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家行动》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国家行动》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家行动》的读后感10篇

  《国家行动》是一本由程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行动》读后感(一):公义·情义

  我们评价一本书的时候,会考虑很多东西,很多时候我们笼统地称其为文笔。华丽的辞藻、清晰的逻辑、深刻的细节描述等等,这些总能在小说里看到。然而,《国家行动》这本书却是让我一阵“懵逼”。

  这本书还算厚实,但没有想象中的华丽辞藻或者细节描述,行文简洁明快,一场行动就是一场行动,丝毫没有矫揉粉饰。通篇读完之后,在后记才发现,原来时从剧本到小说,无怪乎行文时这般思路。虽然不知道作者的用心用意是什么,且让我随便猜测一番。这本书本身想要叙述一场惊心动魄的缉拿行动,而行动本身就不应该有太多的踌躇和疑虑,应当是行云流水的,于是乎,全书的行文也是如此。

  苏岩那样几乎就是将警察这个职业当成是自己的生命的人,可谓是警察之中的“干”警,但也正因如此,更容易感情用事,且不论刑讯逼供他有没有做,但他想过去做,只不过应用了精神逼供。这点在新加波劝回孙亚辉的时候便被激化,虽然书中没有就此展开一些支线的故事,但却侧面说明了苏岩的做法欠妥当。苏岩对孙亚辉的精神施压,孙亚辉可以直接报警称被恐吓,这样苏岩等人的处境必当堪忧,甚至前程不保。然而,孙亚辉没说,苏岩等人自然逃过一劫,这一劫书中浅浅带过,然而个中仍然是充满了危机。

  读完之后,不懂有没有注意到这本书并没有所谓的主角,几乎每个人都是主角,而苏岩只是其中的纽带人物,将案件的上半场与下半场衔接起来,最后如同完成使命一般,这也是苏岩的使命。

  苏岩终究是忠义之人,而忠义两难的时候,苏岩选择了忠于人民、忠于国家。苏岩劝说刘唐自首,这里是义,苏岩站在刘唐面前表示会照顾刘唐母亲的时候,还是义,仁至而义尽。而刘唐呢,虽然罪恶滔天,却依旧有那么一丝善良,监狱的那一跪,跪出了一个人最基本的纯良。我相信,在苏岩与刘唐的多次交锋之中,刘唐仍然将苏岩看作兄弟,只不过,刘唐也有阴暗的一面,但在对付苏岩这件事情上,这个阴暗面始终被刘唐抑制着,否则,苏岩早就死了。

  所以,这本书没有过多的心理描写,但认真去看,里面有国家公义、有兄弟情义,很值得细细品味。

  《国家行动》读后感(二):谎言——国家行动

  谎言——国家行动

  “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既然湿了鞋,不如洗个脚;既然洗个脚,不如洗个澡”,这是大约十年前一档《奇志碰大兵》节目中的一段话,当时始终觉得好笑,却不想,好笑的背后是一种折射,对十年前社会中某种现象的折射。人往往是很奇怪的,当编出第一个谎言时,会觉得脸红与不自然,但当沿着这个谎言编出一个又一个谎言去圆圈时,习惯是很可怕的,到了最后人就迷失了自我,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刘唐从一个魄落的穷小子变成远近闻名的大企业家、大善人,靠得是不择手段与不断的麻醉自我,剥开层层荣誉的外壳,归根结底,只有一颗腐败的心。

  作者程琳,警察,中国作协会员。小说作品原型源于真实事件,这我无从考究。但是作者特殊的职业生涯使得作品在某些程度上情节顺延十分流畅,更符合正常逻辑思维方式,虚实之间也更能为读者所能接受。本书定义为长篇小说,实际可能篇幅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算长,书籍较于某些长篇小说而言并不算厚实,也有可能是阅读后有意犹未尽之感,才觉得篇幅还能加以延续。对于主要情节,关键节点,文字上着重描写,语句简洁精练,无过多花哨华丽的环境描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言语交流,字里行间透露对剧情的发展。小说主要以警察苏岩为线,其发小刘唐为辅线,因此在苏岩遭遇外因时而错过的三年,文中仅以简单的“三年后”一概而过,个人观点是感觉此处还能增加些许情节发展更能让读者欢喜。

  2016年作者完成了电视连续剧《国家行动》创作,2017年电视连续剧《国家行动》完成拍摄,网络传言电视剧正进入后期制作。这是继2017年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后又一部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就给予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惊心动魄,却也大快人心。《国家行动》虽也是以反腐为题材,不同于《人民的名义》以政权政治中心人物为核心发展剧情,《国家行动》更多的是围绕一起涉枪命案延展开来涉及层层关系网而发展剧情,各有特色,但同样是险象环生,同样值得期待。相较于小说《国家行动》,个人更期待电视剧《国家行动》,因为电视剧应该会以小说为本,将小说中如“三年间”等少许缺失弥补起来,

  自然有其规律,社会有其规范。人没有不犯错的时候,偶尔也会打个盹,真正大气的人,是有自己的原则,且能勇于承担自己错误。不要妄图打破法治的束缚,害人者终害己,做一个坦荡的人,才有坦荡的一生。

  《国家行动》读后感(三):邪不胜正

  当拿到程琳长篇小说《国家行动》时,首先被这本书的书名震胁,以为书名起得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然后被封面装帧吸引,鲜艳耀眼的国旗红为底色,白色粗黑体凸印书名,简洁大方端庄凝重,撼人心魄。然后,书腰上两行字“终于涉及到正国级了”。似在暗示以前同类小说或还有所顾忌,“犹抱琵琶半遮面”。现在这部小说可是放手书写,上不封顶。 《国家行动》堪称是一部弘扬正能量的小说,主题思想和中央精神保持一致。如所周知,自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力反腐,毫不留情地揪出一个个“大老虎”,这充分说明反腐面前无特权、无特例、无特区。手莫伸,伸手必被抓。违反了党纪国法,不论是谁都要被一查到底、依法惩处。而《国家行动》就是反映的这个精神。据介绍,本书作者程琳本职工作是警察,中国作协会员,作品多多。这部《国家行动》也是一部精彩之作,以打黑为主线联系反腐热点话题,结合现代社会案例,大尺度描写打黑反腐。 小说围绕一起涉枪命案展开,案件四年没破,引起公安部高度重视,组织专案组侦查。在其过程中发现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和隐藏的涉案官员,上级领导运筹帷幄,异地数百名干警秘密潜伏,十省联动将犯罪嫌疑人捉拿归案,保一方平安。或许因为作者是警察,惊险场面见多了,所以小说“故事性”很强,不时可见惊心动魄场面,但又写得举重若轻不动声色。有时还在平铺直叙中突然来个大转折,让人感觉猝不提防又痛快淋漓。例如在第一章作者讲黑社会争斗,双方说好用钱“摆平”,相关人到场一番客气之后,在怪热络的气氛中将皮箱摆在桌上。按通常想法,也许是打开皮箱,显出大叠钞票,交割之后就走人吧!没想到皮箱打开却露出两把手枪。像是一出现代版的“图穷匕首现”,虽然人物身份各异,故事发展却基本相同。火爆开打,结果和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情况相反,杀手连连得手。本书将近三十万字,分六章二百一十三节。情节复杂容量大、叙事简练跳跃快。 虽然是长篇小说,却很像电视片脚本。以最后第六章为例。这章分四十四节,讲执法人员办案,讲犯罪嫌疑人求生欲望之强,讲死刑犯在狱中表现,和家人会见情况,甚至和警察多年前的真挚友情。字里行间深刻地折射出人性的复杂性。特别是第43节,还“罕见地”写了罪犯被执行死刑情况。这让人想起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结尾。两个死刑犯的时代、背景、身份、故事当然迥然不同,但是浑浑噩噩也好,作恶多端也好,真的死到临头总是想活。求生是人的真本性。如果不是警察作家,可能很难把这些内容写得这样生动吧!本书最后一节(第六章第44节)就是寥寥十七个字:尘归尘,土归土!人的一生很短,且行且珍惜!作者喟叹着。 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的打黑反腐小说就此嘎然而止,但是留下了很多问题让人沉思。

  《国家行动》读后感(四):还你一片海清河晏

  上一次看打击贪腐、涉黑势力的小说,还是几年前,在文末,虽说主角一行成功地打击了黑暗势力,但大老虎还是逍遥法外。 如今,再看《国家行动》,已经不仅仅是打击地方犯罪势力那么简单了。大老虎,再有权有势有人脉,都要把你揪出来! 程琳的这本《国家行动》,涉及的黑暗面也很广,开篇就是一起惊心动魄的黑吃黑枪杀案。又从此案扯出吸毒、涉黑、贪腐、受贿、滥用职权等问题。这些在反贪新闻中常见的名词,在书中都有很详细的描写。孙亚辉逃到海外、刘唐派人撞自己的好友——同时也是警察的苏岩,也是这些腐败分子在现实中常用的伎俩。 可以说,本书以作者多年的从业经验为基础,十分贴合现实中的反腐案件,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展现了腐败的丑恶嘴脸和警察同志们可歌可敬的一面。从书中的险象环生、争分夺秒,可以想象出这些警察们当时是顶着很大的压力在反腐,在和腐败分子斗智斗勇。

  这本《国家行动》虽说只是本小说,没有图画和声音,但是画面感非常强。读书的时候,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象书中人物对话的场景。 说到对话,不由不感慨,不论是警察这样的正面人物,还是刘唐、孙亚辉这样的腐败分子,一言一行中都可以看出情商很高。(下面有点剧透) 比如,刘元指示手下杀人后,他哥哥刘唐去找李局长。 刘唐一开口说是弟弟公司的员工惹事了——员工总比打手好听多了。 李局长直接就表示说情不行。 刘唐立马转弯,表示是自己弟弟想代表公司给死者家属表示表示,俨然一副负责任好官员和好企业家的模样。 李局长再次婉拒,表示这是民事,和刑事不靠边。 刘唐这时候也不想试探了,直接问是否会牵扯到自己弟弟。 李局长想了想,认真地说他认为不会。这就是在放迷药弹了,糊弄刘唐,让他麻痹大意。 刘唐这时就比较放心了,有心情再次圆场面了,他说害怕那两个凶手为了自保拖他弟弟下水。拖他弟弟下水,和拖他下水又有什么区别呢? 李局长则再次打官腔,公事公办。 刘唐也听出来了,就想要个保证,万一牵扯到了,也想让弟弟全身而退。 李局长自然不会如他所愿,自认能力有限,牵扯到了再说。 这样一来,李局长态度是客客气气的,但是什么实际允诺都没有给刘唐。 书中这样精彩的对话还有很多,比如刘唐没在苏岩要他发誓时立马发誓,而是在自己孩子们面前发誓。显然,孩子是对刘唐很重要的,当着孩子们的面发誓,发誓内容也要把孩子们带进去。这个誓言就更具有信服力了。然而,黑暗总是要被光明驱散的,发再多的毒誓也没有用。刘唐最后处刑前,让苏岩告诉自己孩子们不要记恨政府,也是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良心发现了。 由此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底真的很好。 个人比较喜欢“建设银行”那一处,从回忆,到现实,关浩然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那两个美女是不是建设银行的?”却得到了两个不同的答案。这个转折,安排得这么紧凑,一下子就强化了表达效果。 本书的排版也很清爽,读起来很顺畅。美中不足的是,个别页面上有模糊的墨迹。 最后感谢警察同志们的辛苦努力,还我们一片海清河晏。

  《国家行动》读后感(五):人心怎么可以这么黑

  我前段时间追了一个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真真好剧,于是每集不拉地看,真是过瘾。后来我就对反腐这类的题材就特别喜欢,这不,又让我发现了一部即将开播的《国家行动》。在电视剧还没播出的时候先看看书过过瘾。

  这本书的作者是警察作家,程琳。我想正是因为作者是警察,在小说中才会真实的描写出警察的无奈与心酸。

  故事开头就是一场枪杀命案:众目睽睽之下,一个上市公司的保安手持枪械从容地杀人,从容离去,而案发数小时后就抓捕了持枪杀人的凶手并交代了指使人刘元。如果按正常思路,这个人一定难逃法网,可是这个人的哥哥刘唐不是一般人,他是首善还是首富还是政协委员,有钱还有一些官员、干部的把柄,利用这些,生生的把已经抓到的罪犯给救出来了。从案发到结束,各种角色粉墨登场:被刘唐抓到把柄的副局长关浩然,被逼通风报信;手握实权喜欢色情的副省长张景春;既不是领导也不是商人,却在商界和政界影响不小的首长儿子;看似精明的王秘书;还有忘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是伸张正义的不良律师刘科、孙晨等;喝酒乱性的检察院副科长许伟;在部队经过特殊训练却成为杀手的郭子强……当刘唐的庞大关系网一个一个出现时,我开始怀疑人法律,法律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刘元两次逃过了警察的追捕。警察苏岩也被恶势力报复出了车祸,在强烈的悲愤下,前三章结束了。我心里难受,人心怎么可以这么黑,就像李良说的那样“太黑暗了”。

  气不平则鸣,案发三年后,,腿脚残疾还被降职为片警的苏岩和三百多名警察举行了游行,这才得到了上面的重视,于是为防止通风报信,决定异地用警,成立了以贺延龄为首的专案组对黑社会和他们的保护伞展开了调查,终于突破重重阻碍,把以刘唐为首的黑势力绳之以法。

  小说结束,我没有高兴,心里反而很沉重。随着恶势力的保护伞的背景越来越大,直到党的高级干部,我的心里越是感到压抑:权力是人民给的,就应该为人民服务,可结果这些人都变成了为自己的利益而服务了。书中还批判了大V、公知等,舆论是可怕,有时甚至起到反作用。

  艺术来源于现实,现实生活中的作者是警察,也许正是因此小说才把警察的现状真实地写出来了:警察这个职业是“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全国的人民警察每年因公死伤的数以万计。

  《国家行动》读后感(六):牵动全民神经的刑侦反腐巨作——《国家行动》

  著名导演高群书给警察作家程琳打电话:“有《国家行动》这样一个项目,你是否感兴趣?”程琳先是一愣,然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感兴趣!”

  程琳从警十五年,曾在公安局技术科、秘书科、刑警大队、严打办、经侦支队等重要部门任职,现仍在牡丹江市阳明公安分局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多次荣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他的长篇小说《人民警察》在2014《当代》文学拉力赛中,战胜贾平凹的长篇小说《老生》获得年度总冠军。除小说外,程琳还涉足影视。在公安部影视创作中心兼任编剧,创作了《黑蚂蚁》《一针见血》《香水》《本色》等多部刑侦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被誉为“警匪领域,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学高手。”

  1. “我感觉我可能难以胜任”

  程琳不但有过人的写作才华,还有丰富的刑侦经验。程琳描写的大多是他和同事的亲身经历,都是真实的案件和侦破手段,非专业人士很难创作出如此令人信服的作品。贵在真实,高群书最看重的就是这一点。而《国家行动》恰好是一部以四川绵阳刘汉大案为故事原型,反映公安战线刑侦工作的令人回肠荡气的电视连续剧。当拍摄《国家行动》的计划一经落实,高群书便立刻想到了程琳,请他为该剧创作剧本。

  程琳爽快地答应了高群书,但看完相关资料后,程琳却皱起了眉头,他告诉高群书:“我感觉我可能难以胜任!”因为《国家行动》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出品,深受公安部领导重视,剧情比《人民的名义》还要震撼的一部刑侦反腐大剧。创作剧本需要不断开会,不断讨论,不断听取各方意见。程琳不是专业编剧,没写过这样的剧本,不擅长委托式创作。所以他考虑再三,只好忍痛谢绝高群书。

  2. “你要想进步必须学会这种委托式创作”

  如果说,《国家行动》是高群书最爱的连续剧,那么程琳就是他最爱的编剧。为了让程琳进入剧组,高群书开导程琳:“你要想进步必须学会这种委托式创作。”他还发微信说:“《国家行动》的编剧就定你了,必须来了,你不来,领导找你谈话!”警察和军人一样,必须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于是程琳立刻进入角色,认真琢磨如何创作剧本。

  电视剧要在两个月后开机,这么短的时间,剧组要求程琳至少写出35集剧本。这对普通编剧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转眼20天过去了,除了一个故事概要,程琳没写出一集剧本。在巨大的压力面前,程琳决定辞职,并写下了创作剧本所产生的近万字“焦虑”。总策划原公安部宣传局局长武和平看完程琳的“焦虑”,不动声色地讲了高群书所做的种种努力:“你到目前没有一部叫得响的电视剧,我们大家认可你,完全是高导在力荐,他在会上说,只要程琳来了,这个项目就成了。现在你来了,一集剧本没写,你就这样走了,小程啊,你可得好好想想啊!”

  程琳思前想后,发现自己已无退路:“无论如何,我必须得写呀!好坏不重要!这是态度啊!”破釜沉舟之后,程琳写得飞快,十天写出了四集剧本,而且全部受到好评。从此,他开始全力以赴地创作剧本,写到第十八集,2016年7月《国家行动》在云南正式开机。

  3. 2017年最值得一看的刑侦反腐小说

  程琳过去写剧本,每天只创作四个小时,这次显然不够。看资料、听意见、开会讨论,一天半就要写出一集,每天必须在白天工作十小时以上。为赶上拍摄进度,程琳经常顾不上吃中饭,写了一个多月,头痛欲裂,多亏家乡的中医,吃了中药,才缓解了症状。

  按计划写完35集就算完成任务,程琳一口气写了38集。在剧本结尾敲入“全剧终”时,他心潮起伏,久久舍不得关上电脑。全剧杀青后,程琳与博纳总裁于冬合作,创作电影版的《国家行动》。这一次,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程琳的创作进入了快车道:三天写出了故事提纲,十天写出了电影剧本,二十天授权博纳影业在总局登记备案。写完电影剧本不久,程琳又将《国家行动》改编成同名小说。

  小说没有剧本的诸多限制,在遵守剧本大框架的前提下,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创作。在接受采访时,程琳说:“《国家行动》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写作尺度比较大,很多地方做了艺术处理。但‘刘唐’将要执行死刑时,他的确如书中所写的,抱着自己最喜欢的女人唱了周华健的那首歌,也和一个警察见了很多次面。最后检举‘铁帽子王’就是夸张的写作手法了,太远了,他根本够不到这个级别的官员。“

  “一起涉命枪击案四年未破,只因一个涉黑犯罪团伙频繁利用各种关系网,采用多种手段,寻衅滋事、竭力阻扰刑侦工作。公安部高度重视,决定采用异地用警、直接指挥的刑侦手段,从全国调集一百多名精干警员,成立了以贺延龄为首的专案组,展开了雷霆万钧的攻坚战……”这部足以引发全民热议的反腐佳作却迟迟未能上映。程琳向记者透露:“这部剧可能在年底上映,或者作为2018年的开年大剧。但同名小说已于今年10月出版上市了,想尝鲜的朋友不妨先睹为快。”

  人物专访“警察作家程琳”

  《国家行动》读后感(七):暗黑世界中的燎原之光

  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反正我在知道这故事是由真实案件改编后产生了强烈的想重读一遍的冲动。一直觉得好的小说作品一定是只能去用心的看才能有体会的,曾经因为很喜欢某作品而去看电视剧或电影改编,每一次都是深深的失望;但是因为某剧作好看而回头去找原著的时候,却总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让我感动的地方,一直觉得文字要比画面更能感染人,虽然也许这只是我固执的偏见!

  作者程琳的写作并不以文笔取胜,他是警察,工作的特殊性使他的通篇小说充满了专业性和与众不同的角度,整本小说读下来感觉作者并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整个事件,而是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参与感与代入感,虽然冠名了《国家行动》这样的字眼,但是作为读者在阅读时既没有生涩感,也没有距离感。书中第九十六页,警察“苏岩”在揣测“刘唐”会怎么报复自己时,内心感慨“世界上最难从事的职业也许就是中国的一线警察”,这一定是在警察这个职业中摸爬滚打很多年,深谙行业本质后吐露的发自内心最深处的声音。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明白自己行业的界限与规则,也不是不懂世俗环境对这个行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难的是,你在明白了二者其实是并存的之后还依然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最初的坚持。小说中个人比较喜欢的是警察“苏岩”的这个角色,他并没有后来专案组那些专家级别的警员那么突出的技能,他一直在基层,在经历了戏剧性的升职后又重回科员的角色,但是他的正直、他的坚持、他的锲而不舍贯穿了故事的始终,他经历生活洗礼后的那份纯真更是是这个人物形象在整个事件的黑暗氛围中熠熠生辉,也许作者想说的是正是有这样成千上万的基层警察,在很多的危急时刻真的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保卫人民安全的职责他们每天都在实践,他们的努力很多时候都在我们大众的视线之外。

  写到这里时,突然想看看电视剧《国家行动》中的苏岩是什么样的形象,于是我去搜索了相关剧目的信息,然而,有一条信息是这样的:“电视剧《国家行动》原计划作为2017年1月10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但临时被调换”……呵,或许是因为改变的尺度太大,也或许是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吧,那么电视剧上映前先来读读这本同名小说未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国家行动》读后感(八):你想挑战法律吗?

  写作前面:不得不说,这本书读的很痛苦,荡气回肠,惊心动魄,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人物的无奈和努力,反腐主旋律永不落伍,值得被一直关注,读的时候很希望读完,读完了又很不舍。

  主线:1.以刘元为引子,实际上以刘唐为线索逐步展开,中间不断叙述的过程中穿插介绍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由来;

  2.以苏岩为引子,实际上代表警方或者抓捕一方逐步展开,介绍人物关系,并予以持续不断的升级,和渲染

  背景:以刘元为首的帮派,因为不满足于聂树远的威胁,明面上听从哥哥的建议,让彭云河做中间人,花钱消灾,实际上派人直接枪杀聂,从而引起后续一系列过程。

  人物感受:1.刘元:主角的非主角身份,整本书都是因为你刘元而构架出来,但是刘元真正出面只有三次,第一次被抓捕,第二次被释放,第三次又被秘密抓捕。我其实想,刘元真是作死,俗话说不作就不会死,明明可以像你哥那样,通过其他手段,神马的都行,在中国枪支监管这么严格的情况下,你居然让人明面上大白天的光明正大的行凶,这不就是故意挑战权威嘛。如果你不是这么安排的,而是你的手下私自决定,那也是用人不当,不和你哥好好学学,习惯当小流氓,哎,难成大器,死的活该。

  2.刘唐:悲剧角色,当然是自食恶果,早年黑社会,中年社会黑,用人手段都有一套,可惜,习惯了这种高高在上,把别人玩弄在手掌之中的人,总是不习惯逃荒的,就如同纵使他知道从新加坡回来就会别抓,他还是一人决然的回来了,会自己的行为买单。

  3.苏岩:一个从始至终值得敬佩的汉子,为了正义,为了革命的事业,不惜出卖友情,当然在苏岩看来是值得珍惜的,后期刘唐也是很怀念的,一句话“都回不去了”。在被撞车暗杀的情况下,依然不泄气,被调查,不气馁,坚持走在自己的岗位上,守好自己的一切,值得崇拜。

  4.孙亚辉:悲剧角色。为啥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做牛做马一辈子,你也没给我相应的报酬,自己贪的耍手段搞了那么多,给我的简直就是打发叫花子。最后,居然还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我,让我退无可退,无路可走,那么最后转变,反过来搞你,都是被逼的。当然,自己选择走上了黑道,自食恶果不足为惜。

  5.一众被威胁的各个部门重要的权利者: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能使钱来滚,要啥有啥,可惜不干净,永远不干净。纵使如,无间道中华仔已经做得那么好了,还是被弄了,没办法,你做了就是做了。

  几点感受:1.真的是一片,到处都是黑,让人很绝望,如同书中,几个典型正义代表:苏岩、李良、徐永年,以及后面的特殊公安工作组。明明知道有问题,但是就是不能动手,如果经常看电视剧一样,看到坏人嚣张,真的很气愤,恨不得以暴制暴,但是这是违法的。

  2.刘唐为首的那些手段,我觉得真的很低级,但是总是是能成功,为啥呢,我不懂,这种下三滥手段,作为一个掌权者竟然这么容易被套进去,小人物就算了,稍微高级点的竟然也被框了。所有说,心里面还是不能有太多问题,不然有漏洞和缺口,总是会被别人挖到的,纵使你再坚韧,也有软弱的地方。

  3.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适可而止,适度把握,通过合法渠道,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了,在如今社会里面,很多东西还不都是依靠关系,书里面也是依靠关系来谋出路,如同《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我们都没有选择,只有靠自己不断的奋斗,不断的模仿依靠,走上最后,谁也不知道,可能谁也都知道的结局。

  4.刘元之前一直抓不到,只因为一直有人通风报信,让人很愤慨,但是也是事实,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这里面不是反腐,而且其他的,那么情况也是一样,都是名义圈子的,都有各种关系,出于自身利益,谁都可能会做这个事情。换做你我,是否能像苏岩一样,坚持和坚守自己的党性呢?

  最后,感慨十九大。习大大:“我们社会现在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序言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祝,祖国越来越好,你我也越来越好。

  《国家行动》读后感(九):邪不压正彰显社会正义,荡气回肠方显精盾本色

  今年年初,大型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就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从那以后,我便一直都盼望着,能够早日看到与《人民的名义》相同类型的电视剧作品。

  早在去年的时候,我就在新闻报道当中看到了关于大型刑侦题材电视剧《国家行动》的相关信息。无奈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部电视剧至今没有上映。

  前段时间,我在某个电商平台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于是第一时间把它买回了家。

  单单是书名,就能够让我们意识到这本书不同于以往的反腐刑侦小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查办并处理了一批又一批违反党纪国法的领导干部。

  本书的作者程琳,不仅仅是中国作协会员,在生活中还是一名人民警察。警察的身份,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一般的作家无法接触的素材,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给我带来的最深的感触就是,作者对于各种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到位,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非常生动。

  跟《人民的名义》当中高大上的检察官侯亮平不同,《国家行动》当中的刑警苏岩,第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人物。只要能够对破案有帮助,他可以跟犯罪分子称兄道弟。

  大家都知道,严禁刑讯逼供是公安部早就明令禁止的一条禁令。但是很多时候这一条禁令在规范民警执法行为的同时,也让很多犯罪分子更加嚣张跋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执法的过程中,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保障人权,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却也让一部分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钻了空子,有恃无恐、为所欲为的挑战法律的底线。对于这样的犯罪分子,只有公安干警比犯罪分子更有办法才能够使案件有所突破。

  在这本书的末尾,作者写到:“尘归尘,土归土!人的一生很短,且行且珍惜!”

  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年轻,犯了错可以改,但事实上,错了就是错了,没有改正的机会,任何错误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如今社会是法制社会,任何挑战法律底线,无视法律尊严的人,都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打黑除恶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谨以此文,献给一直默默奉献默默牺牲的公安干警。是你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社会正义,是你们用心血和汗水彰显了金盾本色。

  《国家行动》读后感(十):国家行动PK人民的民义

  《国家行动》是一本号称“一部荡涤人心的反腐大剧,让你在深思中感知灼痛”的书,明显是要蹭<人民的民义》的热度的一本书了。其实蹭热度无可厚非,人民的民义这么火这么爆,同类型的作品应该很容易成功了,有热度不去蹭也是傻,所以我觉得也无所谓,作为普通读者完全可以接受,反正大家关注,大家喜欢这个话题,喜欢这种形式的人物,很好啊。所以不管是谁都《国家行动》的时候,心里面多少都会想起《人民的民义》,我也在很多时候暗暗对比,从故事,从人物,从格局,各方面都有很多可以比较的地方。

  O,我就来个大PK

  1:书名

  国家行动PK人民的民义。一个冠名国家行动,超级大气,严肃,正式,高大上,似乎要更劲爆一些。所以书名真的很不错了。而人民的民义,打的则是亲情牌,以人民为出发点,为人民做服务,比较亲民比较温情,重点强调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主旨也一直贯穿到底。从这些地方看,书名各有千秋,也各有优势。

  但是从第一眼看的感觉,国家行动的书名,完胜人民的民义,书名更有冲击力。

  2:警界人物

  人民的民义里面的警界主角人物是省公安厅长,而且这个人物超丰满,争义比较大,却也很劢志。从小人物奋斗起来的,曾经是孤胆英雄,缉毒一线出生入死。最后腐败了,让人即恨又痛,我很爱这个人物,他比较打动我,很真实。

  国家行动里面的警察主角是苏岩,是一个破案副支队长,一名小谁会。格局看起来比较小,人物的履历也比较简单,形象也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是,这个人的精神层面,是比较高大的,因为这个故事里有涉黑打黑,这个小警察可以顶住巨大的诱惑,可以数次涉险破案,他的职业誓言也很打动人。曾经发过的誓,身为警察的职责,以国家人民为使命的担当,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表达警察的世界。这完全是一个正面形象,跟人民的民义中的厅长路线完全相反,感觉更有正能量一些。

  所以,苏岩PK祁同伟也完胜。

  3:官员人物

  人民的民义里面的官员非常丰富,易学习+沙瑞金+候亮平的正面形象,树立的很好,但是并不能深入人心,因为多少会觉得不那么真实,感觉是写给领导看的。可能李达康还算真实一些,因为他从县长的基层官员做起,坚持自己的底线,在很多事情人的处理令人叫好,那种坚持很感动人。

  国家行动里面的官员相对模糊,几乎没有触动到太多级别的官员,感觉作者跟官员的接触经验比不上周梅森了。这本书的反腐感觉是个花架子,核心还是在讲打黑破案,而不是以人物为塑造重心。所以官员们的另一面破析的较小了,普通民众想看到官员们背后面的另一面,在这本书里表现的还是很少。因为书中的反面人物不是正式的官员,只是一个大企业的老板。

  官员人物PK上,国家行动完败人民的民主了

  什么这次动了副国级人物了,只是抛的一块砖,一个噱头而已,有壳无核的感觉。

  4:故事格局

  国家行动的故事格局呢,说实话比较小。开篇的“奥斯卡枪战大片”,惊掉了一大片眼珠子。开篇真的定得非常好非常好,前几章非常诱人是真的。但是整个故事也就是这个“奥斯卡枪战大片”,故事线索就是缉凶。破案过程中涉及到了官员腐败,整个案情起付转折,忽小忽大,忽明忽明的,很过瘾。

  但是格局,真的跟人民的民义差远了。那里面的故事和人物架构非常宽大,是这里的十倍了吧。

  5:故事性

  感觉国家行动的故事性比较紧凑,也可能因为它比较简单吧。就是从“奥斯卡枪战大片”开始吸引一众眼球,惊天大案如何破掉?破案中的重重变故,一众人物因此上演,纷纷露出真实面目。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大案,也可以看到这个大案背后的过程,这一点是很吸引人的。破案的背后故事,是从新闻报道中看不到的。

  国家打黑的决心,也给这种国家行动以鲜明的主旨。

  而人民的民义的故事核心是官员腐败,明显负能量比较多一些。

  从故事性上来看,国家行动还是故事性更强一些,作为小说来读的话,很过瘾很好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