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未来镜像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未来镜像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35: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未来镜像经典读后感10篇

  《未来镜像》是一本由刘慈欣 / 夏笳 / 陈揪帆 / 韩松 / 张冉 / 潘海天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镜像》读后感(一):盾盾张鱼的书评,感谢赠书

  《未来镜像》读后感(二):带你五分钟看懂书中的9个脑洞

  作为比较小众的文学,怎样去评价一篇科幻小说的优劣?除了文笔的精炼和内涵的深刻外,一个好的脑洞往往会让人拍案叫绝。下面笔者将简要阐述本小说集中所收录的每篇小说中的脑洞。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个人愚见,欢迎交流指正。

  《以太》-张冉

  以太这一词本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神秘物质,它无可察觉却充满一切空间。

  在张冉的笔下,“以太”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目的是过滤及替换一切潜在不安全信息,乍听之下并无不妥,但细思之后才发现其中的恐怖。当你每天所听到的、看到的都是被处理过的信息,那这个世界甚至你自己,又是否真实的存在呢?

  《开光》-陈楸帆

  你小时候是否曾有这样的想法:你是这大千世界中唯一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其他人不过是在扮演自己的角色,就像游戏里的NPC?然而在这篇小说里道出了残酷的“真相”,也许你才是那个NPC。

  故事的设定是宇宙其实是一个程序,我们所观测到的一切都是代码运行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算法去改写当前的版本,开光后的爱Fo图软件达到了这一目的。但这可能会威胁到整个程序,所以系统按照事先设定的机制,激活主角这个NPC,消除了威胁。即所有在主角看来出于自由意志所做的事,都是作为NPC的任务罢了。延展到现实生活,细思极恐。

  《格里芬太太决定于今夜去死》-阿缺

  本文无特大脑洞,是篇以温暖笔触致胜的软科幻小说,这也是阿缺老师的一贯风格。另外这也是LW31机器人(阿缺本名李威)首次出现,该型号机器人在阿缺之后的各个故事里常有戏份,也算是一个小彩蛋吧。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的LW31陪伴了女主家几代人,这不禁让人想到:在未来机器人飞入平常百姓家的时代,和人一生中最亲密的会不会是家里的机器人呢,人与机器人的情感又是否会超越亲情和爱情呢?毕竟,无论是亲人还是爱人,他们都不会从出生陪你至死,而机器人可以轻松地做到这点。

  《饿塔》-潘海天

  鲁迅曾说历史里写满了“吃人”,这显然有其象征意义,可当吃人这件事照进现实,那又该是怎样的悲凉。

  一次事故让飞船坠毁外星,存活者陷入了猛兽和食物的双重危机中,除了一名神父外,其他人都走上了吃人偷生的道路。最终神父在高塔中参透了宇宙的奥秘,庄周梦蝶,也许蝴蝶才是真实的,世界不过是虚幻而已,既然如此,心中所画之饼为何不能充饥呢?然而当所有人沦陷在吃人的泥潭里,神父也只能落得个被吃掉的下场。

  《安检》-韩松

  本文与第一篇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中的设定是未来世界为了确保绝对的安全,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安检网络,可以把通过安检的一切潜在不安全因素给替换掉,比方说一个人通过安检器,那么表面上你没有变化,但其实你已经被完全替换了。这种安检构筑起来的恐怖,比不安全带来的恐怖要更加恐怖。中国甚至发现了宇宙的终极秘密,银河系其实是一台超级安检器,人类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维护宇宙的安全。

  《留下她的记忆》-宝树

  黑匣子本是飞机上的一种设备,作用是记录下事故前半个小时飞机的各项参数和语音对话。设想当记忆有了黑匣子,会发生些什么?

  只要将分子大小的纳米机器注入体内,就可自动组装成一个记忆黑匣子,那么人在死亡前的那短暂的时间会想些什么,便可以全部知晓。除了带来犯罪率的急剧下降和破案率的迅速飙升,还可以用来破解大咖们的死亡谜题。

  《祖母家的夏天》-郝景芳

  永远不要小看“长者”之我的天才祖母。

  命运是你永远都猜不透的东西。主角在经历一系列惨痛事件后因为偶然的去了祖母家,便迎娶白富美,走上了人生巅峰。主角的祖母表面上毫不在意,其实下了一步直到最后才被人看懂的棋。我们总以为自己能选择未来,但其实我们能选择的只是过去。

  《寒冬夜行人》-夏笳

  充满文艺气息的科幻小说,论缅怀一个诗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于一个诗人最大的缅怀不该是催人泪下的故事、流行的幻象、和兜售添油加醋的生平,而是传播她的作品,让更多人通过诗歌去理解与欣赏她。

  《圆圆的肥皂泡》-刘慈欣

  童话故事一般的科幻小说,大刘压轴。当童年里的肥皂泡放大几万倍会发生什么?

  当无数巨大的肥皂泡在平流层随风飞翔,当携带巨量湿润空气的肥皂泡从千里之外来到干旱地区,当夜晚的肥皂泡在城市上空形成一条月亮河,那该是怎样一幅动人的场景。

  9个脑洞到这就全部结束了,感谢这些用脑洞点亮现实的科幻作家们,最后祝愿本书大卖。

  《未来镜像》读后感(三):翻译之美,惊艳心灵

  收到书的时候,我刚好结束了一次长途的出差,身心疲惫,亟待找点悠闲的活计放松一下身心,看书无疑是上上之选。本书选入的大部分小说都是我之前在杂志上看过的优秀作品,此时再看,就如见到老朋友,所有的脉络走向尽在掌握。于是信手翻一翻,看看能不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一些当年没看到的妙处来,温故而知新。

  然后,我突然发现这书的后半竟然全是译文版……

  译文就译文吧,虽然大学四级的词汇都忘得差不多,但有着熟读原文的底子,倒也不至于看不了。看目录,大部分作品译者是刘宇昆,他不仅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更是对中国科幻推广至世界的事业做出过卓绝贡献的人。之前就听闻过他翻译水平极高,但碍于懒癌,一直没有好好看过他出品的英译版小说,现在读到,感觉只有两个字。

  惊艳。

  本书选入的各篇小说出自不同的作者之手,风格各异,除了在题材、关注点、笔法上的差异外,更加难以通过翻译表现出来的,是各个作者截然不同的气质。开篇的《以太》是一篇本身风格就比较西化的作品,原以为直接翻译即可,但细看译作就能发现,刘宇昆刻意使用着比较复杂的词汇与句式,长句式与连词的妥帖使用让全文呈现出一种较为压抑的气质,与原作中隐隐贯穿始终的那种略带颓废的摇滚气质无缝贴合。

  陈楸帆的《开光》则与《以太》截然不同,是一篇很“东方”,很“中国化”的作品,如何将那些专属于汉语语境下的东西转化为西方的语言,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刘宇昆使用了很多中式的用语,再补上注释,在兼顾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为读者提供友好度。在那些不涉及文化差异的文字上,他则更倾向于使用较为口语化的词汇,便于读者阅读。这样一来,一篇本可能因为中西文化差异而影响阅读的作品便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越过了阅读障碍后,作品内核的魅力便也随之展现在大家眼前了。

  除了这两篇,《饿塔》的翻译处理也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篇整体风格较为诡异的作品,作者大角在文中使用了大量艳丽的辞藻,通过细致的描写来烘托这样的氛围。而刘宇昆在翻译时也同样选用了相对复杂,甚至略有扭曲的词汇,刻意让全文在阅读时呈现较为生涩的口感,这样的处理正贴合了原作那种带点宗教意味的,神秘恐怖的气质,匠心独具。

  除了这三篇之外,其他的译文也是可圈可点。这本合集中的作品风格迥异,能通过翻译,将作品背后各个作者的不同气质表现出来,无疑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将中国科幻推广至世界”这项工作,这不仅仅是将作品译作中文而已,更重要的,是把国内的优秀作家呈现在世界面前。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镜像》不仅仅是一本中西对照的选集,更展现了这一代科幻人穿越阻隔,走向世界的决心。

  《未来镜像》读后感(四):《未来镜像》书评

  《未来镜像》书评 作为“中国本土科幻输出海外的破冰之作”,《未来镜像》的选文可谓下了大功夫,不仅收录了连两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和郝景芳的作品,还有中国其他一些一线科幻作家的作品。由于是输出海外,英译文也是由《三体》译者兼雨果奖得主刘宇昆领衔翻译。姚海军和尼尔•克拉克两位主编的严选将这些优秀的作品呈献给读者。纵观全书,九篇短篇小说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点,就是每篇小说都体现了对社会、对人性、对人生和对现在与未来的思考。我想这就是小说集取名“未来镜像”的原因:这些小说既是我们通过镜子看到未来的世界,也是小说中的人们通过镜子看到当下的我们。九篇小说,每篇都像是一面镜子,反映着现实。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很荣幸参加本次微像文化主办的书评活动,谨在此发表我的浅薄之见。 张冉的《以太》描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联邦政府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控制言论,使得一部分人为了自由而抗争。这篇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对信息化社会未来的思考。互联网拥有海量的信息,其中必然有威胁政府统治的,为了巩固统治,政府会怎样做?显然小说中的联邦政府不择手段的控制所有的言论,人们不能参政议政,以至于大量无聊信息充斥,甚至一些危险的思想诸如物种共产主义出现萌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联邦政府极尽思想言论压迫之能事,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使得我们思考:如何建设信息化,如何利用信息化? 陈楸帆的《开光》使我感觉有些难以理解,不过最后总算读懂了一部分。它写的是由图片水印技术引发的故事,一个公司为了推广这项技术甚至利用人们求平安的心理为“爱Fo图”开光以赚取转发量,这与当下人们“转锦鲤”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处。另外,这篇小说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还有一个:我们的宇宙究竟是不是一个程序,而我们又是不是这个程序中的NPC呢? 阿缺的《格里芬太太决定今夜去死》讲述了一位孤寡老人打算自杀却被机器人劝住的故事。当下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也引发了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讨论。阿西莫夫曾提出过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而当下人工智能尚不足以威胁人类,但我们总要未雨绸缪。 潘海天的《饿塔》中,一行人在荒凉的异星飞船失事,由于饥饿和野兽袭击,人数越来越少,而当他们到达所谓的避难点却发现空无一人,没有补给,没有救援,生的希望渐渐破灭。在这样的绝望和困难中,他们开始吃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性和兽性,孰轻孰重?也许《三体3:死神永生》已经给出了答案: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韩松的《安检》写的是美国为保证安全而研制能重组物品的安检仪以防危险品,以至于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被重组。什么是安全?怎样才安全?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宝树的《留下她的记忆》讲述了警方利用记忆黑匣子来研究明星自杀案件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警察中的一个粉丝为了自己喜爱的明星销毁了部分证据。这也讽刺了当下一些当红明星的粉丝为了自己喜爱的明星不择手段,这样的粉丝虽属个别现象却普遍存在,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郝景芳的《祖母家的夏天》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想让某一步正确,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方向上多踏几步。这篇小说与其说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一篇励志小说,我们可以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学到一些人生道理。 夏茄的《寒冬夜行人》是我觉得最难理解的一部作品。虽是科幻小说,但其中并无多少科幻的元素,更多的是对艺术和创作者的思考。我们欣赏艺术,往往会想要深入了解创作者,不过这真的是欣赏艺术的正确方式吗?由于我本人对艺术不太感冒,很遗憾没有看懂这篇作品,希望懂艺术的读者朋友可以详细阅读一下。 刘慈欣的《圆圆的肥皂泡》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小说。首先题目非常巧妙,具体的含义希望由读者朋友自己领会。小说中,肥皂泡贯穿了圆圆的人生。小时候的梦想从未放弃,长大后终于变成了现实。我们儿时也有梦想,现在,它们在哪里呢? 以上是我对本书所选小说的浅薄之见,相信读者朋友们有更好的理解。我认为科幻小说的作用是立足当下思考未来,使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最后,祝愿中国的科幻小说越来越好,祝愿中国的科幻小说像美国大片一样风靡全世界!

  《未来镜像》读后感(五):《未来镜像》书评(仅《以太》)

  我对《以太》的双语作出评价,大概也可以看成对整部书的评价吧。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以太》以极其狭小的视角,迟缓的叙事方式来展现一个宏大的世界。“草蛇灰线”也许就是对《以太》的叙事最好的评价。中年的宅男,恋姐,父亲家暴的阴影从未散去……这些和联邦政府的阴谋扯不上任何关系,但这些要素构成的主角,却是如此的丰满。胆怯懦弱的他,究竟为何走入手指聊天聚会——是那个手指纤细的女孩子。他又为何敢于参加草坪上的示威活动——是那个女孩子让他感受到了姐姐的身影,是女孩子的“性感光头”让他摆脱了建立在对父亲恐惧之上的自我认同。他在监狱中决心参与到组织中,不也是因为得知了父亲的死讯,才有勇气与更加有压迫力的联邦政府斗争么。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所说的不过是个人的臆想,但不能否认这些复杂的剧情存在于文字之中,而且是作者花费大量精力埋在其中的。存在即是合理,我想作者不可能无目的的彰显主角的童年生活——如果不是为了凑字数。

  再说说《以太》用语。作者的行文明显体现出故事发生在西方社会中。无论是人物外貌(蓝眼睛,红头发等),还是用语(如:老爹,葬在教堂边),这些使得作品的翻译非常容易。有时候阅读英文版时会产生:“这是不是外国人的作品”的感受。如果不是剧情的缓慢推进和渲染之外的大段留白,很难看出这是国人的作品。

  这也就是《未来镜像》的一个目的:将我国的优秀科幻作品推向市场世界。当人们阅读《Ether》时,肯定不会有“这是中国科幻作品”的不适感,因为在语言上,张冉和刘宇昆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来消除差异。同时,在内容和精神上,《Ether》与《以太》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也许有人质疑:发生在国外的联邦政府,主角听的音乐,骑的摩托车,又怎么传递出了中国科幻作品的核心呢?如果没有传递出中国的文化特征,那是不是意味着这次“走出去”的文化远征,在开始前已经失败?

  我想不是的。《以太》的核心并不是表面的反政府、追求自由这类烂大街的好莱坞套路。更多的是对于两种社会的讨论:是平和但虚假的联邦政府,还是自由但冲突的手指聚会?(手指聚会内部有派系冲突)。我国现代历史,也是对这两种社会的探讨历史。无论是共产主义的集权——导致了亩产放卫星的饥荒;还是改革开放的自由民主——导致了精神跟不上物质的空虚,都被作者用象征的方式表现在文中了。

  《未来镜像》是中国科幻的一次世界表达。这是非常冒险,大胆而且很有意义的举动。衷心希望我们的科幻作品,能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的关注与认可。这将表明:我们的文化仍然具有生命力,我们输出的并不只有孔子,还可以有科幻。

  这便是非常好的中国文化了。

  《未来镜像》读后感(六):another step

  正如这本书的名字UNTOUCHABLE UNREALITY一样,她带给了我们一个触碰虚幻,触碰未来的一个机会。作为一部科幻短篇小说集,本书很好的实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兼具。我们常说文学与科学或是科学与宗教是隶属于不同的空间、不同的维度,但究其根本目的,就会发现实际上他们都是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不同道路,这些道路总有一天会汇聚在一起,就像两列波的相遇形成共振,未来镜像就给了我们这种“共振”可能性。

  书中的篇目涵盖了一些科幻的的常见题材,比如《格里芬太太决定于今夜去》中对于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探讨,或是《开光》、《安检》中对宇宙存在的终极追问,带给了我们些许对于传统题材的新思路。书中大量的篇幅都落在了技术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就是在技术与人二者之间对于人的一种伸张,对于人性的一种回归。一部好的科幻小说虽然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成分,但最终要回归到人,自然与宇宙上。《以太》是我认为书中最精彩的几篇之一,其中所含的科幻成分是与电影《超验骇客》里相似的纳米机器人,讲述了政府利用这项技术对公民进行一系列控制,而亮点就是在人们是如何反抗的。故事中人们不是通过用技术反制技术,而是完全通过人自身的触觉并结合计算机中所蕴含的古老算法来实现人类对自由的诉求,完美的体现了人自身的力量。至于文字上,本篇又有着英国小说家毛姆的影子,精细而流畅。另一篇讨论人与技术的《留下她的记忆》,告诫我们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而决定其好坏的则是人心中的善恶。

  人与技术的本质是人与物的关系,西方文明曾在这一方面在历史上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东方文明更善于在人与人、人与神的层次进行思考,科幻与宗教的结合可以说是中国科幻极其重要的发力点。书中的一篇《饿塔》将人与人、人与神进行了一个戏剧化的展示,其中加入了印度瑜伽中冥想这一元素,并且给精神与物质的转化提供了一个可认知的方式,文章通过一个悲剧式的结尾,使其更加有力量与深度。除此之外《开光》中,科幻与佛学的结合可以说是一个新颖的尝试,作者将佛学用于对宇宙真理的追问,可以看作是东方元素在科幻中又一次的融入。

  科幻小说对于美、对于梦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碰撞,虚幻与现实的连接。大刘用一篇《圆圆的肥皂泡》将肥皂泡这种梦与幻想的载体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给现实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中科学方面有着非常丰富严谨的阐述,提升了故事的现实感。

  本书中的有些篇目还是有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虽然这些篇目有着非凡的想象力,但是对于读者来说可能过于飘渺,作者留给读者的空间过于大,导致读者无法把握一些实质,希望作者能给科幻小说的认知给予读者更多的帮助。

  作为一部中英对照的中国原创科幻小说,作为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另一步,本书是值得更多读者的支持的,并希望有更多的中国科幻原创作品以本书的形式走向世界。

  《未来镜像》读后感(七):科幻即反映——未来镜像

  作为一名只读过《三体》和《北京折叠》的门外汉,我想我的感受也仅代表该书的普通读者的一点浅薄之见。

  整本书,通篇冷峻,语言描写刻画细节,总能以小窥大。且该书一旦开读,便刹不住车,一个故事结束,你会感叹结局精巧,篇篇似推理小说般,紧张、刺激、不看到最后,猜不出结局,当结局突然出现,会发现,怎么会这样,稍一前推,才发现早在一些你看似平常的描述中,埋下伏笔,接着丝丝入扣,逻辑严密,本就会导致这样的结局。

  我不知是所有的科幻小说都如此,还是仅我看到的是这样,科幻小说在切合实际的大胆推想状态下,反应的是社会现存问题,是人性弱点,甚至有些是宿命弊论。

  《以太》、《安检》对信息屏蔽,言论自由,舍本逐末的探讨,暗自切合了现如今某些不能明言的事件;《开光》渺小与广阔,看似随机事件与既定……稍加思索便不寒而栗;《格里芬太太》在对过去岁月历历道来是对社会的反思,已经结局作者善意的温馨不免使我感到温暖,《祖母家的夏天》亦是在领会祖母智慧时悟道淡然;《饿塔》、《留下她的记忆》对人性中恶的的冷峻揭示触目惊心…………

  科幻小说是推理小说与幻想的完美结合体,严谨的逻辑,奇特的想象力,对现实的反思,充满张力的剧情设计使我在《未来镜像》中拜读到的。

  一本好书,希望你不要错过

  《未来镜像》读后感(八):《未来镜像》:中外科幻合作的优秀结晶

  首先感谢微像文化对此书的贡献。作为一个对中国科幻充满期望的科幻迷,我非常喜欢《未来镜像》这本书。《未来镜像》是国内外科幻联合出版的初步尝试,相信以后我们可以推广这个模式,促进科幻圈的发展。

  科幻文化在国内蓬勃发展也是从近几年开始的,这标志着中国文学界新气象的崛起。科幻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有助于唤起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科幻作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所以科幻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学界的必然趋势。

  而中国科幻文化的发展不仅要植根于中国文化本身,同时也非常需要借鉴发展较早、更为成熟的西方科幻文化,从中学到科幻的基本准则与经验。要更好的达到这一诉求,我们就必须依靠对西方经典科幻作品的优秀翻译。《未来镜像》不仅在中外科幻的联合发展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这一方面也踏出了一大步。虽然《未来镜像》登载的小说作品有限,但量少质高,这些小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未来镜像•以太》中国会联邦为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而推行了一套系统——“以太”。以太通过对可能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信息进行过滤和替换,慢慢渗透控制了各种各样的媒体。以太成功地让人们变成了看不到问题的愚民,最后执权者还应用纳米机械在肉眼可见光范围内制造虚假信息,用全息系统欺骗人民的眼睛。在这样的状况下,社会陷入了虚伪的繁荣,内里岌岌可危。于是手指聊天聚会诞生了,革命开始,以太在革命的浪潮下终于开始崩碎。而揭示了类似的问题的还有《未来镜像•安检》。这篇小说说的是美国为了所谓的国家安全架设“安检”,替换掉受检人的安检物品,主人公为了对抗这种“比恐怖更加恐怖的恐怖”多次想要避开安检,却屡试屡败……

  在其他的几篇小说中,我也看到了作者深沉的思索,在风格的变换之间,我看到了这些作品 一致指向的“人性、社会”等时代主题。所以我认为《未来镜像》是一本值得中国科幻迷一读的优秀短篇科幻小说集。

  《未来镜像》读后感(九):镜像:九种未来

  感谢微像文化赠书!

  【未来镜像】整本书装订很有心意,处处体现了“未来X镜像”的主题。封面标题TOUCHABLE与UNREALITY的镜像对称,九篇未来畅想的彼此照应,更有中文英文的前后对照。当然,更重要的是科幻与现实的呼应!满满的诚意之作。虽说本书收录的文章均为创作者们的旧文,但作为科幻输出的合集而言,将为外国读者展现东方幻想的独特魅力。

  开篇便是张冉老师的【以太】,描述的世界给人以科幻照进现实的错觉,5年时间世界变化的太多,重温经典无疑令人惊讶又沮丧,未来那么多的可能性反倒更像这一条。与之主题类似的,还有韩松老师的【安检】,以审查过的内容替换安检到的不安定因素,依然是韩松老师文章中的黑色幽默。文中的隐喻在我个人看来是苦涩又无奈的,不知道看到文章的美国朋友又会怎么想,荒诞不羁但又不敢说它不可能,毕竟这个时代本身已经够科幻的了。

  【格里芬太太决定于今夜去死】和【祖母家的夏天】属于科幻中的温情派了,科幻是成文的因素,文章的趣味完全由作品的故事内核撑起,清新的小故事给看惯了科幻中冷酷无情一面的读者可以带去一丝丝慰藉。

  我更愿意把【饿塔】当做纯幻想类的文章来看,标题就注定了故事的悲剧性。从读者的上帝视角来看,行文中的暗示和哲理是不断往结局靠拢的。

  【寒冬夜行人】名字借用了卡尔维诺的同名作品,卡尔维诺的作品没有结局,那么这部科幻之作呢?

  【圆圆的肥皂泡】是大刘的早年作品,故事还没有三体时期那么成熟与宏大,文中着重突了技术所带来的正面变革,是大刘少见的温情派作品。

  【留下她的记忆】故事跟【记忆大师】那部电影一样波折,当然有经验的读者说不定一开始便能猜到结局。

  【开光】这部作品我个人非常喜欢,文章洗练,故事性强,故事发展就像根时不时搔你一下的羽毛~有深深的时代性,看着看着会开心地笑出来(即便故事本身并不是搞笑题材)~

  英文版本就不再赘述了,由刘宇坤大大提供技术支持,相信有他的翻译加持,外国读者会醉心于文章本身。

  中国科幻在迈向世界的方向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期望国内的作者们能够创作出更加有趣、恢弘的作品,期待新生代的作家们层出不穷~

  .s.第一版有排版错误:p145,正文第七行,“四极”应作“四级”;p146,正文第二十行,“派样”应作“培养”。下一版要是能够修订下就更好了~

  《未来镜像》读后感(十):滚烫的爱与自由——评《未来镜像》

  (通过社团得了一本赠书,聊为数言,略有些文不对题,敬请见谅。)

  拿到书,是在七月底一个下着雨的闷热晚上。这样的时候是不该读书的,何况开篇又是《以太》这样主题沉重的小说。于是延至近日,才重读完了全部的中文。

  说是重读,是因为作为一个熟悉科幻圈的读者,这本选集中的小说我大多都看过。这次赠书,也给我提供了重新审视这些作品的机会。应该说,这些作品是否能代表中短篇科幻领域内的最高水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科幻作为幻想文学的一个门类,其评价相较一般的文学作品,要主观得多。虽然这是一本译介给英语读者的书,但我无法揣测美国读者的观点——而且他们也不会来看我的书评——所以以下我只能就我个人读中文原作的体验,谈谈我的感想。

  从各篇的题材与风格来看,这本书中的选文大致上确可以涵盖国内科幻文学的各种方向,基本上每一篇作品都有鲜明的、可以明确指出的特色。张冉的《以太》以反乌托邦为主题,阿缺的《格里芬太太决定于今夜去死》走的是温情路线。郝景芳的《祖母家的夏天》亦有温情元素,可惜略有些流于鸡汤。陈楸帆的《开光》荒诞戏谑,但又处处讽刺现实。韩松的《安检》依然带着他特有的报道式性冷淡风,虽主背景在大洋彼岸,读来却处处如鲠在喉。宝树的《留下她的记忆》横跨科幻和推理,可惜推理和解谜的讲述并不老练[1]。刘慈欣2004年发表的旧作《圆圆的肥皂泡》以点子为核心展开,辅以西部大开发中的家庭变迁,洋溢着科技乐观主义精神,虽然谈不上过时,但仍带有上一个时代的科幻作品[2]的影子。夏笳的《寒冬夜行人》则以人文关怀的为主,虽然面上看不出什么科幻元素,然而它作为中国百科全书系列中的一篇,确实有一个科幻的背景。在文学性严重不足的中国科幻界,我很希望这篇小说能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然而这本选集里最深刻和最值得一提的作品,无疑是开篇的《以太》。坦白地说,这并不是一篇我喜欢的小说,无论是当年,还是如今重读——因为它的结局里没有希望。(张冉后来的《大饥之年》亦然。当然从系列后续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事情并非没有希望,但并没有写在此篇里。)可是其中描绘的图景——以技术控制网络、舆论和更一般的,人与人的交流,使人们只能看见被允许看见的东西,只能听到被允许听到的话,进而改变人们的思想——在404横行的今日读来,却更显得惊心动魄。“这是享乐主义者的美好时代,没有争执,没有战斗,没有丑闻……等待我们的是脆弱而美好的明天。”当权者以某种特定的福祉为名义,用技术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当“滚烫的爱与自由”只能通过缝隙来传达,普通人何以判定那一天的到来?当技术发达到了不能被常人所掌握和监测,人们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被按上了科学的Procrustes之床[3]? 人们又该怎样防止这样一天的到来——还是像那个医生一样,热情地拥抱它的到来?

  当然,我向来觉得,不应当将科幻小说当作对未来的预言;科幻小说只是一间实验室,作者将所有可能的未来中的一种放进去分析人性与社会。我不喜欢这篇小说的原因无非是,作者在这里指出了疾病,却没有开出处方。但这毕竟是不能苛求的——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做出轻易的解答——因此这也不能当作评价一篇作品的标准。

  话说回来,幻想文学[4]讨论的诸话题里,最普遍也最核心的,无非就是“爱与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幻想,没有热爱就没有文字。只要人们还怀着一颗烙印着“滚烫的爱与自由”的心,幻想文学就一直存在并歌颂着远方;只要《以太》这样的文学还存在,人们就会知道,这世界还没有走进虚假编成的绝境。

  注:

  [1]说到这里,忍不住安利一篇科幻世界多年前刊载的小说《达尔文的夜莺》,作者我记不清了。

  [2]这篇作品令我想到郑文光、童恩正那一代作家。单纯为了点子(具体地说,科学发明)而讲故事的例子在他们的作品里比比皆是。

  [3]Procruste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强盗,希罗多得在《历史》中说他拦截过路行人,准备一长一短的两张铁床,身长的路人被截短躺进短床,身矮的路人被拉长躺进长床。这个比喻见《美妙的新世界》赫胥黎的再版序。

  [4]我向来不愿意在科幻和奇幻之间画上分明的界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