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0篇

2018-03-20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0篇

  《遥远向日葵地》是一本由李娟著作,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一):遥远的向日葵地,一去不复返的金黄

  一条额尔古纳河、一条额尔齐斯河, 东北的迟子建与西北的李娟。

  迟子建写《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李娟写《这世间所有的白》;迟子建写《额尔古纳河右岸》,李娟写《阿勒泰的角落》。虽远隔千里,却像是缘分注定。她们的文字,就像养育过她们的这两条河流质朴自然,未经污染;时而温婉,时而汹涌;奔流不息,延绵不绝,最是让人难以释怀。

  在那些遥远而又陌生地方发生着许多奇妙美丽绚丽多姿而又扼守惋惜故事。当你在电脑键盘上飞快的打着各种报告材料,阿勒泰牧场上的羊儿、马儿们正悠闲的吃着草。向日葵寂静安然的吮吸着大地乳汁,奋力生长。当你在温暖被窝沉沉睡去之时,千里之外大批转场的放牧者正在经历严重的降温与暴雨,彻夜赶路。向日葵地里的稻草人,配合着风声,身上的塑料袋哗啦作响,守卫着最后一块土地

  有时候,住在钢筋水泥构筑的“铜墙铁壁”里的我们真的忘了,我们的根仍然依附于土地。就像忘记在那并不远的过去,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属于农村

  我喜欢李娟的文字,一遍又一遍的读她的书,一遍又一遍的看她的博客微博,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的真!当大部分作家开始岁月静好的时候,她写她的牧场生活;当部分人开始写自媒体,用图片视频分享他们自以为的乡居生活的时候,李娟依旧用她的笔写她那片贫瘠而又顽强的向日葵地。

  不管是在向日葵地旁的地窝子里,还是在水电站旁的蒙古包里。李娟一边做着许多奇怪的梦,一边去探索与感知生命。在那样的环境里,人似乎变得更为敏感而非迟钝。走好远的路,找了好多的个地方,才能接通的电话。每日窗台边的凝视与归乡的期盼,终就幻化成一块绑在门把手上的布条。年迈的外婆离去倔强母亲温柔。这个世界永远用一半破碎去弥补另一半破碎,成就圆满

  外婆的话、母亲的话,未加任何修饰的被用在书里,有些话可能看来不太文雅,但那是最贴切四川人真实生活的话。我想,在那样偌大而又寂静的地方讲自己方言,无异于异国他乡听到自己的母语一样让人兴奋。我从未想过在那样荒凉的地方,那样平淡到快要发霉的日子里。在李娟笔下竟然生出许多的乐趣、无限的悲凉来。那里的人们也有那么多的希望与失望,心里的灯亮了又灭,灭了又亮。种地的人也好、放牧者也好,都不过是一边与天地争夺,一边又受制于天地。就像李娟书里写道:农人驾驶着沧海一帆,漂流在四季之中。。。。农人的劳动全面敞向世界,又被紧紧桎梏于一花一叶之间。

  而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一边无法制止的欲望,一边无法挽回的流失。我们以为我们足够聪明、足够强大,足以抵挡世间所有的艰难。却无法阻止战争、掠夺与自然灾难

  夜幕降临了,请让我走进向日葵地,带着我的鸡、鸭子兔子、丑丑、赛虎还有那只威风凌凌的跟屁猫,一起去散步吧!感受大地的凉意一点一点的从地缝里钻出来,感受风从北印度洋穿越千山万水的涌来,感受这世界上最大的安静

  当向日葵的花开得金黄、当白桦林落得金黄、当牧草堆变得金黄、当你的身上沐浴着金黄,这个世界正在用千姿百态养育着千千万万众生,也请你,好好爱它!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二):李娟又出新书啦!

  《遥远的向日葵地》依旧是本散文集,正如作者李娟在后记中所言:“这些事情大约发生在十年前。” 自从她因为描写阿勒泰的生活一举成名之后,有的前辈担心她写完了这些事就无话可写了,而她自己这两年来不断出版的作品正像是她当初有力回应:生活是她创作汲之不尽的源泉,何来写完之说?而这本书,正是把十年前她离职回家帮家人种地的那段艰苦岁月的再回首,一切历历在目,一切又不可追溯。

  有时我会想,那些在蜜房里长大的人们应该不会喜欢她的作品吧?最主要是产生不了共鸣。生活在盛世幻想中的人们更偏爱于轻松主题以及快餐式的表达,如果能夹以诙谐风趣自是更好不过。但是,李娟的文字这些年已经往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越来越内省,笔触更多地伸向身边的人物

  在我看来,写人最容易的体裁还数小说,可以把作者的情感隐藏在虚构背后,如果要用非虚构的体裁来写人,尤其是身边人,尤其是那些还不大愉快的经历,那需要的不仅仅是写作功力,还有诚实面对自己内心勇气。“我的文字也回避了太多。我觉得是因为那些不值得一提。但心里清楚,明明是因为自己的懦弱虚荣。”——就像朋友圈那般,鲜有人会把自己的懦弱无助显于人前,那得多招人嫌?勤于更新的往往是值得炫耀于人前的事物,就像化了最得体的妆呈现出最心仪的模样,这并不需要勇气,都是虚荣作祟。

  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比她上一本《记二忘三》要好,但是又不如她的《我的阿勒泰》那么好。叙事散文,如果涉及很强烈的情感,该如何把握分寸呢?平铺直叙?克制隐忍?在书中,作者偶尔会感叹自己的忧伤孤独,但是笔锋一转,与天地之大宇宙之浩一比,简直就不值一提。——这里是隐忍。作者回忆起年迈的外婆跟着自己和母亲辗转流浪荒野之地的狼狈和无助时,哀伤喷泄而出,闻者心酸。——这是无法克制。

  《我的阿勒泰》是一本用心写景的书,读者被作者所描述的那连绵起伏的群山浩浩荡荡森林吸引,为作者所描述的那安静绝美的大自然景观而陶醉,却不知道作者本人当其时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近两年她所写的这些叙事随笔《记二忘三》《遥远的向日葵地》,则像是为好奇的围观者慢慢揭开她当时生活的境地,就像揭开她最难以为情的伤疤,生活困窘得如同流浪儿,那时的她有那么多的忧伤和绝望,却全都默默藏于心底

  那么令人如痴如醉的自然风光,那么残酷贫瘠的现实生活,两相映照,对比强烈。以前喜欢阿勒泰的读者在震撼之余能否为作者这种自我剖析的态度鼓掌呢?

  痛苦总是闷不吭声,力量却往往由此滋生。

  这不是一本欢愉的书,却是值得一看的书。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三):金黄的向日葵盛开在平凡之中

  读久了外国作家的小说,突然拿起这样恬静的文字,反而有一种舒缓和宁静。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可能就要错了一个用平凡的话语,诉说热情灵魂女子。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

  也许正是这一片炙热的土地,孕育了李娟这样朴素的灵魂,孕育了她简单而又明亮的文字。初读这本集子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很普通,很平淡,平淡到感觉就像是邻居之间的谈话家常。“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以及日渐华盛,却被鹅喉羚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是的,李娟就写了这些,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但就是这些平淡的生活琐事,才让我感到真切感动

  我们常常会读大家的作品,或者读诺贝尔的作品,这类作品的文学性很高,无论是从对世界的角度看,还是从人性起点出发,这些作品带有一种“目的性。”这个目的性是积极的,旨在更好的塑造人类的品性,发掘人性中的弱点阴暗。但李娟的作品不带有如此强烈的利益性,也有可能是中国大多数人含蓄而又淡泊的个性,很多散文家,文学家的文集都很简单,透明,真真切切。

“清晨我去看它。朝阳从地平线隆起,光芒从背后推来,身不由已地向前走啊走啊。假人先生越来越近,纹丝不动,迎光而立,孑然一身。这个夜里它经历了些什么呢?明明昨天才诞生,但此生已经比我漫长。他坚定沉默,敛含无穷的语言。我掏出手机拍摄,他正面迎向镜头,瞬间撑起蓝天。取景框瞬间捕捉到了天地间唯一的契机。天空洞开,大地虚浮,空气响亮,所有向日葵上升。快门的咔嗒声开启了最隐密的世界之门。我看到假人先生抬起头来……但是一移开手机,门就关上。葵花地若无其事,每一枚叶片绝对静止。只有假人胳膊上挂着的塑料瓶轻轻晃了一下。”

  这段描写十分动人,而且难以捕捉。生活在如此恬静的向日葵地里的李娟和母亲,她们只有劳作和生活,像着明天看齐朝望。正式这样不含有任何目的的纯粹,才让李娟的文笔如此干净剔透,有时简朴甚至生活也能孕育出美丽的花朵。李娟用她的文字,用她身边人的素材,简单勾勒了一副阿勒泰地区独有的人文风貌,不急不慢,潺潺而流。

  有人说李娟的文字想要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有些是对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有些是对勤劳人民的赞叹。也许文字背后的东西值得探讨,但我却更愿意沉醉在文字的表明,生活哪有那么多东西需要艰苦卓绝,需要极力呼吁?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描写,哪有那么多深度供你“显摆?”。

  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放下暂时的功利,只是简单阅读,大自然值得敬畏,而生活值得品味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遥远的向日葵地》

  文/文小妖

  犹记得当年读李娟的作品《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时的那种惊为天人之感,与此同时,心里也默默地想骂人,最主要是骂自己,“kao,怎么我就写不出这么好的文字来?!”此后,对李娟文字的喜爱也是一发不可收拾。

  最近,阅读李娟的最新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思绪随着她的文字,再一次放飞……

  新疆除了盛产哈密瓜和葡萄干外,还孕育了李娟。她写阿勒泰的山山水水,写那里的风土人情,写外婆,母亲,叔叔,甚至写家养的动物字里行间都透着灵动,透着真诚。看过李娟的散文的读者都知道,她与母亲,外婆生存的地方风景虽美,但环境艰苦,许多时候,缺水缺电,但凡我们触手可及的很多生活用品,对她们来说是一种奢侈。然而,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李娟的文字被磨砺成一颗颗珍珠低调,带着独特光泽

  《遥远的向日葵地》里所记录的一切大约是在2007年,当时李娟的母亲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承包了一片贫瘠的土地,用来种向日葵赚取微薄生活费荒芜的大地,漫天的风沙,稀薄的人烟,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个中年妇女柔弱肩膀扛着生活带来的各种艰苦与压力,在这片贫瘠而又荒凉的大地上播种着自己的生活,以及希望。

  苍茫的天地间,人的渺小不言而喻,在种植的过程中,一家人与天斗,与鹅喉羚斗,与气候斗……母亲一副人定胜天姿态,让人钦佩不已的同时,也不由想起法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里的母亲,似乎在耕种上,两位母亲都有着类似的经历,然而,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里母亲所呈现出来的扭曲的爱和扭曲的希望不同的是,李娟的母亲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品质,她偶尔怨天却不尤人,面对挫折,艰苦,她总是用自己的方式从容化解。对待女儿,也是快人快语,两人的相处方式更像是朋友。有时,我在想,很多时候,李娟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写作,大抵是离不开母亲的宽容的。(在某些家庭里,为了改变家里的贫困现状父母大多都会逼着女儿走入婚姻,靠着婚姻来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其实,在李娟母亲的身上也折射出一部分生活在阿勒泰的劳动人民的影子。虽然,文中李娟常常“黑”自己母亲,但她却真正感同身受着母亲所经历的一切艰辛寂寞以及在某些时刻的无助、自强不息,正是这份难得的感同身受,使我们能感受到这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在向母亲表达着爱和敬意!

  李娟擅长文字的白描,遣词造句拿捏有度。寥寥数语,便能准确描述出某人、某物或某事的精髓。她的文,不世故,不浮躁,带着一股子的浑然天成,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着一场有趣、奇妙的文字盛宴。她讲述着母亲,外婆,描述着阿勒泰的美与环境恶劣的时候,也陷入了深深思考:母亲和叔叔这样的辛苦付出,导致身体每况愈下,究竟值不值得?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曾梦想着有一所安定的住所,是为了自己心安,不再漂泊,还是为了家人?甚至,她在看到连年耕种葵花地后,过量施加化肥导致耕地越来越贫瘠,甚至被废弃时,也表达出自己的担忧:人类对土地的过度使用,无视基本的耕种原则,无疑是自掘坟墓……这些思考无疑是李娟献给曾经过往的一曲挽歌,也是她用诗意眼光看待世界后的一些沉淀

  李娟在文中写到,“每当风势转烈,水边芦苇在风中猛烈动荡,我想大声呼喊,又生怕暴露这一切似的苦苦压抑。又想哭诉,又想辩解,又想致歉。但最后开口的,却只有赞美。”在我看来,李娟如同那水边的芦苇,面对着天地间,风雨无数,虽动荡不安,却包裹着一种诗意般的情怀努力地生活着。在她的生命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更多的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