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读后感10篇

2022-05-16 02:09: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读后感10篇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是一本由伍德著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读后感(一):生命的选择题

  假如你是那位微软大中华区的市场总监,一边是年薪百万美金的工作、和比尔盖茨共事的荣耀,还有位如花似玉事业有成的未婚妻,享受都市的繁华生活和美妙的海外假期;而另一边是奔赴尼泊尔和越南的穷乡僻壤,为那里贫困的儿童们募捐书籍和学费,而自己却全然没有报酬,你会如何选择?

  可能很少有人会像伍德一样选择后者,有良知的人们大概会说:干吗不在微软拼命赚钱,再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

  人们都喜欢听故事,人们更喜欢完全真实的精彩人生。

  这本书,就是伍德的故事和人生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自传,也不仅仅是一本慈善号召书;我宁愿将它归为励志类,或是哲学类的书籍。因为这里面要告诉大家的正是一位主教曾经说过的:除了思索“你是谁,你想做什么?”,不要想其他任何问题。

  伍德的选择是有理由的。

  一、尼泊尔那些孩子们明显要比盖茨或者微软更需要他。

  人追求的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也愿意投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的地方去。很显然他离开了微软的重要职务,可后面还有千千万万的青年才俊争抢着担当如此重任。对于微软或其它商业巨人而言,公司发展壮大后,努力和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在减少。而慈善家的圈子里面,却缺少一个市场精英将慈善事业做得如此系统,能够帮助那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二、他能够在他的选择之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当他切身感到自己能够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丝改变,他才清晰的知道:如果我们拿出一些东西,给予那些不幸的人,我们的内心会因为知道自己已经把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感到温暖。而只有内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幸福。在文字跳跃之间,我仿佛看见辛劳过后,伍德看到银行账户在不断缩水,自己由一名“成功人士”变成了在旧金山买不起房子的单身老男人时,也曾经有过那么一丝想放弃的愿望。可当他看到孩子们快乐而感激的眼神的时候,他才明白是什么让他不断的坚持下来。

  三、他扩大了自我人生的影响力。

  大家可能总以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富足的物质生活。其实物质生活(也就是钱)和幸福之间的联系真的并不是很紧密。你想去买最贵的游艇最贵的豪宅最贵的飞机永远都没有个尽头,反而会在物欲追逐中丢失曾经单纯的笑颜。人追求的,包括迷失在物欲中的人们,其实不过是影响力。人们都有一种让更多人认同,更多人称赞,更多人艳羡的愿望,至多是偏激的人希望让更多的人嫉妒(所谓等着瞧)。伍德在IT行业的影响力(即使已经很成功了)这辈子也无法超越盖茨、乔布斯了,可他在那些他帮助过的孩子们以及腰缠万贯的慈善家圈子里面,却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

  伍德正如投身前线、灾区的医生和记者一般,他们都知道凭一已之力不能控制和改变过去,但是却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影响未来。他告诉了大家什么是慈善:利用怜悯心作为请求捐赠的手段是对世界上贫困人们的贬损;慈善期待人们流下的不是同情的泪水,而是看到痛苦的人不再痛苦时流下的欢乐的泪水。

  而今,通过不断推销自己的梦想,他凭借出众的商业头脑、敢作敢为的企业家精神创立的阅读空间已经让超过100万的儿童直接受益。

  他所做的一切将如何改变这个世界,通过书中的一段话尽可展现:

  在我的村庄,如同在城市里,每一个隐蔽处和角落都有酒吧。我在这些地方闲逛,养成了酗酒的习惯,我变成了酒鬼。如果这些地方曾经有图书馆或书店的话,今天的我就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2005.11.15《加德满都邮报》

  如果你还能知道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今天将比昨天更美好,你就会真正的快乐。书的结尾用了歌德评价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一句话:如果世界上所有音乐家同时弹奏这个曲子,地球就将脱离地轴。这是作者对于发展中国家儿童接受教育的感触。

  向John Wood致敬,向慈善家们致敬,向好学的孩子们致敬。

  向阅读空间致敬,向人类更好的未来致敬。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读后感(二):不够酷

  关于这本书的小结,Wei已经做得很详细,不用我再去多说了:

  不过,坦白说,看完后我是有一点失望的。Room to Read是一个伟大的组织,执行能力很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的强大的筹款能力(这也是书中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在社会创新上,它并没有做得更多,它所从事的业务、采取的方法更多还是传统NGO的套路,只不过John Wood把它做得更有效率而已。

  不错的家伙,但是不够酷。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读后感(三):谁在改变世界?

  两天看完John Wood的《Leaving Microsoft to Change the World》。是本很好的书,推荐。

  John创建的的Room To Read 做的事很简单,就是给发展中国家的小学校捐书、盖房子、发放奖学金、办计算机室。这好像和中国很多组织干的事没什么两样。但为什么Room To Read发展这么快,并且非常有名呢?它的秘密是什么?以下是我的观察:

  1. 结果 结果 结果

  美国充斥了各种名目的非营利组织,人们的慈悲心也在各种场合被挑起,人们都知道世界别的地方有多坏,也非常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是怎样捐钱才能改变世界呢?很多人捐了钱以后都不知道钱用到了哪里。而且,好像无论捐款人捐多少钱,世界还是一样糟。他们需要看到改变的希望,看到捐助的结果。

  Room To Read的几点创新:

  • 给捐款人希望

  John和安猪同出一辙,他们不用悲伤可怜的孩子的照片,而是用真实的快乐的农村孩子的照片。这给捐款人改变世界的希望,而不是被刺激了的怜悯心。

  • 运营费用保持在10%以内

  John坚持组织的运营费用保持在10%以内。这是个挑战,但是他们坚持着,把其它的款项都用在了项目上。

  • 明确目标

  当John募捐的时候,他不用一个空洞的美元目标,比如今天你愿意捐三万美元吗?他用捐款的结果作为目标,比如他问大家,你愿意捐一个学校吗?8000美元。一个图书室吗?2000美元。一年的女学生奖学金吗?250美元。这让捐款人明确地知道捐助的结果。捐款人可以得到学校的照片,如果愿意还可以自费去看看那个学校。

  • 执行

  John在书里这方面提得不多,但从侧面可以看到,他们在每个国家的地方团队执行得非常出色,并且项目持续恒久。这是捐款人信心的长期基础。出色的执行一方面来源于团队的素质,另一方面来源于要求农村共同投资。盖学校时,要求受助父母、学校、村子付出等额的资源。比如,8000美元可以用来买材料,但学生父母需要出钱或出力来盖这个学校。这样的要求不仅让捐款翻倍,更重要的是,当地人成了项目的主人。一个重要捐助人说,只有当地人觉得是项目的主人时,项目才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 量化结果 花时间传达

  John不是拿了钱就人间蒸发的那种募捐者。他会不断地告诉捐款人款项的运用和令人喜悦和感人的结果。比如,当他到尼泊尔看到一所几年前建的学校被当地人自己筹款加建并且学生翻了一倍以后,马上写电子邮件给当年的那个捐款人。而捐款人非常高兴,马上又捐了两个学校。这钟事情不是一次而是常常发生,很多捐款人成了长期支持者,而且数额不断增加,还鼓动自己的朋友也来捐,成了组织的义务筹款者。

  John把结果量化,并时时刻刻传达。组织所有的电子邮件签名都写着最新的数字:多少学校、读书室被建立,多少书本被捐出,多少奖学金被发放。他让捐款人和支持者(包括组织成员)看到努力的成果。

  2. 钱 钱 钱

  John发现地方团队不缺乏项目,也不缺乏运作这些项目的能力,唯一的局限是钱。筹款能力限定了发展速度。他说,“No capital, no changing the world. 没有钱,就改变不了世界。”。Room To Read后来的成长速度和名气来自出色并且创新的筹款能力。

  那Room To Read到底怎么筹款呢?第一次,John只是发了一个感人的电子邮件给朋友们,并鼓励他们转发,看谁有旧书捐给尼泊尔的孩子。他本以为会收到几百本书,没想到,寄来的书挤满了父母的车库,有几千本。他不得不从澳大利亚飞回美国整理这些书。这是第一次例证:电子邮件的威力,他的朋友圈的力量,这些人回报的愿望。

  Room To Read收到的大部分捐款来自专业人士(中国称作白领)。John自己就是个白领。他出身中等收入家庭,从小疯狂爱读书。父母觉得买书太花钱,就买了一辆自行车,让他到公立图书馆借书。他后来毕业于西北大学的Kellogg商学院,在微软市场部工作八年,离开时是微软中国的一个Director。John 能直接影响的是他的朋友。这些人和他类似:能有今天的生活工作机会,往往靠教育,往往一路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他们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教育机会也心存感激,很想回报。但不是每个人能像John那样辞去工作,全心公益。John给了这些人一个回报的平台,志愿工作不是简单地在会场搬凳子等,而是筹款。这些白领用热情、能力和同样高素质的朋友圈给Room To Read带来了不断的捐助。虽然每个人不能出手巨资,但每个人几百、几千,再从美元换成尼泊尔当地货币,就促成了一个个读书室和一间间学校。而且,因为世界变平了,白领们今天在美国上学,明天又去亚洲、欧洲工作,Room To Read的筹款party也遍布了世界每个富裕的城市。有一年筹到最多款的是香港的志愿团队。

  美国人类学者Margaret Mead说过 :

  quot;Never doubt that a small group of thoughtful, committed citizens can change the world. Indeed, it's the only thing that ever has.

  不要怀疑一小群充满思想和责任感的民众可以改变世界。事实上,这是以前曾经发生的唯一事件。"

  上句话2004年曾对安猪震撼很大。但他现在常用的一句话是:

  “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

  我疑惑了,到底谁改变了世界?一小群人?还是每个人?

  通过Room To Read,我开始明白:世界的改变,是在一小群人带领下,很多人都做了一点点。当今,这一小群人,和参与的很多人,很可能是出身平民、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白领)。

  3. 行动

  John在书中不断提到要“Think big, set bold goal”。但当年只是去尼泊尔旅游,不小心被拉去参观小学,然后老师请求他下次带些书回来。当他发捐书的电子邮件时,也没想到会寄来几千本书。就是第一次送书到尼泊尔的时候,也没想到将来会辞去微软从事公益。哪怕离开北京搬到旧金山后,给组织起的名字只是“Book for Nepal 捐书给尼泊尔”。后来要向越南捐书的时候,越南人还觉得组织的名字很奇怪呢。所以,我并不认为开始时他真就想得很大。他只是当时就行动了,没有等一切答案都在那里才行动。他说:“If you want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don’t focus on the obstacles, don’t ask for permission. Just dive in!! Stop Talking, start Acting. 如果你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注意力不要集中在困难上,不要请求别人支持你的观点。跳下去干就行了!!停止说话,开始行动。”

  现在说这样坚决的话,并不意味着他一路走得很容易、没有内心的挣扎。每当筹款得太累了,或长期面对有限的资源,他会找机会回去尼泊尔,看看学校和学生,找回一切努力的原因和感动。有一次,他跑步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梦想房子在被出售,就冲了进去,但看了价格后非常沮丧。他向朋友抱怨,难道四十岁的人了连在旧金山拥有一个居所都不可能,就是因为这个Room To Read吗?他的朋友引用了下面的话作为回答:

  “Do not wish to be anything but what you are, and try to be that perfectly.

  不要希望成为任何人,就做自己吧,并且把自己做好。”

  - St. Francis de Sales

  但是John的确和很多美国常年做NGO的人非常不同。当其它的NGO是朝九晚五时,他把高科技行业拼命工作的精神带进了公益。随着组织的成长,他并不满足作为帮助一个小国家的一个小组织。他希望组织能一个一个国家复制下去,通过像星巴克一样的规模来解决教育这个世界问题。

  4. 人

  John 选的团队成员都和他一样。他们开始时不拿工资倒贴钱都愿意出人出力。组织从事的事业本身就是他们的梦想。他学微软的二号人物Steve Ballmer(一号人物是比尔盖茨),非常重视结果和数字。比如,面试的时候,会问:我们捐了多少本书了?这种问题,只有对此事业完全热衷的人才会去钻研并记住。从他开始,到全职人员,到志愿者,人的素质一直没有降下去。

  2007年7月23日于深圳

  后记:这篇文章要感谢Lynn和Jerry。是Lynn从硅谷写来邮件要寄给我这本书,又是华南理工的大学生Jerry将自己还没看完的书寄给了豆瓣上的一个陌生人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读后感(四):书有些贵了。

  评《离开微软,改变世界》

  之所有买这本书,也是因为别人推荐,当时也没有怎么想,连简介都没有看,只是看到微软的大名,什么牛人改变世界?又什么新科技?

  拿到书之后,完全两个概念,一个想的是纯商业,而john wood讲的却是他的慈善事业。所以这本书john一旦开始大谈特谈他的慈善事业时,我就开始大段大段地进行跳跃式阅读;一旦讲到他在微软工作的经历、感受时,我看得比较仔细。尤其是书中讲到鲍尔默时,我觉得我都从鲍身上学到不少东西,真是个牛人,我太喜欢了。对我而言,全书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这里了。

  回过头来想想,这本书有道理卖那么贵吗?确实觉得有些贵了。

  最后想说:我对中国的一些慈善机构一点儿信心也没有,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他们有什么举措,有什么成果,唯一能让我想到的就是:贪污。福利彩票那么多钱,都做什么事去了?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读后感(五):一次旅行引发的意外人生

  约翰·伍德,本书作者,曾任微软亚洲区的高管,后在微软中国公司占据第二把交椅。名声显赫,职业前景那是相当的灿烂,身边有个关系不错的女朋友,手里还握着不少微软的股票。那个时候全世界还没跨过千禧年,在他的前方即将出现的工作安排是上司比尔·盖茨访问中国。

  然而就在这个职业生涯节节高升的当口,一次尼泊尔度假旅行为他离开微软埋下了种子。他无意中被邀请参观当地的一所学校,却发现那里有一个空荡荡的图书馆,墙上挂着一张破旧的、卷了边的世界地图,依旧可以看到苏联、东德那些早就不复存在的国家。而仅有的一些书因为怕孩子们损坏,就锁在柜子里。让我们看看他们的宝贝吧:一本爱情小说,封面是一对衣衫不整、激情拥抱的情侣;一本厚厚的艾柯的大部头小说,还是意大利文的;孤独星球的《蒙古旅行指南》,还有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人》。这些晦涩难懂的书可能是路过的旅行者们留在学校的,我猜他们自己也看不懂,反正统统都不适合孩子阅读。

  “学校的450个孩子没有书读,在一个物质资源如此丰富的世界,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伍德感到震惊和疑惑。然而就是离别时校长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许,先生,有一天你会带些书回来。”

  我们很难去体会那种没有书的世界中,那些渴望通过书本来学习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小脑袋里充满着奇思妙想,然而就是没有书这把钥匙来打开他们的门,通往这个神奇而又真实的世界。相比起来,我们有书读的人是多么的幸运。

  伍德从小就喜欢读书,不过家里没有条件为他持续地买书。但父亲想出了个办法——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于是他就可以周末骑车去公共图书馆了。他还和图书馆服务人员搞好“关系”,可以超过规定数量而多借回几本。小伍德在解决读书问题上还颇是个商界精英的苗子,他画画向邻居出售,在父母不让他去卖画后,他就雇他的小伙伴去卖,5美分卖出的画,他能得到4美分。可以说,伍德从小就是和书亲近着长大的,他的祖母、母亲、姐姐都经常给他讲书上的故事。他能够回味那些美好的时光,那些精神上的滋养,他也意识到了如果没有这种从小与书的亲近,那么孩子的成长将有多么大的缺憾呀。这些尼泊尔的孩子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孩子一样聪明,甚至更富有求知欲,但却在起跑线上就失却了很多机会,仅仅是因为没有书读。

  他想象着用牦牛队驮着一包包的书走在尼泊尔山间乡村路上的情景,他答应再回来,他也信守了他的诺言。而且人生也就此转向,踏入了一个充满荆棘但风景旖旎的花园。

  在我看来,人生之路的改变往往不是纯粹偶然的,很多因素在以往的经历中形成然后都沉淀下来,不知不觉中酝酿着,一环扣着一环。也许松散,但只要碰上了看似偶然的机会,那么一扯就能扯出一串改变的原因,而且是非常强烈地吸引你去完成改变。伍德就带着那个为学校做点什么的念头,履行他的诺言发动朋友募集书籍,然后再回到尼泊尔,看到孩子们兴奋快乐如天使一样的表情,他自己获得了快乐,发现干点什么原来意义那么重大,对世界的改变是看得见抹得着的,最终他“不得不”离开微软。接着伍德创建了“阅读空间”组织,专门从事帮助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公益事业。

  有的人说因为他有钱,有钱人才能搞慈善,才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事实上,他并不是像很多CEO那样富得流油。他也只是个高级白领。在网络泡沫破裂、微软股价大跌时他也在发愁维持理想继续前行的资金来源。伍德是作为一个桥梁去筹集资金给孩子们建学校、图书馆,资助女童上学,可他自己的储蓄也随着他的事业而直线下降。而且他付出的不止这些,为了他的事业,他和女友分手了,一直到书的结尾40岁生日时他还是个光棍。

  公益慈善事业并不是富人的专利,也不是有钱就可以获得成功的。我觉得成功更多的还是源于人性中的一些善的力量。伍德的勇气和魄力,对事业的执着和投入,对立刻行动的重视而不是等着完善原来的谋划,再加上微软的管理经历,是这一切塑造出了一个公益组织的领导者,而不是地位和金钱。

  伍德从一个承诺开始到一个组织的成立,从一个人孤军奋战开始到前线团队遍及亚洲许多国家,一步步走来,我们读出了他的艰辛,也体会到了他后来的成就感。虽说离开微软开始的日子不太好过,但是改变世界的效果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证明他当初选择的正确性。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1/3的商业故事+1/3的世界游记+1/3的人生际遇=一本100%的好书”,伍德满足地站在驮着书的牦牛旁,面带微笑,仿佛回到了当初人生改变的起点上。我得庆幸我选择伍德是正确的,他给我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作为一个没有钱买书的学生,能够迅速读到这么有启发性的书还得感谢首都图书馆,由此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约翰·伍德先生最初何以在尼泊尔感同身受,许下了那个改变了他一生的诺言。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读后感(六):跟着你的心走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很容易让人热血沸腾。只是一个小小的念头,只因伍德坚持了,竟变成这样大的一个事业。

  不仅想起,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某件事很难,是个大挑战,我们要认真分清形势,要知己知彼,要胸有成竹,才能把冒险变为无风险,才能开始行动,一举拿下。可是事实往往是,我们想得越多,发现越难;当我们终于决定开始时,却也发现世界早已不是当初了。所有的准备,所有的计算,全部变成了一个笑话。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考虑,不是分析,而是去做。先开火,再瞄准。因为不开火你瞄准上万次也不知道方向是否真的精准,开火了,错了,那就重来,至少你知道这个点是不对的。

  伍德的人生,或许注定要不断为金钱而烦恼,但他的人生,比任何人都要圆满。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正做着上帝拯救世界的事情吗?

  其实他只是个凡人,一个在我们周围虽然不多但也司空见惯的精英。只因为在心念一起的时候,他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一直以满足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配合高效率的行动,然后,一切就水到渠成了。当你一直按着自己的心在走,当你一直在追求着卓越,成功也就从梦想变成路标了。

  其实这本书给我更大的震撼,是人脉的力量。我想这本书不亚于任何一本宣扬人脉重要性的书。阅读空间的每一个成功,都来源于伍德团队的努力。而这个团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大批资金,可以在短时间内号召超级富豪,另一边,也可以鼓动普通人参与进项目,大家共同努力。伍德及其团队在聚集资金方面的能力让我折服。这和他及其团队庞大的人际脉络息息相关。

  在这本书中,处处透露出伍德在微软工作多年所积累下的管理经验,这些经验帮他成功运营了阅读空间,我想,对很多人来说,也是有益的。

  Anyway,这本书值得一读。说能改变你的世界观有点夸张,但,至少能让你的心灵震撼一次。让你明白,其实,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读后感(七):微软会主动颠覆Windows吗?

  哈佛商业出版社的一位优秀编辑给我发来了一份电子邮件,转发了一篇BBC文章的链接,标题为“Windows会被颠覆吗?”我没有点击链接查看,因为答案是肯定的。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可能被颠覆。关键问题在于,这种颠覆性破坏会加强还是毁灭现有的市场领导者?真正让人感兴趣的问题是:“微软会主动颠覆Windows吗?”

  每个行业都存在破坏的力量。纵览所有行业,破坏的可能性无处不在,只不过某些行业里这种破坏力量爆发得更为迅速,正如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其新书《创新者困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中所指出的,市场领导地位不仅不能成为破坏的缓冲带,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以管理经典著作《追求卓越》为例。书中提到的一些卓越公司在该书出版后依旧表现出色,然而像Amdahl、Atari、Data General、数字设备公司、伊士曼•柯(Eastman Kodak)达和凯马特(Kmart)等公司,则都遭遇了严重的经营困难。事实上,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教授菲尔•罗森茨韦格(Phil Rosenzweig)在其著作《晕轮效应》(The Halo Effect)中分析指出,《追求卓越》一书中提到的卓越公司在该书出版后的经营业绩总体上要逊色于股票市场。

  微软表现如何?Windows(视窗软件)是上个世纪最成功的商业奇迹之一。不管你怎么抱怨它最初是个问题颇多的软件,或者赞叹苹果公司的软件总是要领先一代,微软还是占有了垄断性市场份额,并且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一切也会过去。由于电脑在与其他计算设备竞争中失去垄断性,而新开发的计算模式也在不断降低操作系统的重要性,Windows受到了生存威胁,。

  变化已经开始发生。一种被称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模式——用户体验到的许多功能存在于自家电脑之外——可以降低电脑内安装软件的重要性。不断增加的移动性和相互连接性,将加快云计算的兴起。

  而且,诸如苹果的iPhone、亚马逊的Kindle无线电子阅读器、索尼的PlayStation3以及任天堂的Wii电子游戏机等设备的迅速普及,降低了电脑的重要性。

  微软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积极地应对未来没有Windows的世界。BBC文章中提到,微软公司内部正在研发了一个代号为Midori的系统,该系统“以互联网为中心,不再依赖于把Windows与一台个人电脑相捆绑”。

  这是一个颇有前途的举措。但是Midori和其他举措背后真正的问题在于,微软将在多大程度上放弃Windows?

  微软的强大惯性将会使其带着Windows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世界。公司急于将现有商业模式——绝大部分增长来源于电脑的销售——融入新兴市场领域。如果微软不改变做法,就将失去从破坏性增长中崛起的真正机会。

  由于颠覆性破坏的本质是简洁性和便利性,所以总有新市场会发展起来。尽管很难想象有东西会超越个人电脑市场,但现实中确有几十亿人还没有计算能力(computing power)。每天人们都会碰到成百上千的问题,缺乏一流的计算解决方案。

  如果微软能充分利用其强大的人才库,使人们的才华脱离现有商业模式的束缚,或许它将成为将破坏性力量转化为经营优势的又一家公司。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读后感(八):梦想的距离

  看完了<三杯茶>后,再看<离开微软改变世界>,心里真的是由衷的佩服他们。摩顿森因为登山时的一句诺言,回到巴尔蒂斯,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教会了我如何去爱,如何去奉献。。。

  约翰伍德,一名微软的高官,却在一次去尼泊尔,这次为了放松的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喜欢那里的人们,从美丽的海边公寓变成了长期租房,从体面的高薪阶层变到为自己的生活而愁,他放弃了女友,放弃了微软,选择了尼泊尔,选择了"阅读空间”。从书中知道了尼泊尔的文盲率打到70%,是世界上最高的,还有世界上有8.5亿人缺少最基础的文化教育,而女性占了三分之二。但是其实一位女性受了教育可以教育一个家庭乃至一代人。

  约翰与艾琳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去筹集资金,每一次洽谈他们都极力做到说服那些投资者,“阅读空间

  ”明确的资金流向和能亲眼去看自己的前所建立的学校的承诺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一笔笔的钱进入户头,一所所学校建立起来,一本本书捐助过来,终于,他们的呼声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有更多的人听说后都默默的捐钱,有省零花钱的小孩,还有老人。。。他成功了,不论开始有多少人反对他,觉得这不现实,觉得她说大话,可是事实证明了他的努力他的决定是对的。他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

  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应该多问问自己这个问题,不论梦想有多么到,有多么遥远,只要有勇气,只要肯付出,就一定会实现。我记住了微软的那句口号:go big or go dream.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读后感(九):沉寂十五年后,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微软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

  沉寂15年,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揭秘微软公司成功前后鲜为人知的秘密!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 张亚勤 博士作序推荐

  博客园、CSDN、51CTO 首页鼎力推荐

  互动出版网计算机畅销第一名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 张亚勤 先生——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软件不仅是智慧的结晶,也是信仰、尊严和魅力的代名词。

  CSDN总裁蒋涛先生——难得看到能真实反映软件项目开发实践的情景

  博客园李会军先生——我并没有立即去看这本书,随手放在了桌边,晚上躺在床上顺手翻了一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看到早晨5点多才睡觉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读后感(十):对于此书的只言片语

  这是一本微软前市场总监约翰·伍德(John Wood)写他创办阅读空间(Room to Read)的故事。他在实现一个梦想,让世界上的每个儿童都有书读。

  一口气读完此书,我阅读时的表情估计十分的滑稽,脸上呈献出了各种表情。感动之余略显欣喜,又带有一丝的惭愧。起初我以为这本书只会让我感动,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意向不到的感受。一开始Wood为尼泊尔学校捐赠图书的确催人泪下,当Wood回到微软又仿佛去到另一个世界,微软的那些琐碎的事儿反而勾起了我的兴趣,甚至忘了他不久后就会离开微软去改变世界。

  Wood偶遇的那个越南孩子小武,让多少人打心底里惭愧。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条件,每周只有用打工挣的剩余的钱用三小时电脑。但他对Excel的熟悉程度却不逊于在微软工作的Wood。我们却没有利用好电脑反而浪费了太多的时候做没有多大意义的事。

  另外我注意到一个细节,Wood在微软时工作地是在北京,从他的些许文字里可以感受到他并不喜欢这座城市,甚至不喜欢中国。那些远比中国贫穷的国家是他的工作重心,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又热情淳朴。书里提到Wood从北京机场下机时看到嘈杂的人群和淡薄的人心,在写到世界其他地方时没有类似的经验,大多是截然不同的体验。不得不说,这是事实,至少的Wood的印象里,中国是一个人情冷漠却又十分仰仗关系的国度。不过这些和书的主旨没有多大关联。

  “如果世界上所有音乐家同时弹奏这个曲子,地球就将脱离地轴。”

  歌德评价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这段话是书的结尾,也是Wood多年来最深切的感受,用我们所有人的力量去打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