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春念想》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青春念想》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3 20: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春念想》经典读后感10篇

  《青春念想》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念想》读后感(一):o(︶︿︶)o

  《青春念想》,收录的多为先生少时作品。多么不留颜面的笔触啊,也的确是少年人的特权,写什么都可以是彻彻底底苍凉的。才不要有那样寂寞的十七岁,才不要有那样的毕业考,才不要做那样的怀乡人,才不要那样情累美人,才不要听那些悲哀的曲调,才不要,才不要……一路读来一路抛,百无聊赖,仿佛连自己都绝灭了才清净。我们有很多伟大的作品可读,有很多圆含蓄充满技巧令人感动小说可读,但这样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颓垣的决绝的年轻语言,同样不是随遇就可欣赏的,又怎是随遇就可欣赏的。青春是最可骄傲的,最可放肆挥霍的,是可以蹇着眉倚遍阑干说春愁叙秋苦而不为人数落矫情的。我想我真的懂得为什么白先勇会挑选这几篇小说成书,青春的作品自成一统,不属于过去不属于将来,只对当下负责。即使余生都在收敛着锋芒,即使有些事我们再也不忍说破,那些秾艳的青春文字呵,已是晓珠明又定,长对水晶盘了。

  《青春念想》读后感(二):青春念想

  闲来无事,只有读书。每月发了工资必要书店城市这么大,只去环湖中路的席殊。临街一间不大的门脸,轻柔的乐声绕着环回往复的书架,荡来荡去。

  在书店,白先勇的《青春念想》拿在手里,摸了不知多少次,但始终没买。最近的两年很少读书,小说读得更少。对于小说,尤其是当代作家的小说,总有种粉饰太平或者无故哀怨怀疑

  那晚,看到北青B2版PDF,题目叫做《哪里有昆曲哪里就有白先勇》。访谈寥寥,版式一般。但这促使我冲入黑夜赶到书店,带回了《青春念想》。

  青春念想,我爱这名字

  很深的夜里,在灯下,细细读起白先勇,才发觉,所谓青春念想,其实是一道断开的序列,青春过后,念想之前。

  青春的篇章里坠满城市的回忆,从桂林到台北,再延至异乡。念想的段落里,老者阅人无数,沧桑褪尽之后,了无遗憾平静回忆。青春与念想粘合在一起,在文字的记忆中不离不弃。

  ZOE帮我把PDF版放进photoshop,问,白先勇是怎么样的人?

  抱歉,不知该怎么说。

  一直坚信不了解,不发言。

  然而,有时候却管不住自己的嘴。

  “世俗上,他是国民党名将白崇禧的儿子

  文学上,他影响了60年代之后的台湾文学。

  生活上,他是同志,并且从不避讳。

  现在,他在试图保存和拓展昆曲艺术,具有建设性地不懈努力

  ……………………………………………”

  那时候,忘掉他所有的身份,将叠加在白先勇名号之前的所有头衔、称呼、荣誉统统卸掉,只读文字。

  细腻温婉,灼灼的痛,淡淡的伤,冷眼旁观着玉卿嫂在底层生活中保持精神洁净爱情的唯一;灿烂灯火浮华霓裳、烟圈雾霭背后的迷离欲望,尹雪艳在开放的希望里兀自坠落、继续生活;十七岁寂寞里少年在内心世界里冲撞,在外在世界里驯服……

  还有tea for two,东尼和大伟是如何相爱40年,15岁的夏天,他们一见钟情

  还有Danny Boy,是否知道,他的出现让另一个人有种填满生命的爱……

  不长不短的句子;不紧不慢的叙述;恰到分寸情爱,不沉溺也不薄凉,刚刚好。

  蓦然回首的白先勇说,他的故事均以人为主题

  专家撰文剖析,白先勇小说的个人焦虑和自我建构,认同与背离、个人与民族……

  其实,我看到的,只有浅浅的一点,赤子对民族文化融入骨髓向往和靠近,还有他的每个故事里,都有人死去,却不见人再生,死得突如其来,却有妥帖得不容置疑,你只能确信宿命

  有很长的时间,白先勇游居美国,他的人物也有很长的时间融在纽约的“欢乐时代”,做着自由自在的“欢乐客”,性别的确认和地域的归属始终在焦虑,但又不必费力浓墨重彩

  夜读白先勇,看一个前辈从容的活着,不在意流言蜚语,不在乎年华老去,用文字丈量感情尺度,却发现徒然无力,唯有自己体会

  男人女人,你们都在爱。

  Tea for two,一人一杯。

  2004年10月21日夜

  转眼间,两年过去,翻出旧的字。两年间,辗转多个城市,还在路上,一路上

  《青春念想》读后感(三):从小到大的青春再也不会回来了

  没想到是这样了解白先勇老师的。

  以前只关心过他的《孽子》,后来听朋友说他也是同性恋(想想还是用这个词好了),那天看到他的这本《青春念想》就思忖着买了下来。

  《玉卿嫂》是他早期的刊登在自创文学杂志〈现代文学〉上的文章,一开始我真的就以为主人公就是他,他在对庆生的描写上不惜着墨,似乎也隐约可见小时候男性的向往。

  最令我感动的是《TEA FOR TWO》,我边看边哭,哭的是那场瘟疫后世事友人亲人变故,这样的痛感以前还在看琼瑶的《船》里有过,都是“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变故之痛,或许这样比拟有些不适宜,又或许我书读得少,只能想到此。《寂寞的十七岁》和《那晚的月光》好像是每个少年必经的阶段,看着主人公少时小小不轻意的自己寻来的烦恼,再想起自己那混混沌沌的少年十七岁,读来惋叹、伤怀不止。结婚生子,无论男女都要面对,最后大家都是糊糊涂涂地当了爹当了娘,青春的面孔一本正经地面柴米油盐,烦恼再烦恼,然后老婆/老公的一声念响将你从青春怀想中拉回现实,面对的,总要面对。

  几个短篇小说,一本厚厚的青春念想,这个夏天,收获果然颇丰。

  《青春念想》读后感(四):一匹白绫上溅满了殷红的血点

  “一大匹白绫上溅满了殷红的血点一般”,这是小说《Tea for Two》里白先勇用以形容“欲望之心”的---一种重瓣的外层雪白,里层却托着一颗鲜红的花心的杜鹃花。我觉得这个比喻来描述这本自选集倒是十分的妥帖。这本自选集取名叫《青春。念想》,“青春”是白先勇一生追求的人生意象,而“念想”则是蓦然回首,从桂林而台北而异乡时时念着的人和事了(本书序),殷红的血点便是青春白绫的痕迹结局

  这本书选的七篇小说里伤亡大半不可谓不惨重,同性的主题最是白先勇聚焦的焦点。或许同性之爱总是世间的珍稀异数,热焰烈焚的瞬间灿亮,在灼人的光芒下便不好收场。前段大火的《断臂山》结局是一死一伤。七篇小说之外的一篇《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最令人动容,真情流露的白先勇就像身边朋友一般讲述着自己和他朋友的故事。我想白先勇对于医院病人病状的描写总让人有种闻到药水气味感觉与他多年照料王国祥君,奔走各个医院,四处求医的切实体验密切相关。

  然而白先勇的笔底倒是爽净,筋肉匀当,食之入味。他的爽净有种天成感,这不是说他不雕琢---相反他是极其注重技巧的匠师,《游园惊梦》被他雕琢五遍,一本《台北人》从六五年一直打磨到七一年。在他的小说里,我感到的不是上帝一般的视角,而是一种亲切感,一种旁观者而又注视着的带有温度目光,一种参与者而又跳脱不开的挂念。

  在这本书中的《我的创作经验》里,白先勇引用张隆溪教授的话说:文学教人同情。这份同情不是在云上俯瞰众生,他就在你远处或不远处,眼睁睁看着世事变迁,莫可奈何,叹一句“花落水流红”。这一声叹息里也包含了自己,白先勇自己是这样说的:“我写小说是以人物为主的,每一篇都是。我写的常是人的困境,因为人有限制,所以人生有很多无常感…我写人物时,跟他们站在同一根线上。他们的困境,我想我也有。我不是站在一个比人高的位置上去批判人。我们作家的职责,是要写出人的困境,人的苦处….文学对我来说,并非是说教,也不只是一种艺术。如果文学能够让读者引起共鸣、引起同情,文学家已经达到目的。”

  在04年,曾有幸现场聆听白先勇先生的讲演,那次自然是为了推广青春版的《牡丹亭》。患了高血压的他说起昆曲来神采飞扬满面红光,真是发自心底热爱与陶醉。现在才知道那年的白先勇已是六十七岁的人了(他生于1937年)。回想起来那天的印象,白先勇是充满活力的,因为有所眷恋有所系而活力充沛,他的气质优美的,是水般的柔美。看完这本书才有所了解,多少人和事在他眼底流转而逝,他的淡定优美是如何经过岁月的洗磨。

  《青春念想》读后感(五):[读书报告]“萌动的情窦”

  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的文学作品最早接触应该是在桂子山头的老图书馆一楼大厅的书店。大约是广州花城出版社的版本吧,一套文选摆放在那里,如同对待当年或者现在依旧很火的张爱玲的文选一般,其时的我对海派和港台的文字的了解和认知浅薄,或者从个人本性出发而产生了拒绝态度。所以在2004年的初夏时节,在我的许多大学男女同学的毕业论文选题中发现了白先勇和张爱玲以及其他诸位在中华现代文学史上声名显赫的作家名号时,我只是不一为然地一笑了之,仍然没有亲近的意图。2004年夏末出关参加工作前在家的那段时间,昼出夜伏,陆续积攒下数十页稿纸的《庄园文字》,其中即不自觉地感怀了遗留在桂子山头的青春岁月。那会儿还有经历即将爆发的“淬火”,于是也才能够接受和进入“念想”。《台北人》《玉卿嫂》等篇章里隐含或突显的“原乡”情结与“游子”宿命,居然很是打动了我“萌动的情窦”,虽然情痛之余的思念并未断绝,虽然“北方”是我的故土所在,虽然“塞外北风”知道我的哪跟神经敏感、最“灵动”、知道哪跟神经最容易“短路”,虽然北方的“南方”亦是南方,南方的“北方”仍是南方,所以不论是向北或者向南,我都近乎别无选择微妙处境,正如青春于我别无选择一般无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余生长黄土,游学江南,谋教关东。”这是我曾在个人小传中的一截自白,于是,便“走出了”《向北向北》与《向南向南》两篇游记。老四曾的博客文字曾作如是说:“真正的旅行其实是内心的旅行,在乎的其实是谁在你身边。”而我更向往的是“一个人上路”的简单深入。既然青春本就是一场内心的旅行,那么旅行的目的地与方位图总还是需要的,何况我自己首先就是一个爱好地图”、乐于行走的“行者”呢。“男儿有志是万里世界”,老父亲教诲历旧弥新,愈发显现出其睿智深邃。我也曾以之为题草就一篇国庆政治教育活动的“应景文字”。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才是让我回到作家白先勇的“关钥”。那一段“皂罗袍”,那一段“袅青丝”,均似“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这般,付与断壁残垣。”与莎士比亚并称“东西戏剧大家”的汤显诅,在导演或者策划白先勇的调度下,重现了那种“可以往来于生死线”的一见钟情或者一往情深。话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儿时在小院东厢房的粉墙上戏剧年画《柳毅传书》或者在外婆家的西厢房的《西厢记》。“或者“,习惯用语,别一种可能性吧,青春的或者是什么呢?我不清楚。(背景声是东方卫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陈辰在采访老徐同志,《将爱情进行到底》与《龙堂》中的小女生转眼已是《陌生女人的来信》与《投名状》中的“熟女”了,那两部老徐早年的电视剧作品留给我的印记应该是桂子山头西区3栋315室下铺的便携式电视机。)“孩子气”,或者古人常言之“乳臭未干”,难道不是青春的一种诠释吗?或者我所念想的只不过童年婆家的西厢房的《西厢记》吧;而在很多年以前,外婆家的西厢房早已拆除,念想早如西厢房的那张凉席带给我的瘙痒随着止痒药膏的涂抹一道化作灰烬了。再过数载,当我经历“七年之痒”时,我可能还会念想青春,也可能仍是“乳臭未干”,毕竟孩子也是从母亲乳汁中汲取成长营养的,毕竟青春的初始都是伴随着诱人的乳香的。

  《青春念想》读后感(六):TER FOR TWO

  总有那样一个青葱似的孩子,

  穿着苹果绿衬衣的安第,总觉得他有着小鹿一样闪躲着的羞涩眼睛,一如玉卿嫂中的那个男生,又像寂寞的十七岁中的那个孩子,甚至孽子中的那个王燮龙,秀美且惹人怜爱的孩子

  最初看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人是美少年之恋中的SAM,其实有的时候死亡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因为他们脆弱到无法面对,自然对生者是一个悲剧,一种遗憾

  看完了。便悲哀了,一如异性之爱,白先生在这里只讲述着生活中的快乐高潮部分,生活的平淡,悲苦,在孽子中更加将同性的无奈表达着,但这篇更华丽些,我更喜欢,因为生活再他们,是我无法想象的,宁愿他们有更多的快乐

  其实不清楚如果当时错过了,是否会更快乐些

  《青春念想》读后感(七):高贵文弱的公子——白先勇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白先勇,之前只是略知一二,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喜欢昆曲,同性恋。看此书前先看了白先生的介绍,三者皆未提到,在查网上白先生的介绍,“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的出生和对于昆曲的爱好都重点说到。于是我知道在世俗人眼里,他的出生和他的品位是他的标榜,而对他自己而言,他平生的著作和成就才是他的身份,他高贵的出生也不能与其媲美。

  书中一部分是白先生创作早期所著,他深入主人公内心,将其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又通过主人公的眼睛让读者看这个大千世界,视角独特,如《玉卿嫂》。还有一些是同性恋题材的中篇小说,把同性恋描写得毫不逊色于惯常的男女之恋。

  他的文字和我不久前读过的《北方的河》(张承志著)风格是对立的,张承志让我感觉是个穿着红背心、皮肤黝黑、身体壮实、敢于在黄河里游泳的北方汉子,而白先勇的文字透露了他是在阁楼里品茶听戏、文静瘦弱的南方书生。张承志的文字给人予力量,像奔腾不息的黄河,白先勇的文字需要人倾注情感,像涓涓细流的小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