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10篇

2018-04-08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10篇

  《最后的士家族(上下册)》是一本由张生全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一):“最后”的士绅家族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初看书的时候,以为就是一部和税收相关的图书。看完全书才发现明线暗线里透露的不单单是税收。影射出来的当代人人性的问题,让人深思。

  说实话,我为什么会认为它是一部关于税收的书呢,关键在于封面上的这段话:一部研究近代税捐经济经典读本,一部展示传统士绅政治残酷之作。这段话我理解的就是税收问题,还是家族税收。但是看完全书,我才明白这段话的意义。与我想象的故事情节完全不同

  引用一下书上谢有顺老师的这段话:《最后的士绅家族》从“士绅政治”和“税捐经济”的角度,写了以柳、唐、曾、江四大家族代表的士绅家族之间的争斗和心衰。在这曲民国乡村的挽歌中,温暖与残酷并存,希望与绝望同在,一个小镇命运,映照出的是一个时代沧桑,一种人性力量。看完全书的我才明白谢老师这段话里的深意相信很多人看完全书都会和我一样觉得谢老师这段话总结的非常到位。

  作者从第一章节里就影射出柳、唐、曾、江四大家族的明争暗斗,随着故事情节深入,引发了四大家族子嗣间的“爱恨情仇”,在这个四角关系里,作者笔下人物描写淋漓尽致,人性间的善良虚伪嫉恶如仇都值得我们深思。士绅家族在当时其实很无奈配合官府自身就要被开刀。迎合百姓那就是与官府唱反调。但是我在曾二少、柳三少身上看到了士绅家族的希望,曾二少上看到了商业崛起的希望、柳三少上看到了教育复兴的希望。这些都是其他人不能比拟的。这两样看起来简单,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做起是多么的不易

  在曾二少发现了藤椒这个商机,他的近现代的宏图大志使的他走上了商界,并且小有成就

  而柳三少自小就在外留学,深受国外教育的影响,脱离了旧社会思想。正是有了这种新思想,使的他对人、对事。考虑的角度不一样,从而造就了不一样的柳家三少。

  通过作者对四大家族的描写,让人看到了希望,有看到了绝望。士绅家族的结束,就是新社会的来临。他们里面有着新思想、新作风。这就是他们的希望。老思想、老做派,在这样的社会关系就是他们的绝望。看完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思路,读者完全被剧情吸引,抽丝剥茧后便是对社会人性的反思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二):《大清早就亡了》

  这本书应该是属于那种以小见大典型,以民国时期偏远蜀地山区一个小地方四大家族的勾心斗角,再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碰撞与时局的动荡不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军阀混战,地方豪绅的旧观念在新时期的种种适应与不适应,都在这四大家族的斗争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书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坏人,每个人都在随波逐流,偶尔有那么一两个清醒的却也不得不因为家族等种种观念为之身陷囹圄,挣脱不得。本书从小镇上柳、唐、曾、江四大家族因为“税捐经济”在茶馆开会而开始表面的和和气气与私下的手段用尽可谓是鲜明对比,家族掌权人的无上权利也被刻画的入木三分,再加上下人们还是以家族为依托,甚至为之生死也没有反省,中间穿插着四大家族后辈的情情爱爱,还有山上的棒客在期间搅风搅雨,一个小镇真是风云变化让人看的大呼过瘾

  而本书除了故事好看,我认为更好的地方在于其中的思想。对于士绅这个特殊群体写的真是酣畅淋漓,其实在没有看本书之前我对这种家族式的地方士绅阶层还是有着很大的好感的,毕竟他们在某一个时期其实是社会大众的中坚力量,也较好的维护了当时社会统治,但是历史毕竟是滚滚向前进的。本书就写了这个历史交接时刻,这些士绅阶层只知家族而不知有国的可悲,而对于接受过出国教育的柳家三少爷,当还在外国风花雪月的时候家族的重担突然之间就压了下来,不知所措举动也就更加合乎情理了,看着他在父母之命与心中所爱之间的挣扎其实真的有些心酸,因为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嗯,我没敢继续往下想,怕鄙视自己

  有时候当巨变来临,越是根深蒂固东西越不容易改变,因为放不下。心中牵扯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即使是到了眼前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还在自欺欺人。书中有一段前后呼应我认为写的最有味道,就是柳府的管家最开始认定勾引三少爷的不是人是妖,然后叫人去除妖,接着再知道身世显赫之后又亲自去说服三少爷娶她,再被当众拒绝之后又说是妖,这如此的反复其实不过是他只能看清眼前三尺,根本不知道世界已经发生了什么,可叹。而与之做对比的也正是刘琦君,认为自己的父亲也不过是秋后的蚂蚱,早晚会被灭掉,这眼界

  这个小镇的大戏不搬上银幕可惜了,这个剧本我给满分,不怕骄傲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三):揭开士绅家族光鲜之下的疮疤

  揭开士绅家族光鲜之下的疮疤

  ——《最后的士绅家族》读后

  作者:吴安臣

  《最后的士绅家族》(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版)是作家张生全最新的长篇力作,作品围绕“士绅政治”和“税捐经济”着笔,揭露了以“柳、唐、曾、江”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士绅家族的明争暗斗,深刻地展示了士绅家族光鲜外表下的疮疤,尔虞我诈的残酷现实乱世之中的民国小镇乡村,在各路军阀的争斗统治下,士绅家族对人民的变相盘剥与愚弄,当然沧桑时代里,除了黑暗,不乏人性的温情与力量。这是一部情节曲折、故事跌宕起伏小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小说的情节让你觉得作者织就了一张扑朔迷离的网,读之不忍释卷。读这样的一本历史小说,有时候却像在读福尔摩斯探案集,你会急于寻找明线之下交织的暗线,这些暗线又纵横交错

  《最后的士绅家族》小说开场,颇耐人寻味让我想到了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各色人等次第登场。“柳、唐、曾、江”四大家族当家人:柳老太爷、唐八太爷、曾五太爷、江三太爷登场,还有洪雅知县高德仁、县经征局长胡知廉、县警察局长钱尚武、柳江乡长孔亦多等也在茶馆,其阵仗先声夺人,不由得让人思忖:是不是好戏即将上演?四大家族在言语间已经开始了争斗,有恭维知县的、有捧柳老太爷臭脚的……开场即已剑拔弩张,为后面四家的矛盾埋下伏笔。如此这般,各怀鬼胎。当一伙人知道柳老太爷的大儿子是五省联军军阀的副参谋长,并比较受重用时,曾五太爷和江三太爷皆暗送秋波,不断示好。惟有唐八太爷有点“不识时务”,不断地恭维县长高德仁,对柳老太爷的大公子不太以为然。衣锦还乡的柳老太爷的大公子柳正刚,在其父亲所谓诗书传家的幌子下,在知县和其他三大家族面前展现了他的谦和和假恭敬。其实已经暗地里开始了清除其他三大家族的行动

  初看,无论是柳老太爷还是其子都是知书达理,谦和有礼的,所做之事都得乡人爱戴,但是真正的面目却被掩盖着,他们手里都握着杀人不见血的刀,首先是唐八太爷的税收权被剥夺,知县高德仁趁此机会向柳正刚示好,让柳老太爷接替唐八太爷收田税,以便通过柳家为自己的升迁之路铺垫。然而柳老太爷坚辞不受,还把因为唐八太爷大小斗受损的百姓们粮补上,更推荐了曾五太爷接唐八太爷,因而挑起唐曾两家的矛盾。高潮之后,曾五太爷的田税征收并非想象中那样顺利,却难解唐八太爷被夺去田税征收权之恨。因为老百姓不但要忍受军阀混战加在他们头上的苛捐杂税,还得规避棒客(当地土匪)的威胁。于是矛盾再起,唐八太爷的儿子唐震川假扮棒客误杀了曾五太爷,之后唐八太爷病死;其子唐震川落草为寇;柳正刚打着维护士绅和百姓利益的旗子剿匪,之后柳正刚被传在战乱中死难等。

  小说情节曲折,故事令人拍案叫绝,无论是哪个士绅家族莫不披着仁善的外衣特别作为其中代表的柳老太爷更是满口的仁义道德,他对同为士绅家族的其他家族所施计谋,挑唆煽动不明真相的百姓对唐、曾两家的攻击,柳老太爷死后,柳家亦被棒客敲诈。更有以唐震川为首的棒客和以李光头为首的棒客对士绅家族倾轧和巧取豪夺之能事,都让人看到了时代的溃烂的伤口,军阀混战让偏安一隅的人们也不能聊生。乱世中的人不如狗,乱世中的士绅还能维持着表面的光鲜吗?完全不可能,光鲜的外衣剥去,就是丑陋的疮疤,乃至疮疤深处的人性劣根。

  拨开条条明暗线,不难发现,四大家族对于人民的盘剥借助的是军阀给予的力量,手段则是借助掌握税捐征收权,对人民进行敲骨吸髓,各种名目的税收加诸于早已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让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从各自家族的利益出发,他们展开了对税捐征收权争夺的时候,家族间也展开合作,比如通过柳曾两家意图通过联姻的方式,结成利益联盟。这都是灰色调乃至于黑色调地揭露现实残酷的表现

  士绅的困惑与挣扎,历史血泪与家国沧桑,尽在作者笔下一一呈现,小视角下的大社会,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人性的幽微。是不是书里只有绝望存在呢?其实并不尽然,整部书里,还有曾家少爷曾思城和江家小姐江曼姗纯洁爱情故事,以及柳家三少爷和军阀之女刘小姐的曲折恋情,穿插其间,这算是一抹沉重作品中的亮色吧。

  可以说,这是一部研究近代税捐经济的经典读本,虽为蜀地一小镇经济社会的侧影,但是却是近代中国税捐经济的另类解读,更是一部展示传统士绅政治的残酷之作,这是一部破落乡村的生存密码,残酷到直指士绅人性的暗角,刮开光鲜外表下的疮疤,那是被仁义道德和道貌岸然装饰起来的丑陋,那是被粉饰出的高贵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四):士绅家族的挽歌

  《最后的士绅家族》作为四川作家张生全的最新长篇力作。这部小说的架构宏大,情节曲折,宕荡起伏,故事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以及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深深打动读者的心。这是一部描写以民国时期的四川边陲小镇为背景鸿篇巨制,柳江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这里重读书,知礼仪,民风淳朴,小说也是根据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写成,叙述了当时以柳、唐、曾、江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士绅家族群,重现和虚构的一部波澜壮阔历史的长篇小说。反映出一个大时代的沧桑变化,并且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人性的力量。 在那三十年代,正是军阀混战时期,地方割据,军政苛捐杂税比较繁重,让繁华古朴的柳江经济凋敝,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柳江的四大家族为生存,只能依附当地的军阀势力, 在柳江这里的四大家族在大的时代下,相互之间却是倾轧,在军阀的更替中寻找生存发展空间,然而,四大家族还是相继走向破落衰败。 书中的柳家士绅,素以耕读传家,后代英才辈出,主要灵魂式的人物柳老太爷,经历了多少风云变换,历史考验的人,遇事沉稳不卑不亢,具有大家风范;而柳正刚,在经历各种发生事件时,总是冷静处理足智多谋,处事老练圆滑,从而游刃有余,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危机。 唐八太爷及其儿子唐震川,是小镇上的土豪,平时总是飞扬拔扈。在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时,表现出心狠手辣,甚至杀人越货,暴露出其残忍本性;其子唐震川,是一个不学无术性格鲁莽粗犷的人,继承了父辈行为。 曾五太爷,是镇上能够一直屈尊于人下,并且时刻想着出人头第,可一旦得势就要猖狂起来,按捺不住性子。曾五太爷的儿子曾思城,却自己热衷于钻研建筑上的工艺,在被棒客绑架关押在黑屋子里的时候,虽然面临生死考验也矢志不移、心无旁骛的研究建筑工艺,令人既佩服有可笑。 知事高德仁,一心攀附权贵,又想有政绩的官吏。征收局长胡知廉、何师长,柳老太爷的三儿子柳逸飞、四儿子柳正龙,曾五太爷的儿子曾思城,江三太爷的女儿江曼姗,棒客头目李光头,木禅寺当家人仁慧,等人物形象,一个个都扑面而来栩栩如生,能给人留下不可忘怀的记忆同时,柳江的年轻一代为了突破桎梏,寻找真正的出路追求纯洁的爱情,走上了他们悲喜交集人生道路,虽然饱受挫折,暂时看不到希望,但是他们积极奋发的精神真挚善良的情感,让这一方沃土再次充满生机。 这部小说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书中的描写的人物众多,都是有血有肉个性突出呼之欲出风格迥异。在开始部分和故事中埋有很多暗线伏笔,形成一张令人扑朔迷离的网线故事,清晰描述了士绅与官府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这民国时期的乡村中,温暖的人性与残酷兽性并存。这样一个小镇的命运,在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已经受到很大的冲击,原有政治体制的纷崩瓦解,曾经的士绅阶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新的社会结构变化中也反映在士绅阶层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变化,反映了社会变化的轨迹,。士绅阶层在传统社会中作用的退化甚至消失,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加速了传统政治权力的纷崩瓦解。 张生全在这本书中写出了民国早期的四川小镇,来展现士绅政治和税捐经济的曾经的历史风貌,成为研究税捐经济的经典读本。把四川的民俗风味描写的淋漓尽致,非常浓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的乡土气息融进了叙事的故事之中,在小说里丰富多彩的地域性语言,与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充满了四川民间风俗的趣味。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五):士绅家族

  好看的民国乡村小说,大家多半会想起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但我觉得还应该包括这本张生全老师的《最后的士绅家族》。的确,这类的故事比较跨越长而且人物众多,电影和电视好看的不多,因为它需要作者相当的生活阅历和经历。不过,这部《最后的士绅家族》却令我眼前一亮。我百度了下作者,原来他的往昔作品更是展现人性的,读起来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最后的士绅家族》这部小说分为上下两册,共二十二个章节,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两本厚厚的书,看上去像两块砖头。讲实话我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读完够呛。但其实读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故事很精彩,条理很清楚,以民国时期蜀地边陲小镇柳江为背景,以柳、唐、曾、江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士绅家族群,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大家族依附军阀,展开了一场夺取税捐征收权的明争暗斗,山上的棒客也不甘寂寞,参与到这场争斗之中,一时之间,腥风血雨尔虞我诈将小镇搅动的天翻地覆。柳江四大家族在相互倾轧及军阀更替中,相继破落衰败,凋零。同时,柳江年轻一代为了突破桎梏,寻找真正的出路,追求纯洁的爱情,走上了他们各自悲喜交集的人生道路。

  故事以民国的税捐为主线发展,税捐只不过是一个引子,然后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纷纷粉墨登场,暗线和明线相互交织在一起读下来让人欲罢不能。应该说,故事发生的看似巧妙,其实更是合理。每个人物的性格都跃然纸上,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士绅间为了争夺税捐相互利用,趋炎附势,军阀间和棒客间为了田产和税捐相互敌对和相互勾结,将民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写的淋漓尽致。在作者的笔下,将那个特殊年代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善良、虚伪、残忍都向我们一一展现出来,读下来引人深思。曾二少爷和江家三小姐的爱情在当时的环境下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对四大家族的描写,从起初的辉煌到结尾处的没落,到最后的人才凋零。讲真,士绅家族的结束,标志着就是新社会的来临,谁也不能逃脱时代浪潮的冲击而独自存活,只有顺应时代的脉搏才能存活下去。作者想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性,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六):目禅寺下的世相图

  目禅寺下的世相图

  ——读《最后的士绅家族》

  作者:指尖

  当我读完张生全先生的《最后的士绅家族》最后一页,抬头,但见窗外,阴云密布,雷声滚滚,面前的一切,都陷入蒙昧而晦涩的光线中,一时,我仿佛遁入书中描述的植物茂盛、棒客出入的鹰嘴山下,侯里衡和徐幺娘的话叽叽喳喳依旧在耳畔萦绕,我跟书中所有人一样,恍惚中看见了妖孽——一个身处乱世,试图用一腔青春热血改变世界和自身命运的女子。可是个体的力量是如此羸弱,她或许能挽救一个濒临绝境的家族,却无法挽救自身的命运和水深火热的世道,她只能成为妖,让人们于她恍若在又恍若无的错觉中,感念她,也恐惧她。妖,是介于神鬼之间的一类物种,传统中,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它既有包纳大众、施以良善的一面,同时也有狡诈恶毒、极其恶劣的一面,这种双面怪的存在,极好地诠释和安抚了农业社会中,人们对现实的急迫奢望和现实对人们沉重打击所造成的困惑。《最后的士绅家族》的结尾,用妖的寓意,极其准确地定义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故事的延展性。在变幻诡异的时代风云中,在战争频繁、军阀混战的大格局下,柳江场四大家族的命运宛如江上的破船,飘摇无羁,失却依伴,旧有的规矩、人情、信任和承诺的风帆,被无情地撕破,他们面临着重组和新生的困境,他们要驶向何方?是否要用鲜血和性命来退让?获取或抵抗?

  这部作品以捐税为主线,将四个表面看似独立,内在却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家族关联起来,在彼此的勾心斗角中,同患难,共浮沉。书中人物众多,除去柳、唐、曾、江家的主人及他们的子孙外,尚有众多小人物出场,这些小人物成为故事情节的黏合剂,诸如独眼龙何肇北,具有典型小农意识的杨四娃,江府既受主人骚扰同时又幻想获得名分的丫头香儿,跟柳家奶奶李桂花极其暧昧的侯里衡,因忠于柳氏家族而丧命的冬强,以说媒为业的徐幺娘,逆来顺受开茶馆的李二娃,替主人顶罪却被主人处死、愚忠的唐老七……更有高知是、孔县长、钱局长,等等,这些人物的嘴脸,被刻画得极为形象,既自私狭隘,又无能,易示弱,人性的善良和缺陷暴露无遗,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叫做社会的大网,他们奠定了四大士绅家族的生存根基,同时也成就了四大士绅的政治生涯。他们的言行举止,参与规避、死亡和妥协,烘托出柳江场的大悲大喜,同时也见证了时代变革大潮中四大士绅家族的命运沉浮。倘说是战争和国家动荡导致了柳江场四大家族走向衰败和灭亡,那么这些人,就是四大家族走向衰败灭亡的助推器,当然,或许他们的初衷远非如此,他们只是想延续着旧有的习惯和规则,在微弱的抵抗中,维持着现有的一切,但事与愿违,时代的大潮从来都是澎湃汹涌无法抵挡的,他们只有在四大家族的衰败和消亡中,顺势而为,死伤无由。

  张生全先生的这部《最后的士绅家族》,分为上下两册,近四百页的作品,我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全部读完,这部作品不同于之前张生全兄的《蒙哥大帝》,行文更加成熟,故事更加老道,情节设置更加迷人。如果说,《蒙哥大帝》是一部集历史与传奇的颂典,那么《最后的士绅家族》便是一部农耕社会士绅家族的血泪史。这部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能体现现代中国发展的特性。同时,在技巧上也更具画面感、立体感和异质感。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是情节丰满,人物刻画鲜明,不拖沓,不杂乱,仿佛一幅栩栩如生的世相图,每一章节,都有一个悬念或者亮点,在推动故事走向高潮的同时,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每个人物也都有他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性情。当老一代士绅无力回天时,曾思诚、唐震川、柳逸飞、江曼珊这些新士绅以各种方式来维护这士绅的尊严,但大势已去,动荡的世界,他们眼睁睁看着让正义和良善消失,这里的描述,既有扼腕长叹的痛感,又有无力回天的绝望,但柳逸飞却从雾障迷离的鹰嘴山跑了,其实这就是作者最具有力量的出击,是亮光,是希望。

  行文到此,窗外,这个夏天最狂暴的大雨正在倾泻,电闪雷鸣中,我看见了书中无数次出现的目禅寺,它是那么安静而笃定,仿佛在等待,也仿佛在行走。腥风血雨的岁月,颠沛流离的人生,目禅寺,注定是最后的净土,它将永在,宛如最后一线生机,终是要兜兜转转中,带领人们走向光明的。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七):还原真实的乡土中国

  早些年读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差序格局”等等的社会学经典概念早已熟稔于心,在读完《最后的士绅家族》这部小说之后,才真正对乡土中国有了具象化的了解。

  在柳江这个地方存在着四大家族,便是柳、曾、唐、江,连木塔寺的和尚都知道“柳家的顶子、曾家的谷子、唐家的枪杆子、江家的丫头子”这句名言。可见四大家族在此地有多大的威望。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八):冰泉冷涩弦凝绝——《最后的士绅家族》里的古典之美与禅意之远

  冰泉冷涩弦凝绝

  ——《最后的士绅家族》里的古典之美与禅意之远

  作者:暮千雪

  作为人类情感交融的桥梁,所有生发于心止于心的艺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一优秀的艺术作品,定能在展现特有表达形式的魅力时,牵动欣赏者更多的感官,从而获得更深更广的心灵体验与享受。所以,缓缓合上《最后的绅士家族》最后一页,“冰泉冷涩弦凝绝”兀自翻腾于心,恍似从千年前那场酣畅淋漓的“琵琶”独奏中回转。

  毋庸置疑,川籍作家张生全的写作已步入海阔天空的气象,俨然是十八般武器信手拈来,皆会舞得风生水起自成风景的从容与笃信。《蒙哥大帝》《宋末大变局》等史话巨著掀起的震撼狂潮还未平息,《最后的士绅家族》便以乡野小调的低沉婉转登场,令人眼前一亮的同时,再次为之拍案。

  这部以蜀地一鲜为人知的村镇上柳、唐、曾、江四大家族之间的争斗与兴衰起落为主线,抖出民国时期“士绅政治”和“税捐经济”的历史沉疴,剖开复杂的人性,萃取灵魂的亮光。而作者更是以老练的笔法与精湛的布局,将蜀人性情、风景民俗和那些无法回避开的历史血泪、家国沧桑谱成了一首跌宕起伏、情思恻恻的琴瑟之曲,于血雨腥风的沉重中透出一抹古典之美与禅意之远。

  御桥、古榕、杨村河、空坝、茶客,聊聊几个词眼,便将一幅恬淡的乡野闲居图勾勒出来,也将“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场面送至眼前。很快,曾五太爷、柳老太爷、唐八太爷、江三太爷一杯茶没喝完便夹枪带棒明争暗斗起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悄然拉开帷幕,好利落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气氛。果真,为了争夺征收田税权,四大家族展开了激烈的你死我活的血腥纷争,加上棒客和军阀参与,时而大弦嘈嘈如急雨,时而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激烈与纠缠,让百姓深陷水与火的灾难之中。

  在硝烟四起中,曾家二少爷曾思诚和江三小姐无疑是开出污泥的莲,他们婉转的爱情是冰冷现世中的一缕暖色。曾思诚虽为富少,却怀救国之心,江曼姗贵为富家千金,却纯真清澈,他们俩对真情的坚守,是对世俗的挑战,是对光明勇敢的追寻,然而,享有片刻“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之温馨的他们,却成为人性的殉葬者。

  看到曾江双双惨死街头时,感觉有什么轰然倒塌后的寂灭。按书页静坐,蓦地便记起“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不是所有的善良都能抵挡灾难,不是所有的死亡都能惊醒什么,所以在曾江的惨死很快沦为茶聊话后,又一场更大的风暴席卷而来,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狂飙里,一个个影倒下了,凶残的、善良的、无辜的……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刘琦君在整部作品中,是以最高音的弦存在,当其他弦激烈碰撞、撕裂,急急缓缓跌宕时,她一直保持无声的存在。只偶尔在屈指可数的划拨中做过瞬间的震颤。但仅那瞬间的震颤,也足以从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喧嚣嘈杂中飞越出来,带着特有的清亮与细锐刺中人的耳膜与灵魂。这根弦,是一柄小巧又凌厉的匕首,利落地割断一段恩怨,更新一段悲怆历史。只是,她在终止一场残局时,也发出了最尖锐的铮鸣--她能让濒于绝境的柳逸飞起死回生,能让部分悲剧告一段落,却无法终止自己的悲伤,无法终止人性的混沌。幸而,她是清醒的,柳儒博是清醒的,她和他把单薄的生命燃成了乱世里一盏微弱的灯。

  刘琦君远去了,四大家族远去了……御桥静静地横卧着,古榕静静地伫立着,空坝依然安详地迎接着来往的脚步,举目向远方,“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切似乎都没变,一切似乎又都变了,这种文尽意无穷的留白里,有着禅境中的辽阔与旷远,这种感觉在读罢《三国演义》《红楼梦》时有过,我想这不是巧合,而是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最终都会指向生命的无限与宇宙的无涯吧。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九):士绅阶层的演变及其作用

  士阶层贯穿中国历史,古人所说的士类似现在的知识分子;绅,乡村读书人文化人的代表,是某种势力、权威的化身;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士绅这个群体,对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是士族的通常叫法。和士族联系在一起的,是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 地主、退休回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尤其是那些有抱负的乡村知识分子,那些清正廉洁的退休官员,那些开明豁达的富商地主,他们修桥补路、行医办学、解决纠纷,发挥着官府难以发挥的作用,从而赢得乡贤的称号,得到乡民的爱戴。

  考察“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士族和乡绅的结合体。士农工商,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划分,有其合理的依据,农耕社会主体是农民、农业、农村,这是现在仍然摆脱不了的存在。现在每年中央都有个1号文件,就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广大农村稳定是国家政权安定的基础,作为极为强大的基因存在于国家民族发展血脉延续之中。

  张生全之《最后的士绅家族》试图以士绅阶层对四川农村的基层政权控制及其走向没落的历史发展趋势,阶级观点是作者抒写的一个主要思想来源。一部《最后的士绅家族》,就是一部近代中国税捐经济的典型文本,更是一部传统士绅政治的残酷之作,这是这部著作的经脉所在,价值意义所在。离开了阶级之间的斗争,一切都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围绕四大家族的捐税权之争,其实质正是底层人民与士绅阶层不可调和的矛盾。

  四川作家李劼人《死水微澜》、《大波》、《暴风雨前》,形成了其“大河小说系列”,这个被誉为中国的左拉,最大的成功是真实地塑造出了“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自然细腻地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民情风俗、起居服饰、地方特产等,从而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的地方色彩。

  从阶级意识来看,李劼人无意中使用了阶级观点,张生全之《最后的士绅家族》则可能有意以阶级对立刻画人物,其理念先行的痕迹在人物塑造中多多少少存在着,其形象性、生动性、传神性略显不足,多少影响到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市新野县,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文学评论者。多年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东莞日报·打工文学》、《香港文艺报》、《山东商报》、《新消息报》、《躬耕》、《安徽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六盘山》等刊物。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b23c26c0e18d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9 ��0�+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十):枪权之下无文明——谈长篇小说《最后的士绅家族》的精神意蕴

  枪权之下无文明

  ——谈长篇小说《最后的士绅家族》的精神意蕴

  唐小林(著名评论家、学者,四川大学教授、博导)

  枪权之下无文明,这是《最后的士绅家族》给我的最后的启示。

  这句话好象绕口令,其实相似的表述中西皆有。西方有瑞恰慈的《意义的意义》,现代中国有陈独秀的《吾人最后之觉悟》,今人赵毅衡有《意义的意义的意义》。我想说明的是,只有探入文本的背后,我们才能发现《最后的士绅家族》的最后的意义,得到最后的觉悟。

  “枪权”这个词是我的发明,它会带出一连串的术语,枪权政治、强权政治、武力政治、暴力政治、恐怖政治等等。用这一串术语来描述军阀混战时期中国的政治场景、政治生态,再恰当不过。

  坦率地讲,刘琦君和枊三少爷,率领一队奇兵出现在小说末尾,为柳家复仇,故事发生惊天大逆转,委实让我为作者想落天外的神来之笔惊叹不已,如此突兀的情节,即使在纯虚构的写实历史小说中也很难找到。

  联系到前面,小说过多的巧合,叙述者权力的过分使用,让我不得不产生这样的感觉,作者纯粹是编故事讨好消费大众:怎样吸引眼球,令人心跳,故事就怎样讲,根本不顾生活常理、世道人情。

  再一想,更坚定了我的看法。叙述者完全超脱于小说之上,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冷眼旁观,如实讲来,不作评价,不露表情,更无褒贬,只有一环紧扣一环、悬念丛生、惊心动魄、密不透风的故事情节,读来倒是酣畅淋漓,好不痛快,但作者似乎对“故事哲学”漠不关心:只要你读得过瘾,就达到了写作目的,至于故事以外的风景,无暇顾及。码洋、销售、排行榜、点击率,才是叙述的动力。

  这难道真是一部“浅阅读”的小说?当然不是。这仅是文本迷人的表象。

  深入文本内部,理理线索,发现刘琦君带来的那个结尾,甚至有些象散文一样“卒章显其志”,妙到无语:枪权之下,亦如倾巢之下,无完卵。主宰柳江命运的力量在柳江之外,那就是军阀。刘琦君据说是四川新军阀刘司令之女,由她来给柳江士绅的历史画上句号,正在小说的叙述逻辑之中。

  一言以蔽之,仅三年时间,绅、匪、官、军、民五方,在枊江一地,上演柳、唐、曾、江四大士绅家族的悲喜剧,构成《最后的士绅家族》的全部故事,也演绎了一部军阀混战时期四川乡村社会的衰败史。看似五条线索,实际只有四条,民众不能独立成线,除杨四娃形象鲜明,尤其在茶铺子一节中,扮演砸毁唐八太爷大小斗的核心人物,其余民众在小说中大都以看客和模糊的背景存在。剩下的四条线,绅、匪、官三条是明线,军阀这条线是暗线。但这条暗线,却是幕后黑手,操纵了整个柳江的争斗,绅、匪、官犹如其手上的皮影或傀儡,被玩弄于股掌之间。

  再进一步,土匪与军阀这两条线,又可以合并为一条线,原因是他们都有枪杆子。在这一点上,他们还可以相互取代。士绅家族中,唐八太爷由于有300多条枪;官府中,警察局由于有几十条枪,它们也在事实上加入到了土匪、军阀这个阵营中。后来,随着唐大少爷拖枪上山,落草为寇,聚众为匪,再加上柳四少爷、刘琦君都有了枪和人,枪杆子的阵营越来越大。在这时,整个柳江实际变成两派——有枪的和无枪的——明争暗斗,你死我活。

  在柳江,不管谁的命运都被绑在了枪子儿上。也就是说,不管是枊家的顶子、曾家的谷子、唐家的枪杆子、江家的丫头子,包括槛外之人——木椫寺的和尚、小沙弥,最终都围绕“枪杆子”。谁依靠的枪杆子多,谁就有势力、有地位、有政治;谁就有税捐征收权,谁就可以巧取豪夺,谁就能够从别的士绅家族夺得田产,甚至妻女;谁就有可能掌握整个柳江的命脉。

  四大士绅家族随军阀的兴亡而沉浮。柳老太爷威风,是因为大少爷在军阀袁总司令手下作副参谋长,洪雅县知事高德仁也因此沾光而主政一方。江三太爷后来厉害,取代了柳氏家族的地位,是因为杨司令打败了袁总司令,有远房的侄儿在其手下干事,乡长孔亦多也因此取代了知事高德仁。柳三少爷在柳江小试锋芒,是因为与土匪头子李光头结为拜把兄弟。而棒客之所以抢夺四大士绅家族的田产,甚至觊觎捐税征收权,不是欧烂眼有多少坏水,手段如何的高明,而是棒客手上有千余条枪。刘琦君为柳三少爷剿灭棒客,是因为她传说中的父亲刘司令又打败了杨司令统领四川,警察局长钱尚武也因此取代孔亦多当上县长。

  枪权落在谁的手上,柳江社会就倒向谁的那一方,利益格局马上发生倾斜重新洗牌,新的矛盾也由此重重叠叠遍地生长,每个柳江人的命运更是跟着发生翻转。枪,就象达摩克里斯之剑,不仅高悬在柳江四大士绅家族头上,更是高悬在每一个柳江人头上,投下暴力政治、恐怖政治的浓重阴影。

  好一个枪权政治!如果小说就写到这里,并不新鲜。军阀混战,不靠枪,靠什么?《最后的士绅家族》的过人之处,是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在故事的情节、细节与人物的行动中,言明了一个道理:枪权之下无文明。

  在柳江,枪杆子里面出势力,枪杆子里面出政治,枪杆子里面出经济,枪杆子里面出婚姻,枪杆子里面好象什么都出,唯独不出文明,不出文化,不出道德伦理,不出善良人性,不出尊严真情,不出新生事物。枪权之下,人沦落为利益的动物,惶惶乎如躲避枪子四处逃散的丧家之犬。当然也就更不出社会稳定,更没有安详、和谐、幸福、民主。恰恰相反,枪权政治毁掉了这美好的一切。什么“耕读为本”,什么“诗书传家”这些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乡村文明,或者以枊逸飞和刘琦君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明,全都在沉闷的枪声中毁于一旦。

  枊老太爷能够依附军阀的时候,对江三太爷为江三小姐提亲敷衍拖延,静观其变,当后台坍塌新军阀得势之后,又去讨好江家,可谓斯文扫地。江三太爷并不把唐家大少爷放在眼里,甚至厌恶之极,不仅根本无心把女儿嫁过去,甚至对其拒之千里。但当唐家大少爷枪杀曾五太爷,绑架曾二少爷,他的300多条枪发挥威力,威镇柳江以后,江老太爷马上改变态度,无耻到一大把年纪还要与唐八太太结婚,入赘唐家,颜面丢尽。而江三小姐江曼姗却成为枪权之下政治联姻的牺牲品,不断地在四大士绅家族和棒客之家抛来抛去,命运在风口浪尖中颠簸。眼看曾思城和江曼姗在小说中就要成就永恒爱情,谁知在顷刻之间,双双死于枪口之下,成为枪权政治的祭品。

  同样的结局落在了枊三少爷和刘琦君的身上。刘琦君最后离枊三少爷而去,可谓作者匠心独运:与其说是刘琦君因苦难经历识破枪权之下无真爱,对自己的父亲是否永掌枪权失其信心,倒不如说是作者要通过这一最后的情节暗示:爱不爱,枪说了算。至于象曾思城兴办实业藤椒油厂,枊二少爷创办学堂博儒学校,这样一些代表现代化的新生事物,由于人的生命都无法保障,胎死腹中或最终破产,就势所必然。

  一切美好的,哪怕是千古文明,无可挽回地迅速破败;一切新生的,哪怕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最新方向,也毫无悬念地走向灭亡,这就是枪权政治下的柳江社会,这也是最后的士绅家族的命运,这也是军阀混战下中国的命运,更是一切枪权政治、强权政治、武力政治之下,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最后的士绅家族》给我们再现了一个我们根本不需要的社会,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应该永远抛进历史垃圾堆里的社会,它从反面给我们昭示的东西,甚至比那些从正面给予我们的文本还要多。它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虚构应当如何介入当下。

  从注目于乡村社会这个角度,有人说,《最后的士绅家族》是《淘金记》的当代版。不,它比《淘金记》描绘的历史画面更广阔,展示的社会场景更宏大,触及的乡村矛盾更复杂,讲述的故事更好看,涉及的问题更深刻,给阅读者带来的审美快感更多、阐释空间更大。对这样一部小说的出版,我们没有理由不高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