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学的意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文学的意义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6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学的意义的读后感10篇

  《文学意义》是一本由扈永进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04页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一):“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境界的“文学的意义”

  01

  当我拿起“国民教育通识读本•文学卷”《文学的意义》时,正值“上海幼升小入学考试”进行时;一时间网络上一派家长无奈焦虑更有甚者,上海民办阳浦小学和青浦世界外国学校“幼升小”面谈现场,学校为父母准备的“难度较大的智商逻辑问卷测试”更是让家长大叹“愧对列祖列宗”。

  网络热议之后,媒体不无忧虑的总结

  “中国教育大地上围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比拼。从课外补习到艺术特长,从天价学区房到高考备战:“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响彻云霄……”

  我自己也是一名五岁孩子的母亲,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焦虑是感同身受的。我也曾盲目地跟风:一个星期口气为他读了几十本绘本;在小区遛娃时看到别的孩子“出口成章”,一激动也恨不得一天往他头脑中灌输十首唐诗……然而,三分钟的热度过后,除了能在偶然的遛娃时嘚瑟一下自己的孩子好像学会东西比其他孩子多,就没有更多的然后了。

  所以,一切回归到一个最本真的问题:这些鸡血满满的培训班,或者是所谓的“恃名而骄”的名校,到底能给我们的孩子们教会什么?我们的孩子,到底应该学些什么?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02

  有幸的是,正当我对上述三个问题满腹疑团的时候,我打开了这本“国民教育通识读本•文学卷”《文学的意义》。

  我习惯于在不同的“时间块”读不同类型的书:工间忙里偷闲,读散文小品文,就算被打断思维后还是会很快的再投入;周末假日有整块的闲暇时间可用来“啃”一些文学、哲学方面的大部头巨著;出门在外排队等候的“碎片化时间”就读一些“碎片化”信息吧。

  快速浏览了《文学的意义》的目录,得知本书汇编了22名中外学者对世界文学经典的透析解读,具体形式论文演讲稿、文学评论;我决定每天中午饭后读一篇。然而,读了一个“序言”后,就让我感觉心中沸腾不已,忍不住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了;甚至可以说,这不是惊鸿一瞥的浏览,而是正襟危坐的聆听22名作者们的教诲

  序言中对“通识阅读”、“通识教育”的定义及解读,可以说回答了我在上文中提出的问题---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广义地说,教育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哈佛大学规定全体学生必修的文学名著、西方思想制度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导论课以及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课程各一门……而良好的教育不是让人穷尽知识,而是让学习成为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成为他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应该教会我们的孩子们的,不应该只是给他灌输什么;而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学习的方法;知识,不是被动的被“教”给孩子们,而是应该让孩子们学会主动学习的方法。

  这套“国民教育通识读本”的选编意义就在于此。

  03

  回到我手头上的这本“文学卷”:本卷共收录了22位中外学者对22部中外文学经典的解读与评析。

  当然,这些评析,并不是一味地推介和吹捧,更有深邃思考

  《双典批判》的作者刘再复先生就在文章中直指“三国水浒是人心地狱”,终于让我儿时迷迷糊糊的“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疑问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推介的作品,除了阳春白雪的文学经典,如《红楼梦》、《追忆似水年华》、《荷马史诗》、《堂吉诃德》等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明珠,更将视野投向了大众阅读的领域----从常识的维度解构金古梁武侠世界的荒诞不羁;甚至还对安徒生童话的《丑小鸭》做出了自己的关照。

  所以我相信,这部丛书的编者有着真正的深沉的人文关怀。在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曾经看到不止一次“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的疑问;入选文章的作者问过,编者在“编后絮语”中也问过。可编者没有做出回答,而是以他身体力行的方式告诉了我们,我们的应该静下心来,细细的看一些文字高大上的世界名著也好,被成人世界以抛在一边的童话《丑小鸭》也罢;因为,不管都读懂还是没读懂,开始读,才是最重要的。

  04

  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屡屡觉得自己恍若又回到了暌违已久的大学课堂。22篇文章,就像22场讲座,在纷乱复杂生活中,为我打开了22扇门,唤醒我曾经的文学梦。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午, 小憩片刻后, 太阳穴隐隐的痛, 却轻松了许多, 百合有淡淡的清香, 在那些遥远的不知名小镇, 那些平常日子, 却代表着无限的人生

  在一个普通的夏日午后,我读完“门罗略大于整个宇宙”之后,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上述几行无意义的文字。

  而这些文字真的无意义吗?我想,无论何时当我在翻开自己的笔记本见到这几行文字,我都会想起自己曾经读过的爱丽丝•门罗的小说,更会想起苏更生对“只写普通人平凡故事”的门罗小说的解读。这就是好的阅读体验,我想;总能让我们在读后想到些什么,写下些什么。

  05

  语言方面,则有网络文章的诙谐轻松,也有正襟危坐论文的高深开阔;而相同的,则不仅仅教会读者要读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该怎么读:

  从本书的编辑范式可以得知“读些什么”:背景介绍过后是选入该书的正文,为每篇正文,编者都配备了“编后絮语”;之后就是推荐及拓展阅读,我想,“推荐阅读”中的书目对于一个想要读书、想要思考、想要保持理性中学生大学生,甚至是社会人来说,很足够:

  “不是要学生像博士研究生那样精通荷马、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某一个方面,让学生接触他们的作品,为的是借此机会让他们接触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的那些至关重要的思想。”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经精辟论述过参禅的三重境界,就是著名的----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在小学、中学语文课堂上,在语文课本上,囿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更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桎梏,我们只能浅显地学习一些中外名著的选段,最多也只在高中时学过通篇的欧•亨利的短篇;而凝结于这些中外文学名著之中沉甸甸的思想精华,及其中闪烁的理性光辉,也在无数次的对“中心思想”的提炼和对“划出重点句子”的过程中被消解直至所剩无几

  也许中小学语文课本的编者认为我们的知识储备不足以让我们体味名著的丰厚,所以,老师们只能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方式来向我们灌输“文学的意义”;记得我高三时有本参考书就叫“高考语文备考手册”,里面列出了几乎所有中外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而等到我们长大了,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与体悟,在“滚滚红尘中”翻了两翻后,如果我们还能静下心来拿起一本文学名著,我们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读出不一样的感觉,也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向莎翁致敬》,你能想到这样一个令人肃然起敬名称,原来是一本三流小言小说的名字吗?米兰•昆德拉及其《生命不可承受之轻》,都快变成文青凹造型道具了。

  而彻悟之后,“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认真从头读文学名著,我们还能读出“文学的意义”吗?

  我想,这也正是这本“通识教育”读本编者的初衷:让我们跟随这22名中外学者的脚步,通过他们的解读,做到“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汇成一句话就是---开始读书吧。我这个自诩为爱读书的“伪文艺青年”,看到《文学的意义》一书中列出的名著和推荐阅读的书单后,也只能惭愧地偷偷嘀咕一句:大部分都只是听过,而并没有读过……

  所以,开始读吧。就像《时间简史》的广告词说的那样----

  “读懂读不懂,都是收获。”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二):文学内在的价值

  声音人类表达方式,而文字则是表达的载体,文字构成了文学,构成了语言。携刻的字符传承于历史之中,反映了世界的真理、艺术,贯穿着哲学、文学及情感,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作家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理世界的作品,文学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使用的价值,其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看似无用却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文学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不仅是文字艺术的表达与小说故事,其内在的精神灵魂却是作者的经历感悟,作者用凝练的语言形成的文学艺术,包含了对世界的理解、对规则的理解,这是很难得的体验。而我们学习文学的意义,也在于此,如果仅仅是为了看小说,而追求文学,那么文学的意义将变得苍白空洞。追求真理的并不仅是哲学家文学家的追求体验价值,花样虽没有哲学家那么多,但殊途同归本质却是一样的,比起哲学更好理解。

  文学的意义是什么?与数理化不同,文学中有很多答案,有的意义在于记录这个时代,以各种形式向同时代,未来的人展示作家、文学家对生活的理解,他们赞美、批判、怨恨、希望。文学帮助人们理解这个时代,从而让他们看清时代的本质,更加渴望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如《悲惨世界》,冉阿让的遭遇到追求的感悟,无不表示那个旧世界的惨状,如《高老头》中最后巴尔扎克最后曾言,没有一个作家能把金银财宝下的罪恶写的淋漓尽致,但这也是文学家的使命与意义。

  文学的精神性价值是让人内在的一种意想性存在,是人理性与感悟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这本作为国民教育同识系列读本之一的《文学的意义》借助22位中外学者与作家的深邃目光,从不同的视角,或阐发文学经典的深刻寓意,或指出文学大师的高明之处,或提出对于名著的看法。而整合而成了这本《文学的意义》,文学的意义并非一家之言所能概括的,作者循环渐进、深入浅出的讲解,并通过解析国内外名著,用不同的角度对其二次解读,抽象的隐喻出文学的意义,正如《文学的意义》编者扈永进所言,文学阅读并非相对容易的阅读,事实上,我们普通读者的解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三):目前出的三册一并推荐

  第一次知道扈永进老师是听孩子说的,初一的孩子上关于国际理解的课本课程,授课老师就是这位扈老师。

  在扈老师的公众号上得知了这套面向中学生的通识教育读本,就入手了。孩子还没读,我先读了,发现其中内容不仅仅中学生适用,中学生以上全部适用。

  三册分别以文学、哲学、科技主题,选编22篇左右的名家名篇,涉及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或理论观点。每篇文章之前有短小的精彩快读和背景介绍栏目;每篇文章之后有编后絮语、延伸阅读的书单和作者简介。这样的设置,让这套读本的导读意义更强,也更利于上手。

  尽管每册选编的内容有深有浅,例如文学卷里有闫红谈诗经,也有米兰昆德拉谈塞万提斯;例如哲学卷里有鲍鹏山谈孔子,也有萨特谈存在主义。遇上熟悉素材就梳理一遍,遇上生僻的材料就如扈老师引用《时间简史》广告词所说——用自助型的学习方式去接触,“读得懂读不懂都是收获”!

  序言里说这套书共有7册,现在只出了这3本,期待其它册尽快面世。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四):文艺青年自我修养养成记

  近年来,一但讨论到文艺青年这个词,身边的人多数都忙着撇清关系,仿佛自己一但承认有些文艺就像主动捡了个骂名落得一脸的没趣。有人就一针见血的指出:“抒情过度,从语言到举止,文艺变成一种没有分寸感的腔调,变成了矫情、滥情,具体表现为一些缺少真正文艺能力的人将流行语滥用到令人难堪地步”。没有分寸感,成为多数人的通病,怎么样控制分寸感,更多的可能来自于日常广泛的阅读,文学是一种能够帮助人提升审美增长阅历途径

  不久前新认识一位朋友,偶然聊到一些字句的情感色彩,有时候因为替换一个字,整句话的情感一下子就会生动浓郁起来,这不得不说,是文学的魅力,但多数时候,很多人对这种微妙变化并不能敏锐感知。所以对文学的感知能力是需要培养的,阅读是绕不过去的门槛

  这本《文学的意义》封面上有一段话:文学阅读是一种相对容易的阅读吗?事实上,我们的解读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几句话让人深有同感。在某些年龄段,我们看书就只当是看个故事,看完就算了,从不多思考,从来没有察觉行文背后情感的走向受到什么样因素的影响。一个人成熟的阅读吸收能力,会让他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本书标明是一本国民教育通识读本,何为通识教育?百度上的解释通识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所以借助文学的广泛阅读,让人得到不同领域的见解,让学习成为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成为他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显然,文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通过阅读,成为更好的人。书中通过从诗经里对爱情的探讨,到三国里的人心地狱,从荷马史诗到古希腊英雄悲剧,再从西游记到堂吉诃德。以及借包法利夫人来感受残酷写实,透过昆德拉看存在之思。所有的文章收录都紧扣提高国民阅读素质,即便你没有读过原著,也完全不影响你理解所有的故事脉络,就像一本私人定制的教材,让你重回熟悉课堂,与老师一起重新阅读一起探讨。如果你刚巧也读过哈姆雷特卡夫卡普鲁斯特米兰昆德拉,不妨读读此书,各位作者的观点,或许能跟你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当文学素养成为一个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意味着你将不再是一个乏味的人,让你能从事件中读懂人生,这就是文学最大的意义吧。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五):永以为好也

  我们常说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快餐文化的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整天忙碌,虽然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忙碌什么。现在听到文学这个词,我总觉得有些陌生,自从上大学以后,就很少有耐心的阅读那些文学名著了,我把自己一天的时间都安排的很满,凌晨一两点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我却很少把时间安排到读书上。现在想起来,自己真正去静下心来去读书的时候只有在中学时期了。国民教育通识读本系列文学卷则给我们一个从新品读文学之美的机会。 我一直都觉得《诗经》是古籍里面最美的一部。《诗经》之美在于华丽的词藻,《诗经》之美在于朗朗上口的韵律,《诗经》之美在于优美的意境,《诗经》之美在于对最美好的爱情的追求。那是一个简单的年代,简单到除了吃饱穿暖以外,人们剩下的就只有对真情的追求,爱情也好,亲情也罢,亦或是爱国之情的倾诉都在《诗经》里留下了最美的的痕迹。我们现在对待情感的态度也慢慢跟这个社会一样,有了太多功利的色彩,有些人不敢付出,有些人不舍得付出,感情在他们看来就跟商品一样,只是用来交换的,而这就未免落于下乘了,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如果问你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是什么,恐怕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而“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话很多人也听说过。也许我们对四大名著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说水浒和三国两部书把中国的人心推向黑暗的深渊,使中国人原来非常淳朴、平和的心灵发生变形、变态、变质,变得愈来愈可怕。我不反对对文学进行批判,那怕是四大名著如此具有历史地位的作品,批判不是因为不喜欢,当做圣经一样全盘接受也不代表真喜欢。读懂这个故事,然后有所得,这才是对一部作品最好的回应。我们常说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在跟着不断变化,彼之蜜糖,吾之毒药,以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审美观来说,确实有些让人已经很难接受了,假如还是硬是要说原著所有都是好的,稍微一丝的批判就是对作品的亵渎,这种行为其实是在扼杀作品的生命力,也就是这部作品没有成长,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死了,只能摆在书桌前让人们瞻仰它的遗照,我想这更不是他们所希望的。 对于外国文学名著来说,除了莎翁的戏剧,希腊的哲学,俄国小说应该算是独秀一枝的,在解放初期的那段时光,每天白天劳作以后,夜晚读上几页苏联小说就是最惬意的事了。无数作品中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读这部作品可以让你明白一个人终其一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人人最终都要毁灭,我们的灵魂却可以被救赎,这是一部可以真正拯救你的灵魂的作品。 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从文学作品中学习知识,体验人生,看世界风景,以及最重要的是,救赎我们的灵魂。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六):庆祝文学的无意义

  

米兰昆德拉在《庆祝无意义》中谈到了“无意义”这个带着些许玩世不恭意味的词:

死的人变成死了很久的死人,没有人再记得他们,他们消失在虚无中;只有几个人,极少数极少数几个人,还让他们的名字留在记忆中,但是由于失去了真正的见证人、真实的回忆,他们也变成了木偶……

  从某种程度上理解,这是昆德拉对过度解读的大思维的一种讽刺,但结合《文学的意义》以及书中内容本身,我们不妨将“无意义”看作是一种意义,一种对文学的褒扬——正是失去了作者本身,我们才能获得文学所赋予的多元价值,才能解读出更多的“哈姆雷特”。

  但正如纳博科夫所说,“人类生活无非是给一部晦涩难懂而未完成的杰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释罢了。”因此,我的万千感触不能一一地根据书中的每部作品甚至其延伸做出详尽抒发,只好撷取部分做一些狭隘的阐释。

熟悉与陌生的另辟蹊径(以福楼拜、爱丽丝•门罗两章为例)

  在上文中我也提到,此书中有大量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入甚至有些反传统的解读,其中陌生者之于我,当然是新的收获,而很多与之前理解相同的独特解读,倒颇有种灯火阑珊处与人相逢之感——在文学海洋中找到了能共同的知己之音。

  比如王安忆教授解读《包法利夫人》的篇章,可以说福楼拜是我最崇拜的现实主义作家。之前在阅读时,就对所谓“讽刺社会黑暗”的主旨有些怀疑,爱玛有时竟会让我生出怜爱甚至赞赏之情。而书中特别引用了儒勒•德•戈吉耶发明的“包法利主义”一词,也就让我的怜爱得到解释:道德的滋生、生育和生长远非简单的道德判断与道德挑战那么容易。尽管康德看似轻松的说“正义感属于与生俱来的能力”,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理解爱玛的行列而非停留在鄙视爱玛的层面上。

  如果说对《包法利夫人》的解读是共鸣之声,那么对爱丽丝•门罗的赏析则是我新的收获。读她的小说集《逃离》以及《快乐影子之舞》时,虽然没有受困于她的格局之小,但还是不可避免的给她贴上生活琐碎细节与平淡的标签。也正因如此《门罗略大于整个宇宙》一文格外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论述中,作者并没有否认门罗作品对于爱情、婚姻以及女性母题的热衷,但以此为基点,门罗在这样平淡的叙事中传达出了对女权、对人性的思考。我特别欣赏作者这样的一个观点:即短篇小说在欧亨利式结尾出现后被无数人沿用乃至成为囚困作家们的沼泽,但是门罗敢于创立自己的主题、结构与写法。我想,狭窄只是门罗的表象,正如同梵高“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门罗用平常日子的叙述与白描的手法创造出了内心极富波澜的世界,我认为这种内心、人性的丰富性甚至是可以与伍尔夫甚至普鲁斯特相媲美的,这也是诺贝尔组委会封她为“当代短篇文学大师”的原因吧。

人性与理性的进化(以《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米兰•昆德拉、卡夫卡四章为例)

  法国当代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曾在一篇自传性的小文章中提到哲学之于文学的重要性,文学记下的当下的事导致相应哲学的产生。正是如此,我们在阅读文学的过程中特别要对其哲学价值予以思考。

  对我个人而言,萨特、加缪们的存在主义是时至今日哲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在观念上,我们会把存在主义看做黑格尔唯物辩证法导致尼采“上帝死了”观念的出现再引起存在主义的诞生。而实际上,我认为,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时期起就已经有了存在主义的萌芽——正是俄狄浦斯对命运反抗的无奈中体现出的酒神精神,提出了米兰昆德拉式的问题“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有什么价值?”或是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般的自我否定“我是全然无用的,然而这改变不了”,所以俄狄浦斯以及米兰昆德拉笔下的小人物们只能接受一次性的现实。但同时他们不满足于被动接受,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或是《反抗者》中的该隐一般,以“存在的可能性”相抗争,从而活出了可能性,也避免了赫拉克利特活火世界观的消极悲观。

  同时,文学的演变也伴随着对理性的认知的进化,别尔加耶夫说理性与道德都不是精神最后宿敌,这一点其实在哈姆雷特、雷欧提斯等人的非理性乃至古希腊阿喀琉斯身上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三个人的“复仇”之心均是从正当乃至正义立场出发的,却因为非理性的行动方式成为悲剧。这就使得人类对理性展开思考,我们在今天会将理性的哲学归功于罗素、维特根斯坦和弗雷格等人,然而理智与热情的冲突显然在人类历史中从未停止,这一点通过文学一瞥便显露无疑。

几点建议与不足

  因为这本书是通识读本中的一个部分,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识教育要追求其全面性,在文学样式的选择上还可以再增加。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偏于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本书对各个流派其实以覆盖得较为详尽,从早期的古希腊、基督教文学到文艺复兴后的现实主义再到近代普鲁斯特、乔伊斯们的意识流文学和卡夫卡昆德拉们的存在之思。若真要吹毛求疵,我认为还可增加诗歌一节,至少,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的诗歌,应该是逃不开的,毕竟叶芝、波德莱尔、兰波、里尔克以及艾略特等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足以与其他小说家们相媲美。

  同时,若要将此书作为教材(或是韦老师要将其作为下一届学弟学妹们的通识读本),我建议不满足于书本本身,还要增加对书中作品的延伸阅读,否则光靠这样一本小册子是全然不够的。以我自己为例,尽管书的二十二章中大部分涉及的作品我都曾有幸拜读(可能是因为收录的作者正好与我的兴趣相一致),但对大江健三郎、奥尔罕·帕慕克等人还是不怎么了解,对于加西亚·马尔克斯,我甚至不知道他除了《百年孤独》与《霍乱时期的爱情》,还有《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等佳作,可谓惭愧。

  此外,在阅读的同时,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作品间的关系,比如在读此书之前,我单独阅读过波伏娃的《第二性》与《傲慢与偏见》、《飘》等作品,但从未想过这之间其实充满这女性主义萌芽的演变关系。(我以为《飘》和《第二性》好歹说得过去,《傲慢与偏见》只能与《理智与情感》、《呼啸山庄》之类的归到一起),由此看来,思维高度与联系的眼光在阅读中也不可或缺。

  回到开头提到的《庆祝无意义》,在小说末尾,昆德拉写到了一个儿童合唱团当街表演的场面:他们在庆祝某种意义——一种典型的大时代行为。而在当下,我们所追寻的如昆德拉一般对大思维的逃避,恰恰可以在文学的无意义中找到答案。可供人们做无数理解的无意义,便是文学所有的意义。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七):我们的解读力在哪里

  提到读书,很多人说自己从毕业后就没再读过小说,现在只看非虚构类。似乎读小说就像长粉刺。他们为自己长过粉刺感到可耻,紧接着,我也为自己现在还长粉刺感到可耻了。

  梁文道说,小说里面不是没有知识。很多人不读小说,是因为它的知识是不确定的。从非虚构性作品里得到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在虚构作品中得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得到或得不到,其实是解读力的问题。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八):文学的意义在于记录这个时代

  喜欢写文字的人,大多都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却未必都喜欢写文字。我弟弟就是喜欢读书的人,他立志将图书馆中的经典名著通通读一遍,这让我想起了《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他为了消磨时间,就在图书馆里从字母A字打头的书籍开始读,力争读到Z,当然,我关注的还不仅仅是这些,是他还能将一些专业术语熟记下来,以至于在后来的技术比拼中,靠着自己强大的记忆力战胜对手。写到此,我“喷血”好几次,我怎么就做不到呢,我不但没有立志去读完图书馆藏书的勇气,也没有将自己读过的书籍都记牢下来,我开始犹豫,是不是还要继续读书。

  说归说,做归做,书还是要读的。我现在翻开的《文学的意义》是《国民教育通识读本》系列的文学卷,由知名教育学者扈永进选编,介绍并解读了22篇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家名作。我读书之后也会写点文字,就如现在分享《文学的意义》一样。然而,当我读了曹文轩、大江健三郎等人所解读的经典名著后,明显感到自己与他们之间阅读和思考的差距。我开始反思弟弟经常说我的话:“你喜欢读书,但是你不精读,有些书要读两三遍,甚至更多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如罗曼·罗兰著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读一遍根本读不懂其中精髓的。”而我恰恰是很少反复读书之人,也不是没有翻看第二遍的书,《红楼梦》《射雕英雄传》《士兵突击》等书,我都反复翻看过,确实每读一遍感受都不同,但有些书我确实没有认真看,仅仅是翻翻而已,可能会错过一些好的书籍。这次翻看《文学的意义》,看到这些名家的推荐,我又有了“剁手”的冲动,好书很多,还需要我们仔细、认真去读、去悟。

  阅读是一个好习惯。现在很多人都不喜欢翻看纸质书了,开始着迷手机阅读,电子书多,还免费,既省钱又可以看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书,何乐而不为。现在去书店,几乎碰不到多少人买书,很多书店都转向卖学生教材了,这个暂时还不能手机替代,可以维持现状。细想想,我就很久没去过书店了,以前每周都要去书店淘书,我书橱上那些因为想买书而买的书,确实有些书买来之后就没翻看过,没办法,谁让自己喜欢买书呢。现在也是如此,不愿意读电子书,就喜欢翻书的状态,喜欢闻书墨之香,家里依然是新书、旧书摆满了屋子,自己还常常以此为自豪,也算是书痴了吧。

  这书的优良,因人而异。我喜欢不得了的书,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一堆废纸,我母亲就向我通告过,如果再往家拿书,就当废品给卖了,我好说歹说,才让母亲断绝了这个念头。我告诉母亲这些都是高价买回来的,以后能够增值,不管母亲信不信,只要听到高价买回来的,母亲就不忍心再卖了。

  还是回到《文学的意义》上来,前面看似我说了很多与本书没有什么关联的话,我一直想告诉大家的是,阅读是现在国人非常欠缺的一种习惯,目前国家也在大力倡导阅读,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实际价值,都会适合不同的人群。我现在已经将阅读习惯从中外小说转到了大众阅读,也就是说,不管什么题材的书,只要是自己想读的都会选来读读,包括之前很排斥的网络小说也读了不少。读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读书的乐趣,看了《文学的意义》中文学家们对名著的解读,再看看自己曾经读过书的心得,回味一下,会有更深的感悟。非常感谢编者,能够收集这么多文化学者对经典名著的解读,让我们这些喜欢写字读书的人,开拓了视野。当然,更重要的是再一次激起了阅读的欲望,还没有翻看的名著,看样子也要买来读读了。我一直觉得自己写了好多读后感没什么大用,现在想想,作用还是蛮大的,如果有谁想翻开一本不熟悉的书,看到了我写的读后感,或许也会有想读书的冲动,那就算是做了一件对的事,文学的意义在于记录这个时代。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九):文学篇,通识

  在刚看到国民教育通识这一词汇,就感到很稀奇。尤其是之后的翻看中知道,教育除了专业教育之外,还有通识教育,顾名思义通用常识教育,但这个常识可就不仅仅是中国,范围扩张到国际。譬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技术革命,赫拉可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哲学思想,以及文学中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恐怕还在上中学的各位有几人能说出个45678呢?少吧,据研究发现,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中学阅读书籍,是我国中学的几倍,这就是阅读的差距,眼界与常识欠缺,所以说我们中学生所接受到的教育,也仅停留在专业教育上,很肤浅的层面。so通识教育在我国势在必行,不能在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国际教育界也广泛认同通识教育应与学院所教专业教育并驾齐驱,与国际教育接轨就应有通识教育读本。科技之光,文学的意义与天下哲思都是扈永进老师 选编的,旨在通过读书,了解到人类的迁徙

  技术的进步等通识知识。

  就科技之光中,对古老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述写,把其作为农业技术革命的发源地,从石器时代过渡到运用铁器发展农业。

  众所周知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下游的冲击平原,长期干旱缺水,严重影响种植业产量。这就需要引导水源灌溉,从简单挖沟引流,再到运用水坝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农业产量的富裕,灌溉技术的长足发展。这些都带动了粮食的大幅度增收,普遍提升人类的温饱水平。多余粮食或用于祭祀,祭祀人员从而越多,责任也从简单祭祀天地,到记录每年旱涝期,分配工作等职责。

  在说冶金技术的长足的发展,带动农作物器具从一开始的树枝,再到铜,以及冶金发展中的辉煌之物青铜。我们的老祖先通过细心的发现生活,逐步掌握在铜加热过程成为液体时加入锡,成就更为坚固锋利青铜器,这也为战争提供更好的条件。

  要想有青铜就需要,交换矿石,用多余粮食。这就需要运输业,轮子也由此得到发展,相继出现了轮车,战车,帆船。。这些相继带动了货物运输能力,毕竟冶金需要大量的金属,除了交换,也就只有占领,发动战争,所有的一切都是技术的发展等等这一切的因素,诱发了战争。美索不达米亚第一个统治者出现了,也有史诗记载在好战的国王中,阿卡德国王阿尔贡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提及哈姆雷特,大脑就会浮现那句,特经典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想来应该是每个人需求不同,或者说思想观念的差异,带来了阅读的思维差,就好比哈姆雷特的外貌,应该是怎样的,每个读者想象出来的就千差万别。

  莎士比亚所写的舞台剧本中,哈姆雷特太过于经典,在文学的意义中,作者就撇开一切,来讨论哈姆雷特最后的结果到底是自己作为人文主义还是其它因素所导致的。

  哈姆雷特曾有好几次可以报仇,为父亲而杀死舅父,但是人文的思想总会在关键时刻拷问他自己。究其原因是他自己一开始,并不想继承王位,无论是故事的开始还是最后。对于一个人文主义者而言,坐上皇位就意味着,拥有对他人的生杀大权,这对自己是种煎熬,并且用暴力手段杀人也是谴责。这就是哈姆雷特一直犹豫的原因,他不愿意用暴力的手段为父亲报仇,二是他也不愿坐上皇位。就这错过了太多机会,等他想明白了,时机也没了,最后落个为报仇最爱的女人,母亲,叔父,自己都死的下场。。

  俄狄浦斯王最为完美的悲剧,十全十美的悲剧人物,为何这样说,俄狄浦斯王一生经历可为是,充满悲剧,因为有人预言自己将来,杀父娶母,就被父亲抛弃。然而命运的巨轮还是把他送上该有的轨迹。最后真的是,因为路上的一次争吵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之后娶了自己的母亲,当然他都不知道这一切。最后还是国灾知道了,自己是罪魁祸首,他勇敢的面对,刺瞎自己的双眼,流放了自己,再也没回自己的故乡。。。

  说起哲学,就不得不提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曾提出过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就是围绕变化这一中心思想。赫拉克利特,这个人可能是哲学家都有这样那样的怪癖,他的精神洁癖更有之甚,这也使他一生颠沛流离,最后消亡。不过他的哲学思想还是很好的流传下来,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为何呢?当你第二次踏进河流时,河流中的水早以不是第一次的了,水是流动的。其实在深究一下,也许你每时每刻接触到的河流水都是不一样的,这里涉及到分子,水是由更小的分子构成并互相传播,当每时每刻的接触分子,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看来 岂不是每时每刻河流水都是不一样的,又怎能说你踏进的还是同一条河流。。。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十):编一本好书的意义

  编者,一个特别普通、简单的解释是指编辑的人,百度百科上有这样的一个释义:夏丏尊叶圣陶 《文心》六:“方才那篇《闻惊》,是杂志编者对于你们中学程度的青年说的。” 孙犁 《澹定集·序》:“抗日期间,他是晋察冀边区 著名的《诗建设》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者。选编者,是从著作中选取一部分编辑成书。

  作为编者的叶圣陶和孙犁,的确没有作为作者出名,但是历史也并没有忘记他们编者的身份。因为历来经典的文学,我们虽然只记得作者,但是少了编者,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有不管隔过多少的历史尘烟回溯的机会。

  其实,小学、中学、高中甚至大学的课本,哪一本不是选编的呢?特别是通识阅读,给那些还不具备自主选择能力的低龄阅读者的,更是需要一本好的选编之书,也需要有慧眼、有通识之悟的编者。

  《国民教育通识读本》不是作者之书,而是编者之书。最初拿到这本《文学的意义》的时候,看着是选编书,又是针对中学生、高中生经典文学的选编书,一时是有些轻视的,总觉得这些大部分的经典原版都读过,再读导读有什么意思呢?但是却又读了很久,读过之后,感慨经典的力量,不但经典是常读常新的,其实连读对经典的感悟、导读都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自有不同阶段的感悟。

  但是前提是,你得去读啊。

  世界上书浩如烟海,经典也非少数,怎么样选择读经典,什么样的经典应该被阅读,什么年龄应该有什么样的领悟,我想,真的需要一本好的编者之书,一本好的的选编本,探讨“文学的意义”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几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获奖感言、书评人、大学教授、书作者,他们解读的角度、探讨的范畴都有所不同,不得不说,可能对于中学生来说,很多文字是深刻的,也许他们并不能一时半会领悟,但是如果被引到了“读经典”的道路上,总有一天,他们有机会领悟。

“文学阅读是一种相对容易的阅读吗?事实上,我们的解读力是远远不够的。”

  掩卷沉思,深以为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