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1 21: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经典读后感10篇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是一本由(美)林志共//王静著作,新世界出版的185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01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读后感(一):与微软谷歌苹果亚马逊等有对比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传奇

  一直以来,都FB都非常感兴趣,无意间找到了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这样的书看起来特别快,并且是一种享受。书中主要是摘录了各大媒体关于FB的文章,再加上扎克伯格的公开发言和公开信之类的信息

  在描写FB的发展史,大量的与微软、谷歌、苹果以及亚马逊等顶级的科技公司做了对比分析。以下是搜集到的kindle标注。

  1、2007年,扎克伯格做出了一个对日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决定,即开放FB的平台,把它做成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构筑应用程序软件开发平台。他想在互联网领域做的事情和比尔盖茨在个人电脑领域所做的事情一样——搭建一个标准的软件基础构架,让应用程序的设计更为方便。对比,扎克伯格的解释:“我们希望把FB设计成某种操作系统,你可以在上面运行各种各样的程序。”

  2、乔布斯推崇“海盗文化”,扎克伯格信奉“黑客文化”,扎克伯格认为“黑客方式”是一种涉及不断改进和创新的态度。“黑客们认为,事情始终可以变得更好,没有事情是完美的。他们必须不断的对其改进,因为他们常常对现状感到不满意。”FB的办公室还会帖黑客标语:“代码胜于雄辩”。这意味着FB的每个员工都会因为一个代码而无休无眠地奋战,知道把它做到完美。

  3、google关注的从来都只是数据,而FB的活动与人息息相关,这让它颠覆了雅虎时代以及谷歌时代的那句名言“在互联网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FB的时代,人们更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通,这也是FB的独特之处,它正在开创一个具有人情味的美丽新世界,就像一位FB的高管描述的:“谷歌的模式认为,组织来自全世界的信息是最重要的事情,而这与FB的摸社存在本性差异,FB认为,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自己组织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4、扎克伯格本人一直对广告有所抗拒,这着实让广告商们伤透了脑筋。随着注册用户的增多、业务的扩大、基础设施的不断扩建,FB必须找到平衡手指渠道,在FB上投放广告已经成为必然之举。对此,扎克伯格不得不有所松动,他坚持广告的植入不能影响用户体验

  5、正式处于对自己使命的坚持,扎克伯格把自己定位与为社会改革者不是创业者,这种定位是他坚持把FB做大的原因所在。在坚持的过程中,他或许会想乔布斯一样经历很多痛苦诱惑以及困难,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人放弃自己使命的理由。在这个问题上,乔布斯是扎克伯格的榜样

  6、两人内在的相似性更高。扎克伯格与乔布斯最为相似之处是,在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话语权的世界中对自己的远见深信不疑。乔布斯一贯相信,认为自己需要更多按键和可拆卸电池的客户会被其产品的简约和美观所吸引,苹果公布的IPHONE4S,而非外界普遍预期的IPHONE5,再次演绎了乔布斯的这一品质

  尽管从未屈服与所谓的“群众智慧”,但扎克伯格仍获得了群众用户的青睐。扎克伯格从未动摇信念,即让用户将社交图谱更深地嵌入他们的生活,他为用户提供了服务,而非造成伤害。像以前的抗议一样,目前我们听到的"被动分享",不满的声音将渐渐消失。FB将继续发展壮大,但不是按照用户期望路线,而是按照扎克伯格的想法,因为他相信用户最终会为此感谢他。

  7、郭台铭曾经说“民主是最没有效率的管理。民主是种气氛,让大家都能沟通。但是在成长快速的企业里,领袖应该带着霸气。”显然,在快速发展时期,FB需要一个强硬有决心的“皇帝”。

  8、在面对用户的指责时,扎克伯格也表现了一贯的强硬。2009年,FB对首页进行改变遭到了用户的集体抵制,但扎克伯格却说:“颠覆性的公司不需要听取用户的意见。”当FB推出动态新闻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侵犯了人们的隐私并进行抵制,但扎克伯格却用了一贯偏冷的口吻说:“受用户意见左右是愚蠢的。”扎克伯格说出这话的时候,俨然像当年极力倡导君主专制的法国君主路易十四在说:“朕即国家!”

  9、扎克伯格说过:“我从来没想过运营一家公司,只想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用户体验上,想着怎样能给他们带来革命性的便捷。”对一个迷恋电脑编程的年轻人来说,这的确是真话

  10、扎克伯格这番论调的基础是他比用户更了解他们想要什么,这或许就像昔日亨利·福特所说的,“如果我当年去顾问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而不是一辆汽车。"乔布斯是这句话的成功践行者。他曾说:“人们通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非你秀出产品给他们看。”

  在福特、乔布斯、扎克伯格貌似藐视用户的表象背后,其实是满足用户更深刻的体验和需求。他们背后的逻辑是,要超越用户的期望和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听从用户的意见;不仅要超越用户,还要全力提出解决方案。这才是用户体验创新的真正内涵

  11、在互联网的雅虎时代,网站遵循的是管理元制度,需要专门的管理员发布信息、管理信息,这让他就是一个媒体。但是FB不再需要专门人员去维护网页内容,每个用户都是内容呢管理员、发布者和传播者。FB和现金的互联网霸主谷歌不一样,作为一家无所不能的搜索引擎巨无霸,谷歌的目标“组织全球信息,使人们能够随时的使用信息。”作为工程师出身的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理想是要以电子计算机中心,用它完成所有的事情,这让 谷歌想微软一样一直注重技术研发。而心理学出身的扎克伯格却认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人,才是最重要的”,他强调:“我们关心最多的信息都存在与脑子之中,FB就像一根电线把我们的脑子和计算机连接起来。”

  12、也学就像索德伯格所言,迫于扎克伯格无休止地“纠缠”,她最终决定加盟FB。2008年3越,,FB宣布索德伯格出席运营官。当时,外界并不看好这一“联姻”,称其为“地域一般的商业联姻”。还有人开玩笑说,索德伯格这个曾在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工作的38岁精英女性,要去给一名23岁的神童当保姆了。

  13、抛开自由、开放、分享等冠冕堂皇的话不说,仅从微软、谷歌、苹果等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管开放与否,占领平台才是王道。

  14、之前,因为FB的用户不如myspace多,FB为吸引开发者,提出免费提供平台开发应用程序的战略。可是当FB逐渐强大时,这种制衡不复存在,FB重新提出了与应用开发商的合作方式。

  15、一时间,关于平台掌控者与应用开发者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关系浮出水面。真正共生共存的乌托邦关系不存在,人人高喊的开放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平台聚集的第三方开发者越多,意味着开发者之间的竞争会越激烈,对平台的依赖性也越严重;而平台掌控者随着平台的不断变大,掌控着更多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只需坐收渔翁之利。从本质上讲,这才是扎克伯格和乔布斯以及拉里·佩奇费劲心力要建立平台的真正原因。

  16、扎克伯格每天花一小时学习中文“我每天花1小时学习中文,我尝试理解这门语言,它的文化、它的心里定势。”扎克伯格在斯坦福的一次演讲中谈到。

  长期研究中国市场、学习汉语,访问中国,从扎克伯格的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来他是多么想让FB落地中国。但是FB至今仍然没有进入中国,索德伯格曾披露:“中国市场比较复杂,我们在通过不同渠道处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还没有任何具体安排措施,也没有做出最终的决定。”

  17、苹果从每一部销售的产品中都获得巨大的利润。一些业内认识分析称,苹果可以从每部IPHONE中获取368美元。尽管用户可以买到199美元的iPhone,但为了得到其他想要的内容,用户要继续在APP STORE中消费,苹果的App将长尾理论发挥到了极致。亚马逊也不缺乏资金支撑,分析师预计到2015年,亚马逊的年度收入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这将使亚马逊成为数字内容的领航者。

  18、FB的五个核心价值(1)专注与影响力:如果我们希望具有最大效应,最佳方法是最终专注与解决最重要的问题。这听上去很简单,但我们认为,当大多数公司表现糟糕浪费了大量时间。我们预期FB的每一个人善于发现最大问题,并力图解决。(2)迅速行动:迅速行动使我们能够开发更多的东西,更快地学习知识。但是,大多数公司一旦成长,发展速度也就大大放慢,因为,与行动缓慢导致的错失良机相比,他们更害怕犯错。我们的信念是:“迅速行动,打破常规。”如果你从不打破常规,你的行动速度就不可能够快。(3)勇往直前:开发优秀产品意味着承担风险。这让人恐惧,但大多数公司对开发产品望而止步。但是,在瞬息万变的公司中,不愿冒险就注定失败。我们的另外一个信念是:“最冒险的事情就是不去冒险。”我们鼓励每个人勇往直前,即使有时这意味着犯错。(4)保持开放:我们认为,世界越开放越美好。因为人拥有更多信息,就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对社会施加更好的影响。这也是FB的运营理念。我们竭力确保FB的每一个人能够可能多地接触到公司各个方面的信息,这样他们就能做出最佳的决策,对公司产生最佳影响。(5)创造社会价值:FB存在的意义,是让世界更加开放和紧密相恋,并非仅仅是创建一家公司。我们期望,FB的每一个人时刻致力于为世界创造真正的价值,并将这一理念融入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

  最近,也正在关注用户体验相关的信息和知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加强了对用户体验的认识。也学到了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及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一些潜在规则。值得阅读。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读后感(二):成功点总结

  1、着装:T恤+牛仔裤+拖鞋

  2、黑客文化:事情始终可以变得更好,没有事情是完美的。“代码胜于雄辩”

  3、特质:专注精神+开放态度+将社会变得透明的强烈责任感(×)

  4、天才+怪人“这不是钱的问题,它是我的孩子,我想将它一手带大”

  5、清教徒一般的生活;兴趣列表:消除欲望“我想把重心放在我们正做的事情上,我觉得人很容易分心,被吸引到那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或物上。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消除对不太重要的事情的欲望“。

  6、”民主是最没有效率的管理。领袖应该带着霸气“,拥有绝对权威

  ”颠覆性的公司不需要听取用户的意见"“受用户意见左右是愚蠢的”

  7、追求有趣”和“酷”

  8、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默然(indifference)

  9、目的感+好团队(小而精的核心管理团队)(高智商+认同感)+无序文化+保持独立+拥有绝对控制权

  10、性格阴暗“我要把它干掉,就在今年”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读后感(三):扎克伯格-激励青年创业的一剂良药

  1、外观的改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facebook能迅速积累庞大用户基础的原因是什么

  2、人人网从校内网发展而来,采用的是实名制,毫无疑问,它具备Facebook一样的通讯功能。但是,人人网的后期发展不足,并没有建立起像facebook一样的社交功能;开心网的核心是社交游戏,短时间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互动,但一旦用户对旧游戏失去兴趣,就会很快逃离网站;微博以新闻媒体为载体,具有大量的信息。但是,在社交游戏、应用等方面需要继续开发。

  3、认同小的核心团队的重要性,也强调对公司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同事,他又有自己对人才管理的独到经验。扎克伯格认为,要尊重员工的点子,并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授权员工去实践

  4、你一定要真的热爱你所做的事

  5、必须建立一个好团队

  6、一名管理者最大的禁忌就是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于是,他开始学着放手一些东西。

  7、Facebook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会采取妥协的政策。Facebook的策略是逐渐的挑战人们的隐私的底线,一旦人们集体抵制,它会立刻做出妥协。它在隐私管理上犯过很多错误,但他很擅长修订这些错误,而这正是其在不断被用户投诉的情况下,仍能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8、Facebook是现在先干---如果需要,以后再道歉

  9、财富眷顾勇者,帝国没有界限

  10、timeline的应用可以帮助用户梳理整个人生。当用户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经历越多时,他们离开Facebook的成本会越高。

  最近很关注扎克伯格,觉得他这么年轻就能做出如此事业。实在是难能可贵,值得学习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读后感(四):时代并未终结,使命召唤未来

  当中国青年还未能使用FACEBOOK的时候,已经有不少青年崇拜马克•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了,他的成功是青年创业者的一味良药。《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讲述了这味良药的独特药性。书中描述了马克•扎克伯格的个人成长及他创造的企业FACEBOOK的发展历程。

  马克•扎克伯格以经营“没有国界的帝国”为梦想,来创造并主导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让FACEBOOK的网站真实地记录着每个用户的生活,有他们的喜好,成就,快乐的记忆,不同反响的经历,甚至尴尬的照片,曾经爱过的人等。马克•扎克伯格不同于一般的创业者,他将自己定位为社会改革者。马克•扎克伯格说:“FACEBOOK的创建目的并非成为一家公司,它的诞生,是为了履行一种社会使命,让世界更加开放,更加紧密相连。”马克•扎克伯格相信世界的终极潮流是透明的,是共享的。在书中“天才与怪才的结合体”一章中,作者分析了他与乔布斯的共同点,就是“身上都带有强烈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植根于他的母校——哈佛。首先,他的事业最初是被设计成由无数个人主页组成的社交地图,主页上可以上传一张分辨率不高的个人照片,以及若干详细的个人简介(兴趣、学校、所选课程什么的),其中的所选课程公开程序最为学生青睐,因为这样大家都可以知道自己的朋友在上什么课,什么时候上课,也就知道在哪里可以遇上心仪的女生。这一做法起初并不被人喜欢,但却容易被人接受,容易流行。在最近难得日子里,马克•扎克伯格遭到过挑战,遭到过唾骂,也遭到过质疑。但他自己只相信自己,这大约就是哈佛的“真理”之精神。

  学心理学出身的马克•扎克伯格认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FACEBOOK也像ipod、iphone那样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个性”的追求,通过向大学生提供虚拟社区,从而获得信息服务,成为一种交互式的沟通指南。现在,FACEBOOK号称拥有8.4亿用户,在全球每8个人中就拥有一个注册用户,网民上网时间中每7分钟就会有一分钟在FACEBOOK上度过。它不仅做到了将全球8亿人联接起来,更可以使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迅速成为网络红人。这就是FACEBOOK的魅力,也是马克•扎克伯格的魅力。

  如今这位白手起家的青年人年收入达到40亿美元,身价超过1000亿美元,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已经名列前十,企业传奇还被好莱坞搬上大银幕(《社交网络》)。80后的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用8年时光做到了这些。这个惊人的成长史如梦一般,吸引并激励着全世界每一位青年人和创业者。为他们点燃了温暖和希望。

  《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展示了创新的真正含义,也让世人澄清了过去对于创新的错误认识。对于青年,FACEBOOK的成功不仅是开创利用了大学生,这一有利也有限的资源,而是聪明的避开了风险,找到了合适的生存途径。充分利用黑客文化,将大众自下而上的调动起来,运用大众自发地生产力,而不是植树造林般开垦式的生产力,搭建起一个无边的开放式平台。再加上FACEBOOK具有的社交色彩,使它在创新上一起步就是社会化的,而非个人化的。这个特点,让它具有不断地新动力。

  正如马克•扎克伯格所期望的那样,FACEBOOK不仅巩固了人与人的联系,同时还改善了人与企业(经济体系)的联系,提高了生活效率和品质。在FACEBOOK上,人们的声音越来越清晰,声音的数量和影响越来越大,无形中推动了各国政府搜集民声和反馈民声的效率。

  《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最重要的意义是宣布在新的网络信息平台构架中,人们的生活将大有变化,世界更为开放,人们更为紧密。马克•扎克伯格和乔布斯是两代人,而作为使命,他们是相同的,马克•扎克伯格和FACEBOOK是新时代的开始,而不是完结。

  (发表于4月8日《春城晚报》)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读后感(五):这本书到底想讲什么?!

  Facebook上市了,他的上市估值以及后期态势发展,已经有不少专业人士开始分析

  Facebook的成功,到底是通过怎样的秘诀?是否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存在?

  因为这样多的观点与呼声,这本书就出现了

  作为一个facebook的研究者以及Mark Zuckerberg的崇拜者,已经拜读过过《facebook效应》、《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尽早喜出望外的收到这本命

  在进行拜读之后,我有些观点想说,希望对打算阅读此书的读者们有用

  首先,这本书时至今日出版,究竟是在讲些什么?在之前已有此类著作出版的基础上,是否应该给我们讲述一些更多更新、更好的资料或是更好的观点给予我们借鉴?可是这本书,在我读过内容后发现,不过是以上我所列举的两本书中的内容拿出来摘抄罢了

  这样的书籍,我想不通为什么直到今天才出版,分明是为了趁facebook广泛受到世界关注的同时,想要提高出版量,说白了就是挣钱的一个策略罢了,他根本就没有给我们讲述任何一点有用的新信息

  对此,我持有我的观点,我将逐章分析

  首先,第一章节:“扎克伯格的网络帝国”

  网络帝国?看其中的小标题:“上市仅仅是个开始、全球人口数量:facebook第三、叫板google、消遣工具?NO!、facebook的社区遍地黄金”

  我们来说说:首先,这几条信息列举出来,看过《facebook效应》的读者们都应该清楚,不少观点都是后者在开篇就已经直接列举出来的论点,这本书,将这些作为重要的第一章节讲述,不免让人笑掉大牙,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同类书籍的话语和论点允许如此照搬?再看看内容,我们有没有联想到东抄一点、西抄一点的感觉?每个标题的篇幅很短,我的联想是:简报。就是从我们每天得到的报纸、杂志和互联网中的信息一点点照搬过来。写成一大段话,在一本书中,变成了作者本人的观点,简直是搞笑

  我对于第一章节的起草、内容的匮乏与作者观点的不清不楚表示没有什么可说可论述的。

  :扎克伯格悖论

  小标题为:天才与怪人的结合体、我从来没想过运营一家公司,让网站有趣比赚钱更重要、与用户“对弈”

  记得在我以上列举出的两书中,都列举出了扎克伯格在刚刚开始时,证明他不是一个CEO的料,他只是一个程序猿。为什么?我们都看过让facebook彻底家喻户晓的电影《The Social Network》,我们清楚影片中mark的观点:坚决不商业化,这让CFO爱德华多大为光火,为什么?影片中mark的观点借用了肖恩·帕克剧中的一句话:你想让party在11点钟就结束吗?!

  从这句话中,鲜明的表现了主人公mark的观点,他并不想经营这个公司,他只是认为这很酷罢了!当然,那只是电影,现实中的mark呢?很明显,facebook的广告生意也是在桑德伯格入驻facebook这个大家庭后才开始蒸蒸日上的,mark自己曾经这样说:这已经不是一个宿舍生意了!

  这些知识,这样的观点,都不是从本书中得到的,而是《facebook效益》一书中得到——不信者可以去翻阅这本《facebook效应》论证我话语的虚实,敢问,那这本书的价值又在哪里?我们花了钱,得到了什么?这不是骗钱吗?

  甚至在第二章的某一个小章节之中,我还发现了“朕即facebook”这样的小标题,个人认为,不免有些搞笑。朕,让我想起了2月刊的《外滩画报》,以mark作为封面,标题为:他和他的国。但这不是作者你最新的观点,是2月份的,请问作者你除了摘抄,还会干什么?!

  :facebook的心理学背景

  小标题:因人性而生、复制现实和基于关系进行传播

  这章就更搞笑了

  Facebook的成功,在于他向所有用户表达一个理念:世界无界限

  为什么facebook会成功?这是所有书中都在浪费篇幅研究的论点,但并不能作为作者你把成果摘抄下来的理由。

  记得《facebook效应》中有个小标题为:只有一个身份!

  Mark一直希望的是:社交透明化,什么意思?无论你在网上给自己起了一个什么样的名字,说出什么样的话,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都是不受控制欲影响的,为什么,因为没有人知道“这”是你,“这”就是你在网络上的身份,你可以谩骂,可以侮辱,可以人身攻击甚至可以发表各种各样的观点,只是因为你“制造”了一个身份,和现实世界毫无任何关系。而mark想要传达给世界的是:只有一个身份,你在网上的身份,与现实中的身份是吻合的,你的所作所为,应该与现实中的你挂钩,不能产生双身份,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这是facebook一直宣扬的精神,所以,他才能作为美国大选时期,obama用来竞争选举的工具;才能牵扯到有人用来呼吁不平等国家的政治问题,并且成功得到了成效,这就不是一般的社交网站所能做到的。

  相信这也是本书作者的这个观点:因人性而生。仔细翻开此章节,就不难发现:其实他所讲的还不如我所表达的另一本书籍的观点深入,也就是说,他连摘抄的工作都没做好!

  在下一章节:复制现实中,我看到了“社交透明化”这个观点的照搬,并且还画图展现给我们;

  :独特的参与型广告

  小标题:“广告是facebook要做的生意、facebook的优势、是广告,也是信息和社交营销是双刃剑”

  我们接着来分析

  本章,通过标题我们得知,本书开始从网络化的角度向我们阐述分析他的观点。结果,还不是照搬?照搬《facebook效应》照搬各种新闻、电视、报刊和杂志的信息

  广告是facebook要做的生意?废话!

  上一章节我已经举出电影中的mark的观点,以及现实中facebook广告开始运营的实际时机,本书也是这样列举的:从灯塔运动的失败——详见《facebook》一书,会讲述的更加详细;以及桑格伯格的加入。这些信息让我确定的是,我根本就没有必要买这本书来看,我直接看新闻就够了。

  Facebook的优势,这点在上一章节,我也粗略的讲了讲。当然,他的有时还不止这些:简单清爽的操作界面;高速运行的后台运作以保证我们登陆以及打开网页时的快捷;人际关系完全copy在网络之中的诱惑等等,可惜此书讲述给我们的,太少了

  社交营销是把双刃剑,这一章节居然只用两页便把我们打发了

  看这句话:“facebook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广告发布平台!”详见书中第82页;简直是狗屁一样的话语,他既没有数据证明它的优越性,同样没有更大的事例论证,有的只是这一句空口白话,我对此书的作者很难信服

  :占领平台才是王道

  小标题:不可避免的平台战争、占领网络平台、建立手机平台和平台上的对弈

  这一章节,作者终于向我们摆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不错,平台的对战时网络世界无法预测的风向标,facebook已经得到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的网络用户,然而,它能够继续保持吗?他又依靠什么继续保持下去?网络世界更新换代的速度只有我们想不到,facebook已经成功上市,在仅仅是依靠各种小功能的推陈出新,facebook还能这样“执政”多久?新鲜是网络世界中重磅地位的一颗原子弹,当一个“facebook-2”出现时,facebook依靠什么继续生存下去?

  从总体上来看,facebook已经饱和,这是不争的事实,现今还未开发的网络国家—仅存还未通行facebook网站的四国,其中,中国的人口占有率最高,也是facebook必须争取的一大块东坡肉,然而,中国自己有自己的“facebook”即“人人网”“开心网”而且,facebook并非完全符合中国社交的国情,中国的社交模式没有那么坦白与透明化

  Facebook要因为拥有将近十亿人口的中国而改变自己的风格吗?

  这是我们拭目以待的问题

  :扎克伯格对这个中国市场的野心

  小标题:扎克伯格来了,facebook还会远吗、facebook的中国模仿者、谁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facebook”和跟facebook学什么?

  这一章节的内容,正好与我在上一章提出的问题不谋而合

  我个人认为,其实mark到中国两次说明不了什么,同上所述:中国有自己的社交网络,符合中国自己的国情,不需要facebook来开发或者调剂中国市场

  :扎克伯格的经营心得

  小标题:从退学生到CEO、扎克伯格的团队经、保持独立和拥有绝对控制权

  这些内容,我们都可以通过《facebook》一书得到答案:

  绝对控制权:是肖恩·帕克被轰走之后留给mark的礼物,五个席位中的一个席位的控制权,因为肖恩·帕克有着两次被风投踢出局的经历,从心里,踏实绝对不相信风投的

  保持独立:《facebook效应》一书中告诉我们,mark对于公司人员分为五个等级:处于倒数第一、第二等级的人,很有可能会在近期将被开除,他通过这样的手段来稳定公司人员的实力以及招聘新的精英

  :成长的烦恼

  这一章节不用多说,在《facebook》一书与《facebook效应》一书中都有谈论

  总体上来说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为

  根本不用考虑值得买的书籍

  如果你想了解facebook

  请购买《Facebook效应》

  以及《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一书

  相信可以给你答案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读后感(六):这本书不是自传~~

  提醒各位读者,这本书不是自传,主要是讲解facebook的相关内容。

  作为同龄人,无疑Mark 是成功的,他引领了社交网络的诞生~~~

  印象比较深的几点:

  1)点与点之间的关系。

  Mark在哈佛学的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他的妈妈是心理医生,整体感觉他对人们社交需求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现在越来越感慨 “点与点之间的关系” ,假设,如果不是他学了心理学,或许不会对人类的社交需要理解的那么深刻~~~

  2)沟通

  从技术岗位转型管理后,Mark十分清醒的认识到,保证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很可贵的,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潜力,十分重视沟通,提到一个部门花20%的时间来促进大家的沟通是值得的~~~

  3)机遇

  Mark 面对某个公司的收购要约时,曾提到三点不愿意出售的理由,其中一点是,他认为自己或许不会再碰到像Facebook这样的创业机会了,开始想这种观点是否过于悲观,但事后想,这样的机会真的太少了,坦然看待是明智的~~~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读后感(七):乔布斯之后看什么?

  如果有一本书不管其中哪个方面让你觉得感动,铭记于心那它就是一本好书。或许这令你深刻感动着的东西与书的主题无关,或许它只是其中的一两句话,但这足以使你记住整本书。这是我看到《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后强烈感受的一点。书中有一小部分说他想要的仅仅是离公司总部近一点的公寓,这样就可以每天走路上班。尽管他的身价已经过百亿美元,但他却过着清教徒一般的生活,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并且一直坚持工作,开的车也很普通。他在FACEBOOK上的兴趣列表中的一项是“消除欲望”。

  这忽然令我想起以前和某高学历朋友探讨为什么在当今的中国不容易出现高品质科技和文艺作品,为什么这个时代没有大师,为什么我们的电影、动画、剧作确实不如欧美,甚至连伊朗、印度、泰国的电影都频频在国际上获奖,而我们却总是与各大奖项失之交臂,一度有媒体认为是人家的游戏规则不适合我们,分析了很多结果都是人家的问题,唯独很少提及自己的问题,我这位朋友通过脱产读博的几年时间总结出来,他认为外国人之所以容易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想做一件事通常只是单纯的想做,并想将其做好,纯粹是兴趣所在,是精神的向往,很少掺杂其他欲望。而中国现在因为极度追求经济效益,很多事情都朝金钱看,导致人们只想尽快看到结果,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高的经济收益,而对于过程则不那么精益求精。所以暴发户心理、炫富等行为举止在我们的国度见怪不怪,名车豪宅都是身份的象徵……我们恐怕很难想象一个“贫穷的有钱人”是什么样。而没有这些夸张的花里胡哨的物质欲望的扎克伯格更容易在他兴趣方面取得成功,因为他喜欢做这件事,不在乎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到更多的钱。

  这又令我想到不久前热播的印度电影《三个傻瓜》里,其中有一段台词大意是,如果迈克杰克逊的爸爸逼他成为拳击手,如果拳王阿里的爸爸逼他去唱歌,想想后果会有多恐怖。我想,我们很多人现在从事的职业都是家庭帮我们选择的,可能是高薪的或者是前途不错的职业,却并非我们自己真正喜欢的,所以才会有人说如果工作是你的兴趣所在那是一种莫大幸福,而绝大多数人并不能拥有这种幸福。可是扎克伯克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恰恰又得到了家庭的支持,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就送给他一台电脑作为礼物……我可以做个想象,如果扎克伯格的兴趣不是电脑而是别的什么,他依然会得到来自家庭支持和鼓励,一样有可能取得不菲的成绩,因为在扎克伯格的生命里充满了太多促使他成功的必然条件——外在的客观环境条件和他自身的主观条件,缺一不可。有人喜欢把他和乔布斯相比,我恰恰不喜欢这样,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两片的树叶一样,这只是碰巧都在年轻的时候辍学创业的两个不修边幅的人罢了,我们读者也不需要把他们进行比较,毕竟每个人的成功都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商业人物传记,因为作者从扎克伯格个人开始说起,从他受到的家庭影响,他的兴趣等等,一直到后来他从一个技术型人才逐渐转变为管理型人才,细数了他的种种管理才能。虽然我并不认为人们看完这本书会有多大改变,毕竟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与美国完全不同,但这本书多少打开了我们的一些视野,不见得会去效法扎克伯格,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生活上的提示和人生的一些不同寻常的思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