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的温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历史的温度》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的温度》经典读后感10篇

  《历史温度》是一本由张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5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一):细节里的江湖

  细节里的江湖

  读中信出版社张玮《历史的温度》

  文/方木鱼

  历史,是需要细节的。

  读书的时候,勾陈起某件史实,总会想起来小时候那些历史课本中让人头疼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干巴巴,冷冰冰,背诵记忆起来是如此痛苦,及至年长,读得越多,阅历渐深,越是感慨唏嘘不已。

  曾经以为,“演戏的人假正经,看戏的人最无情。”当所有历史的细节,都化为无端揣测,故纸堆里,那一双眼睛,散发着幽幽的光芒,深邃又恐惧,温情又冷峻,神秘而无解。那光芒,终究一点点黯淡下去。

  骂名也好,美名也罢,才知道,能在浩如烟海的史书留名是何等难得,那一个个毕生只可以仰望的名字背后,也有鲜活如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一样,有着每一秒的呼吸,每一天的柴米油盐,每一世的生老病死。

  张玮的《历史的温度》为那些干巴巴冷冰冰的,成为知识重点和历史脉络的人物注入了鲜活的血肉。比如本书第一篇:《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她写到居里夫人的不幸婚姻,这立时让我想到南宋的李清照。《同是天涯沦落人,中外古今盖如此》。比如他写《爱迪生的侧面》,原来电灯并非爱迪生发明,他只不过是买来发明产权将其大规模推广使用而已,而且和这个细节消失在历史书里的还有爱迪生人性中失败和阴暗的一面。比如他写杜月笙和戴笠,那些被无数人在隐秘的角落里独自揣摩却在无数生活事实中操练其心术的人。

  读到精彩处,忍不住擂拳,当浮一大白。

  同作为一个写作人,我更想谈一谈这些爆款文走红背后的原因。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那么标题和人的容貌是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这个“以貌取人”和“标题为王”的时代,一个好的标题,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一篇文章可以传播多远。

  以左宗棠为例,假如让历史教授去写同样的问题,他可能会这样拟标题:《左宗棠发迹史实略考及收复新疆记》,这种客观、学术、深入的论文,虽具普世价值却毫无趣味,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阻碍普通大众阅读的障碍,翻开书皮,打到第一页、阅三行而败退。放在张玮手里,他的标题则是这样的《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以及《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这种泛娱乐化的阅读登时激起人们心中的窥私欲。

  但张玮绝不是一味哗众取宠,靠换取点击量为生。比如他一直想写的刘翔,新闻记者会在第一时间抛出各种解读版本:诸如《快讯:刘翔意外退赛》,还有《刘翔退赛另有隐情?》以及《独家专访:刘翔感慨揭秘当年两次因伤退赛内情》。张玮不是,他写,《我认识一个男人,叫刘翔》。这个被刘翔称作“玮哥”的可以睡在刘翔房里闲聊侃大山的男人,有着和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男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

  明代吴从先读书小品《赏心乐事》上说:“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佛书宜对美人,以挽堕空。”这样如水的秋日的早晨或者如墨的秋日的深夜,读那些史实久远的文字,窥探一番名人隐私和心曲,未尝不是件赏心乐事。

  历史从未远去。有人心的地方,即江湖。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二):俗

  标题党,不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和深度称得上“历史的温度”。《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中国人史纲》无论哪一本都足以碾压该书。

  内容平铺直叙,观点平庸无奇,谈不上新颖更谈不上发人深省,所以我给了三分。一个字儿“俗”。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浪费毛爷爷特地花时间来消遣贵书?这是“历史”,至于“温度”何来?自然是著书人的情怀。抛开历史的背景,抛开个人立场的偏见对于前人,他们首先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欲望有灵魂,有高尚有卑鄙的一个个有温度的活人。而历史的温度来自哪里?来自这些善良又邪恶,卑鄙又伟大,自私却悲悯苍生的人。

  另外,如果说柏杨在《中国人史纲》里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话,张先生在这本《历史的温度》里就可以称得上是自恋了吧。当然,自恋者要么确有其才,要么确实有时间自己逗自己开心。

  对了,本书个人收获最大的是序。谦虚,有风度,当然,也少不了叫卖。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三):历史的温度

  很喜欢这个书名——《历史的温度》。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是有温度的,绝对是的。这本书不是讲述哪一段历史,而且由历史上一个个人物组成的一本厚厚的书,真像一块砖头,刚拿到书的时候,有些畏难情绪,我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呀,没想到一读,立刻就读了进去,而且从头到尾都那么投入地读完了。在微信朋友圈里极力推荐这本书。有三个热爱读书的朋友立刻购买了。

  好书,多厚都能读完,放置在床头,每天都读。迷上这本书的原因是里面的人物个个是鲜活的,是非留待后人说:居里夫人、爱迪生、蔡锷、戴笠、珍妃、刘翔……关于这些人物,我们有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命运有时候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性格决定命运,时代决定女性的命运,居里夫人如果生活在男女平等的世界里,她会带给我们多少发明啊!电影明星如果性格懦弱,也会无法挺胸抬头。有多少女人,他们是那么“独特”……

  纵观历史,最不喜欢的就是清朝末年备受欺凌的那段历史,整个大清国打不起一点精气神,被折磨成东亚病夫,签订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即使有林则徐虎门销烟,也挽救不了整个大清国的腐臭。想想现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盛民富,生活得滋润,那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强大了,就不会再受人欺负。

  这本书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字里行间,作者都能客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评说留给读者,就如武则天的无字碑。但很多人,被淹没在历史中,无人知晓,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无名英雄,他们的确应该被我们铭记。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四):尘埃的温度

  历史,是客观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历史是过去的人所创造的故事,也因此,历史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只把他们当做一个故事来看待与借鉴。所以历史人物只能停滞在图片与文字里,渗透着冰冷的味道。但如果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来看待他们,历史,是过去的人正在经历的每一瞬间,是他们短暂的一生的所有片段与见证。此刻,历史人物就如黑白照片变成彩色照片般瞬间充满了温度。而张玮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历史人物与故事的温度。

  《历史的温度》分为三大章——人物篇、逸闻篇、战争篇,张玮从三个角度来述说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瞬间。也许是因为张玮曾经是体育记者以及解放日报的中心主任的原因,在他的笔下我们能看到许多历史书上被略过的故事与逸闻,也因为他的笔墨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事般的历史,让人津津有味。

  也许你以为这是带有点味道的正经历史,所以不感兴趣。但是张玮却能满足不同人对于历史的需求。

  或许你只是想看野史?那么开篇能够满足你——居里夫人只是和丈夫发现了镭元素吗?那你知道她其实叫玛丽,因为认识了巴黎理化学校实验室主任皮埃尔,和他结婚后才叫居里的吗?你知道39岁后丈夫离世是谁陪伴在她身边?而后来居里夫人是因为想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做贡献而发明了X射线车吗?又或者你想看爱因斯坦的私生活?

  也许你不屑于看这些故事,想看历史上含冤的故事?那你还是可以找到想看的。张玮以站在历史的角度,还原历史真相,为历史人物正名。爱迪生真的是发明大王吗?电灯泡真的是他发明的吗?不,早在1854年,美国人亨利.戈培尔已经发明了灯泡,可以维持照明400小时,但是为什么历史上说,灯泡是爱迪生发明的?因为亨利没有申请设计专利。而爱迪生真的是“发明大王”吗?不,其实是他雇用了由机械师、工程师、物理学家等组成的团队,他只是负责记录。李鸿章真的是“卖国贼”吗?不,他只是奉慈禧太后的命令前去商讨签订合约,他在下榻处被日本人打中一枪,子弹永远留在了眼眶下,但他还执着于与日本人讨价还价,争取少赔些款,省了一亿元。看完这些故事的你,还相信那些所谓的历史吗?

  在这本《历史的温度》里中,张玮不单讲史,还从人物与形式进行分析,公正地看待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不仅挖掘里面的趣味,还发现里面暗藏的真相,填补了历史书上所“略”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使他们更加富有现实感。也让我们明白了,历史形势的不可逆转迫使这些人物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命运,也因此我们能感受到点点温度。这些人与事都如尘埃般的存在,但因为这本书被最大化地赋予了温度,从现在起,他们是不仅是尘埃,是有温度的尘埃。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五):为历史中的家国情怀多打了一星

  新kindle到手后读的第一本书,今年有很大的学习、工作压力,却也要督促自己多看书,去不断完善、巩固、扩建自己的三观。

  个人觉得这是一本浅显易懂的通俗历史书,适合没有多少历史知识储备的人去阅读。如果你对历史知之甚少,会觉得开启了一扇新大门。如果你对某事件、对某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这本书反而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作者其实站在一个很中立的立场去叙述,没有猎奇、解读过多。书分为人物、逸闻、战争三篇,我最熟悉的也最感兴趣的是人物篇,逸闻篇是历史的宏观感,看到战争篇就一直在哭。人物里的好几个人物我是有了解的,比如爱因斯坦的花心与天才的反差(个别微信公众号都有写),爱迪生的直流电、交流电之争(罗胖的罗辑思维以及华尔街金融纪录片讲GE这一类型企业的崛起都有谈到),还有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在历史课本和影视剧作中,还有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生等等。另外有幸在上海图书馆钱学森纪念馆了解过钱氏家族,继而了解到蒋百里和蒋英。在衢州江山参观过戴笠故居,那时候还是第一次去了解戴笠,到如今我对中统、军统、国共都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总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人和同一件事,再也没有好坏或者聪明愚笨之分,只觉得是信仰选择不同、性格使然或者历史的洪流,同时深深觉得自愧不如。我前头说的索然无味,是觉得看完了还是自己以前的理解,并没有解答掉自己内心的疑惑。但转念一想,纪录片《二十二》里的留白和温情也是如此,在没有更多考证的基础下,再翻看一遍、再体会一次看到这部分历史的心情就足够了。

  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温情。不知道是由于文科(新闻)背景写作的原因,还是作者本身对历史的态度。以史为诫,更多的也是这种意义。

  读完这本书和我当年读完廖信忠的《我们台湾这些年》的感觉很类似。整个大学阶段对台湾的感觉就是冒着粉色泡泡的少女心,美食美景、温良恭俭让、还有勤政廉洁又美颜的马英九,很完美!只可惜当时对政党派别的背景一无所知,真的不能理解普通新闻里见到的浮夸又聒噪的竞选情景,直到廖信忠的这本书,才构建起了框架。所以也推荐这本书。

  最后贴个有意思的是视频:http://v.163.com/paike/VAP4BGTVD/VARAAT41P.html 来回笑了好几遍(已离题千万里....)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六):历史并非冷冰冰

  一直以来历史都是我很喜欢的学科。

  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就是一出戏,每个人都在演出着自己的故事。读历史其实就是读别人的人生,看过去不同的人演绎不同的人生大戏。与其费时费心的去看荧幕上虚构出来的故事剧本,不如看真实人物的故事来的痛快。历史可并不单单只是用冷冰冰的文字来表述的内容,既然历史是由人来演绎的,那么就必然有其温暖人性的一面,必然是有温度的。

  《历史的温度》一书中汇集了多个我们听说过或是没有听说过的历史故事,其中既有知名历史人物故事的讲述,也有逸闻趣事的演绎,更有对战争事件的评说。

  或许之前许多人已经从知名微信公众号“馒头说”中读到过其中的一部分文章,熟悉并了解作者张玮(网名:馒头大师)的历史故事讲述风格。

  相对于历史教科书上冰冷严肃的叙述,作者讲历史故事的语调则更为温暖许多。

  小时候读历史,总要把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分出个是非曲直,认为好人就是好人,坏蛋就是坏蛋。长大后经历的事情多了,才发现其实历史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同样的一段历史,一位人物,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来看来分析,或许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历史背后所隐藏的东西深入的剖析出来,多个角度的进行评价与分析,身临其境尽可能的去客观评述历史上那些曾经的过往。历史不仅仅是那些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些记叙文六要素所组成的平淡讲述,他应该被写的很精彩,很感人。作者在自己的书中赋予历史情感与温度,使得读者在阅读这些历史故事时,能够切实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与温暖。

  你会随着这些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悲,一起喜,一起哀,一起愁,那些热血、那些过往,那些故事、那些人物都因为作者手中的笔而被赋予以鲜活,将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再现与我们面前。

  历史是很精彩的,历史是很好看的,历史更是有温度的。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七):与其说是历史的温度,倒不如说是人性的温度

  很多人讨厌历史,为什么?用我的经验判断,是那些撰写历史书的人,在编写的过程中下意识地删除了历史深处隐藏的人性和温暖,把有趣的历史变成了死板的大事记录表。这种“阉割”,就好像一个美人失去了灵动的精气神,一下子变成了木头人,甚至是稻草人。

  这样的历史读起来,有什么意思?让读者昏昏欲睡的功力肯定不亚于任何催眠神曲。

  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性的集合。阉割掉了人性的历史,就失去了他最宝贵的灵魂,空留一副冰冷的驱壳。

  这有一种表现形式,那就做“脸谱化”。

  这种脸谱化,常常以一种刻板和常识性的描述表现出来。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是第一个发现放射性元素的人。

  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大王,电灯之父。

  爱因斯坦是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学家,人们最好奇的是他为什么可以这么聪明,以致于他死后有医生违背家属医院,偷偷取走爱因斯坦的大脑,就是想要了解大脑构造,期盼可以解开大脑智力的谜底。

  人们同情珍妃的悲惨际遇,觉得她是光绪的同路人。

  这本书都给出了不同的角度。

  居里夫人在科学上取得了很多优秀男性都难以企及的成就。但她一生都在用一己之躯打破男权统治的科学藩篱。她出生波兰,却不得不前往法国求学,因为波兰的学校不接受女学生。在她的科研能力获得公认之前,人们认为她只是她丈夫的助手。在她丈夫去世之后,她陷入了一场在传统道德框架中有“污点”的恋情。整个法国社会对她的关注都集中在她的绯闻上,整件事情差点令居里夫人身败名裂。同样的处境,放在男性身上,就是风流韵事;放在女性身上,就是浪荡,水性杨花,不受道德。她唯一做错的地方,就是她是一个女人。庆幸的是,居里夫人挺过来了。

  爱迪生之所以成为电灯之父,最大的成就在于他是第一个使得电灯商业化成功的人,电灯可以走进千家万户,爱迪生功不可没。他在商业上也有刚愎自用、固执和执拗的缺点,令他的团队成员连连受伤。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弱点,让这位发明大王更加真实立体。

  珍妃为什么必须死?即使她刚刚入宫初期,颇得慈禧好感。问题在于她已经卷入了慈禧和光绪这两位母子君臣之间的权力争斗。光绪对珍妃的喜爱,让慈禧看到了珍妃弄权的可能性。慈禧一生都在竭尽全力控制光绪的身心思想。当慈禧意识到珍妃对光绪已经有了这样的影响力苗头,她不赶紧掐灭这样的小火苗才怪。

  除了还原人物本身多面体的章节,让我影响最深刻的是本书中的《战争篇——一寸山河一寸血》。

  8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我们赢了,可是赢得很惨烈,到底有多惨烈呢?

  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打仗,全国共征兵1400万。单是四川一个省份,就贡献了320万的兵力,占全部兵力的五分之一。他们当中,有多少人埋骨他乡。

  其实,在抗战之前,四川各处大小军阀派系林立,争斗不断,内耗严重。在国难面前,之前的人生经历“不甚光彩”的四川王刘湘动员川军出川抗日,只求不负中国。这段历史被人们记住,汶川地震的时候就有人喊出:“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

  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之一。这场战争彻底扭转了整个抗日战争的进程。中国人更加相信我们可以相信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这场战争中,国民党、蒋介石、李宗仁等抗日将领的历史责任再次得以呈现。

  前面的章节,看得很轻松,战争篇章看得很难过,很悲愤,很想哭。

  这不是煽情,而是面对前人的浴血奋战,送上一份致敬和感动。

  这些文章都是来自作者的微信公号。有些人认为自媒体的文章在质量上不能保证,不过就是打发时间的读物罢了。但有些文章,只要带来悦读的体验,带来感动,不就足够了!

  这就算得上好的文章了!

  这本合集,与其说是历史的温度,倒不如说是人性的温度。你可以沿着自己的喜好,一一体会这些过去时间中藏着的感动、人性、热血和热泪!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八):冷暖

  在我认真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就决心要写一篇书评,在读这本书的时间里,也一直在构思这篇书评应该如何写。

  先说说为什么这么迫切的想要写下这些评价性的文字。一是这本书经院里的方老师精挑细选赠送给我,对正在医院度以枯燥时日的我来说弥足珍贵,所以想要写下书评表达尊敬和感激。二是缘于本人从小对历史的兴趣,在看到这本书名字的时候,就已经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浓厚兴趣和深度思考。下面就切入正题,认真表达一些本人的感受。

  如上所言,在我看到这本书名字的时候,就产生了深度思考。古人说,“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这么一本妙趣横生的历史性读物,意义何在?

  若是像历史书上那样的条框化阐述,我想大概是不会能有这么多人欢迎的。但凡是历史,定有其原因,其影响,其意义。我抱着这样的思考,翻开这本书。

  不得不说,这本书拥有十足的趣味性,在我阅读玩几篇文章后,就深深陷入到书中所描绘的一个又一个历史场景中去不可自拔。读完整本书花去大概一天半的时间,30万字,一天半,这在病中算是最高的阅读效率了。我常常在阅读中想起幼时读过的《世界未解之谜》,同样有趣,同样奇妙,同样可以激发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但是相比较本书作为一本纪实性读物及远比幼时更加成熟的我而言,这本书能够拥有这样的效果实属不易。相较而言,高中时读的《明朝那些事》也格外精彩,这个时候才想起那句话,“有时现实比电影更精彩。”

  如果说仅仅将上面几句作为对本书的评价的话,那是本末倒置的。作者在尽力客观的描绘一副又一副历史画面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回避历史中的爱恨情仇。由一群有血有肉的人们构成的历史,也被有血有肉的记录下来,这正是这本书所难能可贵的地方。

  在阅读过程中,看到激动处曾满腔热血,看到难过处也会悲伤惋惜。时而愤懑,时而快乐。如同身处在书中的每个时代,遭受着时代的不幸,也享受了时代的好运。这个时候才发现,原来这本书,不在历史,而在冷暖。

  这个时候,原因、影响、意义,全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仅仅是那些人,那些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粒子。他们曾经在过,他们就是历史。他们有冷暖,于是历史便有了温度。

  最后,从一开始书本的趣味性,到后来书中感人至深的温度,我都能感受到方老师选择这本书送给我时的用心,深表感谢。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九):让你爱上高中历史课的故事集

  看到作者名字的时候狐疑了一下,然后才反应过来这不就是我喜欢的“馒头”大师嘛。书里的历史故事大多通过微信看过了,拿到纸版放在床头睡前翻翻还是觉得很温暖,就像标题:《历史的温度》。

  爱上馒头大师的文章是从他写近代人物开始,对于那个民族屈辱的历史时期,我们从小接受了太多脸谱化的,带着zhengzhi 倾向的解读,什么戴笠是残酷的军统头子啊,什么袁世凯是妄想做皇帝的革命叛徒啊……当看到馒头说娓娓道来的历史人物时,才真正被带入那个风云诡谲的历史时期,看到人性的闪光和局限,理解他们一步步走向终点的必然逻辑。所以,馒头大师的历史是有温度的历史,从人性的角度给予人物和历史事件新的生命,也让混乱的百年近代史充满人性的温度。

  作为热爱科学技术的男性作者,通过馒头说我也看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故事。不同于以往高大上的全才式塑造,馒头娓娓解读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科学大家的故事,有他们的学术成就,也有他们的个人情感生活,不八卦也不拔高,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人,有缺点,有性格,有趣,也有些讨厌,成功都是相似的,人生路上的挫折却各有不同,看过馒头的故事后,让我觉得困难也无所谓起来,毕竟连天才也不能避免生活的俗气,必须与歧视和不公做斗争。

  最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大约是作者不卑不抗,不尾随不拔高的态度。就像介绍里说的,第三方的公正态度,站在历史的角度让读者体会那时那人的酸甜冷暖,感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拼命又无奈的心境。他不会咄咄逼人地分析评价,把已无法分辨的古人放在砧板上反复切割,他只是淡淡解说故事的来龙去脉,告诉读者历史的落脚点。

  看过这本书,会忍不住重翻一遍历史课本,然后跟大师打滚求新文文~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十):历史的背后,每个人都有血有肉

  喜欢历史已经很多年了,说来惭愧,我对历史的认识水平一直处于八卦新闻的水平。直到遇到《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后,我才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没有经过文学加工改造的历史也可以写得那么好看,原来对历史人物的点评可以这么生动,自然,贴近我们普通人的感情。

  作者张玮,是复旦中文系的高材生。他最初写历史,只是单纯的希望在公众号——馒头说里面拿一个原创的标签。可是因为他对历史人物的点评,既客观,又有温度,逐渐吸引了一批稳定的粉丝。《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这本书,也是在粉丝强烈的呼声中出炉。

  凭借对人性敏锐的洞察,张玮对人物的点评不是冷冰冰的功过得失的计量,他的文字,既冷静又温情,他笔下的人物不是神而是人。使我们在热泪盈眶之余,又能引起深思。

  比如在《爱因斯坦的三个侧面》中我们发现原来爱因斯坦也会放错。他固执的认为量子力学是错误的,可他设计的实验结果反而都是证明量子力学是正确的。除此之外,在感情上,爱因斯坦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他不仅对妻子颐指气使,还婚内出轨一对母女。这让我不禁想到张玮回复某个想要嫁给空军的热血女青年,“高志航会打老婆”。这就是人,再伟大也会有瑕疵。

  比如说《我认识的一个男人,叫刘翔》可以说是对08年刘翔退赛最中肯的分析了。当人民的认识停留在,为国拿金牌就是英雄,退赛就是狗熊时。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真正的自信是不需要体育竞技项目的金牌数目来证明的。运动员也是人,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我们凭什么要求他们以牺牲身体为代价,去争夺这块金牌?

  历史书中总是不乏卓越的人,爱因斯坦也好,刘翔也罢,史书会为他们留下一笔,可是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平凡人呢?他们又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呢?

  比如《“一战“,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这篇文章讲述了被派到一战战场上的14万华工。文章中提到一份英国陆军报告,这份报告显示中国劳工是所有劳工中最优秀的。他们总能最快的掌握技术,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可是这样高质量的劳动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不仅是工资上被各种苛扣,而且他们被集中式的管理起来,得不到平等的尊重。不仅如此,当一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去争取权利的时候,列强以中国“宣而不战”,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了日本。那么,劳工的贡献,他们又置于何地呢?

  比如《让“二战”美军痴迷的“东京玫瑰》,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日裔美国人回日本探亲但是恰逢美日战争,滞留在日本,后又被美国判为叛国罪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户粟玉子为了生存,不得已只能接受在广播电台工作,而广播电台这个职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配合日本打攻心战。而户粟玉子作为一个小人物,她在战争的裹挟下又有什么选择呢?

  虽然张玮一直致力于把历史故事写得温情而客观,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文字中窥见真实的历史有多残酷。小时候我总以为我们能改变世界,现在我才知道,是世界在改变我们。

  比如《珍妃为什么必须死》中,我们从慈禧的角度来分析,光绪是抱来的孩子,但是自小就被当作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可是自从遇到了珍妃,光绪就变得不一样了。不仅喜欢洋玩意儿,还想戊戌变法,威胁慈禧的地位和生命。在光绪和珍妃的眼里,他们是希望通过改革,改变中国所处的时局;可是在慈禧眼里,从小抱来的孩子要杀了自己,是不是会有一种遭遇背叛的感觉呢?我们可以说慈禧是拖了中国多少年后腿的老太太,但是她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身不由己呢?

  比如《日本投降前后的四个片段》中,张玮提到一段著名的对话:抗战时期,一个士兵向记者表示,“中国肯定会获胜的,肯定会”。记者问,“那时候,你准备做什么?士兵回答,”“那时候,我肯定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人大概都是要死的。”战争会给我们带来热血沸腾的故事,可是冷静下来,只要是战争就没有不残酷的。那些热血的背后,是亲人的血与泪。所以,永远不要煽动战争。

  《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这本书中一共收录41篇文章,除了上面介绍的故事外,在这本书中,你还可以发现更多动人心弦的历史故事。读完张玮的文字后,我们不仅收获了历史故事,还收获了在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全新的视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