮的枇 杷不愿送给人,跟在背后小小的我撅着小嘴儿就快哭出来了。他微笑着摸摸我的头,不解释也不哄劝。回到家后带我到树 下,满树果实,任我挑选,小手一指,下一秒,它便到我手里。

  从来没有耳提面命教育我要为人和善,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1943年出生的他,还是少年的时候,经历过最惨痛的灾害记忆--著名的大饥荒。改革开放后,结束了大锅饭,剥离生产大 队。施行土地承包制后,他勤勤恳恳的投入自家的那一分三亩地的耕耘。亲眼见过给花生锄草的时候不小心锄掉几颗花生 苗,被队长检查发现,召集全队社员将其批斗、游街示众完再写检讨的事。偶尔讲起那个灰色的年代,仍让他动情。

  或许正因为经历过饥寒交迫的岁月,让他的一生都保持勤恳、善良、节俭真诚品质

  想起这几年的汤越来越咸,突然阵阵心疼。

  我亲爱的外公,味觉开始退化了。

  3、关于爱情

  “说不定哪一天我真的站不起来了。”她笑着说。

  “那时,我正好因用脑过度成了傻子,两人天天面对面。”他说。

  “我不走穴,没有钱,你被盗版,也没有钱,你没有官位,我也没有官位,两个人就像回到太古时代,那才叫纯粹。”她说。

  “一个傻子推着一个不良于行的女子,在夕阳下晃悠。”他说。

  “到那时,动脑筋的事我,动肢体的事你,正好倒过来。”她说。

  看到这里,刚才还呼啦啦的几度掉眼泪都忍不住笑了,真是可爱夫妻啊。

  “此时已是深夜,汽车上的其他人都已入睡,我不能再打她手机。她现在,一定揉了揉颈椎、腰椎,然后抱着小小的化妆 包,摇摇晃晃地开始打盹。我远远看去,还是无法读解这种不为名、无为利而又不断重复的艰难行程。谁也没有认出她来。苏北平原的夜幕下,颠簸着我的疲惫不堪妻子。”看到这里,是《秋千架》的结尾,也是本书最后的结尾。

  平实的文字讲述自己与妻子的关系。字里行间有细水长流温情,有深深的疼惜和爱护,更有作为独立个体对另一个独立且优秀的灵魂的欣赏。

  舒婷在《致橡树》说,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懂我们的语言。”

  任万水千山走过,朝露溘至,你懂得,他也了然于胸。

  洗尽铅华之后,年岁渐老,握紧的仍是年少时的那双手。

  前几天,跟一个准备春节结婚的好朋友吃饭,聊起她的故事。

  她在感情不和谐的家庭里长大,一直有恐婚的心理。她说:

  “他让我有了走入婚姻的勇气。与他相处自然、和谐,有一种安心感。工作努力,生活有情趣,从不给脸色。空余时间善于张弛有度的享受生活中的小美好。是彼此的心灵导师、情绪垃圾桶,更是携手勇往直前的拍档和队友。

  他不爱社交却重视家人。8岁的小表妹来我这住了一段时间,他陪着画画、读书,做游戏。

  每次出差晚归。回到小区门口,习惯性抬头看家里橘黄色的灯光。平静如水。有一种十年、二十年后仍有一盏灯为我留着,等着我回家的踏实感。

  他让我懂得了好的爱情需要各自收起棱角,共同进步,成为更好的彼此。

  虽然目前看似一无所有,只有满腔热爱和期待。

  同是天涯上进人,生活质量会循序渐进的变好,物质的需求也很容易满足。亲身体会到一起努力共筑未来的过程是积累幸福感的载体,觉得就这样地久天长的过下去也是愿意的。”

  作为一棵树的姿态,站在你身边。

  有房有车不如有情有趣。

  这是我欣赏的爱情模样。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拍了张照片发给热爱该作者的小伙伴,一副小孩子炫耀求夸的心态。

  电脑屏幕那端回复说,这本书我十年前就看过了,好书。

  忍不住感慨,还好现在才看啊。

  十年前,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懂什么人生况味、深情厚谊。(暴露年龄了么?紧张)

  读书跟很多事一样,讲究timing。时机不对时,不是囫囵吞枣就是兴致缺缺。

  真庆幸,在我懂得了一些道理的时候,遇见了它。

  ---《霜冷长河》,作者余秋雨。

  写于2016-1-7

  《霜冷长河》读后感(五):书店的午后时光

  记得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上高三,那时并没有把它买下来

  而是在书店 用一个下午的时光 把它读完

  可能是因为余秋雨以前戏曲学家的身份

  所以 感觉读每一个文字都是一种享受

  后来读了他的一篇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

  觉得他不仅仅是作家 至少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

  直到后来的《问卜中华》 用了中国最传统的方式 传送了对中华名族千年文明的哀唱 觉得他的文化之行真的就是一场苦旅

  然而只因现在浮华万象 根本分不清对与错 真与假

  网上太多对他不好的传闻

  而我只是一介读者

  也许面对他的文字的时候

  才能看到那个最真的他

  《霜冷长河》读后感(六):自我反思与联想

  2009-7-30

  《霜冷长河》一口气看以一小半,看看手表都快中午了,一边看着一边寻思着要不要把这么多用笔划出来的句子都一一的摘录在日记本上,因为单单对于这些划出来的句子就有许多的感想要写,有许多的困惑或者说有些明知道是错的事却在逻辑上讲不通的,得到了一些指示。

  这个上午主要看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写些余秋雨年轻的一些事,写得让人嫉妒,写得让人羡慕,写得让我更加印证一些事。

  嫉妒得是在那个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特别是在知青下山阶段,碰到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很知名又愿意沟通的老师,书中写的张可我虽然不认识,最起码根据余秋雨所写的应该算那时候的大师级的任务,这个让我很嫉妒。但反过来想想,假如当时我遇到那位老师,我会活着愿意与她探讨这些在当时的情形下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吗,要知道那时候就盐豆就稀饭还要干活,晚上都累的不行了。

  羡慕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中遇到这么多良师益友,羡慕的是他那很随意就能写出很优美的文采。在写的过程中突然想到有许多骂他的人,我对他除了写的书有点知道,其他的事一点不知道。但我就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总喜欢攻击他人,也许余秋雨有做错的地方,但别忘了他的身份是作家,只要在作家这个称号上没做出什么错事,就行了,你欣赏的是他的文章,是他对道德的解释,只要你没有因为看他的文章而变坏,反而由于他的文章自身的内涵得到提升,自身的一些疑惑得到接到,自身的一些观点得到升华,就行了。有不是他的其他东西,真想不通,有些人怎么就喜欢攻击人了。当然我也曾提过这个问题问过我爸,我爸说可能是批评他的人觉得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大师不该频繁高调的出现在镜头中,出现在大众的视眼里,就该表现出那种身出简陋的样子出来,对这段解释我也没接话,就听了听。

  印证的是一个成功的人的他从小就很优秀,或者说从小就有颗要优秀的心,在优秀之前一直在奋斗。而不是什么只要你小时候成绩不好就能优秀,成绩好就不能成大事。中国有许多故意编的故事在当时对很多小学生最起码对我很有误导作用,比如什么爱因斯坦小时后做凳子的故事,还有什么成绩坏的都成了老板,成绩差的都成了落魄的人的之类的故事,还有什么富翁与渔民在关于海滩晒太阳的等等这些故事。

  还有一方面就是关于对友情方面的诠释,突然之间明了了一些友情不是友情,甚至有许多被友情捆绑着被迫做着一些可能违背原则的事,最起码以后再碰到这种事有了很好的回绝的理由,也许那段诠释只是一种真理,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是一些歪理,不管怎样我信了,并且以此为准则,甚至想摘抄在日记本上,供自己时常观看。甚至有种想推荐给更多人的冲动,与看他写其他书一样的感觉,书还没有看完,这么类似于道德方面的教育让我很有收获(本想用“受益匪浅”这个词,但想想有点太夸张了,犹豫了下便没写上去),特别适合人在一种雅致的环境并怀着一颗雅致的心来阅读,写到这突然发现对这本书的评价带了很多粉丝般崇拜的心。

  《霜冷长河》读后感(七):友情的悖论

  那天,我与岩一起去图书馆,那时我们是很好的朋友,形影不离.

  但我们之间最终错过了什么. 还记得那天,我有意无意间选择了这本书看,有摘抄的习惯,就随便在日记本里记了些自己喜欢的句子. 可没想到,当我和岩不再成为朋友的那段日子里,我再次翻看日记,看到了曾摘抄的语句,那就彷佛是对我们两个人友情裂痕的解读,让我惊讶不已.

  -----如果,我们长期所信赖的友情竟是虚假,而这种虚假又并不处于恶和罪,而是出于友情本身的悖论,我们将如何面对?

  很遗憾我和她的友情不能持续下去. 但我会记得我们曾经的日子,记得那段友情的始末. 即使我现在还是无法面对.

  然后我想起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因为再没人陪我去图书馆,去那个屋子,寻找那本书. 但想必会有那么一天.

  我想,书 是不是一个有灵性的东西? 或者与一本书的相遇,也是种缘分.

  《霜冷长河》读后感(八):不读余秋雨

  第一次读余秋雨的著作时刚上高中,如雷贯耳的文学大师让我很失望,对他的作品失去了继续阅读的欲望和兴趣了,从此别人再向我推荐他的书时,总怀着一种抗拒的心理,直到现在,还是只看过这一本书,书里的内容都是一些说教式的话语,看似沉重的文字背后空洞无物,没有任何思考的价值和意义,也可能当时自己的思想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太过正统和教条的话语就有一种逆反的态度,久而久之,对他的写作方式还是一直不敢苟同。

  如果没有受到读者好评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及其它作为铺垫,《霜冷长河》还能进入到读者的构书架中么?如果不是因为作者本人,还有人会关注他的这本书么?一本好书能让作者出名,同样,一个知名的大家也能让他的书卖个好价钱,对于余秋雨先生,现在是靠什么再往下走呢?青歌赛上评论屡屡出错,人们能接受犯错的大师,故作姿态和高高在上地确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http://www.xiaoshuo.com/jsp/shuping/index.jsp

  《霜冷长河》读后感(九):《霜冷长河》读后感

  一条大河,一个人,他坐在河边,望着滔滔江水驶向大海,心中好像若有所思。这就是余秋雨记忆中的一幅场景。他说这条河是黑龙江,那个人他没有明说,但我感觉其实坐在河边的人就是他自己,而那条河远非黑龙江这般简单,恐怕应该是历史之河,人生之河。

  整本书都是他的思考的产物,但读起来却更像是一个经历过人生阅历的沧桑之人给那些没有阅历的青年人或者还没有找到人生目标的成人的劝告。从嫉妒到善良,从每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本书都给出了他自己的见解。我不敢说余秋雨老先生写的东西都对,但从他那呼唤回归善良,回归人性的呐喊中觉得好像确实得这样。浮躁的社会让我们的脚步日益飞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友情,嫉妒,善良,谣言,这些小时候就懂的东西如今真真切切的站在我们面前,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那将会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书中引用了一些名言,如画龙点睛般镶嵌在每一个最合适出现的地方。

  从这本中终于明白为什么余秋雨对那些谣言和中伤不予理会,虽然他如今的作品已不如当年,但他的态度却一直没变。我从网络中或者从母亲口中也得知不少关于他的负面消息,当时自己难知真假或者难知这点小事该不该引起如此多人对他的攻击。看的出来,他选择了置之不理是对的,不需要辩解,让时间抚平一切,然后谣言误会就都消失了。这是一种佛家的思想么?以不动应万变,于无形之中化解对手。我想余秋雨是对的,当一个人出名了以后,攻击自然就到了,只要问心无愧,那什么也不用担心,联想到现在的唐骏,突然感到一丝苦涩,时间能抚平一切,同时也能揭露一切。

  我想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多少会有些切身的感触,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告诫我们这些青年人应该杜绝自高自大,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对自己过高估计的错误思想。虽然社会一直承认我们是未来的希望,但我们有时没有把这种希望当成压力,反而当成了自己骄傲的资本。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用在我们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可惜这样下去初生的牛犊是不是仍然被老虎吃掉呢?刚上大学那会大家都在提低调,好像抱着一种我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的态度就能应付的了各种局面似的。其实青年人更提倡的不是低调,而是虚心罢了,自己其实真的没什么,自己毕业前的99%可以说都是父母给的,并没有太多好夸耀的地方。等到了社会上,方知自己当年所学甚少,于是开始后悔,只有知识和后天养成的人品是父母给不了的,所以还是虚心多学点东西为妙。

  如今在学校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同学去实习,心中总感觉一丝凄凉。不知是为自己落后他们一步而感伤还是因为看到他们现在一只脚已经迈入了社会,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和他们一样而叹息。良乡的学子就要搬到中关村了,他们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半,相信他们初到的心情肯定和我去年的今日差不了太多,七分的激动,剩下的三分是看到校园里大大小小的招聘考研广告而感到的一种对未来的紧张。这紧张将会伴随着他们一直走到大三毕业,然后一切又变得淡然了,此时连那七分的激动也消失不见了,只剩下十分的淡,正像那条大河在静静的流淌,一直延伸到远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霜冷长河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