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机立断》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当机立断》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4 21: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机立断》的读后感10篇

  《当机立断》是一本由[日] 出口治明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机立断》读后感(一):生活经验都在欺骗你——因为它们不是数字事实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在随后的几天里,核反应堆发生爆炸,核泄漏随之发生。周边国家陷入了核辐射的恐慌中。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中国民众为防核辐射而疯狂抢盐的事件。导致各大城市纷纷“盐荒”,甚至有人囤盐以望谋取暴利。   

  这件事情在现在看来,的确让人哭笑不得。我们难以置信,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真的做出“抢盐”这一荒谬决定行为。   

  我在读完《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后,明白了他们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同时这本书更着重地介绍了一种理性的做出决定的方法。以便让我们在各种生活、工作场景中,避免再犯“无脑”抢盐的错误。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一种做决定机制——“数字·事实·逻辑”理论。其中数字指的是与决策有关数据;事实即观察到的客观事实,而非个人主观意见;逻辑就是用来做出最终决定的理论依据。以逻辑为决策前提,收集相关数据和客观事实,就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决定。   

  作者出口治明在2006年成立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担任社长。2008年,公司正式运营。2013年至现在担任社长兼CEO。在日本生命人寿保险公司中,无论是规章制度、面试命题,还是下属的创新提议,都深为“数字·事实·逻辑”理论所影响。并在这种企业文化中,公司在日本首次推行“怀孕超过27周的孕妇也可以参保”等非常规制度。   

  在书中,作者对“如何做决定”进行了细致分析。在两个纬度上提出了做出优质决定的方法。  

  第一个纬度是从“做出决定的结果”的角度来考虑的。   

  第一种情况,哪一种决定更有利于想得到的结果,虽然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显然不可能做出不利自己想到的结果的答案,但是,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有各种多余因素对你的选择进行干扰,比如说:别人意见、过去经验、工作理念等等。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都经历过的事情:你朋友要求你陪她去理发,但是你原本打算宿舍洗澡休息的。这种时候下你也会踌躇犹豫吧,这便是多余因素对你的干扰。   

  另外一种情况,你的决定带来的风险有多大。当失败的结果让你无法承受的时候,就请你放弃这种冒险的决定。如果你可以承受失败的结果的话,你再考虑成功概率有多大,你根据概率高低可以选择放手一搏或是观察形势见机行事。   

  第二个纬度是从“做出有效率的决定”的角度来考虑的。   

  第一个方法:定下最后做决定的日期。当你定下最后的日期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产生紧迫感,催促着你做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权衡不清的决定也会很快地被确定下来。如果,真的到最后期限还是无法选择的话,那你也不要慌张,如果这样都做不出决定,说明你迟疑不决的选项,其实利弊相差不大,即便你任选一个,也不会对你的结果产生太大的差异。   

  第二个方法:确定自己能舍弃的总量。当你将可以舍弃的东西确定之后,你的决定思路就会清晰很多。这就像你看上了自己喜欢沙发准备买回家,但是,你愿意丢弃还能用的旧沙发吗?如果不愿意丢弃,就不要再买新沙发,以避免形成家居环境狭小拥挤困扰。   

  当介绍完这些基本稳妥的做决定的方法之后,出口治明先生对具有创新意义的“数字·事实·逻辑”的理论进行了介绍。   

  在这个理论中,数字是它的基石,是我们事实总结,逻辑分析的根本。当我们想要叙述一件事情或者想要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应该有确切的数据作为我们论证的支撑。在我们聊二胎的时候,我们应当知道中国生育率是多少。在我们聊就业的时候,我们应当知道中国失业率有多少。这些数据都作为一种事实展现出来,成为我们议论的重要依据。   

  数字可以推导出事实,事实可以推理到正确的逻辑。事实成为联通二者之间的媒介。但是“客观事实”与“意见”往往容易被混淆。不论是谁,只要通过相同的数据中推导而得到的相同结论,就可以认定是客观事实了。而通过同样的现象而得到不同的结论,我们可以称之为个人意见。因此,在某些主观事实的认定上,诸多通过统计的相同的意见也可以当做事实,比如说,一百个人就餐后的反馈中,只有一个人认为饭馆服务态度差,那么这便可以认定为是他的个人意见,但是有九十个人认为饭馆的菜品种类少,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是个事实了。餐馆经营需要做的是丰富菜品,而不是提高服务水平。   

  最后是逻辑——由数字和事实构成的理论依据。而如何评论逻辑的优劣呢,其判别标准是“逻辑函数中自变量的多少”。逻辑思路可以转换为函数y=f(x)。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数量越多,则说明考虑的方面越多。举个例子。少子老龄化社会会给工作量增加多少负担?当自变量只有人数和平年龄时,我们的出来的结论为负担增加了12倍。当添加自变量儿童的数量时,结论为负担增加了2.4倍。再添加就业率时,负担精确为2.6~3.2倍。这就是在考虑不同数量自变量所得到的不同结论。当自变量越多时,我们所得到的结论就越准确。   

  而增加自变量多样性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将数字、事实这一理论执行到底,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二是找一个外行人和你一同探讨,他很有可能提供给你不同的思路。   

  以上就是出口治明先生推崇备至的“数字·事实·逻辑”理论。   

  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分析出,出口治明先生创立的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中首次推行的“怀孕超过27周的孕妇也可以参保”的制度,不仅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应,也没有如同大家以为的那样,承担巨大风险。具体的分析过程如下:   

  数字:30左右的女性在65岁前离世的概率约为10%   事实:以上的数据本来就包含了孕妇   逻辑:没有必要将孕期超过27周的孕妇排除在参保范围之外。   

  通过“数字·事实·逻辑”的分析过程,我们会发现许多我们一直习以为常的决定可以更加优化,以得到更佳的结果。   

  这就是作者通过这本书交付给我们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将“数字·事实·逻辑”理论运用透彻,我们就能够更理智地对待面临的选项,做出有远望的抉择

  《当机立断》读后感(二):深入思考,果断决策

  假如已计划要到A城市旅行,现在正在考虑以何种方式到达A城市。以下是目前了解到的信息:

  出行方式可选择自驾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路途比较远,中途加油站数量不多。在前往的途中A城市可能会下雨。有的路段经常出现交通事故。有时候会堵车。

  根据以上这些信息,对于前往A城市的出行方式,如何能够做出准确的决策呢?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问题需要做出决策——小到购买物品,大到对自己人生规划。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决策,时刻塑造着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我们怎样才能做出优质的决策呢?

  日本首家互联网寿险公司“生命网络”会长兼CEO出口治明在《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中提出: 以数字、事实和逻辑作为思考的依据进行决策,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正确做出决定。

图1 “数字·事实·逻辑”决策方法

  出口治明先举一个例子简单的例子。

  某个餐馆在考虑:是否要因为周边孩子数量增加,而添加针对儿童的菜单

  针对这个问题,采用“数字·事实·逻辑”理论做出决策的思路和方法,如图2。

图2 采用“数字·事实·逻辑”理论做出决策的事例

  数字:从去年年初开始市区内孩子的数量一直在增长

  事实:附近搭建起许多面向小家庭公寓

  逻辑:因为新建了公寓,说明孩子的数量递增,那么在餐厅就餐的孩子的数量也会递增

  结论:餐厅是可以添加针对儿童的菜单

  逻辑是:以y=f(x)的函数关系打比方。其中,Y是(因变量)结论。X是指“孩子的数量增加”;再进一步获得信息后,得知这些增加的孩子的数量中,实际上增加的人数大部分是中学生,那么x可以表示为:x1:“孩子的数量增加”,x2:“实际上增加的人数大部分是中学生”,将这两种情况进行对比,y(因变量)会因x的数量越多,而得到越精确的结论。

  最初的决定—餐厅可以增加针对儿童的菜单,从以获得的信息上来看这个决策是正确的,但是再仔细查看一下相关数字(数据),”递增的孩子数量中,大部分是中学生群体”,那么只增加针对儿童的菜单绝不是最佳方案

  依靠“数字·事实·逻辑”理论做出明智高效决策

  数字,不可或缺的信息

数字,指的是与事件相关的数据。

  对于一件事,基于每个人的过往经历不同,认知也就不同,我们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对事件进行解读,同时,对于涉及这件事其中的每个人而言,观点都是截然不同的。在这样一个主观判断基础上做的决策,肯定不够客观的。因此,用数字来解析一个事件,就能重新审视一下表面看起来不错的决定,加深对问题的思考程度

  《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提醒我们要养成利用数字进行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做出的决定才会没有主观偏见有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

  在做决策时,怎样的数据具有价值,可以作为参考依据呢?

  出口治明建议,我们最好能找到一手资料。现在网络很便捷,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找数据。特别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通常会链接到某个人博客或企业的网站,同时会弹出一些对数据的解读和意见。我们要在确认原始数据时,不要受他人观点的影响,要做到:只关注数字。

  附:与经济相关的数据可以到以下几个网站进行查找。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http://www.imf.org/

  WB(世界银行): http://www.worldbank.org/

  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http://www.oecd.org/

  只有基于数据的事实才有使用价值。在文章开头提出的关于前往A城市出行方式的问题,需要针对最初的信息,仔细查找相关数据。于是,我们获得的信息,如图3。

图3 前往A城市出行方式相关信息—数字

  事实,而非主观想法

事实,是与数据相关联事项或过去的事实。事实,是大致能从数字、数据中推导出来的客观事实。

  仅仅是一个人的意见是谈不上事实的。假设有人说”A公司的价格便宜”。这是事实,还是意见?是意见。判断便宜,还是昂贵,是那个人的个人观点,这里面掺杂着主观想法。

  同样是对于价格是否便宜的问题,如果是基于把两个公司同一类产品进行了价格比较之后,再说:“A公司比B公司便宜”,那么这个观点就是一个从数据推导出来的客观事实,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想法了。

  像这种情况,任何人都会得出相同结论的就是“事实”。在处理事实时,如果与事实相关的数据能共同证明一个事实的话,得到的结论就客观的事实,它就具有说服力。

  在文章开头提出的关于前往A城市出行方式的问题,搜索到相关数据后,我们可以基于这些数据总结出的事实,如图4。

图4 前往A城市出行方式相关信息—事实

  那么,我们掌握了数据和与数据相关的事实后,接下来要如何做出优质的决定呢?

  逻辑,深入思考的工具

逻辑——由数字和事实构成的理论依据。说到逻辑,可能会被简单地认为是正确的逻辑。然而,单纯的正确逻辑是远远不够的。

  假设对一个主题有A、B两个方案,两个方案都是依据数字和事实制定的。为了确定哪个逻辑更加符合事实,应该用“哪个含有更多变量"作为判断标准。

图5 将思路转换为数学公式

  这个函数关系式表示的意思是:随着x个数和数值的变化,y也会发生变化。假设y的值最终是从逻辑函数中获得,那么X值所能列出的信息越多,说明考虑问题的方面越多。

  正如客人收入、年龄、对商品需求,从这些方面构建的逻辑函数,与客人的收入、年龄、对商品的需求、流行程度和国外的影响等方面构建起的函数,两者得出的结论会有所不同

  造成结论的差异,一般是在x的差别上,因为逻辑A考虑的是x1、x2、x3三个元素,逻辑B考虑的是x1、x2、x3、x4、x5五个元素。进一步研究变量x的个数和内容,就能提升决策的质量

  在我们采用数字和事实搜集信息时,最好尽量多的把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纳入进行推理和决策的过程中,变量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做出高质的决定。

  在文章开头提出的关于前往A城市出行方式的问题,在获得到相关数据,并且基于数据推断出事实后,我们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做出决定,还可以再加入更多的变量,比如:道路的熟悉度、各公司公共大巴的具体情况、各路段的安全系数等等。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纷繁的问题,在作决定时,经常使用第一个浮现在脑海中的答案,倾向于用主观想法做决策。然而,在没有数据、客观事实,以及思考方式不够清晰深入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包含了很多个人认知偏差,是不明智的决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提出的“数字·事实·逻辑”思考方法,通过收集相关的真实可靠的数据,整理自己的思维,找出客观而非个人主观的事实,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同时,以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构建逻辑模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优质的决策。

  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对自身的考验与磨练,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生命中每一次的决策机会,打破僵硬的思考模式,找到应对各种挑战的思维与方法,通过不断学习、深入思考、用心感悟,去探寻真谛与智慧,以此修炼完善自我,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当机立断》读后感(三):价值12亿的企业决策理论

  《当机立断:数字•事实•逻辑》的封面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寡淡,如果可以用三个字形容,那就是性冷淡,打开书来看内容,可能觉得文笔平淡,这就是我拿到这本小书的第一感觉。如果你是个热血青年,喜欢打鸡血的文风,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的胃口;如果你追求深刻,这本书也没什么很深刻的内容。

  但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你当然明白,在创业激情之外节制的重要性,节制建立在审慎思考和有效决策之上,这本书的作者出口治明恰好是一个真正的创业者,用不到10年时间,通过一系列正确的决策,打造了一个市值203亿日元的互联网企业—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换算成人民币也有12亿喔。你读的那些鸡血文和深刻文的作者,他们一辈子都赚不了本书作者的一个零头。

  如果你是一个成熟的企业管理者,你当然更明白企业经营是一个细水长流的事儿。本书作者60岁后才开始创业,之前在日本第二大人身保险公司---日本生命保险公司积累了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和行业经验,参与过国家金融制度改革和保险业法的修订工作,退休后把一个企业从零起步发展到上市。难道你不想了解这位智慧长者的经营决策之道吗?

  如果你是一位职场新手,或者好学上进的职场人士,面对这样一位作者,他的大半生都在为别人打工,从服务过的日本一流保险企业里边总结了经验,不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风生水起,退了休还能创立日本第一家互联网寿险企业、做大上市,又著书立说,介绍他自己成功的决策机制,难道你不想学习他华丽转身的秘诀吗?

  我想啊,我不光想了还读了,下面就给大家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本书。

  本书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序章,作者介绍了“数字•事实•逻辑”决策机制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数字•事实•逻辑”决策机制的具体介绍。第三部分是第三、四章,主要介绍了这一决策机制在企业中的运用。最后,作者阐述了“数字•事实•逻辑”决策机制之外的决策理论以及他自己的企业经营哲学。

  作者为什么要把环境因素放在第一部分来讲?因为上世纪日本经济经历了剧烈的动荡起伏。从二战彻底倒掉,到战后复兴,再到90年代泡沫经济被刺破之前的高速增长,用出口治明的话来说,“1940(年)体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一体制形成以集体主义、平等主义为代表的日式经营模式,成就了许多以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为特征的日系企业。然而时移世易,9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原有企业经营模式不再适应,如何应对外部困境和内部挖潜、打破僵局,企业家们开始思变。经营企业的过程中,重要的就是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经营者无论如何努力,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希望公司不断发展,就需要有志同道合的员工。著名的佛系大企业家稻盛和夫提出了阿米巴经营,其核心就是实现全员参与经营。稻盛和夫的经营非常成功,因此他的理论在日本影响极大。这就是出口治明所处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面对解放员工的生产力、使全员都能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趋势,出口治明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决策理论--“数字•事实•逻辑”机制,让每一个员工都用正确的工作方式去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从而让企业获得利润,自己也获得满足感。

  接下来,出口治明就开始图文并茂、有理有据说明他的决策机制了。相比稻盛和夫的庞杂,出口先生的决策机制更加简明,用本书编辑小川晶子的话来说,运用“极其普遍却不简单”,因为他的机制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基础上,可以这么说吧,美国学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著作《眨眼之间》,雷德•海斯蒂和罗宾•道斯的合著《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被出口治明浓缩成了“数字•事实•逻辑”决策机制和关于直觉的一章论述。毕业于京都大学法律系的出口治明,用律师的敏锐、好学博闻和批判性思维,从实干中复盘了学者的研究。

  我做了一张思维导图,略略说明“数字•事实•逻辑”决策机制。正因为决策的重要性,“怎么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成为企业主和员工共同要面临的问题。知乎上有很多小组在讨论稻盛和夫的企业管理理论,可以明显看出来操作的复杂性,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够理解和运用。而出口治明的理论,简单明了,实用至上。这一点上我感觉他是秉承了日本的工匠精神---在某一个细节上面做到极致----出口治明就是在决策机制这一个细节上面做到极致,才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出成功的事业。

  如何实现员工的参与?怎样使得“数字•事实•逻辑”决策机制贯彻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中?

  这就是本书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企业主把握决策方向,充分挖掘员工的积极性,设置权力上限、将决策权下放,成为公司经营的基本思路。在《当机立断:数字•事实•逻辑》这本小书里,出口治明给读者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让你来观察企业内部的运营:他是如何把企业核心价值贯彻在决策机制里面,他是如何训练员工使用这一决策机制。在这本书里,你甚至看到了,出口治明这位将近70岁的老人家,是如何身体力行的追赶着互联网的时代浪潮。这一点跟某些经典企业管理学术著作不一样,因为这是一个互联网企业家现身说法的亲身经历。他把“数字•事实•逻辑”甚至渗透到企业的营销推广上。你在网上搜索,可以看到作者大量的和蔼可亲的照片,各种演讲、讲座,出席养老院活动,甚至育儿讲座现场。下面这张思维导图可以让你掌握这一部分的核心:

  《当机立断:数字•事实•逻辑》还送给读者的一个彩蛋:“企业家形象对企业品牌的影响”。本书的第四部分,出口打造了一个和蔼可亲的智者形象。他语重心长的告诉你,旅游,读书,和阅人的重要性,这些对于企业决策中的“直觉判断”影响极大。《眨眼之间》和《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中对直觉判断都有学术性的探讨,而出口治明云淡风清就把这事儿给办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得知旅游有这一层含义。人们往往把旅游看作是一种工作休闲,或者是一种现实逃避,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却告诉你,旅游也是学习的一种,那么下次你向老板请假的时候,可能用上这个借口了。

  在本书的最后,出口治明说,工作只占人生的30%。对于他的这句话,战略上我觉得应该遵从,但是战术上万万不可。为何这么说呢?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永远都是企业家和职场人士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工作占人生的30%是一个底线,但对于一份工作来说, 30%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发现自己工作的意义,人们就会热情高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此外,别忘了我们的生活,我想这才是出口治明先生真正的用意。

  总之,《当机立断》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干货,你或许在哪儿听过其中的一些观点,但是绝对不妨碍你把这本书放在案头,提醒你,这是一个价值12亿的决策机制, “数字事实逻辑”,虽然并不那么复杂,但我们常常会忘掉初心,忘掉最朴素的道理。书虽薄,也不妨碍它励志。作者出口治明60多岁创业,以会长之尊,自带饭盒,各处演讲,这是创业的激情所驱使,更是敬业典范。每当看到这一点,你就有可能放下自己心里的高傲,脚踏实地去为企业、为自己做点什么。出口治明的管理哲学,也提醒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但是不要为潮流所戏弄。“数字事实逻辑”决策机制,就是扬帆海上那艘大船的轮舵,把握方向,不至于迷失。

  《当机立断》读后感(四):读完你再也不用认命了

  最近我身边发生了三件事,当事人都惆怅烦闷彻夜无眠。第一件事是表妹相亲碰到了个帅哥,可是家庭条件并不理想;第二件事是哥嫂意外怀孕,对二胎不能取舍;第三件事是哥们工作乏味但薪水还行,该不该跳槽? 为了给大家一点建议,我开始求助书籍,直到碰到了《当机立断》这本书,满天的云彩终于散了。《当机立断》介绍了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准绳的思考工具,为我们在选择时提供了一个犀利的武器。 作者出口治明是一位充满人生智慧的老人,不同的是他60岁放弃分部总裁职位开始创业,至今以70岁的年纪担任公司会长兼CEO。出口治明是位保险方面的专家,曾经参与国家金融制度改革和保险业法的修订工作。与其深厚的专业素养相比,作者在决断方面的能力更是为人所称道。凭借出色的决断力,出口治明创办了日本第一家互联网人寿保险公司,并推出了很多看似危险的险种。 虽然被大家称赞,但他本人却并不觉得决断力有何特殊,他认为这是任何一个想开拓创新的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在《当机立断》这本书中,作者从逻辑推理、判断的前提、确定事实,三个方面为我们指出了取舍之道。 这本书并不厚,但道理却很深刻,原来生活里大部分问题都是很容易决断的,之所以纠结只是因为逻辑的混乱。大家一定都觉得自己是有逻辑的人,那么我们来做一道逻辑题测试一下,看看结果如何。说:嫁给有钱人的美女都很幸福,王茜明眸善睐、长发飘飘,是一个标准的大美女。她现在有三个追求者,一个是小康家庭,温柔体贴、名校毕业;另一个剑眉星目、英姿挺拔,出身寒门;最后一个家境殷实,长相普通、子承父业。好了,大家现在可以选一下,选完往下看答案。一个有逻辑的人到底应该选哪个呢?选第一个的同学恭喜了,你们和我一样没逻辑;选二的同学真的很遗憾,你们紧挨着正确项,但比选一的还差些。没错,正确答案是第三个。why?因为逻辑真的没情感,它不会可怜谁也不会高估谁,它只会按照预定的前提导出结论。 什么是预定前提?本题的预定前提就是“嫁给有钱人的美女都幸福”,至于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你可以去质疑,也可以去求证,但是只要你认可了这个前提就应该果断的选择那个富二代,选错了也认了,因为这不是你瞎蒙的,也不是老天注定的,这是你深思熟虑产生的,它代表了你对自己是负责任的,而只要你一直对自己负责任你总会过上好日子。 所以,事情难以决断往往是因为没有个清晰的前提。前提的设定往往与价值观关联,或者说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逻辑前提。既然是价值观就需要想的更深一步,而不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比如我身边那三个人生难题,表妹看起来是颜值和财富的矛盾,其实可能是审美和安全的不同需求;哥嫂对二胎的纠结,可能是中产阶级对子代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冲突;朋友跳槽的困惑,可能是精神和物质的取舍。明白了这个道理,就需要想想自己到底更看重些什么。 怎么才能知道看重的对不对呢?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那得从娃娃抓起。但是,《当机立断》这本书还是介绍了两个方法帮助我们更理性地来确定前提。一是学会放弃,二是学会用数字和事实说话。 先说放弃。有得必有失,如果你在纠结怎么才能同时兼得两方面的好处,那你不是在被选择困扰,而是在被欲望困扰。要知道放弃并不轻松,有时候甚至是痛苦,但是客观世界就是这样,往往我们的条件只能选一个,所以能选出最佳方案才是值得琢磨的事,而不是去力图圆满。确定高价值前提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思想上告诉自己,我只能选一个,其他的好处我不要了。当然在具体考虑时,作者出口治明也提醒我们,要重点考虑风险的因素。只有在风险满足生存的范围内时,才可以由着价值观做主。比如我的表妹如果就是个铁杆颜值控,那在选择帅哥之前也要考虑一下物质到底清贫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已经危及到了生存才能下决定。 也许你觉得用价值观确定前提有点不靠谱,说的好听但怎么看都跟任性没区别。那么《当机立断》还提供了一个很靠谱的方法来解决:利用数据和事实。回到刚才的那道题,我们的前提假设是“嫁给有钱人的美女都幸福”,所以才推出要嫁给富二代,可前提是对的吗?坐在家里想是没用的,找人算命更没用,搜集数据才有用。你可以搜索一下中国的离婚率,看看离婚人群的资产配比情况;你也可以搜搜夫妻做饭、“炒饭”的和谐情况;你还可以搜搜跨境游的人群组成情况。总之,只要是你认为的幸福指标,都可以做个数据统计,不断去叠加这些指标得出结论,指标越丰富,数据越真实,从概率上讲就越值得相信,这会给你很大的信心支持,起码比半夜不睡觉胡思乱想要有用的多。

(图片是我在搜狐上找到的,得到数据真的很容易)

  面对选择,我们总是以为受限于命运,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受限于自己的懒惰。一是在选择时思考、查找的懒惰,二是选择后总想着一劳永逸再不奋斗的懒惰。 除了用事实和价值观确定逻辑前提外,出口治明还在《当机立断》中分享了很多普通而又重要的人生智慧。这本书是以一次对他的采访为基础创作而成的,所以人生箴言很多。像是工作只占人生的30%,不要把工作和人生赢家划等号;如果靠逻辑得不出结果,那就去拥抱直觉;即使失败了也不生气,先试着去做,不行再改变方案等等感悟随处可见。这些道理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从他们口中说出别有一番岁月沉淀的力量。 一本好书总会给读者一点收益,或是思想的启迪或是心灵的安慰。《当机立断》在这两方面都给我了很大的收获,书中大量的例子让我看到人们面对的难题是多么的相似,作者出口治明具有把常见的事物重新赋予新鲜含义的能力,尤其难得的是这本书只有130多页,短小精悍,非常适合被选择折磨的无比焦躁时阅读。希望这位睿智的老人也能为你带来有益的帮助。

  《当机立断》读后感(五):这样决策就对了

  收拾好家里,我想看会电视,拿着遥控器,摁了半小时也没找到感兴趣的频道。看了看时间,就去超市买菜。到蔬菜区碰到朋友慧慧,我和慧慧的孩子是同班同学,都面临着升初中的问题,所以就聊开了彼此都关心的升学问题。

  我问她,你家孩子去哪里上学,她叹了一口气,说:“公立学校收费少,如果学习还行的话中考时也有定向高中可以上,但是老师管理松,怕孩子没有自制力,只顾着玩荒废了学习,考不上高中就完了。私立学校收费高,老师抓学习抓得紧,但是又怕孩子一下子压力太大,有厌学情绪。正犹豫着呢。”

  她问到我选好学校没,我说:“和你一样,犹豫着呢。”其实慧慧说的顾虑,也是我的顾虑。

  往往是这样,没得选择我们会抱怨,选择太多我们会烦恼。

  出口治明的《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这本书正是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打破固化思维,达到了快速决策的目的,不但让你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还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出口治明,1948年出生于三重市,他从京都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先是入职日本生命保险公司,在规划部、财务部担任企业策划。之后辞职,在2006年成立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担任社长。2008年,公司正式运营,出口治明从2013年至今一直担任会长兼CEO。出口治明总给人一种很有决断力的印象,有人提议他能给现在企业的年轻领导指点一下,教教年轻人快速准确做出决定的方法,于是就有了这本《当机立断》。

  “当机立断”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比喻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当机立断》这本只有一百多页的书,简洁的封面图,四个黑字“当机立断”跃然纸上,给人的感觉犹如它的汉语意思一样。《当机立断》这本书的起初是写给年轻领导,令他们可以快速准确做出决定,但同样适用于我们平时生活和工作中。出口治明在书中分析排除了阻碍我们做决定的因素,引导我们通过“数字、事实、逻辑”理论来做决定,也就是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事实,验证逻辑的方法快速做出正确决策。

  在工作和生活中,首先要会做出决定,然后才能行动,做出成果。出口治明分析了很多人难于做决定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多余因素”阻挡了“目的性”。比如我们想通过做一个营销活动达到增加公司销售额的目的,如果我们只考虑到“领导脸色和公司制度”、“自已有无经验”、“做不好会怎么样”等这些“多余因素”,那么很可能会退缩,放弃了自己的“目的性”:营销活动,增加销售额。

  第二点就是“无法舍弃”。选择的同时也是放弃,所以做决定时必须综合考虑,明确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比如我想减肥,使自己能瘦个10斤,却又放弃不了美食,每次看到好吃的东西,特别是我做的好吃的大餐,都吃得肚皮溜圆。像我这种连决定减肥这个决心都下不了的人,根本谈不上减肥的行动策略那一步,这也是我看到这本书之后深刻认识到并决定改正的问题。

  对于“无法舍弃”方面的问题,作者还指出让我们在投资时避开“不可冒的险”,他说风险和回报是并存的,我们要分清“可以冒的险”和“不可冒的险”,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是不存在的,我们在做选择时必须考虑到失败的可能性,确定失败后还有能力生存下去,再考虑有多少成功率,成功率高的情况下才能投资。通过排除多余因素,确定舍弃的东西等这些“不能做决定”的影响因素,就可以用作者的理论来做决定。

  “数字、事实、逻辑”理论中,数字指数据,事实是与数据相关联事项或过去的事实,逻辑是指用来做出最终决定的理论依据。那么如何用数字推列出事实?得出正确的逻辑呢?我们用一个函数来说明:y=f(x)。数字就是公式中的自变量x,自变量x越多,因变量y就越精确。

  出口治明本人在公司利用“数字、事实、逻辑”理论做了很多大胆又准确的决策,比如他提出孕妇也可以买保险,并在公司实施,给所在保险公司带来了很大的荣誉。

  数字也就是数据,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养成核对原始数据的习惯,我们在搜索原始数据时,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忽略他人意见,要核对一手资料,确保原始数据精确。对数据的横纵对比也要重视,如果觉得差别很大,更应该横纵对比,冷静客观对待现实,才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事实是从数字、数据中推到出来的客观事实。必须是多个数字或数据进行组合、对比并分析。经过耐心核对、比较多个数据之后,发现的事实才更有说服力。

  最后就是逻辑——由数字和事实构成的理论依据。逻辑仅仅是正确是不够的,如果A、B两个方案是一个逻辑,那么我们要看哪个方案拥有更多的自变量,自变量越多,因变量就精确,逻辑也就更精确。逻辑是由数字、事实推导出来的,数字和事实改变的话,逻辑也会改变。所以也要随时关注数据,以便修复逻辑。

  《当机立断》中的“数字、事实、逻辑”理论,通过核实数字,得出事实,验证逻辑是否适合,所以不会受到国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你可能会觉得“数字、事实、逻辑”理论的方法太麻烦,大家都知道这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始决策时下点功夫,总比什么都不做或者挽救失败容易得多。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不像看电视、买菜、择校这么简单,通过“数字、事实、逻辑”理论,你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考方法,决策也会越来越快。

  《当机立断》读后感(六):为选择恐惧症开出的一方良药

  有一个词叫做“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两个得力宰相,一个是善计谋的房玄龄,一个是擅决断的杜如晦。

  据《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所述: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时,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唐朝很多规章典法都是在二人协作之下确定的,是唐太宗得力的左膀右臂。

  这个词本意上形容的是房杜二人的协作,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决断力的重要性。

  罗曼·罗兰曾说:“生命很快就过去了,一个时机从不会出现两次,必须当机立断。”

  事实上,不论是国家大事,还是生活小事,都是一个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些不同的决定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对于那些能够在重要的分岔路口,做出果决的判定,获得巨大的成功的人,我们常常会称之为具有决断力的人。

  曾经在在日本保险界首次推行“怀孕超过27周的孕妇也可以参保”等非常规制度的出口治明无疑就是一个具有决断力的人。

  作为人寿保险协会首位财务规划专门委员会委员长,他曾参与国家金融制度改革和保险业法的修订工作。2006年,成立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至今担任会长兼CEO。在企业管理、推广、以及产品推出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决策。

  在外界的眼中,他敢于创新、擅长决断,总能险中求胜。但是在他看来,他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在背后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缜密逻辑推算得出的决定,是合理分析之下的创新,而不是盲目的冒险。

  正如“世纪经理人”杰克.韦尔奇所说: “领导决断是一个完整的程序、完整的系统。”当机立断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可学习的思考习惯,并不神秘。

  出口治明在《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讲到,大多数人都觉得做决定是一件很难的事,要谨慎的做出决定,但很多时候正因为过于谨慎而迟迟无法做出决定,不仅会错失时机,并且也造成了精力的浪费。作者根据自己在职场中的几次重大决定思考逻辑分析,分享了利用 “数字·事实·逻辑”的方法来做决定的思维方法。并指出,利用这样的方法,你也可以成为一个能够当机立断的人。

1、不要高估做决定的难度

  让你在做决定的时候犹豫不决的是什么呢?或者说是什么阻碍了你做选择呢?出口治明在书中讲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些选项之间不具有明显差异性,各有利弊,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第二个是,多余的考虑因素。

  对于第一种原因而造成的难以决定,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给自己设定选择的截止期限即可,如果到期,还无法决定,那就完全可以使用抛硬币的方式或者自己的直觉来决定了,因为这种情况下的难以抉择,说明二者的风险、利益都旗鼓相当;

  如果是因为多余的因素而导致的选择纠结,同样也很简单,以目的为衡量标准,哪一种方法更有利于目的。比如你想通过考取CPA(注册会计师)来获得职业上的发展,提升自己的收入,但是又因为这个证书的考取难度比较大,而左右纠结,要不要做这件事。事实上事情的难度就是一个多余的因素,要不要做,需要考虑的是这个事能否达到你的目的,而不是这件事本身的难度大小。

  不要高估做决定的难度,很多时候做决定并不难,想的多了,就变难了。

2、决定,也是放弃的过程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提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他的本意是说,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做到有所取舍。这个取舍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决定的过程。

  这就好像每个人都只有一份时间,但是你这个时间用来做什么就是属于自我的取舍了,这个取舍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但是你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比如你想要持续精进,那你就需要放弃一部分看剧打游戏的时间。之所以你觉得决定的难度大,是因为你想要的太多,而且这个世界没有100%完美的决定。

  出口治明在《当机立断》中举了“投资三分法”的例子,他把收入分为三种:用以生存的零钱,用以储存但随时可取的存款,以及损失掉也不怕的投资。

  明确得与失的过程,也是衡量风险的过程,正如山口治明所说:“所谓的无惧风险”只不过是因为能力与风险相当,可以承受罢了。

  我们想要有所得自然要承担随之而来的风险,选择冒险的自然就放弃了安稳的,想要自己的做出对的决定,就需要明白这种得失,并且内心做好衡量,决定之后的后果,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

3、“数字、事实、逻辑”理论

  出口治明提出利用“数字、事实、逻辑”理论来思考,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其中,数字指的是与决策有关的数据;事实指客观观察到的事实,而非个人主观意见;逻辑就是用来做出最终决定的理论依据。通过收集相关原始、准确数据和客观事实,然后利用逻辑做出决策。

  利用一个数学公式y=f(x) 来理解的话,y相当于最后的决策,f相当于逻辑,而x就是得出决定需要考虑的变量即数据和事实,这个相关的变量越多,得出的结果也就更加准确。但是要注意,这个变量的相关性,而非多余的因素。

  比如还是拿考取CPA证书获得职业提升的例子来说,证书考取难度就是多余的因素,而持有CPA证书的职业平均薪水就是有效的变量,以及市场对于这类人才的需求程度也是有效的变量,这样的变量越多,你决定是否考取证书就更加容易。

  《当机立断》一书中这个理论操作也做了详细的解读:

  l 数字:“不要用文字思考,用数字”这里的数字就是数据。当我们依靠文字来思考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我觉得、我以为”的主观想法。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不要按照文字感觉给出模糊的表述,而是用可供对比的数据来做出判断。

  出口治明在书中提到了他们公司关于少子化的一道面试题目,提到少子化,我们本能的就会得出,因为现在的生育意愿降低了,所以才会出现少子化的问题,但是通过数据就可以发现,事实上日本社会的少子化现状是:大家虽然想多生孩子,但实际不管是经济上还是育儿环境上考虑,都很难实现。而这个数据发现也会影响最后的结果,比如不是想办法提升生育意愿,而是要想办法创造能够创造一个更好的协助家庭育儿社会环境。

  所以养成寻找原始数据的思考习惯是做出正确决定的基础,利用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有助于发现客观事实。

  l 事实:“事实就是可以从数字、数据中推导出来的客观事实”,出口治明特意强调了客观的重要性。

  事实是做决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它的客观性是指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得出的相同的确定的结论,而不是某个人的意见。

  比如饿了要吃东西,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但有人说饿了可以喝水,前者就可以作为客观事实作为自己决定的依据。而后者则是个别情况下的特殊考虑。

  l 逻辑:“不只是为了知道结论,而是要关注思考的过程”选择一个变量更多的逻辑。逻辑和行动是一个主干和树叶的关系。根据逻辑做出决定之后,我们需要对行动结果保持关注。

  如果在行动中出现了问题,需要重新评估逻辑时,一定要分清楚是主干还是树叶出了问题。如果逻辑是正确的,只是行动方法是无效的,那我们寻找新的办法即可,但是如果问题出在逻辑上,那就需要回到原点,重新探讨。因为当数据和事实发生改变的时候,相应的逻辑也要采取变化。

  比如,想要通过增加媒体曝光来提升品牌影响力,于是决定投放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广告,投放之后发现收效甚微,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先从投放渠道进行思考,比如现在新媒体兴起,传统平面媒体的影响力逐渐变小,所以可以先从修改投放渠道这样的“树叶”进行。如果依然效果不好,那我们就需要回到原点,思考媒体曝光与提升品牌影响力的相关性了,这就是对于“主干”的再修正。

  其实不止是做决定,任何需要我们表达意见的场合,我们都可以利用这样的思考方式来进行陈述论证,因为经由数据、事实以及能够自洽、他洽的逻辑推导出的结果和想法,通常更能经得住考验。

  比如知名网络问答社区知乎,它之所以成为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备受推崇,更多的得益于其中各行各业的大牛,那些旁征博引,引据经典的高质量答案。

  利用“数字、事实、逻辑”的思考方法,提升的不止是你的决断力,还有你抽丝剥茧、寻找真知的能力。

  《当机立断》读后感(七):只要一招,就可以拥有职场决断力

  有一次我们公司开会讨论是否要开展一个新的项目,基本上是连续两个月,每周开一次会,反复调查、讨论,结果每次开会都总有新的意见产生,始终难以达成一致。最后,还是总经理直接拍板,定下了一个方案。

  不得不说,每次一这样的会议总是让我头疼得要命。每次反复讨论的结果,都是最后boss选了一个他更喜欢的。我经常想一个问题,老板选的就真正是最佳的一个方案吗?有没有一种公允的,可以快速找出最佳方案的办法呢?

  终于,我还是发现了一味治疗职场选择困难症的妙药——运用“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给我们开出这个方子的人叫做出口明治,他在《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这本书中告诉了我们在职场中如何快速、准确地做出决断。出口明治认为:职场中的我们做决策的标准只有一个——哪一个方案更有利。

  作者出口明治是日本生命网络保险公司的CEO,他在60岁的高龄还果断决定创业,创立了生命网络保险公司。不仅如此,他的公司还推行了很多大胆创新的新制度。而出口明治把这一切都归结于他一直使用“数字·事实·逻辑”的决断方法,并且他要求所有员工都使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决断。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禁能自己快速地做出决策,还能打造出一个具有决策力的团队。

  出口明治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职场中的判断力。

  以数字来认知事实

  用情感和经验感知到的事实往往会出现偏差,我们所要做的第一步是学会用数字来看待事实。以数字来推到的事实往往更具有准确性。这种数字可以是自己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也可以是从权威网站上获取的资料。

  这种用经验和直观感知来做决定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然而,我们的这种感知往往是错误的。出口明治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妇女看到电视上播放美国农场大面积喷洒农药的画面,于是,直观地感受到美国农产品农药使用太多,于是,她决定不再买美国农产品吃。然而,事实上,官方的统计结果显示:日本的农产品每公顷农药使用量为100,而美国仅30-50。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用数据去做判断,或许会做出与经验判断完全相反的结果。可以想见,如果把这种靠经验和直观感受的决策习惯运用到工作上来,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以逻辑得出结果

  逻辑是我们做出判断的理论依据,这种依据的优劣可以通过构成这种逻辑所参照的变量数据进行判断。也就是说,考虑到的变量越多,那么做出的结论就会更准确。

  要判断顾客对一个商品的需求,你可以从客户群的收入水平、年龄层次、需求特点方面去做分析。但是,如果你想要更精确的结果,往往需要加入更多的变量,比如说商品的流行程度、国外消费习惯的影响等等。

  在这一方面,出口明治讲了一个餐厅的例子。这家餐厅发现,最近来餐厅就餐额的未成年人增加,而且,餐厅附近的居住小区里面有大量未成年人。所以,餐厅考虑增加一些儿童菜单。这表面看起来是一个正确的决定。然而,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这些来餐厅就餐的未成年人大得多都是中学生。当引入了年龄段这个变量之后,判断结果发生了改变:并不需要增加儿童菜单。

  所以,即便是基于一个同样的、准确的事实,不同的逻辑也会影响判断结果,我们需要在逻辑中考虑尽量多的变量。

  以规则提升团队的决断力

  当你熟练地掌握前面说的两点,那么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决断力了。但是,在职场中的决策往往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团队行为。所以,提升团队的决断力也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当机立断》一书中,出口明治也为提升团队决断力提供了一些建议。首先,要为团队定立最后的时限,规定在一定期间内必须交出答案,不能一拖再拖。第二,在做出决定之前,先确定“舍弃的总量”,有时候,我们无碍做决定是因为舍不得放弃,如果在最开始就把这种舍弃量化更能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决定。第三,让团队成员运用“数字·事实·逻辑”的模型来做决策。集体的决策达不到一致往往是因为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如果运用“数字·事实·逻辑”这一方法来做决定,那么,利弊就会量化、一目了然,团队之间也更容易达成一致。

  出口明治自己的公司团队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决策。有一次,他的一位年轻员工提出要让他去参与一个让鸽子选择寿险金额的网络活动。而出口明治认为,这种方式活动是无理取闹。这个时候,这位年轻的员工拿出了自己搜集的数据,证明公司的客户由80%是喜欢这种节目并且熟悉网络的20-30岁的年轻人,他们并不认为这是无理取闹。在“数字·事实·逻辑”的框架下,出口明治接受了这个员工的建议,参加了这次活动,结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个例子说明,老板凭借自身经验的判断不一定是对的,而用“数字·事实·逻辑”做出的判断更具有可靠性。

  出口明治的《当机立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决策方法,用“数字·事实·逻辑”来进行决策,这本书很薄,却一个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最精华的经验总结。书中说道的道理很简单,但就是越简单有效的方法,越容易被忽视。如果你真正去尝试书中说到的方法,就会发现,你会轻松地拥有人人艳羡的职场判断力。

  《当机立断》读后感(八):还在犹豫不决吗 ?你需要这样做

  西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地前期积累,逐渐稳固,达到了空前盛世,尤其是在国土疆域上,曾经十多次攻打匈奴,一度将匈奴驱逐到漠北地区,汉朝疆域达到了空前辽阔。在攻打匈奴战役中,西汉名将霍去病屡立战功,但他不沉溺于富贵豪华,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置于首位。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直取祁连山。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的卓越战功,在国都长安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豪华住宅,霍去病当即谢绝了汉武帝的好意,气概豪壮地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在显贵的待遇和面对国家的责任之间毫不犹豫,当机立断作出为国建功的选择。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从容不迫地谈理论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诸实行——尤其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又是一件事。在医学界也有过相关研究,表明在进行手术时,只有很少的外科医生会简单直接地照搬医学领基本模式来实施手术,相反大多数医生都临时根据情况调整进行即时调整,在重要关头随机应变,立即采取行动。然而,很多人在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决策时,往往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浪费很多时间却依然得不到正解,甚至会因此而延误时机。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快速做出决定?出口治明先生的《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一书可以很好的解决我们的困惑。在《当机立断》这本书中,出口治明先生从突破固有思维的角度,利用数据、事实、逻辑,通过制定规则、尝试行动、重视直觉等一些列方式,让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处境时,依然能够保持清晰的思路,快速做出决定。

  出口治明先生,是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的会长兼CEO,除此之外,他还担任日本人寿保险协会首位财务规划专门委员会会长,出版了《人寿保险入门新版》、《制作思考的轴》等多本著作,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2008年,出口治明先生年逾花甲,毅然决然辞去了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旗下大星建筑管理事务所董事长职务,与友人合作成立了日本第一家互联网人寿保险公司“生命网络”。作为一个颇具魄力的管理者,很多人都曾经向出口先生讨教如何快速做出决定,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在本书中,出口治明先生深入剖析了很多人优柔寡断、不能立即做决定的原因,然后重点介绍了如何才能当机立断,快速作出决定。

  一、不能做出正确决定的原因。

  在剖析原因几阶段,出口治明主要讲了两大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

  1.根本原因:认知误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前提都是要先解决生存问题。那么靠什么生存?古有狩猎,今有工作,填饱肚子是一切行为的前提。然而,“人借食以生,不唯食而生。”一个人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吃就足够。所以除了工作,我们还需要有其他的发展。因此,在《当机立断》这本书中,出口治明先生就提出了,大多数人无法做出决定的根本原因就是把工作看得太重,认为做决定太难,一旦失误,可能会沦落到食不果腹的地步。事实上,只要改变认知,树立三分工作的方法就能够起到重大改变。

  2、一般原因:无法取舍

  孟子曾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大多数人都喜欢躲在自己的角落,混在人群当中,因为不做别人未做过的事,就不会受到别人的质疑。然而,不走在前面,不去创新,就不会得到发展,因此,要发展,就必须学会取舍。

  二、如何当机立断

  1、基本原则

  (1)趋利性

  这是当机立断的首要原则,趋利避害,采取行动。

  (2)看准时机 。

  当机立断,并不是说随时就断,还需要看准时机。比如在我国战国时候的齐国,齐王不听纳谏,造成齐国国力日渐衰弱,齐国臣子邹忌利用合适时机,利用“吾与徐公孰美”的比喻,引出大多数人阿谀奉承的本质,能得到真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转而力劝齐王纳谏除弊,齐王终接受劝诫,广开言路,齐国日渐兴盛。所以,当机立断,不仅要立的正好,还要立的正巧。

  (4)数字、事实、逻辑

  数字:就是与事实相关的各种数据。

  为什么选择数数字而不是文字呢?因为数据统计出来的东西,各国通用,不会偏差,文字解读就不一样了。

  在《当机立断》一书中,作者为我们讲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人在电视上看到了美国农民用直升机喷洒农药,所以认为农药超标,坚决不买美国农产品。然而这样的结论真的正确吗?出口治明先生通过具体的数据,得到了以下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事实:就是推导出来的客观事实。在处理事实时,出口先生提出,必须要将数据进行纵横向对比,通过耐心核对,才能发现事实。

  逻辑:逻辑就是从数字到事实的理论依据。

  我们可以将这个逻辑推理转化为数学公式y=f(x),比如从客人的收入,年龄,对商品的需求方面建构的逻辑函数,在这组函数中,考虑的因素越多,得到的结果越精确,如果在因素中加入流行程度、国外影响等,结果会更精确。

  2、基本程序

  在学会数据、事实、逻辑之后,我们做决定还需要遵循以下规律。

  (1)制定规则

  制定deadline。很多人做决定时总会犹豫不决,踟蹰不前,事实上,即便是给他再多的时间,也得不出答案,因此,出口先生给出了建议:制定deadline,在这之前必须完成。

  (2)行动

  失败是成功之母。爱因斯坦发明电灯,试验了1000多种材料,才找到最终合适的材料。所以,失败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当机立断》这本书中,出口先生提出了:七分行动法。就是只要有七分把握就可以行动,在行动中摸索。

  三、当机立断辅助因素

  依靠直觉

  这里所说的直觉,不是无意识的猜测,而是吸收了大量信息形成自己的独有认知后,在关键时刻随时被调出的信息。比如说,开车,需要协调离合器和油门的关系,其实这个协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的协调方法被无意识保留在大脑中,即使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协调互动,也依然可以涮厂开车。所以,出口先生建议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可以听从直觉,当然,直觉也需要增加准确度,如何增加,出口治明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方法:

  看书

  这是性价比较高的一种方式。通过经典书籍,领略杰出人物的先进思想,在学习中不断升华自己的内在能量。日本著名“企业之父”涩泽荣一,深入学习孔子的《论语》,将《论语》与自己的经营理念结合,提出了儒商的新理念,写出了著名的《论语与算盘》。

  旅行

  接触不同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社会是最好的学校,形形色色的人则是导师。多与不同的人接触,自然能增长视野。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过分审慎的人往往会坐失良机。生活中虽然并不是每次当机立断都能带来机会,但是面对选择,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却不会让结果产生任何改变。既然如此,何不当机立断,抓住机遇,用出口治明先生的数据、事实、逻辑推理,结合具体实际,快速作出决定,抓住机会呢?。

  《当机立断》读后感(九):掌握方法,做决定其实可以很简单

  如果有一颗来自外星的高等生物蛋落在地球,其文明程度全方位碾压人类,他的孵化,有可能帮人类文明迈入新篇章,也有可能会让我们被灭族、被奴役。那么,我们要不要将它孵化出来?

高等生物蛋

  即使这是个假设的问题你是不是也要思前想后很久迟迟做不出决定?实际上,不仅是你,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在为“做决定”这件事而苦恼,2018年年初,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7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自称面对选择时很难做决定。“政策开放了,要不要生二胎”“有稳定工作,要不要辞职做自由职业者”都会成为人们难以决断的问题,甚至有很多人将自己比较隐私的问题都放在知乎等问答平台上寄希望于别人来帮忙作出决定。做一个决定真的这么困难吗?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做决定的技巧才会首鼠两端,没有办法迅速决断呢?让我们来看看号称“日本最有决断力”的企业家出口治明的《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借鉴一下他做决定的方法。

  出口治明是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的会长兼CEO,说起这个公司的创立,也是一段传奇。决定创立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的当时,出口治明实际上担任着一家大型建筑管理事务所的董事长职务,因朋友介绍认识飞鸟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的CEO谷家卫先生,第一次见面,谷家卫就邀请他一起创立一家新的保险公司,出口治明立即就同意了,并且在三个月之后就辞去了原来的职务和新的合作伙伴创立了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在制定业务的时候还率先提出了“怀孕超过27周的孕妇也能参保”的在保险界看来非常规的制度。他能迅速地在不同选项中做出选择,用的就是他多年来总结出来的“数字、事实、逻辑”决定法则。

  书名《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已经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出口治明做决定时坚持的原则,那就是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全书共132页,方法言简意赅,事例丰富详实,主要介绍了通过对照数据、遵循事实来构建逻辑,用数字而不是文字来说服自己和他人的方法。读完这本书,学会“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的方法,做决定就不是一件痛苦而艰难的事了。

  出口治明的这套做决定的方法总结来说分为三个步骤:

  1. 定一个时间,定一个原则。

  2. 找更多数据,看更多事实。

  3. 早一点行动,早一点修正。

Step1 定一个时间,定一个原则

  任何目标的完成都应该定一个deadline,而“要做出决定”作为目标的一种,当然也应该要定一个期限。很多人都对自己做决定的行为非常纵容,总觉得“还有时间,再考虑一下”,以致很多决定迟迟不能做出。“迟疑不定”,说白了差就差在“迟”这个字上,“迟”并不意味着在进行有质量的思考和比较,仅仅是拖延时间,拖延做决定之后要承担的责任的到来而已,这样的话即使给出再多的时间,也不一定会做出更好的决定。断舍离的时候最怕碰到什么情况?就是面对一件物品的时候开始回忆从前,不是从物品在过后的存在价值来判断,而是沉浸在过去,或者害怕丢弃过去的情绪中,以至于早晨开始说要扔东西,到了下午都还没有扔掉几样,这种情况下还真不如直接凭第一感觉作出决定。正是因为时间并不是“做出正确决定”的充要条件,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做决定更容易一点,首先就是要给自己定一个“做出决定”的deadline,按出口治明给出的方法,定下时间之后就要在这个时间之内好好思考,而如果时间到了还没有头绪,说明给出的时间其实并没有在“做决定”这件事上起推动作用,还不如抛个硬币或者抓阄做出的决定。

  快速做出决定的另一个诀窍是要有一个基本的原则,用出口治明的说法就是“如果决定失败,有没有能力继续生存”,比如说开头那个要不要孵蛋的问题,遵循这个原则来思考就可以在十秒内作出决定。如果蛋孵化,出来的是灭绝人类灭绝地球的生物,那么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继续生存了,这样的情况完全不符合出口治明所说的“可持续性”,所以按这个原则考虑可以迅速确定“不能孵化”。这样看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更多强调的是没有选择下的抗争精神,而不是鼓励这种没有后路的做法。

Step2 找更多数据 看更多事实

  出口治明这套方法的核心就是“数据和事实”,所谓数据,当然不是乱七八糟的各种数字,而是可以影响决定的各种数据;所谓事实,出口治明特别强调是指由数据观察到的无可辩驳的客观事件,而不是加入主观感受的单方面意见。简单来说,就是广泛搜集信息,从中抽出客观的部分,然后根据这些用理智而不是用情感做决定。

  在寻找数据和查看根据数据推导出来的事实的时候我们有几个注意点:

  一、 先有想法,再去调查数据进行确认。

  寻找数据并不是漫无目的,应该先有一个自己的问题,对应着去寻找数据,也就是要有问题意识,只有在问题的带领下,我们才能有方向地寻找所需要的各种数据。

  二、 增加数据来源,确保数据权威性

  单个或者少量的数据会影响决定的效率,所以在收集数据的时候要注意从多方面寻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做父母的对孩子在学习上的评价不能仅仅看他一次或者两次的考试成绩,应该综合考虑他一个时期内的大量数据。至于数据的权威性,如果成绩并不是真实可信的,肯定会影响整体评价的正确性,所以找学生本人来问成绩不如找老师要学生的成绩手册来的可靠。

  三、 确认原始数据时,尽量不受他人观点影响

  我们要尽量寻找一手数据而不是二手数据,否则就会产生误解。当年莆田系医院的流行就是因为很多人在搜索数据的时候受到网站运营商广告的影响,将那些广告中经过筛选的二手数据甚至虚假数据当成了值得信赖的数据,错付信任,以致酿成惨剧。

  四、 将数据进行横纵对比

  数据本身只是冷冰冰的一些数字而已,没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如果将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则能让我们看到更准确的事实,做出更有可能正确的决定。出口治明在书中介绍了最基本的一种比较方式——横纵对比,也就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书中举了日本一位专家中西准子解释“北京因环境问题被质疑是否适合举办奥运会”的例子,她将搜集到的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和1960年东京举办奥运会时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进行纵向对比,将同时期北京的数据和印度、蒙古等进行横线对比,然后反驳“北京空气质量差,不适合成为奥运会举办地”的说法。

Step3 早一点行动 早一点修正

  无论决定做得多么正确,如果拖延不去行动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有些人迟迟不做出决定的另一个原因是特别害怕失败,但是世界上没有什么决定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就确定绝对正确,所以出口治明的“数字、事实、逻辑”决断法则并不是强调让大家能做出绝对正确的决定,而是提高做决定的决断力,他在书中分别提出了“七分把握就行动”、“即使失败了也不能沮丧”的补充要求,所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正是在不断地修正中渐渐达成目标。

  一、 固定原则,用“数字、事实、逻辑”来做决定

  个人和集体都可以达成共识,确定使用“数字、事实、逻辑”的固定原则,用数据而不是用文字来构建逻辑,这样可以避免因一时冲动或稀里糊涂做出错误决定的情况。

  二、 有七分把握就行动

  很多时候迟迟不能做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决定看得太重要,太过看中决定的准确性,殊不知大多数决定做出的时候都没有办法即时验证其准确与否,如果想要等到很有把握的时候再行动往往会错过机会,所以出口治明提出,大多数决定只要有七分把握就可以行动,而不必等到有确切的把握才开始。早一点开始,早一点尝试,也许会失败,但是正如出口治明所言“失败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没有多少事情能够在刚开始的时候就一帆风顺,完美的目标本质上来说是不存在的,摸着石头过河,在行动的过程中发现失误,然后改正,并且在行动中继续遵循“数字、事实、逻辑”的理论原则进行整理,渐渐逼近自己原先设定的目标或者比原来更好的目标,也或许,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方向性错误,及早掉头改正,减少损失。

  当然,尝试行动的时候可以先从小范围开始,不要一上来就将整个筹码压在自己所做的决定上,毕竟结果如何还不能确定。

  三、 数字、事实改变,逻辑也要随之修正

  天下万物不可能一成不变,信息社会更是放大了这种变化,所以决定的逻辑肯定也要随着数字和事实的改变而改变,比如日本保险公司根据日本少子化的现状和国情调查中家庭结构的比例将占人寿保险主流地位的死亡保险改成失业保险,比如中国汽车企业因为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通过家庭人数数据的变动开始了七座车型的生产和发售等等。

  四、 多练习,锻炼直觉

  在现代社会,很多信息都可以快速获得,数据的来源也多种多样,但有很多事情我们还是一下子决定不了。这个时候出口治明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看起了和他“数据、事实、逻辑”理论南辕北辙风格的方法——直觉。与我们平时对直觉的粗浅理解不同,出口治明认为直觉是人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反映,凭直觉做决定看起来很草率,实际上在那一刻大脑已经在脑海里进行了大量的信息搜索,从而指引出了答案。语言学习中有一个方法叫做“磨耳朵”,就是大量输入某种语言信息,促进语言的学习和理解,在真正进行外语交流的时候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开口表达了。

磨耳朵

  直觉不是天赋,直觉需要靠经验的累积和信息的输入来不断加强。个人能获得的经验有限,所以出口治明建议可以通过旅行、读书和交际来一定程度上增强自己的直觉,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无论哪一种方式,主要目的都不是获得直接的结论,而是关注“思考”的过程,提升直觉的准确率。

  一个人、一家企业如果太过完美主义,就会把做决定这件事看得很难,“当机立断”变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能够坚定做决定的原则,不要把“做决定”这件事看得太过沉重,坚持“数字、事实、逻辑”的原则,多加练习甚至形成直觉,让自己更加果断,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会更加清晰,生活也会少一些烦恼,多一点清静,起码朋友问你“动车要脱轨,飞机会失事,我现在要去某地,你说我要不要选择这两交通工具”的时候你可以心平气和拿出自己用“数字、事实、逻辑”得出的结论来告诉他正确的选择,而不会出现两人从情感需求讨论到乘务员的颜值,最后一个上午都搞不定的情况了。

  《当机立断》读后感(十):普通员工也能拥有决断力

  当选择变为一种抉择的时候,自由对人来说无异于刑罚。——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布利丹的驴子”。故事说一位名叫布利丹的哲学家养了一头驴,这头驴和别的驴不同,它喜欢思考,凡事走喜欢问个为什么。有一次主人在它面前放了两堆体积、色织都一样的干草,给它做午餐。这下可把它给难住了,因为这两堆干草没有任何差别,它没法选择先吃哪一堆,后吃哪一堆,最后,这头驴子面对两堆草料,饿死了。它因此而名垂哲学史。

  布利丹的驴子之所以饿死,恰恰因为它是自由的。为自由而献身的驴子。自由在古希腊本来就有“刑罚”之义。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杨朱泣路”的故事:杨朱某次外出,遇上一条岔路,或许是一时不能决定走哪条路,或许是联想起人生歧路,竟哭了起来。

  其实现生活中,并没有那么理性的近乎愚蠢的驴子,更没有这样的人。正如休谟所说,人的行为在很大限度上是受意志、情感等道德范畴内的东西左右,而不是理性。在人的行为方面,理性确实是疲软的。

  做决定真的这么困难吗?《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中解释到,做决定,其实就是选择一方同时也要舍弃一方的过程,很多情况下“无法做决定”就是“无法舍弃”。在上述两个例子中,并不是因为选择太难,而是无法进行舍弃。

  《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的作者出口治明几乎不被做决定困扰,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分岔路口,做出果断正确的决定,比如曾在日本保险界首次推行“怀孕超过27周的孕妇也可以参保”等非常规制度。

  作为人寿保险协会首位财务规划专门委员会委员长,他曾参与国家金融制度改革和保险业法的修订工作。2006年,成立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至今担任会长兼CEO。

  给人一种非常有决断力印象的出口治明,常常有人希望他教给年轻领导“快速准确做出决定的方法”,所以才有了《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这本书。

  虽然最初是写给年轻领导提升决断力的书,但从公司的新职员到管理者,大家每天都在做出决定,这也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在事情重要节点,快速做出正确的选择,是每一个职场人都必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学习而培养的思维习惯,《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就介绍了“数字·事实·逻辑”的思考方式,帮助人们快速正确做出决定。

每一个决定都在为职场地位加减分

  在职场上,一说到决断力、做决策,普通员工一定会摇摇头说,这是领导们干的事儿,太难了,跟我没啥关系,我又不用做决定,有安排就做。所以就心安理得的做着与大家一样的工作,等着工资自然上涨,按照领导的决定命令埋头苦干就好了。

  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普通员工依然会面临着分配下来的任务用A方案比较好还是B方案比较好,先做这个任务还是那个任务,给领导看的PPT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角度进行阐述等等等的问题,往往因为这些决定影响着自己的绩效表现、升职加薪。

  决断力并不是只有领导才需要具备的。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决定,不都是事情发展的关键吗?能不能高效、正确、出色地完成任务,都看自己那时候的一个选择。

  会开动脑筋,去琢磨如何快速准备做出决定的人,会从每个决定开始,一步步积累起自己强悍决断力的基础,

  在工作上,首先要会做出决定,然后是行动,做出成果。普通员工要想培养起决断力,就从日常工作中的每个决定开始训练,会做决定的人才会推动事业的发展。

决定没那么难

  面对选择总是犹豫不决,因为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正确而感到不安,希望别人来帮助……

  大多数人都觉得做决定很艰难,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自称“选择困难症”的人出现,希望慎重做出决定,但却会因此错失良机、浪费很多时间。

  但做决定真的那么难吗?

  出口治明在《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说了,实际上,在职场上做决定并不比在生活中做决定难多少。让人觉得做决定难,有三个原因:一是考虑了“多余因素”,二是无法将“做出决定”和“使方案通过”区分开,三是无法舍弃。

  对于第一种,方法很简单,“困惑的时候,考虑哪一种方案更有利”是工作中恒定准则。以目标为导向,在面对N多选择的时候,哪一个选择更能满足目标即可。比如要想最大程度降低公司成本,有两个方案,一个能很轻松降低公司10%的成本,另一个能降低公司30%成本但操作起来有些难度,在两者之间纠结时,事情的难度其实就是多余因素,选哪个,只要考虑是否能达成目的,哪种方案更有利即可。

  第二种,一般是将事情复杂化了,比如你认为通过优化某项功能可以完成KPI,但又怕这项提议可能会被pass掉,一直犹豫不决,这个时候应该是先做出”优化某项功能“这个决定,之后再考虑”如何让领导通过这项提议“。

  第三种,我们常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在两个选项旗鼓相当,没有明显差异各有利弊的时候,就需要客观的考虑当下哪个是最佳选项,而科学地做出决定的基本方法就是本书中介绍的”数字·事实·逻辑“理论。

利用“数字·事实·逻辑”快速做出正确的决定

  出口治明先生的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无论是规章制度,面试命题,还是下属的创新提议,都深受“数字·事实·逻辑”理论所影响。

  而“数字·事实·逻辑”理论其实就是教大家如何以逻辑为决策前提,收集相关数据和客观事实,做出相对准确的决定。

  出口治明在《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利用y=f(x)这个公式来打比方,y是最终做出的决定,f是逻辑,x是数据和事实,也是这个公式的变量。当变量越多,得出的结论就越准确。

  比如,是否要在一家餐馆增加针对儿童的菜单,附近小区孩子增长的数量是变量1数据,其实增加的孩子里有大多数是中学生是变量2事实,结合这两个变量,我们决定是否要增加儿童菜单就容易的多。

  对于“数字·事实·逻辑”理论,出口治明也有详细介绍。

  数字,就是指数据。

  出口治明经常对他的员工说“不要用文字思考,用数字”。因为文字有偏向性,很容易因为表面意思,产生被误导的主观想法。在书中出口治明就举例,人们因为只是听到电视里说美国农民喷洒农药的新闻,就做出“不让孩子食用美国的农产品”的决定,但通过从网络统计的数据上来看,实际上日本每公顷耕地食用的农药比美国的多了,正确的决定应该是“不让孩子吃农药含量过高的农产品”。

  同样的道理,用数字来解析的话,就能重新审视一下听起来不错的意见,加深理解。

  所以,培养寻找核对原始数据的习惯,是做出正确决定的基础。尽量获取一手信息、通过横纵对比更能帮助自己通过挖掘数据看到客观事实。

  事实,简单来说就是能从数字数据中推导出来的客观事实。

  我们要区分事实和个别主观想法,不论是谁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才是事实。面对一个较复杂的事实时,我们有必要将数据进行组合、分析对比,如果能够共同证明一个事实的话,结论会更有说服力。

  逻辑,是指做出最终决定的理论依据。

  拥有更多变量的才是好的逻辑,为了能让逻辑更加清晰和经得住考验,要尽可能仔细地对数字和事实进行分析,或者与更多不同的人讨论,多视角思考。而做完决定之后也要时刻保持关注,因为数字和事实改变的话,逻辑也会改变。

  就像出口治明在书中所说的,任何事情只要有七成把握就可以开始行动,边行动边思考,在错误和尝试中前进。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决策。

  利用“数字·事实·逻辑”理论,在日常工作每个决定中运用,即时你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也能拥有具有强大力量的决断力,还有对事情越来越清晰明了的分析能力,让自己在未来的职场中拥有独特的竞争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