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微宇宙的上帝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微宇宙的上帝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3: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微宇宙的上帝读后感10篇

  《微宇宙的上帝》是一本由西奥多·斯特金 / 艾萨克·阿西莫夫 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宇宙的上帝》读后感(一):六日读

  第一日:

  8月第二本,也是科幻小说,也是一部短篇合集。

  第一篇《日暮》,来自语阿西莫夫。这是一篇带着科学与宗教博弈色彩的故事,阿神设定了一个有多个太阳的星球,太阳们一个个消失只剩最后一个也将消失,这个星球在黑暗中迎来末日与轮回。故事十分精彩,还可以读到人和人间的争斗不休。短篇科幻能写到这种程度,非阿婶莫属。

  第二篇也是来自于科幻大咖——阿瑟克拉克。《神的九十亿个名字》,也是阿瑟的一部短篇合集的书名,也是讲世界末日前夕的,是地球的末日,故事发生地点在西藏的喇嘛庙里。我是第二次读这一则故事,已没有违和感。“苍穹之上,星辰逐一闭上了眼”,这句很震撼,于无声处激起惊雷一片。

  《微宇宙的上帝》读后感(二):1929——1964

  《日暮》

  也许这个世界的“人”生理结构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没有眼皮。也许“过山车”、“摄影师”、“天文台”这种东西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仅仅是一种象征或隐喻。否则,我实在是不能理解这个类人文明会被仅仅4个小时的日食所毁灭。

  就算理解为宗教放大了恐惧,从而用暴行毁灭文明,但这样的话世界的格局就未免太小了。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依稀记得有不能直呼神的名的规矩,查了一下,是指上帝十戒中的“不可妄称YHVH你神的名”。也许便是这篇小说灵感的来源。

  在西方人心中,西藏僧侣神秘而独立,与世无争,在“香格里拉”关注精神而非世俗。这种印象竟然让这宗教其非常契合科幻的氛围。记得飞出个未来里面就有一集讲的是西藏僧侣用先进的天文仪器和宇宙中的星云意识交流。

  《可爱的华氏度》

  讲机器人和人类的投射与犯罪,看完了之后黑人问号。

  《火星是天堂》

  科幻气息不重的惊悚小说,但小说里的概念在很多科幻惊悚作品中出现,宇宙中的乡村,死去亲人的复活,冷寂空旷的宇宙与热闹美满的人间,不该存在的存在。此文有点单薄,也许对这种剧情的开创,是该小说入选此书的原因。

  《寻找圣阿奎那》

  第一次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快感,但再次阅读品味,却越来越感到兴趣。教皇知道机器驴的真相么?机器驴的真正主人是科技独裁政府还是教皇?机器驴为何要托马斯成为教皇?圣阿奎那是谁制造的?科学独裁政府的理念是什么?科学压迫宗教的缘由?

  短篇不够看啊

  《金海伦》

  不是我的菜 ,Pass

  《黄昏》

  “他看到了人类的黄昏”是不是有种“这是人类的落日”的感觉?

  看到在机械保护中退化的人类,是不是有种“赡养上帝”的感觉?

  空旷的无人城市,常年自动运行的机械,被圈养的人类,这些寂寥而又绝望的景象让人十分受用。

  《温良国度》

  温良,即温柔善良。

  《表面张力》

  喜欢前半段,但个人想象力不够,对微观飞船无法想象,所以后半段的代入感很差。

  《武器店》

  用科技突破带来的实力让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转,甚至进行无人可挡的裁决,即使目的是“保护自由”“防止独裁政府”,依然也算是一种独裁。

  《让道路滚动不惜》

  高速移动路的构想太不现实。

  《微宇宙的上帝》

  看过rick and morty的人想必会会心一笑。还记得s2e6里rick用微宇宙发电么?又依稀记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篇小说,讲的是用大脑联机获得的公式凝固时间,封住了高速进化从而失控的植物。造物主与被创造的奴隶,这个设定能带起一大片故事。

  《微宇宙的上帝》读后感(三):一个故事一个世界

  《微宇宙的上帝》短篇集是上个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科幻佳作选读,这些作品的完成尽管距今有一定的年头,但是现在读起来依然魅力十足。我个人比较喜欢前三篇短篇,后面有几篇不够精炼,但总的来讲,都各有特色,值得一读。

  日暮

  末日降临,谁能幸免?可能看两遍才能感受到小说厉害的地方。起初觉得全是人物对话甚是烦闷,但是人物对话结束以后小说也差不多划上了句号。

  回过头重新阅读的时候发现人物对话包含了太多的信息,从末日为什么发生到怎么发生、什么时候发生、末日的可怕之处与应对办法,全都体现出来了。

  结局末日如期出现实属意料之中,难得的是竟然让人觉得无尽的黑暗里充满了希望。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同样是关于末日的题材,西藏高僧想制造一次世界末日,这种人本应该关起来以免危害世界,可惜无人相信,自然也不会有人搭理他们。

  在精心准备很久、即将完工以后,两个不属于西藏的帮手在离开的路上,正讨论着那群人跟神棍似的,白费力气,然后世界末日真的发生了。

  娴熟的写作处理方式令人惊艳,不得不佩服大师就是大师。

  可爱的华氏度

  故事的主角是人类万达鲁与他的人造人,因为人造人失控,谋害人类性命,他们不得不进行逃亡。但是无论逃到哪里,人造人本身就是致命的危险,无从避开。

  于是我们和小说里的配角有一样的疑问:为什么不把人造人送去维修呢?万达鲁的解释是担心赚钱工具就这样没了,显得苍白无力。而我们也能发现他并不是那么的无辜,他从来不会阻止人造人犯罪,却喜欢鞭打人造人。

  种种不合理的细节都是为了后续发展做铺垫,这种怪异的感觉持续在真相揭开之时,会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火星是天堂

  讲几个人的世界末日,本意是探索新世界,抵达火星时见到的场景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时间仿佛倒退了几十年,主角们的亲人还没有离世,小镇还是那么的和谐与美好。

  尽管怀疑世界的真假,但他们对此无法抗拒,很快就投入到重逢亲人的喜悦中,放松了戒心,结果悲剧了,世界果然是假的。

  并不一定需要什么科幻概念,或者什么出彩的反转。作者对火星这个“新世界”的描写是美丽动人的,同时对角色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从怀疑到试探到放心的心理过程把握得很是精准,于是一个好的故事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寻找圣阿奎那

  与自己观点不合的“人”同行,宛如与撒旦同行。历经千山万水,寻找神迹,到达终点发现都是骗人的。

  金海伦

  另类的人与机器人之恋,一笔带过拥有人类思维的机器人是如何诞生的,然后大篇幅放在人与机器人的纠葛上。是一个你追我赶的过程,主角的困惑也是每个人的困惑,但最后他还是决定放弃抵抗。

  温良国度

  总有人与世界格格不入,并被世界遗弃。

  武器店

  在一个普通的小村里,法拉一身坏毛病,极具时代小人物的特色,看起来他似乎并不具备当一名主角的条件。而一家“武器店”打破了平静,它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与政府机构对立的世界。

  故事一波三折,最后我们会发现,原来不是“武器店”挑中法拉,而是因为法拉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由法拉引出一个平民当成神明崇拜但实际腐败的政府。

  有趣的是,“武器店”的存在是为了纠结错误,但不意味着那些错误与它毫无干系。

  黄昏与表面张力

  两个故事都是在描写作者想象中的新世界模样,同样表现了一种探险精神。不同点是前者讲的是七百万年后的人类失去了好奇心,面临灭亡的危险;而后者却是新生的世界,因为好奇心而不断发展。

  让道路滚动不息

  篇幅有些长,需要耐下心细细品味。分别以澳大利亚交通部部长与借用推行新能源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范克利克,一个正面的形象与一个方面形象来烘托总工程师盖恩斯的优秀,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微宇宙的上帝

  这是一个利用各种靠谱或不靠谱的科学原理建成的世界,在科学狂人与贪婪的银行行长的推动下,一一在我们眼前进行展示。

  《微宇宙的上帝》读后感(四):用一句话来剧透

  科幻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日暮/艾萨克·阿西莫夫

  我们的世界有六颗太阳,如果有一天,黑夜来临,世界将会怎样?

  (哪里敢评价)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阿瑟·克拉克

  如果有一天,神的仆人们说出了神的名字,世界将会怎样?

  (哪里敢评价)

  可爱的华氏度/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我拥有一个不可能杀人的人造人,他会杀人,真的是因为温度才让他变得如此古怪吗?

  火星是天堂/雷·布拉德伯里

  如果地球人登陆到另一个星球,那里的文明会如何“欢迎”我们?

  寻找圣阿奎那/安东尼·布彻

  科技会让人类不再信仰上帝吗,也许我骑的电子驴知道的比我还多?

  (很有意思的短篇,有很多冲突,也很有戏剧性)

  金海伦/雷斯特·德尔·雷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会制造出来一台和人一样的机器,然后爱上她?

  黄昏/约翰·W.坎贝尔

  如果有一天,你走到了人类即将消失的世界,你会看到什么?

  温良国度/达蒙·奈特

  有一天,我们的世界,摒弃了人类所有的“恶”,我们的世界会是怎么样?

  表面张力/詹姆斯·布利什

  如果这一次从水里,不是大海里,开始进化、征服一个星球,人类会怎么做?

  武器店/A.E.范·沃格特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拥戴我们的政府?

  (适合拍成电影)

  让道路滚动不息/罗伯特·A.海因莱因

  如果有一天,道路成了交通工具,会发生什么?

  (也适合拍成电影)

  微宇宙的上帝/西奥多·斯特金

  我可以创造生物,还创造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那么我就是他们的上帝了吗?

  《微宇宙的上帝》读后感(五):报以高期待入这本书,却是失望所归(个人意见)

  《微宇宙的上帝》读后感(六):四星。

  这是个选集。是SFWA——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协会——成员投票选出的、1929—1964年间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它“呈现了1965年前发表的作品中被SFWA成员视为最优秀的作品中的一部分”。

  是的,我照抄了前一本《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的读后感的第一段。

  它们的前言是同一篇。

  谁来告诉我,这是一套书么?至少标个上下集啊。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日暮》。

  不可逾越的经典。

  这个故事让我永远记住了爱默生的这句话:“如果繁星每隔千年才出现一晚,人类将如何信仰与崇拜,并世代保留上帝之城的记忆”。

  ——我相信事实将恰好相反,一如《日暮》的描述。

  我更喜欢改编的长篇。

  《日暮》——长篇的那个——总是让我想到《莱伯维茨的赞歌》,科学与宗教难道不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命运双生子么?

  阿瑟·克拉克(1917—2008),《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阿瑟·克拉克毫无疑问的代表作,简短有力。但我一直以为这是篇奇幻小说。

  还有,西藏就是这样在西方人眼里异化的……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1913—1987),《可爱的华氏度》。

  哦,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好多年前,我读了《被毁灭的人》和《群星,我的归宿》。我对后者评价不高。好多年后,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再去读一遍,以推翻当年的评价。

  显而易见我在成长——我多么害怕这“显而易见”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我决定维持我的评价不变。我不去重读。至少现在不。

  《可爱的华氏度》挺有意思。是在亚马逊吧,看到有人留言,说这一篇人称混乱,翻译有问题。我不太相信,因为我知道作者爱搞一些类似的把戏——混淆人称或许比用文字画画还简单呢。至今我仍不认同后者。

  这是一篇给人以强烈代入感的作品,作者有点儿以文字的叙述将读者于不自知之际引入迷宫、或是直白一些,捏住读者鼻子硬生生灌入蒙汗药的意图——并非无效。

  如果读者配合的话。

  读到结尾,我简直毛骨悚然起来。

  雷·布拉德伯里(1920—2012),《火星是天堂》。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有些我很喜欢的故事都是出自雷·布拉德伯里笔下——这名字太难记了不是么?

  科幻小说与恐怖小说的界限一向模糊。

  我喜欢这个故事。

  安东尼·布彻(1911—1968),《寻找圣阿奎那》。

  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未来。

  我喜欢两点。第一,真相总是那么残酷。第二,坚持自己的信仰,需要坚强的力量。

  “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

  ——主为什么帮助?

  雷斯特·德尔·雷(1915—1993),《金海伦》。

  两场爱情。一场幸福美满;一场是无望的终生等待。

  我们希望得到前者,但对后者抱有好感。

  约翰·W.坎贝尔(1910—1971),《黄昏》。

  坎贝尔作为编辑的名气之大,在我刚开始读科幻小说的童年时代就灌了满耳。当然我就信了。

  可是这一篇确实没什么意思。

  达蒙·奈特(1922—2002),《温良国度》。

  一个与孤独有关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会赢得读者。我为什么热爱《你们这些还魂尸》?因为那也是在描写孤独。

  詹姆斯·布利什(1921—1975),《表面张力》。

  作者简介是这样说的:作为科幻“黄金时代”的象征之一,詹姆斯·布利什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科技人文精神。翻开他的小说,我们将重温“黄金时代”的激情。

  郑军编著《世界科幻文学简史》,循旧例将约翰·坎贝尔出任《惊奇故事》主编的1938年作为“黄金时代”——美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的上限;下限是五十年代,《惊奇故事》的垄断地位被大批新科幻杂志所突破。“黄金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并非某位巨匠或某篇巨著,而是科幻迷群体·团体的产生。云云。

  詹姆斯·布利什的名气远赶不上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那老几位,《飞城》和《事关良心》在我的书架上歇了好久,都是读了半截就放下了。可因为《表面张力》,我又把它们翻出来放到手边。

  我想说的是什么来着?对了,进取精神。

  《表面张力》讲述的是一个近乎癫狂的点子:只有微生物大小的人类在并没有接受文明传承的情况下如何自力更生展开对外部空间的探索。

  这里头的核是:生而为人,则必然高贵。

  这便是时代烙印么?

  看多了“反思”,对“反思”的“反思”,并且自己也在“反思”“反反思”是否值得再次“反思”乃至自然而然地“反思”过头沉浸于并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之中,朝气如此消磨。

  人不能想得太多,特别是,还有许多事情应该去做的时候。

  而且人不能活得太安逸——“赋到沧桑句便工”,我们知道。

  “黄金时代”,是美国闹大萧条的时代。

  A.E.范·沃格特(1912—2000),《武器店》。

  这是一篇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或是雷神公司或是……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呃,对了,我们禁枪,所以先放一放再说——反正,这是一篇由军火贩子们提供稿酬的作品。

  作品讲述了人民持枪的正义性。还告诉我们,政府里头绝对有好多坏人——如果里头不都是坏人的话。

  要擦亮眼睛,跟他们斗。

  从天而降的“武器店”“致力于减轻任何政府统治下都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罪恶”,它为人民提供帮助。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科幻小说。而是美式替天行道。它强调不受欺骗、自力更生的一面。

  还蛮带感的。

  罗伯特·A·海因莱因,《让道路滚动不息》。

  我有海因莱因在国内出版的几乎所有作品——我不得不添上“几乎”两个字,因为我搜了一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在83年就出版了《双星》,定价五毛钱。这就太为难我了——我热爱老爷子的几乎所有作品;嗯,后头这个“几乎”并没有什么说法。

  之所以对海因莱因有一种亲切感,是因为我觉得他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易近人,流畅通俗,我往往觉得他讲述那些故事就发生在身边,而且都是真的;更别说他曾特意创作出一系列青少年科幻小说。

  毫无疑问海因莱因的中短篇科幻小说代表作是:《你们这些还魂尸》。《大师的盛宴》这个选本选的就是这一篇。

  之于我的意见,《我们也遛狗》都比《让道路滚动不息/滚滚向前》强上三分。

  这是一篇多多少少跟意识形态沾边的作品,刨下去,我能找到对反智主义的批判。喔,我厌恶那些反智主义分子——可他们是不读书的。

  西奥多·斯特金(1918—1985),《微宇宙的上帝》。

  故事采用常见的套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加一个骗子——骗子用科学家的发明惹下大祸(留下的烂摊子往往没人收拾故事就结束了)。

  身为读者感兴趣的是科学家的天才到底有多天才,和闹的乱子到底有多大。

  抛开这个不谈。

  有一件事在故事里牵涉到但并没有深究下去:科学进步,这是个几乎可以称得上至高无上的目标,为了追求这个,必然牺牲许多东西。

  甚至包括道德……么?

  疯狂科学家在多少小说电影里成为反派?而他们的意图往往那么单纯,看上去能够被原谅的模样。

  在这个故事的世界里,科学家做了这样的事:“他没法加快人类智力发展的速度,没法从人类那里得到他独特的头脑所渴求的东西,他也没法快速提升自己的智力,所以他就制造出新的物种,一种演化速度超过人类文明发展的物种,他可以从它们那里学到东西。”

  为此他以上帝的身份君临那些“小新人”的社会。他对他们撒谎,他给他们下毒,他挑起战争,他施行屠杀——

  在现实世界,现在我扭头望向窗外的天空。

  《微宇宙的上帝》读后感(七):微宇宙的上帝

  1.日暮 在一颗拥有6个太阳的行星上,万有引力理论初见雏形,对日食刚研究清楚。该行星曾有过几次文明毁灭,原因不明,便有宗教《启示录》流行(神秘力量解释,总有宗教)。科学家认为宇宙只有6颗恒星,生命从光中诞生,没有见过黑暗与群星。当日食发生后,黑暗让他们疯狂,群星让他们呼叫‘光’,最终毁灭于火烧中(为光)。

  很有想象力,极端假设,宗教总是会解释道不清的事。

  人物:记者(被解释者),科学家,心理学家(解释者),宗教人物,群众

  《微宇宙的上帝》读后感(八):世界顶级科幻大师作品博物馆

  “……人总是要死的,可其他种族会继续繁衍生存。总有那么一天,那些小新人,在经历数不清的世代,取得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进步后,将会取下它们的防护罩从中走出来。每当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毛骨悚然。”

  读完《微宇宙的上帝》,心满意足地合上书页,任凭思绪在科幻世界的星云之间遨游,不禁在心中感叹,这的确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众星云集的科幻作品选集。那些来自世界顶级科幻大师的作品,如同一件件珍贵的展品般陈列在科幻文学的博物馆,我便是那满怀敬畏与崇拜的科幻爱好者,频频驻足,流连忘返。

  书中选取由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提名选举的星云奖(幻想小说界的奥斯卡,首创于1965年,比雨果奖问世时间晚12年)成立前的经典中短篇作品共十二篇,前八篇为短篇,后四篇为中篇。

  这些被精心选择出的作品,力求保留一种历史的观点,要求能够代表现代科幻小说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名单上的作品最初发表于1929到1964年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看到如《寻找圣阿奎那》这样充满宗教哲学意味的早期科幻作品,也能够发现如同叙事散文般的《黄昏》,还有大师达蒙•奈特风格清晰、内涵深邃的经典短篇《温良国度》,等等。作为一个小说爱好者,我个人则更偏爱像《火星是天堂》和《金海伦》这种轻松愉快,情节与人物兼顾,文学与科幻并行的软科幻作品。

  后半部分的四篇中篇作品各具特色。《表面张力》中,设定人类外星探索失败后把希望寄托于淡水微生物,作为种族延续的尝试,有种在显微镜下窥视微观世界的新奇有趣;《武器店》则把未来世界中武器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全新定义,衍生出一个颇具悬疑色彩的科幻故事,其中寓意引人深思;至于《让道路滚滚不息》,恐怕则是全书中最让女读者难以产生阅读快感的一篇,所以在读这篇的时候我不禁在心里感慨,像机械化和机能主义革命这类冷冰冰的问题,还是多让男性们来关注一下吧。

  最后压轴的《微宇宙的上帝》如同一部制作精良的美剧,人物性格鲜明,故事结构紧凑,情节推进迅速,主题深邃隽永。奇德的小新人们简直栩栩如生,他们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微观世界,正孜孜不倦地进行着人类智力发展无法企及的发明与创造。而威力无边、生性怪异的奇德和贪得无厌的科南特,相依相存又总在对立,暗示出人类在追求科学进步与自身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之间有着始终无法解决的矛盾。的确是一部非常精彩杰出的科幻小说!

  好的科幻作品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标准?作为一个入门级的爱好者我或许还不是特别清楚。然而,在阅读之中,如果能够令读者感到精神愉悦,并获得深入而理性的思考,打开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思维空间,应该就是值得一读的好作品。更何况这十二部作品是经历了时间考验,被专业人士深思熟虑,重重遴选之后,才集结成册奉献给广大读者的大师级佳作。

  正如前言中所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将是一本较为有代表性的现代科幻小说选集”。我们不妨把每篇小说前附有的作者生平及代表作介绍当做一个个路标,从这里出发,去寻找更适合自己喜好和创作方向的科幻作品。当然,也可以拿来分析研究。因为很多科幻作家同时也是很优秀的文学评论家,他们深知什么样的作品才被读者认可,被时间认可,后来者只有不断向他们学习,吸取经验,反复揣摩,才有可能在科幻创作的道路上长足发展。

  若是非要指出一点不足,本书唯一遗憾之处在于:未能标明所选篇目的创作时间。虽然经典文学可以跨越时间,但对于颇有年头的科幻作品,恐怕读者还是可以明显感觉到时间和科技发展的印记,如果能标注出创作时间或许更有利于读者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不过,真正热爱某些篇目或是有心进一步研究的朋友,应该可以想方设法通过其他各种途径找到它们的制造年代吧。

  《微宇宙的上帝》读后感(九):短篇合集,良莠不齐

  这是一部科幻短篇小说集,作者多为业内的高手,甚至大师。其中共收录12篇小说。

  1、日暮(艾萨克•阿西莫夫)

  经典中的经典。当夜幕降临,头顶群星璀璨时,你会赞美星空的壮阔和美丽,还是会陷入对宇宙的深深思索?但是对于被数颗太阳围绕,从来没有经历过黑夜的文明而言,感受到的只会是恐惧和绝望。

  故事的展开和人物形象都堪称典范。主题是讨论文明的局限性和宿命。地球文明虽然没有被数颗太阳围绕,但这种愚昧和局限却是一样的。

  另外,多颗太阳对行星文明的影响这一主题,说不定正触发了刘慈欣构思《三体》的灵感。

  2、神的九十亿个名字(阿瑟·克拉克)

  喇嘛买来超级计算机,试图用穷举的方式算出神的真正名字。他们能成功吗?

  小说构思独到,是科学幻想与宗教的巧妙结合。叙事用对话展现,却蕴藏着无穷力量,不愧为大师手笔。

  3、可爱的华氏度(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说的是机器人犯罪的故事,借此写到了人的心理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投射”。

  叙述中人称的运用和切换挺有趣,算是本篇的一大亮点,但是故事本身我并不喜欢。

  4、火星是天堂(雷·布拉德伯里)

  宇航员在火星降落,却意外地“回到”家乡的小镇,“见到”已故的亲人。

  这是一则披着科幻外衣的恐怖故事。蛊惑人心的,究竟是火星人,还是人心中的“邪魔外道”?

  5、寻找圣阿奎那(安东尼·布彻)

  宗教主题,借寻找传说中的“圣徒”,来讨论人工智能的宗教信仰。

  个人觉得,达到一定水平的智慧都避不开宗教信仰问题。文明发展一定是与宗教相伴的。人类文明如此,人工智能亦如此。

  6、金海伦(雷斯特·德尔·雷)

  还是关于人工智能,说的是人类与人工智能相爱的可能。

  主题有很深的挖掘空间,故事却有些幼稚,上演了一场狗血的“三角恋”。

  7、黄昏(约翰·W·坎贝尔)

  讲述了人类文明的黄昏。走过了巅峰时期的人类失去了好奇心,开始走下坡路,静静地等待文明的末日,只留下数个庞大的依然由机器维持运转却空无一人的城市。

  8、温良国度(达蒙·奈特)

  人类为了消除争端,抹去了头脑中的愤怒和暴力,可也因此变得温吞、麻木,失去了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

  确实如此,创造力一定是情绪化的,甚至很有可能是愤怒的。失去愤怒的感觉,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敏锐的感觉,更遑论创造呢。

  9、表面张力(詹姆斯·布利什)

  在宇宙中播种的飞船遇到了事故,于是只能因地制宜地创造适应所在星球环境的人类。这些人类体积微小,生活在水中,与水生动物为伴。生存环境局限了它们的世界观,但渴望探索和求知的本性却是不变的。小小的人类终于开始了它们的宇宙航行。

  10、武器店(A.E.范·沃格特)

  虽然有一些比较神的情节,但真的跟科幻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一则政治小说,讲述的是对专制制度愚忠的人在事实面前终于觉醒,走上公民不服从的道路。

  11、让道路滚动不息(罗伯特·A·海因莱因)

  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虽然作者是伟大的海因莱因,因为滚动道路换成其他行业也是一样的。归根结底是一个冷静果敢的领袖战胜心理扭曲的自大狂的惊险故事。

  12、微宇宙的上帝(西奥多·斯特金)

  自闭科学家创造了一个微宇宙,成为微宇宙中智能生命的上帝,利用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科学家又被贪婪的银行家利用,差点儿被毁灭。

  人类都是贪婪和自私的,科学家和银行家,只是所求有别,本质并无不同。

  * * * * *

  12篇小说中,有4篇涉及宗教,有3篇涉及人工智能,还有3篇披着科幻小说外衣的其他类型故事。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微宇宙的上帝》读后感(十):科幻小说家的微宇宙

  我很喜欢科幻小说,对于人类最终命运的思考和谋篇布局的非凡想象力是科幻小说最吸引我的两点。《微宇宙的上帝》是SFWA(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协会)精选的作品合集,本书中囊括了数名大家们的中短篇小说,但必须承认的是,我并不享受于每篇小说的阅读中,许是受到篇幅的限制,有些篇章未得到铺展就匆匆作结,抑或是情节显得平淡,但亦不乏值得反复回味的亮点。

  《金海伦》里讲述了一个和人类相恋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以人类自诩,充满认同感,而人类却觉得她是异类,雷斯特•德尔•雷着眼的是机器人高度发达以后,机器人与人类的共存方式,他的构想很美,机器人以改变外貌的方式让一般人有与之共同变老的感觉,最终和她爱的人共同赴死,这种设想似乎美好得让人无法相信,但真的非常温暖。《温良国度》则是一个相对悲伤得多的故事,达蒙•奈特塑造了一个沉郁孤独的内心世界,用一些旁白和结语道出令人恐惧的事实,主人公是个基因修改失败后的产物,为周围人憎恨和排斥,却拥有非凡的艺术创造力。而这个温良社会的成功改造者都是稳定理性,失去热情的“僵尸”。过度纠正也是科幻小说的一个有趣题材,人类科技高速发展后,以进步为名,反而走上自毁的道路,这是不能不让人警醒的。

  我尤其喜欢后几部中篇小说,《武器店》是这些作品中情节较有张力的一部,法拉对帝国政府机构的愚忠与觉醒让人印象深刻,这似乎无论在这任何一个时代都不陌生,处于社会底层的一方也是被蒙蔽的一方,作品对绝对权威的嘲讽很有意思。《让道路滚动不息》中描摹了一个巨大地下空间,通过大量滚动的道路连接着全国的贸易网,也连接着人们上下班的道路,这也意味着一旦哪条道路停止工作,就会造成极其可怕的后果,人们的有序生活需要道路的正常滚动来保证,绝对的依赖也为空前的混乱提供了基础,果不其然,出现了一群心怀叵测的人试图依仗自己独特的工作优势,获得不属于自己的权力。

  这不禁让我想到科技的集中优势会有多么惊人的影响力。就拿我们现在的时代来说,Danny Hillis认为我们并未意识到人类现在对互联网的依赖度,大型的公共设施和政府职能的运作都依托于互联网,一旦互联网遭到攻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提出构建一个Plan B,一个独立于互联网运作的系统。可想而知,这将是多么复杂和耗时耗力。然而他的洞察能力和警觉性是很值得关注的,这也是这部中篇小说所隐藏的内涵,某样技术或能力发展到极致时,衰败就会从内部产生。

  微宇宙的上帝是一个离群索居,性格怪异的科学家,他创造了一个新物种和生态系统,他叫它们小新人,小新人发展迅速,甚至在关键时刻救了创造他的上帝。小说本身构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空间,给人类发展的最终结局引入了第二条道路,在所有以人类和高能外星人为题材的科幻小说中独树一帜。书名也选取了这部小说的名字,我想这也是对全书的最好概括,是科幻小说家们创造的每一个微宇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