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演化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演化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17 20: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演化读后感精选10篇

  《演化》是一本由[美]卡尔·齐默(Carl Zimmer)著作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演化》读后感(一):珍惜感恩为人机会——五星推荐的进化论入门书

  关于达尔文和进化论,应该是妇孺皆知,至于“人是猴子变来的”的民间结论似乎已经成为了进化论的最终简洁普及版。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科学理论建立所需要经历的种种,而媒体的传播也太过精妙淡写了科学并非看上去那么轻松和充满了戏剧性。于是,进化论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代名词,也逐渐让人们忘记了进化论的本质

  环境学对于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而进化论似乎始终和“人类中心主义”是背道而驰的。理解进化论越多,你就越发觉得人类并不是站在万物之上,而仅仅有着数万年历史的人类发展比起漫长生物历史而言,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当年,恐龙统治地球的历史久得多,但是对环境和地球的影响却远远赶不上人类。

  万物有灵皆美。

  进化论只是把人类拉回到地平线,万物平等,于是在这种谦卑恭敬态度下,来看待地球母亲,我们也许会更加的珍惜自然,爱护地球。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并感恩于为人的机会。进化之树冥冥之中成就了今年的人类,这难道不是一件相当神奇事情么?按照量子力学角度上讲,这种完全随机事件发生,不正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赞美,去惊叹,去珍惜么。

  全书作为纪录片《演化》的配套文字书籍,仍然充满了诚意。卡尔.齐默应该算是很厉害的科普作家了,以前《在水的边缘》,都充满了生动有趣描述。整部书完整地记述了进化论的诞生和发展,当然,也充满了对查尔斯.达尔文的敬意。文章记述了进化论从最开始就面临的社会和科学的背景——新的理论以新的姿态出现时,总是让人充满了惊喜挣扎复杂矛盾心态。有的发现和科学证据来验证和支持一路上,经历种种。除了进化论本身而言,里面更间接阐明了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积累真理并且修改错误过程。真正的科学也是一个自我进化的过程。

  这本书让我又一次找回到当年小时候窝在被窝里面打电筒看《十万个为什么》的那种阅读快乐。也让我开始又一次对查尔斯.达尔文佩服得深深投地。这是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坚持信念才能完成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命题,并愿意花费一辈子的时间完善证明他。文章中并没有一味的歌颂达尔文,而是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去还原一个真实的科学大师。在那个时代,还没有科学家这个称呼,而博物学家也仅仅是神的侍从——达尔文就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开始了后来被后世铭记的科学事业

  文章中讲述到他成长,他的游历,他的学术观点的形成以及背后的影响,包括他的信仰。这是一个凡人达尔文,也是一个科学巨匠达尔文,也许在阅读完这部书后,我们才能真正体会意识到“站在巨人肩膀上”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实话实说,这部书让我对进化论重新充满了兴趣自己也在休息时候开始收集其他的关于达尔文的著作,例如《人类和动物表情》,当然也包括那本N多版本的人类历史经典著作《物种起源》。我似乎想要了解一个更丰满真实的达尔文,以及他背后的科学世界

  看看这本书,坚信你不会空手而归。

  也希望那些希望以后投身科学事业的小盆友和孩子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她并非外面看上去那么轻易而举——她需要的耐心信心永远年轻的那股激情。也许这样,可以进一步坚定投身科学梦想的信念和决心

  当然,毫无疑问的是,这部书最重要地方是用流畅并且美丽的文字和语句表达了科学的美丽。

  这就是属于科学的美。卡尔.齐默做到了。

  毫不犹豫的五星推荐。

  以上。

  《演化》读后感(二):我们什么也不是

  喜欢动物也对生物进化很感兴趣,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因此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和观点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不过,还是看得很顺畅,也有很多新的收获

  最大的印象是对达尔文有了比较感性认识。之前对这个人更多的是符号意义,而缺乏其作为人的了解。本书从达尔文开始,又以达尔文结束,因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太伟大,也对人类认识自身和世界太重要了。这本书其实是纪录片的文字版,作者观点应该反映的是创作团队意见。这意见毫不掩饰对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绝对支持,但并不强塞,而是有理有据,告诉你是什么,再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特别最后,作者强调进化论并不是无神论,自然选择理论是科学,是可以被实证检验的,而探讨是否有超自然的力量本身就已经超出了科学的范畴。

  对此,我是深以为然的。我也相信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同时人类现有的科学的确解释不了这个复杂的世界。而必须明白的是,我们的一切认知都局限在人类具备的感官思维的框架内,我们很难对自己感知外的事物真正理解。世界可能根本不是我们能想象得到的样子,可能是我们永远都无法理解的。

  从书中来看,达尔文对我充满了人格魅力严谨治学,又能屏蔽纷扰,静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的研究,有自己的观点,懒得解释,这个形象太吸引人了,非常符合我的三观。

  之前我脑海里的进化树还是达尔文时代他绘制的样子,虽然之前我也认识到人类的进化只是偶然事件,但还是看了这本书画出的现今学界认同的进化树的样子才有感性认识。地球生物分为古生菌、细菌和真核生物三大类,我们只是真核生物中不断进化的极为细弱的一支。

  进化真的就是不断的偶然事件的产物,并不是先进的就一定会存活。在自然条件下,某个生命种群随时可能全军覆没。进化成这个而不是那个,进化成这样而不是那样,每一个小小的步骤都充满戏剧性,一个偶然接着另一个偶然,才成就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各个生命形式。这更坚定了我近年来的历史观,我相信历史也是偶然事件决定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的偶然产物。

  鲸为什么会是水里的哺乳动物,原来是陆地上的哺乳动物又回到了水里。这不是更说明了进化没有什么方向可言,都是偶然变异下的适者生存么?

  人类总是自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经过不断进化,成为地球的唯一统治者。我很小就主张生命平等,但却也不得不承认人的力量,毕竟其他生命不得不被人类压迫。现在来看,如果跳出人的眼界,从更宏大的宇宙观来看待生命,人只是地球历史不足一提的偶发产物,恐龙不是也统治了地球,之后呢?因此人类如果坚信自己不会灭亡会一直统治地球是不是太天真?即便不提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加速后,环境遭到的破坏,人也真的不值一提。我们保证能活得过谁呢?昆虫?飞禽?走兽?更别说细菌,别说基因。《自私的基因》说得很清楚,我们也不过是其载体而已。更别说,人类自己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其实是阻碍了人这一物种的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若干年后,人早就灭绝了,地球还在,地球上的生物还在,没有智慧动物自以为是的“统治”,地球会更自然,更好。

  《演化》读后感(三):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和Hox同源框架基因

  蚂蚁娶蜈蚣做老婆,别人问洞房夜如何??蚂蚁说:“累死了!!!昨天晚上,我拨开两条腿儿,没有,又拨开两条腿儿,还是没有!一晚上尽拨腿了!”

  我知道这个段子猥琐,但是别人看到是猥琐,我看到的却是科学,或者说bagua的资料,只要本着一点点bagua的精神能力,让我们开始一段奇妙的发现之旅吧。

  在这个段子中让人困惑的显然是蜈蚣同学的腿,虽然蜈蚣的腿虽然有很多,但是如果告诉你从Gene的角度看,蜈蚣的腿和我们人类的腿几乎是一样的,一样到什么程度呢?一样到拿制造蜈蚣的腿Gene到人类胚胎上,人的腿也可以完好的长出来。你会怎么想?shock吧,吃了一大斤吧?这种Gene的名字叫同源框架Gene(hox),属于一大类的被称作是总调控gene家族的一员,hox基因对于身体发育异常重要,这种总调控gene控制我们的那一部分应该发育成什么器官也就是说比如,手臂应该在手臂的地方长出来,而不是比如长成一条腿。这种的第一条线索来自一些畸形的个体,比如六指琴魔。更奇妙的地方在于hox gene在DNA上排列的顺序和身体排列的顺序完全一致,一图胜千言,下面这张是苍蝇的hox gene和身体对比图(via wikipedia),不同颜色标识了不同gene作用的身体部位

  虽然昆虫只有一组hox gene,而人类这样的脊椎动物有四组这样的gene,但是出奇的是hox gene异常保守(比如这里的这张图片),拿生物学术语来说,就是gene上的突变很少,组成部分和排列顺序都是一致的。虽然我没有看到前面所假想的人类相关的实验,但是看到过把老鼠的hox gene替换了果蝇的hox gene,但是果蝇依然正常发育了。多么恐怖的事情啊。

  顺带bagua一下,以前有都市传说说KFC的鸡是转gene的,长着好几对翅膀,从科学上说,这显然是可能的,但是这样做的代价在现在显然是不恰当的,强烈要求流言终结者终结它。

  2009714222643456

  在进化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事件就是在大约5.8亿年前的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的事件,仿佛在一夜之间(数百万年,要知道,有生命迹象的是在38.5亿年),地球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物种,号称光动物就出现了突然出现了17个门类,有些甚至不能归之于现在的动物门类,虽然经过后来的研究校正,似乎又可以归之现有的门类,主要的原因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太奇怪了,有些甚至长了两排脚,一排在背部,一排在正常的腹部(图片就不奉送了)。总而言之,动物们对自己的身体构造进行了疯狂的实验,远比你能想到的要千奇百怪的多。[1]

  古生物学家对寒武纪物种的大爆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会突然出现了如此之多的物种,按照教主同学的说法,是外星人的作用,当时我就想,幸亏我朝没有宗教传统,否则教主同学肯定会把它归之为上帝存在事实上,这也正是那些神创论者和“智能设计”者们的论调,但是自然选择是一项如此简单优雅的学说,达尔文先生不是不犯错误,但是极少,而这一次,他又赢了God。

  寒武纪物种大爆发至少在半打书中看到,hox同源框架基因也在半打书中看到过,但是从没有想到这之间有什么联系。但是在最近的这本书中,演化:跨越40亿年的生命记录,就有整整一章就是讲述这个故事的。虽然只有300来页,而且高达88块大洋,但是个人觉得就这一章“第六章 意外的工具箱:动物进化的机遇限制”就值回票价了。

  寒武纪的物种为什么会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各式各样的实验呢?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意外的工具箱,是的,你已经猜到了吧,hox同源框架gene,既然hox gene是掌管身体长成什么样子的,寒武纪的物种同样需要它们,那么在hox gene工具箱产生以前, 动物即便想要实验自己的身体,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只有当hox gene进化出来以后,再加上书中所说的外在条件,显然是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才引发了寒武纪开始的那数百万年的突进狂飙的狂欢时代。当发展出来的身体不符合自然选择之后,当然就被慢慢淘汰了,但是hox工具箱却一直保留下来了,而且还异常的保守,也就是说非常精密,OMG,要是一个程序员写的程序能在5.8亿年之后依然运行,而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那显然是一桩至高的荣誉了。[2]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不过有意思的事情还可以稍微延伸一点。我们知道漂亮的人通常也是对称的,在胚胎发育的时候,越没有差错,最终的成品也就越对称,其间主要起作用的是激素水平。但是我们为什么是左右对称,而不是上下对称或者前后对称呢?这就涉及到书中所说的神经系统的起源了也就是脊柱了。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胚胎发育的过程,个人第一次是在人脑之谜上看到的,受精卵不断分裂,变成一张纸一样被称为胚囊的东西,随后形成一根中空的管子,两头会分别发育成两个最深的孔,口和肛门,中间的中空自然就是消化食物的地方了。而身体自然也就只能沿着管子一路排下来,也就是hox gene为什么自然是按序排列的了。不过这样的身体设计好不好呢?其中最为人诟病的,被G.C.威廉斯称为“愚蠢的设计”的眼睛就是这种设计上的牺牲者,这里就不展开了,书中的讲述非常精彩

  最后,hox gene的意义在于它是生物体可以移动,可以主动的去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成为游泳健将和掠食者。如果你用的是IPTV,上面记录片频道里面有个CCTV10的系列节目,<进化>,可以相互印证着看看。

  注:

  [1]寒武纪的物种都是软体动物,所以化石资料很难保存下来,最有名的有三个化石发现地,分别是英属布尔吉斯群岛和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动物群和中国云南的澄江化石群,对寒武纪故事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的了解一下,相当有意思

  [2]还是得申明一下,寒武纪物种爆发的原因说法很多, 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一种,是科学假说,个人以为它很有说服力。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http://hgye.blogspot.com/2011/08/hox.html

  《演化》读后感(四):人性在进化中的地位与进化在人性中的地位

  为《演化:跨越40亿年的生命记录》一书写了篇书评,近期将发表在《新京报》上。

  ~~~~~~~~~~~~~~~~~~~~~~~~~~~~~~~~~~~

  恕我偷懒,借用了《演化:跨越40亿年的生命记录》这本书最后一卷的题目。说实话,读到这个卷标题的时候,我笑了,笑作者卡尔·齐默终于不再遮掩自己的用意,把“人性与进化”这个话题明明白白地摆在了读者眼前。

  要知道,任何一个试图介绍进化论的科普作者在这个问题上都很小心,不是避而不谈,就是避重就轻。上世纪之初进化论在社会学领域的“被滥用”导致了很多谬误的结论。历史令后来者不得不望而却步。然而,《演化》一书却敢于直面这个问题。从它的英文原书名上就能看出来——《Evolution: The Triumph of an Idea》,直译即为“进化论:一种思想的辉煌胜利”。这里强调的不是进化论如何科学、如何客观、如何正确,反而强调的是它作为一种人类思想的伟大与成功。

  当然,作者卡尔·齐默是聪明的。他在谋篇布局中用尽巧思,令“人性与进化”这个话题潜移默化地漫散在整本书中,却又不着痕迹。开篇第一卷,作者用纪实文学的手法详细讲述了进化论作为一种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只见一个个维多利亚时期的人物粉墨登场,或正面,或反面,都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了进化论思想在达尔文头脑中的最终诞生。

  如果你原本期望读到一些实实在在的进化论科学,第一卷的纪实文学手法或许会令你感到失望。不过别急,这本书不会把进化论史一讲到底的。第二卷峰回路转,谈起了进化论这个科学理论本身。通常意义上的进化论仅仅讨论物种的起源与演变,并不涉及“生命最初的开端”这个问题。而《演化》一书却从40亿年前生命的起源讲起,用科学的证据直击神创论与智设论的核心。

  其实,要把进化的全过程讲清楚是很困难的。进化不是一条线性的路径,甚至不是我们通常所知道的进化树,而是一片根系茎干交错缠结的红树林——至少在生命的初期是这样的。作者并没有为这片红树林感到烦恼,而是抓住了其中同质性的节点,比如物种的大灭绝、物种的大爆发、共同进化、性的进化等等。作者采用了很多最新的科研证据,不但包括传统的化石证据,更侧重于在DNA研究中发现的精准的分子遗传学证据,来说明这些久远过去所发生的进化现象。

  然而,所有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或多或少都与我们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对进化论不屑一顾的理由是:这是一种研究过去的科学,与我们毫无关系。《演化》这本书或许能告诉这些人:你错了。我们对物种的影响不是虚无的数字,也不是空洞的宣传,而是某座岛上或某个湖中或某座森林里某几个物种切切实实的灭绝。我们发起的药物与病原体的超级军备竞赛正在向失控的边缘发展。我们自以为高等的语言能力、社会行为等等同我们进食排泄、行走奔跑的能力一样来自于进化。

  这一切逼迫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人性与进化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作者并未在书中给出答案,但他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构建答案的材料。

  《演化》读后感(五):科学有两个靶子,圣经荣幸的忝列之一!

  首先要说:这本书写得实在是太棒了!

  关于达尔文,关于进化,都可以自行去看书,这里不再多说。

  只提一下圣经、上帝和科学的战争。由于中国国情,尤其是建国后的国情,注定了大多数国人从小就被培养为无神论者。这也注定了美国上个世纪火爆的上帝与进化论大战,对我们是那么的陌生。

  总体来说,西方的科学发展史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内战,一条是外战。

  内战就是科学家之间的争论。比如上学时学物理,可以看到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一些物理学上的结论,后来又见到亚里士多德的很多领域的很多结论都被推翻,便禁不住的想,亚里士多德这哥们怎么就这么蠢?作为无数门学问的开山之父,搞出的却是一大堆错误连篇的东西,仿佛是专门用来供后人推翻所用。很久以后才明白,科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给前辈挑错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外战基本就是科学和宗教的争论了,这个至少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了,不过斗争模式一度非常残酷,比如亚历山大的海佩蒂亚 ,就被狂暴的基督徒用牡蛎壳给凌迟了,她是数学家,同时也是天文学家,不过更醒目的标识是:科学史上很罕见的美女!到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一统天下,科学潜流涌动,但稍微一露头就被穷追猛打,典型代表是布鲁诺,因宣扬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火刑烧死,伽利略也是宗教官司缠身,明智如哥白尼都是临死前才发表著作。转眼到了20世纪,宗教再也挡不住科学的发展步伐,只能徒劳的耍耍嘴皮,打打嘴仗。

  从哥白尼发表日心说,剥夺了上帝之家,到达尔文发表进化论,剥夺了上帝造人的特权,上帝和圣经作为科学靶子的荣幸,看来要到头了。

  《演化》读后感(六):生命,是场概率性事件

  我们目前还无从得知起初发生了什么,过去经历了怎样的事件,以至于有了今天的精彩纷呈。只是大体知道137亿年前的某个时间点,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Big Bang”,能量开始转化成物质的形态,从简单的粒子到原子,再到复杂团聚体,星系,缓慢却变化着。

  经历了几十亿年的变化,在这无垠的空间的某个小小角落,竟然出现了我们所谓生命的行星——地球。这是必然的吗?还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如今还无法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生命的出现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或许它是一件件小概率事件的积累而成的。

  45亿年前有颗星球形成,位置正好,不偏不移,有颗恒星长期有规律地供能,不冷不热。后来这星球还有个伴侣,也有规律地升、落。周边环境也没有大起大落了,极偶尔来点小陨石,也是带来些好运的。

  多么完美的环境,于是精彩要上演了。44亿年前,有了海洋。周边如此多的行星,如此多的星系,它那么幸运的有了水环境。这个被称为生命的源泉的物质有着许多神奇的特性。比热容很大,因此不会冷、热太快;结冰后密度变小,可以浮起来;它很简单,不与许多物质作用,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溶剂。现在普遍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

  我们不知道产生水需要咋样苛刻的条件,拥有它是个咋样的概率,但是地球就是这样的幸运。

  于是38亿年前检测到了化学物质的痕迹。生命的构成原料一件件的出现。35亿年前,最初的生命形态出现了,藻青菌;27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26亿年前,细菌上场;18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形成;5亿年前,动植物登陆.......脚步越来越快。2亿年前,各类生命都有了大体的形态,有了各自的生态龛位,生命系统的蓝图初步呈现。

  一切看似那么水到渠成,可你要知道在这几百、几千光年的范围里,有水的星球有几个?而哪怕有简单生命存在的星球,目前还没有发现。人类一直在呼唤,寻找,可是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没有回音。我们是孤独的。

  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探知欲望,没有发现及思考的加持,你会对上帝的存在深信不疑,你自然的会去构建一位极其伟大、全能的人物,只有他才能设计出如此复杂的生命。

  可惜,这一场生命活动太过珍贵,幸运到让人不禁也要多想那么点:在这广垠的天地中为何偏偏只有我们,上帝图什么呢?玩也不要玩这么孤独的事情吧?

  生命,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法则:生存,演化,其他的就交给运气了。事实是我们的运气不错,不仅不错,是好到不得了。

  看人类历史,算上早期形态,也不过是500万年,1/900的地球光景就演化到如此精湛的程度。从直立行走到脑容量的不断扩大,工具的使用,语言的出现,这需要经历多少次的改变,而每次改变都可能是灭顶之灾,演化之路至少有15支伙伴,如今就只剩下我们一支了。

  从早期出现生命到如今,需要多少种蛋白质,需要多少个基因?而这些都是从突变开始的,突变频率是极低的,如 E.coli 的突变频率是10ˉ5 ~10ˉ6 。这其中还有大部分还是无用有害的。而我们就靠每次的那几百万分、几千万分之一的有利积累到如今的精彩世界。

  只是我们现在正在毁坏这个简单的法则。“只要人类不灭绝,只要人类还存在,每次在大灭绝之后激活的、创造新物种的那个进化水龙头就永远不可能打开。看来人类的未来还相当久远,我可以预见世界上的生物多样性会停留在低点。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悲剧。”

  如果没有那颗陨石灭绝了恐龙,“让哺乳动物能够进化,适应许多以前不对它们开放的生态龛位,因为大灭绝铲除了恐龙,哺乳动物才可能利用进化过程发展出这么多的谱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其实是件好事。如果没有那次大灭绝,今天人类不会在这里。”

  而我们还不珍惜这个低概率事件发生的馈赠,确实是可悲。

  《演化》读后感(七):进化法则

  每个物种的生态龛位,就好像商业竞争中各类公司所对应的商业模式。能先发现并满足需求的公司最早占领市场,占得优势地位。但环境也可能发生巨变,某些物种被淘汰如恐龙,让出龛位,留存的物种如哺乳动物迅速进化适应环境,占领各个被让出的龛位。

  下面引自维基百科:

  两个地区,虽然地理上被分隔,但却有着相似的非生物因素,在这两个地区生活的物种会占有相似的生态位。这会导致趋同演化的发生,即是两个物种虽然无亲缘关系,但却各自独立的发展出相似的身体构造去适应环境。南极的捕鱼能手,不会飞的鸟——企鹅和已灭绝的欧洲的大海雀一样占有相似的生态位。澳洲的袋鼹和欧洲的田鼠都有挖土铲的前肢,它们在泥土中挖掘通道,捕食细小的动物,它们占有相似的细小地下肉食性动物生态位。

  对于一个地理上不存在分隔的生态系统中,在生态平衡时,各个生物的生态位原则上不重合。若有重合,那么必然是不稳定的,它必然会通过物种间的竞争来削减生态位的重叠,直到平衡为止。竞争,比如需要相似生态位的入侵物种的进入,会导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如果存在区域太小,会导致一个物种的灭绝。这就是这就是竞争排除原则。

  进化导致的是两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减少竞争的机会。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拉帕戈斯群岛的达尔文雀的进化,(适应辐射)。

  换句话说,进化以及新的物种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空余的生态位出现了,而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灾难或者地理分隔导致的。

  生态位的数量与生态系统的气候,地理和生物因素有关。相应的物种数会因这些因素的差异导致有很大的不同。极地,例如格陵兰的冰川,南极洲或是高原的生态位数就不及热带的原始森林或是珊瑚礁的多。

  《演化》读后感(八):演化

  (为什么会有性?知道答案了!!!)

  这种书一般都是很枯燥的,无聊的时候看两眼,发现还是很有意思的。

  看到性的进化这一章,明白了既然生物的无性繁殖效率这么高,为什么还要有性繁殖呢,而且有性繁殖占生态系统的主流地位。

  每种生物都被其他生物寄生着,比如病菌、寄生虫会尽力适应人体、攫取营养,而人体会尽力产生免疫、躲避寄生物的破坏。性的存在其实是人类躲避寄生虫、病菌破坏的结果。

  假设人是无性繁殖的,后代要么是母体基因的完全复制,要么产生突变。不小心突变的子女及其后代就形成了另一个族群,而且因为是无性繁殖无法与其他人类族群分享变异的基因。当某个本来比较稀有的种族人类因为没有适合的寄生物大肆破坏而扩张势力成为主流的时候,那些稀有的、对这个族群具有更大破坏力的寄生物也因为有了繁殖的沃土而同样发生数量爆炸、成为最普遍的寄生物。所有生物都是目光短浅的笨蛋,寄生物也是如此,只想着贪婪的占有人体、破坏人体而不给这个种族人类繁殖的机会,这种人很快落没了,寄生物族群也因为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寄主而随之崩溃消失。然后,另一个人类种群崛起,因为同样的原因又覆灭。优秀基因随着某个种族的暴起暴落却无法扩散传播到整个人类被充分利用,甚至会消失殆尽。

  还好,人类是有性繁殖的。每对父母的后代都融合父母一半的基因,所有突变的基因都会扩散到整个人类,在后代身上也会产生无数可能的基因融合。 整个人类群体是一个基因池,将各种基因保存起来,当某种寄生虫或病菌适应人类免疫系统并贪婪地攻击破坏的时候,产生变异或天生具有免疫的人的后代更容易存活并将防御效果较佳的基因扩散到后代中,让整个人类的数量不会暴涨暴增。其他的基因并没有消失,在少数人的体内继续保存着并扩散着,以便有朝一日可以发挥作用。

  虽然有性繁殖效率低下,但充分利用了整个族群的基因,充分发挥了群体的优势,比无性繁殖更有利用整个族群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有性繁殖的族群更容易存活下来,这样久而久之,有性繁殖就作为生态圈的主流而存在。

  (希望自己已经把这一章的精髓描述清晰了)

  《演化》读后感(九):有目的的进化

  这本书很好,不过我想借这个书名写点自己想到的东西。

  近年来有一种看法认为进化没有方向,没有目的,进而提出“进化”这个词的翻译不好,不如“演化”这个词更能展现进化的盲目性。

  但我认为,进化是有方向的。从单一物种的角度说,进化是为了适应生态位;而从整个生物圈的角度说,进化的方向是诞生出能够适合更多生态位的物种。

  按照以前的说法,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细胞向多细胞、多组织发展。我认为,之所以由简单向复杂变化,实际上是为了在保留对之前生态位适应能力的前提下,又能适应新面临的生态位。换句话说,进化前的物种只能适应一个生态位,而进化后的物种则可以适应两个生态位。

  这当然是说进化成功的情况,不成功的例子也有,但将之视为进化过程中的错误方向、干扰数据,应该也无妨吧。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认为进化的阶段性目标,就是为了诞生出如人类这样具有强大适应能力的物种。另一方面,正因为人类占据了所有的生态位,导致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所以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进化给地球赋予了生物多样性,但进化也在消灭地球的生物多样性。蛮矛盾的。

  《演化》读后感(十):还没读完,心情激动前来发言

  暂时只读了前三卷,内容也忘得差不多,有感作者写得好,发言一下。。

  先说翻译,挺流畅的,赞一个。

  第一次读这个作者的书,感觉描写、叙述,写人写实,写科普知识,安排的都挺好,挺有趣味。

  很多描写都挺出彩,比如第三章开头一段:

  “地质学家也有属于他们的圣地麦加,地点在深入加拿大西北地区的阿卡斯塔河(Acasta River)的其中一段。你可以花几天划独木舟溯河而上,或在耶罗奈夫(Yellowknife) 搭水上飞机,往北飞跃一大片半是陆地、半是水域的无人区域。冰河期的冰河将大片水域雕塑的千奇百怪,成千的湖泊水塘延绵不绝,有些串连成臃肿的河段。小飞机在水面滑行,停在河中央一座细长小岛旁,河岸上长满黑云衫、石蕊、石南及地衣。行鸟的口周口秋,划破寂静,蚊虫内死命往你皮肤里钻。”

  写的多好。

  写人也很有趣,比如写船长菲兹罗伊(FitzRoy):

  “菲兹罗伊是个充满矛盾的人:集礼教、热情、贵族传统及现代科学于一身;具有狂热的使命感,性格却孤僻极端。他第一次指挥小猎犬号执行任务,在勘测火地群岛期间,一艘小船被印第安人偷走,菲兹罗伊便抓了几个人质做为报复,结果大部分人质都逃跑了,只剩下两男一女,似乎挺乐意待在船上。菲兹罗伊突然决定带他们回英国接受教育,打算日后送回去教化其他印第安人。返航途中他又用一枚镶螺钿的纽扣买了另一名印第安人……

  菲兹罗伊决定,第二次出航时他需要带上一位友伴。船长不适合与船员交往,被迫独处可能令人发疯——上一任船上自杀后阴魂不散,仍纠缠着这艘船;而菲兹罗伊有另一项隐忧:他从政的叔伯在失业坍台后割喉自杀,或许菲兹罗伊本人也易患抑郁症。(他的预感很准。30多年后,他因自己在海军官运赛滞而极度沮丧,也割腕自杀了。)”

  个人感觉,“返航途中他又用一枚镶螺钿的纽扣买了另一名印第安人”这种细节恰好表现出作者某种对细节的志趣。括号里面的自杀的补充,和结尾的一个“了”字,则让这个故事有种冷笑话的独特气质……

  (ps这个船长写的好有喜感,貌似还和达尔文有一腿,真英伦真腐)

  对了,书中还有诸如“反过来达尔文则是个聪明的学生——他是有史以来目睹海带雌雄性细胞共舞的第一人”这种优美句子。

  书里面词库丰富宽广,地域,动物,植物,器官,昆虫,气候,甚至天文和名人诗句,都有涉及,词汇控表示看得挺high。

  继续研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演化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