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别·散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别·散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1: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别·散读后感10篇

  《别·散》是一本由张弛 / 狗子 / 唐大年著作,长江新世纪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散》读后感(一):别散有时

  三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混在一起混成了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原本只是无意中的“捏影儿”照个合影,于是有了合出一本书的一念起。二十年前的文字,讲的差不多是90年代的往事,这些事倘若再没有人记下来,估计都会成为被遗忘的碎片。还是唐大年更了解他们仨,对自己和朋友们的文字看得透,看得穿,也赞赏有加,他表扬他们“天赐才华,天纵的才华加无量的时间和排山倒海的酒,心无旁骛,磕一种生活一种文字,除了越写越好,似乎也没别的出路”,“两人的文字都精湛老到”,狗子“白描干净有力”,张弛“落笔幽默苍润”,他们的文字“就像一张好脸蛋,怎么看都好”......

  现实这么沉重,----就像“别·散”,人们总是一次次在各个场合会说着“别散”,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最终都事与愿违地“散”了,亲人、朋友、酒宴、饭局,从来找不到长长久久。封三插页上有段文字:“再一次,双关或者边缘显示了力量,人们嚷着别散,同时也是别、散。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还有比这更深的无意义吗?”为什么称之为“无意义”?大约也是因为这种不可抵抗的岁月离散吧----就像博尔赫斯所说,“我写作,是为了让光阴的流逝使我安心”,我们阅读,大约也是只能从文字中找到一点点熟悉的事物或者追忆一下曾经相似过往了吧,所以,不如人生的意义追问到最后,还是回到再一次细读张弛、狗子、唐大年三位作者合著的这本故事《别·散》上。

  张弛的故事还算是阳光的,《夏至》一根簪子惹得祸,甚至勾起了人的负罪感,但结尾神来一笔“整天呆在柳树下面,无非是为了听蝉”。编故事的人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听故事的人把故事当了真,而故事中的人却无关风花雪月。颇有禅意。《兖州记事》看佛舍利,看宝相寺,喝酒,撞破头,缝针等等琐事,流水帐。附了一则《营造学社1936年兖州兴隆塔的一次考察》补充了些历史掌故。《雕刻时光》看到最后,才明白为了一次出租车上丢东西事件,要起个这么文艺的标题。祸兮福所倚,虽丢了东西,也东跑西跑地寻找未果,但还是有收获,算是心态好。

  唐大年的故事《都市天堂》散记,《青春期》散记,《回忆85班---拼不成形的一些片段》。两前则是剧本幕后故事。唐大年写了讲述农村青年到城里打工的剧本《都市天堂》,在乡下拍摄时条件艰苦,几个主创人员还被黑社会打了。但也有开心事,比如剧中露天电影一场戏,和现实中、记忆里的露天电影一模一样,作者内心充满喜悦。文中写道“坐在高高的板凳上,仰头望着两个人爬到杆子上,银幕在风中高高挂起,遮住刺目的夕阳,心里像等待过节一样,充满喜悦。这就是我对电影最初的记忆。”唐大年有情怀,也有追求,又努力,也从拍电影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和满足,这点好。在《青春期》中,唐大年谈了更多的电影人生的感受,“电影需要一个形式,一个结构,为枯燥的日常,散漫的日常,建立一个秩序,让肉眼所见的现实之外有一点令人惊奇的东西。”也有追忆青春的感概。《回忆85班》看人生如电影,电影是更真实的现实。

  狗子的《哦,啤酒花》《有关姚练》《老谭和那些逝去的日子》,三篇都非常具体而微,在《有关姚练》一文中说姚练“轴”,其实狗子看起来也蛮轴的,而且话直语白,姚练颈椎痛,爱转脖子,狗子反省,“作为命运中一部分的疼痛,轴人的病痛是否总是出现在轴上?”这位显然喜欢较劲,刨根就底、提炼精神与升华生活哲学。

  幸运看了三位好基友的随笔,六十年代人的文字深沉,带着岁月的痕迹,事理清晰,人物生鲜洒脱,回忆好看,也值得一看。

  书页装帧看似黑白的斑马线,其实是一夜晚十点左右的胡同,黑漆漆的胡同有一种黑白底片的效果,于是错落开,形成一种斑驳的交错。阴郁暗沉中,明黄色的点缀是亮点,这也是这片灰白黑之后的希望的慰籍。

  此外,书中的黑白摄影作品,抓拍很有味道,配合三位作者的追忆,特别带感。

  《别·散》读后感(二):《聊发少年狂》

  可以说是读起来让人寒风凌冽的书,都说人到中年万事休,这本书却是三个大叔人到中年聊发少年狂的呐喊。即使全书三个人的行文都很克制,但是依然有些许剑气直透人心,那是怎么也遮盖不住的。

  本书的起源有交代,在一个夜黑风高的老北京胡同,三个人酒足饭饱成兴而归,其中为两人拍了张黑白照片,然后两人看过之后豪气顿生,说就冲着这张照片三个人必须出本书,虽然我最后也没想明白照片豪气怎么扯到的必须出书,不过这是小问题,无伤大雅,酒后的思维嘛,大家都懂的。

  张弛的文字是10几年前的,读着确实有点年代感,文字中所蕴含的除了一些独特的想法,也很有大时代的气息在里面,能从故事中看到人的挣扎与迷茫,更多是一种那个时代文字所特有的沧桑,而十年之后再看这感觉尤为强烈,如饮烈酒,刺鼻辣喉。

  而唐大年更多的是一种人到中年的回忆,回忆过去回忆校园,回忆那些曾经平淡如水的日子,然后开怀大笑。时光从来这点最宝贵,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故事,经过沉淀就变成了岁月的老酒,越喝越有味道。

  狗子的文字则我不是很能看懂,也许是我太年轻,有些看不懂中年人的心理,我除了再次用迷茫这个词实在找不到其它,只不过这次的迷茫是说我自己。我在想人生应该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能懂的其实都已经过去了,而真正的未来却始终捉摸不透,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撞到南墙,才能回头。

  这三人各有千秋,但是放在一起却很和谐,你也就能感受到为什么这三个人成了一辈子的朋友,因为志气相投。人生得一知己便足以,所以这三人很幸运,人到中年依然可以洒脱豪迈,有人陪你笑不值得羡慕,有人陪你哭才是真难得。说他们碰杯而饮,谈姑娘、谈电影、谈生活、谈过往,谈天说地,有大洒脱,确实很合适的评价,也非常的让人向往。

  最后说说照片,其实我也是新闻出身,对于摄影也算有一点自己的理解,本书中的照片大都可以归类到人文。而且有个很奇妙的事情,这些照片在我看来单独拿出来,或者是剥离开文字来看,拍的真的是很烂,可能真没有你们随便拿手机拍的好,但是放在书中配合着文字一起来读,却感觉很合适,有种莫名的契合感,这样的嘈杂的文字就需要这样迷乱的照片,这样的照片也只能放在这样的文字旁,二者离开谁都不行,并且虽然图文没有关联,但看着看着你会发现他们的风骨是相通的。

  很爽朗的一本书,很痛快的一本书,足够了,不是么。

  《别·散》读后感(三):与酒有关的快意

  《别•散》这种图文随笔的形式很特别,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张弛、狗子、唐大年的随性。文中这句“再一次,双关或者边缘显示了力量,人们嚷着别散,同时也是别、散。”就此点出了别散的含义。

  文学世界从来就是社会的反射,有出世也有入世,并不华丽的文字下,藏着作者纯粹的理想,去寻找现实之外的精神自由。“人情散淡,文笔练达,谈饮酒、谈姑娘、谈电影”,用恣意的文字去描绘生活中的趣味。抵抗流俗,以保持纯洁的孤独或许并没有必要。有时候语言的闪光不仅因为才学,而是作者的真性情。

  贾新栩(狗子)、唐大年和张弛都与传媒产业相关,当过摄像、导演或者编剧,镜头总是莫名自带毒辣的眼光,毕竟经过放大的事物总是更容易获得人们的注目。可以看出本书的作者的语言总是大胆直接,那些有关喝酒的故事,读来有一种恣意的狂欢。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浮躁,快餐时代让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在追求着速度。我们没时间好好读一本书,没时间好好吃一顿饭,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肯花时间好好感受一下生活。我想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多一分对生活的静思与沉淀,多一刻对生活与自然的感悟。

  我们学会了循规蹈矩的去生活,却忘记生命的千百种姿态,关心我们生活的世界,看世界的残酷和温柔、理性和感性是如何相互交织起来的。每一个人都会对过去发生过的某个场景充满怀念,即使过了很多年之后想起来仍然会热泪盈眶。那些远方的一粥一饭天空树木,只能在剩下的时光里默默缅怀,在某一个瞬间突然会被触动心弦,泪流满面。

  有的人遇到爱的人时已经物是人非,只能感慨悲伤,不能回首;有的人,活在回忆里,不愿意醒来。这三人的文字很有一股子酒味,辛辣却不呛人回味无穷,随手的配图或许没有那么多的摄影技术上的造诣,但是“有趣”这两个字就已足够。

  在生活中,我们会因为"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礼节的需要"、"尊严和责任的需要",面带微笑,却并非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成为情绪的抑郁。所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三位作家在畅饮之时,谈天说地看灯红酒绿谈姑娘讲段子,很是恣意和畅快,也是格外令人神往。

  《别·散》读后感(四):不散

  2013年10月18日,我第一次跟爸妈去绵山旅游,回来后也曾写过一篇旅游记事以及感受。看了张弛写的《兖州记事》后,我感觉自己写的简直是垃圾。去绵山之前,我都没有查一查绵山为什么有名,抱着去玩的心态,晃晃悠悠去了一圈,接着在瞌睡的回来。唉,真是自惭形秽。(后来偷偷查了一下,补补知识。) 张弛的《兖州记事》之所以我觉得非常厉害不仅仅是他知道所要去的地方的历史来源,还有许许多的闪光点吸引着我。 《兖州记事》写了张弛与随从伙伴一起从到达眼周开始一直到回到北京的全过程以及到了兖州以后的衣食住行,衣是变化不明显。一到兖州,就先被拉去了吃饭。张弛是个无酒不欢得人,但还是忍住了因为要先去旅游。旅游了破例参观的博物馆,住在了兴隆宾馆,又去看了清真寺,修女院,晚饭歇了想喝酒的冲动,和朋友喝了个烂醉。果然是个随性的人,谁会在去旅游的时候,在异地喝的如此酩酊大?有有谁一而再再而三的喝醉还受伤呢?现在也只要有张弛了吧!这样自在的活着,不拘束,也不委屈自己。我因为是女孩子,所以总是爱逛街,在游平遥古城的时候,深深地被整条街的小商小贩给吸引,因为卖的东西实在是很有特色,当然不乏有共性的小玩意儿。张弛去兖州的时候跟我一样由于头天晚上喝的酩酊大醉,以至于吃过早饭后都有点蒙圈。所以才去了古玩市场,当地叫狗市,在那里买到了自己珍爱的残缺的狗狗。对待小动物,我一直不觉得是有爱心的直接表现,但是像是张弛这样收养残疾狗狗数只,不得不承认他有爱心,又爱狗。 开车去汶上,为了看宝相寺。看了看关门山,韦陀,地宫。在游文人风景的时候,在游人文风景的时候,如果不知道自己在看的是什么,一定要请导游,否则就像个傻瓜一样,像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吃瓜群众一样。这次张弛去有宝相寺就请了导游,但是有人蹭着听,也是挺让人无奈的吧,张弛也是不好意思点破那些人吧。午饭又喝大了,关键是喝大了竟然把头磕破了,来了个头破血流。 下一站是嘉祥,去了曾子苗。又去了曲阜,这是最后一站。这最后一站也喝了酒,逛逛文物市场。 这次旅游张弛是元气大伤,回到北京后身体慢慢恢复,伤口也是慢慢恢复。身体回来了,但是心还在兖州,做梦梦到自己还在兖州,在地宫的隧道里,自己像是变色龙一样,不同的变化颜色,也在不停的变换形态,终于摔伤了头,梦醒了。真是趣味良多,以一个做梦的方式回味自己前几天的山东之行,方式新颖又不突兀,真实而又深刻。 张弛在描写这一路上的旅游之时,对景物文物的描写干净利索,简单清晰,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显得写法精湛老成。这样效果的描写,让我对景物都有了一丝期待,想要亲眼看一看的冲动。而且张弛对旅游的景点都有科学的来源,都是史书典籍而来,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大。这一路上,除了衣的变化不大,对食住行都有详细的描写,对这次的旅游记事相对详细完整。张弛的文章在这本书里共有三篇,这只是其中之一,其他两篇我比较喜欢《夏至》。虽然写的是错失的爱情故事,但是仍然给人一种清新干净的感觉,但是又不失张弛的特点。大多数错失的有缘无分的爱情总给人一种深深的遗憾只穿心间,即使是过了多年以后,也是感到悔恨当初的感觉。但是张弛的这篇不一样,是一种很成熟的选择。不可否认会有遗憾,但是只能是回忆。回想起从前的事,想完了就继续当下的生活,不回头。这才是我们所有人对待遗憾最普遍的做法,也是最明智的决定,更是不得不走的路,这就是这位作家的智慧。 《别散》像是在玩文字游戏一样,别散,还是别还是散?我们很清楚任何人在一起终有一别。三位好友张弛,唐大年,狗子都各有特点各有风格,之前我从未接触过他们,也不了解他们,但是我羡慕有这样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风雨数年不散的情谊。三位作家也是各有风姿,狗子白描干净有力,张弛落笔幽默苍润,唐大年有多年导演编剧的经验,风格不俗。这本书中的唐大年的摄影,很有年代感,有沧桑感,但和文章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关联,这在前言已经有了说明,所以不必斤斤计较。虽然这当中我最喜欢张弛,但是其他两位是功力深厚的。三人也都爱酒,此题就是在一次醉酒后拟定的。

  《别·散》读后感(五):男人的情歌

  男人的情歌 有时候男人会有一种酒肉朋友,其实酒肉朋友因为是根植于人最基础的需求而产生的,反而会产生一种兄弟一样的情感,看到《别·散》这本书,我觉得简直是直男们之间的情歌。 我也不是什么腐女,也不喜欢男男这样的人设,只是在这本书中忽然觉得男人真的是一种我们完全不懂的生物。我看着书中喜欢喝酒,并且还喝出仪式感,喝出感受的男人们,忽然想起了我的爸爸,他基本上是烟酒糖茶忠实的消费者,对于这些有刺激性的东西从精神上依赖,前一阵子他觉得自己咳嗽得厉害,然后就以为是常年吸烟所以肺癌了,吓得戒了烟。然后我带他去医院检查了,确定不是癌症,没事了,他又开心地吸烟喝酒去了。我爸爸就是这种我完全理解不了的直男,我也不是很喜欢这样的人,所以很少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我特别不明白天天在外面酒局的男人是一种什么心理。每次我老公出去和别人吃饭,回来我都感觉和他的距离感更远一点,我想天天在外面喝的男人,家里的老婆估计已经是各自吃饭到习以为常了吧,看到书中对于喝酒这件事热衷到一种仪式的程度,觉得喝酒的人生是有奔头的,有酒局要去会有小小的兴奋,我竟然懂了我老公那个天天酒局的上司,可能这也是他中年的写照吧。   女人之间的友谊是一种微妙的东西,男人之间的友谊,特别是直男的那种,是一种很糙的感觉的感情,这里面的3个男人以及他们身边的一大伙子酒友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人生欢腾的热闹感,还有喝完酒以后的那种我表达不出来的感觉。我是一个性情凉薄的人,很难明白这样的感情,但是在这样一个七夕情人节之前看到一本男人们之间的友情的书,还是有一种特别的情愫的,不仅仅是一种感动,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情感的一种好奇和释然。  这本书的作者唐大年,张弛和狗子,都是有自己的微博的,我去看了看他们的微博,然后感觉真的是和我们的平常的人还是有很多类似的,估计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化,接近性,让我们读他们的作品的时候,能有亲近感吧,尤其是对那些有考究学问的内容的阅读,能感觉到这些不是高高在上的步道,是一种把艺术活成生活的一部分的人。   希望有缘分的人别散,希望能在一起的朋友都有真诚的情感的互动,希望直男们有自己的情歌。

  《别·散》读后感(六):别•散:非主流北京作家的大酒局

  北京作家张弛、狗子、唐大年合作出了一本书,叫《别•散》。名字挺非主流的,其实他们本身也不同于献身于作协、常奏主旋律的主流作家,而喜好剑走偏锋,游走在文学的边缘地带。

  一场酒局散了之后,唐大年给张弛和狗子拍了一张黑白照片,结果他们一致认为拍得传神。狗子说,就凭这张照片,我们三个人就应该合作出一本书。于是他们仨就把各自这几年的文章攒一起,加上唐大年拍的几十张照片,然后就有了这么一本《别•散》。

  《别•散》里收录了三个北京作家各三篇文章,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张弛的《夏至》写得很内涵,就是主人公兰竹和紫烟梦里梦外缘聚缘散那点事儿,再借旧瓶装新酒影射了一些古今之事。“他索性把自己摊开,让风吹过他的身体,让果子狸自由出入他的梦境,让雨继续下,让女人接茬抱怨并且在雨中出关。”紫烟的父亲叫李太白,母亲叫赵香炉,寥寥几笔已经说明了所有。

  《兖州记事》就是一笔流水账,记述了几个人的山东兖州之旅,几乎每一天都在喝酒,且逢喝必大,不喝到断片不痛快,“我”还因此磕破了头上了绷带。中间穿插介绍了兖州兴隆塔的前世今生以及一些佛教文化,包括梁思成、林徽因勘测兴隆塔,虾爬子盗窃兴隆塔地宫宝贝等往事,看起来倒更像一篇科普文。

  《雕刻时光》是“我”喝大酒之后深夜乘出租车回家,将装了一些贵重物品的包落在车上,其中有一个刚花大价钱买的非洲木雕面具,在酒醒后四处跑派出所看监控寻包的过程。包自然是没找着,只不过自此后对哪里有监控摄像头无比熟悉。可见,走到有监控的地方对着摄像头打个招呼,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万一哪天人走丢了,还可以按图索骥找回来。

  唐大年是导演兼编剧,书里除了照片都是他拍摄的外,也有他的三篇文章。其中两篇分别是写电影《都市天堂》和《青春期》的拍摄成片过程中的一些花絮,也写到了一些电影和演员的花边,用语简介,可读性比较高。毕竟对于电影的幕后,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那怕这是十几年前的电影。另一篇《回忆85班——拼不成形的一些片段》,则回忆了他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那些印象深刻的人,和冯唐的北京系列有相似的背景。

  狗子的《哦,啤酒花》、《有关姚练》和《老谭和那些逝去的日子》,纯粹可以自成体系,名字就叫“我喝大酒那些事”。文章里提到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在酒局上认识的,之后通过一次又一次喝大酒喝出深厚友谊,写到的事也基本上都是酒局上那些事。北京的酒局满足不了,还会不惧路远,去陕西杨陵、去河北景县、去天津、去杭州开拓新的疆场继续喝,和酒友们不着四六地醉生梦死。

  印象里,抽烟、喝酒几乎是作家标配,少有两不沾的。而张弛、狗子、唐大年,还有书里写到的阿坚、周军、老谭等等这些身在酒局中的糙老爷们儿,更是离酒不能活。酒局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哪怕中风痴呆,也要在缓过来之后如老谭一般,拖着不灵光的腿脚,把啤的白的换成红的继续摇晃着敬酒友们,这也是一种境界啊。

  我平日里鲜少喝酒,更没有喝醉过,理由是怕伤脑子,怕酒后乱性,怕醉酒吐真言,暴露人性的幽微和内心的阴暗面。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遗憾。没有痛痛快快醉过一场,又怎么能理解酒局上结下的情谊,又怎么能懂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又怎么能知道九曲回转的酒里乾坤?

  狗子在讲老谭那一段的时候写道,“我们的生活中会消失很多人,死活不死,都会消失,这个不足为奇,尤其是关系本就不深的人。”

  是啊,人生里那么多匆匆过客,而我们也当过那么过次惊鸿一瞥的过客,能记住的真的少之又少。

  从生到死恍如一梦,何妨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醒来伴花睡。如此,也不枉大酒局中趟一回了。

  《别·散》读后感(七):人情散淡乐享生活

  《别*散》

  看了前边的序才领会了别散中间那个点的双关含义,真是佩服构词人的思维,一个点可以产生更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推动着一股正在现代人身上发酵的某种处事行为。聚是期盼的,散是不舍的,大家都感怀着聚会时大团圆,感伤着离别时的再见或不再见,我们无法左右聚散有时,就是如此这般,才有了矛盾的情感,一边期望别散,一边又演绎别和散,是讽刺还是写照,各自体会。

  人的好奇心总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显得格外浓重,我便如此,文中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的世界,我企及不到,但越是这样,我在读他们真实的或者添加了一些想象的(喝酒断片忘了也就只能想象了)经历后,我扑捉到了一种特别难能可贵的精神体会,便是把生活刻画的原原本本,一点一滴都是本色输出,内容是超级贴合生活常态的细枝末节,但表达却是趣味有质感的,读起来酣畅淋漓,甚至文字会自动变成流动的画面,一帧一帧出现在眼前,毫无断续感,毫无脱离现实感,文笔捕捉的细腻之处让人惊叹,比如饭桌上吃了螃蟹塞牙找牙签剔牙的形象和心理的描述,贴合彼情彼景的程度简直让我笑掉大牙。

  书中的照片大略是黑白构图,甚至还有剪影的色彩,真实而模糊,仿佛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真实的活着,却模模糊糊的看着别人。酒的字数在书中被提及N多次,看到他们也自然想到了古代的文人,大多以喝酒助兴发才乎。围绕着对喝酒的理解,对酒局、局中人,人之形色,或浓重或浅墨的娓娓道来,从某时某刻某地相聚到某时某刻某地喝酒再到断片,在一串完整的叙述中透漏着对世界对事情对人的犀利看法,常常以小见大般让人轻松阅读,又发人深省。

  他们都是性情中人,也都是随性的人,活的真实自在,不勉强自己,不苛求别人, 也有点冷眼看世界,却又无比热情激情的投入到酒精的酣畅中。似乎唯有酒才是生活里最地道的佐料,只有喝了酒才敢说真话,而这些真话又是在酒后清醒的想写点什么的状态下,自然从从内心深处滑到笔尖道出人生百态,三个人的不同故事,都透漏着一股从酒中折射人生的豪迈感和沧桑感,或许经历了不惑之年,不屑于谄媚市场和读者,只为自己为朋友想写点什么,所以无需雕刻也无需华丽,就那么凭借对生活自表至里的经验体悟通过老练的笔锋沉淀出文字的美,诉说出那些过往,流逝和遗失的生活。

  《别·散》读后感(八):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评《别.散》

  曾感动于这样一句歌词: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曾经相聚过;不必费心的彼此约束,更不需要言语的承诺。这首《萍聚》道出了多少人人际交往的心声,有无奈后的顺其自然,也有看破现实后的坦荡与洒脱。人与人的相逢或者别离,总带着几分际遇的殇,没有来由,又因着缘分,或来或去,岂是你我所能左右的了的呢?这本《别.散》,是由三个老男孩共同编写的一本随笔集,有自我认知,有感怀,有故事,有段子。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能处成一辈子的至交,喝一顿酒,拍一张照,然后打算写一本书,这样的友谊世间绝无仅有吧。

  《别.散》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由三个人共同执笔而完成的。现在联合写书的虽不多见,也不是没有,如双胞胎共同写书,夫妻共同写书等,由三个好兄弟共同写书,这也算是把文艺玩出了花式的最高境界。三个人执笔,写作风格,选取角度,作者思想自然都不尽相同,然而他们又都是好兄弟,却能从字里行间察觉到一些维系他们铁磁兄弟情的共性东西。能从一本书中领略到三位作者的文风,自然会不自觉地对他们做一个比较,结果却很难分出高下。这三位作者年龄相仿,都是六零后,在写作或电影行业都卓有成就。有共同爱好才能一直走在一起吧,心相通,灵魂亦然。

  《别.散》这本书虽出于偶然,写文,他们却是认真的。对60后的印象始于上学时在兼职的过程中认识的几个大哥哥,表面上嘻嘻哈哈,吊儿郎当,实际上挺能扛事,生活、事业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喝酒成了家常便饭。就像写这本书的三位作者,张弛,狗子,唐大年,他们也喜欢喝酒,就连这本书的书名,都来自于酒桌上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别散啊!”这本书中的随笔不饰雕琢,字里行间都透着北京爷们儿的坦荡、磊落。有三个老男孩对往事的回首,追忆,偶有唏嘘。

  通过阅读《别.散》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三位作者浓浓的兄弟情。男人的友谊较之于女人的友谊还是有区别的,女人们凑在一起就是夸对方漂亮,又瘦了,夸对方的穿着打扮还有包包,然后吃饭,逛街,做指甲,美容,自拍,最后各回各家。而男生在一起除了聊女人,就是打游戏然后喝酒了吧。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坐在一桌举杯共饮的人,都是前世修来的缘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很有深意的,如果没有中间的间隔符,就成了一个意思,有了这个间隔符,就成了双关。

  无论兄弟还是姐妹,愿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别·散》读后感(九):喝酒喝着喝着也能出一本书

  今天是农历七岁初七,七夕,这几年被炒作成为中国情人节,而且越炒越像那么回事了,今天所有媒体都离不开谈论这个。上下班路过的那家小花店半个月前就贴出了“七夕相约情人节”的告示,这两天门口更是装饰着巨大的各色花束,大大的蓝色妖姬,红的滴血似的玫瑰。

  今天刚看完张弛、狗子、唐大年的《别.散》,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这本书分别是这三个人写的,每个人都写一部分,有散文,有剧本,有生活纪实。

  张弛,在这本书中写了三篇文章,分别是《夏至》《兖州记事》《雕刻时光》,最喜欢《兖州记事》这篇,因为里面说到了我喜欢的林徽因和梁思成这对建筑学家夫妇,1936年的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应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之邀,专程来山东考察古建筑,也就是营造学社1936年的兖州兴隆塔的一次考察。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上记录这次考察的内容:“山东滋阳县兴隆寺塔,形制颇为奇特。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全塔简洁无赘饰,各层但叠涩出短檐而已。其塔身逐层递减,但最上六层则骤然缩减,如已另一小塔置于未完塔上者,盖建至第七层而建筑费告罄,故将上六层缩小欤?塔之建造年代为宋嘉祐八年。”

  关于梁林这次山东行,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1936年以来,日本的侵华野心越来越暴露,时局日益动荡紧张,他们马不停蹄的连续调查,要赶在侵略者入侵以前把华北,中原地区的古建筑全部调查完毕,唯恐战争一旦爆发,这些祖国的瑰宝、民族的珍贵遗产将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梁林这对夫妇为我们保留了历史上很多珍贵的古老建筑。

  唐大年1968年出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编剧。所以在这本《别.散》中唐大年分别写了《都市天堂》和《青春期》这两部电影的创作过程和辛酸,平时小说、散文看多了,但是并不了解电影背后的故事,这两篇文章很详细的描述了电影创作背后的故事,我们总是看到导演人前的风光,可是并不了解拍摄电影的过程和后期制作,在《青春期》这篇中,拍着拍着居然打起架来了,而且导演、编剧啥的都进了医院,可见拍电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了解拍电影的幕前幕后的故事,可以看一看。

  看了三个人的文字,我也比较喜欢狗子的文章,怎么说呢,他的文字有一种现实,直接,不做作,让人能直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比如他在文章中写到:“如果把酒比作做爱的话,这一类喝法在我看来就是足疗、保健按摩,最多是打飞机.......关于放纵式的大酒,扪心自问,还是打心眼里的最爱,就像疯狂的做爱,当然这要求苛刻些,比如必须是美女(至少姿色中上)而且要有爱情。”也许这正是狗子的“粉丝”比较多的原因,狗子的文字能说出大家不敢说的话,写出大家不敢写的文字,这可能是狗子更受欢迎的原因。

  这本《别.散》之所以能出书,还是因为喝酒的缘故,因为这三个人聚在一起喝酒,所以决定出一本书,听有创意的想法,所以在这三个人的文章中少不了喝酒,因为喝酒聚在一起,因为喝酒导致瘫痪,因为喝酒交到朋友,总之这本书和酒脱不了关系。

  《别·散》读后感(十):文艺 愤青 酒

  话说看到这样一本书,是抱着对不同人生,不同角度,不同态度,甚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领域的好奇与探索之心。而果不负我望,这几个老愤青,这样说似有不尊的嫌疑,然作者们这样无谓的人生,该也是不会与我计较的吧!

  对于这几位作者,于我是不了解的,以致看到狗子有粉丝,我还兀自诧异了一下。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也可能是地域或年代差异,毕竟我出生的时期是他们大学毕业的时期!但也似乎是有印象的,可能不知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遇见过这几个名字,并且评价还不错的场合。

  张弛,作家,纳入本书的章节多为游记日记体,只是离不开酒,作家的视角还是有的,写与地域有关的文化与文字,还有一个看没太懂的不知是小说还是意识流的。文字有些拗。大酒每天喝,似乎是这个作家的常态,不同的是喝酒的人和地方有区别!书中要数他的笔墨所占比重较多,只是不了解他的其他作品,也无法更加细细品味,这个年代的文艺青年,也是我们这一代无法了解的生活背景形成的人物性格,他们已活成了自己固有的价值定位,这个也是我们所无法透彻理解的。虽然我很想理解,毕竟男人的世界,女人还是很少能参与得进去,何况还是这样一帮如此有个性的男性群体,不喝大酒无以融入!

  唐大年的作品在其中,作为一个导演,与电影有关才合乎道理身份,讲些与电影有关的事情和人,只是依旧离不开酒桌,只是场合和气氛还是要选的!他亦负责书中的摄影部分,大多黑白放大的没甚么内容的照片,不知作者要用这些表达什么内容。做文艺也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各人理念不同,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亦会不同。

  狗子,愤青一个依旧!字里行间尽是看来似满眼的粗鄙,然而我想实则只是一种自我坚持的态度吧,如若不是将原则坚持得这么适度,也不会让人看起来觉得舒服。

  他们就这样,用自己的脚步坚定的生活在这个城市之中,周围形色的人群似乎都被他们旁观,而他们只生活在酒中,生活在喝大酒的生活之中,或许业余时间做自己谋生的营生,只是在这里我看不全面。我想了解的一面,起码我觉得我了解到了,作者也展示给我们了,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别·散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