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胜命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战胜命运读后感10篇

2018-04-06 20: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胜命运读后感10篇

  《战胜命运》是一本由林毅夫 / [喀麦隆] 塞勒斯汀·孟加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胜命运》读后感(一):幸福的生活

  在三个月的共同工作中,两名西共体(西非经济发展共同体)的合作伙伴和我们认真交流发现的诸多问题作为一名中国人,耳濡目染三十余年来中国腾飞发展的经历,再结合非洲目前的现状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很多的发展方式。我们也每每会结合一些事,来提出我们的一些发展思路,但西共体的伙伴们总是摇摇头

  ——中国的发展真的是太快了!中国人真的是太勤劳了!

  ——你们也很好啊!发展机会也很多呀!

  ——不行!非洲人太懒了!你们在拼命工作,我们在睡大觉!

  这是一段实际发生对话,但我并不是想说非洲人怎样的懒惰前途

  虽然,当今世界越来越扁平化,但是信息时代发达,更凸显了两级分化的差距。中国已经由原来的拼命往上爬,变成了不时地要俯下身拽一拽下面的小兄弟。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看来,落后地区隐含着无限的发展机遇。是否能发展?怎么去发展?这些很值得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去认真探讨。

  本书的作者就是两位在发展中国家成长起来的经济学家。

  林毅夫先生,中国人很熟悉。他也是中国大陆较少的在世界领域认可的经济学者,他对中国的经济决策,尤其对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对中国当前经济现象研究,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

  塞勒斯汀•孟加,原籍喀麦隆,是非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巴黎第一大学、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成长背景也使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此次两位学者联合一起,结合本国虽同属发展中国家,但却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特点,对尚处贫穷落后的国度,开出了一份对症下药的处方。

  欢快孩子

  《战胜命运》读后感(二):战胜自己

  全世界有很多个国家,但是总有的国家贫穷而有的富裕,究竟是什么划分了其间的界线,这条界线到底能不能被跨越,这就是本书的主旨。其实平穷与富有就像是所有对立面一样永远都是共同存在的,然而很多人认为命运如此,也许生来就决定一生,其实本书要说的,就是平穷不是宿命,发展也无需前提。经济增长与转型到底有没有可能在贫穷的地域中发生呢,答案是有的,想要繁荣的经济,其实眼前就可以着手去创造财富

  一提到贫穷的国家,想必人们都会想到非洲,其实最根本原因就是当地的环境似的他们贫穷。但是在这些地方,也不全是贫穷,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有钱人也还是有很多的。但为什么总体经济上不去,其实还是人们的观念不对,他们生活在贫苦中日子久了,得不到良好教养富人也不愿意去帮助穷人,这样一来就没办法实现整体水平的发展。书中提出了很多有用观点,运用这些观点是可以改变以往那些固有的经济模式的,虽然不会百分之百成功,但是是值得尝试的。

  其实任何发展的前提都是要有上升空间,越穷的地方,他们的上升空间也就越大,其实想要实现经济发展也是相对而言更简单的。书中两位专家对于这一问题提出了专业看法,尤其对于已经实现这种经济发展的国家进行了深入了解,实现了一种预测。按照每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基点来看,要想实现经济增长,关注点都是不同的。现在有很多发展中国家确实是在走上坡路,但是路不一定完全对,如果用对了力,很可能把这种脱离穷苦转化为步入繁荣之路。

  在书中,作者打破了许多传统观念,运用了独特思维致力解决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像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些并不始终决定着经济发展。也许对于有些国家这些方法适用,但是对于那些较落后国家并不适用。而书中不仅给出了具体数据,也提出了根本的解决方法。关键还是在于选择竞争潜力产业,不要总是冒险去做一切难以实现的事,总之就是务实

  也许经济学对于普通人群众距离较远,但是有时为了国家的繁荣,就是要从个体入手,一个的力量也十分强大,所以说这本书很实用,值得每个人阅读

  《战胜命运》读后感(三):“除了恐惧自身,我们无所畏惧”——林毅夫眼中的奇迹经济学

  

“除了恐惧自身,我们无所畏惧”

——林毅夫眼中的奇迹经济学

  文/斯索以

  理想社会形态,应该是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繁荣共振的局面,历史上那些伟大思想家、政治家从未停止过对于这样一种社会的描述、呼吁,乃至文字性搭建,甚至以流血的革命来博取。但在人类历史上,鲜有接近如此完美的发展时期,有人干脆将其称之为“空想”或“乌托邦”。

  但一个宏大文明的序幕,往往是由某一领域的繁荣开启的,比如说经济。在许多堪称“伟大”的时代,我们总能够看到经济强势影子,一个国家对繁盛经济的渴求更是从未停止过。人们关于经济的渴望与生存紧密联系,进而诉诸于国运兴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著名论断便根源于对经济规律深刻认知把握。但在一般规律之外,总有特殊性存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非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塞勒斯汀·孟加在《战胜命运》一书中所探讨的,便是存在于一般经济规律之外的“奇迹”经济学现象,以实际案例揭示了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事实:经济发展总是出现在成功发展的先决条件缺失或次优的情况下。所谓“奇迹”,在书中的深层含义可以理解为:基于严峻的生存、发展需求,借助特定的经济策略、采取特殊的经济手段,让特别的经济思维发挥作用,帮助某些区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陷阱走向持续发展甚至是繁荣之路。

  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如何成为丰饶的绿色家园?为什么说甘肃定远成也“土豆”、败也“土豆”?内陆小国马里是怎样成功让芒果“远渡重洋”的?书的开篇讲述了三个有悖于一般经济现象的案例,分别对以上三个问题作出了回应。三个案例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了经济发展的非常规现象,它们“发生在不同国家的体制环境下,都是出现在最不可能发生的地方”,这些故事以“奇迹”般的方式打开了本书的叙事图景,展示了经济学领域中那些神秘的“令沧海变桑田的艺术”。

  书中所要倡导的是一种新的经济思维,因此对传统经济理论与诊断方法提出了挑战。林毅夫指出,过分依赖优厚的经济发展先决条件(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制度金融保障等)并不利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依靠推行商业环境的普遍和整体改善来实现持续增长和就业创造,对他们来说是无效的,政府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利用体制变革撬动各方利益链,以及探索在发展中建立、完善和创新机制,或许会带来更为显性的成效。在分析传统经济发展思维弊端的基础上,书中以过半篇幅列举了实现高增长的具体措施,强调以加大对本国具有潜在优势产业的促进力度,利用有限资源和实施能力进行战略布局,营造一个可以实现包容性的高增长商业环境。诚如书中所言,“要问制胜战略的主要成分配方是什么,那就是选择具有竞争潜力的产业,致力于推进破坏性最小且回报最高的改革”。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这注定是一条俭省、务实与创新之路。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林毅夫认为,很关键的一环在于政府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刺激在经济上具有自生产能力的产业和行业的出现”,因为它们符合新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能够吸引大部分有限的人力、行政财政资源,最终成为推动产业、技术和制度升级的催化剂。但需要注意的是,“合适的发展战略不应着眼于所有可能的行业或需要的改革,而应将重点放在那些蓬勃发展的、创造就业机会的并能启动共同繁荣的良性循环的产业”。为此,书中以“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GIFF)倡导的六步策略为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步骤一:确定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

  ◆步骤二:消除现有企业的相关约束

  ◆步骤三:寻求外商直接投资或促进新企业孵化项目

  ◆步骤四:对私人部门的自我发现进行推广。

  ◆步骤五:将经济特区和出口加工区转变为产业集群。

  ◆步骤六:提供有限的补贴以弥补外部性。

  GIFF的主要依据来自对经济发展和持续增长是由产业及技术革新所导致的这一事实的观察,强调政府部门应有必要有选择地进行干预,并充分利用财政和人力资源,引导私人投资进入具有显性或潜在比较优势的行业或部门。因此,这一过程需要公共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GIFF的六步策略既提供方法,也提供路径,为基础设施不足、商业环境欠佳的发展中国家,拟定了一个启动动态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进程的“脱贫”框架和“致富”路线图——即使在面临全球化挑战时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的今天,依然可以找到有效突围、创造奇迹的路径!“除了恐惧自身,我们无所畏惧!”面对这场充满外部压力,却依然以内生性力量为前提的变革,书中对此充满了信心

  既然是奇迹,就不是建立在最大可能性的基础上,而是在较小的可能性上最大限度地开垦,种出一朵花来。它的出现,犹如茫茫大漠中闪现一湾月牙泉,突破我们对一般规律的认知,根深蒂固生长在那里。但奇迹出现的关键,并不是机会主义。“立足当下”“务实主义”,是书中给出的两个重要关键词,也是作者善意提醒。我们看到,这些有悖于常理的经济奇迹,有的因政策、政府力量的主导,推动了特定经济形态的繁荣;有的因承受生存现状、利益链条的压迫,不得不做出选择……奇迹的背后不是天马行空式的试错,只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撬动了利益的核心,真正的变革才能发生。奇迹的出现也并非是抛开必然性现实条件,而是勇于摆脱常规意义的桎梏,其过程犹如从广袤的干旱中掘出一口井来,从而不断创造新的生长条件,实现新经济生命延续。如此循环往复,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赋能、促成持续发展的过程。也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所谓的“命运”,不是头顶上据说由发达国家撑起的那片天,而是脚下乃至心中一直拘囿自己的那块地。

  2017.6.12于北京·既往居

  ■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文章署名。

  豆瓣地址:https://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reviews

  《战胜命运》读后感(四):《战胜命运》--经济上那些发展中国家最想了解的问题 PS:已授权发布。

  人们常常将不可抗的人生境遇称作命运。而当一个国家,尤其是二战之后迫切寻求发展的国家,面对地理位置思想观念、现有的些少基础建设等种种被“命运”不由分说地推到眼前又明显不可能对此感到满意现状,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挑战,最迫切地想要进行了解的,自然是如何改变甚至战胜这所谓命运的安排

  经济学至此脱颖而出--这号称不求精确、只求让更多人都满意的学科,成为了和平时期人们试图在生活中谋求更多公平发展机会的“试金石”。然而,面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衰落、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首屈一指的经济体的高速发展、非洲诸多国家采用专家制定的发展法案却时时举步维艰······遑论各自还有政体、民族人口、资源等诸多方面差异,更多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却是无所适从,难以对自身国情和未来国际形势的走向做出较为精准的预测和把握,从而制定出更适合自身的发展计划

  本书从导论即以多个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特例,点明部分国家或地区战胜“先天不足”的命运,实现经济的增长并非不可能;随后,在第一章至第三章中,分别从基础建设、政治制度与金融制度、政策清单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常见的问题和误解做出了简明到位的分析,并点出了一个经典疑问--如不在上述方面向发达国家学习有所改变,便是故步自封,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向,而一旦已经被判定为落后的情况下,怎样的“赶超”步伐才能保证所做的调整适度的呢?第四章至第六章则如同一组利落的训练计划,从发展中国家想改变经济命运的失败缘由到成功秘诀的分析,从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秉持的务实态度融汇成公认的发展原则,讲到更为实际的“行动指南”般的切实建议,远比一般经济学图书自我包装得如武功秘籍般“只讲理论、由你去悟”好懂得多;第七章和结语则分别从全球化整体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从最基本做起就能立竿见影地得到部分成果,讲到立足当下后应何去何从,对发展中国家不啻为一针“强心剂”。

  本书讲述的看似是与日常生活有着一定距离的经济学,举例却多数贴近生活,语言风格也较为简洁平易,最为难得的是,举凡使用专业术语之处都会有恰到好处的阐释或注释。本书作者之一林毅夫,是我国鼎鼎大名的经济学家,也是享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在本书中针对发展中国家在改变命运的进程中所要面对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他既有专业上的优势,也有亲身经历和学业上的一脉传承,可谓知之甚深。另一位作者塞勒斯汀·孟加作为非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对人们一向难以触及的非洲发展中国家实例,也不乏精辟的分析和论述。而二位的身份之于第一章至第三章中的疑问,本身便是一重隐晦而坚定的回答:从亲身经历中产生的论证,总会比许多仅仅从自身优越感出发的西方经济学家“照贴抓药”似的提出的方案,更契合发展中国家在逆境中仍不屈地抗争“命运”的努力吧。

PS:已授权发布。

  《战胜命运》读后感(五):3星|林毅夫《战胜命运》:事实证明华盛顿共识是错误的,GIFF是穷国发展正道。

  本书是林毅夫与喀麦隆一位经济学家合著。基本的观点是:事实证明华盛顿共识是错误的,GIFF是穷国发展正道。GIFF的主要思想是政府找到对标国家,强力推行产业政策。

  作为一个经济学外行,读后感觉关于华盛顿共识的错误的推理过程是比较严密的,但是作者推崇的指引穷国致福的明灯GIFF,没有实际应用的案例,这应该是GIFF比较大的一个缺陷。

  全书有一些经济学的公式,相对来说可读性稍差。

  近期林毅夫给吉林开的振兴经济的药方,基本跟书中的思路一致。

  总体评价3星。

  以下是书中一些信息的摘抄:

  1:简而言之,本书从经济史、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中得到结论,经济发展总是出现在成功发展的先决条件缺失或次优的情况下,而这一事实常被忽略。p7

  2: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可以并行发展,相助互济。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在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之后,才开启它的经济发展进程——18世纪末的英国绝对不是,19世纪初的美国当然也不是,而在20世纪末只有一个非常小的高速公路网络的中国,自然就更不是这样情况了。p27。

  3:但是,如果说挪威拥有与玻利维亚、布隆迪和缅甸相似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他们就会有一样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吗?答案显而易见。p32。

  4:她说,她的埃塞俄比亚员工就像世界上所有的工人一样,只要规则和激励机制到位,明确他们的责任,保障他们的权利,就都是很敬业的。她在两年内创立了一个拥有3500名员工的工厂,富有竞争力地将女士时装鞋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市场。只要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当地工人的生产率就达到了他们中国同行的80%。p44

  5:以美国为例,很多游说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公开和隐蔽的交易,在世界其他地方大都被视为腐败,p53。

  6:“华盛顿共识”将政策的钟摆指向市场原教旨主义,通过痴迷地关注政府失败而忽略结构问题,他们认为自由市场将自动地创建自发势力来纠正国家之间的结构差异。然而从外部性和协调角度看,市场失败是结构变迁的必然。p87。

  7:减贫致富,攀登繁荣之梯谈何容易:从1950年到2008年(大萧条之前),全世界只有28个经济体,成功地将他们与美国的差距缩小了10%以上,在这28个经济体中,只有12个是非欧洲和非石油出口国。P88。

  8:遗憾的是,这些通常由IMF编撰,目前仍然主要基于“华盛顿共识”框架的政策处方——即使得到了扩展——也几乎没能在发展中国家取得预期的经济成果。P107

  9:一个简单的跨国回归表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增长表现最重要的条件是该国的资源密集度。商业环境及其改善对增长表现并不具有一致的显著作用,某种迹象甚至表明,他们的影响可能是刚好相反的。这些结果使修正主义者用最近的非洲经济增长为“华盛顿共识”加分的企图完全失败了。P127

  10:增长模型及其战略经常会遗忘一些令人惊奇的典型事实,就像所有其他的高收入国家一样,卡塔尔、卢森堡和新加坡这些国家曾经的禀赋结构,与如今的马拉维、刚果民主共和国和中非共和国是大致相当的。P130

  11:与1957年的加纳,2012年的坦桑尼亚,乃至2014年的赤道新几内亚相比,1978年的中国在已74岁高龄的邓小平开始执政时,也是一个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的国家。然而,中国成功地开启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并将这样的增长保持了数十年之久。P165

  12:这样令人失望的例子发生在许多国家,比如突尼斯,这个国家有着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并没有带来持续的增长和就业创造的利好,这说明教育是结构变迁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P184

  13:事实上,正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报告》(UNIDO,2009)所指出的,只有在土地或自然资源极端丰富的情况下,国家才能不经过工业化就取得发展的成功。P185

  14:事实上如果不经过工业化进程,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从低收入上升到中等收入的状态,在持续增长的加速过程中,工业化进程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他最终将经济从“贫困”转为“富强”。P191

  15:国民收入和经济成熟度(“经济复杂度”)往往相继提升,而制造业经济复杂度和经济繁荣之间的关联是高度可预测的,相比其他主要指标,经济复杂度可以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收入差异给出更好的诠释。P195

  16:正好相反的是,在那些失败的国家,政策制定者似乎并没有领会棉花糖实验的含义,他们推出一套与高收入的工业国家同样先进的产业模式,匆匆忙忙地想要实现伟大的成就,并获得及时的经济满足,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P201

  17:除非有人认为贫穷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大都是残暴的精神病患者,他们希望自己的国家失败,喜欢看到人们挣扎在高失业率贫困和社会矛盾之中,否则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失败主要是知识水平不足和政策失误的结果。P211

  18:经济史表明,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试图在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中起主导作用,但一般都失败了。例如,苏联、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都因为低效率的公共投资和误导性的政策干预,而留下了许多大而无当的“白象企业”。P219

  19:他建议低收入国家应当选择特定国家的可贸易部门作为目标产业,这些国家应具有强劲的增长,与本国有类似的禀赋结构,人均GDP是本国的100%-300%,或者在20年前与本国有相同的人均GDP水平。P220

  20:总之可以说今天任何发展中国家,即使基础设施不足,商业环境欠佳,也都可以启动动态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进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管其目前的条件如何,都可以创造经济奇迹。P259

  21:短短20年内,桥头镇转变为一个制造业中心,数百家家族经营的新企业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甚至将一些经营了长达几个世纪的知名欧洲纽扣生产企业都逐出了市场。P293

  22:作为最大的几个同类主要产业集群之一,马来西亚槟城电器电子产业集群,同样不是产生于随即理论,而是诞生于睿智、激进的政府决策,他是另一个“人造集群”的成功案例。P294

  23:实际上,大多数试图复制经济特区战略的国家,并未获得他们预期的收益。目前全球存在大约4500个这样的特区,但只有少数得到了预期的结果。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建立运营经济特区的收益成本比率一直令人失望。P299

  24:访问过世界上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之后,香农模式以及新加坡模式成为仅有的两个中国决定效仿的经济特区。P300

  25:另外一个常常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区项目失败的一阶战略性错误是其推进者(政府或私人部门参与者)没能在这些优秀园区和其他国内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商业连接。P30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战胜命运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