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关羽的读后感10篇

2018-03-30 20: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羽的读后感10篇

  《关羽》是一本由[日] 渡边义浩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羽》读后感(一):关公是如何变成财神

  近代来华的西方人,在深入中国社会时,发现国人的精神信仰有诸多让人费解之处——例如,被他们当作战神一样崇拜的关公是一个战败至死的武士,而这样一个人物,却又普遍被当地商业社会当作财神来祭祀。可以说,这个谜团本身包含着中国社会及其商业文化的某些特殊性,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解释为何像关羽这样一个看来并无太多突出事迹的武将,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崇拜,并且还担当乍看上去并不适合他的商业职能。

  日本学者渡边义浩在对关羽的研究中,清晰描述了他被逐步神化的轨迹:陈寿《三国志·关羽传》的正文仅953字(而诸葛亮传则是4310字),对他的评价也并不甚高;然而大体从宋代起,对关羽的崇拜日渐高涨,不仅民间对他赞誉有加,将很多原本不属于他的事迹(如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等)归于他,到《三国演义》更将他渲染为几乎战无不胜、且又忠义绝伦的英雄文人学者如毛宗岗也将他称为三国时与诸葛亮“智绝”、曹操“奸绝”并列的“义绝”,其受推崇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他所追随的主公兼兄长刘备;与此同时历代帝王也不断给关羽追赠名号,直至“关圣帝君”。

  关羽具有神力,是从他死后不久就出现了。传说他走麦城败死后,在玉泉山“显灵”,这是东亚传统信仰中的一个特殊观念,即认为非正常死亡的人,如果灵魂没有得到安抚,那就会扰动和报复生者。虽然关羽后来变成了道教神灵,但他最初的信仰却是由佛教徒传播开的,这或许正是因为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经常担任“镇魂”的角色。当时也正是佛教最兴盛时期,一如渡边义浩分析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关羽尚未成为民众信仰的对象”,在唐末也还只是“被视作恐怖的阴间鬼将”——不过这可能未必如他所推测的,是因为关羽当时守护佛殿的伽蓝神身份,而是因为他的灵力从一开始就源于人们对其非正常死亡所抱有的恐惧。许地山所著《道教史》就认为:中国的武神,如秦汉祀蚩尤,六朝祀项羽、刘邦,宋以后祀关羽,今加祀岳飞,从原始思想看来,多半也是因为他们都是死于非命,不必然是因为他们的功劳

  关羽的地位在宋代出现了剧变,渡边义浩认为原因有三:作为国家守护神来抵抗北族;三国故事的普及和朱子学确立的蜀汉正统论;晋商中开始出现真正的关帝信仰。他认为,第三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原因”,理由是:从宋代起实行严格的食盐专卖制度,这造成了晋商势力的崛起,而晋商在从事商业活动时,将同乡关羽作为守护神来加以崇拜,“正是因为关羽是他们的守护神,宋代朝廷战争之际遂向关羽祈愿。关帝信仰作为联系商人与国家权力手段而日渐扩大”。尽管这种将关公信仰的兴起与晋商崛起相联系的观点不无新意,但如准此,则关公之所以受到全国崇拜,似乎只因他碰巧是个山西人罢了。从逻辑上说,这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晋商仅凭借助朝廷的榷盐制度,是否已聚集起如此巨大能量,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国家的?食盐专卖是国家制度,晋商有求于朝廷更甚于朝廷要借助晋商,那么朝廷又为何一定要推动某一地域的商人群体所崇拜的神灵呢?关羽崇拜为何又能超越地域限制,广泛盛行全国乃至整个东亚?

  的确,关羽崇拜最引人注目特点之一就是其广泛性,不仅超越了社会阶层边界,跨越了族群边界,甚至跨出了国界。研究越南文史的朱琺曾说:“传统上,关帝庙的数量比文庙孔庙要多得多。目不识丁者也会是关羽的信徒,他们却不太去文庙。……我在南洋以及其他在上几个世纪就有汉人飘荡痕迹地方漫游,就发现除越南之外,极少有文庙;而武庙到处都有。华侨一直把武庙带在身边呢。”渡边义浩作为日本学者,也很自然注意到中日韩三国对关羽的态度截然不同:对韩国人而言,关羽崇拜是明军援朝后引入的信仰,既护佑国家又是外来神灵,感受复杂;而日本人虽然众所周知喜欢三国故事,但关羽却仅被视为一员普通武将。日本史学家佐竹靖彦注意到,“中国人更注重‘义’,而日本则只注重‘忠’。”和越南之外的东南亚国家一样,关羽崇拜在日本几乎仅存于华人华侨群体中。

  在我看来,更合理的解释并不是关羽与晋商的关系,而在于中国社会的特殊结构,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何关公在中国能受到超越地域、阶层乃至族群的广泛信仰,但在社会结构异质的邻国(越南除外)中则只能在华人华侨内部盛行,因为这一崇拜是与这种社会特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社会结构,就是宋代起逐渐定型的贵族衰落之后的平民化社会,而同时长途贸易城市商业又逐渐兴起,使以往都是在宗族内部熟人社会内生活的中国人,日渐需要找到一个能确保他们与陌生人建立社会联系的神灵,关公崇拜由此应运而生

  那么,为什么是关羽呢?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下三国故事:当时鼎立的魏蜀吴三国,所依靠力量完全不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是借助了东汉国家的力量,孙吴的基本盘则是江东土豪,且魏吴君主都有强大的宗族势力支撑,唯独蜀汉最为特殊,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这些君臣,可说都是乱世中凭着对个人纽带(结义)和意识形态(汉朝正统)结合起来的冒险家群体,很长时间里四处流亡,直至夺取成都才算有了自己固定的地盘。历代推崇蜀汉,无非在其标举的“正统”与君臣之间的“忠义”,但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他们最大的政治资本和号召力所在,否则他们就一无所有了。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并不蠢,他作为一个已沦落为“贩履织席为业”的没落贵族,恐怕深知唯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这个团体凝聚力

  渡边义浩也意识到,关羽对刘备的“义”在那个年代是极为罕见的,这种“义”是以与他人的关系为中心,强调对陌生人之行信义,“对于以相互信赖为最重要标准的商人来说,这种‘义’应该被置于价值观的中心。关帝至今仍作为财神在商人群体中受到笃信,原因正在于此”。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商业文化,多是依靠同族、同乡、同业的连带组织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因为商业运作本身需要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用,关羽的“义”恰好符合了这样一种社会心需求,成为人们祈愿的对象。汉学家艾伯华曾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宗族间的械斗也经常在当地关帝庙中举行的公共会议决定,这正意味着关公可以成为不同社会群体都认可的超自然权威,而他的神性则来自“义”这种超越了宗族间熟人关系的道德观的升华

  因此,除了从史料和文本入手来了解关羽崇拜的形成之外,还需要考虑《三国演义》这样的讲史故事因何会兴起、在当时又是说给谁听的。正是从晚唐五代的“变文”开始,这些面向平民的故事开始流行,毫无疑问,说书先生需要在不断互动中适应听众兴趣,突出他们所偏爱的英雄。而当时社会的特质,正是在经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长期大破坏之后,贵族势力渐趋衰亡,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脱离了原本既保护控制自己的宗族社会共同体,为了生存而流动起来了。后周始祖郭威曾与李琼等约为十兄弟(见《宋史》卷二六一李琼传),而创立宋朝的太祖赵匡胤也曾笼络人心,与武人王审琦、石守信、高怀德等结拜为义社十兄弟(见王巩《闻见近录》及李攸《宋朝事实》),这是他后来黄袍加身、夺取天下的重要助力。

  王学泰在《发现另一个中国》中强调,这些脱离宗法社会的“游民虽然历代都有,但是游民能够形成群体,在城镇之间流动却是在宋代,所以江湖的形成大体上说也是在宋代”,而这主要还是有赖于城市的发展,因为城市才能容纳这些人生存并形成群体。不仅如此,他们的联合“往往是横向”的,即模仿宗法社会的兄弟、朋友这样平辈的关系,但却“兄不大,弟不小”,这是对传统上那种垂直等级制社会的破坏,当他们与对立的社会势力发生冲突时,往往倾向于以武力解决。可以想见,开国皇帝赵匡胤结拜“十兄弟”,这既是当时社会风气的缩影,又更对这种气氛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金瓶梅》第一回就写西门庆也和人结为十兄弟,虽是小说,倒也可见一斑

  关羽的形象完美地符合这一新生社会力量的潜在需求:他是一个来历不明、脱离原籍的冒险家,与陌生人结义为兄弟后,秉持自己的道德和才能,做出了一番事业。刘备与关羽之间的纽带在东汉末年不同寻常,但却很容易在数百年后引起这样一个游民社会的共鸣:“先主与(关羽、张飞)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关羽传》)。在中国社会中,但凡一群陌生人要聚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努力或举办公共事务,那就要借助“义”作为纽带和约束力量——因此,水浒英雄要齐聚“聚义厅”,社会救济组织要叫“义堂”,甚至救济族人的也叫“义庄”,而如果做事偏离社会规范就会被指责为“不够义气”。在法律和商业规范不完善的年代,这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约束,有助于人们实现自我管理;因为一个没有义气的人等于丧失了个人信用,在社会上是混不开的。对商人而言,这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几乎都是背井离乡在和陌生人做生意——事实上,和熟人是没法做生意的,社会学家曹锦清早就发现,中国各地往往“本村人不在本村经商”,像海南各地开店者几乎全是广东移民,若是本地人,则“亲属老乡到你店里一坐,不消两天就把店吃倒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漫长历史过程中,“义”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微妙变化。《孟子·尽心下》认为“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西汉陆贾《新语》也说“书以仁叙九族,君臣以义至忠”——这意味着,“义”在当时乃指君臣之间的“忠义”。在“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中,冯谖烧券市义,实则收买人心,可见当时之“义”只能在一种庇护-追随关系中得到理解。《三国志·关羽传》裴松之注引曹操的话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看来也是这一层意味。甘怀真曾指出,先秦时期君臣关系的主要内涵是“义”,但汉代之后逐渐被诠释为是基于君臣、君民之间的“恩义”。 前秦皇帝苻坚曾宣称“吾方以义致英豪,建不世之功”,这里说的“义”显然已非君臣之间的忠义或恩义,而是某种统治合法性的道义。但在南北朝的乱世中,逐渐出现了佛教徒自发形成的社会救济组织“义”和信仰团体“义邑”,后世那种以“义”为基础的横向联合的社会组织,或许便是萌生于此。到了中晚唐以后,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人们更需要“信义”作为彼此联合共处的道德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宋元之际新出现的“桃园结义”故事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早先那种君臣之间“忠义”的含义,而将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重新建构为更平等的结拜兄弟——《三国演义》的受众也许普遍将刘关张视作“情同手足”的兄弟多过严格等级服从的“君臣”吧。面对这样广泛深层的社会心理结构,两宋朝廷选择了最明智办法来加以引导:通过给予关羽封号承认民间的信仰,由此纳入朝廷的制度框架,并将之刻画为一位忠于国家权威的神灵。

  就这样,关羽这位活着的时候、甚至死后六七百年里都未见多受推崇的武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一步步登上神坛,受到中国人的广泛崇敬。他不仅被视为护国之神,还因为其道德力量而为无数中国人想要超越宗族社会建立社会联系提供保障支持,甚至也给他们以极大鼓舞,因为他作为一个榜样激励着人们:凡人只要秉持信义、建立功业,也是能成神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关羽成为“关帝”和财神的过程,也正是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缩影,象征着在帝制晚期的中国在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破坏的过程中,自我成就导向的中国人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得到国家认可的框架下,逐渐开辟了新的社会组织和新的公共事务。此时,他们需要属于自己的神作为社会功能的道成肉身。

  *已刊2017-10-20《第一财经日报》 -------------------------------------------------------------------------- 勘误: p.9:关羽的生年、父母名字与出生日期皆不明,其家庭情况在史籍中并无记载。他的字也并非“云长”,而是“长生”。通常,名与字的含义是有联系的[……]但“长生”与“羽”无关,而“云”字则与“羽”有关联:按,“羽”与“长生”也是有关的,羽化、羽人均指升仙长生,就此而言,关羽原本的名与字,深具道教意味 p.129:关羽神号中的“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封号,列为明熹宗天启年间所赐,但下文p.157又说是明神宗(万历)所赐,应以后者为是。确切地说,是万历年间(1614年)封关圣帝君,天启年间(1624年)明熹宗下旨称关羽为帝 p.161:海内艾安:乂安 p.166-167:在康熙时期,运输1石米需要花费120两白银。[内务府商人]范毓馪所用的运费只是这一数字的三分之一,[1721-1732]十年间共运送100万石米,得到了朝廷支付的运输费共约4000万两白银:按,清代1石约=60.453公斤,以120斤计,则每斤米运费1两白银,相当于今200元,粮价高得不可思议,似有误。又据《清史稿》卷三三二文绶传:“[乾隆三十七年任湖广总督时]偕富勒浑奏言:‘增兵需饷,请令商民原自湖广运粮入四川者,视乾隆十三年范毓馪助饷加衔例,穀一石当银九钱,授以贡监职衔。’”则于此可见,1石米当9钱银,此处作者多算了100倍 p.188:结婚后至死都不出轨为一千功……儿媳不孝敬父母即使得到宽恕也是一百过:《太微仙君功过格》中似无此语 p.199-200:[函馆关帝庙1910年内建成,是中华会馆的一部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由于会员急剧减少,中华会馆陷入了困境:从上下文看,这里的“中日战争”应是1937-1945年间的战争,而非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

  《关羽》读后感(二):关羽是怎么从汉族的守护神变成满清的守护神的?

  本文首发澎湃新闻翻书党,有删改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据统计,仅有清一代中国各地祭祀“关圣帝君”的庙宇数量就多达四万余座,时至今日,关帝仍然作为财神在华人社会中受到广泛崇信,海外华侨群体尤甚。然而关羽形象的错综复杂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几乎都很难找出可以与之比肩的其他案例,这也导致了关羽信仰的花样繁多、千奇百怪,财神信仰只能算是其中仅有的一个为今人所熟知的面向。

  日本三国志学会事务局长、大东文化大学渡边义浩教授在其匠心独运的著作《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中,极为明晰地勾勒出了这种妙趣横生的嬗变线索——从《三国志》中只有953个字传记的“壮缪(缪,名不副实)候”,到宋明儒生心目中忠臣烈士的代表,再到《三国演义》中义薄云天、深明大义的武神。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晋商、儒释道三教、汉族乃至异族统治者争相利用,民间社会、国家权力与宗教思想令人眼花缭乱的互动和角力被“关帝”展现地巨细靡遗、精彩纷呈。

  《关羽》读后感(三):关羽的“侯-王-帝-圣”进阶之路

  原来在写头条的时候,写到关羽的时候,就有个疑问:三国猛将那么多,关羽是怎么由一个武将到最后被封王封帝封圣的?为什么只有关羽做到了这一点呢?

  也没有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直到遇到日本三国史专家渡边义浩教授的这本《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看完这本书就很清楚这位三国英雄是如何被一步步神话的。

为“人”的关羽。

  其实《三国志》中的关羽,是个勇冠三军的武将,蜀汉第一勇将,斩颜良,战襄樊,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独挡一面,同时也能放曹操,具备勇和义的品质,但也有缺点,侮慢士大夫,最后身死失荆州,造成蜀汉大业功亏一篑,连谥号都是“壮缪”,“壮”表达了对关羽武勇和贡献的肯定,“缪”又表达了对于关羽大意失荆州对蜀汉影响的埋怨。

  这是陈寿对于关羽一个很真实的描写,关羽只是一个具备勇和义的武将。

位列“三绝”的关羽

  但是在《三国演义》里就发生了变化,《三国演义》有很多版本,最终流传最广的是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有《三国演义》的“三绝”,在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中,他认为:

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即“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在毛氏父子版本的《三国演义》,也就是今天流传最广的这个版本,毛宗岗删改了很多故事版本,最终使得关羽的“义绝”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使得关羽的形象由原来普通人的不完美,经过演义,把关羽的形象一下升华为具备武和义的完美形象结合。

  演义中关羽的义表现为对含有兄长和君主双重角色刘备的忠义,典型代表是千里走单骑。

  尤其是华容道放曹操,勇猛绝伦的关羽,为了报答曹操,表达自己的信义,宁愿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放曹操过去,让关羽的“义”得到最大表现。

关羽的进阶之路

  关羽地位的提高,是从宋朝才开始的,关羽虽然原来从唐朝开始,在玉泉寺就被以伽蓝神祭祀,但是地位不高。

  为什么到了宋朝才开始有了提高呢?渡边义浩在《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写到了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当时北宋面对的军事压力强大,对于这些代表武勇的神灵就开始祭祀祈祷。

  二是三国故事开始普及以及朱子学说确定了蜀汉正统论。

  三是晋商中开始出现真正的关帝信仰。

  第一个好理解,第二个比较重要。

  《三国志》用的是魏为正统,原来北宋平定北方,统一中原,也用曾经统治中原的魏为正统,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用的就是曹魏年号。北宋时期,商业经济发达,说书的勾栏瓦子很多,三国志故事比较普及,苏轼就曾经有记载人们喜欢听刘备胜曹操败的场景,这个时候民众开始亲蜀汉,到了南宋,由于是偏安江南,朱熹就提倡蜀汉为正统论,暗示南宋是正统,得到南宋国家支持,何况在北宋末年,关羽已经被封为义勇武安王,二者结合,蜀汉为正统论,关羽影响更大。

  关羽的形象是高达,但也得有人传播,而使关羽信仰得到传播的,就是关羽的老乡们——晋商。

  关羽的老家解县是中国最大的盐产地,在古代中国,盐是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由于山西处于北宋和北方少数名族夹杂区,开放边贸后,作为产盐地的盐商受到实惠,开始逐渐崛起,这就是晋商。

  而关羽作为解县出了名的武将,本地有关羽战胜蚩尤,保护盐池的传说,宋徽宗就把关羽封为盐池之神,盐是晋商的财富之源,关羽自然也得到晋商供奉。

  于是随着晋商的影响力增大,对于关羽的信仰逐渐扩大,宋元时期,关羽已经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期,影响进一步扩大,原来的民间信仰由晋商带到官僚阶层,进一步到国家阶层,达到顶峰,被封为帝。

  明初,关羽就被明朝进行国家祭祀立庙,到了万历时期,万历帝在万历朝鲜战争对于关羽进行祭祀祈祷,还有所谓关羽保佑治水的原因,治水成功和万历朝鲜战争胜利后,关羽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升格为帝,万历皇帝信仰道教,关羽这个道教的封号,确立了他在道教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清朝时期,晋商地位更加强大,还有毛氏版本演义的推广,关羽的地位继续巩固提高,关羽继续被封为帝,只是名号有些改变,雍正帝甚至下令关帝庙改成“武”庙,与孔子的“文”庙对应,洛阳关羽墓改为关林,与孔子墓地孔林相对应,在中国,将圣人的墓地成为“林”的只有孔林与关林。

  作为提倡忠义的武庙的建立,标志着关羽在儒家的地位得到确立,加上原来关羽在唐代被封为佛家伽蓝神,关羽在儒释道三教都深受祭祀尊敬。

  这是关羽由侯到王到帝到圣的进阶之路。

  此外,渡边义浩在《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中也提到,随着华人在世界的迁徙,华人走到哪里,关帝庙就建到哪里,这跟关羽代表的"义“和”信“所离不开的,这种精神是华人在外互相信任的纽带,也是现代人所需要的。毕竟现在人做生意,越来越不像古人讲究诚信。

  这本《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由于作者渡边义浩是日本人,所以文风读起来也有那种日本《三国无双》台词的风格,翻译的比较好。

  《关羽》读后感(四):关羽怎样的生命轨迹使之上升为神?

  1

  “眉似卧蚕丹凤眼,面如重枣通红。钢刀偃月舞青龙,战袍穿绿锦,美号是髯公。”当看到这段描述,你大概已经猜出来了吧。没错,他就是关羽,被民间称为关公。

  提起关公,想必大家不会太陌生,他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的文学人物。他是忠义的最佳阐释者,也是人们心中的保护神。

  那么,《关羽》这本书又给我们讲述了什么呢?

  《关羽》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渡边义浩,1962年生于东京。任日本三国志学会事务局长,致力于东汉国家与儒教的关系研究以及《后汉书》的翻译。著有《东汉国家的统治与儒教》《诸葛孔明:虚像与实像》《三国志》等。

  了解关羽,首先要知道《三国志》,它是一本集故事与传说为一体的书籍。主要记述曹魏,蜀汉和孙吴三国的故事,在日本、中国、韩国得到了广泛的喜爱。关羽,则是《三国志》中的一位英雄人物。

  2

  关羽出生在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遇到黄巾起义,于是离开家乡河东郡解县逃往涿郡,遇到刘备,于是下决心跟随刘备与乱世抗争到底。

  关羽遇到刘备后,坚定自己的信念,跟随刘备打江山,虽然那时的刘备编草鞋,卖草席为生,但一心为国,目光远大,得到了众多兄弟的认同。关羽、张飞,刘备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关羽是一名武将,是刘备的得力助手,在建安五年,白马之战中,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先锋颜良。《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可见关羽的武艺超强。

  当然,除过白马之战,还有温酒斩华雄的事迹,也足以证实关羽的武艺精湛,被称为“将之绝”的武勇。

  关羽不但是“武”的代名词,还是“义”的代名词。

  在刘备和曹操的对抗中,刘备兵败,逃往袁绍处,在下邳城孤军奋战的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夫人而放弃抵抗,向曹操投降。

  但提出三个投降条件:一,降汉不降曹;二,任何人不得接近刘备的两位夫人;三,当得知刘备所在之处时即归往刘备处。

  曹操很赏识关羽,为了让关羽留在自己身边,布下美人计的陷阱。

  曹操将刘备的两位夫人与关羽置于同一房间内,企图让关羽自己打破第二项投降条件。关羽只好秉烛立于门外一夜,守住了自己的原则,也证明对刘备的义。这也就是秉烛达旦的故事。

  后来,关羽离开曹操奔向刘备时,因曹操给各地的文书未及时到达,于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到了刘备身边。

  可是,在华容道,关羽没有杀掉身处穷途末路的曹操,而是放走曹操。

  于是,有人提出疑问,为何关羽在许田曾表示“今日不杀此贼,后必为祸。”然而在华容道却放走曹操。岂不太矛盾。

  其实,非也。那是不了解关羽的人,才认为是矛盾的。

  关羽曰:吾为朝廷斩贼,忠也;华容之不杀,义也。顺逆不分,不可以为忠;恩怨不明,不可以为义。

  看吧,这就是堂堂男儿,关羽关公也。忠可干霄,义亦贯日,真千古一人。

  3

  关羽与孙权交战,战败麦城。诸葛瑾前来劝降,关羽面不改色的说道:“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站。”

  可见,关羽宁死也不会投降。他对刘备的忠与义,日月可鉴。

  作者也谈到了关羽的圣,财神的由来,以及关羽在民间的反响。

  关羽不但是武神,也是财神,还是儒神。

  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建有关帝庙,关羽作为商业之神受到华人的笃信和供奉。

  本书从对关羽的传说入手,一步步分析关羽从史实到故事,再到信仰对象的这一变化过程。

  逐步解释关羽的忠义,关羽的人格魅力。告诉我们,关羽武神,财神,儒神的由来。

  作者严谨的钻研态度值得铭记,探究的文化价值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尤其从史实到故事,对关羽的论述,值得一看。

  《关羽》读后感(五):为何单单他成为港片里最常见的神?

  在看港式黑帮片,或者古惑仔电影时,经常会看见香港人拜关公。因为自己生活的圈子里是没有拜关公的,自然就有些不解。后来我才知道,在中国内地乃至东亚其他国家,都有关庙的存在。民间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中,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曹操都非常出名,特别是诸葛亮,神机妙算,颇有点神仙的气质,可为何偏偏关羽最后占据了百姓基础,成为拥捧的圣神? 在日本,三国的故事一直很受日本民众的喜欢,他们拍摄三国的电影,创作三国动漫,在东亚圈都广为称赞。同时,他们也偏爱研究三国历史,在未读之前,我就预测这本《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以下简称《关羽》)绝对不会让我失望。 作者渡边义浩现在是大东文化大学教授,专长是中国古代,还是日本三国志学会事务局长,可见他对三国史的喜爱和专注。钟爱中国历史的日本学者有很多,反观中国,却鲜有对日本历史研究透彻的学者。 在渡边义浩的《关羽》中,他认为关羽成为神有几个十分重要的基础。 1、史料以蜀汉为正统。 什么叫正统,就是“纯种”,皇室血统是纯正的。非继承汉朝的王室,最为后汉史学家所不屑。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志演义》毛宗岗版本,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都是以蜀汉为正统。作为蜀汉的大将,关羽自然多以正面形象呈现,甚至是促进蜀汉统一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从《三国演义》电视剧也可以看出,桃园结义占据了全剧友情的核心,无论是刘备、关羽、张飞,还是诸葛亮,一律都是红脸现身,而曹操因为奸诈,孙权因为无能和阴谋都退在了其次地位。 2、关羽有三绝表现到极致,一曰“武”,二曰“义”,三曰“圣”。 在《三国演义》中,从桃园结义到温酒斩华雄,关羽的英勇表现得淋漓尽致,连鲁迅都对此进行了高度评价。 然而,对于关羽“义”的描写,可谓到达了极致。关羽一直追随刘备,对他的忠诚矢志不渝,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曹操陷害他,让关羽与兄嫂共处一室,也是面不改色。哪怕他在曹操麾下,也只是降汉不降曹。最后因为曹操有恩于他,在华容道,他义释曹操,真是把他的“义绝”刻画到极致了。 关羽的“武”和“义”作为常人倒还可以理解,但是有一些典故和故事就开始夸张描述,甚至把他捧为圣人了。 比如刮骨疗毒,都直接上刀刮骨了,那时候并没有麻药,关羽竟然还能谈笑风生,毫无痛苦,这不是神人么。 3、拜关羽,与商业紧密相关 既然关羽的人生事迹得到宣扬,那为什么他能从古火到今,还常常上电视荧屏呢?渡边义浩带着读者从关羽家乡说起,这也是《关羽》全书最有特色的地方。 关羽出身解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这里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盐产地,所以晋商就这么崛起了。 晋商与清朝的关系特别紧密,垄断了票号、钱铺等金融行业,一直到近代都未衰落。同时,为了能保佑自己,他们将自己的同乡关羽拿来崇拜,使得关羽成为了财神,而在民间传说中关羽也的确显过灵。 4、易传播的教化手段 虽然晋商到了当代衰落了,可是关羽还依然是华人社会的中心,拥有广泛的信众。渡边义浩认为这是因为《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和关帝灵签等民众教化手段。 明清时期,教团组织兴起,需要善书用于教化。《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在宋代被理宗加上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后得到迅速地传播,再加上清代灵签的盛行,让关帝拥有更多的信众。 所以,华人社会以及常常港片中出现的崇拜关帝现象,正是因为他的义绝和他作为财神的作用牵连着信众。 独在异乡的华人也需要关帝带来的关系网维持自己的生存和财富。

  《关羽》读后感(六):凡人登上圣坛的启示录

  关羽在中国乃至华人世界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被人们尊为“关公”,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且与范蠡、赵公明等众人被奉为“财神”。

  关羽的形象不断变化,被人们神化,成为特殊的存在,其特殊性在于:关羽是一个黑白两道通吃的神仙。在生活中,可以看到众多的关帝庙香火旺盛,特别是商贾人家都会供奉关公;在港台电影中,如《古惑仔》《黑社会》等,又会看到兄弟们在结拜、做事等众多情境下都要拜关公,而且警察有事也会去拜关公。关羽缘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成为不同阶级、不分阵营都要信奉的神仙?日本历史学家渡边义浩在他的《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一书中给出答案。

  渡边义浩首先注意到:作为华人世界崇拜的神仙,在日韩两国则受到不同的待遇。作为故事和传说的《三国志》在中日韩三个国家都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在日本,吉川英治的《三国志》以曹操和诸葛亮为中心,使得信仰关公的日本人很少;在韩国,历史的原因造就了一种奇怪的状况,虽然有关帝庙存在,但信仰的人更少;而在中国,上到国家层面,下到普通民众,甚至是兵匪双方,关公都被大规模信仰。

  渡边义浩回到历史原点,将关羽还原为历史人物。在陈寿《三国志》中的关羽是最真实的,《三国志》在唐代被定位正史,在体例上,陈寿虽是作为曹魏的臣子进行记载,但他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他在他的记载中认为自己曾经出仕的季汉是继承汉朝大统的国家。即使是这样,陈寿对关羽的评价用了“刚而自矜”四个字,“败走麦城”一事中也可窥到关羽的“刚愎自负”。之后在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中提及了关羽“迷恋人妻”一事,在当时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丑闻,甚至展现了关羽作为人的一面,但在关羽逐渐神化的过程中,他的人性被剥除,这件事在后世的流传中就被弃用。

  在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市井文化的兴起,使得说书、讲史等俗文艺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但积弱的宋朝始终面临外敌处在动荡之中,在朱熹提倡的蜀汉正统论的背景下,国家开始倡导关羽崇拜,希冀关羽的武勇可以保佑国家;在同样背景下的民间想象中,关羽身上的光辉品质被无限放大,甚至将本不属于他的功绩,移花接木般地安在他身上。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一书盛赞的《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一事,本是“小霸王”孙坚的功劳,却被关羽“夺去”。武勇并不是关羽被崇拜的主要原因,其实“义”才是真正原因,“义”是人所遵循的正道和崇高德行,孟子就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关羽身上,无论是“千里走单骑”还是“义释曹操”的虚构故事,都是为了突出关羽的“义绝”。

  关羽的出生地山西解县在他成为财神的道路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盐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解县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盐产地,晋商便将同乡关羽作为守护神崇拜,关羽便借助晋商与国家权利联系的风口,顺势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势力和范围,官、民、商以关羽信仰结成一体,使得关羽崇拜在华人世界的经济和精神层面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

  关羽作为蜀国大将之一,他的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一介武夫化身为智勇双全,忠义勇武的忠臣,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临危受命被国家和百姓奉为保护神,寄予很高的期待;朱子蜀汉正统论的确立,关羽身上突出的“忠义”品质,是他受到广泛的崇拜的主因,也促使他成为国家正统宗教——“儒教”之神,与孔子并立;而晋商的崛起,商人参与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军事保障中,使得出身山西的关羽成为众人皆拜的财神。

  渡边义浩还原了关羽由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再到宗教神灵——一个凡人登上神坛的历史演绎过程,关羽登上神坛的轨迹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成神演变轨迹,这对于考察研究其他历史神仙的演变有着很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羽》读后感(七):关羽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神坛的?

  文|轻禅

  《三国演义》看过好多遍,如此不厌其烦的看这部分电视剧,说起来还是因为其中的人物,几乎每一个人物都让人记忆犹新。对于关羽这个人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意失荆州之后他拔剑自刎。如此气场与决绝,让人感到悲壮之余,竟也让人生出几分敬重。这是演义里的关羽,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看过陈寿《三国志》的人肯定知道,这并非史实,而是后来的演绎。

  其实,《三国演义》里很多关于关羽的事迹,譬如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也非属实。至于关羽为何被奉为武圣、财神,更是要结合历史来谈了。近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就是从史实出发,结合历史以及人的信仰来讲述关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神坛的。《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是日本作家渡边义号所写。作为日本三国志学会事务局长,渡边义号从事《三国志》的研究工作多年,对中、日、韩等国家对关羽的形象颇有研究。虽中日韩三国有多处关帝庙,但日本人信仰关帝的少,韩国人却对关羽很喜欢,中国人对关羽的“义”甚是推崇,更是将关羽从普通英雄一步步推向神坛。

  关羽究竟如何被推向神坛的?陈寿《三国志》描写关羽部分只有短短953个字,一方面表现了关羽的武勇,另一方面则批评了他的粗暴,这评价是冷静而公正的。之后,裴松对《三国志》进行作注补充,对关羽被杀的场景进行了否定,关羽并未当场被杀,而是后来斥骂孙权,被孙权处死。从这里,也看不出裴松对关羽过高的评价。

  这也就意味着,从历史事实对于关羽的评价来看,不足以将关羽推向神坛。

  那从何开始的?一切要从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开始。《三国志演义》对“义”进行了“演”绎,此处的“义”是《春秋》中的义,是作为劝善惩恶的标准。正因为这“义”字,“义绝”的关羽就渐渐演变成为故事叙述的中心,《三国志演义》成为宣扬“春秋之义”的文学作品。因此,在后续的各种版本中,渐渐虚构了关羽的各种故事,毛宗岗版本中有关于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之事。要说虚构的首战之功,那就是温酒斩华雄,因温酒斩华雄,关羽得到曹操的关注,这也为后续二人结下不解之缘做好了铺垫。

  “义释曹操”多为后人称赞,但这也是虚构。不过这一虚构,大大提高了关羽在人心中的地位,关羽华容道释放曹操被称之为“大义”,究其原因,还在于关羽心中对曹操的恩。因关羽的“义”降汉不降曹,曹操为之动容而放过他,他得以回到刘备身边。这一前一后,皆体现了关羽的“义”。

  虚构固然让关羽的形象大增,但自这到神化还有一定的距离。关羽之所有被人崇拜,甚至作为信仰,还与他死去之后的事有关。毛宗岗本记载,关羽在普净的帮助下成佛,之后还会显灵;演义中也有关羽死后化为鬼魂出现,为蜀作战的事。这些神乎其神的事,若是经过宗教与朝廷的宣传,其力量就不可小觑。

  这就是致使关羽走向神坛的关键。其一,道教与佛教对于关羽的推崇,还为其设立庙宇,供人祭祀;其二,宋代以后,朝廷对关羽的宣扬,修建关帝灵庙,宋徽宗还将其封为“惠忠公”。至于“财神”这一称号的来源,颇为有趣。因关羽出生地在解县是中国最大的盐产地,靠盐发家的山西晋商信奉关帝,设庙供奉祈愿,从而得来“财神”一说。伴随《三国志演义》的普及,人们对故事中的关羽也甚为熟悉,尤其是清代乾隆帝的宣扬,将其追谥为“忠义候”。

  由此可以看出,关羽的神化过程离不开虚构,更离不开宗教与朝廷,还有人们对“义”的信仰,这其中缺一不可。从人们的信仰来看,这是对“义”的追求,但从宗教与朝廷来看,这也是巩固自身势力的一种手段。正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强大势力的推崇,加之人们的信仰,关羽被神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一书详细的梳理了关羽被神化的过程,这对于只看演义不看历史的人来说,或许应该一读,毕竟史实与虚构并非一回事。

  《关羽》读后感(八):关羽怎样的生命轨迹使之上升为神?

  1

  “眉似卧蚕丹凤眼,面如重枣通红。钢刀偃月舞青龙,战袍穿绿锦,美号是髯公。”当看到这段描述,你大概已经猜出来了吧。没错,他就是关羽,被民间称为关公。

  提起关公,想必大家不会太陌生,他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的文学人物。他是忠义的最佳阐释者,也是人们心中的保护神。

  那么,《关羽:神话的《三国志》英雄》这本书又给我们讲述了什么呢?

  《关羽》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渡边义浩,1962年生于东京。毕业于筑波大学研究生院历史,人类学研究科,获文学博士学位。专长为中国古代史。任日本三国志学会事务局长,致力于东汉国家与儒教的关系研究以及《后汉书》的翻译。并积极从事《三国志》的相关研究和普及工作。著有《东汉国家的统治与儒教》《诸葛孔明:虚像与实像》《三国志》等。

  了解关羽,首先要知道《三国志》,它是一本集故事与传说为一体的书籍。主要记述曹魏,蜀汉和孙吴三国的故事,在日本、中国、韩国得到了广泛的喜爱。关羽,则是《三国志》中的一位英雄人物。

  2

  作者开篇介绍了关羽及其时代。关羽的出生,父母的名字皆不明,他的字也并非“云长”,而是“长生”。

  关羽出生在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遇到黄巾起义,于是离开家乡河东郡解县。解县是盐商,关羽利用贸易关系逃到涿郡,遇到刘备,张飞,由此有了桃园三结义。

  关羽作为历史人物,作者渡边义浩从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入手,告知我们关羽的神格化并不是直接基于史书的记载,而是一步步演化而来的。《三国志》对关羽的评价并不高。

  《三国志演义》的毛宗岗对关羽的形象描述为义绝。这种变化象征着关羽的地位也由武将上升为神。

  究竟是何种品质受到人们的尊重而使其化身为神呢?

  作者从关羽的武、义、圣三方面着手分析,继而上升为武神,财神,儒神,最后形成“义”的关系网。

  3

  关羽遇到刘备后,坚定自己的信念,跟随刘备打江山,虽然那时的刘备编草鞋,卖草席为生,但一心为国,目光远大,得到了众多兄弟的认同。

  关羽的首战之功是在与董卓作战中,在热酒尚温的时间内斩杀了打败孙坚的华雄,为以后的勇武奠定了基础。接着,关羽在许田打围,欲消灭曹操的气焰,被刘备制止,才没有对曹操动手。

  在建安五年,白马之战中,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先锋颜良。《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又增加了文丑在击败张辽、徐晃之后被关羽斩杀的故事。

  关羽的“将之绝”也由此传开。

  关羽不但是“武”的代名词,还是“义”的代名词。

  在刘备和曹操的对抗中,刘备兵败,逃往袁绍处,在下邳城孤军奋战的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夫人而放弃抵抗,向曹操投降。

  但提出三个投降条件:一,降汉不降曹;二,任何人不得接近刘备的两位夫人;三,当得知刘备所在之处时即归往刘备处。

  曹操很赏识关羽,为了让关羽留在自己身边,布下美人计的陷阱。

  曹操将刘备的两位夫人与关羽置于同一房间内,企图让关羽自己打破第二项投降条件。关羽只好秉烛立于门外一夜,守住了自己的原则,也证明对刘备的义。这也就是秉烛达旦的故事。

  后来,关羽离开曹操奔向刘备时,因曹操给各地的文书未及时到达,于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到了刘备身边。

  可是,在华容道,关羽没有杀掉身处穷途末路的曹操,而是放走曹操。

  于是,有人提出疑问,为何关羽在许田曾表示“今日不杀此贼,后必为祸。”然而在华容道却放走曹操。岂不太矛盾。

  其实,非也。那是不了解关羽的人,才认为是矛盾的。

  关羽曰:吾为朝廷斩贼,忠也;华容之不杀,义也。顺逆不分,不可以为忠;恩怨不明,不可以为义。

  看吧,这就是堂堂男儿,关羽关公也。忠可干霄,义亦贯日,真千古一人。

  3

  在《演义》中,有一场戏曲是“单刀会”,鲁肃为索回荆州,邀关羽前来赴会,并设下埋伏,关羽知其意图,随单刀赴会。

  关羽与孙权交战,战败麦城。诸葛瑾前来劝降,关羽面不改色的说道:“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站。”

  可见,关羽宁死也不会投降。他对刘备的忠与义,日月可鉴。

  单刀赴会,刮骨疗毒到后来的败走麦城,都体现了关羽的勇武,爱憎分明,正直。

  中国有两大财神,一是赵公明,二是关羽。那么关羽的财神是如何来的呢?

  关羽是山西人,山西的耕地不足而人口众多,当地人不得不转而从事商业,解池地是产盐的最大区域,而晋商也越来越兴盛。人们将同乡的关羽作为守护神,作为盐池之神,加以崇拜。一是关羽的勇武可以宣扬自己的地位;二是关羽有义有信,是他们的骄傲。

  于是,人们修建关帝庙,慢慢地,关羽在民间的形象日益丰满,人们对关羽的信仰越来越坚定。

  关羽不但是武神,财神,还是儒神。

  《三国志》裴注中明确记载,关羽喜欢读《春秋左氏传》,关羽的义是学习儒家的经典,他不但具备忠,而且具备儒家的义。清朝将关羽定为儒神。雍正八年,雍正帝将各地的关帝庙改为武庙,与供奉孔子的文庙并立。关羽成为与孔子并列的圣人。

  关羽的出现,形成了义的关系网。尤其在华人之间,关帝的地位不可动摇。基于义与信,对民众的教化日益加深。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建有关帝庙,关羽作为商业之神受到华人的笃信和供奉。

  本书从对关羽的传说入手,一步步分析关羽从史实到故事,再到信仰对象的这一变化过程。逐步解释关羽的忠义,关羽的人格魅力。告诉我们,关羽武神,财神,儒神的由来。

  作者严谨的钻研态度值得铭记,从《三国志》、《三国志演义》等资料,探究关羽的生命轨迹上升为神的过程。尤其从史实到故事,对关羽的论述,值得一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关羽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