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街头日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街头日记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0 21: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街头日记的读后感10篇

  《街头日记》是一本由[美]艾琳•格鲁维尔 / 自由写手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9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街头日记》读后感(一):读和写这事,总会为你打开门

  阅读,常常被赋予一种个人化的特质——私密、孤独。我清晰地记得多年前的一个雨夜,又一次读完《挪威的森林》后,弥漫心头许久不散去的怅惘中与村上春树的一次握手,也记得一个午后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后似乎被一束强光照耀,通身充满力量。我深信,文字深处,是隐藏着某些唯物客观之物的。《街头日记》中艾琳老师花了四年时间带领学生去寻找的,应该就是勤劳的读者都会收获的——文字深处的这些唯物客观之物吧。不同的是,他们的阅读,是一群人的,一群人敲碎身边的壳,一群人分享自己直视文字和生活的那颗脆弱的心,一群人被文字改变走到了新的领域

  阅读,首先是来粉碎我们自己的。未经审慎思考的成见,力量强大,所有人都被它围困而难自知。艾琳教学之初感受到的教室里的种族偏见就是其中的一种。威尔森高中的学生处于一种集体意识的指挥之下,“黑鬼”、“帮派”、“枪杀”、“死亡”之类的词语在自由写手的笔下是如此轻易自然地托出,艾琳老师的第一个学期,就在种族暴乱、罢课事件的阴云中蹉跎

  我想,这是《街头日记》中的特定背景,然而,也带有一种普适性,人们不是遭遇此,就是遭遇彼。世界上对立的二元还少么?生活中荒唐冲突不是时时上演么?而阅读的第一个使命,就是粉碎我们周遭合理的、不合理的经验所筑成的墙。

  艾琳的第二个学期,“墙”就松动了。某一个自由写手在日记中写道:“在格鲁小姐的教室里,我意识到即使外壳不同,花生仍旧是花生。有些尝起来更美味,有些看起来更新鲜,但归根结底它们还是花生。格鲁小姐的推论是,不要通过外壳来判断花生,要通过里面的东西来判断。这句话对我意义非凡。只要我知道自己是人类的一员,便无须担心旁人说什么。最终,我们都是一样的。”

  当阅读和写作敲开了顽固心灵的一个洞,外面的光就会照耀进来,与被誉为“当代的安妮”(《安妮日记》)的作家莎拉塔的会面,受邀去见导演斯皮尔伯格……艾琳老师借由阅读,通过书写,带着二〇三教室的孩子们,冲出每个人逼仄、狭窄困境,冲到浩浩汤汤奔涌着的现实面前,试图对抗偏见,跨越障碍,让孩子们到达曾经梦想都不敢的世界。

  读和写,还伴随着一种痛苦的对自己的审视,有时候还是质疑和反对,当自由写手冲到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主观的积习或是现实的惯性仍旧难以摆脱。《街头日记》中,在经受了读和写的洗礼后,有瘾君子写手仍然处于心灵和毒瘾的交锋的焦灼状态,有因家庭问题种族歧视而受煎熬的内心独白,在这一刻,似乎读和写只是给我们一种苍白无力的精神慰藉,无论我们读了多少,写了多少,我们生活的世界仍旧千疮百孔,我们自己仍然对自己束手无策

  回过神来,在这些生命所要面对的真实残酷而又必然的情态下,阅读和写作不是高高在上的乌托邦理想,许多的自由写手在日记里纷纷书写“我要自助”、“我要自力更生”。就像莎拉塔在本书的序中所写的:“不幸的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这个世界的邪恶,但是可以改变对付邪恶的方式,可以从困境中崛起,自立自强,保持本真。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激励他人——这正是人类的特征,它能让我们永垂不朽”。艾琳老师并不能够给予二〇三教室的孩子永远保护,读和写也不能够给我们提供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知道,但是,通过艾琳的爱,通过阅读和自由书写,我相信,二〇三教室的当事人和读到这本书的有心人,应该从中收获了一种阅读给予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时而会遭遇现实的嘲笑。

  在全球经济掌控着一切话语系统的今天,人文学科已然呈现落败之势,然而,《街头日记》中二〇三的教育故事仍在提醒我们,那些无用之用——阅读、写作,是断不能从人的生命中剥落,文字深处的力量,是助人成长开放的强大动力,是让生命体独立和谐有效道路

  我始终深信,读和写,是在为你打开自我之门、生活之门的方式,只是常常,我们推开一扇门,认识了那里的世界后,发现,还有许多的门在等待你打开。

  《街头日记》读后感(二):《街头日记》:因为正确所以去做

  当快递小哥将这本《街头日记》送到我手里的时候,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个愉快的体验。看此书改编的电影《自由作家》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依稀还记得当时的感觉,正如我影评中所起的题目,仇视源于生活中的真实。

  经过两天时间,终于将书读完了,我不禁想到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为什么要去理解当代美国底层少年生活状态?书中所描述的各种社会矛盾对当下的中国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这种教育方式的存续性具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我在写影评时曾经说过,“影片中的孩子们过于群相了”,其实这也是电影和小说的最大不同,因为电影要做一个线性的结构,所以当然地以教师艾琳·格鲁维尔为主人公,但小说则不同,142篇学生日记为读者展现的是最真实的少年生活状态以及心理活动,无疑,这是个体独特性,而不仅仅是影片中的群相感。当然,正是这142篇日记展现出来的个体构成了这些少年们的群相,同时包括老师。

  所以,如果您对这个事件(不是故事)感兴趣建议先看电影再读小说,小说是电影的补充,而且它更深入更残酷地揭示了孩子们无助的生活,也更深入更清晰地表现出孩子们转变过程

  为改变而干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因为正确所以去做。这句话是米普·吉斯说的,她在二战时期负责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的作者)的阁楼生活。学生们问她,在大屠杀的背景下,为什么要做这么冒险的事情,当时她就是这么回答的。

  这句话并不算掷地有声,甚至从容得过于温和了,但正是这句话,令米普做出了她的人生选择。所以,我用这句话作为本文的题目,因为它代表着选择。

  《街头日记》是本合集,作者除了教师艾琳·格鲁维尔以外,剩下的都是那些生活在暴力冲突下的少年们,他们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非白色人种的边缘身份,偷渡而来移民文化不适应,帮会之中的罪恶交易,付不起房租的贫苦,充满暴力的家庭,或者因为叛逆而出走的个人原因等等,但事实上,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绝望,对一切的绝望,生活,命运以及未来。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是正确显得尤为重要。

  在最初的日记中,我们很难看到我们一般人所认可价值观,因为这群孩子从小便被环境以及家庭灌输的“正确”就是“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就是一个被这个世界抛弃的人”,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要么苟且地活着,要么成为暴力的帮凶,他们也的确是这么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

  无论什么人,选择永远是个最难解的问题。

  有些人因为认知错误而选择了错误的道路,有些人则明知道这道路是错误的,却不得不去选择,因为他找到了若干个自己被迫这样选择的理由。在《街头日记》中,孩子们大体是属于前者,他们的认知首先便是错误的。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当你是黑人时,你是孤独的,被白人所掌控的世界所抛弃,你要为自己的肤色去战斗,去伤害其它的人种,白人,亚洲人,墨西哥人,一切和自己不一样的种族,这才是正确的选择!黑人如此,其它生活在长滩底层的人种皆是如此。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当你身无分文,和母亲一起被房东赶出屋子,被残暴嗜毒的父亲驱赶时,街头是你唯一的归宿,于是,为了生存,你必须参加帮会,去贩毒,当皮条客,用违法去换取今天的自由,而不为明天着想,这也是正确的。

  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很难想象,一个少年人如何能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我能不能活过18岁呢?

  一篇日记中这么反问道,并且嘲讽艾琳的幼稚,这个新来的女老师根本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于是,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对自我生命的危机感,对未来的恐惧是的,在这种底层社会中,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们首先要面对的便是暴力,毒打,强奸甚至枪击,身边的朋友因此而死,亲人也难逃厄运,而这一切均来自于种族的仇恨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标榜其宽容。宽容本身并没有错,但事实上,白人权力至上的前提下,宽容是不会轻易实现的,尤其处于底层的人们,他们要为生存而斗争,而且这斗争的源头不是一代两代形成的,它是一种常态,仇恨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如何消除仇恨,艾琳将二战的大屠杀介绍给这群孩子们。事实上,这些在街头混日子的孩子,这些已经十四五岁的孩子竟然对大屠杀没有更多的概念,他们的眼界存在于自己的社会之中,然而,这绝不是他们的原因,因为生存的危机感令他们无暇再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历史

  安妮·弗兰克死了,死于二战的屠杀,莎拉塔活了下来,她逃离了萨拉热窝发生的屠杀,命运最终虽然不同,但《安妮日记》和《围城日记:一个孩子在萨拉热窝的生活》却同样表现出的是宽容。

  “我有一个梦想……黑人孩子与白人孩子可以手牵手,像兄弟姐妹般并肩前行。”这是马丁·路德·金的话,也是艾琳的愿望。由于历史,仇恨的产生不可避免,但如果让仇恨继续下去,则是现在活着的人的罪过了。

  事实上,仇恨是不可能仅仅凭着这些孩子的转变而消除,但抱着仇恨的心态生活下去,生活一定是灰暗的,暴戾的,是不可能走向美好光明的。

  艾琳做的只是希望在这群孩子心中,不要再有仇恨的种子,没有这可怕的种子,就避免了它的成长,同时也可以走向自由的道路,可以真正地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是否肯于改变在于他是否肯于放下心中的结。在这群孩子里,心中的仇恨的结是强大的,也正是这个结阻止了他们的转变,当这个结被解开后,于是,他们的转变便顺理成章了,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从接下来的日记中便可以看到这一点。

  对于过往开始有了反省,对于未来,开始有了目标,对于美好,也开始有了追求

  一个孩子勇敢地在法庭上做出最诚实的证言,这个意义不仅仅在于她是否诚实,是否勇敢,更重要的是,她决定远离从小被灌输的那些仇恨的观念,种族的观念。

  这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选择,当你被仇恨主宰的时候,你所表现出来的勇敢恰恰是虚伪的,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远离了仇恨,再表现出来的勇敢才是真的勇敢,各种真正的好的品质才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成为今后做人准则

  所以,仇恨本身是一切的根源,当这个问题解决后,孩子们终于改变了。

  理想,意思是对未来的期望

  一个生了病的孩子,知道自己活不过三十岁,但他依旧不放弃,他有自己的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而奋斗着。

  而在以前,理想,这是一个笑谈,所有人的理想大概就是看看是否能活过18岁,当职业运动员,上大学,这些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对未来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其实是人类的共性,但当你的目光只局限于社区,个人境遇的情况下,这些渴望与追求都会被自己无情的否定掉了,因为你觉得你不行。陕隘是自卑的前提,所以,艾琳的教学中,读书,写日记不仅是一个形式,而且是培养自信,培养信念基础

  读书明理,这也是古训了。

  通过读《安妮日记》,读《围城日记》,《紫色》,《动物农场》,还有许许多多向往着美好的书,这群孩子们改变了自我,走向了光明的未来。

  这是读书的好处,也是艾琳独特的教育模式。事后,艾琳·格鲁维尔和自由写手们创立了“自由写作协会”,最终目标是给所有学生带来发挥学习潜力的希望和机会

  回到前面的那几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它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呢?

  是的,我们底层社会没有那么多种族的冲突,学生们也不会冒着被枪击的危险去上学,但这就足够了吗?当我们看到层出不穷校园暴力视频时,当我们知道有多少留守儿童被性侵时,这本书的意义恐怕就体显了出来。

  莎拉塔在本书的序言中问道:有多少美好的事能从逆境中产生?

  对于每个孩子,每个老师来说,逆境也许是不可避免的,只是个人承受的能力的不同,但就要因此而放弃吗?

  选择,因为正确而选择,当你读到了好书,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你的选择便不会错的。

  我们都有接受教育并成为伟人的机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幸福充满希望,但这一切要靠我们努力去争取,没有任何捷径。要获得幸福,必须安分守己勤奋工作,决不偷懒,决不妄想天上掉馅饼。(安妮·弗兰克,一九四四年七月六日)

  《街头日记》读后感(三):用笔改变世界

  用笔改变世界 评《街头日记》

  在你不曾接触的世界,依旧存在着你难以想象的现象,你原以为早已远离的过往,其实一直在你的身边。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世界的美好只是一个假象,狭隘的视野蒙蔽了你对世界的认识,历史上所有关于黑暗的故事,它们一直都在延续,一直都存在。 在美国加尼福尼亚州的长滩,你所怀疑的一切,它一直都在发生,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正在毁掉众多尚未开始的人生。 种族歧视,让社区的稳定严重受到了破坏,心灵受到创伤。每一天帮派之间的斗争,种族之间的纷争,在街头,在学校,随时都可能上演,甚至无法预计它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没准就在你放学回家的路上。 每一个人都是忧心忡忡的,连校园都难以避免,都难逃它的磨难,不知下一个在街头死去的又是谁。 在每个学生原先的生活里,到处都充斥着帮派争斗、枪支、毒品、家庭暴力、性侵害,他们早忘记了什么是关爱,有的是无尽的冷漠,甚至不曾想什么是大学,似乎都忘记了未来在何处,沉浸在内心阴暗的痛苦当中,孤独而纠葛地活着。 一个与众不同的英语老师的出现,打破了现有的常规,她让所有的人都渐渐明白,自己是优秀的,所有的苦难都将结束,肤色、贫穷、信仰、家庭、战争都不再是我们束缚自己的理由,改变可以从一支笔开始,用文字来改变这个世界,而这个人就是美国加尼福尼亚州长滩威尔森高中的英语实习老师:艾琳·格鲁维尔小姐。 威尔森高中,是她教师生涯开始的地方。第一天,冷漠的少年、严重的种族隔离、教师的轻蔑,完全打破了她对学校的认识和期待,甚至害怕了,可她并没有打断就此为止,放弃作为师者的职责,而是更用心地投入其中,期待他们的改变。 生活在贫民窟的他们,接触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也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艾琳·格鲁维尔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认识到他们的生活并非只有他们的自己,在历史的过往,有很多人也承受过相似的痛,但她们并没有向生活的苦难投降,而是用积极向上的态度,用文字记录下当时的生活。 她们的文字,触动了他们内心的柔软,引发了他们的共鸣,明白了这个世界的邪恶,从而希望改变社区里存在的种族隔离和纷争。 动起笔来,成为一个自由写手,写下内心隐藏的秘密,对生活的告白,发挥出枪杆子一样的力量。 他们的努力,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成绩名列前茅,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关爱,走出贫民窟,领略世界的光滑,走上大学之路。 很多不可思议的事都发生了,而改变这一切的,是老师艾琳·格鲁维尔告诉他们的,笔又超过枪的力量! 用自身的改变、用爱告诉全世界,让世界来正视存在的现实问题,削弱对种族歧视的力量,让所有人都像兄弟姐妹一样友爱地生活。

  《街头日记》读后感(四):我不会被恶所消灭,自强和坚持让恶消弥

  这本书读完后感触颇深,书中记录的是一段段生命,如果有更好的路可走,谁愿意流街头?如果有温暖的爱,谁会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如果有安宁的成长环境,谁愿意将生命虚耗?这本书里的年轻人或其他形式的生命体的悲剧无不让我为如浮萍般的命运感叹。或许读到这本书的人都会想到一个问题:如何让书中的悲剧不再发生,又如何如同书中的格鲁维尔小姐一般做出自己的努力,不仅是救他人也是救赎自己。

  写这些文字的同时,摇滚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Beat it》激昂的旋律一直在我耳边回响,生命本不应该轻贱、虚度和浪费,庸庸碌碌的结果便是被时代所抛弃的悲惨结果。只有每个人心中都有正确摘自祢、社会观念;人人心中存有善良美好的愿望,以此身体力行,整个社会形态,人文环境才会越来越宜居。善良不是被伤害的理由,善良的人也必须学会有力保护好自己的方法,敢于惩恶扬善,让恶念恶行无处生存。无论身处环境如何恶劣,要相信美好终究会来临,这内心的希望会让生活变得有盼头,再苦再难心在一起,一切都会变得有意义。

  善良可以激发潜力,可以激励他人,可以让成长变得无与伦比,与众不同。写日记可以疗救受伤的心灵,真实的日记无论展露的是怎样的黑暗历程,都是份宝贵的财富。不让自己沦为恶劣环境的牺牲品,不让情绪陷入失望、悲伤、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的最好办法便是以正确的方式来应对这些,记录下来的真实会成为历史,而历史会转化成积极有用的因素,让人生之路虽艰难却充满感人力量。让自身价值和人生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公正。当面临不公正、不公平的待遇时,如何去处理这些,这本《街头日记》很好的告诉读者答案——虽然我现在没有能力消除邪恶与不公,但我不会被恶所消灭,困境中的崛起,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明正义的审判,让邪恶消弥。

  经历过战争的残酷的人会对种族主义的可怕深有体会,本是同种人类,却因种族信仰不同而大肆杀虐,这样愚昧的意识形态不改变,还会有许多如书中所记载的那些年轻又无辜的生命消逝。漠视他人悲剧的人必将会有悲剧降临到自身的那一天。到那时,谁会伸出援手?

  一篇篇日记就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记录,深入读下去,会发现每篇日记的主人公都是那么富有生命的活力,这样的生命不应该被忽略、被伤害、被摧残。不同的日记,不同的人生故事,不同的感触,虽然很难,但总算坚持走下来,度过了人生的难关。马丁·路德·金说,“我有一个梦想......黑人孩子与白人孩子可以手牵手,像兄弟姐妹般并肩前行。”《街头日记》传递的正是这样积极正向的力量。

  《街头日记》读后感(五):我们必须学会如兄弟般地共同生活,否则我们就会像傻瓜一样一起灭亡!

  他们,自由写手,美国长岛威尔森高中的新生,大多来自贫民区,家庭破碎、顽劣不化;她,艾琳•格鲁维尔,一位名校毕业的菜鸟老师,初出茅庐,心怀理想。在暴力频发的二〇三教室,她震惊于他们的所作所为,但没有放弃,而是用募集的捐款和兼职薪资给学生们买课外读物,带领他们阅读名著,游览欧洲,教他们拿起笔真诚记录眼前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思,一颗颗封闭的心灵次第打开,他们渐渐相信自己,开始梦想……

  以下段落摘自自由写手们的“自由日记”。这些曾经叛逆暴力、拒绝沟通的孩子在艾琳老师——他们口中的“格小姐”的影响下,拿起笔来真诚记录自己蜕变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他们不仅自己一路前行,也拉着别人一起前进,不论是误入歧途的父亲母亲和亲戚,还是失去方向的朋友。

他死在妈妈的怀抱里,最后的遗言是“我爱你”

  亲爱的莎拉塔:

  他们说美国是“自由的土地和勇敢的故乡”,但是当无辜之人惨遭杀害时,这片土地还有什么自由可言?我叫托马斯(汤米)·杰弗逊,在加利福尼亚长滩的威尔森高中上学。我是一个十五岁的男孩,我的生活和你的如出一辙。你在日记中说听到枪声就提心吊胆,我则对帮派分子怕得要命。你的朋友们死于枪击,而我的朋友,十五岁的理查德,以及我十九岁的表哥马修都死在枪口下。奇怪的是,我的国家并没有沉陷在战争中。(或者已经在战火中?)

  理查德被一个打算偷他妈妈车的偷车贼开枪击中心脏。他死在妈妈的怀抱里,最后的遗言是“我爱你”。他死于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八日,离圣诞节只有几个礼拜。圣诞节我看到他妈妈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对一个刚死了儿子的母亲,我能说什么呢?

  我表哥马修,在一九九六年二月八日被墨西哥帮派分子打死,头部中了五枪。马修当时正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群帮派分子把他拉上车,带到铁轨那儿,毒打了一顿,然后冲着他的头连续射击。一想到他的死,我就十分痛苦。

  我在乎他们,但他们相继无谓地死去。他们的死报纸没有报道。为什么?没有任何人关心吗?我关心!他们的家人也关心,但现在,他们的母亲留下了终生的创伤,她们再也无法看到自己的儿子,听到他们的声音了。有时候我真想拿枪去报仇,但那能证明什么呢?那能证明我有多么爱他们吗?那能证明我在为他们辩护吗?不!它唯一能证明的就是我有多傻。然而我并不傻……

  莎拉塔,我写这封信的主要原因是,我知道你也曾经处于这样的境地。你的经历感动了我,让我这个健壮的足球运动员哭泣。(我不常哭的。)所以请告诉我,莎拉塔,我该如何对待这样的人间惨剧。

  读了你的书后,我了解了波斯尼亚发生的事。希望借此机会让人们对我的“美国”发生的事也有所了解,因为只有这场“不宣而战的战争”结束,我才能自由!

  你的朋友

  汤米·杰弗逊

成为火焰吧!

  亲爱的日记:

  “你能长生不老,但不能改变任何事情,或者你的生命在眨眼之间就会陨落,但能改变万事万物,你们将如何选择?”这是格小姐在我们读完下面这首诗后问的问题之一。

  瞬间

让他祈祷他的生命因为石头的悲哀在于永远不知道生命的第一段历程永远不知道冰的疼当水晶慢慢成长针刺痛在心上永远生存而无法感受任何事物等候无数个轮回最后腐蚀变成沙子希望不要成为石头而是成为火焰仅仅存在片刻却改变万事万物哦,成为闪电吧转瞬即逝然而就在那一瞬间把世界展现在每一只睁开的眼睛前哦,成为雷鸣吧去拍打回响轰隆隆驶入记忆进入思想和脊柱使人害怕,震颤大地甚至将沙子拍打成碎片又或是高山这股力量阴郁压抑、即将灭亡却在致命的一刻聚集起来足以将高山之巅从地球上铲除哦,为了一眨眼光景的生命,什么都没有留下但在你之后,一切都变了文森特 · 格里安诺一九九一年一月九日

  格小姐给了我们这首诗,作者是她的大学同学。讽刺的是,他写这首诗后不久便溺死在旧金山的海湾里。读完这首诗后,格小姐把它拆解成最简单的形式,不想有任何一部分被误解。她希望这首诗成为我们班的座右铭、我们生活的准则。

  她告诉我们,要成为那种有足够的热情改变世界的人。如果我们让自己成为火焰、雷鸣或闪电,我们就能改变一切。

  我们都认为格鲁维尔小姐的课程真的有震撼力。但是我们?闪电和雷鸣?不太可能。这些不如一般人、必然会辍学的孩子?拜托,自从有记忆起,我们就被打倒在地任人踩踏,现在突然就有潜力改变世界了?还是留给格鲁维尔小姐吧,好让她想出什么疯狂的狗屁办法。

  她竭力让我们相信我们能胜任任何事,但是直到米普来访,这句话才最终有了意义。我记得我们谈到多么佩服她不顾一切去照顾安妮和她的家人时,她说,她这么做仅仅因为那是一件“正确的事”。

  有人站起来说,米普是他的英雄。

  “不,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她回答。这个在任何时代都最具英雄特质的女人对我们说,我们才是英雄!

  “不要让安妮白白死去。”米普最后如此总结道。她想让我们把安妮留下的信息传递下去,要我们记住它。米普和格鲁维尔小姐一直有同样的目标。她们要让我们抓住机会。格鲁维尔小姐想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可以改变事情的发展方向,米普想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安妮的故事。

  那一刻,所有的事情都变得清晰透明。安妮传递的有关宽容的信念将被我们继续传递下去。

  那一刻,我似乎变成了火焰,或者闪电,或者雷鸣。

灾难让我们成为战士

  亲爱的日记:

  我母亲总爱说一些老话,比如“当一件事情没有把你打倒,它就会使你变得更坚强”。如果住在居民村会使我成为一个更坚强的人,那我倒宁愿软弱。我生命中大部分光阴都在穷困中度过,我害怕走出家门,因为有被枪击的危险。邻居们总有办法粉碎我争取更光明的未来的希望。“我生来就是贫穷的,很可能会一无所有地死去。邻居中没有一个人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可能也不会有任何作用。”这就是我的心态。社会一直告诉我,因为我的生活环境和肤色,我将永远一事无成。

  上大学的念头吓坏了我。有时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付房租,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有条件上大学。我的邻居也没有一个成功地念完大学。如果有人试着申请大学,那是因为他们有希望得到资助金。拿不到时,他们就会退学。大部分邻居都认为自己不够聪明。社区里没有一个人曾经从大学毕业,为什么我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这一直是我的想法,直到我碰到一个勇敢的女人,她就是切瑞·贝斯特。

  “灾难让我们成为战士,”切瑞说,“我在居民村长大,不管其他人对我的看法如何,我不会让他们把我打垮。我目睹了一切,不会被周围蔓延的不良气氛影响。假如我能在居民村取得成功,就能在任何地方获得成功。”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有人面带微笑,积极地谈论

  居民村的生活。我开始回忆那些亲眼目睹的恐怖事件。瘾君子就在我面前兴奋地过瘾,毒贩子一天挣的钱比股票经纪人一个礼拜挣的还多。我也和切瑞一样,不想染上这种生活方式。在短短的一秒钟内,切瑞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战士,命中注定要在不宣而战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战争就发生在我称之为家的地方,在居民村。

  切瑞住在居民村,从一场严酷的考验中幸存下来,那就像恐怖电影中的情节,她被绑架和强奸,被人拖到沙漠里,还被泼了硫酸,丢在那儿等死。但她拒绝放弃。“当我无助地躺在那儿时,生活的一幕幕场景在眼前闪现。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克服了生命中那么多障碍,不能

  就这么死去。我有太多活下去的理由。”我听她描述自己恐怖的经历。切瑞活下来的事实令我说不出话来。

  那时,她从地上站了起来,尽管硫酸在腐蚀她的皮肤。她朝着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的车流走去,高速公路离她有一百英尺。硫酸弄瞎了她的眼睛,她只能依靠其他感官认路。一到高速公路,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就发现了她,把她送到了医院。

  我在脑海里想象着切瑞经历的事情。如果那些发生在我身上,我大概会放弃,让上帝带走我的生命。切瑞没有这么做,她相信她有太多活下去的理由。她不仅从灾难中活了下来,而且还学会了阅读盲文,因为硫酸让她永远失去了光明。她没有停止学习盲文,还决定要去读大学。媒体报道了切瑞的故事,人们被她深深感动,于是捐钱帮助她做整形手术。尽管有极大的困难,切瑞还是上了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我亲耳听到切瑞讲她自己的经历,那些发生在她身上的苦难,似乎仅仅是她必须克服的一个障碍。此后,我便知道我也能上大学,我也是一个人物。和切瑞一样,我还这么年轻,就目睹并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不能放弃未来。

  本文选自《街头日记》,图片来自网络

  《街头日记》读后感(六):一本特别的日记之《街头日记》

  lue编辑

  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吗?日记对于我们每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而言相信并不陌生,从入学开始,语文老师就要求过我们要学会写日记,甚至写日记的具体格式内容还有一定的要求。那个时候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只是将写日记当成一件任务来完成,当没有人强行要求我们每天记日记的时候,很多人就将其抛之脑后了。

  即使有人习惯记日记,但由于日记的私密性导致日记很难被旁人所知。当你听说日记与教育相结合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感到意外?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一位名校毕业初出茅庐的菜鸟老师艾琳•格鲁维尔所著的《街头日记》一书则通过一则则日记的形式将作者与自己刚入工作岗位所带的第一个班级的情况呈现给每一位读者。

  在本书中我们会发现,日记本身只是一种载体,不过这种载体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因为本书中所列出的这些日记并不是一个人所写,并不只是作者本身的日记,这还包括了其所带班级成员的日记。

  由于是日记的形式,所以本书中出现的每一位成员的描写角度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展开的,可能有的读者在阅读中会被各种第一人称的“我”弄得有点糊涂。虽然作者选登的这些日记中都没有将学生的姓名给出,但是按照学期顺序的排列我们也能够通过日记的编号在不同学期的对比能够看出格鲁维尔小姐在这个班级中的地位是逐渐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

  对于格鲁维尔小姐而言,还没有拿到教师资格证的她在威尔森高中所带的第一个班级会有怎样的期待呢?这在开篇的“格鲁维尔小姐的日记”中看到作者作为一名新上岗的英语教师的激动心情。在作者眼中,虽然威尔森校园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种族问题(白人与有色人种,有色人种之间的隔阂),但还是相信在其带领下这些学生能够有所改变。

  格鲁维尔小姐的信心坚定是一件好事,不过这个班级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通过高一上学期的这些学生日记就能够直观的感受出来。如在“日记1”中的学生就这样描写自己所在的班级:行政人员最清楚不应该让她带这个班,但是我猜她不知道这一点。她怎么管理?班上全是渣滓生,大部分人都觉得我们既不会度也不会写。

  相信看到这里的读者都能够感受到格鲁维尔小姐所面临的挑战有多大,而这还不是全部。因为她所带的这个班级的学生几乎没人都经历过被枪指头的情形,骨子里对于暴力的向往相信才是最大的问题。就在学生们几乎都认为这位新来的一年级英语老师干不了一个月就会走,但是最后的结果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以上仅是本书中高一上学期部分的内容,相知到格鲁维尔小姐如何成功地带领这个几乎所有人包括学生自己都不看好的班级度过四年光景,并且让班上的学生发生巨大改变,这就有待读者自己在这本书中寻找答案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