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漫步到宇宙尽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漫步到宇宙尽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07 20: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漫步到宇宙尽头读后感精选10篇

  《漫步到宇宙尽头》是一本由李然著作,48.00元出版的31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步到宇宙尽头》读后感(一):开启宇宙浪漫之旅

  第一次在太空之中,听到卫星响起“东方红”,作为一名中国人是那样的骄傲;第一次,把中国人送上太空,中国第一英雄杨利伟,是全中华民族自豪;再到几日前,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分离。每一天,中国的航天事业都在迅猛发展人们对于太空的好奇,对于太空的渴望,驱使人们在几千年来,不断地探索宇宙这个未知世界人类永不停歇,因为有太多的奇妙,太多的新奇等着我们……

  对于宇宙,我们了解的很少。而作者李 然,作为中国科学国家天文台星云人才计划研究员,为我们上演了一出引人入胜的宇宙大戏。第一章主要讨论了宇宙疆域的发现史,希望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关于宇宙空间的大图像。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太阳系的形成和太阳系内航行、殖民的问题。这部分在最近的十年里发展极其迅速,也许在未来的若干年里,很多知识就会再次翻新。而第三章讨论太阳系外的旅途,这部分大量的内容并没有经过实验证实,比如高维生命事实上已经进入了幻想领域……

  《漫步到宇宙尽头》读后感(二):你和我的宇宙漫步,越早越好

  漫步宇宙,越早越好 其实,最开始我对宇宙的定义,是来自很早很早之前,初中地理上面的一些科普,也可以说叫常识吧,就是爆炸所产生的一切,是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再随着时间推移接触到了易经,易经里面呢,是传统文化思想,认为天空颜色,现在是蓝的,过一会变红了,再过一会是黄的,然后黑了,就像一个大球体一样,总是在变幻无常,所以,认为天是圆的,地呢?大地虽然无比广袤,但是北京啊,上海啊,几十年前在这里,杨浦公园,100年前在这里,没有外力(比如拆迁,大爆炸什么的)破坏的话,还是在这里巍然不动的,也就是方方正正的,这也是常说的天圆地方吧,也许是我迷信,相信天圆地方的说法更多过于课本里所说的爆炸产生宇宙,然后种种碰撞,有了现在的地球山川河岳。 直到几个月之前,我踏上了冰岛的土地,发现了很多火山灰,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看到了大西洋旁边的黑沙滩,也看到了北冰洋洋旁边吃草的羊群,看到了火山底下炽热的岩浆,也看到了六月伏天雪上上的飘雪,而当地人和一同去玩的游客,全部都说,是板块运动,造就了这些奇观,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也就是说,再过不了多久,这里,冰岛,也将走向毁灭。 我非常的惊讶,因为它的环境非常美妙,那些喷泉,岩浆,自然景观,是任何去了的人都会非常赞叹,于是我过了几个月,回到了祖国,带着很多疑问,直到我翻开了《漫步到宇宙尽头》,不少内心疑惑慢慢被揭开。 首先要为作者李然打CALL,我对这种天空啊,宇宙啊,最直观的印象味同嚼蜡枯燥无味,就是小朋友时期,也是求知欲爆棚,偶尔闪过的念头而已,所以当看到是知乎上面的热门时候,一边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这种题材真的很多人看吗?一边又非常感兴趣,毕竟是和我们生活说白了息息相关学会了,出去忽悠人或者跑火车的时候,也有莫名的底气,嘿嘿嘿。 回到书本,首先在眼前的是很精美的插图,这里不是广告,一定要正版的,才能感受得到天体的美妙,就是图片,我也感觉不能形容事物美好,都好有冲动高端装备去看一看了。 全书走的是时间线索,也是从最开始的国外人的探究开始说,第一站从太阳开始的旅途到第十四站来自遥远时空的引力波,建议循序渐进的看,这里面也会提到各个行星是怎么运行的(比如为什么会有水逆,是不是很惊喜?)会提到人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漫步到宇宙中去,会说清楚技术水平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提高的,同时还有对未来的展望。 另外,这本书要细细品读,不能囫囵吞枣,我知道这是花时间的,可是,我认为有价值,你认为呢? 最后,漫步宇宙,到处看看,真的建议,越早越好哦。

  《漫步到宇宙尽头》读后感(三):漫步到宇宙尽头

  这本书在知乎上的自序

  在人类探索地球的历史中,波利尼西亚人在太平洋诸岛间的扩张是最为传奇的。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1200年,在夏威夷,新西兰和复活节岛构成的旷阔三角区域内,波利尼西亚人占领了每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岛屿。波利尼西亚人的迁徙,并不是因风暴海浪造成航船偏离航线带来的幸运,而是对世界的主动探索。而这些人没有罗盘,没有文字,甚至也没有金属工具,他们所依靠的只有独木舟。

  波利尼西亚人在太平洋的扩张。 Credit David Ec

  《漫步到宇宙尽头》读后感(四):关于宇宙的一切这都有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的谜。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开头就用了爱因斯坦的话来开篇,这是种致敬吧。

  最近真的有看到很多的宇宙啊 星空类的书。

  这一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 科普。

  给对这一块儿很感兴趣又刚入门的人的科普类书籍

  翻开书就说开普勒、托勒密、星系、暗物质。

  这一些我只能想到霍金。

  那个永远在预言下一秒地球毁灭、外星人不友好大叔

  先说说书到手的感觉吧。质感非常好,内页的纸张摸起来也很棒,这一点在同类科普类书籍中已经算是很棒的了。值得收藏,双色的内页。目录的设计也很有意思

  《漫步到宇宙尽头》读后感(五):漫步宇宙,来一场星际旅行

  宇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未知世界,人类的探索从未停息。近日,认真拜读了狐狸先生李然所著的《漫步到宇宙尽头》一书,跟着作者一起走进广阔的宇宙,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星际旅行,漫步在宇宙的感觉太奇秒了。 “浩瀚空间,宛如无边大海,欲渡而不可得”。一翻开书,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精美的示意图亲切油然而生。宇宙,就是那么吸引人,宇宙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由什么构成?为什么地球绕着太阳转?细细品读,一切自然在书中一一呈现。这真是一本宇宙的漫游宝典,是一本探索宇宙的爱好者不可或缺教科书。 作者是国家天文台的研究人员,能够近距离接触先进的天文望远镜等观察设备,让人羡慕。全书“从太阳开始的征途”展开,沿着历史的车轮,从古代的探索,到近代的验证,到现代的修正,再到未来的谋划,简直是一部宇宙探索史。一个个耳熟能详科学家,一个个锲而不舍的研究小故事,作者用流畅简练的文字描述出来,让人既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科学家的艰辛。 回顾银河外宇宙的探索史,一场著名的宇宙大辩论不会被人类遗忘。那是在1920年的4月,围绕着银河系的地位和宇宙的大小展开了辩论。辩论的焦点在于银河系中被称作星云的奇异天体。这场大辩论在当时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和探索宇宙,虽然当时的研究受到科学发展和仪器设备的限制进展缓慢,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没有停息,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渐渐意识到辩论中的星云其它可以分为很多种类,1920年的大辩论就是围绕这些旋涡星云的地位展开的。 行星研究领域是目前天文研究中最热门的话题,在过去的10年里,人类发现了大量的地外行星系统,但由于当前的观测能力仍然有限需要不断的探索。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在尝试物体送入太空了。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在太空漫步将不再是奢求。人类热爱火星,不久的将来,人类将会在火星上建立第二家园,多么令人向往! 本书真是一本太空知识手册!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我们将为之而努力探秘!

  《漫步到宇宙尽头》读后感(六):狐狸先生话宇宙

  身为文科生拿到这本书还是很激动的。而且还是博集天卷的,质量保证!书籍的封面黑色金色的设计,浩瀚的星空和一个类似于心黑洞的地方,感觉很奥妙。与书名漫步到宇宙尽头很贴切。

  跟往常一样,我看书总是会关注作者,我专门去知乎看了他的天理天体物理领域的回答以补充我对这本书的认识,因为毕竟是文科生,担心自己看不懂,读完之后发现不是想象中那种难。作者李然是中科院的国家天文台星云人才计划的研究员,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学会牛顿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重点是北京大学的天文系博士,前边几个头衔我都没有看懂,但北大天文系我觉得就高深了。相信一定是很专业的,但看狐狸先生在知乎的回答,他的这本书肯定有趣,因为狐狸先生也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人。

  书籍的开篇用了一首海涅的诗,《星星们高挂空中》。我想这是狐狸先生可以给这本书增添了一定的文艺色彩和感性。“星星们高挂空中千万年一动不动,彼此在遥遥相望,满怀着爱的伤痛。”好美!

  全书也是跟星空相关,并不是单纯死板的罗列,一颗宇宙的知识点,而是有很多美丽的插图,而所有关于天空的以及仪器的插图都是彩色的,用了很多数据,量化,让我们去对事物有一个更具体感知

  你们知道维纳斯(venus)是金星翻译吗?原谅我在这个地方想到了我们的主持人金星姐姐,原来他的英文名字是venus。本书的小卡片中是金星的小卡片,不知道别的书是不是别的星球。如果是这样的设计,就感觉编辑用心。本书的封面目录设计也非常的漂亮,有点像当时特别流行的十二星座星空棒棒糖,它是用一个圆球来代表一个章,第一章(战)一共讲了14站,每一站都有一个星空的图片做引导。这14站分别是太阳、银河、宇宙、宇宙诞生黑暗的世界、宇宙尽头、太阳系的诞生、太阳系深处、火星计划、更快的星舰、太阳系以外的世界、地球以外的生命、黑洞虫洞和高维世界、来自遥远时空的引力波。

  对了,狐狸先生是作者在知乎上的昵称。狐狸先生所著的漫步街头是一本旅游有宇宙的漫游手册,既包含了一些经典问题的重新叙述,比如我们所处的宇宙从哪里来,宇宙由什么构成?还有霍金参与的摄星计划可行吗?等等,而且既可以分开独立阅读结合起来看,又又自成体系,有故事,有科学知识,读起来阅读性很好,是一部很有趣的书。狐狸先生在自己的事中说这本书受到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等的指导和纠错,因此,这本书有很大的可读性。

  因为文科生的跳跃性思维,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采用跳跃性的方法来读的,确实完全障碍,因为每一节都是独立的。

  因为对外星生物特别感兴趣,我就是从216页也就是地球以外的生物这一章开始读的,整个读下来以后,我发现科学家寻找外星生物的方法跟我们想象的基本相同,就是一定要找到适宜生生物居住的环境。事实上,对于太阳系外行星的搜索已经有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做了将近20年的研究,而且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我们也正在努力的寻找外星生物。现在科学的发展,通过作者的介绍大概可以理解外星星球的存亡。外星生命的存在,主要是现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从这些地星球星系当中把这个适宜居住的星球找出来。看完这一章的介绍之后,我跟作者的观点基本相同,就是虽然至今人们没有发现任何外星文明迹象,但这并不意味智慧生命不存在。相信在不远的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应该能找到外星生物。

  这是一本不错的有料有趣的科普读物,希望喜欢天文的以及对宇宙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读一下。

  《漫步到宇宙尽头》读后感(七):《漫步到宇宙尽头》:用人类的视角看清笼盖我们的宇宙

  《漫步到宇宙尽头》:用人类的视角看清笼盖我们的宇宙

  纳博科夫在《说吧,记忆》里说过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我们的存在不过是两次永恒的黑暗之间一道短暂光线。”

  这是指个体的生命。而对于人类来说,同样是如此。我们可以套用一下:“人类的存在不过是两次永恒的黑暗之间一道短暂的光线”。相对于永无止境的宇宙的存在,人类的出现的时间短得如同一瞬即逝的闪电飘渺得如同浮云尘埃

  从宇宙这个万能的上帝角度来看地球,那是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微末而渺小的芥子之粒,然而,这世界上偏偏没有上帝,也就不会出现真正的“上帝的视角”,所以,这个上帝的视角,只是人类的想象,是人类想象出的自己脑海里的另一个视角,然后又用这个视角反观自己。

  我们在教科书里接受的宇宙学概念,其实就是这个上帝的视角。在我们的宇宙知识书籍里,对宇宙的介绍,都是按照一种铁定的存在,以一种不容置疑口吻明确地阐述的。

  这就是上帝的视角。然而这个上帝是人类创造的上帝,是人类用自己的视角,反观着自己的周边,自己的内心,以及内心与外在的联系,然后把这一切供奉了一个上帝视角,这就有了人类的知识,人类的解释

  所以,按照这个角度来讲,最终的最为合理真实可能就是“意识决定物质。”

  在《漫步到宇宙尽头》这本关于宇宙知识的读物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扫却了我们过去习惯见到的“上帝的视角”,在这本书里,它的最富有意义的地方,就是作者让人类的视角,在宇宙的存在中,占据了一个关键的席位。因为实际上很简单,如果没有人类的观察,那么宇宙的真相也就无从谈起。

  宇宙在上帝的视角里的存在,只是人类视角的一种托“古”改“制”,是一种人类思想的转换移植,也就是把人类的真理,划拨到上帝的名义之下。

  在《漫步到宇宙尽头》里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人择原理”。这个原理源自于“人类生活在宇宙中,实际上对基本物理的参数取值有着严格的要求。……物理学参数可能有无数允许的取值可能,但只有某些特定的组合才可能有智慧生命存在。因此,对这些智慧生命来说,它们总是观察到特定的参数取值。”(P130)

  这一段话说的是:人决定了物质世界,正因为有了人,才会有那个被我们观测到的物质世界,包括宇宙。这一个弯绕的,实在要令人头晕目眩,但我们又无法否认这一说法的霸道而有效。

  不管这一原理充满如何的争议,包括这一原理的提出者自己日后也有后悔莫及的念头,但它揭示的一个真相就是,人类对于物质世界、对于宇宙底蕴的认识,是源自于人的艰苦发现与摸索,没有一个上帝把这一切告诉人,是人类自己在自身群落“睁开眼”之后的一段相对于天文时间极其短促的一瞬,而对周边环境的发现。

  《漫步到宇宙尽头》正要告诉读者的是,人类是如何发现了自己的存在真相。

  这个观察位,可以在这本书中写到的一个意象里得到清晰地显现。

  书中写道,在“旅行者2号”即将离开太阳系之时,拍下了“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有名的一张自拍照。……地球在‘旅行者2号’的照片中还不及一个像素大。照片中地球变得非常暗淡,几乎完全隐藏在太阳的散射光中。……它仅仅是群星之间一颗微尘,却可能是宇宙中唯一想要理解宇宙的微尘。”(P160)。

  作者的表述非常具有诗意,又带着一种历史的况味,最终带给我们的必定是中国文化里的那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情怀。

  《漫步到宇宙尽头》一书,从历史的纵线与时空的横轴两个维度,展开了人类是如何将自己的视角转托到上帝的视角的。这也就有了书中的第一章《从太阳开始的征途》。托勒密、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在人类历史的长轴上,得出了地球所依托的中心,是太阳,然后由太阳系的引领,人类的目光移向更为博大的银河系,在这里,作者介绍了人类通过“三角测距、造父变星、星系中的最亮恒星、星系团的亮星系”等一步一个阶梯,探索宇宙的现时真相与历史本真。(P51)。

  到了这个阶段,本书作者终于可以站在人类观察宇宙的知识基础上,来“逆着时间回溯”,展现宇宙的创生奇迹了。

  而值得玩味且必须正视的是,我们今天“观察到的宇宙最远的地方,那里的光线应该从宇宙诞生之初就径直向我们传播而来,今天刚好到达地球。在地球上,我们向任何一个方向看去,都应该能够看到某个地方在宇宙诞生之初发生的光。”(P85)。

  这意味着我们天上的星空里,布满了不同宇宙时间段里的丰沛信息,每一缕星光中,潜伏着宇宙时光里的不同寿命的所有光泽,这可以说潜藏着宇宙生成的丰富的密码。

  对宇宙的研究,看到的是历史,但回到现实,必须依仗的是研究的手段,因为解开宇宙发送到地球来的信息,必须依靠地球人的解密本领。在这一点上,作者现身所法,确定了自己所在的对宇宙的观察与研究段位,清晰地标定了当前人类宇宙研究的最前沿成果。作者这本书的优点也就在这里。作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然在书中,先从自己所在的地球出发,回溯人类对宇宙的研究历史,将视线探向浩渺的宇宙,然后陈述出宇宙的上帝视角里的全景图景,之后再回到人类的视角,聚焦到他自己所在的一个观察点,这种表述手法,可以概括为上天入地,说古道今,纵横捭阖,把宇宙这一包括了时间与空间的巨大的体量,勾勒得立体而富有层次。作者在书中第五章《黑暗的世界》里写道:“我自己的职业生活到目前为止主要就是研究引力透镜造成的多姿多彩的现象。”这种引力透镜就是了解宇宙中看不见的“暗物质”的有效工具。作者的这份身份定位,保证了这本书集束了宇宙学研究的最新研究路径,展现了人类对于生存世界知悉的知识极限。

  当然,书中作者一直强调,他所道及的一些最新宇宙学理论,都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仍然并非完全确定的理论,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仍然有可能被推翻。”(P125)。作者不断声明:“需要提醒读者,以上讨论的想法仅仅是处于理论探索的初级阶段,甚至只是一些大胆的猜测,并且在可见的未来完全无法实现。”(P253)。然而,作者更在全书的最后一节强调:“但如果这些有趣的想法中有一个进入了现实,就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P261)。

  宇宙的探测在今天仍处于一种沉默的研究阶段,众多的理论的出现,正是应对宇宙那里由于空间的遥远与时间的绵亘而导致的不可捉摸性,何况其中还夹杂着时间与空间的扭曲及变形,如星光传播到地球的时候,因为暗物质的存在,而使得这些星光并非真实可靠,这样,都决定了宇宙研究中充斥着大段的空白与盲点,然而正如作者指出的是,只要在这些研究中有一点突破,都会给人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以及认识自我与世界的联系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这一点,正是宇宙研究看起来遥不可及但又息息相关人类生存的原因,也因而使这些研究才会引起人类那么强烈的追逐兴趣吧。

  《漫步到宇宙尽头》读后感(八):共同漫步在宇宙之间

  小时候看日本科普动画片《咪姆》,有一集讲的是咪姆和他的朋友们乘坐光速宇宙飞船前往太空历险。出发后不久发觉午饭没有带,于是返航回地球去取。结果着陆后才发现,他们离开地球不过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曾经的稚嫩孩童早已变成了古稀之人,因为地球上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十年的光阴。

  看动画片的时候刚上小学,还不知道什么是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所以除了觉得有些奇怪之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上学之后学习了相对论之后再回想当年的这部动画片,竟有些惊恐的感觉。

  宇宙是如此的广阔而浩瀚,虽然在诸多太空科幻电影中人类已经实现了星际旅行,但是现实其实是即使我们真的制造出了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要飞往距离太阳最近的比邻星,也不可能短于4.2年,更不要说那些距离地球超过数十亿光年的天体了。那些现在能够被天文望远镜发现的天体所发出的光芒都是数十亿光年前的光芒,而它们现在是否还能够存在还是个未知数。

  就算是宇航员能够乘坐光速飞船进行星际航行,那么根据相对论,他们在飞船上度过的数天,地球上早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岁月,等他们完成探险打算返回之时,曾经的地球家园是否还能够存在还真不一定呢。

  如果把宇宙比作是大海,我们的地球连其中的一粒小小沙砾怕是都算不上,更不要说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了,渺小微弱到根本不值一提。宇宙之间,处处充满着神秘与未知,使人对其充满无限的遐想与好奇。

  宇宙究竟从何而来?它是由什么所构成的?宇宙的尽头又在那里?在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之外还有别人生命存在吗?

  种种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也引得众多天文学家以及天文爱好者潜心研究,苦苦思索只为能够窥得点滴秘密,各种科普文章著作也纷纷扑面而来。可是科学毕竟是科学,太过专业的文章总会相对有些难解枯燥,而容易阅读的书籍有些又缺乏专业性。

  《漫步到宇宙尽头》是李然所著的一本关于宇宙科普知识的合集。从宇宙的诞生至未来,太阳系的诞生以及内外,还有黑洞、虫洞等神秘天体的介绍,作者都将用一种轻松且流畅的文笔来为读者阐明讲述,整本书读起来书趣味性与科学性并存,绝对会让你在了解宇宙知识的过程中有丝毫枯燥之感,你将与作者一同漫步在宇宙之间,感知宇宙间那份神秘的力量。

  对于爱好天文学的知乎用户来说,李然在知乎上的昵称狐狸先生他们一定并不陌生。其在2016年完成的《漫步到宇宙尽头》的电子书曾荣登知乎年度最热门科学类图书。相对于当年的电子版,纸质版的《漫步到宇宙尽头》内容更加详实丰富,更值得来阅读。或许读完此书,你将由此爱上这个神秘的宇宙并为之着迷也说不定。

  《漫步到宇宙尽头》读后感(九):敬畏宇宙只是敬畏知识的一种姿势

  对于我这种理工科白痴,估计也就读读这类适合中学生的科普读物了,而且有时候还头大。曹天元那本《上帝掷骰子吗?》就翻了一点点丢下了,理解无能,或者说,只是因为懒而已。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读得不亦乐乎,只是因为那基本上是架构在未来世界的一本描述政治斗争和人类出路的长篇系列小说而已,倒没有多少“硬科幻”的障碍。所以,也许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扫一下盲。

  今年收到两本科普题材的作品,分别是汪洁的《时间的形状》和这本李然的《漫步到宇宙尽头》,《时间的形状》早早就翻完了,《漫步到宇宙尽头》却一直走到今天早上。这段路还蛮长的。作者的分享会也在自己住的城市办过,无奈都没有抽时间去,算是遗憾两种。

  所以还是需要从个人感觉的角度比较一下两本书的重点和优劣的。从封面上说,都是黑色系,时间和宇宙的话题其实也接近,在古汉语里,“宇宙”的“宙”字,本来表示的就是时间,而扩展到太空以上的维度,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各种理论来连接起来——虫洞的“穿越”不只是空间的跃迁这么简单。《形状》一书算是再版,但比起这种当下广受欢迎的“幽默”笔法来,我大概还是更喜欢《尽头》里一板一眼却也尽量通俗的讲解方式。作者清晰地罗列了人类在宇宙探索上的时间节点和重大成果,虽然于我而言只是扫盲,可至少能够把握天文学以及空间探索的大致路径,由此而言,此书难得地做到了通俗晓畅,又不至于落于插科打诨的尴尬。

  科普的难,主要在于许多理论知识实在很难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科普作家采用的办法,很多时候都是做类比和比喻。有一次听李淼的讲座(就是写《三体中的物理学》的李淼,这两年也不务正业地写了好多本科普读物甚至诗集和小说),他说,其实到了物理研究的前沿部分,所有有助于理论理解的方式都是误读和歪曲,学科本身的内容就没法类比成现实的普通事物(专业理论当然是远超出普通人理解的生活常识了),真正的理解,还是按部就班地去接受科班教育一途而已。所有的学术研究都已经极为专业化了,也只是极少数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能够进入这个领域理解和研究(人群比肯定远远达不到5%),科普能够做到最大的功效其实只是让你知道有这么个东西,知其然就已经很难得了,至于知其所以然绝大部分时候都只是奢望。如果这才是事实的真相,我们还是抱持一份对知识的敬畏好了,了解一下学术历程中的八卦和表层知识,聊胜于无。既然如此,我自然更接受李然这种更为严谨的科普作品,而不是讨好读者的过度类比。

  实在对全书内容概括无能,说一下印象比较深的。讲到空间探索的时候,作者着重提了一下我小时候在某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里提到的“先驱者号”探测器,用“黄金光盘”带上了能够容纳的几乎所有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成果,包括人类的DNA图谱以及语言和行为方式。用刘慈欣的黑暗森林的理论看,这就是作死的节奏。可大概天文物理学家都比较天真,他们相信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带来道德的提升,而绝不是星球大战以及大部分科幻作品所表现出的弱肉强食的野蛮状态。可事实真的如此么?对此我是心怀怯怯的。

  另外提一句,这本书的后几章大约写于诺兰的《星际穿越》上映不久,作为天文物理学“集大成”的电影作品,这部电影肯定让作者兴奋不已,有许多篇章都对电影中展现的各种天文现象和科技进行讲解,倒比电影上映同时出版的另一本解读同名书籍更为清楚明了。作为影迷还是值得一读的,推荐之。

  《漫步到宇宙尽头》读后感(十):敬畏头顶的星空,并时常仰望

  1865年,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有一幕是这样的,主人公们计划用一门300米的铁铸大炮发射炮弹,并乘坐炮弹奔向月球。事实上,人类能够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只有大约10倍的重力加速度,就是说,主人公在炮弹发射的那一刻就被自己的重力压死。但无疑这是早期人们对于太空好奇与渴望的表现。纵观几千年,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更早时期开始,且从未停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