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乌合之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乌合之众》读后感10篇

2018-03-20 20: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乌合之众》读后感10篇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法] 古斯塔夫•勒庞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一):群体=乌合之众?

  咱们中国有句俗语是这么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意是说人多力量大。好像的确是如此,长久以来的社会实践也在证明者这句话。纵观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无一不是来自群体的力量。但是是否群体的力量真的就完美?倒也未必,群众的力量不可否认,但是群体的力量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是阻挡我们思维的绊脚石!在《乌合之众》中勒庞用他的文字为我们解释体力量负面的地方

  在面对一个群体的时候,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首先要肯定这一点,无论一个人再怎么优秀,当他站在一个群体的对立面也是束手无策的,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就是这么个道理。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写到,群体有着易变易怒冲动特性!一个人往往自己一个人不敢做的事情,也许一群人就敢做了,群体真的会使人变得疯狂曾经网络上看到过一个报道二战结束后有记者采访了参与过屠杀平民士兵,这些士兵都为自己在战争中屠杀平民的行贿后悔,他们说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去做屠杀贫民的事是万万不敢动手的,但是当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并且都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敢做了,他们也知道这样的行为可耻的,但是他们还是这么做了。并且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没有罪,只不过是遵守了命令而已。他们有罪与否人心自由公论,可是是什么力量能够让一个人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呢?答案就是群体!还有那些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打砸抢烧事件,如果只是一个人的话肯定不敢做,但是一群人的话……这就是群体的冲动性和易怒性的最好解释。

  在一个群体中,人的智商是会变低的!我很欣赏这句话。还记得《皇帝的新衣》么,真相就是我们宁愿做那些所谓的聪明人,也不愿意做那个说真话小孩。在勒庞的书中,也很明白的指出这个道理,我们为了获得多数人的认同,而宁愿让自己抛弃自己去换取一种安全感。还是那句话,一比一百,你再优秀也没有胜算,更多的时候我们哪怕自己就是这个一也会想办法把自己融入这一百中。突然想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最早卓尔不群的人,滔滔的汨罗江成为了他的归宿,我不相信屈原没有朋友,秦桧还有三朋友呢,不过懂屈原的人也许只是和众人一般醉倒在了虚无飘渺中。

  盲从也是群体的一大特点,而盲从也是群体行为中表现的最直接的特点。还记得前几年那疯狂的股价么?在股市初期,一部分先吃螃蟹的人赚到了第一桶金,之后的股民分粉粉跟风,最后呢?我的得到的是“割肉”“被套”等新词汇。就是群体盲从的直观体现,即便是大部分人都理性消费的今天,跟风的行为也依然纯在杂合,福岛核泄漏的盐荒,非典时期的板蓝根荒,大蒜荒,八角荒……

  说课这么对,勒庞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大众有多么的不看,在勒庞的理论中群体的力量对比个人的思考肯定是有缺点的,但群体并非一无是处!如果没有群体的话,现在的社会形态是不可能形成的。勒庞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跟随群体的人注定只可能和群体里的其他人一样只是一个“乌合之众”,真正的强者独立于群体之外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当然这需要我们跳出群体思维的限制摆脱那些群体的负面因素,用理性的思维去领导群体那股强大的力量。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看透盲从,保持冷静

  翻开这本书,一字一字地读下来,让自己完全停不下来。就像是发现一个未知新奇的世界,领略看透事情的本质这种感觉总也会让人肾上腺素上蹿一般的头脑发热沉浸其中;看完这本书后,自己又老僧入定般的一种原来不过如此这般的不相干的冷静。

  我们所处时代已经是一个群体的时代,或多或少我们曾经也是某个群体的一员,尤其明显的是网络暴力以及网络传谣,主动被动地裹挟其中,单纯的发泄着自己的情绪而从不在乎事情的真相;在面对群体事件,我们也许也总是不能准确抓住事情的痛点,从而被动跟随盲从,这样是可怕的。

  本书主要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性事件为主要说明对象分析群体行为特征感情道德等一系列形成的原因以及特点等;群体行为的无意识、低智商、单纯、夸张、野蛮极端、传染性等。阅读本书,看透群体的行为心理,让我们在面对出现类似群里事件里发现其中存在问题,从而能更好的看透世界的本质。

  书中有一句话受用,“在一般的问题上,40名院士的投票并不会比40个卖水人的表决更高明”。群体决策,一大群人并不比一小撮人更有可能做出明智而独立的决定。看透群体行为,避免盲从成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好书。值得看

  我们生来就是一个个体,然后进入幼儿园;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小学毕业,进入初高中;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大学毕业,进入公司;呆得不满意,重新选择一家公司;这些都是我们重新融入群体的事件。

  每一次融入群体,我们都遇到什么困难?别人都怎么看待我们这个新加入的个体的?

  听说《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对个人融入群体生活的事件做了深刻的剖析。

  于是就有了这个评论

  很喜欢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看头盲从的多数人,成为领先的少数人。”

  记得第一次换工作的时候,生怕自己资质不够,每天努力加班到凌晨,受到不少人的排挤。于是开始融入到大家中去,从众让自己迷茫,因为太安逸的生活和环境让我觉得好像丢失了自己。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不是排挤我,而是排挤我努力的样子

  《乌合之众》,很值得一读,他会告诉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个体融入群里事件,从而找到更好的自己。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大众盲目?小众领先?】

  乌合之众,在很多人的概念里,这是一个偏贬义的词语,貌似我们欠缺它一份必要尊重,这会有利于我们认识它的本原。这本书视觉上很有质感,触摸感也很舒适,再加上黑白红的封面色,一组颇感壮观的鱼群,《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编辑设计人员一定是认真的读了这本书。

  大众心理研究,一个很哲学命题,首先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个题目比小众研究更困难。一直以来,我不愿意做大众的追随者,盲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但反而不断的因此吃到苦头,暂时抛开是非对错,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个体个性集体共性面前脆弱不堪一击,所以我不免会经常思考,共性为什么这么强大?现在,就像在大学的课堂上一样,《乌合之众》给出了一个学科式的理论体系,带着好奇心和认真的阅读态度相信可以卓有成效解决对共性认识问题。

  也许,你并不想成为领先的少数人,但这一本朴素的书,会让你更接近它,不管愿意不愿意深入这一个哲学主题,真相永远都是大家最想知道的,至少它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思考。

  《乌合之众》读后感(五):成为清醒的少数

  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乌合之众》,排版和内容更为清晰,全书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群体的心智,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群体的分类和几种特定群体,更具条理,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看透盲从的多数人,成为领先的少数人。”《乌合之众》这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是在大众心理学领域,我觉得它却是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如今的社会,看似开放,但是很多时候思想方面会更加的格式化和工具化,面对生活,我们更多的时候会盲目、迷茫、甚至像大多数人那样,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这本《乌合之众》,这样有穿透力的书值得一读。

  在大群体里有着小群体,其次才是个人。而群体的力量,有时候有着某种无法理解的、奇怪的特性,但是这样的一些特性在勒庞的笔下有所揭示,虽不能说在读的时候恍然大悟,但是足以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就像在许多思想理论鼓吹的当下,所有的口号想法之间都有很微妙联系,我们必须在这个世界上保持着相对的独立,不要为了梦想而去梦想,而是使自己始终站在一个更清醒的位置

  《乌合之众》读后感(六):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由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古斯塔夫·勒庞写的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本书收到了弗洛伊德、罗斯福、梁启超等人的赞誉和推崇,我们在字里行间可以感受作者天才般的洞见,对于我们今天的群体的种种特点神契合,给我们一个“哇”一样的点醒,我们可以更好地看清我们是怎么被带节奏的。

  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种种特点及其成因。我对其中的几个部分特别兴趣。首先是教育的问题。现在的教育都已经产业化了,产业化这样的固定的词汇代表的是什么呢,产业化代表着我们的教育其实是一门生意了。由教育引申出的社会现象让我们再眼熟不过了。学校4点就放学,大量的不同课程丰富孩子们的学校生活,以至于他们的主要课程课时量严重不足,那怎么办?没关系,课外辅导机构如火如荼,那些忙碌父母只要把自己辛苦获得的钱送到教育机构,我们就可以培养出一个十八般武艺俱全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上学拿到的成绩都是95分以上,我们的孩子会画画,会乐器,会舞蹈,随便抽出一个孩子来,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什么班级里还有那种只考60分的孩子,那还不是孩子的父母不用心培养吗?太不负责任了,居然还要生二孩,到底有没有责任心啊!这一切你是不是很熟悉啊,这精英生活不就是我们辛苦奋斗追求的吗?孩子没时间玩,Who care? 没关系,你可以暂停2分钟,来读一读这本书中关于教育的一些观点。教育真的可以提升智力吗?所有的孩子在教科书上的精力和追求真的可以让孩子有更好的人生吗?我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什么放养孩子之类的非主流的疑似失败者言论,我只希望你能停下来想几分钟,我们是不是被恐惧支配的木偶,我们的学校不排名,但是我们是不是每次考试一结束,有成绩一出来就会偷偷打电话问孩子的成绩,我们是不是担心孩子的排名,担心他升不了最好的中学,我们买学区房,花那么多钱,买一个那样破的小房子,究竟是在买什么?我有时候看到我楼下的人每天打扮光彩照人去上班,挣了钱回来还买这个房子所欠的贷款,就觉得生活是一种讽刺,但是对于那些胆敢说我在老家有一套像别墅一样的房子,我要在城市里租最好的房子,这样的人竟然还不是人生赢家,对有了贷款买了的房子的人还要保持一种仪式上的谦恭,你能找到这里面的笑点吗?

  书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给你启示,我们说的话,是不是有人给了我们现成的话术,我们说的关键词为什么那么相似,我们是怎样被利用,被带动,我们怎样自以为聪明地生活,在这本书中的很多地方你都能看到赤裸裸的对你生活的写照,我们是不是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后感(七):社交网络时代必看的书

  社交网络时代必看的书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自接触网络开始,不少名人大V会时不时提到这本《乌合之众》,并用以里面的理论去分析某个热点。看名字,我以为是匪徒之流心理研究,一直没有买来看。 今次,浏览新书时,再次出现在面前。封面短短的几个字“看透盲从的多数人 成为领先的少数人”,直扣我的心弦,不能不再看了。 社交媒体关注已久,基本每次热点来龙去脉都知一二,看完书,惊呼,邪门,热点完全是一模一样的起来~发酵~传播~高潮~落幕。至于每次热点中某些名人的所谓理性分析,其实也是基于知道这个梗,见招拆招而已。 《乌合之众》一本值得一而再多读的好书,社交网络时代,领先别人就是黄金机会

  《乌合之众》读后感(八):通俗易懂

  乌合之众不用多说,社会心理学的经典之作市面上版本很多,这一版通俗易懂,印刷质量好,值得推荐

  勒庞对群体的定义是:自觉个性的消失,感情和思想转向同一方向

  群体智商本来就低;独立个体加入群体后,个体的智商也被拉低。

  《乌合之众》给出的第一个大理由是:

  无意识人格(感情、道德观)压制有意识人格(观念、推理和想象力

  即共性得到强调,个性受到压制。

  勒庞认为的群体智商低水平,即有意识人格被压制。换句话说,一个群体的智商低,因此给他一些简单粗暴信仰或者观念,根据群体容易受到传染和暗示的特点,就可以将群体变为武器

  《乌合之众》读后感(九):可以提升领导力的一本书

  说实话,第一遍读这本书有点晦涩难懂。

  后来看到了几个非常厉害人物对该书的评价

  “我近来读了两部书,觉得都很有意思,可以发人深省。他们的思想虽然很消极,却并不令我怎么悲观。无论人家怎样地骂他是反革命,但他所说的话都是真实,他把群众这偶像的面幕和衣服都揭去了,拿真相来给人看,这实在是很可感谢虽然是不常被感谢的工作”

  ——出自“北沟沿通信”一文,1927年11月作,选自《谈虎集》 (周作人)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坚持要会见勒庞,他曾经于1914年认真阅读了勒庞的作品。另一位国家元首亚历山大德里在1924年写道:“如果你见到勒庞,告诉他智利共和国总统是他的狂热崇拜者。我曾从他的作品中摘录了一些句子”。有两位政治人物,尤其忙于通读勒庞的著作。他们将勒庞制定的规则付诸实践,并且及其认真的将他们分门别类,这两位就是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最循规蹈矩的跟随勒庞,并按照真正的日耳曼人的彻底性来做的人是阿道夫•希特勒。他的《我的奋斗》就是仅仅追随勒庞的推理逻辑。

  曼诺尼:“戴高乐将军全盘接受了(有关领袖)的观点,我们谴责勒庞,但却翻遍了、读烂了他的著作”勒庞的每一部作品都对意大利的反革命运动起了双重的作用。

  我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于是我又继续用心的拜读了一遍。

  作者的好多观点写得非常的入木三分,仔细回想下觉得非常的有道理。

  例如: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人类的机体的确能够产生大量狂热的激情,因此可以说,愿望受阻的群体所形成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这种激愤状态。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就会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就会把末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

  从长远看,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移。

  我感觉本书的这些观点我在某个时刻有瞬间的想起,这本书刚好把这些观点全部都整理起来,方便我可以更加系统的复习。

  据说这本书可以提升领导力!

  《乌合之众》读后感(十):乌合之众构不成“地球脑”

  在2009年的中国维基行业峰会上,有些学者提到了一个新的术语“地球脑”或者“全球脑”。大概就是因为网络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互联网把所有人的思想连为一体。然后形成类似于神经系统的这种结构,认为地球有一天会觉醒,然后形成意识。

  很多学者还煞有介事的著书立说表明这个观点。觉得人类文明达到一个奇点之后地球就会产生自我意识甚至是智慧。这样的观点当然非常猎奇,但是这个观点有很多非常致命的缺陷,今天就用这本《乌合之众》里面的观点来驳斥“地球脑”学说。

“地球脑”与群体无意识

  根据地球脑学说,地球上的人类被互联网连接成为了“大脑”的神经元。然后形成了类似于神经的网络,最终形成意识。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只要有类似的神经网络就能够形成自我意识。但是根据本书的观点,在行为心理学上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群体是无意识的。也无法形成意识。这一点在本书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述。

  “地球脑”学说意味着这个虚拟的大脑会具有意识甚至是理性。就目前来看,理性还是属于人类特有的属性。在自然界中,所有的动植物都在依靠本能在进行着各种行为。

“地球脑”更类似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特征的群体

  假设有外星人造访地球,究竟是地球群体会对其产生反应,还是“地球脑”会对其产生反应?

  其实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是人类这个群体会对外星人造访这个事件产生反应。人类在收到同样的刺激,达到一定的共识后会形成一个书中所描述的“群体”。而这个群体会产生一些短时间稳定的心理状态,以及行为。

  在《百年法》中写道民众因为反抗总统的独裁自发形成的集会,后来演变成了暴力反抗,这就是典型的群体心理或者群体无意识的表现。小说中的情景与我们所研究的“群体意识”的观点不谋而合。

  群体的行为并不存在所谓的智慧,而是充满了冲动性、易变性和易怒性。这种很无智的行为根本无法被视为有大脑的功能,因为群体是无法思考的,即便是所有的个体能够进行思考。

  很多人猛然接触这样新奇的观点,凭直觉知道这些学说都是胡说八道,但是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就是无法证伪。这种怀疑精神其实是非常不错的。不过要真的具备辨别能力,所谓的“独立思考”还是不够的,依靠不断的知识更新才能具备辨别能力。这本《乌合之众》无疑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