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岛屿之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岛屿之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31 21: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岛屿之书经典读后感10篇

  《岛屿之书》是一本由盛文强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岛屿之书》读后感(一):摇橹之间 岛屿之边

  关于岛,关于你,关于岛屿之间无际的想象

  初次关注岛屿,是先认识关于海。海洋世界是这个世界第二神秘地方朦胧的海洋之夜,微风轻拂的黄昏,暮霭沉沉的黑夜,总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从《海怪简史》到《海盗奇谈》,林林总总让我知道海洋的奇妙;从《渔具列传》到《岛屿之书》,海洋海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认识一片海洋,认识一座岛屿,犹如认识一个陌生人

  我们彼此之间有些好奇,有点惶恐,还有点期待。书中说,冲劲太急,船头容易戳破。我觉得这本书很耐人回味,也值得品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岛上的居民也是。他们的生活惬意,也很忙碌阳光带来久违的暖意,晒晒太阳。大多数人是在海天相交之处晃动着,日出日落,星月运转,忙碌的让人忘记了时间

  我见过一次大海,一座北方城市的低矮海岸线,苍茫的天涯一望无际的海阔天空。当年去往哪座城市,也是偶然。没遇见过海,觉得向往,见过之后,觉得自己更向往。

  有暗礁,有城市,也有烟雾。朦胧的昏暗低沉的像哭泣。

  我未见过真正的岛,其实我都不知道算不算真正的见过海。辽宁锦州的海,还没有出渤海湾,只是一座辽阔的无际无边。

  海洋的尽头,是无尽。那岛屿的尽头呢?是不是就是海洋了呢?书中说,岛屿的边缘海水星空云雾的混合物,近乎黏糊的流质,将岛屿围绕。岛屿就如混沌之中的硬核,支撑起他的肉身。在岛屿的四周,还有那么多他从未到过的所在

  中国的地理板块确实比较特殊,岛屿比较分散,比较大的岛屿,是海南岛和台湾岛。可是我一次都没有去过,对他们的介绍,多为旅游胜地。很少以他们是一座岛,而成就是一座岛。

  梦里悬浮的海浪中,我满怀期待,手舞足蹈,在月夜,海浪平静,只有微风,波光粼粼中有一片黑暗地带,那就是藏着我爱人的地方。只是他迷路了,没有找到我的方向。我长久的注视着它深不见底的黑暗。这样的梦,往往是最好的梦。有无数种可能,也有无数种答案

  你或许不会知道,别人的爱人是从天上驾着七彩祥云而来,而我的爱人是来自朦胧的深海,拯救我的后半生。

  有一天,我在岛屿之边,浪花朵朵,传来消息,你值得等待。摇橹之间,无数次的尝试才能远航,岛屿之边,才会遇见最美的意外。

  《岛屿之书》读后感(二):这是一本可以做梦的书

  这是一本可以做梦的书,不是梦到经过的一瞬,就是梦到未有的人生

  枕着这本书,可以看到旷远。仿佛一切生物静止,仿佛一切死物都有了生命

  在奥克尼群岛,作者度过了那么自由时光,她有小小空间,也有大大世界,还有她自己。她从奥克尼群岛来到伦敦追梦,却在伦敦爱上酒精,变得那么不自由,再也看不到自己。美梦或许总带着幻想成分,所以才让人心驰神往,却也因此迷惑人心。可是终究,不清醒,是没办法自由的。她在伦敦戒酒,一点点找回自己,又回到家乡,一点点拼凑起本来的生活。

  我很喜欢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叙述态度她的感情不是鲜明有力的,也不是暧昧不清的,像是被冰镇过,被风干过,隔着一层厚厚的时光滤镜,一切都那么清晰了然,既不回避,又不苛责。

  在阅读过程中,我会一直根据作者的描述来脑补画面,每一个场景细致生动,一开始是冷色调,空间层次分明深远的天空,广阔海面,强劲的风将人吹得透彻,又像是要扑过来拥抱你。后来是暖色调,大块色彩的堆积,模糊梦幻,不是醉酒,就是昏睡,睁开眼只能看到歪斜的一角,扭曲的树影,斑斓的泡沫,还有并不看向你的陌生人群

  脑补完画面,又会琢磨书中的那些细致而准确的描述,产生一种被感同身受感觉

  她“一脸不可理喻也无法自控的悲伤神态”,让我看到沉溺于负面情绪的自己。

  她说“独在异乡,我既百无一用,又思家心切”,把某一阶段心中的难以宣之于口的矛盾纠缠诚实说出。

  她感慨道“所谓渴望,其实也会时过境迁的”,从中表露出的对于失去改变接受让人心安

  我忍不住比照自己,又比照未来和过去。

  在书中,作者完成了自己的流浪和回归。流浪与回归,既是指的是故土和他乡,又是指内核和表象

  这是一本可以做梦的书,有美梦,是遥远风景,是独处的时间,是自顾自生活的过去,也是看山仍是山的未来。当然也有噩梦,是自己厌弃的一面,是难以摒弃的诱惑,是亲人拒绝,也是恋人离开

  借着别人的故事做做梦,也蛮好。在好的中沉迷一下,在坏的中清醒,然后可以更坚定地把目光转向自己的人生。

  《岛屿之书》读后感(三):在岛上,坐看潮起潮落

  盛文强,84年生于青岛,热爱海,海洋和海岛。曾奔走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致力于各种海洋民间故事、传说和奇人怪事的采集,著有《海怪简史》、《海盗奇谭》、《渔具列传》等书,书名看起来都很科普,其内容也确实非常有知识性,当然也属于冷门的博物类。比如《海怪简史》里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海怪,充满奇想,图文并茂,非常吸引人,恰好这类题材也是我喜欢的。作者在一次问及为什么读海怪故事的访谈中说,这些故事,“是与海怪的互相搀扶”,借题材的“稀奇古怪”,借农耕文化的“怪力乱神”,希望能“突出庸常生活的重围,抵达澄明之地”。

  手中的《岛屿之书》并不是海怪故事,而是作者的散文作品集,讲述自己对海岛、对海洋的观察、体悟与反思,抒发自己独有的海岛情怀。作者有感于岛这一特别的空间,虽然地理位置“逼仄,难以圈定,却可成为文学的样本”,“在岛屿,世界扑面而来,避之不及,岛屿成为纷繁世事的镜像”。在文学作品里,岛总是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与孤独孤僻、封闭、隔离等意象相关,与之相关的则统一被称为海岛文学。像《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金银岛》、凡尔纳的《神秘岛》等等。这些作品探讨的也多是在这个被海洋包围的封闭狭窄的空间里,发生的与生存、命运心灵成长人性相关的故事。

  盛文强眼里的《岛屿之书》,并没有写长篇故事,而是一次次的岛屿观察笔记。他研究岛的生态,岛上的物种气候变化发现许多岛特有的习惯、时令、风物和传说。岛上的生活必然有许多不便之处,也必然有其艰难之时,可是作者却以朴实细腻文字为岛上生活插上诗意翅膀,勾勒出新鲜生机世外桃源般风骨。他笔下的岛上风情,看得真是诱人,真想上岛去住上一住。

  他写岛上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写海滨潮汐变化万端,写渔夫们从小背诵《潮水时间歌》,写煮海,写对虾,写搁浅的鲸,写船身的图腾,写岛上的植物....这些事物对于内陆生活的我们很新鲜。这样的书写和发现无疑是对我们生活体验的补充,生活在别处,海岛永远不乏真实的想象。

  我也喜欢他笔下的岛屿故事,有别开生面的海怪传说,有静默却生动的回忆,也有那些依海而生的渔夫们的坦然从容。静观风云变幻,坐看潮起潮落----旷达的心境,在岛上一定会让人忘记了时间。

  事实上,作者盛文强从岛屿上收获东西,除了这些平凡中的不凡,还有许多心灵上认知与突围。十年前归航的船上,当黑压压的海面扑面而来,人人沉默无语时,“时间在船舷外凝滞”,“此身之虚妄”,“于大梦中惊醒”。我想,大约也是当年的顿悟,从此作者走上了岛屿与海洋的书写,从此进入海与岛的玄妙之境。岛之一切,必然亲临更能体会,如今从《岛屿之书》中,虽是隔岸看花,却也别具风味。也许读罢,你也不由深深爱上这座岛,这片海。

  《岛屿之书》读后感(四):离岛屿更近

  《岛屿之书》的作者盛文强对大海和岛屿的感情深厚,他并不仅仅是在心里热爱,并且下功夫研究。但又不是已高高在上学者角度去叙述这些岛屿的故事,而是早已将自己融入其中,用身心去细细体会。盛文强出生于胶州湾内的一个半岛上,后来又常常往来于海岛之间,让他的生活与岛屿之间始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甚至“岛屿曾内化为自身性格的一部分“,并且让他”走向内陆后出现各种不适”。从我上个月刚刚读过他的一本与中国海盗有关的传说故事集,到这本《岛屿之书》,都能看到他对海洋文化、岛屿文化细致透彻的解读和体会。

  他讲述的故事大多都非常新鲜有趣,许多风俗传说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故事讲完,便要冷静下来剖析人性,感悟生活甚至批判现实,让读者反思。有些故事在《海盗奇谭》这本中也有收录。

  比如,趴在船舷上的不是美丽动人美人鱼,而是顶着肉墩墩脑袋的“海和尚“。这一篇给我印象最深。它们虽为海怪却并不伤害人类,能把渔船掀翻。但海和尚非常害羞最怕被人笑光头,人们便抓住如此弱点,以口舌为利剑攻击它们保全船只。故事听起来似乎有些好笑,盛文强却对这种海里的弱势群体顿生怜悯之心,因为它们一旦在人类面前出现,便会面对直戳痛处的苦楚和伤害,只能深藏大海深处永不露面。

  关于他们销声匿迹原因又是另一个传说。海和尚被海盗们捕捉虐待,将其穿透力极强的嘶鸣用以威慑来往船只。读到这一部分我的鸡皮疙瘩起了一身脑海里呈现出海和尚们死后被弃尸海滩的场景,它们曾经光秃秃的头顶长披着茂密的雪白的头发,极其悲凉。在这里,作者的一段话瞬间直击我的心底

时间的怪兽拔地而起,从众人肩膀中间腾跃而去,影影绰绰的,俨然是海和尚的光头形象。它飞过了人群,不少人的两鬓因此而平添了不少白发,你知道,这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我真的很佩服盛文强的语言功底。他总能把一件事物形容地特别妥帖形象,在字里行间给人无限遐想。再如:

潮底有一只看不见的巨手,不知疲倦地抚平滩涂的创口。海潮来去之际,顺便带走了一切记忆......岛屿的边缘是海水与星空、云雾的混合物,近乎黏稠的流质,将岛屿围绕。岛屿就如混沌之中的硬核,支撑起他的肉身。

  小时候,出生于内陆的我对大海对岛屿的印象全部来自于电视和故事,就是长大后的旅行,也从未了解过这些与内陆生活完全不同氛围环境是如何产生的。全然未曾想过自己竟会嫁到沿海地区,这里与我从小到大的生活氛围完全不同。他们信奉妈祖,信奉各种神明。我在这里居住了三年,却还时不时对海边的风俗和文化感到困惑

  盛文强的文字不虽能说帮助我解答许多困惑吧,但读了他的文字以后,我对另一种生活更理解了,他帮读者说出了许多自己无法描述的感觉和心情,让我离岛屿离大海近了一步。

  《岛屿之书》读后感(五):推开岛屿的门

  岛屿对我来说是个神秘的世界,因为生长在内陆,对大海和岛屿有无尽的向往。

  幸而盛文强老师的《岛屿之书》为我打开了亲近岛屿的门,为我详细展现了在岛屿之上的真实生活。

  这本书详细的记录了老师自己经历的事情,他当时的感觉和离开后再回观事件或场景的感觉。

  这本书我看的很慢,因为如果跳跃过去好像就不知道讲的什么了。

  因为他使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将现实与过往还有对于现实和过往的不同感觉,信手拈来随意穿插,织就成一副岛屿的前世今生图。

  我和岛屿仅有两次的接触,一是厦门鼓浪屿,一是烟台。

  这样观光性质的游走,无法满足我对岛屿的渴望。

  看这本《岛屿之书》时,我仿佛就变成了作者本人,是我在那样美丽与危险并存的世界里生活着。

  我甚至都怀疑:是不是有一世我真的生活在岛屿,如不然,我为什么觉得那些生活都这样熟悉

  那一季季温暖海风,那一个个过往的先人,那一幅幅敲击心灵的渔民画,还有晾晒鱼虾的场面,甚至是取暖的贝粉煤球......

  似乎就在我的某段记忆里,只是这些文字重新唤醒了它们!

  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和先生探讨:是什么样的境遇让第一个人选择岛屿生活?是怎样坚强的人选择这样的生活?

  从人类之初开始的部落文明都是选择水草肥美的平原生活。那么,第一个在岛屿生活的人一定是受到了生存的威胁

  这样和先生聊着,禁不住从内心生出对那些勇敢者的无限敬仰!

  生存,始终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大问题。我们的祖先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才将生命传承下来?

  而活着,好好地活着,就是他们最殷切的期望

  人们总是善于从各种环境里找到活下去的方法,并不断地改进,因为我们都有顽强生命力

  即使是从最简单的生活里,甚至是苦难的生活里,也不断地寻求美,寻求希望,总是想方设法的给最平凡的生活增添色彩。

  比如饮食---------鱼汤、蛤蜊饼、小零食鱿鱼干......

  这本书里还有海怪------我儿子最喜欢的部分。而我看着有些害怕。

  我喜欢那个夜叉,可以带来好运的夜叉。

  我不喜欢那个飞头蛮,读起来有些血腥和恐怖的飞头蛮。

  这一章我看了好久,又恐惧又好奇。那样真实地描写让我自动脑补画面,才知道想象力非凡还挺是负担的。

  在书里,我读到盛文强老师很多小时候的故事,常常让我忽略他已经不是少年时了。

  我也很好奇,是什么让这些记忆犹新如昨日?为何我的少年故事都藏匿不见?

  小时候的所见所闻,真的会在某一天如画卷一样清晰吗?甚至还带着青涩的味道?

  记得蒋勋先生说过:最好的写作就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笔触呈现生活。(大概意思)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暗暗的问自己:如果,我要想呈现我小时候的生活,我该如何描述?和盛先生的差距还是很大,我如何着手学习呢?

  这本书最近我一直放在床头,这不是一本可以一气读完的书,是需要细细读的书。

  当我内心对岛屿的渴望再次升腾,当我按耐不住灵魂里的某种想念。

  我就会打开这本书,如同自己登上岛屿,推开故居的门......

  斜斜的坐在沙滩上看海浪的涟漪,一圈圈来了又走。

  《岛屿之书》读后感(六):夜晚的半岛

  “在岛屿的日子里,他时常想——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岛屿的原初形态?是地火奔涌带来的绛红岩浆,是河流入海对垒起的白沙,是死去的贝类的尸骸,还是搁浅的船只碎片?”他仿佛目睹了一个岛屿的形成,也仿佛在回忆中找寻记忆中的岛屿。

  作为一个陆地的平原地区的孩子,不要说山脉不曾见过,就连大海最初也是在电视和书上才知道有这个广阔无垠的海岸线,小支的河流,池塘在我们多少是有的。

  作为海岛上的人,依赖海洋赋予的一切生存,大海就是岛上人源源不断的财富的保障。在海岛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海域附近吃的最多,见得最多的就是海产一类的海鲜,对于一个爱吃虾与螃蟹的人来说,生活在这里是很不错的选择。我们这里买到的海鲜都是冷冻的,有生命力的也是那种池塘养大的,味道可想而知。

  一本贯穿始终告诉我们岛屿故事的书籍,关于岛屿上一些神话的传说,船只上的画像的来源,祈祷保护渔民出海安全归来,关于船身雕刻的图文的由来,以及起到什么作用也有很实用的讲解。

  孤独的大海上陪伴渔夫最长久的就是广阔无垠的大海以及拂面而来的海风,鱼绳结也是每个岛屿渔民必备的一种利器,捉到的鱼、虾、蟹就需要这些绳索结来捆绑,使其不脱离就需要不同的结扣。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绳结慢慢的失传,就像之前的剪纸艺术之类的。(详见125页)

  海岛上有许多不知名的植物,都是各自的典故,源自哪里,起因又是哪般都不得而知,只能在老一辈那里听闻得知一二。很多经常看见的植物大多都不知其名,是否有毒,是否救人一命都是知一二的。

  书中介绍的很多海产的段落,在介绍的同时也告知你吃它的方法,大部分贝壳类的带回去以后都是要喂养几日方可食用,如不然壳内的沙土很难吐干净,吃起来难免咯牙。

  就像作者说的早年间的半岛静的出奇,听见最多就是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有很多关于作者小时候发生的事情,也有长大以后再回到半岛路过之前经历过的回忆,也有老一辈人告诉他的故事,也通过作者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了关于半岛的故事,了解了岛内人为什么有些一定要留守岛上的故事。

  不管你是岛内人,还是岛外的内陆人,最后都会和搁浅的鲸一样,挣扎着要回到最初来的那个地方,挣扎中慢慢的消耗着生命,欢快的来到,沉恸的离开。

  内陆的夜晚不知和半岛的夜晚是不是一样,半岛的夜晚的星空应该比陆地上的星空更要夺目吧!

  《岛屿之书》读后感(七):岛屿,岛屿

  岛屿,用地理理解是的话就是:散布在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称为群岛。

  其实这样来看的话中国也是一个有着群岛的国家,像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就拿前段时间热极一时的海南问题来讲,海南就是我们的,想抢没门。南海的主权归我,这不容置疑。我们可以和平共处,寻求合作支点,求同存异,但是你别想来抢我们的宝贵资源,倘若你来夺取,不想要和平的话,那我们也不是没有办法。

  我的家乡离海不远,靠近渤海湾,不能说四周环河吧,至少也是两面环河。作者说“在岛屿里,水比光更古老。”“水比光更古老”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我不喜欢光,却酷爱水,我觉得这水才是我的母亲,似乎比太阳照在身上更加柔和些,更加舒服些。对于水更是有着浓浓的爱意。

  我们这里最初以打鱼为生,渔业发达,海鲜美味,“对虾”更是一大特色。甚至,附近的很多地方都来我们这里买海鲜,好吃又美味,不掺杂泥质。说到捕鱼,我又想起了自家从小就要织网,补网的爷爷,说实话啊,我这个人对于捕鱼不感兴趣,但是我爱坐渔船。爷爷恰好有一个很大的渔船,有两层的那种,二层可以站着看海景,一层则可以看见很多美味的海鲜,还有棒面饽饽,好吃又美味,超赞的说。当游客都走了的时候,我还可以去驾驶舱玩会,转着船砣,仿佛自己就是船长,可以就驾船去远方冒险。

  这里最不好的一点就是,这里的土不适合种蔬菜,土地含盐量太高也就是那种所谓的盐碱地,几乎寸草不生唯一有的就是一种叫做黄西菜的野菜,而且不认识的就会把碱蒿子当成黄西菜,吃了似乎没有太大坏处,但是谁也不知道对人身体如何啊!

  岛屿,很酷的一个地方,它不与世隔绝却又被海洋隔离,充满爱意却又满心暖暖。很少有人热衷于岛屿,就像书中所写,很多的岛屿在地图上都很简单画着。可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它原本的美好。

  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希望我们可以发现岛屿的美好,所以才写了关于岛屿的书,让我们一起爱护岛屿。

  岛屿,说普通但是并不普通,说神秘也不神秘,它是我们心里的温存。

  《岛屿之书》读后感(八):《岛屿之书》自序

  十年之前,我的写作已和岛屿有关。我出生在胶州湾内的一个半岛,后来又往来于东南沿海若干杳不可及的无名海岛之间,深入到不为人知的所在。岛屿的弹丸之地,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文本生发方式,岛屿也曾内化为我自身性格的一部分,这使我走向内陆后出现各种不适,也可看作是我在世俗中所历的种种失败的根源。本不当萦于心,然则其裹挟的光阴已然蹉跎,无可挽回。至为沉痛者,莫过于此。

  值得欣慰的是,来自异国的同龄人朱迪斯•莎兰斯基(Judith Schalansky)在地理学的视域内发现了岛屿的矫然不群。作为狂热的岛屿爱好者,她为岛屿找回了尊严。她曾在地图的空白处写道:“不少岛屿都远离大陆,远到根本无法绘入国家的行政区划图。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被略去不提,只是偶尔,它们才会在绘图学的某张短腿小桌子上得到一席之地,它们被框进一个小框,蜷缩在整张地图的角落处,有自己单独的比例尺,可就是没有具体的位置信息。”

  地图的绘制者们致力于定向,勾画出岛屿的边界,却发现这一切是徒劳,因为岛屿的形状时刻都在变幻——海潮上涨,礁石崩落,大船搁浅,这些不确定因素,都足以使岸线变动不居,岛屿的形状因此改变。一只在海岸觅食的海鸟,其长喙也可啄破脆弱不堪的岛屿边界,令地图绘制者的劳作毁于一旦。

  岛屿是难以圈定的,其空间虽显逼仄,却可成为文学的样本。世事的乖谬无常极易被广袤的内陆所稀释,而在岛屿地僻而小,一切情节得以无限放大,无处藏身。在岛屿,世界扑面而来,避之不及,岛屿成为纷繁世事的镜像。与此同时,岛屿也是个体精神的冒险之地——在微缩的世界里,有人谋划着疯狂的海外之行,传奇的履历,源自血液里的躁动。也有人默不作声地藏匿,内心深处却满怀着逃离尘世的喜悦。

  岛屿难以被规驯。岛屿日夜悬浮在深渊之上,却不沉没。岛屿令人沉湎的理由,无外乎此。对这些岛屿的魔幻式重构也非止一日,将不同的岛屿轮廓图层层叠加,做平面投影,得到的却是乱麻一般的黑漆漆的线团,这形状似乎更接近岛屿的本质——它们从来都不中规矩,不入绳墨,就像海面的波浪一样,不停地运动,不住地闪烁光芒。

  许多年后,我将所历的岛屿一一比照,随着对岛屿的截面观察的深入,自我认知也无限剖分,沉恸的寻找与追问。

  犹记得十年前的夜晚,归航的船上。岛屿上连绵的山峰已经出现在海平面上,那些交接的抛物线带来了无可挽救的挫败感,颇令人沮丧。我们在船上都沉默了,没有人说话。黑压压的海面,是几千米的深渊,时间在船舷之外凝滞。当此之境,便可瞬间证得此身之虚妄,于大梦中惊醒。

  写下这些,是为序。

  盛文强

  2016年5月于青岛

  《岛屿之书》读后感(九):世界扑面而来的时候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循着歌声,在尾音减弱的地方,再也没有海浪汹涌的波涛,一切终究归于平静。

  似乎并没有美人鱼的歌唱,只有波澜不惊的海面,如同涨潮般面无表情的人生。

  水底色波涛暗涌,留下或深或浅的浪潮,并未就此远去。

  追逐着奔跑着,潮打着潮浪打着浪,最后沉寂栖息在美丽的岛屿。

  这是岸边的孤岛,在记忆怀旧的岁月里闪闪发光。

  如同疏密不一的年轮是树的印记一般,礁石上深浅不一的纹理就是海的回忆。

  依旧是短篇的,自成一体的独立的小故事,拿起来就能看的,没有障碍。

  很碎片化的阅读,最终更能把独立的个体串成完整的体系的故事。

  也许我们都会好奇岛屿的形成,疑惑为何广袤的海面会有这样一处与世隔绝的存在。

  那么宁静,那么遥远,我们内心深处的忧虑,停留在这片岛屿。

  最早的渔民带着探索走上了海岸,在岛上割去及膝的杂草,接受了海岛给予他们新的身份。

  在涨潮的时候爬上房顶,每晚在海浪的拍打声中入睡,小孩子从小就熟稔的水性。

  他们用长枪或者渔网捕鱼,用铁铲和铁桶挖蛤蜊,美好的收成堆成贝壳的山丘。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人,就像有人的地方才叫江湖。

  传奇的海盗的故事粉墨登场,十几年前的恩恩怨怨又浮出水面。

  我们在后人的嘴里听到美丽的故事,惊心动魄的回忆,还有跌宕起伏的生活。

  多少陈年旧事前尘往事,终于都能融化在漫无边际的海里。

  命运的错综复杂爱恨交织又是超出想象,海上的波澜激发更加壮阔的人生。

  鬼斧天工的石匠,浮在波浪中的星星石,深不见底的梦境。

  波澜壮阔的海面上,漂浮着岁月的珍珠,沉潜在海里,会有美丽的夜景。

  六月到九月,繁忙的渔民的季节,伴随着任性的雨,极好的收成。

  我生活在这忙碌伴随着悠闲的小岛,耳边环绕着惊扰了我的美梦的渔船的马达声。

  爬山,看树,在老宅度过的快乐时光,和各种蟹玩耍。

  时光是海,记忆是海,我们前进的道路,依然是海。

  我们羡慕海的故事,也探索着岛屿的安静,因为我们愿意去相信。

  海的尽头,岛屿的另一边,一定有新的起伏,这种无畏,才是人生。

  《岛屿之书》读后感(十):写作是海上风暴的风眼

  我们很难明确一座岛屿的属性。岛屿游离在海洋与陆地之间,潮水的起落可以随意改变岛屿的边界,所以岛屿总是难以捉摸。这样的性格显然无法纳入农耕文明的稳定秩序之中。岛屿的存在方式总是让内陆的人们感到困惑。

  海洋文化研究者盛文强的跨文体新作《岛屿之书》近日问世,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遥远的“半岛”图景——这个源于盛文强家乡胶东半岛的地方,是东夷海洋文化的孑遗与集合。在盛文强眼中,岛屿作为散落在漫长海岸线上的弹丸之地,空间虽小,却足可成为文学的样本,成为作者纷繁世事的镜像。岛屿上有居民,有鱼虾,有渔船,有绳结,自成体系,便渐与外界不同,这本是进化之必然,却因其偏远,往往被中原视为异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处于边缘的群落与远在方外的海岛拥有相似的命运。当这种命运为作者所洞悉,在潮水拍打海岸的声响中,在月亮对着流动的波纹洒下千万年时光的某时某刻,他通过岛屿,看到了自身。

  应该说,岛屿的自然属性落入作者眼中,就已经化为某种精神背景。经特意选择的情景和故事、个人印记明显的语调以及与个体经历密切相关的内核,他将岛屿呈现在纸上,让这个自成体系的地理空间为世人所知。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岛屿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发生变化,正如潮水不断拍打岛屿的边界。当岛屿属于自然之时,它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将其引上纸面,每个字背后都有深蓝的海水荡漾。海水之中生活着色泽斑驳的鱼群,养育着姓氏各异的祖先,经过无数代,才有了我们。在书中,每个事物背后都是海洋的烙印,它们集结起来,构成《岛屿之书》 ,这是与陆地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陌生而新鲜的古老生活。你会讶异于人还可以这样活着,然后暗自心惊,窥探到长久以来所受的种种遮蔽,陷入长久的沉默。

  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独立的精神个体往往默不作声,但没有人比作者的沉默更彻底。在书中,他很少情绪激动地诉说自己,也不曾愤懑自身经历或者翻检往事,他尽量避免暴露自身。这其中的最微妙之处就在于,他既要把握岛屿自身的特色,将岛上的鱼、船、草木、风俗写得真实具体且各有风味,又要将自身情感与人生体验融入所写事物之中,一以贯之而不着痕迹。读者分不清这是小说还是散文,二者都有,但又都不像。如字里行间分明有作者的影子,但却无法瞄准捕获。在不断探索文本可能性的同时,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本,而这,正是此书耐读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在前作《海怪简史》 《渔具列传》中,盛文强就已经将自身归属于海洋。一直与海洋打交道,使他养成“海洋性格” 。他以近乎偏激的姿态前行,清醒而又沉痛。写作是海上风暴的风眼,扎实沉稳的笔锋却裹挟着个体精神,在空寂中喷薄着风暴的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