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10篇

2018-03-29 21: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10篇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明白人》是一本由蔡垒磊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一):只有你自己可以改变自己

  泰国有一段减肥广告很火,这段视频叫《只有你可以改变自己》。

  视频讲述的是一个胖女孩,因为被嘲笑而苦恼奶奶告诉她,村后方的山丘上有口枯井,有一个传说,用水把枯井填满,就能看到玉皇大帝,会帮她实现一个愿望……

  胖女孩好像在绝望中看到了改变命运曙光,于是她抹掉眼泪,撸起袖子,提上两只木桶,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往山丘上的枯井填水。

  终于有一天,井里的水满到溢出,她抬头高喊:玉帝你在哪里啊?

  无人回应

  就在此时她低头看到井里自己的倒影,看到了自己苗条身躯,惊觉原来自己已经减肥成功了,惊喜万分

  嗯,是的,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事实,但很多人仅仅停留在了知道上,因为还有一个更现实问题是认为改变很难!

  其实难的不是改变本身,而是自己认为改变很难。

  所以才会有很多人迷茫着、焦虑着、抱怨者、颓废着,然后高呼:懂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

  其实真的不是道理没用,而是你可能没有真正理解道理,或者懂而没有付诸行动

  但是所有改变的突破口在于你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自我定位

  如果你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那么即便你知道要改变,但很可能无从下手

  比如你现在做着销售工作,但是你不喜欢这份工作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兴趣的是什么,那么虽然你知道目前的状态不对情绪糟糕,想要改变却不知道从何入手。

  所以你会发现成长过程中,所有问题的根结在于你有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成长管理书籍会把自我认知这一模块放在全书的第一章的位置原因

  蔡垒磊的《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一书也是这样的布局

  你必须先认识自己,你才知道自己是谁,或者说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或许根本来说就是认知的差距。

  明白以及接受了这一点之后,你就不会再去试图改变别人,让其要与你有同样的认知。

  也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人对于知识金钱时间关系人生看法思考是多么的迥异。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不一定是正确的,都会随着我们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地更新迭代。蔡垒磊在《认知突围》一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很多问题,并非是其表面呈现的那样,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对其有很大的误会,然而可怕的是我们居然毫无怀疑地将其奉为正确的指导,并以此丈量他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提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如何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想维度?如何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学习和掌握这些能力,是因为当今社会充斥着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信息和百家说法,如果自己没有辨别能力,很容易被带跑偏,并且很可能会迷茫到不知所云

  不可否认的是,任何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学习,如果你想要真正掌握的话。

  而蔡垒磊在整本书中就运用了这种系统学习的思维,每一章讲一个主题,让我们从主题的定义到我们的错误观念,再到我们的错误行动,然后告诉我们为什么是错误的,怎样才是正确的观念和行动。

  整个逻辑非常清晰明了,读完就会让我们对该谈论的主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也会有个明确的方向,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改掉很多坏毛病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会再轻易人云亦云,毕竟社会上的很多广为流传言论或者所谓真理,基本都是特定环境特定人群孕育而生的,并不具有普世性。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懂一些道理呢?

  正如蔡垒磊说:世界虽很复杂,但千头万绪总有源头。这个源头就叫底层知识,对它的正向修缮是成长的关键所在。甚至可以这么说,世间的道理一共就这么多,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用的是什么技能,都是底层知识的“相”,提升认知,提升的就是底层知识的正确性。

  所以,蔡垒磊在《认知突围》一书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他给出证明,给出逻辑,让我们自行判断,自行取用。

  就像蔡垒磊所说:如果在认真思考后发现这个貌似复杂的世界真的可能是另一种模样,那么你就离“明白人”更近了一步。

  不过这所有的一切都要你自己去践行,因为只有你自己可以改变自己!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二):认知突围——重新认识时间

  《认知突围》这本书,是在往返西安的火车上读完的。

  有人说出门旅行应该带一本难读的书。这样读的会比较慢,如果旅行的时间久,带一本难读的书不至于很快读完,后面没得读。

  通常一本难读的书是指这本书知识比较晦涩,需要长时间慢慢读,对《认知突围》这本书,我说它难读是因为作者语言表述有一些条理不清的地方,我读起来觉得文章结构有一点混乱。所以,之前把它拿起来之后又放下了。

  即便这样,我还是决定要把它读完,于是就把它带到了火车上。

  整本书看下来,对作者的观点有一些不太赞同的地方,比如说作者认为,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婚姻是基于利益模糊博弈等。

  但是我深深赞同于他对于时间的表述。

  比如:“时间,这个东西在很多人的心里一直是很抽象的,因为它无处不在,却又几乎感知不到它的存在,无论是时间还是其他的,只有先拥有璀璨存在感,才能被人珍视”。

  “占用他人的时间等于部分消耗他人的生命,请付出代价”。

  “注意力才是计算有效时间的观念,滥用注意力的隐性成本非常高昂”。

  “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等于变相延长寿命”。

  最近一段时间内,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短短几十年的生命究竟怎样度过才算是有意义

  在之前工作的一年,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一点之前会睡觉。整个人的精力和状态都比较好,因为早上六点起床跑跑步,所以我的身体状况不错突然有一天,当我早上六点多到办公室,其他老师八点才到办公室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感觉:我比他们赚了两个小时的生命!

  因此,我认为如果在保证睡眠和健康情况下,我能早上6点起床,我为什么要睡到八点?早起两个小时,我就比别人多赚了两个小时的生命。

  《认知突围》对我这种想法给予了很好的解释

  一个人的生命,每天做同样的事情,几十年如一日和经常做不同的事情,时间的意义一样的吗?

  绝对不一样!

  单纯的计算多少次日出和日落,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时间在人生刻度上留下了多少印记,以及它给人带来了多少意义。

  《认知突围》里说:“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就被关在一个固定屋子里,每天有人喂养,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与生俱来本能反应。几十年如一日,那么当他一百岁的时候,我们能说他活了100年吗?这个100年是否跟别人的100年等同呢?”

  这段表述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时间的价值有了更深一层次了解。我们通常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来考量事情。时间通常指长短,空间通常指范围。但是,时间有宽度吗?

  时间本身不仅是长短的纬度,还有宽度。时间的长度和宽度其实是这样两个方面:长度是指总共拥有多少时间,宽度是指这些时间用来做什么事情?它能带来什么意义?

  我们经常说时间如生命,其实是说要像珍惜生命一样来珍惜时间。

  时间需要我们的责任感

  责任体现在怎么样度过时间,用时间来做什么事情。

  对时间的责任感还体现在为别人的时间负责。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有成本的,占用别人的时间,要给别人带来相应的受益。

  就相当于说,我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对别人有价值,因为他用时间阅读我的文章,如果没有收获,那就是对他生命的浪费

  时间的重要程度决定了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自己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也因为如此,才需要学习时间管理。

  时间有宽度,丰富时间的经历就是拓展时间的宽度,是赚时间的一种方式,也是赚生命的一种方式。

  此刻,读着这篇文章,你有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逝

  希望我没有浪费你的生命!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三):世人皆醉我独醒-提升认知,醒过来

  《认知突围》作者蔡垒磊,是超过30万读者的认知升级公众号"请辩"的主理人,同时经营着年入千万的公司,也是高智商协会"门萨"的成员接触蔡叔一年多了,也在认知上有了近乎称为比较颠覆的变化生活真实地在向更加智慧的方向发展,这一本书凝结了蔡叔思想智慧的精华,总共从六个章节不同方面阐释了蔡叔的思考。

  第一个部分是认识自己。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真的勇气和智慧去认识真的自我,而大多数人也过多把对自我的认知建立于外界评价中,书中对这些都有很详细的阐释。而我们以往认为的懒惰特性实质上是一种认知力不知的体现,以及抛却过多伪善的虚伪承认人性本质,对于好运实际上是自身努力选择结合等等都足以引爆你的对自我认知的提高。

  第二个部分是对知识的认识,可以说是对于当下应试教育来说一次颠覆的思考。对于知识,学历有时候也许是两个概念,而"元知识"的概念与知识体系的构建是非常关键的获取方式。如何运用知识,如何持续学习也是干货满满。

  第三个部分是关于金钱的思考。对于开源节流有非常客观理性的剖析,以及如何挣钱也有精彩的分享,总之,看了之后应该对于财富的认识会愈发深化。

  第四个部分是当下非常热的时间管理,但是蔡叔的书非常不同的是比许多文章里面的时间管理,多了许多对于时间本身的思考,更加深入,提出的赚时间的理念也是独特新颖,而时间管理方法的干货亦是诚意满满,有木有?

  第五章是对关系的解读看得让我有点排斥,也是唯一让我不完全认同的一章,不过我也觉得蔡叔很大程度上一针见血地剖开了许多美丽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人性与人性自利为大的本质。以及社交的实质与方法。

  最后一章则是对人生的认识,个人感觉是全书一个可以说非常哲学化的部分,让我们明白了踩坑的意义,格局重要性幸福,努力等等课题

  作为"请辩"的老粉,一路跟随蔡叔成长,非常感恩对于我认知的帮助,也帮助曾经多少比较伪善软弱的我渐渐活出力量,"知恩就得马上报",我也希望这篇书评作为感恩的方式献给蔡叔,也希望更多人来阅读这本书,提升自己,活出美好的人生,一起加油♥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四):捧上金饭碗前,你首先要清楚知道自己能干

  焕彩说,她前阵子又去参加了佛山高明事业单位考试,考了两个单位,结果依次落榜。

  她给我发来长长的微信,问我:“我是不是笨?”

  我想象着挺着7个月大肚子的她,站在阳台上看着寂静夜色神情落寞的感觉。

  我:你知道吗?今年省考,阳江市公务员录取公示表上,笔试最低分数线是42分。

  而同样的试卷,你考了53分。你说你是不是笨?

  虽然我一直都信奉:只要自己厉害无比,分数甩别人九条街,其他的都是浮云

  然而后来才知道,真的是有运气这种东西存在的。它存在于一个叫选择的词里。它像六合彩大奖一样,一千万分之一的几率刚好落在中奖者身上,就叫百分百。

  现实中,焕彩和我都是百分百不幸运那个,但是我遇到那种好运气的人:林瑶和黄紫倩。

  她们俩,公务员考试的时候,分数差一点点,都以后补面试资格参加面试,然后根本没抱希望的她们轻松应付面试后。结果被告知:她被录取了。

  原因是:第一名不知道什么原因,莫名其妙落选了,然后她们莫名其妙被录取了。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我自知我跟这种幸运从来不沾边,因为工作四年,一年两次的公司大抽奖,我得过最好的奖品是一个价值200块的美的电饭煲。而特等奖:年度最新苹果电脑或者苹果手机

  焕彩又问我:考不上将来怎么办?生完孩子准备月份出来工作。可是能做什么?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她的焦虑。因为我懂。

  我说:除了公务员,你可以去做家教,或者培训机构代课。再不然,考公立学校啊。

  可是她说她不喜欢,她只想考公职事业编。

  我想了一下,发现学校也是事业编啊。

  那么长时间以来,为什么不去考公立学校呢?怎么说压力是比私立小一点的,再者,教高中初中,兴许压力比小学又小很多。

  可是焕彩却跟我说:她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她太抗拒做老师了!她只想找个舒服轻松的工作,打发时间,拿一份中等的工资,维持较体面的生活。

  我突然想起罗兰巴特说过的一句话:最好的生活,就是有一定的地位,有大量的时间,还有充足的钱。

  焕彩的梦想就是如此。

  我的梦想也是如此。

  大多人的梦想都是如此。或者人人的梦想都是如此吧。

  而事实是,绝大多数人,到最后,它仅仅也就是一个梦想。

  因为成年以后,被工作推着走,被生活推着往前,被日复一日的麻木钝化,最后大家都在抱怨自己的平庸却无力改变。

  无力改变的根本其实是能力,能力背后是你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艰辛过程。而通常,过程因为基础太差导致一路上困难太多,成功太遥远,于是放弃,又回到了原点。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读书时代,因为小学数学方程式没学好,初中、高中的数学课上,看着数学老师的黑板板书,我都能在心里问一百万个为什么。而这些为什么,我现在才知道在老师眼里其实就是白痴问题,因为那些都是以前的基础。我脑海完全空白,所以我根本就理解不了每一步的推理依据。除非老师从五年级的基础知识跟我讲起,直到讲到高二数学。

  而焕彩的问题不是能力不够,而是认知不足。

  《认知突围》中指出:“大多数对于某些问题就是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背后是人们对影响人生关键的某些概念认知不清,从而总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焕彩的认知不足在于她对公务员和事业编制这两个大概念的错误理解。她认为公务员编制一定就是舒服轻松的高工资的,根本就不去考虑某些基层单位每天加班到天黑,天天被领导骂到狗血淋头。例如扶贫办,例如计生办,例如出入境办事大厅。这些单位什么时候闲过?

  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同样没有一劳永逸的工作。万一焕彩考上了某单位后,才发现那个单位比她之前的私立学校更磨人,那怎么办?

  所以,在选择之前做好充分的调查,认清自己,摸清对方,再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对方是否真的合适自己,这样才能减少试错的成本。

  工作如此,选择伴侣更是如此。认知清晰对迷茫中的人尤其重要。

  大部分人都会病急乱医。心理上的焦虑和急需获得安全感的渴望往往会使人欠思考。我就是这个病急乱投医的例子。今年因为突然失业和省考失败,我特别焦虑,站在人生快三十岁的路口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时,土豆姐说:写书评吧,把书评写到极致的人每篇约稿6000元;身边的例子告诉我:学化妆吧,新娘跟妆一天1000元;身边的朋友劝告我:争气点,公务员没考上,就考个事业单位,不要那么没出息,搞些乱七八糟的;我爸妈:好好找份工作,整天不务正业……

  于是我不知道要听谁的,书评陆续写了半年,一点进步都没有;化妆是零基础;事业单位今年不统招了……于是我随便去找了份工作,认真上了一个月班。因为真的很忙,忙不是具体有很多事情要做,而是在大机构里,回复一封邮件,我通常要找到很多部门经理查询相关信息,信息完整后到邮件发出,一个上午过去了,一天过去了……而我回头看的时候,其实才回复两封邮件。可是我觉得我好忙啊,忙着追着经理要信息……

  发工资那天,我看着卡上的银行信息:2108元。想了一下午,然后辞职了。

  我突然假设:假如这个月,每天有9个小时用来练习阅读和写书评,现在每篇书评的价钱值不值2108元?

  种一棵树的最佳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在自知一边工作一边无法完成大量的阅读和刻意练习,只能选择其一。

  有人会说,好傻,万一书评还是写不出赚钱的水平呢?

  以前写不出,是因为三心二意,没有去学习基础方法。学习以后,还是写不出,那就是适合与否的问题了。到时候再来甩手不干总比现在不去尝试得好。

  《认识商业》一书有一个练习提到:你有可以赚钱的小爱好吗?2000块的工作哪里都可以找,但是把爱好上升到变现,可受益终身。这才是真正的铁饭碗,啊,不对,应该说是金饭碗。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五):如何破除认知藩篱?

  当你在阅读社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时,你会发现与心理学相关的知识愈加重要,从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及其与计算机技术紧密联系的人工智能,都在深度挖掘人类的激励、社交网络、群体意识等多种复杂心理需求,这些构成了人的精神本质。帕斯卡尔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但人与人的区别却不仅仅只有思想这么简单,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社交网络时代,不同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更大,所处的时间、地理位置、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也会拉开差距,但不仅如此,新的观点认为,格局、视野、认知比单纯的智商、情商比较更有说服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观不一致的人很难以在同一种行为和态度上达成一致,进一步说就是认知之间的差距。近期新书蔡垒磊的新书《认知突围》就是讲述认知在复杂时代的重要性,并以层层递进方式阐释了人生的六大认知(重新认知自己、知识、金钱、时间、关系、人生),以及详细介绍了各大观念的各种社会认知误区和如何破除认知藩篱的措施。

  关于认知,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哲学术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那里,阿波罗神庙的柱子上写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正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因此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如今,我们愈加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方式掩盖自己的无知,即使是智商很高的人也不过如此。学术界对自欺行为的研究也很多,哲学家弗洛伊德、康德、萨特、芬格莱特都对自欺行为有所研究,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小威廉.怀特也加入这一行列。尽管如此,人类对自欺行为了解程度越深并不意味着自欺行为的减少,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在商业活动、政治决策中,自欺行为也随处可见。

  本书的第一个主题就是认识自己,作者用一些小标题去告诫你一些错误的认知,但是这些在笔者看来有待商榷,一切看似不合理的反面认知并不意味着没有一无所有。书中讲到我们并不能通过“装”来提升自己的真实价值,并用简谐运动、均值回归来形容装的危害性,但事实上并不如此,装是一门艺术,合理的、适当的“装”也有利于提及自己的价值,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很多网络专栏作家与普通读者并没有较大的知识差距,但他们会用心理学套路引起读者对标题的共鸣,然后对于读者而言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但对于大神而言,通过“装”提升了自己的价值,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同样在荧幕上频频出现的各类培训大师,在经验、知识层次上并没有学员高,利用心理学套路通过“装“提升自己的价值。这些很难以从道德层面评判“装”的合法性。

  有些“装”是合法的且有利于提升自己的价值,社交能力强的人更会利用“装”的艺术,无论在工作上还是情感上比社交能力差的人更胜一筹。聊天是社交的一种重要形式,文化层面的交流更易于引起偶像崇拜,当你谈论普鲁斯特的七卷本《追忆逝水年华》时,也许你并没有读过,这并不重要,如果你知道概要及其这本书的相关背景资料,那么听众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你读过这部巨著,顿时引起读者的关注。

  第二大主题就是重新认识知识。作者讲述了知识满足的三个条件,知识的四个层次,知识的外部接受和内部创造,系统阅读(主题阅读)与碎片化阅读,以及对知识认知的层次:元认知—深度思考-分享,最后强调了知识的变现方式。如今,罗辑思维、樊登读书会、吴晓波频道、秦朔朋友圈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知识变现;教师也可以通过直播获取更大的自身价值;新媒体“办公室小野”、“papi酱”、冯提莫等女主播通过稀缺性技能获取自身价值。

  第三大主题就是重新认识金钱。中国人含蓄不谈钱,“谈钱伤感情”,正是这种错误的金钱观导致我们对金钱的认知不足。穷人与富人的区别有很大,主要在于有没有野心,也就是企图心,除此之外,消费观、时间观念都并不一致。约翰.史维奥克拉和米勒.科恩的一项调查显示亿万富翁都是高价值创造者(将想法通过想象力形成卖点,引导客户需求、设计经营模式),通常大部分都是企业家,得到的是资产性收入;而执行者,也就是职业经理人只是做正确的事,从事管理工作,其收益也不小,但远远不及亿万富翁。

  时间和金钱的认知关系比较密切,根据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去选择时间或金钱去解决问题。关于关系的认识,这涉及到你的情感和社交,然而你认为很重要的关系其实并没那么重要,但是你不能舍弃他们,人都是基于某种利益和目的走在一起,人都是功利的,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

  关于最后一个主题《如何过好这一生,重新认识人生》,其实笔者更建议去读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用更多管理学理论去解释人生问题,如何确定获取事业的成功?如何确定亲朋好友的关系是你幸福的源泉?如何确定你正直一生,远离犯罪?

  蔡垒磊的新著《认知突围》在一些看法上确实可圈可点,比如关于关系的认识这一章,但更多地章节并没有深入话题,一些案例和故事的引用并不恰当,在整体认知框架上也只是浅尝则止,毕竟话题太沉重,建议要摄入一些心理学、神经科学的多维角度深度探讨。

  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非法转载!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六):你那么努力,为什么还那么失败?

  文/林小白

  互联网的畅通,微博、知乎等平台的兴起,新媒体的横空出世,让一拨人感到了焦虑。原先信息相对闭塞时,大家都安于自己的圈子,觉得自己过得挺不错的,结果互联网一来,通过微博、知乎各种新媒体一看,人们才发现,原来我混得这么差啊,原来人跟人的差距是可以这么大的!

  今年,我常常听到一个段子叫“贫穷抑制了我的想象力”,如果说,贫穷真的抑制了我们的想象力,那你是否有想过是什么抑制了你的成功?你可能说是运气,也可能说是努力,还可能说是能力,答案可以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认知的区别。

  猎豹移动的CEO傅盛曾写过一篇很火的文章《成长就是认知升级》,在文章里他说,人和人一旦产生了认知差别,就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比如马化腾,他通过投资形成了足够的行业认知。当他投资了这些公司后,他就不是在跟一个普通的产品经理聊了,而是跟各种大咖聊,他用投资挣来了很多认知,就会知道国外市场的规模、方向和目标,知道国际化有哪些机会,就能抓住机会。你必须承认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就像你得到了一个有千万级粉丝的公众号的实习机会,你决定要去,但有人可能会说,“实习又没工资,白打工的事情干嘛要干?”这些人因为认知处于底层,一切以钱为衡量标准,就会错过大把大把的机会。因此,一个人真正拥有的核心武器,根本不是资源,而是认知。

  一、没机会,真的怪不了运气

  每个城市都有人碌碌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缺少机会,为没有伯乐的来临而感到郁郁不得志。这时再看看周围有些人,怎么那么好命呢?于是就断定,他们的运气太好了!

  有运气这回事吗?蔡垒磊(蔡叔)在《认知突围》中说,当然有运气,但运气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很多时候,并不关运气的事儿,而是跟你自己有关。

  首先,我们天天念的“机会”究竟是什么呢?它其实是指一定时间内迈向有利的可能,它从来不是随机由运气抽取的。

  很多人有这么一个认知误区,觉得机会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但事实是,这种“可能”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碰到,只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并没有满足开启它的条件。

  《认知突围》里写了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你想接触一位女神,恰好今天她跟你在同一间教室上课,这就是机会。只不过你很平凡,你的女神并没有注意到你,但正好班上要请同学做即兴演讲,你完全可以上台,这样女神就会知道有你这么个人了,这也是机会;但如果你想在女神心里留下更深的印象,你肚子里应该要有料,这样即兴说几分钟,保准她注意到你,这还是机会。

  不信?你可以简单回顾下你之前的人生,你就会发现不少这样的事例。显然,机会这种东西根本就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每个人手上拥有的资源不一样、条件不一样,因此能开发出来的结果自然不同。如果你手上什么资源都没有,对不起!对你来说,机会当然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就算你再等,它也不会主动出现在你家门外。就算出现在你家门外,它也不会敲你家的门。

  所以,想要让自己拥有好运气,你要先拥有解锁机会的条件,而这个条件,需要你自己用资源自行开发出来。

  就像蔡康永的那句金句: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因此,先做起来吧,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原地踌躇和等待,不如先做起来试试。在做起来的过程中,你可能就会开发出自己的资源,拥有了解锁机会的条件。别再用静态思维看待问题,踌躇观望,等着机会从天而降幸运地砸中你,完全就是白日做梦。

  二、努力,不足以让你过上好日子

  不知道何时起,大家对“哈佛的凌晨四点半”特别推崇,大家总认为“这个世界上更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于是就去盲目追寻努力。

  努力当然没有错,但只有努力那可能就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蔡叔在《认知突围》里很系统地解释了为什么只有盲目努力是不够的。

  首先,不少人的努力就只有汗水。

  我不知道你是否见过牛犁地,牛看起来很“努力”,但它只是在干一件自己并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的苦力活而已。它只知道,我只要一直在这里走来来去,到点了就有吃的,于是就走来走去,并不在意其他的事情。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也像一直在犁地的牛。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每天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每天早出晚归,觉得自己在努力地应对生活,但这样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他们的努力只是为了赚养家糊口的钱,并不包含对自己的规划,也不会产生什么能力积累。这样毫无目的的努力,自然是费时费力又不讨好的。

  其次,很多人只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努力而已。

  你朋友圈里有没有这样的人?三天两头晒打卡,每个月必见他转发课程报名链接?抑或是在深夜拍一张凌乱的办公桌,暗示自己正在加班?

  这些人可能是真的努力,但是他们的努力很多程度上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同和鼓励,而蔡叔认为“努力的动力是内生的”,这种依靠外部才能努力的人,对待事情就很难专注,总会缺乏持久力。

  除此之外,很多人以为时长越久就越努力。

  就像前面提到的“哈佛四点半”的执念,很多人的努力只看时长,以为自己工作到深夜,或是早上早早起床学习,这就是努力,其实这并不准确。

  就像我们大学期末考前,学校图书馆里坐满了人,但你能说他们从进图书馆到离开图书馆的时间都在努力学习吗?自然不能,因此,在考虑自己在努力上的投入时,请你把注意力放在“有效时长”上。

  “有效时长”是指你真正投入做某件事的时长。好比你在图书馆从早待到晚,但你真正投入学习的时长可能只有三小时。因此,努力的效率要点是——将你的有效努力统统用在刀口上。 说直白点,就是要拎清你努力的方向,毕竟方向错了,越努力离目标越远,然后在你的高效时间段完成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努力不仅需要汗水,还要有智慧。正确看待努力,才会让你离成功更近。

  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机会和焦虑并行,成功和失败擦肩而过,你想要拥有无限机会,就要突围你的认知。你的认知没上一个台阶,你就能看到更大的视角,发现更多的机会。毕竟在这个时代,我们缺的不是信息,而是认知。谁掌握了正确的认识,就能扼住时代的喉咙。

  —END—

  作者简介:林小白。热衷旅行,热爱写作,正过着白天写公文、晚上写故事的生活。新浪微博@Nicole林小白,公众号:林小白向上管理(ID:living4ver)。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七):说好的要实现目标,到底怎样才能坚持下来?

  如果把人生用方格子表示,一个月算一格,按照中国人预期寿命75.3岁来计算,人的一生,也就是900多格。

  将这900个月画成一个30X30的表格,如果你将近三十岁,那么你的人生时这样的: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恐惧。

  回想过去的几十年,感觉日子倒也忙忙碌碌,但细细琢磨,收获呢?

  没有目标和提升,把日子过得像流水账,这样的状态,就是在浪费生命。

  01

  就像蔡垒磊在《认知突围》中说的:“时间就是生命”,不断学习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丰富你的人生经历,就是在不断延长你的生命。

  关于如何管理时间,蔡垒磊概括了一句话:提升单位时间的使用效率。

  他给出八条时间管理法则:

  第一、每天列计划,定目标,把当天重要任务列出来;

  第二、寻找高效时段。把困难的任务,放在自己精力最充沛的时段来做;

  第三、远离噪声干扰;

  第四、合理利用碎片时间;

  第五、减少后台运行任务。

  有人喜欢在遇到阻碍时,把任务搁置,接着处理下一项,如此往复。刻意回避困难,会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建议即使要暂时搁置,也尽量,把事情处理到阶段性收尾状态。

  第六、降低切换频率,对于宝贵的整块时间,最好集中精力,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件事。

  第七、明确任务目的。

  第八、时间,挤挤总是会有的。

  02

  接下来和你分享,我自己关于时间管理的心得。

  第一、如何制定计划?

  拍脑门做出的计划,十有八九会失败。但你有没有总结过,能被成功执行的计划背后,都有哪些共同因素?

  介绍一个目标管理的好帮手:SMART原则,它由以下五大原则构成:

  1.S=Specific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

  2.M=Measurable

  目标的达成是可衡量的;

  3.A=Attainable

  目标必须是可达到的;

  4.R=Relevant

  目标之间要有一定的相关性;

  5.T=Time-bound

  目标必须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假设,你们公司新进了一个应届生妹子,作为单身狗的你,自然不能错过这次机会。为助你一臂之力,我们用SMART原则来分析。

  你的大目标:把妹子追到手。

  根据SMART原则一,这个目标不够具体,可以细分为:吸引妹子注意力,提升她对你的好感度。

  根据原则二,目标要可衡量,可以再次细化:要到妹子的联系方式。

  根据原则三,目标要可达到,能够完成的目标才是好目标。

  再次调整:通过小零食等贿赂手段,买通妹子周围同事,打听她毕业院、个人喜好等一手资料;想办法接近妹子,要到联系方式;

  根据原则四,目标之间有一定相关性。

  可以看出,以上两个目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是推进关系的第一步。

  根据原则五,给你的目标设定一个截止期限。

  调整后的目标改为:

  1. 每周,通过同事,打听妹子近况。

  2. 下个月公司有活动,新人免不了要出节目,你要争取做主持人,通过排练节目等理由接近妹子,拿到联系方式。

  调整后的目标,就更加清晰具体,可操作。

  03

  第二、如果制定目标时,遵循了以上方法,可还是无法完成,怎么办?

  自律的人,都是同样的自律,拖延的人,各有各的原因。

  以下是一些可能原因:

  1.实现目标的好处,无法吸引你。

  以我为例,有段时间处于倦怠期,文章和电台的更新频次,一拖再拖,缺乏动力。

  偶尔几次更新后,有读者留言咨询。

  能感受到,他是认真读过文章后,带着自己的疑问来向我求助,这让我感受到,他对我的信任,和自己的责任。

  告诉大家我曾走过的弯路,也许就能减少一个重蹈覆辙的人。

  分享我学到的知识,也许就能给人一点帮助。

  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成就感。

  所以,当缺少动力时,你要多多发掘,实现目标所带来的深层价值。

  2.放弃目标的坏处,无法吓到你。

  还是以我为例,我之前用手机没时间限制,觉得顶多眼睛干涩,休息一晚就会没事。

  有一次,听到某眼科医生说,手机发出的蓝光,会伤害视网膜黄斑,严重会导致失明,而且这种伤害是逐渐累积,不可逆的。

  从此,除了把电子产品,都调整成护眼模式之外,我用一段时间手机后,就会看看远处。

  原因很简单:我不想体验失明的感觉。

  3.问问你自己。

  有位朋友,曾经是重度拖延症患者。

  大学时,她属于“平时不学习,考前狂突击”的一类人。

  她对自己有多狠呢?考前一周,基本见不到人,天不亮就去自习,半夜才回来,甚至上通宵自习。

  上班后,她也依旧拖延,对于工作任务,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

  所幸她天资聪颖,又舍得尽力,每次任务都能保质完成。她也因为突击加班,而得到“拼命三娘”的美称。

  直到有一次,她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看着她苍白消瘦的脸,我于心不忍:“把工作平均分配做完多好,总是突击,你身体受不了呀。”

  那天和她聊了很久,我才知道,她有个严厉的母亲。

  每次作业完成后,母亲都要检查一遍,发现错误就会受到批评。

  有次,她想出一个应对办法:熬夜把作业完成。母亲发现了错误,也因为她的“用功”,不但不批评,反而表扬她刻苦。

  她说:“我害怕领导说我不努力,所以就用老办法来对付工作。”

  我建议她,下次试试合理安排时间,把工作提前完成。

  后来,她告诉我,经过尝试后发现,领导既没有刻意挑错,也没有给她提更高的要求。

  那一刻,她明白了,领导不是父母,她没有必要,把原来的习惯带到工作中来。

  04

  时间就是生命,要进行时间管理,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可真正几个人能做到?

  在我看来,说一句“因为我懒”是不加思考的做法。

  只有多学习相关知识,多分析自己的深层原因,才能让我们真正摆脱时间陷阱,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八):从8.7分到6.9分

  当初买这本书读,就是因为这本书的评分是8.7分,书买回来之后,放了几个月,断断续续读完,回来一看,我靠,6.9分!吃惊之余,不免感慨。不过也说明豆瓣评分只要在有足够量的情况下,还是比较乐观的。

  不过就我读书的感受来说,这本书的评分8.7也确实有点高了,7.5分我觉得比较合适。

  因为虽然这本书没有预想的那么好,说实话还是有点失望的,大部分是李笑来的观点。总体感觉就像是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读书笔记,但是,作者还是贡献了一些自己的思想的,虽然感觉好多都浅尝辄止,但也不是没有启发。

  比如:

  1、当不同的经历出现时,时间对他而言才产生了新的意义,经历差距越大,赚到的时间就越多。

  2、一个人如果试图在婚姻里占据绝对主动,就已经失去合作的基础,将合作变成了压迫。

  3、牛看起来很“努力”,但犁地却并非它的本意,它仅仅是在干一件自己并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的苦力过而已。

  4、同情这个行为本身就给我们带来幸福感的回报,因为我们选择了更弱的比较对象,因此并不是所以人都有意愿接受别人的同情的。

  这么说吧,这本书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是如果你翻翻看,觉得作者的风格你不是太烦感的话,可能也会有点收获。

  祝大家读书快乐!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九):如果痛苦是必然,那你最好早点来

  人的生活结构开始“复古”,从原始部落的依族群而活到家权国天下的俯首续命再回到眼下碎裂成千万片的标签化,我们看似在同样国度、同样城市。甚至同一座写字楼里,但我们早已暗中寻找着自己的符号,碎裂堪比显微镜下的细胞们,而唯一能维系你和我和他们的,是认知。

  《认知突围》的阅读体验并非愉快,仿若利刃绞着你的时间和肉体,一击穿透那些试图掩盖

  试图不仔细观察的真实,很痛,痛的要死。可是,记录下来,用身心去实践,才是对它最好的馈赠。以及,一本书的翻阅状态如果能显示它的受重视程度,那作者的目的达到了。(附图)

  全书以认识自己、重建知识、挣钱手艺、认识时间、旁观关系、人生终点的逻辑,试图以克制而自带验证的阅读体验,撕开他人或自己涂抹的假面,进入真实。评判一本观念与实操先行的书很难有其标准,但一条不会坏的感受基线是:不绑架、不武断、有逻辑、有自由,那么至少它值回票价,显然,这一本早就超值。记下一些关键词,更完整的体验,仍是需要全文本阅读。

  意义:

  不如反序而行,从终极命题,自己和人生的关系上,能有什么思考?

  纠结意义是可怕的词,你迷失找寻意义的泥泞里,你试图从一切感知中去获取

  幸运的是你阅读你音乐你思考,但你总在试图索要一个直达的结果,索而不得多辛苦。

  他这样说:

  1.我们本来就没有使命,不为了从此处去往彼处

  2.人生是自由度最高的游戏。

  3.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唯一的意义,而努力,竟也成了体验的一种。

  4.我们的生命里,一直都只有孤独的自己。

  这很自由,很勇敢,也很冷漠。但恰好因此显露出纯粹的生命力,我们剥离一切关联,只能下冰凉的自己。但为着自由意志的体验,而做出的全般努力,也就成为不坏的自己。

  这样定义的意义,可以安心服下,时而应对丧,时而应对孤。

  时间:

  生命、关系、情绪、欲望、痛苦,最终都会毁在时间的冲击,你无法再造一个新东京,正如你无法重返二十岁,因此一切都显得重要而慌乱,兵荒马乱中最容易丢盔弃甲,对时间的态度,塑造了你的所有,而一种角度是这样的

  他这样说:

  1.单位时间内,事情一致的前提下,做的越多,赚到的时间越多

  2.职场里哪有什么敌人,从来都是一个人的修行

  3.时间决定了我们是谁,保持清醒,避免让厌恶损失的惯性心理控制心智。

  4.更重要的事情,别说没时间,砍掉更不重要的事情就好了

  时间背了太多锅,如果它能化成梦魇,会去往多少人的梦里逼问,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时间如同纳垢似的,藏起了你的不洁、你的过度、你的懒散、你从发梢到脚尖的逃避,可是

  最可怕的是,你并没有因此而心安。

  金钱:

  说不爱钱的,也许是惧怕支撑不起交付的价值。但,只能如此吗?

  他这样说:

  1.大多数人的努力,只是一个又一个愚弄自己的骗局

  2.有效时间,走出舒适区,谁都会说,但不是谁都能做到

  3.为富不仁是个伪命题,穷不等于仁

  4.开源和节流有冲突时,永远站在开源的一遍

  5. 不断学习组合技能,提高自己的价值门槛

  钱真的是好东西,它不背锅

  自己:

  自己是什么呢?是肉体、是关系,但更多时候是你自己能感受到的思维,它决定着你的上限。

  多少打脸的错误认知,缓缓地将你推进深渊。

  他这样说:

  1.我们总是在创造虚假但是更愿意看到的所谓现实

  2.我们不能通过“装“来提升价值,只会获得与之相等的羞辱

  3.懒惰、放纵、不自制,源于认知匮乏

  4.认识性质、风险、努力、利益,自然会有优先级

  5.先做起来,不然浪费的时间你也不会花在有用的地方

  6.势利,贯穿行为的始终,如果你嫌弃,也许是你对目的认识不清

  很痛,全程打脸,但如果在你孤独的一生里,痛感是必然,那么,请你早点来。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十):认知突围读后感

  理性,但也残酷的说法。很多观点,能在其他更经典的作品中看到,但作者站在另外的高度去总结,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认知。认识自己,知识,金钱,时间,关系,人生。从这些方面,既明白又有哲学高度的阐述着经典的看法,语言或许有些唐突并且那么的无礼,但是,正是因如此,也才能更好的引起读者的思考。

  总的来说,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