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辉常伤感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辉常伤感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4 11:0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辉常伤感读后感精选10篇

  《辉常伤感》是一本由刘卓辉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辉常伤感》读后感(一):读了辉常伤感,非常伤感

  很多年前,就是Beyond的忠实粉丝,爱听Beyond的歌,曾经问一个年纪比我大几岁的人:这些歌都是他们自己写的吗?答曰:我也不知道。后来慢慢长大,慢慢懂得一般的歌手都是有人专门给他们写歌词的。几年之后,通过朋友了解到给Beyond写歌词的人是一个叫。。。辉的人,再后来知道这个人叫刘常辉。长大了,工作了,Beyond依然伴随着我,却越发对Beyond后面写歌词的人感兴趣了,非常想了解这些幕后作词人过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现在终于有这个机会,读到作词人本人写的书,真是幸运至极。感谢吧,感谢作者与出版社,感谢辛苦的编辑,让我有机会了解到作词人这样一群人的生活与心理,谢谢。

  《辉常伤感》读后感(二):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一直都喜欢听BEYOND的歌,憧憬、纯净、悲伤、坚持,这些情感伴随着音乐,在所有喜欢BEYOND乐队的青春额头上,都留下过最灿烂的灵魂之光。也正因为喜欢,大三的时候,还苦学了吉他,只为弹唱一首《光辉岁月》。

  EYOND的音乐使不同阶层的人都得到了熏陶,不论是疯狂的BEYOND少女族群,无数在某个角落演奏BEYOND作品的年轻乐队,还是就在我们的身边,都可以看到热爱与敬重BEYOND的人们。无论是他们是固执的、平庸的、快乐的、麻木的,甚至正处于社会的边缘,听着BEYOND的音乐,都可以在其中理解到点滴解放心灵的甘露。

  所以之前在听歌之外,一直都很少关注幕后的那些填词人。直到现在看了这本《辉常伤感》,我才对当时那个时代有所了解,对七八十年代那个社会背景下音乐艺术的发展有了基本的架构,也更加了解了BEYOND乐队当时的崛起背景。刘卓辉,香港著名填词人,我确实从没听过他的名字,但却真正听过他写的歌。

  还记得小时候,不论是谁,只要你能吼,都能跟随着BEYOND的歌一路狂吼下来。放学后,许多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前面的人哼起来,后面的人就一起:“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那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那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一刹那恍惚若有所失的感觉。学生时代已经逝去,面对社会的总总,能继续坚守理想的人已然不多……

  或许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吧,让人默然,又让人惆怅。我们都这样成长,都是这样在睁眼闭眼之间,尽力拥抱着远去的青春梦想。

  曾经也研究过怎么写一首歌,有的人说要先写词再谱曲,也有人说可以先谱曲再填词。但不论是哪一种,歌词和音乐主题协调一致,才是写好一首歌关键所在。

  《辉常伤感》读后感(三):Beyond御用填词人的岁月风华

  刘卓辉这个名字,在这个流行音乐风起云涌的时代公众知名度并不高,但在音乐圈内,他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为Beyond、张学友、黎明等大腕写过百十首歌曲,他的《大地》、《情人》等,至今被尊为经典;他在圈内被称为“Beyond御用填词人”,是黄家驹最佳词曲拍档;他的“大地唱片”、“字母唱片”更是一代音乐人的地标;他还是将内地文化引入香港的推动者,艾敬、常宽、何勇等歌手得以在香港走红。

  非常伤感,是他近年来经常在朋友间或微博上提及的词汇。人生辗转,明白他的际遇,自然明白他的心境。而《辉常伤感》这本书,便是刘卓辉三十多年来的个人随笔集,不仅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还包括歌手访问、明星八卦、生活随笔、时事调侃、作词经验,被采访的文章,当然更少不了谈及Beyond。

  关于Beyond,作者在书中如是说:“幸运的我,三十年来跟着他们(Beyond)走过《灰色轨迹》,穿过《大地》,见过《农民》,爬过《长城》,彷徨着《谁伴我闯荡》,忍受着《无泪的遗憾》。目击他们由出道、奋斗、成名、失落、再奋斗,以至解散,到个人发展。我跟他们依然不算很熟,但却都有不少《逝去日子》,回头再看,已是《岁月无声》。”这段话不仅是刘卓辉填词生涯的最好总结,也是他性格与人生的真实写照。三十年来,他始终身居幕后,为他人做嫁,当无数人被Beyond的歌声痴迷,却鲜有人知道这些经典歌曲的词作者。

  但是,这并不是他“伤感”的原因。作为香港金牌填词人,他的成功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是写歌词不需要很深的文化,关键在于把握流行情绪;二是要喜欢音乐,但不能多听同行的东西,否则不敢写。道理简单,但他的填词生涯却很曲折。起初认真写作,却反响平平,而当他在圈内声名鹊起时,填词却只是他的副业——他的正业是经商。副业比正业赚钱,固然是好事,但无心插柳与有心栽花的落差,却又让他哭笑不得。翻开这段经历,虽不成序列,但在他沉稳、冷静、克制的笔下,却篇篇有着共通的气质。他是一个独行侠,他眼中的世界荒诞、有趣、充满诱惑,但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幻象,你可以在其中游戏,但不能被它迷惑。流行音乐创造过太多传奇,但绝大多数都是一捅就破的窗户纸,它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浸淫其中多年的刘卓辉见过太多的繁华灿烂,也见过太多的萧瑟秋风,却始终未曾改变自己。他的这种态度,是一种难得的坚持,他参与流行,却不被流行所参与,所以他在这个圈中游刃有余,却始终没有被这个圈套牢。对于流行的喧嚣与浮华,他始终有着一份自由与出离。他的文字,除了感叹江山代有才人出之外,更多的则是青春对于浩瀚的那份无奈与苍凉。

  流行音乐需要一部史记,以纪念那些逝去的人与事。以刘卓辉的身份,他完全有资格写一部“Beyond传”,但他没有,因为他知道,总有新的传奇涌现,将曾经的传奇尘埋。所以,他选择了以碎片化的形式,讲述那一幕幕历史深处的细节,就像拾起一段段青春往事。也许,无论对他,还是对读者,这都是最正确的决定。

  《辉常伤感》读后感(四):曾经的“辉黄”

  选择这本书,当然是冲着Beyond、冲着黄家驹去的。不容否认,作者本人对此书的卖点也是黄家驹,在本书灰棕色的封面的右下角,有一块很醒目的紫色,上面用黄色的字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永远的黄家驹,纪念只属于逝去日子里的如歌岁月”。在标题《辉常伤感》四个大字下面,是一系列的关于作者的简介,其中排在作者名字前面的是:“Beyond乐队御用填词人,黄家驹最佳词曲拍档”。然后是作者的名字——刘卓辉。

  不过,刘卓辉并没有依附于“Beyond乐队御用填词人”这一头衔,用他的话说,“其实二十多年来都有点抗拒,因为名不符实。”当然以他的才气,他也无须靠Beyond的名头混一辈子,作者坦言:“家驹离开之前,我以作词为职业已经有点名气,经营大地唱片也有成绩,对Beyond与我的关联并不十分在意。”在本书收录的一篇《我也发声明》当中,作者很郑重地声明,Beyond最深入人心的名作《光辉岁月》和《真的爱你》都不是他写的。本书作为作者的随笔集,收录和Beyond、和黄家驹有关的文章并不太多。不过也有令Beyond迷感到温情的地方,比如《给家驹的CD》一文讲到,在2003年,一个内地搞乐队的陌生人要刘卓辉对他们的专辑提点意见,并请他将CD也转交给Beyond,“之后,我收到他寄来的五张CD,每张CD都有贴纸写着给谁收。一张给我,一张给阿Paul,一张给家强,一张给世荣。最后一张写着给家驹。我当时真是有点哆嗦的感觉,太震惊了。”文字就此结束。刘卓辉什么都没再说,但却给像我这样的读者长长的遐想,我能理解刘卓辉的震惊,但我更能理解寄CD的音乐人,当然他不会不知道家驹已经不在,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家驹的缅怀、思念,和无限的敬意。

  而除了音乐,在本书第三部分《辉常较劲》中,刘卓辉写了很多对社会的散记,其中有些东西啰啰嗦嗦的并没什么意思,不过也可以从一些文字中看出刘卓辉的人文关怀和“较劲”,比如关于内地的假钞问题就有两篇文章来说,可见一斑。

  当然我还是更期待刘卓辉再拿出经典的音乐作品,虽然我也知道,让他再写出《长城》这样的歌词恐怕是一种奢望。曾经的“辉黄组合”已经折断了一支翅膀,即使刘卓辉真的再写出《长城》这样的作品,又有谁人能谱,谁人能唱呢?“辉黄”已经永远逝去了。这应该是另一种“辉常伤感”吧。

  《辉常伤感》读后感(五):故作寂寞在一角

  知名乐评人张晓舟评价刘卓辉先生,说他的词是蜜糖或砒霜,但他老人家怀旧的八卦,往往摄取了历史的街角被遗忘的风华。

  《辉常伤感》的确是一本气质很特别的书,名字里带点“灰”,还打上了伤感的基调。封面上“辉常伤感”四个醒目的大字,用了做旧的处理,就像旧胶片上已然发黄的影像,有一种时光剥落的疏离感。让我感觉,有人穿着一条1980年代的水洗布喇叭裤,站在墙根的一角,怅然若思。

  作为香港著名音乐人,Beyond御用填词人,刘卓辉的词作里充满人文色彩与现实主义情怀。曾为Beyond、张学友、黎明、陈奕迅、刘德华等诸多大牌歌手填过上百首流行词作,包括《情人》、《大地》、《逝去日子》、《灰色轨迹》、《长城》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这本《辉常伤感》汇集了刘卓辉先生三十年来的随笔,包含他的生活随想,心路历程,创作感悟。同时,作为一名文化创业者,他创立大地唱片、字母唱片两个品牌;将内地音乐文化与歌手引入香港市场的推动者,常宽、何勇、艾敬等内地歌手得以在内地走红。

  书中,作者用沉静而淡然的笔触,信手勾勒出大时代背景下,那些闪耀着星光的歌手和明星的小故事:罗大佑、苏芮、齐豫、崔健、黄舒骏、夏韶声甚至还有甄子丹。这些故事松散而自由,不是为香港音乐史做志,更像是一件衬在华丽衣服的露出些许颜色的打底衫。当然,作者不可或缺的也提到了Beyond。趁此机会,笔者也重温了那些耳熟能详,质地铿锵的歌词,与作者所言:“幸运的我,三十年来跟着他们(Beyond)走过《灰色轨迹》,穿过《大地》,见过《农民》,爬过《长城》,彷徨着《谁伴我闯荡》,忍受着《无泪的遗憾》。目击他们由出道、奋斗、成名、失落、再奋斗,以至解散,到个人发展。我跟他们依然不算很熟,但却都有不少《逝去日子》,回头再看,已是《岁月无声》。”有了深深的共鸣。虽然全书写乐队,写词作,写家驹的笔墨不多,但是对一个Beyond的忠实粉丝来说,能重拾这些边边角角材料,已然足够开心了。

  当然书中也有一些关于三地生活感悟,作者写的很随意,完全是印象速写的模式,可做轻松一看。作为读者,对本书的期待,可能更多是在独特文字气质上获取的阅读快感吧。

  为了更好的阅读本书,体会作者的词作情怀,这些天只要去k歌,笔者一定会点唱刘卓辉先生的作品。说来很奇怪,我的师兄跟我讲,之前我唱Beyond,戾气十足,声线凌亢。读完先生的书之后,反有了伤感的气韵。这也许就是“辉常伤感”的独特感召之魅吧。想起先生的成名作《说不出的未来》中,他写到:

  “雾里看城市,忧伤而灰暗,人们在抱怨天气,互说风光,我对你倾诉,但充满了隔膜,似是我故作寂寞在一角。”

  音词之间,行走之上,辉先生总有伤而不怨,恻而不悱的淡淡忧桑,恍若沉吟,譬如神往。

  《辉常伤感》读后感(六):纪念beyond别样光辉岁月

  前几天去听了一场刘卓辉的讲座。海报上说刘卓辉是beyond的御用填词人。说是讲座,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他来天津图书大厦签售他的《辉常伤感》。本着对于香港无限的热爱和死忠,我像个小粉丝一样蹦跶着进了报告厅。场上不知有多大比例是真爱粉,多少又是路人粉呢。开场是北洋摇滚联盟干巴巴的《光辉岁月》《大地》《情人》,中场还穿插了一曲《灰色轨迹》。他们唱着不标准的粤语,也不是拥有惊艳唱功的底子,台风实在一般,甚至电吉他里有几个突兀的错音。我不算是个beyond死粉,却还是觉得感动得不行,鼻子都是酸的。当时人人上有一个来自广州的天大校友问我:“我只是想知道,现在还有谁听beyond。反正我们是不听。“

  我对beyond的回忆还要追溯到小学。因为家里住在市中心的原因,每逢各大商店开张,当地的风俗就是请一班军乐团大号小号大管小管乒乒乓乓。我一个人被关在家里写作业,就听着窗台底下的军乐版《真的爱你》《光辉岁月》《海阔天空》。当然,当时的我捂着耳朵,无比痛苦,为自己的不专心暗自责怪。当然,我并不知道这几首歌到底是什么,但是旋律和刺耳而蹩脚的错音倒是像拓在耳膜一般。这种开张方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很多年了,想起当时的土俗,竟也觉得好笑。

  那些还需要被关在家里写作业和抵抗楼下闹市中心的噪音的日子,终会是一去不返了。

  刘卓辉很矮,是岭南人会有的身高,而且很瘦,其实应该说是很薄。年纪不小但是很精神。他因为近几年在北京开娱乐文化传播公司的缘故,国语说得算是挺好。但是因为不流利,所以语拙。又因为语拙,所以听起来无限真诚。我之所以很爱听那些广东腔的普通话,大概也是觉得他们说起来很搞笑,竟也因为语言的不流畅、不自信而放下人心的戒备。真好听。

  整场讲座被一个beyond路人甲级别的主持人彻底带偏了方向。满场的心灵鸡汤,我身边的好朋友都玩起了手机。比如那个笑容饱满而露出锋芒专业姿态的女主持嗲嗲地问:”我特别喜欢您的《真的爱你》的国语版《我知道你的迷惘》。您能谈谈,为什么那时候会,迷惘呢?“刘卓辉:”这首歌创作于1990年。因为198*9年嘛,所以1990年很迷惘。“当天是2014年6月6日。场下有稀落而没有底气的掌声,寥寥。

  ”谈谈您这次带来的这本书的名字吧。“辉常伤感·纪念别样光辉岁月”,说是一本可以解开您和Beyond、和家驹的私人过往情谊……“刘卓辉:”我跟beyond不熟的。跟黄家驹几乎都不怎么见面的。这个出版社这样写的,并不是这样的。我帮他们填词,都是用传真过去的。面是都不见的,那个时候还是用的传真。不像现在有伊妹儿的。“

  ”什么叫’御用‘?你说是刘卓辉是beyond御用叫御用,还是方文山是周杰伦御用。”

  “我不是黄家驹的好朋友,认识是认识很久,但我们的关系一直不痛不痒。”

  ”你不要来问我邓紫棋代不代表香港乐坛,不要来问我。“

  ”这上面说我为beyond写过无数的优秀词作。还有张学友、黎明。干嘛不提刘德华。“

  ”有很多人都说beyond是口水歌。什么是口水歌,是很流行的叫口水歌,还是歌词写得很口水的叫口水歌?一首歌很红,就能说是口水歌?那那么多人很红,干嘛非要说beyond是口水歌。“

  ”你说家驹不应该去日本,不然就不会出事。网上是有流传他那句话,什么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他厌烦了香港这边,又去了日本开拓市场。你是说他就没有从日本吸收一点点音乐创作和技术方面的进步吗?“

  ”很多人说beyond在家驹后时代里堕落了。我倒是真的很喜欢三个人时期的beyond,我乐意给他们写词。我很喜欢黄贯中。我觉得他们三个人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发挥。这很好,但是大家看不到。“

  我在场下暗自偷笑,真是红果果打脸。标题党媒体经济环境下,出版业为加大宣传力度的无奈行为。煽情是一种捷径,夸大渲染,喧宾夺主,借人造势,真是讨喜啊。刘卓辉也是如此不解风情地去戳穿啊,留底所有人脸红了。

  我喜欢刘卓辉的坦诚和率性。我真的太喜欢他了!

  他谈到前阵子陆港矛盾的大陆小孩香港便溺问题,说到”我觉得不管香港人还是大陆人,都是人。我从来不管你拿哪个国家的护照,你是英国人,你是美国人,你是中国人,前提是你都是人。人和人有什么不能理解的。“才是真正展现了一个港人的正常心态。然后又说到一些音乐行业市场的问题时,他承认:”我是文化人,但我也是商人。所以我不知道我在这里说这些大家是不是听得懂。“

  提问环节,我问他:”您是否觉得时下国内歌唱选秀节目已经很少人会唱粤语歌了,就算有,也是极少数很多年前的经典,而当今香港乐坛已经生产不出好的音乐作品能像当年的粤语歌热潮一样。是否我们可以说,粤语歌市场已经式微。您作为一个香港流行音乐界的艺术家、经纪人、创作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当然他答出了有关开放市场后台湾和国外流行音乐的无障碍引进以及音乐门户网站的盗版侵权行为,使得曾经的卡带、CD音乐文化酝酿起来的香港音乐巅峰期一去不返。我暗想,这些老一辈目睹着港乐衰落的老港人还真是很介意大陆盗版。想想前不久的杜先生风波,我又笑了。

  其实又有什么是真的不会逝去的。我无限怀念,那张不老的脸。周润发、张国荣和钟楚红坐着游艇,胜利归来,他们不知道更大的阴谋和杀戮就在前方等着他们。而维多利亚港,风起云涌。在beyond临近没落的那几年,在楼下听到了错音突突的商店开张曲,绕梁不绝,简直成为了我的生命底色。店铺终归是几易其主,吹奏乐队也是代代更迭。我在影院看到那国语配音口型对不上的《人间小团圆》和《窃听风云3》的大屏幕,想想那些经典的包租婆,大佬和细佬,警匪枪战,狭窄昏暗的平房,颗粒状的渣画质,”阿sir啊,你这样我们很难做的。“和”人这一辈子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啰!“一直都浸润着的,难道不就是熠熠闪亮的——光辉岁月。

  《辉常伤感》读后感(七):不是我所想的

  很多年前,就是Beyond的忠实粉丝,爱听Beyond的歌,曾经问一个年纪比我大几岁的人:这些歌都是他们自己写的吗?答曰:我也不知道。后来慢慢长大,慢慢懂得一般的歌手都是有人专门给他们写歌词的。几年之后,通过朋友了解到给Beyond写歌词的人是一个叫...辉的人,再后来知道这个人叫刘卓辉。很多人说没有他,Beyond只能算是个二流乐队。长大了,工作了,Beyond依然伴随着我,也越发对Beyond身后写词的人感兴趣了,非常想了解这些幕后作词人过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跟歌词所写有何种联系,还是就是他们生活和期盼的缩影。

  本书借羊头卖狗肉,以Beyond为托词,实则是刘卓辉的个人经历。文中并没有太多描述,与我所想也有较大偏颇。大多写的还是发展史,他和歌手们的一些故事。只是因为我是冲着封面黄家驹去的,看完之后还是失望的。

  《辉常伤感》读后感(八):他与光辉岁月无关

  文/飞熊

  经常有人误会,《光辉岁月》是作者刘卓辉的作品。这本书,又以辉字为名,我也着实误会了一把。看到书名,看到推荐语,我以为这是一本关于Beyond乐队的文字,至少与《光辉岁月》有很大关联。这个Beyond的御用填词人,用他自己名字的“辉”借到了Beyond的些许光辉,或许这也是一种营销推广的手段吧。他的上一本书《卓越光辉》基本上和本书使用了同样的命名思路。

  这本书总共三章,但这三章在篇幅、文字的力道上的变化,使得我不断的改变着对这本书的认知和预期。

  这本书和《光辉岁月》、和Beyond的关系都不大。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最初的期望落了空。虽然作者自称是Beyond乐队的御用填词人,虽然他对歌词的理解和我们认知中的Beyond的气质基本一致,但这本书里提及Beyond的篇幅实在太少。不过,还好,读过第一章的前几篇文字,我就被作者那支神奇之笔下的文字吸引住了。

  第一章——辉常动听,完全可以看成一部短小的流行音乐史。不过,它只能是部断代史,时间锁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同时,它也只是描述了流行音乐中的一个分支,甚至不是主流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更关注现实和社会问题,我们熟悉的代表人物如罗大佑、苏芮、Beyond等。在认清了这诸多限定之后,作者用他的亲身感受和安静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个重要的人物,这些人来自台湾,香港、内地、甚至西方国家。

  第一章里出现的那些人,有些我们很熟悉,至今还活跃在流行乐坛上,如罗大佑、苏芮、齐豫、崔健。但也有很多我们不是非常熟悉,如陈哲、黄舒骏、卢冠廷、夏韶声......而在第一章一再提及的一个重量级音乐人,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在发现罗大佑之前,作者最喜欢的音乐人。在这一章的最后一篇文字上,作者使用了这样的标题:布鲁斯.斯普林斯汀:诉说社会不安,从而明确了这本书的重点方向,也和书名的“伤感”二字遥相呼应。

  我个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中最具分量的一章,逝去的八十年代,那群执着的音乐人的形象......好像有一股桔色的光,这些许伤感之后,带来了些许温暖。作者的文字冷静平实,在勾勒出那个时代大背景之后,我以为作者会在下面的篇章中显示更恢宏的画面。

  第二章,辉常伤感。或许是为了应题,这一章前几篇文字都是关于Beyond乐队的。但短小的篇幅,浅淡的笔触,很难给我们比较清晰的印象。作者和Beyond怎么合作的呢?我所期待的那些细节,即使到读完本书,也没有发现。

  如果没有第三章,我就可以给这本书五星推荐,毕竟是娱乐圈中的人能写出如此认真的文字,真的不多。第三章的文字篇幅更短,干货几乎没有。就像是那些碎碎念式的日记,自己看看或许能勾起更多回忆,但作为出版物的一部分,给读者看,未免太过牵强。

  后记中,作者透露了成书的部分情形,叫我觉得他真的是无心写书。这似乎也就解释了,正文三章在风格篇幅上为什么如此失衡。

  作者刘卓辉,之前还出过一本书,叫《卓越光辉》,我没看过,或许那本书中有更多的关于Beyond的内容把!

  《辉常伤感》读后感(九):黄金一代

  在体育圈里,我们经常会听到“黄金一代”这个名词。所谓的黄金一代就是某个时段里大批涌现的出色人员。音乐圈也是如此。

  这本书是作者刘卓辉30年来的文章总汇,其中包括了乐评、歌手访问、生活随笔、时事调侃,当然还包括作词的经验,少不了谈到beyond。其实,对于那个年代的音乐我并不很了解,在我开始热衷音乐的时候,已经是“四大天王”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了。虽然书中提到的音乐人都已不再活跃于主流媒体,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们曾经如此的辉煌过。每首歌都那么经典,传唱度很高。

  90后的同事那天在感叹,00后都已经14岁了,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呵呵,那我们80后不是更老。我一直觉得老与不老,完全看心态,年龄只是一部分而已。

  至于Beyond,我除了那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他了解不是很多。他们主演过的一部电影《莫欺少年穷》,我到还留有一套碟片,但也全是为了王菲啊,哈哈,但是这部追求音乐梦想的片子,当年还是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挺励志的。

  音乐人罗大佑曾经这样评价Beyond:“香港没有真正的音乐人,除了黄家驹。这样的人降临在人世间本来就是奇迹,上帝不会再派一个音乐天使下凡了。”

  陪伴我们成长的那些音乐人放佛一夜间都老去了,各种选秀歌手、酒吧歌手、网络红人啥的,我真没几个能记住名字的。可能我们的音乐真的老了,但是它一定是百听百唱不厌的。

  这篇不完全是书评,只是看完书的小感受。书的内容很专业,我这个新人还驾驭不来。看完书后马上去下了林忆莲版的情人,真的好听。

  《辉常伤感》读后感(十):岁月无声,词曲留音

  每次和朋友聚在一起弹唱,几乎都要唱上一首Beyond的歌。也因人在澳门,朋友都会弹唱,语言不成问题。而刘卓辉作为Beyond的御用词人,让我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转向了他。读到这里,你或许会问,《光辉岁月》是不是他写的?错了,黄家驹也是才子,词曲都是他所作的。若说到刘卓辉的代表作,那就是《说不出的未来》,不仅对时代做了敏锐反应,更是一举唱透人心。

  “我对你倾诉,但充满了隔膜,似是我故作寂寞在一角。爱上了电视,不需要思索,模糊面对工作,日夜去奔波。”

  写词,本非他经商主业,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拥有双重身份的他,作为音乐人,他被赞誉为黄家驹最佳词曲拍档,同时,他也为张学友、黎明、谭咏麟、陈慧娴等著名歌手作词;作为一个商人,他使“大地唱片”、“字母唱片”成为音乐界中的地标;他也致力于将内地歌手引入香港,如艾敬、常宽、何勇等。

  以往听Beyond的歌时,常常只是享受摇滚,或是偶对歌词露出赞同。今日再读他的散文选集,才渐渐对他的写词方法有了自己的见解。他的歌词多为反映现实,或富有政治味道,不论是社会性还是后来的情歌,都以写实为主。而歌词的不同,是看为哪个歌手写作而产生的差别。

  他的歌词,也捧红了许多歌手,自己却退居幕后,甘为他人做了嫁衣。他的填词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初时有心写词,却让当局觉得敏感,要求重写;而情歌又非他所喜,他想来不是想象力丰富的人。相比较Beyond的歌,今日流行音乐的大量诞生,让它泡沫迭出,不觉牢靠,但真正的好歌,能经过时间的考验,更能让一代代人传唱。

  而在音乐圈浮沉多年的他,更是让他落笔成文,伤感中不见阴郁,幽默中更显豁达,纵然文中内容各有千秋,然篇篇共通,读来颇长见识,在这音乐中,不知不觉温了人心,暖了耳朵。他通过与不同朋友的聊天或采访,侧面写出了他对各个朋友的欣赏与喜爱。这样的采访,不如说是对七十、八十年代音乐的非正式断代史,生动地描绘了歌手的个性与对音乐的观点。对年轻人而言,这不仅让他们熟悉了Beyond,也对这个相对遥远的时代有了大体的了解。而后半部分,看似轻松的随笔引起了我的共鸣,港澳离得近,连读带着粤语的文章也不觉生分。

  岁月无声悄然逝,词曲留音凭人记。说的,就是这样的作词人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