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时间的形状》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时间的形状》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8 21:0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时间的形状》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形状》是一本由汪洁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一):重新激发你对自然科学兴趣

  完整的文章看这里:http://blog.xavierskip.com/2014-03-22-shape-of-time/

  最近看了《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确实很过瘾,很久没有这种被书中的内容揪着一直看下去的感觉了。从小到大就对于自然科学很感兴趣,但是可能是由于智商原因吧,应该属于并长期属于需要被科普的对像。小的时候就对于 儒勒·凡尔纳 的作品非常着迷,像《神秘岛》,我记得好几个暑假是翻来覆去看过好多遍,不信?--- 我知道硝化甘油是个很厉害的玩意,还有把鲸须掰弯用冰冻住涂抹脂肪做铺兽诱饵。

  几年前拜读了大名鼎鼎的《三体》系列,随后又看了《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让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又浓厚了起来。看完量子物理史话,并不敢说对量子物理有了什么样的了解,但是给我的感觉就好象上帝的源代码被我看见了一样,在书中的内容带领下仿佛触摸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好奇心就来自偷窥欲的本能

  一口气看完了《时间的形状》后,从书中的世界走出来,世界在我眼中依旧还是那样,至于什么 $E=mc^2$ ....那些个公式和定理似乎也想不起来了。确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些知识无用武之地,而且就算我们知道有这么个玩意,至于它们为什么是这样你也还是摸不着头脑。所以我更看中其中的科学思维方式思考习惯,这些可以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 波普尔的证伪说---科学与伪科学

  所有的物理规律(或者说科学定律)都是永远无法被**证实**的,通俗来讲就是科学规律永远不可能用摆事实道理的方式来给你证明,尤其是证明给那些伪哲学家们。比如我说我发现了一个科学规律:天下乌鸦都是黑的。那我怎么证明这个规律呢?我只能到全世界去抓乌鸦的样本,每抓到一只都发现是黑的,但是你质疑我说:“不,你又没有把地球上所有的乌鸦抓来给我看,你怎么知道地球上没有白色的乌鸦呢?就算你把乌鸦都抓来了,你怎么知道宋朝的乌鸦也都是黑的呢?总之你说什么我都不相信”。确实,我没有办法**证实**我做出的规律是对的,但是我可以保证,你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任何时间抓到的乌鸦都是黑的。你每抓到一只黑色的乌鸦就使我的这个“黑乌鸦”理论增加了一分可信度,直到你抓到一只白色的乌鸦,我的理论自然而然的就被推翻了。

  科学理论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有一个很重要标准就是可以被**证伪**,也就是说这个科学理论做出的判断是有办法通过反例来推翻的。举个例子,有人说世界上有一种屁是香的。于是我去全世界到处去闻屁的味道,可是当我闻了很多的屁之后却从来没有闻到过香的,我疑惑了,可是我还是没有办法去推翻他的“有一种屁是香的”理论,因为他说:当你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寻找香屁的时候,我在天朝帝都宇宙中心五道口的地铁站里闻到了香屁。我顿时无语了,我的屁都白闻了吗?转过头想想,你那伟大的理论不能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在何年何月何时何地何人会放出一个香屁来。**因此,当一个理论只能“证实”而无法“证伪”时,我们还不能承认它是科学的,只能当作一种“见解”来对待。**

  #### 奥卡姆剃刀原理---科学需要什么样的假设

  “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如无必要,吾增实体

  “在我的车库里有一条喷火的龙!”他这样声称。

  “太稀罕了!”他的朋友连忙跑到车库中,但是没有看见龙。“龙在哪里?”

  “哦,我忘了说,这是条隐形的龙。”

  朋友有些狐疑,他还想了些奇怪的办法想让龙现身。我们可以撒一些粉末在地上,看看龙的爪印是不是会出现。但是他声称,这条龙是飘在空中的。

  “既然这条龙会喷火,那我们用红外线检测仪做一下热扫描?”

  “也不行”,他说,“隐形的火也没有温度。”

  “要么对这条龙喷漆让它现行?”

  “这条龙是非物质的,滑不溜鳅,油漆无处可粘。”

  反正我找不到一条方法可以检查到这条龙的存在。那么,这样一条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体,飘在空中喷着没有温度的火的龙,一条任何仪器都无法探测的龙,和“根本就没有龙”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观察不到那就是不存在,是不是有些唯心主义呢?

  奥卡姆剃刀原理是说,当两种说法都能解释相同的事实时,应该相信假设少的那一个。比如,地球“本来”是方的,但是“观察时显现出圆形”,这和地球“本就是圆的”说明的是同一件事。但前者引入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的不必要的假设,所以前者是胡说。

  你也许对这种实证主义感到反感,反驳说:“一片无人观察的荒漠,难道就不存在么?”可是“无人的荒漠”并不是原则上不可观察的。

  说到唯心,就不能不提人择原理。

  #### 人择原理

  “宇宙,或者我们的太阳系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这是个问题

  如果我们用人择原理来解释,就是说我们存在的这个事实本身,决定了宇宙的某些性质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如果宇宙不是这样的,就不会有我们站在这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讨论所有的问题的前提是:事实上已经存在了一些像我们这样的智能生物来讨论这些问题,如果宇宙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有像我们这样的智能生物来提出这样的问题,不管什么问题,你首先要保证有一个“人”来提出这个问题,不然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思故我在”??太唯心了!,我个人觉得这样解释是很不负责的,给人的感觉是在玩一个逻辑游戏

  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神奇的规律:如果你是男的。那么你爸爸有个儿子、你爷爷也有个儿子、你曾祖父还是有个儿子……一直上溯到任意n代祖先,不管历史上冰川严寒洪水猛兽兵荒马乱饥饿贫瘠,他们不但都能存活,而且子嗣不断,始终有儿子,这可是一个非常小的概率(如果你是女性,可以往娘家那条路上推)。你是不是对上面的判断的惊呆了?

  我觉得用已经有的事实来推理缘由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还是以时间线性发展不可逆转基础的,毕竟在我们人类可以感受尺度下这个世界还是是符合因果律的。

  好,我们来看看相对论,先看看什么是物理学。

  下面引用维基百科上的解释

  gt; 首先它是一门自然科学,

  注重于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尤其是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理学是关于大自然规律的知识。

  gt;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经过严谨思考论证,物理学者会提出表述大自然现象与规律的假说。倘若这假说能够通过大量严格的实验检验,则可以被归类为物理定律。但正如很多其他自然科学理论一样,这些定律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性只能靠着反复的实验来检验。

  可以说物理学就是研究世间万物以及他们的组成和之间的关系的学问,是自然科学的根本、基础。(数学不是自然科学哟!)

  **相对论是什么**,相对论是研究时间、空间、运动这三者关系的理论体系的总称。其实相对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一点也不高深,不神秘,也不难理解。我们都知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和物体的质量无关,只和重力加速度G有关,这个现在随便抓一个天朝中学生都知道的东西,可500年前没人知道(直到这个观点被伽利略提出,就是那个传说中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实验)。所处在这个信息时代的我们完全有必要去了解这个100年前诞生对我们现代社会和人类发展带来巨大变化的理论。

  看完了这本书你可能对相对论其中的某些观点有所了解,能够想象出相关的概念,跟着书中内容做点思想实验。至于这玩意是怎么来的,推理的过程,我想你还是要拿起笔和纸,推理点数学公式才可以。我也就捡我还记得住能够理解的写下来记录一下。

  #### 相对论相关概念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公设:

  1. 在任何惯性系中,所有的物理规律保持不变。

  2. 对任何参考系来说,在真空中光的速度都是一个常数C。

  * 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

  引力和加速度是等效的。

  加速度就是引力,引力就是加速度,他们在物理性质上是完全等价的。对于任何参考系来说,我们都可以把它分解为一个在引力场中的惯性系来考虑。这样一来,所有的参考系就平等了,参考系与参考系之间就没有任何区别

  * 信息和能量的传递速度不会超过光速。

  爱因斯坦说的没有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超过光速,准确地说,是没有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能超过光速,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那么超光速得到“东西”可就多了。最简单的是,你找一个晴朗的夏夜,站在满天繁星下面,来个360度大旋转,乖乖不得了了,整个宇宙都在你的眼中转了一圈,这宇宙转动的速度何止光速,简直是神速。你可以认为这个神速是超光速运动,但是并不违背相对论,因为没有实际的信息和能量在这个运动中传递。

  * "时空"的概念

  我们再也不能只谈空间而不谈时间,或者只谈时间不谈空间。

  爱因斯坦指出时间和空间不仅不能独立于宇宙,而且不能互相独立,引力不可能只使空间弯曲而时间却安然无恙。我想你可以想象出来空间,也可以想象出时间,但是你却无法想象出时空的模样。这个宇宙中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其实都是光速C,只不过这个速度不是在三维空间中的速度,而是在“时空”中的速度,除了空间的三个维度以外,我们在增加一个时间维度,多了个时间维度,空间就不再是空间,时间就不再是时间,而是纠缠在一起成了时空,时空就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四维空间中,我们在时空中的速度都是光速C,你可以想象一下你距离上一秒的你有30万公里。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速度会分走在时间中的速度,空间中运动得越快,在时间中就越慢,时间空间上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我们都是生活在低速世界中的生物,我们在空间的三个维度中能达到的速度和光速相比实在小的可怜,这才会让我们产生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疑问)可是为什么时间的那个维度只能朝一个方向运动,而其他的三个维度可以朝正反两个方向运动?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解释不够美,不够简单。simple is better,less is more。

  其实相对于这些高深以及高度抽象的理论和让人生畏的数学公式,我更感兴趣的是历史。物理大厦从奠基,到封顶后的晴空万里突然飘来两朵乌云,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中轰然倒塌,却又在熊熊火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这是是个从混乱有序,又从有序到混乱过程,这些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无不痴迷于探索上帝隐藏着最深的秘密。从哥白尼否认了人类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太阳也只是一颗位于银河系的普通恒星。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最大的进步就是意识自己不是宇宙中心……而量子理论被开创以来,“人是宇宙的中心”似乎又回来了。他赋予了观察者以巨大的权利,透过双缝的电子到底是通过了那一边还是都通过了,还有那又死又活的猫。“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欢迎大家继续观看《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真想好好回到那个时候认认真真的做那些该死的物理习题。

  最后的话,如果你真的想去了解相对论,看维基百科的相关条目比看此书靠谱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二):科学其实并不难

  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来到我们的生活中实在是太晚了,我以前觉得这些“高深”的自然科学是遥不可及的,我本人自然科学也不是太好……作为一位初中学生……我对科学这门学科的态度是很复杂的,第一时间是抗拒,觉得这些知识是我不可理解的……

  但是,自从我无意中看到果壳网上连载的这本书——《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后,突然发现,科学是如此简单,我也突然发现,我们的智商还是可以的!

  一开始看这本书,感觉就像在看一本小说,也像在看一本史书,很有趣,看着看着,就发现自己以前难以理解的知识,渐渐的都会了。

  最后建议大家都看看着本书,也别是对科学不感兴趣同学们,相信我,这本书写的太好了!力荐哦!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三):《时间的形状》之浅论~

  呀呀呀~!你们是不是对时间啊,相对论啊,霍金啊……非常感兴趣?任何一个对自己生存空间感兴趣的人都是既平常又特别的~唔,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时间”这东东呢?“时间”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像很多理论那样是人提出来的呢?关于“时间”,人类可以与它产生什么火花抑或是有什么关联呢?最最神奇的一点,时间怎么会有形状呢???唔唔唔,所有的关于“时间”的一切解释,请看——《时间的形状》~!这是一本不仅可以充实自我而且能够在趣味的氛围中获得知识的科学书籍。如果你看过《非是非非》(一本将悖论讲得头头是道又趣味盎然的书),那么你该能理解《时间的形状》的美妙了。~~~啦啦啦,一起阅读它吧~!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四):太空中的浪漫

  喵,下面这段是根据《时间的形状》这本书里的小例子想到的。

  如果在茫茫太空中,你坐在宇宙飞船里和另外一个宇宙飞船里擦肩而过,假设你拥有超凡脱俗的心电感应能力,which 足够让你在这短暂的一个瞬间,注意到隔壁那只宇宙飞船里,坐着一个让自己超级心动的人人。

  这样的故事如果放在日常生活里,大概就是乘坐公交车擦肩而过,然后跳下公车打上出租车追着对方的公车,直到他下车,想想挺浪漫的。

  现在放在宇宙里,假设最初分开时候的相对速度是0.995c,你跳下宇宙飞船,窜上一辆宇宙飞的,仍然以这个相对速度去追寻也许是你人生中的soulmate的那个人。

  6年以后你终于追上了此人,可是时间对于他已经过去了60年,于是你抱着他问,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么!!这个大爷摇摇晃晃的看着你,其实他已经老的快不行了,60年前的匆匆一瞥什么的,早忘光了。

  囧囧囧

  所以各位,要珍惜现在的幸福,邂逅什么的,都是因为现在的生活好缓慢才会有机会。哪怕错过的再久,也有机会重来一次。

  待到人类生活在茫茫太空的时候,错过了,就真的是错过了,连个回头的机会也没有了。

  好吧 ,还有一个宇宙萌定律:在宇宙中,“谁去追另外那个人,谁就会变得更年轻,换句话说,谁要是掉头去追另外一个人,就是在向着对方的未来前进”。

  那么想想宇宙里的小情侣吵架,一人踏上一艘宇宙飞船向着相反的地方飞去,如果他们的相对速度不够快,还有机会再在年龄相差不大的时候重逢,那么先后悔追向对方的那个人(which根据地球文化,是更爱对方的那个人)应该就是在向着对方的未来前进哦。

  我在未来等你来爱什么的,星星眼。

  上面啰嗦了半天的这段话在书中P122。

  扣掉一星因为作者总是插一点其实一点也不好笑的无厘头在书里,好啰嗦,搞的我需要在一堆笑点里找笑点。。。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五):终于等来了

  早几个月前就在天涯上看到作者的连载贴了,作者ID叫subdesigner。帖子是随手打开的,一开始看到作者在前言中说物理学历史的精彩程度跟战争史和好莱坞悬疑大片不相上下,我还真怀疑是作者故弄玄虚,但作者幽默风趣的笔调令我很是喜欢,忍不住看了下去,没想到还真看得入了迷。

  我原本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有科学精神的人,因为本人从来不相信什么求神拜佛的迷信和血型星座这类玄学,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自己距离真正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还差了很远。比如作者在正文一开始提到的波普尔的证伪说,乍一看感到违背常理呀,但仔细一琢磨还真是有道理,我想我现在更可以底气十足地对深信星座之说的童鞋们说:停止吧,这真的不是什么科学,因为根本无法“证伪”!奥卡姆剃刀原理、思维时间和佯谬也都是头一回听说,原来科学界有这么多有趣的概念。

  对于相对论和物理科学史方面的收获自不必说,曾经令我想也不敢想的相对论已经解开了她的神秘面纱,亲近了许多。更令我喜爱的是作者的写作风格,我自认为笑点不低,可看帖的时候却经常被逗得嘿嘿傻笑。我猜想作者在生活中一定是个十分会逗趣和自嘲,一开口就必定成为快乐焦点的那种人。在帖子里,一个个科学历史人物都活了过来,并且都变成了优秀的喜剧演员,真是太可爱了!我最喜欢的一段是介绍小爱(就是爱因斯坦)出场的那一段,我记得当时连看了好几遍,边看边傻呵呵地笑,浑身抖动,引来了老公奇怪的目光。但作者并不只是会搞笑,帖子连载到后面还提到了相对论在中国WG的那段历史,那一定是一段沉重的故事,很想知道,不过帖子只展示了一点点,完整的肯定在书里了。

  难得写书评,在豆瓣的处女书评就献给这本书了,很开心:)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六):简洁之美

  读此书,像听一场精彩讲座。当然不敢说自己就此看懂了相对论,但至少不再畏惧它的艰深。或者说,作者引领我,一览相对论之脉络,让我触及它的简洁、深刻与状美。

  上帝喜欢简单。物理学家们勾画的意象多么迷人——天体引起时空扭曲、光是弯曲的、万物在所有维度中的总速恒为光速、运动中的物体长度与质量都会改变、引力与加速度等效、黑洞与虫洞、十一维的宇宙、弦、玻色子。。。一场接着一场盛大的思维游戏,让人感动的不是宇宙的神秘复杂,而是隐藏在一切神秘、复杂的现象背后,答案竟然如此简单。

  越简单的,越接近真实。

  现在我迫切的想看到霍金的赌局揭晓。2019年,万物理论真的会被破解吗?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七):通俗易懂。推荐给一直需要一本书搞懂相对论的兄弟们。

  下面是零散的一些笔记:

  波普尔的证伪说——科学与伪科学的量尺。

  只有满足了“预言”和“证伪”这两个条件,我们才能冠以科学之名。反过来说,如果你提出的一个理论并且做出的预言是永远不可能被实验推翻的,那么这个就可以称之为伪科学了。

  波普尔认为所有的物理规律都能只能算作一种“假说”,它们可以做出大量的预测,指导我们的发明创造,但总有一天会因为找到一个不符合理论的反例来要求我们修正理论,但在没有找到反例之前,我们仍然认为该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相对论也不例外。

  我们应当把所有一切不能被我们所感知和检测的条件都毫不留情地像剃刀刮肉一样从我们的理论中刮去,毫不犹豫。

  科学构建的基础是预言与证伪,证伪之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可知论,人类必须可知。奥卡姆剃刀是另一种基础智慧,以最简方式构建科学,多重假设概率太小,科学根基就弱。时间是运动节奏,不一定均匀,同一手表不同场景,主观节奏相同,客观上可以不均匀。

  世界的奇妙在于如果我们能坦然地抛弃我们对时间的绝对化的概念,则真空中光速恒定不变就会变得可以理解和接受。

  光速恒定是因为不同坐标系时间不同。

  如果你能意识到你在飞船上感受的时间和你在地面上的亲人感受的时间是不同的,你的一秒钟相当于他们的一小时,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你仍然看到那束光瞬间远离你而去,因为你所感觉到的快,就是在1秒钟内,那束光就跑得很远很远了,这就叫快,而对于地面上的人来说,他们看到那束光用了1个小时才拉开和你的距离。

  我们至今尚未成功地探测到引力波 。

  魏嗣銮于1992年逝世,享年97岁。 周培源于1993年逝世,享年91岁。

  讲文革这一章比单纯讲科学更有意义,一反衬人心比科学的莫测高深,二表现追求真理的不易,三反思人立于世需要什么样的态度。

  空间中运动得越快,在时间中就越慢,时间空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物体都是在时空中做着相对运动

  如果时空扭曲成这种神奇的形状,那么你就完全有可能坐着宇宙飞船从21世纪出发,到19世纪返回,穿越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如果继续往前又会返回21世纪。

  第四个空间维度,四维图景想象不出来。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八):时间的形状,触手可得

  在阅读此书之前,想问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相对论?

  在读大学的时候,因为是工科的关系,《高等物理学》教材的最尾巴上讲到了相对论。老师唰唰唰的讲完,看着下面大家一脸的迷茫,无奈的亮出了底牌:“这一部分,属于选修内容,考试不要求……”

  哈哈,那个时候是真的没听明白相对论是怎么回事,唯一有印象的就是一个“时钟膨胀”了。更没弄明白的问题是,作为一个一辈子不会有机会与宇宙航行、光速、量子论搭上关系的普通大学生,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相对论呢?

  这个困惑一直留在我的脑中飘啊飘啊~然后大学毕业了,然后又工作了,然后又念书了,然后……继续困惑着。直到——当当当当,汪洁的这本大作诞生了!刹那间,天地一片通明,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啦。

  其实这本《时间的形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完全是为了一个物理学的外行,比如我,而创造的。因此,全本书中没有很复杂的公式,没有很抽象的物理学术语,相反,它更像是一部连续剧,从万物混沌世界初开讲起,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领着你一步步跟随着人类的物理发展,见证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没错,确实是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也正是我找到的刚才那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普通人,我们之所以要了解相对论,要读一读你手中刚刚翻开的这本书,理由就有一个:

  你,和我一样,即将见证这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如何摆脱蒙昧状态,从双足行走的灵长目动物逐步进化为具备抽象思维、高度理性的物种,如何开始探究这神奇宇宙的终极奥秘,如何用这些知识来改造我们的世界。而那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在这本书中化身为演员,按照导演(作者)的安排,排着队闪亮登场,各自咏唱出一段那激动人心的乐章,组成了一个华丽的思想歌剧。在这一个多幕剧中,人类像一个好奇的小孩,一点一点的长大,一步一步的走向外部世界,甚至开始触摸到那上帝制定的神秘法则。

  其实,在上帝造人之处,就给人类赋予了一个特别的礼物:好奇心。正是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东西,引着亚当与夏娃偷尝了禁果;也正是这个小妖精,勾引着为数众多的航海家、冒险者,不惜以生命作为筹码去挑战一个个未知的领地。而相信这个奇特的东西,也会在你,我,普通的人心中蠢蠢欲动,如果你翻开了这本书页的话。这本书会让你透过门缝,一窥宇宙那神奇的秘密,直至洞悉万物背后那简洁却又玄妙的运行规则。实际上,书里头记录下来的,就是和你我一样好奇的人类,在好奇心(当然也可以说成是求知欲)的唆使下,像个探险家一样扬帆远航,使出浑身解数,执着的一步步揭开物理学的封印。甚至我也相信,这本书的读者里头,没准还能再出几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呢。

  这本书里如此回答我提出的那个问题:

  “当人类了解相对论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不再发笑,而是开始发慌了”,相对论,也许就是人类认识我们自己、认识宇宙的终极奥秘的一把钥匙。

  当然,即便是这样神奇的相对论,并不能使得你这个月的工资增加千分之一,也不能让你餐桌上的美味黑椒猪排变重几毫克。然而,它却能满足你的好奇心,让你对世界的看法从此改变,甚至能让你的胸襟豁然开朗,在赞叹宇宙的精妙与神奇的同时,也能为我们自己,为人类能够理解这些精妙与神奇而感到自豪。而你面前的这本书,就是引领你轻松的踏入这条历史长河,一览这激动人心的一百年风景的船票,也是坐在沙发里,轻松的观看牛顿、小爱与玻尔,在舞台上争得面红耳赤的戏票。哦,作为一个新千年的人类,如果错过这样一个伟大的理论,错过这一本如此深刻却又轻松的书,我还真要为你可惜哩。

  快,翻开书页,跟随作者的魔杖,去亲身经历这一段激动人心的思维之旅吧!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九):从“心”寻找相对论

  你知道相对论吗?

  也许你会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帮助美国制造出原子弹,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也造成了世界的核武危机;也许你会说,相对论告诉我们光速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而且只要超过光速,我们就能回到过去。

  这些,也对,也不对。

  尽管已经过了100多年,但是相对论依旧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我们“迷信”相对论,只因为我们对它仍只是一知半解。现在,是时候让相对论走下神坛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正在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和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伽莫夫的这本书,曾经是一大批中国人的科普食粮;他的语言风格远非教科书那般枯燥,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糅合在一起,即使在今天也同样是适合于科普教育的佳作;曹天元的《量子力学史话》,最早是在论坛上的连载,后来汇编成册,下笔看似随意,但是妙语连连,令人拍案叫绝,在他之后,这样的写法被众多人所借鉴。

  写一件事,最简单地是平铺直叙,不带感情。尽管有些作家善于以白描手法展现不同的风采,但这显然不是快节奏阅读下读者的首选。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即使是虚构的,即使还带着一点作者的意淫,但是并不妨碍它抓取读者的目光。读这本书,其实就是读一个个故事:当然,它们首先拥有公共的主线,就是相对论的逐步发展;随后,作者就巧妙地将这些故事犹如珍珠般串在这条线上,完成了这串珍珠项链。这种写作的手法,和英国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流浪汉小说颇为相似,而且两者的作用也十分相似:在流浪汉小说中,各种风趣、荒诞的故事,是为主旨服务,对世俗社会阴暗面进行各种讽刺;而在本书中,这些故事则充分发挥了闲笔的作用,故事说完,一些本来费解的概念也就条分缕析,显而易见了。

  和以往一些介绍相对论的书相比,作者在如何解释相对论上下了功夫。作为物理学的前沿,相对论中有着大量的公式,不仅是让读者头疼,作者也毫不讳言自己对相对论这些公式理解的困难。因此,在本书中作者尽量避免使用公式和进行大量计算,往往直接给出结论。在我看来,这倒是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毕竟,能够理解公式和进行计算的读者,总可以自己完成计算的工作,最多耗去一些时间而已(甚至可以成为打发时间的一个方法),而没有能力自己直接由上而下的推导出公式的读者,也不介意先直接接受结论,以便得到一个连贯的认识,等到感兴趣或者有了一些积累以后,再对这个公式的推导做些思考也不迟。当然,作者也保留了几个重要的公式,例如质能方程E=mc^2等,倒算的上是奥卡姆剃刀原理的实践——“如非必要,勿增实体”。

  但没有公式,并不代表不需要严谨与科学。作为科普作品,如果普及的科学本身就是错的或有问题,那么就是南辕北辙,愈行愈远。从这一点上来说,一切与科学有关的东西都不容有失,一切与科学有关的用语都要精心琢磨,尤其是猜想与结论的区别,相关与因果的区别等等。但在本书中,却并不需要担心这一问题,仅从作者弃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离心力”而改用在物理学上解释离心运动的“向心力”这一例就可说明,作者对于科学用语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

  尽管是相对论史话,但是作者并没有将眼光局限在相对论本身的历史上,而是由相对论的基础——现代科学的诞生开始着笔,洋洋洒洒上万言,直到宇宙的未来蓝图为止。读完这本书,不仅仅是让读者了解了相对论的知识,更多的是给了读者一份科学的精神与对科学的向往,让读者重新建立在相对时空下的全新宇宙观。这是一种大气,是一种放纵,是让读者从生活、工作甚至生命的枷锁中走出来。

  有句话叫做“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所直接感知的世界。我们的科学,也并不直接在感知的世界中存在。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将感知的世界放进心中,加工、提炼般地思考,才能创造科学。在相对论之前,我们将世界固化在绝对的坐标之上,将时间固化在脱离于空间的另一维上,我们的运动与空间无关,与时间无关。但是相对论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随着我们的运动而运动,随着我们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哲学所告诉我们的,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绝对的静止。

  不妨回想一下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以及那些“答案”。相对论与原子弹真的有关吗?光速是最快的吗?我们真的能够回到过去吗?这些问题,也许你能够在任何一本介绍相对论的书或者教材或者文章中找到回答。

  但是我们还有别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知道相对论?宇宙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我的建议是:读读这本书,问问你自己的内心。你会找到答案的。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十):在不跳船不推箱子的情况下学习相对论

  我们的社会有个很好玩的现象,那就是只要是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活动,都喜欢在幕布啊背景啊什么的地方写上一个方程。或许参会的人大多都不知道这个方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为用这个方程而乐此不彼。

  假设你还没有看过《时间的形状》这本书,假设你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看到上面一段话的时候,你想到的是哪一个方程?我的答案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不是和我的一样?回答e^(iπ)+1=0的都是拥有大学数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牛人,这些人可以略过这篇小文了。

  一般普及相对论的书都是从一个小故事开始的。那个故事是说相对论的本质就是:你在一个身着齐B小短裙的干女儿旁边坐了10分钟,你觉得像是只坐了1分钟;你在一个凤姐(原谅我用“一个”来限定凤姐,因为这儿的凤姐是代称,1000个观众心里有1000个凤姐。)旁边坐了1分钟,你却觉得像是坐了10分钟。这个故事的二逼之处在于它解释的根本就是社会科学上的“相对”,而不是自然科学上的“相对论”。但是有很多所谓的学者或者所谓的科普作家仍然用这个例子来解释相对论。

  本书作者没有用这个例子,所以我说这本书是难得一见的科普好书。你不要觉得我武断,有时候判断科学和伪科学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

  对于本书的内容,我实在不好做过多评价,因为我根本不会。我的物理天赋很好,从上小学开始就就将所有的课本撕掉折纸飞机,我会折各种各样的飞机。传说钱学森也有这个爱好。我之所以没有成为第二个钱学森,主要是因为他不用课本折纸飞机。后来的高中物理将我的物理爱好彻底抹杀了,之后我的物理就一塌糊涂至现在的水平。学过高中物理的人都知道,物理其实很简单的,不过就是一个人要么在河里从左边船跳到右边船再跳回左边船;要么在坡上把箱子从上推到下再从下推到上。这么简单的东西还有什么意思,所以我选择不学物理。然后我就错过了传说中的经典——相对论。

  还好有《时间的形状》这本书的存在,让我可以不跳船不推箱子直接了解相对论,免去很多苦力活。

  这本书的理论体系和高中物理教材基本一样,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学习那些枯燥的力学理论时,顺便翻翻这本小书,必然有不一样的收获。而对于高中生外的人来说,看看这本书,最起码在穿越的时候能找到方向,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新星出版社或许是第一次出版科技方面的书籍,有科技类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新星在科技方面想继续有所作为,这方面的编辑还得加强。看得出来新星几乎没有专业的公式编辑器,所以印刷出来的公式都很难看,甚至用中文格式的字符代替英文格式的字符。这些失误忽略不计的话,本书最大的错误在于有些公式中的矢量用标量代替。我不清楚这是作者的错误还是编辑的错误,但是这确实是科普作品里不应有的错误。

  提醒读者一点科学知识:力和速度都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只有大小的量叫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矢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