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0:54: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10篇

  《万水千山走遍》是一本由三毛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一):一点感觉

  这本书是在工作的间隙读完的,用时不长得益于年后工作节凑不紧。

  感觉自己地理知识、历史知识都十分的欠缺,读起这本书有些费劲。尽管是拿出儿子的《地图》在手,也还是有很多的不明晰。无论怎样,也还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刷了一遍这本书。由于很多的地名都是陌生的,读的时候都不顺口,读完更是所剩无几。从收获上讲,还是有的,但也不能算是收获吧,牵强一些也只算是感觉。

  尽管不是第一次读三毛的书,但是这一本让我对三毛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三毛的博学广识,三毛的语言天赋、连同她的飞扬跋扈的性格,都让我深深的爱上这样一个讲生活的女人。

  一路的颠簸游览,看尽各国的民风民俗。有的充满掠夺、有的一团和气、有的巫术横行、有的肮脏遍布、有的充满欺骗、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让人深刻的标志性记忆。各地的饮食更是多种多样,就连名称、样子都是充满趣味。不禁遐想,要是有机会都亲临一次,该是怎样的满足?当然,从目前看来,真可谓寸步难行。

  一种旅行的冲动被另外一种生活的现实掩盖,剩下的也只能是悲哀。那日,见楼下在售楼处工作的邻居从国外旅行回来,甚是感慨:自己的寒窗苦读又怎样?社会地位又如何?不过是要过这样平庸无畏的生活。经济就成了迈出国门的拦路虎。还有特殊的身份问题,除了公务出国外,自己完全不能有出国旅游的选择,这算是奋斗来的荣耀还是枷锁?而看看人家,有钱就什么都有的生活,怎么能不去羡慕不去嫉妒,甚至省略了象牙塔下的苦读。

  面对孩子,又该选择怎样的路?无尽感慨。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二):三毛我爱你

  真的如他们所说,荷西走了后的三毛是空洞的。文章也是空空的景色。

  但是那种空,又有谁能写得出来。只有三毛。

  妈妈问我爱的三毛还活着吗?我说三毛死了,自杀。我说但是我不相信她是自杀。妈妈说自杀的人心灵是不健康的。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我知道的三毛是纯洁的,是所有的人都无法超越的,她的思想,道德修养,已经走在世界的前端。

  echo,你不喜欢三毛这个笔名,你觉得束缚了你,她不能代表你,那个你,真正的你,只想活出你内心的自己。

  -----------------------------------

  20130819

  大家都说看三毛的书看了心情会低落,我不否认。但看了她的书过后的那一段段浮现的低落何尝不是我们人生的反省,有些时候觉得人活在世上不知道是为了个什么,拼死拼活是一生,浑浑噩噩也是一生,我常常都会说:我人生的目标就是浑浑噩噩的过一生吧,也许爸爸妈妈听见都会觉得有这样一个不知进取的女儿真是伤心,但人生能做到浑浑噩噩的过完的又有几个呢,我只求平安舒坦的过完就行。

  三毛也许正如大家所说是自杀而死,但我也相信她说的五年之后出家为尼的计划也是真的,只是后来实在是被逼的精神恍惚,一时头脑不清醒罢了,只是这一时的不清醒主便让他走上的天堂之路,我想那之后的她才是最幸福的了。

  上次看中国好声音,忘记了那个唱橄榄树的女人叫什么了,但是她的那种感觉让我一下就觉得看见了三毛,她流浪的那种感觉,和不结婚的那种凄凉而又随缘而又无赖,都像是三毛的转世。让我顿时有一种爱她的心,活着的人我们应该比爱死了的人更爱她们,他们是无助了,而三毛还有主,还有荷西在一起。珍惜活着的人,珍惜活着的这些时光。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三):秘鲁部分让人印象最深

  第一次看三毛的书,不知当初怎么想的,竟然以为这本是写非洲的,打开一看原来是讲拉丁美洲的。

  豆瓣书评上都说《撒哈拉的故事》最好看,这本书纯粹就是游记,毕竟没有了荷西,为了交差才写的。

  我从墨西哥那篇开始看,作为一个刚去过墨西哥的人来说,不觉得多好看。但是到了 :夜戏-雨原之二,被那个秘鲁吹笛子男人故事所感动到,为了吹笛子给别人听,组个舞蹈团,太太小孩都要饿死了,还在支撑,可惜三毛去的那天就她和助手两个在空旷的几百人的观众席上。等她上舞台互动时候,向下看观众席,才能感受到演员演奏时的心情。那种心情非常难想象。我不知道正好那天人少,还是这一个月,可能就这么2个客人。可惜故事发生的时候估计1989年左右吧。我无法春节飞去秘鲁去考证,如果发生在去年,我肯定不管机票都贵也想去看看那个演出,去看看那个执着的吃笛子的男人。

  接着,印象较深的是下一篇:秘鲁的迷城--雨原之三,被文章最后的伤亡人数所震惊到。文章之前说的河水上涨,只是觉得是一个自然现象,游记需要而写的。根本没想到是那么严重的自然灾害。并且三毛挤上救援的卡车,为了带小孩的人,又下了卡车。最后要不是强行上了旅行团大巴,估计就命丧马丘比丘。幸运的是,三毛没在马丘比丘住一晚,不然也回不来了。以为年代久远,在百度上找不到那次事故的新闻报道。但那辆火车好像依旧在运行。如果在那个火车的时候,正好捧着这本书,读到那一段,又逢暴雨天,不知道我会是个什么样的心情。

  写这本书的时候,三毛还没去新疆,还没见到王洛宾。如果是见到王之后出版的书,估计就能看到她和王洛宾的故事了。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也不能单纯把她看成三毛是在写游记,只是我没看过她之前的作品,不好体会。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四):万水千山 走不遍

  南美洲的游记。

  流浪,其实是一个人的事情。游记,其实三毛的一生都追求流浪,算起来她的每一本书都是关于流浪的札记。

  每到一个地方前,总要翻遍相关的书籍去了解那里的种种。这点倒是和我很像。而令人惆怅的是,我想要去到地方,看了无数的书,终究没能完成那些旅途,只能在书中找些当地的影子,寻求些许慰藉。然而那总是不够的,只有亲身去经历,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我不想要自己的脑袋里,装满的净是他人的看法。

  雨夜,若挤不上最后的那辆车,会有什么后果。来不及去想,总是要拼命地做。自己不帮自己,谁也帮不了你。那他人呢?空空的却紧闭着车门的车子,冷漠的座客,假寐的眼神。冷的不是雨水。

  历历在目的是依靠哪个感官?雨水浇在身上,腿浸在水里,耳里是轰鸣:人的,雨的。自然与人类,又是难分难解的一对呵。

  万水千山,永远都走不遍。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五):满满的思念

  才读了一小半,就热泪盈眶好多次,看完《撒哈拉的故事》,再来看这《万水千山走遍》,才能体会到三毛对José彻骨的、满满的思念。撒哈拉的生活很贫苦,但与José在一起的三毛是快乐的、满足的,连写出来的文章都是雀跃的。南美的旅游,再奢华的生活也提不起三毛的兴趣,三毛不喜欢看被粉饰过的东西。没有了丈夫,岁月的流失,使三毛与她的文字变得更加沉重。

  三毛是属于自然的精灵。如果她没有死,看看现在穿越剧的盛行,她大概对清宫没什么兴趣,却是十分愿意穿越到原始森林的吧。

  也很想像三毛那样,住在印第安人的部落里,体会一下那些部族的暖暖人情,但是我没有那样的勇气。我可以接受不同文化的冲击,却受不了身体的不适,而在三毛看来,那些都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身体好时,也怀抱着三毛的梦想,兴冲冲地出去,想将万水千山走遍,看看不同国度的芸芸众生是怎样生活。与异国人在一起,暖时特别暖,冷时分外冷,什么样的感情都成双加倍。才走了一国,人虽还年轻,身体却垮掉一半,各种压力令人窒息。我想,这种窒息,与三毛在海拔n米高原上的窒息,有多少不同呢?

  永远记得异国老师对我说,Ceci,你是一个十分勇敢的人。我惊讶了,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十分勇敢的人,我总是想着自己的胆小怯懦。也许真的是妄自菲薄了。不过终有一天,我会拿起背包,继续前行。

  今生不行,还有来世呢。

  三毛也是相信前生来世的人吧。过去的我对这些转世之说向来嗤之以鼻,但是科学的力量始终不如情感的力量那样强大,中小学老师配合达尔文苦口婆心地把进化论植入我的大脑,但三毛的一本小书便把他们全颠覆了。

  哎呀呀,来世,当什么好呢?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六):流浪的三毛

  这本书是1990年左右,受联合报约,三毛历时数个月的南美洲游记,在当时可能是以专栏的方式登在报上。如今想来,能周期性的在报纸上读到三毛的文字,想象她正在经历的旅行,真是一件兴奋的事情。她是这样的特别,她懂得很多,读很多的书,知识丰富,与她聊几句天,人们很难不被她的谈吐所吸引,这是助理米夏对三毛印象。好想亲耳听听这样的三毛。她是华文世界独一无二的女作家,尤其我们不知道,在不远的几年后,她竟然决绝的与这个世界告别了。

  如今20多年过去,再来阅读她的文字,依旧能感受到她的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扎着麻花辫子,穿棉布长裤的素面朝天的她情感细腻,善于观察;她对人看似冷淡,内心却常怀感激;她怕见生人,却总是引起陌生人的好奇;她文风冷清,淡淡言语影射出波澜不惊的内心。人们会揣测她失去荷西的痛,但她从未正面提及,偶尔一笔带过,因为这份痛苦只适合藏在心里。

  三毛笑称自己为浪子,这一路行走了不少南美国家,她是一个热爱旅行、天生行走的人,总能以最地道的方式感受目的地的风土人情,讲的一口西班牙语,对她的旅行很有帮助,带着一个美国人助理,但是总是显得笨笨的,三毛在文中也会毫不客气的挖苦这位米夏助理,但行走在并不算安全的拉丁美洲,男助理多少起到了一点门神的作用。但三毛太独立,也很有想法。她并不怕走过传说中抢劫泛滥的街道,因为她觉得身上没什么可抢的。她吃地道的食物,逛当地的市场。她身体瘦弱,旅行中身体总是抱恙,却可以为了正义与怪咖导游争执,甚至肢体相向。她是个太丰富的人。

  书中提到她自认定前生是印第安人,并虚构了《药师的女儿》这样的一篇凄美的印第安姑娘的传记,故事流畅耐人寻味。最后一篇《情人》也写道了一位阿根廷草原上的动情了农场主。一场草原的惊鸿爱恋描写的如诗如画。因为她本人在精神上的超凡,或许她的故事还带着点传奇的色彩,甚至觉得不可思议。也难怪,她本身就是传奇。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七):第一次走进三毛

  三毛的文字平实,真诚。就如丝丝细泉造就滚滚江水,源源不断。之前也没有看过三毛的书,这本还是同村一个刚上大学不久的小妹推荐的,放在书架上好久都没有翻开。这次的阅读,无论对三毛的作品,还是三毛本人的经历也都有一个粗略的理解。

  三毛的书是轻块的,无需你在阅读期间过度的思考,文字往往一气呵成。对细节细致的描述,会给你一个真实的展现。

  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去翻阅了三毛的个人简历。三毛以让人唏嘘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也许并不是最好的结果。但三毛的人生并不空虚,精神并不匮乏。阅读让她精神丰满,拾荒让她生活增色。这也只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她的书籍,但她已经在我的脑海中有一个位置,我会继续阅读她的另外一些书籍,从而更多的了解,去发现她留给我们的精神和美。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八):找不到家的病人

  这是一本游记,但是描写很少,多是三毛的所感所想。常人旅行,意在体验陌生的生活,三毛旅行,却在找熟悉的感觉,找自己的前世,找自己的家,自己的根。那个时候的三毛可能已经病情加重了,抑郁症,才会越散心,郁结越深。她在找的那个家,是无所倾诉与寄托的心情,找不到的出口。

  三毛有过三次自杀的经历。

  十三岁,因为数学成绩太差,被数学老师当众用毛笔在眼睛四周画了两个圈,全班哄笑。她患上了自闭症,直到19岁才开始缓解。

  二十六岁,情感逐渐成熟,渴望与之携手一生的人,心脏病突发离开了她。再度崩溃。

  三十九岁,重新点燃她幸福快乐希望的丈夫荷马又溺水身亡。抑郁症可能复发了,如果不是顾念高堂,她可能早早就随他去了。

  她执念于寻找家,一个她归纳为家的存在,并不是真的家,而是她抑郁症的出口,可惜却是越陷越深。

  书中,她是一个优越感特别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特别强,可以开明接受完全不同的文化。是一个可以四海为家的人,即使撒哈拉沙漠这样的地方,也可以是她的家。完全想象不到这样的一个人其实深受抑郁症的戕害。

  本书记载的是三毛在南美诸国的体验。墨西哥,三十九岁的三毛却像十九岁的少女般天真烂漫。“为什么把我安置在这里? 我要米夏那间”,一个不满房间安排,嚷嚷开着要抢助理房间的女子。看见墨西哥的管家,马上上去握住她的手,友爱地问候。到了墨西哥,就要去找当地服装“蹦裘”穿上。像极了奥黛丽赫本公主去罗马游玩的样子。随时散发着魅力。

  她也是对自己的魅力自知的,而且是得意的。字里行间这种洋洋得意感快从纸张里爬出来了,甚至让读者都有点不舒服了。抢过了船家的长篙,划得非常开心,上船时还不忘夸自己水手结打得漂亮利落。

  秘鲁一场只有他们两个观众的音乐会,她捧场地喊着“好孩子,Bravo”。“全体舞蹈的人奔下台来拉我,音乐又吹弹起来。我笑着将米夏推给他们,女孩子们喊着:‘要你!要你!’”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得意,估计米夏本人若不是心胸够宽广,都不要看这本书了。

  书中通过贬低米夏抬高自己的地方是数不胜数,贯穿了整本书。

  她的外表留给米夏的印象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可事实上她的内心已经像她的身体一样各种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会引发相应的疾病。

  家与前世,成了她的痴念。抑郁症患者估计会把自己的不痛苦归结于某件事,然后念念不忘,钻起牛角尖来。三毛外形,算不得好看,有点像印第安人,所以她觉得她的前世应该是印第安人。幻想了一段“印第安药师孙女”的故事。秘鲁一个叫“欧鲁鲁”的地方,将鬼的太太叫做“China”,这又让三毛遐想连篇,或许这个地方与亚洲有着某种久远的渊源。

  书的后半部,三毛的郁症越来越严重。上海,她要寻家,《三毛流浪记》的创作者所在的地方。与张先生相处三日,又要离开。她以为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其实是她内心的那个病魔在左右她的思想。

  “不、不、不,家的天伦之乐不会长久的,我得离开了”。她心里的声音吵得她脑瓜疼。她又去苏州寻家。她把林黛玉映射到了自己身上。林黛玉也是一个没有家的人,寄人篱下,无依无靠是林黛玉的心病。她和林黛玉是那么像。姑苏,苏州市林黛玉的故乡,她希望在那里能找到家的感觉。感觉还是不对,又开始逃离。

  那就去南京吧,那里是真的居住过的地方。病情继续加重,开始出现了幻觉,她见到了儿时的明珠姐姐。家人为她的病症甚是堪忧,而她沉迷其中,为自己的通灵感到骄傲,骄傲得懒于辩解。她觉得贾宝玉应该能理解她的,因为他能记得林妹妹,初次相见就觉得眼熟,因为他能去警幻虚境。但是幻想中的宝玉叫了她一声“三毛”。这一声让她很失望,为什么他会叫她现世、世俗的名字,他不是应该认出她是他众多姐妹中的一员?看来这也不是她的家。她又离开了。

  莫高窟里,遇到了一个叫“伟文”的人。这个沉默寡言的人,好像在荷马之后,走进了她的心里。与“伟文”对话,就像和内心的对话,也像一个已经准备好离世的人与死神的对话。她调好了自己葬身的地方。

  她愈加相信唯有死才是解脱,找家,就是想找个地方长眠。有人称之为看破红尘,我却觉得她是病入膏肓。

  一个以为凭自己的能力与性格可以四海为家的人,却走遍万水千山都找不到家。因为她是个病人。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九):【笔记】万水千山走遍

  “可以去看看博物馆呀!今天早晨给自己去买双高跟鞋,这星期陪我参加宴会,六张请帖在桌上,有你的名字━━”我忍住脾气,慢慢涂一块吐司面包,不说一句伤人的话"

  quot;那只想象中的大蜥蜴,在月光下,仍然张大著四肢,半眯著眼睛,重重的压在公寓的平台上,满意的将我们吞噬下去"

  quot;世上无论那一种宗教都不允许人自杀,只有在墨西哥发现了这么一个书上都不提起的小神。我倒觉得这种宗教给了人类最大的尊重和意志自由,居然还创出一个如此的神,是非常有趣而别具意义的。

  quot;

  quot;  但愿圣母你还我失去的那一半,叫我们终生跪在你的面前,直到化成一双石像,也是幸福的吧!"

  quot;坐小型巴士旅行,初初开始时确是新鲜而有趣的事情。十七八岁的男孩算做车掌吊在门外,公路上若是有人招手,车尚没有停稳他就跳了下去,理所当然的帮忙乘客搬货物和行李,态度是那样的热心而自然,拚命找空隙来填人和货,车内的人挤成沙丁色,货里面当然另有活著的东西瘦瘦的猪,两只花鸡。因为不舒服的缘故,那只猪沿途一直号叫"

  quot;这儿是青鸟不到的地方,人们从没有听过它的名字,便也没有梦了。

  quot;

  quot;米夏没有进入树林,在石阶上坐著,说林里有蛇。竟不知还有其他或许更令他惊怕的东西根本就绕著他,只是他看不见而已"

  quot;经过路旁边的水果摊,葡萄要三块五毛连比拉一磅,气起来也不肯买。看中一幅好油画,画的就是山区的小泥房和居民,要价四千美金。我对著那个价钱一直笑一直笑,穷人的生活真是那么景色如画吗?

  quot;

  quot;家徒四壁的泥屋,门上挂著一块牌子,“写著”神就是爱”

  quot;

  quot;我是见不得男人流泪的,他们的泪与女人不同"

  quot;这沉重的脚踪,竟都是爱的负荷"

  quot;世上的欢乐幸福,总起起来只有几种,而千行的眼泪,却有千种不同的疼痛,那打不开的泪结,只有交给时间吩解。

  quot;

  quot;  窗坍的雨,一过正午,又赴约似的倾倒了下来,远处的那片青山,烟雨镑镑中一样亘古不移,冷冷看尽这个老城中如逝如流的哀乐人间"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十):三毛的味道

  浓浓的三毛味道,她是深深爱着旅行、深深恋着异国他乡的。看到有的评论说三毛此时的文笔已然淡淡,失却《撒哈拉的故事》里那份对生命完全的热诚。诚然,此时的她,已经不再是沙漠里那个热烈的女子,白云苍狗、物是人非,她回不到沙漠里的那份心境中去了,或者这样说,她身体里有一部分的灵魂已经跟随那段时光一起离去了。她,是淡然了,对这个生命的所得所失,对命运叫她承受的,她学会不再泣血,安然。可是她身体里对大地的那份热爱、对心地善良的陌生人群的亲近感、对未知神秘异乡的探究和骨子里的嫉恶如仇并没有丢失,这些都还在她的文字里。

  我从15岁开始看三毛的,第一本书就是《撒哈拉的故事》,书行一点一点地看过去,看到《荒山之夜》,心也飞起来了,身子都烧起来了,合上书之后,除了对她笔下故事的喜欢之外,还有一种“原来有人可以过这样一种完全不同于世俗生活”的惊叹感。这几年来,她的书基本看得差不多了,她的文字从少不更事时的灰色压抑,到投入生活中的热烈绽放,再到失去挚爱后的沉痛哀伤,自己也都一一感受。荷西走后,我觉得三毛再没能体会到沙漠生活中的那种对生命完全的赤诚了,看她后期的散文,我觉得三毛的心境多多少少是灰暗的。哪怕是写快乐,你依旧觉得那快乐里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悲伤感,就好像这快乐是被什么压着,你透不过气,这快乐马上就要走了,像末日里的一点小小的快乐。三毛的死,我想她的读者可以从文字的字里行间寻到端倪,我愿意这样想,她是一只自由鸟,要往她想去的地方飞。

  《万水千山走遍》,它可以是一本游记,却更像三毛写过的那些散文,这里面有她对土地、人、自然的情怀在,这些都是三毛的味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