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语新解》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论语新解》读后感10篇

2018-03-08 2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语新解》读后感10篇

  《论语新解》是一本由钱穆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51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新解》读后感(一):好书,不过推荐看完杨伯峻的版本再看

  我刚看完杨伯峻先生的书作为入门,正在看钱穆先生的书。我觉得,两书都适合初学者看,两书一起看尤佳。

  论语篇章散乱文字简洁,歧义很多。个别章节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虽然杨先生的书不可避免的也有个人色彩,但相对于其他版本来说已经是最基础翻译。钱先生的书虽名为新解,但大部分内容中规中矩,并非哗众取宠标新立异之书。

  论语时代久远,汉代的人就开始有了不同解释更何况时代更久远的今天。注释论语犹如写史:对于历史故事,时代离得越远故事反而越多细节;对于注释论语,今天的人可能比同代的人解释的更多。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我不追求论语“真正的解释”,这些留给专门的人去做。我只需要从中挑选一个我喜欢而且比较主流观点即可。其他一些书如于丹的论语或者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显然“非主流”了点。

  杨钱两位先生解释论语,大都也是在古今的众多解释中作一个选择而已。我看两书,就感觉有的句子杨先生挑出来的解释令我信服,而有的句子或许其他解释更好。但这些歧义大都不是重点整体来看,两书对孔夫子的思想描述都是清晰的而一致的。

  《论语新解》读后感(二):孔子的恒与不倦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雍也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先进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 ----《颜渊篇》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雍也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卫灵公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篇》

  《论语新解》读后感(三):再读论语、再懂自己

  十一二岁的时候学《论语十则》,我跟着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其中实词虚字的用法,当时懵懂无知,只知根据老师的要求,将每句话都老老实实地背下来,而实在不能深切领会这些话的意思,后来年纪渐长,遇见更多的人生情境,我才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当初那些句子的真实含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钱穆该书,站在前人研究成果上,对于不同的观点都有备注解释,便于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语句的意思。即便有不取之解,亦开列出来,并注明所弃之缘由,供读者自参,使读者之理解不拘于一说,颇见仁厚长者之风。书中微言大义,也多有阐述。每句之后,也多有导读,便于读者从整体把握孔子的思想,免于断章取义

  《论语新解》读后感(四):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有很多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语,略过一遍,抄录于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巧言令色 慎终追远 礼之用,和为贵。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多闻阙疑,多见阕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尽善尽美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以贯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德不孤,必有邻 朽木不可雕也 听其言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文质彬彬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敬鬼神而远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反三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暴虎冯河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求仁得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生而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任重道远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循循善诱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 后生可畏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语,寝不言 未知生,焉知死 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察言观色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名不正则言不顺 其身正,不令而行 近者悦,远者来 欲速则不达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行己有耻 言必信,行必果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兄弟怡怡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下学而上达 知其不可而为之 老而不死是为贼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杀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仁不让 有教无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既来之则安之 血气方刚 性相近,习相远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杀鸡焉用牛刀 色厉内荏 道听途说 患得患失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滔滔者天下皆是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学而优则仕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 不教而杀 不戒视成 慢令致期

  《论语新解》读后感(五):孔子之欲仙欲死

  《论语•述而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沉浸于音乐感受之深叫人吃惊

  《论语•里仁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在此着重讲的是对“道”的渴望重视,因此才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去死,都可以。

  顾炎武明白这一点,不过,他进一步申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这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问题,说明,夫子并非会因闻道而满足止步,“未见其止”。

  “朝闻道夕死可矣”和浮士德说“太美了,停一停”有某种共通。孔夫子也好,浮士德也好,更鲜明性格就在于进取,而非停顿

  不过,另一面来看,此处透露出孔子的求知欲恰恰十足感性,孔子仿佛看到“道”如同赤道烈阳直射,在无比耀眼之中,情感也达于极致,此时,他就会喊出“让我死掉吧!”

  2005-12-11

  《论语新解》读后感(六):关于《论语新解》

  本书作于钱穆先生自大陆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钱先生的文化意识悲情比著《国史大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而悲概似乎也更深澈。正如先生所言,《论语》虽为一部中国人人必读之书,而历代诸儒有注释不绝,却缺少一部适应时代之需的“人人可读之注”。故有《论语新解》之作,“务以直明《论语》本义为主”。因此折中诸家诸疏,而贵在会通,不求勤搜博辩但求有益于读者之精契与密悟。从《新解》之所由作,我们大概可以体察钱先生的一种深刻良苦的用心:如何在文化倾颓之际重植文化之根苗?如何在价值荒芜之处重启价值根源?今天,这样的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似乎更变本加厉,因此,正如有论者所云,重读《论语》则不仅于“中国问题”的解决有益,更可以如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所期待的那样,从我们自身传统的根源处来思考人类未来的问题

  《论语新解》读后感(七):真是可爱极了的一本书

  这真是可爱极了的一本书啊。

  先说钱先生的的注解吧。虽然没有看过其他版本的注解,但是钱先生那掏心掏肺的一腔真情啊,总是让人感(mí)动(liàn)的。严肃而不道学,独立思考而不胡掰瞎扯,细致而不拘泥,易懂而不俗气。这可不就是中庸之道了么。

  当然重要的是《论语》本身。可爱极了啊,孔子定是个讨人喜欢的人。这书讲起大道理经验来是毫无倨傲的温润记录起日常、段子八卦来又有板有眼的正经。读的时候可以正襟危坐严肃地读,也可以歪着随便读读。正经读来可以窥见宇宙天命、世界人心大道,随便读读也可以教自己宽慰开心。这样就是开卷有益了吧。

  我很喜爱子路呀。老师夸奖其他同学,就连忙追问那打仗呢(他自己擅长)的子路;老师用一句诗来表扬他,他就反复念这句诗自己得意的子路;老师问同学们有什么志向,就忙不迭抢答我要治千乘之国使其壮大的子路;老师去见了南子,就直愣愣不高兴的子路;老师落魄之时,就愤慨世道的子路;老师生病了,就说要替他祝祷的子路;老师病重时组织同学们冒充属官家臣,好让老师能葬得体面些的子路(后来孔子这里没有死);听到老师赞美路边的野鸡,就对野鸡作揖的子路;推荐小同学做官被老师批评了,也会开口狡辩的子路。这个人啊,讲义气,能治国,又活泼泼的。跟了孔子这么多年,一身淳气、野气,都还是那副模样啊。

  可惜这个人,最终死在了卫国乱政之中,死在了老师的前面。劣势时仍忠于职守,败危之际仍想着整理衣冠。最终惨死,被人剁成肉泥,就像孔子预言过的那样不得善终。子路死后,孔子再不吃肉酱。

  以上。

  《论语新解》读后感(八):关于《论语》的一点感受

  作为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一书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谈论中国人的思想并追溯其根源,我们不可能避开贯穿整本《论语》的仁爱孝悌;我们谈到教育,就不可能忽略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所带来的学在民间的一系列影响;其中所包含的一些政治主张在面对当今社会复杂情况时也不失为良策。

  在我看来,《论语》首先体现了孔子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人治”。“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不欲,虽赏不窃’”在这里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与否完全在于领导人是否有才干,其领导者的道德水准决定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我不否认领导具有一定的表率作用,但是决定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的绝非一个人的行动。在社会上有小部分人能坚守仁,然而绝大部分的人是在平日里也能遵守基本道德要求,但当自己的利益受到重大侵犯时,道德就会让步于利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表率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而孔子将治盗的希望全部放在一个人的言行上,即使季康子做到了,如果他的继任者做不到,那这个事情又将怎么接解决呢?

  回看整个历史,我们一直都在期待明君,春秋战国怀恋三皇五帝治理下的原始社会猛烈抨击桀纣的暴政;而其后汉武盛世、贞观之治等等将一个朝代的繁荣都归结与一个君主是否贤明。这样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每个人都有私欲,并且随着一个朝代建立的时间愈久其继任者往往享乐思想俞严重,将天下重任交付这样的人,其结果就只能是一个朝代的日趋衰落。这样,整个人治思想带来的必然是社会的崩溃。

  孔子同样还数次提到谨言慎行,如:“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言孙行。”“君子哉蘧柏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个意思很明确,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时,你应该积极为国家效力。而君主不能接纳你的意见,你的一腔抱负无法实现时,你就默默的归隐于山林当中求得自身安全。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非一味的提倡仕途,他更注重的是个人思想抱负的保存,所以提倡无道之际的归隐以保证其思想不受社会的玷污来求其纯洁性。从这里看,陶渊明、苏轼从本上来说仍是受的儒家学说的影响。

  但是问题在于,我遇到邦无道的时代,我为什么不能反抗这个时代,而一定要逃避这个时代呢?

  诚然,反抗的代价巨大的,嵇康不太明确的反抗都让他死于非命,在狱中留下《幽愤诗》沉痛反省自己的反抗精神。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陈胜吴广的反抗并非毫无效果,朱元璋更是因此建立起了自己朝代。我不讲他们是无德之人,但是很难说他们是有思想抱负、有道德礼仪修养的。他们的反抗尚能成功,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我们为什么能去建设一个有道的社会呢?即使面临牺牲,这未尝不是孔子所赞赏的杀生成仁啊!

  《论语新解》读后感(九):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中心,他所提倡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之名何其好听,但是它的施行和实现又是何其难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层次和格调高低之别,以法治国之格调似乎要低于以德治国,在当下之中国,于依法治国都距之尚远,更遑论以德治国。

  此一句实际上是孔门政治思想之理想化,如近世马恩之共产主义,后世子孙曲解孔子之意(一如今人曲解马氏之意),不在现实土地求得制度之建立与改良,而求诸有德之君,剑走偏锋,以至于近日。今人读史,不只不于历史中吸取教训,痛切深思而有所改进,反而在歧路上越走越远,误国误民不浅,怎不教人捶足顿胸啊。

  再谈一下钱先生的这本书。钱先生旧学功底深厚,全书是用浅近的文言文写就,言简意赅,微言大义。虽是文言文,但一般读者还是能看得懂的,本人系一普通读者,除极少数地方不能尽知其意外,其余皆能流畅地阅读。本书是对论语的串讲,旨在向普通读者普及国学常识,领会孔子思想与精神的本意(建议大家不要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很多都曲解了孔子的本意)。对《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给出了详细的注释(论语系语录体没有严谨的叙事,加之孔子距今两千余年,其间注者无数,莫衷一是,有时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常有几种解释),接着是对整句话的总结与阐发,最后还有白话试译。总之,一般读者读起来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障碍的。如果确实不习惯看古文,本人建议参看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

  《论语新解》读后感(十):我今天发现孔子还挺好玩哈哈哈哈

  ==============9.20=============

  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难读,我看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智商不够用了,都已经是解析的书了我还觉得难读(望天……)。还有一个原因是看完了没办法写书评,因为要是写的话每段书评都能写一大堆,论语里面的内容简单又深,思考进去的话角度很多怎么过度解读都可以。今天忽然发现了一点好玩的,就过来写了。我觉得照我这种看法,四书五经估计都要被我玩坏了。

  颜渊死了,他的同学想厚葬他,孔子不让,最后没拦住,还是厚葬了。孔子说: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大概意思就是他们非要厚葬你不是我的错呀你不要怪我啊。现在把这个免责声明写出来还在想,笑点在哪……反正刚看的时候还挺好玩的,孔子这个当老师的说话也不管用嘛。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闵子侍奉的时候一派中正气象,子路是刚强,冉有子路是和乐之气,孔子跟子路和冉有玩的挺开心的,但是他说由呀,我怕他会不保天年。你看孔子多腹黑多会泼冷水,自己玩的爽就得了啊。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氏比周公有钱了,求还替他敛财,先生说这个人跟我们不是一伙的,小子们你们快打鼓去声讨他。这!不!是!挑!事!么!

  不好玩的部分。孔子说闵子骞孝顺的时候说他的父母兄弟都说他孝顺,别人听了,也就觉得他孝顺了。这个很牛逼啊,我觉得孝顺这种东西太费劲了,关键是父母很难取悦啊,做的面面俱到超级难。我这种哐哐哐哐的性格简直跟这个词没啥关系。但是要做到孝顺就是要沟通啊,要沟通就是要真诚呀,还要会说话还要面上做的好看。这个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了,一个人要是能被父母兄弟都夸孝顺就是真孝顺了。中间还有一个故事也挺好玩的,就是孔子问他们你们的理想都是啥啊,然后几个人说了做官啊做祭师啊,做老师啊什么的。孔子都瞧不上他们,其中一个人说他就想自己玩,孔子说这个挺好的。其实孔子也不是叫人都去成功成才,是希望大家开心就好。做官祭师的那些人,没看到自己的能力可能是为了去迎合老师的问题和这个社会的价值,或多或少的高估了自己或者曲解了自己的能力。

  ============9.12=============

  我一直很讨厌论语,因为看不懂。我读这种书的极限就是《红楼梦》,再深一点看着就费劲了。之后又一次和一友邻聊天的时候她说她就觉得这种特别美,古文都挺美的,看不懂的都挺美的,我就认了,术业有专攻,得承认自己不擅长。

  于是这种解释的书对我的人生就很重要。之前月溪我俩讨论过这个问题,她是原谅她一生放纵不羁爱古文。尤其爱古装的bl小说…… 我那时看各种红学的书,她就四个字的评价“接受不了”她觉得一定要自己去读自己去了解才好。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我也是看了这本书去接触了自己之前理解不了没办法接受的《论语》后来发现这本书简直就是成长手册啊。因为里面大部分内容都是我巴巴给我讲过的,他每天都讲。而且他小学毕业你造嘛。所以我觉得那种中国口口相传的文化还挺神奇的。

  如果你有小孩的话跟小孩看这本书,效果会比想象中好。两辈人一起修身养性,效果会强化。中国的文化本身就很好,就是现在被吸收的不多。而且我发现中国君子文化还有欧洲的贵族文化以及骑士精神非常像。有很多都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一种高姿态。整本书钱穆在论语里加了自己的思考,读起来非常好读,看不懂的论语的人也不用费劲去看了翻翻这个就好了,属于挺全挺清楚的,出于正面积极高大全。

  内容有挺多都是教人豁达还有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这书能治焦虑,每次看完因为失业而焦虑的状态就会好一点…… 这个社会你要承认是社会推动的,道长之前提过一个观点说中国也有信仰,只不过信仰没有形成一个像伊斯兰教或者基督教的某种教派的某一个形象。我一直都挺赞同这种观点的,而且这样可能反而更好,至少我觉得更牛逼,牛逼在哪,不知道。o(╯□╰)o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