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的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的路》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6: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的路》经典读后感10篇

  《生命的路》是一本由鲁迅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路》读后感(一):生命的路,人性的先知

  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的不喜欢鲁迅先生的文字,怎么说呢,并不是对文章本身有什么不喜欢,也不是对鲁迅先生本人有什么意见,而是单纯的讨厌学生时代那种总结归纳中心思想的做法,真是烦呢,不过现在看来,这种锻炼真的是太有必要了。小的时候,如果能把这方面的能力锻炼好了,现在也不需要如此辛苦的锻炼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了。

  时隔好多年,再翻开鲁迅先生书的时候,发现先生所讲的很多事情,讽刺的很多现象,放到现在,仍然是频频打脸的事情,比如开篇的面子,只不过从那时候的“吃外国火腿”变成了现在所谓的精英文化,放佛挤不进那个圈子就是一件特别丢面的事情。或者说“要面子”和“不要脸”本身就是很难分辨的事情,先生的这支笔哦,真是有些过分了。就像很多书友喜欢刷阅读时间排行榜一样,可以说是虚荣,也可以说是好面吧,希望别人能点个大大的赞。不过也是好奇的,为什么利用人的虚荣心,这种明显在之前的传统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方法,现在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产品设计人拿来用呢?而且会成为产品吸引用户的独特优势?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

  这几年微博上时不时就会掀起年度娱乐场大戏,我们作为看客,本来蹲在旁边磕磕瓜子看看热闹就好,又何必非要在其中掺上一脚呢?鲁迅先生的文字里也提到过关于那个时期电影明星阮玲玉自杀的事情,文字本身是可以具有杀伤力的,即使文字体现的都是真实的事情,但是从道义上,从情理上,是不是可以换种说法呢?新闻虽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是对于很多更为弱小的人来讲,他们可能就是极具杀伤力的强者了。

  最近在看《长谈》,关于这点,特别欣赏罗永浩的态度,当然做不做的到另说,他对于表达的态度是,我可以不说,但是我保证我说的一定是真实的,并且,尽量不伤害到其他人。真实这件事情,既可以为善,同样可以为恶。鲁迅先生早在百年前都洞悉了背后的人性和规律。

  推荐男人们可以去读一下《男人的进化》这篇杂文,你才会知道,额的神,原来语文课本的鲁迅先生是那么的和蔼,那么的善良,当然提到了男权女权的一些事情,先生的底层逻辑是讲,不谈权利只谈义务都是耍流氓。古代用媒妁之言的一套道德理论把女性当作男人的永久终身活财产,不过有幸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了先生所讲的文明进化的顶点了,也算是一种欣慰吧,尤其是女性而言。

  先生提到的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几乎被解决,比如男女平等的问题,有的仍然前途坎坷,比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现代陌生人社会反而有加重的现象,当然,要解决这些事情,总是要有人去付出,付出时间,精力,代价,前途漫漫,但仍相信,我们生活的这个文明,会变的越来越好,不是吗?

  18 No 5

  《生命的路》读后感(二):探寻生命的路

  对于鲁迅,我们很早就读过他的文章,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等,他的文章写实居多。鲁迅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于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在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文字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在今天也一样是文学的必读书。

  这本《生命的路》精选了鲁迅在生命不同时期的75篇散杂文,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生命之路:在好好坏坏的人生风景中,一面冷静地观察世间万象,一面遍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世间有聪明人、傻子和奴才,也有真正的勇敢者,该爱的爱该恨的恨。把玩具留给孩子做天使,把希望留在现在和未来,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一生为之追求的家国情怀。

  本书分七辑,分别为世相、这也是生活、好的坏的都是风景、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玩具、那些勇敢的人、希望。当然,这些标题都是编者根据主题的需要所精心选取的。

  在本书里,有些部分读起来是很艰难的。比如说本书的第六辑《那些勇敢的人》,共八篇文章,讲述的是在当还那些不屈、追求民主、追求自由而被反动派无情杀害的革命烈士。在这辑里,作者将自己对这些烈士的回忆用含血带泪的语气表达出来,要知道在当时敢于公开写文章为这些烈士立传、写文章的是非常少的,足见鲁迅的坚定斗志和敢于伸张正义的精神。可以说,鲁迅是一个爱憎十分分明的人,对于他所厌恶的他会无情的去批判、去斗争,对于他所热爱的,他也会用极大的热情去讴歌。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鲁迅散文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作品结集为《朝花夕拾》和《野草》。前者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代表作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野草》则以尼采式的散文诗形式,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批判反思,反映了作者当时虚无主义的悲观心境。语言色彩艳丽而冷峻峭拔,意象独特而富有暗示性,意境晦暗幽深。对日后中国白话散文诗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

  鲁迅一生保持独立人格,不趋炎附势,不畏首畏尾,不无病呻吟,不顾影自怜,也不道貌岸然、虚张声势,他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和国家脊梁。他的文字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散发着一个勇者的骨气和情怀。读他的书,会思考一个好的国家、好的时代、好的生活是多么的来自不易,也会从他身上汲取人生的力量。

  《生命的路》读后感(三):生命的路,不停歇。

  《生命的路》读后感(四):原来迅哥儿是暖男

  80、90后是读着迅哥儿的文章长大的,在教科书上。阿芒也是90后的宝宝啊,噢,坦率地说,是90后的小学生。

  除此以外,我们并不太愿意在快乐的成长路上再直面他那些夹刀夹枪、充满愤怒和战斗气息的文字。直到高晓松在《晓说》里做了两期鲁迅的专题,大谈特谈鲁迅的人品、谋生、买房、恋爱、兄弟反目的八卦。原来,迅哥儿在做革命斗士之前,做了“大哥”好多年。

  鲁迅是家里的老大,同为家中老大,我对迅哥儿家中发生的这样几件事印象尤为深刻,并心有戚戚焉。

  一是在小时候,迅哥儿的父亲生了重病,不及当铺柜台高的迅哥儿拿着家里能当的东西在当铺和药铺间穿梭不停。夏天,站在凳子上把过冬的棉被交给掌柜;冬天,又把值钱的夏衣当过去,拿到钱后一刻也不停地跑向药铺,而给父亲找药引、请医生的经过更在《生命的路》第二辑中《父亲的病》的文中有详细记录。作为家中长子,从小就会比其他孩子更能感觉到对家人的责任,再加上家人一般对长子的要求也比较高,小时候的迅哥儿,还没有享受到足够的父母宠爱,便开始为家人饱尝艰辛。

  然而这并没有让迅哥儿采取逃避的方式来远离家庭,如果他采用了逃避的方式,或许就没有和朱安的婚姻。1903年,还在日本留学的迅哥儿被母亲以病重的理由叫回国,到家才发现母亲并没有患病,而是包办了他和朱安的婚姻。大家都以为迅哥儿一定会反抗到底,没想到他竟然乖乖接受了母亲的安排,和朱安举行了婚礼。只是,婚后迅哥儿一直没和朱安同房,第三天便离开绍兴返回了日本。对于这桩婚姻,他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幸好,后来他遇到了许广平,知道了什么是爱情。

  有人认为鲁迅既然不爱朱安,就不应该娶她。但鲁迅的母亲需要朱安,朱安又没有如同张幼仪般强大的家庭背景和学习能力,当时已是大龄女青年。鲁迅不娶她,她未必就能嫁一个好人家,未必就能安度余生,甚至可能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而流落街头。那个年代这样的悲剧还少吗?只能说,鲁迅和朱安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朱安一生得以与鲁迅母亲为伴,晚年得到周家赡养,已经是比较圆满的结局了。不要说阿芒俗不可耐,三十几年的人生经验告诉阿芒,现实就是这么残忍。

  大哥鲁迅做的第二件暖心事是在38岁的时候,卖掉老家的房子,加上手里的存款,再加上银行的500元房贷,在北京八道湾买了一个大宅子,终于实现全家大团圆。八道湾的豪宅里一共三进,迅哥儿把幽静温暖的房间都让给了母亲和弟弟们,自己住在条件最差的第一进。全家团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注定只是童话的结局,后来,因为兄弟反目,迅哥儿搬出了八道湾。在《晓说》里,高晓松说,鲁迅的书很多,除了回去搬了几次书,鲁迅再也没有回过八道湾,而是在阜成门附近另购了个小房子,带着母亲、朱安、许广平生活在里面,就是今天的鲁迅故居。

  阿芒去参观过鲁迅故居,难以想象,一个大文豪竟然住在不到十平方米、大约只能放下一张床和小张小书桌的房间里,跟今天北漂们住的隔断间面积差不了多少。可是迅哥儿并没有说过弟弟的一句不是,仍然把好一点的房间让给了母亲和朱安,自己在逼仄的小房间著书立说,为国家战斗,为民族奔走。

  除了是家里的大哥,迅哥儿对青年们也是十分暖心的。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有位青年学生,因仰慕迅哥儿来到上海,到上海后,迅哥儿不但收留了他,还收留了他的女盆友,给他们提供吃住。这位青年学生不但脸不红心不跳地蹭吃蹭喝蹭住,甚至还提出要鲁迅为他谋一差事。迅哥儿没法子,只好找到郁达夫,请他为这位青年学生去谋一职业,如果找不到,那么就请一家书店或报馆在名义上用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则由迅哥儿自己出,让郁达夫转交书局或报馆,作为月薪来发给这位学生。

  郑振铎回忆,一次,一位素不相识的青年寄来一篇稿子请迅哥儿修改。迅哥儿花了几天几夜的时间仔仔细细的改了并寄了回去。不料,那青年却写信将鲁迅骂了一顿,说稿子改得太多。不久,那人又寄来稿子,迅哥儿照旧替他修改了并寄了回去。结果,那人回信又责备迅哥儿改得太少了。如此反复,以至于迅哥儿禁不住感慨“现在做事真是难极了!”

  荆有麟先生在《鲁迅回忆断片》中讲过这样一则故事:北大有个学生,有天跑到鲁迅先生家里,往床上一坐,将两脚跷起说,把我这双破鞋拿去修修。鲁迅先生毫不迟疑地将破鞋拿去修,修好回来还替他套到脚上。有人找先生求证此事,先生悠然笑曰:有这回事!

  不说了,迅哥儿的暖心事迹是不胜枚举的,《生命的路——鲁迅散杂文精选》不仅有许多迅哥儿为家人、师友、学生、同事记录的点滴故事以便让后人铭记,更有迅哥自己对世相、人生的观察和感悟。怎么说呢,暖男迅哥儿是个勇敢的人,他为别人写:“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才是真的猛士,并且温暖。

  《生命的路》读后感(五):现在,我们可能比以往更加离不开鲁迅先生

  喜爱读书的朋友一定听过这句: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在这句中国老话之后,好事者也加上了一句: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先不说意思是否贴切,总是在说明一件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同:鲁迅先生的文章适合,具有一定生活阅历见识和思想深度的人去阅读。这句话在若干年前,我置之一笑,但若干年后的今天,当我再翻开先生的文章,我顿觉可能鲁迅先生从来都不曾远去,他的作品确实值得我一再品味。少年人不要读,即便读了,多半只会一知半解,只凭借义务教育课本里面的灌输,可能只会产生抵触,正如现在的我,读到先生的杂文,竟一改从前蒙昧无知的感受,越发的感受到振聋发聩。

  眼前手边这本《生命的路》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在上个月刚刚出版印刷的新书,这本集子精选了鲁迅先生在生命不同时期里所创作的75篇杂文,在探讨社会、人群、自我各方面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留下了一条先生完整的生命之路。这本集子将这75篇散文和杂文,分为了七个主题阶段,分别是世相、这也是生活、好的坏的都是风景、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玩具、那些勇敢的人、希望这七个主题。而正是这些不同的版块主题,让我重新认识了鲁迅先生,给了我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先生。

  书中第一部分,便是世相,我曾以为老去的时代一如老去的人那样,一无是处,但读到世相,我才承认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的重复历史,过去时代的内核其实并没有变,我们的国民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精神的内里也还没有变,鲁迅先生对于这些所发出的直抵内心的呐喊,就没有失去意义,事实上,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人人追逐名利而忘乎所以的时代里,我们比以往都更加需要鲁迅先生!

  《生命的路》读后感(六):我的思想打开一扇窗

  鲁迅相对于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从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起就将他定义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确切的说是我们的社会把鲁迅先生推上了神坛,他也因此多了几重光环,却少了很多“血肉”。“斗士”、“民族脊梁”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号加在鲁迅身上,大概也不是是先生在天之灵所愿见的。

  《生命的路》是由凤凰传媒策划和出版的鲁迅杂文集,将鲁迅先生一生所写杂文分门别类组织和编排,初步让读者对鲁迅先生眼里的世界和民族有了清晰的了解,这是过去零散的阅读先生小说绝不可能获得的全面印象,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和思考,《生命的路》编者还在正文之后附上了“鲁迅先生年谱”,这于我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这张年谱我就可以将鲁迅先生各个时期、主题各异的杂文还原到先生创作的时间,也可以把文章中先生回忆的那些事件还原到先生的生命历程中去。这样看,《生命的路》书名拟的非常贴切,即通过先生的杂文对他伟大一生的“生命历程”略窥一斑,也对先生的个性、先生的语言、以及先生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书的目录之前有一篇《代前言》,是鲁迅最为看重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读后令人唏嘘。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大概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国学大家章太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在鲁迅的作品中屡被提及,每次提及也多是“感恩”、“思念”以及对藤野先生品格的赞叹。藤野先生的回忆却很谦虚,认为只是本职以内对学生的帮助,且坦率承认对鲁迅的印象并不太深,甚至于已经淡忘,所以用“谨忆”二字,这更说明了鲁迅所说藤野先生的人格光辉、师道光辉的确存在,而此文字里行间也隐隐透露出青年鲁迅在日本时的孤独、苦闷和寂寥。 鲁迅先生对中医有相当的偏见,这在他回忆的文章中多有出现,中医药也经常作为腐朽事物的象征出现,这是先生的局限性,也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特别是当代屠呦呦先生在中药的启发下提取出“青蒿素”以后,这种局限性也更突显出来。可要知道矫枉必须过正,新文化运动之后知识分子急切想要改造社会,甚至于很多人提议将我国传统文化推到后重来,这种思想的影响力一直滥觞到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但这些现在看起来“过了头”的想法和做法也许正是一百年前人们冲破旧文化藩篱的方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观念虽然现在需要与时俱进,但这种与落后事物斗争的方法和激情却是哪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

  通过这本书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在我的心里鲁迅先生已是血肉丰满的英雄:他从绍兴小城艰难的一路走来,念洋学堂、留学东洋,作为那个时代少有的“醒着的国民”,对自己的民族爱之越深责之越切,不惜以生命和健康为代价唤醒整个时代。我也有更深入了解和研究鲁迅先生及那个时代的冲动,这是《生命的路》给我思想打开的一扇窗。

  

  《生命的路》读后感(七):一个时代的伟人,几部深刻的佳作

  前段时间刚读了关于鲁迅原配夫人的传记——《朱安传》,对鲁迅的生平事件大致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又通过这本鲁迅散杂文精选——《生命的路》来走进鲁迅先生的思想世界,终于明白,当年朱安女士为何宁愿困苦的生活,也要保存鲁迅生前藏书、文稿,鲁迅的心灵伴侣许广平女士,为何在鲁迅逝世后,终身致力于鲁迅遗物的保护、书稿的收集、整理、出版。

  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豪、新思想的传播者、白话文的推广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读他的文章我感觉是有些难度的。

  首先,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处于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代,白话文尚不成熟,文言文在旧时代文人中根深蒂固,虽然作为白话文的推广者,但字里行间还存在诸多文言文和不成熟的白话文的影子,语言上白话与文言交织,不是很好理解;

  其次,介于当时反对派的打压,鲁迅先生不得不常用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故事来隐射当时他想抨击的对象、想说明的社会问题、想揭露的社会丑恶、想弘扬的社会发展方向,这对不太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人来说确有些困难,甚至常常会“不知其所云”。

  于是,在拜读鲁迅的文章时,很多时候需要细细的读上二三遍才能略知其一二,甚至有时只能上网去搜索相关的解读,之后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再读之时才感觉不那么云雾缭绕,而是俞见的清晰,那感觉,我想便如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写的一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从整本书看来,不仅包含了鲁迅对世事、事物的思考,也包含了他对人生、对生活,对一生中遇到的人,碰见的风景的思考和回味。从中明显可见鲁迅先生是一个极爱思考的人,他的脑子里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哲思,充满着对时代深深的担忧。他敢于批判,敢于发声,敢于在“枪林弹雨”中“摇旗呐喊”。

  书名取作《生命的路》非常应景,首先,此书搜罗的所有鲁迅散杂文,从年幼时的回忆,到遇到的人和景,直到当下的想法,一路走来,勾勒出鲁迅先生大致的生命历程;其次,此书反应的鲁迅思想,正是在当时那样一个动乱的时代的大背景之下,鲁迅为中国发展之路指出的方向,他用自己的一生投身于革命,奉献于革命,为中国的光明而终身奋斗。他的笔毕露锋芒,所到之处,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这本书值得深读。

  《生命的路》读后感(八):20180111书评~鲁迅<生命的路>~远方 人们 你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题记

  近来一直在看鲁迅的《朝花夕拾》,从先生文字中感受到了先生生命路程的点点滴滴。正想着如何对先生的生命之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对先生的生命之路进行更广层面的探寻,这本《生命的路》就与我不期而遇了。

喜欢山水黑白的极简风

  先来看看书的封面,黑白背景,近处房屋静默,树木直擎苍穹,远方群山体黛,若隐如现,脚下弯曲的小路,指向无穷的远方,那里有无数的人们,一派中国山水画风,引无尽遐思。

  书的目录与插图都是蓝白相间,格外素雅,有一句话叫“大道至简”,用于形容最为恰当。

  一本书,终归是集著者在内的所有人的智慧,鲁迅笔下的文字爱憎分明,鲁迅的世界里黑白分明,一如书风。于是,青灯黄卷下,开始沉浸于书香世界,开始阅读先生笔下的泱泱之国,寸寸之心。

喜欢以笔为戎的鲁迅

  为了把《生命的路》看透彻一些,我特意把鲁迅的一生进行了梳理,一组数字,生命的路。

  1881年,出生浙江。

  11岁,进入三味书屋,跟从老师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12岁,祖父下狱,父亲重病,家产中落,避难乡下。出入当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15岁,父亲去世,家境更加困难,开始写日记。

  16岁,家族分房,分给鲁迅家又破又小的房子,倍感世态炎凉。

  17岁,南京水师学堂求学,改名周树人。

  18岁,转学进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天演论》

  21岁,赴日本留学,遇到老师藤野先生,弃医从文。

  28岁,回国任教,与范爱农是同事。

  45岁,写《朝花夕拾》

  1936年, 逝世。

  不长的生命之路上,鲁迅先生品生活的酸甜苦辣,感人情的炎凉淡薄,小时候忧父亲的病,成年后忧国家的命,弃医从文,以笔为戎。而本书就是在这样的生命历程中选择了他的75篇散文与杂文,构成了先生完整的生命历程。他杂文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犀利,他散文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和,他生病时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对生命的思索, 一一展示在面前,我似乎看到一个真实的先生坐在面前,给我娓娓道来他过去的岁月,向我述说他的爱憎感情和喜怒哀乐,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喜欢生命之路的选辑

  本书分七辑,一为世相;二为这也是生活;三为好的坏的都是风景;四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五为玩具;六为那些勇敢的人;七为希望。

  在我看来,这样编辑,是要梳理鲁迅的文章,一是看芸芸众相,选面子、脸、男人、女人、经验等内容,写尽世间众相;二是论生活百感,写父亲的病、自己的病等内容;三是念风景寂寞,有每个人曾经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四是评各色人等,先生用思想家的眼光审视社会,审视人生,相信每个人都会读出一个自己;五是提旧事花样,五猖会的迎神赛会与父亲让背书的情景一喜一悲,无常中的人情味让人好奇;六是评真的猛士,怀念勇敢的人,写了范爱农、刘和珍等八位真的猛士,其中对章太炎生命二三事进行史实的记叙与描写,生动记叙了太炎先生早年的光辉业绩以及当年受青年们爱戴的情景 ,同时写先生日渐消极颓唐、“退居于宁静的学者”而与“时代隔绝”的事,有议论、有记叙,互相呼应,剖析了太炎先生之所以被人们冷落的本质原因;提出韦素园们切实有为,事业才有希望。读后让人动情。七是唱希望之歌,用鲁迅先生的新年抒怀之作《希望》作为结尾,鼓舞笔下平安的青年摆脱绝望、走出消沉,奋起抗争,肉搏暗夜。

  这本《生命的路》无法一言以蔽之,此一书无以诉清先生一生的路。最喜欢先生的这句话:“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 漫漫人生路,将继续追随先生的文,走向远方,关心人们,追随你---因为你当之无愧的“民族魂”称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