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成为妮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成为妮可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成为妮可经典读后感10篇

  《成为妮可》是一本由[美]艾米·埃利斯·纳特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妮可》读后感(一):成为妮可的意义不仅仅是成为妮可。

  这本书记录了维恩,凯莉双胞胎妮可和乔纳斯的故事,维恩和凯莉由于不能生育收养了双胞胎怀亚特和乔纳斯,维恩幻想着成为两个男子汉的父亲,带领他们走向男人的世界,凯莉也全身心的爱着他们,如果怀亚特就是怀亚特,这个家庭就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阶层家庭,父母都善良乐观,积极向上,双胞胎兄弟经历着正常的普通生活。

  可是,怀亚特不是怀亚特,她是一个女孩的灵魂却住在了男孩的身体。看书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作为父亲的维恩不能接受怀亚特一定要穿粉红色闪闪亮亮的裙子,不能接受为什么儿子不是儿子,也理解凯莉并不是要为了跨性别者争夺权利,她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在丈夫不愿意接触的情况下,一个人努力的去理解和帮助怀亚特,乔纳斯也曾挣扎,是不是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妮可的弟弟。

  当看到一家人为了跨性别者能够在学校去心理认知性别的厕所的权利打官司打了五年,最终胜利的时刻,其实我有过短暂的怀疑,何必呢,反正已经离开了那个学校,离开了那个地方,何必还要劳心劳力的打官司,维恩和妮可何必还要到处演讲,倡导跨性别者的人权,妮可本可以继续隐瞒,在18岁的时候悄无声息的进行手术,成为真正的自己,换个地方,就没有人知道她的历史。看到最后的时候,我想我明白了捍卫人权的意义,明白了对于跨性别者的意义,

  你看,我想这就是捍卫人权的意义,让后代以更为正确的方式认识事物,也许这一代人这一世都活在固执己见里,但如果不捍卫人权,不努力抗争,每一代人可能都活在固执己见里,那些只是有些不一样的人,那些只是有些不一样的家庭,就永远没办法过上普通而简单的生活,如果没有这一家人的努力,这几个学生不会说出,“她竟然是一个跨性别者,这没什么,对吧,我当然知道这没什么,只要她幸福就好”,看完这句“只要她幸福就好”,我的眼泪突然掉下来,然后也就顿悟了怀亚特成为妮可的意义,至少和这几个学生一样的这一代,以一种轻松平常的心态认识了跨性别者,当他们身边出现跨性别者家庭,他们会以轻松正常的方式对待他们,这就足够了。

  想起昨天看的电影马戏之王,电影里一群特别的人,在男主角的招揽下成为了一个团体,他们每天的表演被称为马戏团表演,这群人有多特别的,其实无非就是他们有的特别高,有的特别矮,有的特别胖,有的人满身纹身,有的是女人但却长了茂密的胡子……,他们不过特别一点,却被那些不够特别的人嘻闹嘲笑,甚至连他们的父母都让他们躲躲藏藏,当男主角带着这样一群特别的人直面观众表演,不畏人言之后,人们慢慢接受了这样特别的人的存在,并对他们能够带来欢乐而感激。

  能够以轻松正常的态度看待身边那些稍微有些特别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给予他们平等与尊重应该是这个社会应该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们一步步走向进步的表现,不能因为一些人和事我们没有见过就否定他们存在的意义,只因无知而愚蠢。

  看完这本书也明白,真正的跨性别者更多的是在胎盘里大脑就受到了荷尔蒙分泌的影响,一个孩子不会因为我们告诉他他是男孩他就是男孩,也不会因为我们告诉她她是女孩她就是女孩,这种先天决定的,我们更应给予平等和尊重,因为这种就像有的先天毛发旺盛,有的先天头发稀疏,我们不会因为一个人毛发的旺盛程度给予不同的态度,同样,那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人先天性别认知和身体不同就给予不同的态度。

  《成为妮可》读后感(二):柔软的舌头终将折断骨头

  今年初的一个周三,特朗普政府撤销了奥巴马时代的另一个遗产——“厕所令”。这项法令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允许“跨性别”学生根据“心理性别”而非“生理性别”选择卫生间和更衣室。在奥巴马政府未发出这项通知前,部分学校只允许跨性别学生使用独立的特殊厕所,隔离即歧视,妮可就曾是一位遭受歧视对待的学生。

  妮可的父母控告学校歧视,经过七年漫长的审讯,法院在2014年裁定校方违反《反歧视法》,成为美国第一宗跨性别学生获得使用与自己心理性别相应的厕所权利的案例。而奥巴马的通知,被反对者认为是跳过民意讨论和立法辩论,直接迫使公立学校接受针对少数人群的优惠政策。

  在身处舆论风暴中心前,妮可和她的家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这个答案在《成为妮可》中显现,这是一本纪实文学报道,作者艾米的另一个日常身份是《华盛顿邮报》的科学记者。她用四年追踪了这个身处风暴核心的美国家庭,从个人日记、家庭影像、新闻报道和法律文件中,重现一个男孩怀亚特对自身性别的困惑,以及如何看待和接受自己的全过程。因为作者的科学记者属性,在书中还嵌入一些关于跨性别及物种演变的案例,以回击宗教人士对男女性别固化的认知。

  性学家、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说:“跨性别这个词在国际上是1900年代才出现,在中国在近几十年才出现。过去人们认为这是病,直到近十年才承认这是一种性别存在,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性别。” 公众舆论的变化路径,跟对同性恋的转变大体相似,想完全颠覆传统性别二元划分的道路阻且长。妮可的性别觉醒发生后,她能清晰感知性别规范给她的身心带来的惩罚或者说伤害。她母亲和双胞胎弟弟首先接受了她作为跨性别者的心理身份,父亲最后也因为爱战胜了原初的逃避。这个家庭在内部完成和解后,才能积蓄能量去面对和反击来自外界的压力。

  特朗普政府撤回“厕所令”被不少平权主义者认为是政府的倒退,但没有一项权利的获得是轻而易举的。1955年,蒙哥马利市一位叫帕克斯的黑人裁缝因拒绝给白人让座而被逮捕。为抗议公车上的种族隔离政策,当地黑人发起抵制公共汽车的运动,马丁•路德•金被推举为抗议活动的领导人。这场抗争以“非暴力抵抗”的方式持续了381天,最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阿拉巴马州的种族隔离法律违宪。1964年,美国《民权法案》通过,禁止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类似的案例,同样出现在《成为妮可》和《批评官员的尺度》中。

  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社会态度的改变,从来都带有冲突和矛盾,争取权利的过程不可避免需要抗争和牺牲。将公众意志转化为国家法律,将加速社会态度的转变;而没有社会态度的基础,法律制度难以建立和落实。妮可一家站到聚光灯下,将对跨性别者的歧视诉诸法律,至少是一次积极的抗争。布伦南大法官的经典判词之一:“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这一态度不仅适用于批评政府和官员。将个人经历上升到群体权利后,公开讨论意味着将吸引更多人进入意见的公共市场。也许变化不会发生在此时此刻此地,但蝴蝶已经扇动翅膀,改变的风暴某天终将来临。谁说,柔软的舌头不能折断骨头。

  《成为妮可》读后感(三):我不是怪物,我只想做我自己

  从怀亚特成长为妮可,这条路是漫长的,可是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很多很多东西:成长,尊重,和爱。

  1.我们都是在冲突,矛盾,各种情绪中慢慢成长的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想变成女孩的男孩及他们一家为此而经历的事情,怀亚特和乔纳斯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可是怀亚特从小就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女孩,养母凯莉一直抱以宠爱的心来对待,可是作为爸爸的维恩却有点接受不了,他一样能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去做各种男孩子的事,于是,一家人为此经历了各种矛盾和曲折,最后,是父母与朋友的爱,让怀亚特变成了妮可,让这对双胞胎兄弟能健康成长。

  书里的介绍是从从双胞胎的出生一直到他们上大学,并且介绍了他们养父母的经历。其实,在这种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的社会生活里,我们的祖辈和我们一直在重复着一件最重要的事:传承。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父母的影子。维恩和凯莉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他们的性格,而他们的性格又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方式。

  2.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都需要呵护,每一个个体都是神圣的,都需要被尊重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陈老师的《流浪者之歌》MV里的那个男孩,很多人看不懂mv里那个扮女装的男生为什么会被打,陈绮贞在一个节目里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世界残酷到,有时候欺负别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到了最后,男孩说,“不是因为我扮女人才美,是因为我美我才去扮女人。”陈老师说在这个正常世界里保持你的神经质也会是不错的选择。

  以前看完书之后,我都会就书的内容写感悟,可是这次,我想跳出这本书,我想说,不管是怀亚特还是妮可,他或她,都是我们这个世界里的普通平凡个体,却也是值得尊重的个体。跨性别者,这个群体的存在不是世界的丑陋,正如书里说的那样,它就像腭裂或是其他,只是出生时上帝为我们带来的小小不同而已。我记得之前听过这样一段: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抛下来的苹果,你之所以会和别人有着小小的不同,是因为你在做苹果的时候长的太好看太甜美了,上帝就忍不住吃了一口。这段话是说给唇裂孩子的,可是我觉得,妮可也是一样,这些“妮可们”,可能只是上帝犯的一个小小错误,他们和我们一样,是生而平等的人,我们要做的,是学着接受和尊重。这就像是小时候,班里总是会有一些小胖子,会被人嘲笑被人戏弄,他们的童年因此而蒙上阴影,他们因此而暴躁,愤怒,却又无可奈何,这些经历有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可是,他们的胖是错误吗?不是!他们只是不同而已啊,“妮可们”也是一样,他们的不同不是错误啊,只是不同而已,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不同就会他们造成伤害,相反,我们应该包容他们的不同并且帮助他们――这才是我们该做的。

  3.爱是一种神奇的能力

  故事里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可是它让我们感受到的爱却是不普通的。世间所有都是如此,爱是如此平凡又是如此不平凡。

  书中的怀亚特是一个特殊的孩子,可是,他能在父母和兄弟的关爱下成长,如若不是爱,他的焦虑可能会把他摧毁。当我们同怀亚特一同成长时,我们不禁感叹:爱是一种神奇的能力。

  《成为妮可》读后感(四):我们虽孤独,但我们只想做真实的自己。

  本书是《华盛顿邮报》的科学记者艾米.埃利斯.纳特耗时四年时间追踪、记录一个触及社会争议的美国家庭的真实故事。

  本书主人公怀亚特是维恩和凯莉收养的双胞胎中的哥哥,弟弟叫乔纳斯。凯莉非常疼爱他们,关注着他们的点点滴滴,随着双胞胎一天天的长大,两个孩子的性格表现迥异,乔纳斯钟爱星球大战,恐龙战队,而怀亚特更喜欢芭比娃娃和美人鱼,在童话表演中,乔纳斯总是饰演男孩,而怀亚特总是饰演女孩。凯莉意识到怀亚特可能是跨性别,她查阅资料,咨询心理医生,之后证实了确实是这样。

  在怀亚特上学之后,凯莉尽力去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尤其是对于应该上哪个卫生间的问题,凯莉希望能得到校方合适的处理,可是校方并没有做到,怀亚特不得不遭受更多同学的骚扰、羞辱,尤其是在她改名妮可后。他们一家不得不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可是一直隐瞒真相并不能给这个家庭带来快乐,于是凯莉开始了一段艰难的维权路,而维恩也逐渐接受了妮可的与众不同,他们共同努力,给予孩子更多的保护,最终他们胜利了,妮可可以做真正的自己,做一个女孩。维恩和凯莉的爱无疑是伟大的,他们承受各界的压力换来今天。

  无论是跨性别还是同性恋,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争议,很多人一谈到这些群体就会想到变态,并且总觉得心理医生会改变他们,看完这本书多少会了解到,这些群体的存在并不是心理的问题而是基因导致的,动物界也会存在。

  最后,希望社会给予LGBT群体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便会多一个快乐的家庭,社会将会更加和谐。如果可以有选择,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希望自己是易性者或同性恋,去承担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只是上天给了他们这样的基因,他们只是想做真实的自己。还好,社会的包容度越来越高,对于弱势群体的保障越来越完善,他们才有信心选择做自己,才敢于做自己。希望在中国,也会等到那一天。

  《成为妮可》读后感(五):尊严、自尊、一视同仁的权利,皆为世人之所愿

  ART 1

  这是一个有关跨性别者的故事。

  一对谦和上进事业小成的父母,一对聪明伶俐的双胞胎儿子。看似和谐美满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故事。

  可双胞胎儿子中的哥哥似乎有点不同。他和弟弟不一样,他不喜欢枪,不喜欢和爸爸一起去打猎。他喜欢芭比娃娃,喜欢头上披着围巾跑来跑去,宛如一头秀丽的长发。

  这是一个住在男孩体内的女孩。起初,他是男孩怀亚特,后来,她是少女妮可。 成为妮可的路艰难又漫漫。可这不过是一个孩子最简单的愿望:想成为自己。像大多数女孩一样,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和闺中密友说笑,打闹,美丽的学习、工作、生活,爱人和被人爱。

  可是如此纯粹的愿望,却让这个孩子和家庭背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来自外界的异样目光、指责甚至是指控。

  ART 2

  跨性别和同性恋不同。

  同性恋是指爱上和自己性别相同的人。爱上一个男孩的男孩,也许他心里依旧认为自己是个男孩子。

  可是跨性别者,就像妮可一样,即便她的生理性别是个男孩,可在她的心中,她从来都是认为自己是个女孩,她自然而然的,也会怀揣公主的梦,也会像大多数女孩子那样,情窦初开时,爱上一个男孩子。她不会认为他们是相同性别。对她而言,她爱上的是异性。

  所以,我想问问看到这些文字的亲爱的你们,你们能否接受同性恋,又能否接受跨性别者?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我还想再问一句,如果有朝一日你们自己的孩子这样,你会怎么办?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陷入了如上疑问。

  我曾有个同学,女孩子很是懂事有礼貌,说话慢声细语,但是自打她跟我坦言她是lesbian的那一天起,我才真正意识到,一个人的性取向,和这个人本身没有关系。是啊,她喜欢女生又怎样,这丝毫不影响,她是那样一个温柔善良的人。

  不管TA是喜欢同性还是异性,对你而言,TA都是TA。TA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你的同学、朋友。

  所以,我接受同性恋,我也愿意和他们做朋友。

  可是,当我真的沉下去去读这个故事,在阅读这个家庭一路走来的所面对的艰难时,我对自己深深产生了质疑。

  我止不住的想,如果是我,如果是我以后的孩子是个跨性别者。我会怎么办。

  我的心里,能否接受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另一个性别?我能否承受的住,在TA的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世人的不解和异样眼光?我能否,在TA难过疑惑时,站在TA身边,告诉TA,“你没有错”?

  又或者,当我儿初长成,当TA向我坦言自己喜欢的是同性,我能否承受住这一消息带来的威力?

  我究竟是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告诉TA去爱你所爱求你所求为你所欲,还是屈服在世俗的偏见之中,对TA坚定的说“不”。

  我不知道。

  在怀亚特从两岁就表现出他的女孩子倾向时,他的母亲从迷茫、不解、到因不忍心看着孩子这么困惑难过而默认,再到和心理医生探讨、和学校老师交涉,只为了保护他不受伤害。

  我钦佩这位母亲,钦佩她从最初做出的选择。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面对孩子所表现出的跨性别倾向。也许,最初,我会阻止。也许终究不能和孩子骨子里的性别认知做抵抗,但是最初的最初,我会试着把这种倾向扼杀。

  因为,我害怕别人因此而来的异样目光,害怕家庭和孩子在背后受到的指指点点与霸凌,毕竟,在中国,同性恋和跨性别者依旧没能被官方所认可,依旧有太多人不能接受这一群体啊。

  密友说,“要是真有一个像蔡康永那样有趣的同性恋儿子,多好啊,还能因此收获另外一个有趣的儿子”。

  我哭笑不得。

  正因我做不到,所以,对于这个家庭所表现出的相亲相爱和包容,才是我最最感触的。

  更何况,这一对双胞胎儿子,并不是他们亲生,这是他们收养的孩子。

  面对一个跨性别儿子,起初母亲勇于接受,而父亲却是逃避。阅读的过程中,我是如此担心夫妻之间因此心生罅隙,从而分道扬镳。但是,幸而,没有,我看到的是,父亲终于正视这一事实,他骄傲的宣布,“我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我终于看到最终,他们赢得了尊重,终于如偿所愿,笑的幸福满满的样子。

  妮可的弟弟乔纳斯说,“对我而言,我从来没有失去一个哥哥。你一直都是我的姐姐”。即便他从小就被教育保护妮可不受别人的欺负,尽管也许父母对他有所疏忽,尽管长久以来他都被认为是那个勇敢的跨性别者的弟弟而非他自己,但他依旧没有怨言。为这么一个家庭而自豪。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结局么?

  我只希望,这个世界,有朝一日,真的能褪去“特殊人群”这一概念。

  我只希望,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不管是如今看来多特殊的群体,都能在法律和道德的允许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用考虑别人的眼光,不用考虑这是否符合世俗标准。

  我期待这么一天。期待这么一个世界。

  《成为妮可》读后感(六):自然界的所有差异,换来了整个自然界的平静

  本文作者为本书译者李昕恬。

  刚拿到《成为妮可》,最吸引我的就是封面那两张年轻洋溢的脸。不过说实话,更引人注目的还是妮可——青春、张扬、美丽。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一个跨性别者。此前,我并不排斥同性恋、跨性别者、双性恋者,但我也只是把他们理解为性取向的不同。甚至我从未想过有一天去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探究这种与众不同的表征背后的根源。作为译者,让我得以走进妮可的生活,跟随怀亚特、妮可与乔纳斯一同成长。细读这本书,感觉自己如一个透明的观察者一般,在他们身旁,看着怀亚特一步步成为妮可,从襁褓中的婴儿成为一位迷人的年轻女性。

  说实话,跨性别者这个词对我而言是全新的。我更没想过他们内心的煎熬,以及难以抑制的冲动。怀亚特从两岁开始就有了性别意识,从懵懵懂懂就觉得自己是个女孩。这是神奇的,就像是上帝造人时一不留心,把一颗少女心放在了错误的躯壳中。看书的时候,我多么希望妮可就是妮可,不必经历怀亚特的磨难,这该有多好。不过幸运的是,她有爱自己的父母、弟弟,不断支持她,做最好的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