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说故事的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说故事的人读后感10篇

2018-03-20 21: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说故事的人读后感10篇

  《说故事的人》是一本由[美] 奥利弗·萨克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4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故事的人》读后感(一):讲述临床故事的医生

  讲述临床故事的医生 评《说故事的人》

  整本书阅读下来,你会发现全文的内容似乎更贴切它副标题描述“萨克斯医生自传”,但为什么这本书取名为《说故事的人》呢?这中间有着什么深刻的涵义,是作者留给读者去深思的吗?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在选题上,不直接说是英国神经病学专家奥利弗·萨克斯的自传就好,反而选了这样一个名字? 或许作者本身及编辑的眼里,萨克斯在医学文学领域成就已经完全超过了他本身的职业,而这个书名更能形象体现出萨克斯的整体形象,他更像是一个传教者一样,讲故事似的,将他的生平细细地向我们道来。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有专属他的故事,在他的故事里,你或许能找到共鸣,发现人生相同之处,世界渺小,抑或还能发出“原来还可以这样活啊”、“生活还是这样一面”的感慨,每一种可能都是全新的世界,颠覆你的认知。 那么,在这本书中,你了解了什么呢?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在他的自述中,你会发现他在医学上有所成就,那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有着浓厚家族遗传基因父母以及两位兄长都是令人敬佩的医生,他的三哥若不是因为儿时的心理阴影,造成精神上的疾病,或许也将是一位在神经医学上有所成就的医生。 他对于文学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日结月累的熏陶下,逐步成长的。他从小就喜爱阅读,并且对感兴趣的内容有着强烈的专研想法;家族对于阅读的培养也是不容置疑的,大量的藏书,享用不尽的知识殿堂。 他的母亲,就是说故事的人,这点在文中多次提到。或许正是母亲的影响,让他对故事的理解更深刻,可以紧紧地抓住故事的中心、脉络、情感结构,将故事很好地表达出来。 临床的经历,让他对医学病情和临床病例有了确切认识和了解。当他决定写相关疾病的书时,向我们解析生命无常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文本,以解释那些冰冷复杂的医学名词和病例。 同时,他对病人痛苦的悲悯,对医护人员的理解,亲身试药的经历,他身上浓厚的人文关怀,也让他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病人所面临的问题和抉择。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应该寻找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 在面对疾病的痛苦时,谁才是那个有着最深刻体会的人,只有病人本身。不管我们做了多少事,都没办法代替病人承受他所受的苦难。哪怕最后的时光,他们也会希望与常人无异,保有往日的形态,得到别人的认同尊重。 作者通过写作,把亲眼看到的故事都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真正去了解病人的情况,以及医疗事业存在的问题,解开问题的面纱,从而真正促进医学的发展。 他的努力反应在他对神经医学的深入,反应他的著作上,《幻觉》、《火星上的人类学家》、《钨舅舅》、《错把妻子帽子》、《苏醒》等作品脍炙人口,所获得的奖项,让大伙对医学的认识和了解有了新一步的突破。

  《说故事的人》读后感(二):我妄自相信最好、至少是最有创造力性格特点,就是孤僻

  看完这本书后,才感叹人生原来也可以这样过!一个人的人生没有所谓正确,也没有所谓成功,只要你自己觉得有意义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即使他是同性恋,即使他吸过毒,丝毫不妨碍他成为一名杰出的神经学家,依然不能掩盖他对神经学科做出的巨大贡献,依然黯淡不了他所显现的人性光辉!也正是看了这本书,促使我更加坚持对自己的孩子采取自由信任方式。

  我一直觉得让人羡慕的是,为什么国外那些医生是如此地热爱自己工作和病人?无论是阿图·葛文德,还是本书作者奥利弗·萨克斯,读者明显可以从书中读出他们对病人的关爱和自己工作的热爱,那种人性的温暖的光,一直弥漫在全书的各个故事中,散发在全书的开始到结尾,即后文所说的“文风”。比如“我觉得自己对每个病人都感兴趣,我也尊重他们,我开始体会到自己的临床和治疗能力”“医生不能把某种疾病或其治疗从病患的生活模式背景经济条件中抽离出来”“他把观察理论深度和人类温暖的力量结合了起来”,这就是作者区别于仅仅做为技术人员的医生之处。也许,中国也并不缺乏这类医生,只是因为他们都不擅长写作?

  迄今为止,我搜肠刮肚地想了好久,发现我只读过一本由中国医生写的书,那位医生喜欢历史,如果没记错的话,医生名为谭健锹,书名为《历史课本没写出的隐情》,他在书中描述的是他根据史料或诗词推测出来的一些历史上著名人物得了什么病,比如诸葛亮是因患胃溃疡而死,书中并未涉及到他诊治的任何临床病患。

  而阿图·葛文德和奥利弗·萨克斯在他们所著的书中,描绘了大量患者的病情,当然还穿插介绍了许多医学知识,由于有这些病情的描述和铺垫,一般人如身临其境般得已较容易地理解这些医学知识。这也是奥利弗·萨克斯写的书为何如此畅销的原因大众大多都理解这些知识,比如头疼从来都不是偏头痛的唯一症状,有可能转移成腹痛;尤其是他描绘的患者的病情,让人感叹在自己的世界之外还有那么多患有千奇百怪不可思议的疾病的人,在为这些患者同情的同时又为自己感到庆幸,也暗暗告诉自己,当遇到这类病人时会给予力所能及宽容、理解和帮助,而不是无知的把他们当成怪人或不健全或有缺陷的人。

  正如作者在书中描述的,“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那些形形色色的病患,虽然在神经方面受到这样那样的损害,但大脑及整个系统会因此重新调整和适应,由此表现出来的是在许多病患身上产生了许多不可思议和神奇的力量。“所有的人物都发现或设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适应自身疾病的办法;所有的人物都有着各种各样补偿天赋”。特别是作者在书末描述神经达尔文主义时,对大脑的神经系统进行了高度赞扬,由于“具有高级别的折返信号传递,人类发展出了高阶意识,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概括和思考,记忆想象,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的能力,从而最终实现了自我意识,也就是存在于世界中的自我的意识”“我们应该能知道思维的运作方式,决定我们的天性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多么神奇的大脑!

  所以读完这本作者的自传,让我突然感受到了神经学科的迷人之处,突然为自己身而为人欣喜不已,也为自己拥有健康的神经系统而感到幸运,更为自己具有独特个性骄傲

  其余详见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75203495231631&mod=zwenzhang

  撰文刘萍

  《说故事的人》读后感(三):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机缘巧合之下读到了这本《说故事的人》,副标题为奥利弗•萨克斯医生的一生,作者正是奥利弗•萨克斯,顾名思义这是一本萨克斯医生的自传小说。坦白的说,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是不知道萨克斯医生的,虽然我的大学专业是医学专业,我参加工作以来也是致力于祖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眼界过分狭窄,致使我并不了解萨克斯医生的成就和故事,但有幸读到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位乐于奉献伟大医务工作者,一位享有医学界桂冠诗人荣誉作家

  奥利弗•萨克斯是一个很勤奋的医生,他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具有奉献精神,以他那悲天悯人高尚品质,把他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结合孜孜不倦的奉献工作,毫无保留的给了他的病人们

  《说故事的人》的重点并没有局限在萨克斯医生的职业领域,更多的将笔墨留给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世界。萨克斯医生的一生并不是别人眼中的一帆风顺的,上世纪50年代保守的英国社会曾经逼死了天才二战英雄图灵,只是因为性取向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见当时英国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冷酷可见一斑,而在书中,我们的萨克斯医生在18岁便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奖学金,可只是在同父亲男人式的谈话中坦露了自己同性恋的取向,因此而背负起终其一生都难以释怀的精神包袱—他被自己的母亲痛心并鄙夷的称为“恶心的人”。可悲的萨克斯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大环境下,更加之家人的不理解状态之下,而开始了自己的求学和之后的人生之路,我想换做旁人,这样的经历正好是随波逐流破罐子破摔的最好借口,但是我们的萨克斯医生却做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萨克斯医生是脑神经科的专家,难能可贵的是他同时也具备了文学家善于观察和描写记述的特质,正是在他每次倾尽全力对他的患者们治疗的时候,他也用他细腻笔触记录下来这些患者的反应和情感的变化,久而久之,这样的习惯延续了他的一生,就连后来他自己面对手术,化疗,膝盖置换手术以及坐骨神经手术的经历他同样也都记录在了日记当中,这样的日记,他记录了1000本,这不能不使我肃然起敬

  医者父母心,妙手仁心悬壶济世,可是读了《说故事的人》,伟大的萨克斯医生的一生也同样并不完美,但即便在这样的逆旅之中,他虽然也痛苦过,迷茫过,难受过,但辗转反侧之后,他依然还是缓缓而坚定的走了下去。

  《说故事的人》读后感(四):我如果错过这本书,无法被原谅

  做的是和书有关的工作,经常被问的问题当然也和书有关。

  比如,“给我推荐一本关于XX的书”,这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极其可怕的问题。因为无从答起。

  我喜欢另一个问题——

  “最近在读什么书”?

  ——————————————————问答———————————————————————

  问:“最近在读什么书”?

  答:“最近读了几本书,因为时间关系,都是零零碎碎的,有一部分读了一半,有些开了个头就放下了。但是有一本书我走哪儿,读到哪儿,跟着我快两周了。读了几遍,觉得写的真好。”

  问:“怎么个好法?”

  答:“好到我生气。”

  问:“好到生气?此话怎讲?”

  答:“但凡遇到一本好书,都希望身边的人也看看。可惜这本书太不适合当下的营销手段了。封面普通通,不抢眼;书名过于平庸,没话题;副标题中规中矩,没新意。如果这本书的作者普通,内容平庸,写作平淡,也就算了。问题是,作者是业内权威,内容极端精彩,写作跌宕起伏。怎能不生气?”

  问:“啊?这本书叫什么名字?”

  答:“《说故事的人》。副标题:萨克斯医生自传。这绝对是我2017年看过的最好的自传。”

  问:“这个萨克斯医生是谁?”

  答:“如果你看过那本城《错把妻子当帽子》,就不会问我这个问题。奥利弗•萨克斯,杰出的神经病学专家,在医学和文学领域,跨越学科界限,作品充满着巨大的感染力。在他的笔下,那些冰冷的医学名词和临床病例,更像一场触及心灵的冒险。《幻觉》、《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火星上的人类学家》、《钨舅舅》等作品脍炙人口,畅销全球。”

  问:“能不能说说他的这本传记?”

  答:“我是一个不太喜欢看传记,尤其是自传的人。因为总觉得写传记的人多多少少有顾虑,少了本来有的,多了本来没有的。但是萨克斯这本自传从年少写到暮年,每一部分都精彩。他大大方方写自己同性恋的身份,写青春期里对于性,对于爱的渴望尝试,写曾经与自己爱情里曾经的毛毛燥燥与暧昧不明。写自己吸毒,写那段大多数人不愿提起的年少轻狂重要的是,他写的那么自然,如同一条流经心底的河,在山谷某处总该狂放奔腾。他写自己刚到美国的日子,那几大篇文字让你仿佛看到美国西部拓荒者的豪情

  另外,这本书的另一大主题就是他的专业,他对于科学和临床的部分审慎对待,对于他的病人,他是一个专注的倾听者和敏锐的观察者。他没有说过一句类似他对于病人的爱这样的话,但是你能从他的文字描述里看到那份浓烈的人文关怀。”

  问:“你喜欢这个医生吗?”

  答:“不是喜欢,是爱,是崇拜。他是如此坦诚,如此真挚,如此有趣,怎能不爱上他。萨克斯医生75岁,和比利坠入爱河,而此时他也已经被神经痛等多种疾病困扰很久。他说当时神经痛仿佛逐渐隐去了,难道是因为恋爱快乐可以匹敌神经痛带来的痛苦?他对于他的爱情他的专业他的人生一直充满着浓烈赤子之心。”

  问:“所以,你觉得这本书值得所有人看?”

  答:“2015年,萨克斯医生去世。J.K罗琳评价他‘伟大、仁爱、鼓舞人心的奥利弗•萨克斯去世了。......他度过了幸福的一生。’是的,幸福的一生。”

  “每个人都注定要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去寻找他自己的道路,过他自己的人生,赴他自己的死亡。”

  突然间明白了此书编辑的意思,如此精彩传奇的一生,或许只有那最朴素最干净的设计方能配得上吧。

  《说故事的人》读后感(五):读他人的故事,过自己的人生 ——读《说故事的人•萨克斯医生自传》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每提到医生,我和大多数人想到的一样,都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样的字眼,前段时间,父亲生病,在医院里和医生、病人有了较多的接触,对医生这个职业也有了一个更加深刻、更加立体的认识。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在这里上演太多的生离死别,那么医生无疑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见证着或者参与着这些生离死别,面对着生命之花的慢慢凋零或是溘然离世,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感想?奥利弗•萨克斯——这位医学界的桂冠诗人,文学界的临床专家,《纽约客》专栏作家、脑神经科权威医生在他的生前亲笔自传《说故事的人》中写道“我在解刨学、心理学和生物学中得到了很多智慧。在检查病人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人生的智慧。医学叙事几乎绝迹,而我成了一个说故事的人。”我敬佩萨克斯医生的博学多彩,更敬佩他作为医生对待病人时的谦逊,更感激他为我们讲述了如此精彩的医学叙事。

  我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人,读过不少的名人传记,《说故事的人》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医生的自传,在他的自传里提到了很多我前所未闻的疾病,讲述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感人故事,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我总是在回味正文之前引用的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克尔凯郭尔的那句话“只有展望未来,才能向前迈进。只有回首往事,才能理解人生。”萨克斯医生也正是这样做的,从年幼时,他的每一次率然而行,到是否继续医学事业的犹豫,不得不说,这是年轻时的萨克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生前的亲笔自传,则是对往事的回顾,对人生的理解。

  读他人的故事,过自己的人生。读名人自传,读的是一种精神,得的是一种经验。在萨克斯医生的自传里,有太多精英人物,他们才华横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大概是很多普通人学不来的。也有太多英年早逝或者遭受病魔折磨的精英们,这也是作为身体尚且康健的读者很难感同身受的。但作为平凡的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故事里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萨克斯年轻时就是个聪明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奖学金。但是当母亲在得知自己的儿子是个同性恋时,身为医生的她没有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爱或者引导,而是满脸震惊地冲下楼,用作者从没见过的那种表情说“你太恶心了”“我真希望从没生过你。”尽管作者知道,“残酷地让我去死不可能是母亲的本意。”“她当时只是一时接受不了,她可能很后悔自己说过那番话,”“但她的话在我心头萦绕了大半生,我本应自由快乐的表达性欲,却始终充满压抑和内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母亲。”生活中,又有着多少这样的父母呢?当孩子的生活出现状况的时候,尽管也担心,焦虑,但没有给予孩子丝毫的安慰和支持,有的只是愤怒,甚至恶毒的诅咒。这些愤怒和恶言恶语,并没有改变孩子糟糕的现状,却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最让我感到惋惜的还是萨克斯医生的三哥迈克尔,一个聪明,读书不辍,记忆力惊人的少年。在他11岁那年,母亲的大姐——一个在耶路撒冷的学校里当了40多年校长的安妮姨妈,认为迈克尔非常与众不同,把自己所有的藏书都留给了他。迈克尔的才华可见一斑。然而,不知是造化弄人,还是人为制造。在经历了两个寄宿制学校的生活之后,15岁的迈克尔就精神病发作了。更可悲的是,最先发现迈克尔不对劲的不是他最亲爱的父母,而是和他们住在一起的伦尼姨妈。他的父母对迈克尔的事情感到很吃惊,说他们此前没注意有什么毛病,还以为迈克尔喜欢上学,没什么问题。造成迈克尔精神失常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寄宿制学校里的虐待狂校长和迈克尔所遭受的极其残忍的校园霸凌,给迈克尔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治愈的伤痛。这让我们所有重视孩子的成长,重视孩子的学习的家长静下心来,思考什么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只做一个被分数左右的家长,以为有了分数,就有了一切,良好的亲子关系,及时的发现孩子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并施以援手,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说故事的人很多,一本书,一个人,都是故事,我们要做的,就是读他人的故事,过自己的人生。从他人的故事里,总结经验,汲取生活的营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说故事的人》读后感(六):人生如逆旅,他亦是行人

  这是一位英国科学家的自传。

  相比于历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自传和回忆录,这本书的分量过于轻,也不见有什么划时代的意义。

  但就是有那么几点,让人难忘与感动。

  关于寻常,关于热爱,关于自我,关于他者,关于生命,关于死亡。

  作者本身只是一位致力于临床医学的神经科学家,因为文笔好,理论联系临床,出了那么几本书。再加上那些半真实性故事格外吸引人,改编成电影,后来也拍了几部纪录片。他的一生,有名噪一时的辉煌,比如最后获得大英帝国勋章。但更多的则是平易近人处的会心一笑和将心比心时的感人至深。

  没有过来人高深到莫测的醒世机言,也没有成功者名就与功成的自喜自夸。

  只是寻常。

  人生如逆旅,回头再看的时候,再气势磅礴的色彩都会褪去,只有那些人,只有那些时刻,栩栩如生,平静真实。

  人生最后的意义就在于这些真实。

  萨克斯是个可爱的老头。

  但是,年轻时候的萨克斯可一点都不可爱。鲁莽,毛躁,做事不顾后果,说他初生牛犊不怕虎都是轻的,自知之明时有时无。感情上胆小鬼一个(他自己后来也承认了)。事业上永远保持着好奇心,这个倒是好的。有那么几分童心,随着年纪越老,越强烈,似乎年轻时候的莽撞与大胆,到老了,没力气了,胳膊和腿跟不上了,好不容易,最后全部都成了脑子里的好奇心。

  萨克斯后来说,他之所以选择从医,来自于父母的影响,更多的也是因为父母无私的职业精神。父亲九十多岁还看诊,他会对年轻的患者说:“你的曾祖父在1919年得过非常相似的病。”真实,又带着那么几分有趣,可以想见萨克斯写到这里时的笑容。

  母亲先一步去世。萨克斯后来才知道,他的母亲时常帮患者垫付医药费,母亲去世的葬礼上,很多人都说起这个。

  如果说萨克斯对于医学事业,一开始是因为父母职业的影响,后来因为自身的好奇心和兴趣,那么,能让他终身行之的,就是这份继承而来的爱与信仰。

  兄弟四人,都是医生,除了哥哥迈克尔。

  迈克尔很小的年纪就得了精神分裂症,有时候会毫无预兆地陷入激烈失控的状态,有时候又理智温和,对自己的工作专注异常,全身心沉浸其中。

  父亲去世后,迈克尔才在某种意义上开始真正融入社交。大半生都在父母的照顾下度过,独自一人的迈克尔,在萨克斯看来,这是一段“重返尘嚣”的短暂时光。

  直至去世。

  亲人之间,对于萨克斯而言,他与迈克尔是特殊的亲人关系。年轻时候对于他精神状态的逃避,后来,父母去世,萨克斯才真正开始了解他这个精神分裂的哥哥。

  虽然无法走入各自的世界,但血缘上的联系,也足够让彼此照顾关爱。没有什么过度的情感渲染,《雨人》也只是电影。

  我想,萨克斯去世的时候,想起的迈克尔,肯定是那个和他一样喜欢吃烟熏三文鱼的迈克尔。

  一个人活了近一个世纪是什么感觉?

  世界大战,冷战,时代变革的亲历者?

  或许吧。因为我们经常会说,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无可质疑的关系。

  但,我想,对于萨克斯来说:是看着,感受着一个个熟悉的人离自己而去。

  某个时候,他、她突然离开了,再也没有出现。

  作为医生,死亡有生理意义上的,有生物意义上的,有脑神经意义上的。但作为萨克斯,作为我们,死亡就是失去。

  一本《说故事的人》,萨克斯经历了亲人的去世,朋友的去世,喜欢的人患上绝症,去世。每当叙述到这个时候,萨克斯在言辞上并没有表露出太多的痛苦,反而很平常。

  似乎那个熟悉的人只是结束了在“这里”的一段生活,离开了他,离开了所有人,因为还有“那里”的人和事等待着。

  死亡是必然的。

  年轻时候的种种感受,到了暮年,也许抱着的是一份真正再见的心情。

  人生逆旅,来来往往,头发花白的时候,互道一声再见就已足够。毕竟,早早晚晚,都是会再见的吧。

  我想,写着这本书的萨克斯也是这么想的。

  最后,再说一点关于扉页的“献给比利”。

  一开始只是觉得这句献语跟平常所有的献语一样,不过也确实一样。但当我通篇读到四百多页的时候,还是没有发现这个“比利”出现。

  后来,终于,比利出现了。

  年轻时候我们爱一个人,也许没有山无棱天地合,但肯定有一生一世。

  20岁的时候,爱上那个才华横溢的人,是倾慕。27岁的时候,爱上那个志同道合的人,是吸引。32岁的时候,爱上那个暧昧不明的人,是激情。

  77岁。

  77岁的萨克斯爱上了一个人。

  就是爱了。

  也许是因为倾慕你的才华,也许是因为我们某种程度上的志同道合,也许,还有那么几份激情燃烧,但是,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能想起的,我能写下的,都是平常。

  一起聊天,一起听音乐,一起烹饪。够寻常,也是爱。

  当我白发苍苍的时候遇到你,无关时间,只关平常。

  而我,也只想与你做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事。

  献给比利。

  ——你的萨克斯

  《说故事的人》读后感(七):萨克斯的多样人生

  《说故事的人》作者奥利弗萨克斯,他首先是一位脑神经科的临床专家,同时也有些杰出的写作才华。他在医学和文学领域都享有盛誉。

  作为一名医生,萨克斯有着悲悯情怀。在与病人接触时,他总是会关注病人的切身感受。“我们总是从床边教学开始,聚集在一个病人的床边,让他讲出自己的故事,向他提问,并给他体检。我会站在病人旁边,在大部分时间里不插话,而是确保病人始终得到尊重、礼貌和全心全意的对待。

  当贝丝亚伯拉罕医院的护士助理、陪护、勤杂工和护士因为待遇很差举行罢工时,萨克斯想到了那些不能活动、需要经常在床上翻身以免长褥疮的病人,还有那些需要进行被动性关节运动,否则就会僵住的病人。如果没有人照料,他们的病情很可能会恶化。于是,他联系了愿意来帮忙的学生一起帮助那些病人翻身、活动他们的关节、关照他们的如厕需要。直到十天后,那些罢工的护理人员回到工作岗位。

  这些工作本来并不是一个兼职医生需要去做的,但是萨克斯有些很深厚的悲悯情怀,他意识到了那些病人如果没有人照顾,将会加重病情。医生救死扶伤的使命感,让他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地去主动照顾那些病人。其实,医院的护士护工罢工,争取自己的利益,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们的罢工对于病人而言是不公平的。不过幸运的是,这些病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因为遇到了有着极其强烈的责任感的萨克斯医生。

  文学与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出色的作家都曾经有过从医的经历。比如弃医从文的鲁迅、做过多年牙医的余华,在高原从医的毕淑敏,当然还有就是本书的作者萨克斯。在从医的过程中,医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病人,经历很多人的生老病死,看到无数病人的痛苦,为无数的病人治疗……这一切,都在无形之中对一个人的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

  萨克斯是一个很勤奋的医生,他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他从医的过程中,他不断地观察自己的病人,并坚持写了很多年的临床记录。这些临床记录也成为他在写作的过程中的素材。“我的临床记录占了很大一部分——并且坚持了多年。其中包括贝丝亚伯拉罕医院的500位患者,小姊妹会养老院的300个住户,以及布朗克斯州立医院内外的数千个病人,我在数十年时间里写了超过一千份临床记录并乐在其中。我的记录既漫长又详细,别人说,这些记录有时读起来很像小说。”

  萨克斯是一名优秀的神经科医生,同时他也是一名很出色的作家。他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是真诚的。他在写作的过程中同样如此。在这本书中,有着冷静的叙述,同时也有萨克斯真情的流露,对那些复杂的病历进行分析时,萨克斯总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病理知识,以一种冷静的态度来讲述故事。总之,这样的一本书是独具个性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