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独白者2:父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独白者2:父亲》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3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独白者2:父亲》的读后感10篇

  《独白者2:父亲》是一本由向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白者2:父亲》读后感(一):如果灵魂有颜色

  看推理小说就如同跟作者玩一个猜谜游戏,你在明他在暗。一开始他抛出一个毛线团,你拿在手里细细观瞧,动用全部智商也看不出线头在哪里,正当你一头雾水心说老子不玩了的时候,他悄悄地递给你一个放大镜,于是你终于发现了点什么。如此这般,线索渐渐增加线团慢慢清晰透明,感觉那个内核就要自己跑出来了,你终于呼出一口长气……如果书页过半你还在黑暗中摸索,不知将走向何方,不要气馁,作者不会那么早让你猜到谜底,否则没有追下去的动力。而如果你快快就预测到答案,那么恭喜你智力超群。

  回过头来看本书的副题,觉得不仅仅是一个线索那么简单,或许作者是在勾勒一个宏大的命题。父亲这个角色在汉民族的精神传统里是特殊的存在,他们隐忍沉默像大山,跟子女关系往往又疏离,有时难免被误解而致剑拔弩张,可是没有人可以怀疑父爱的力量。作者试图以不同的父亲形象来向我们展示人生百态,引发思索甚至更深的拷问。

  向林老师的作品以前没有关注过,这是第一部,有马上路转粉的趋势。要说的是男主高智商,是个神一样的存在,他的团队在这一部里悉数登场,好期待他们接下去的表现,不出意料的话将成为系列,如倪匡笔下的卫斯理。而我,肯定要追下去。

  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心智成熟之成人直至死亡,一个人究竟要怎样才能画好自己生命的圆?相信最初,每个人都纯洁明亮如天使,而有人可以终其一生保有这份纯质本性,如黛玉之为花哭泣对月伤神,这般性灵堪与自然相应与天地共存。也有人如林壑九曲,在古则是治世能臣乱世枭雄,在今或身居高位或入大奸大恶之流。更多的则是处于中间状态的普通人,时而清澈如小溪一望见底,时而混沌在黑白灰之间漂移。当生命的句点画下,又该如何还原一个灵魂的真实模样?

  《独白者2:父亲》读后感(二):独白者

  《独白者2:父亲》读后感(三):真相的背后,父爱的独白

  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是妻子眼中携手到老的伴侣,是子女眼中坚强厚实的臂膀,曾经朱自清的一篇“背影”,让无数人潸然落泪,感动于这平常却又不平凡的父爱,所谓父爱,大千世界,千篇一律,然而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爱的出发点都是出于爱,但是因为表现者和表现方式不同,结果可能就是不幸的,惨痛的。父亲的独白,你能否听的懂?

  《独白者2:父亲》读后感(四):父亲的独白——伟大的罪恶

  《父亲》是独白者系列中的第二部,延续着第一部的风格,依然从主人公沈跃的角度出发,处于一个侦查者的位置去拨开眼前的迷雾。作品的专业性很强,心理学的分析精准到位又让人有些惊恐,人性的秘密在沈跃面前简直透明的像毫无杂质的水。

  全书中,这个快速破获案情的人,最多的就是面对他人的自言自语,对方就仿佛在上演一场默剧。他不是剧本的编写者,但是他却仿佛是一个审查者。而当一个裁判是一个裁判的时候,他是无法完全融入到生活这场竞赛的。当大家都在赛道中时,他却时而是个观众,在一边观看着大家的表演。而他在潜意识中几乎奉若神明的老师也走在这条道路上时,他更是难以逃脱这个命运。于是他在一个又一个案情中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

  《独白者2:父亲》读后感(五):《独白者2:父亲》:悬疑的框架下传导着社会的真实

  《独白者2:父亲》:悬疑的框架下传导着社会的真实文学私秘

  每一个都是一个能量场,用《聊斋》中的描写来比拟,每一个人都似乎顶着一张能量的灯,照亮了自己身边的周围,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发生交互作用的时候,这个能量场就会发生小小的碰撞,如果这个碰撞以深切的方式高度切入的话,那么,就会产生故事,产生交集,产生吻合,两个能量就会共享一段牵连。

  大多数情况下,两个能量的持有人,宁愿选择擦肩而过,而谨慎地保持距离,因为对另一个人的高度介入,也意味着自己能量场的暴露。人有一种保护欲望,并不愿意从一开始就裸露自己,暴露在对方的能量审视下。

  因为一旦高度切入,留下的后遗症会是高度伤害。

  我们看看现在的明星为什么会反目成仇,就是因为他们当初的能量灯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发生了天崩地裂的高度融合,正可谓覆水难收,当日后分崩离析的时候,再想收敛当初全盘奉献的自我,收敛起来的只能是一盘碎片。如果这个碎片还被对方展览的时候,就会因为当初的高度吻合而感到深深的刺伤。

  每一个人的能量场独自运行,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运行方式。一般情况下,这种能量的互动,即使在下面暗流汹涌,但表面却是波澜不惊,似乎一切都太平无事,皆大欢喜。

  但一旦这种能量的覆盖面里出现裂隙,露出里面的一丝败絮,那么,为了破解这份像冰山一样暴露出来的疑团,就必须了解这能量交互面里的全部,于是一直遮掩着两个人的能量场的背后的所有隐秘,都要被刨根问底地拎取出来。

  从某种意义讲,对一起案件的追查,就是对人的能量场的一次全程扫描、透视。这种追问,是警察的职能,是侦探的义务。但是,追根到底是属于心理学家的。无论是警察还是侦探,他们在破案的过程中,都要把自己化身为心理学家。而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作家同样也是一个靠心理探究吃饭的行当,如此看来,作家与心理学家,可谓有着相同的职业方向。正是因为这一点的吻合,使得作家在很大程度上要去抢警察与侦探的饭碗,而他们能够暗度陈仓地做到一点,就是通过“心理学”这一个连接作家与案件的“栈道”。

  所以,伟大的警察或侦探,都是作家笔下塑造出来的。

  由向林所著的《独白者2:父亲》里,我们看到的破案高手即是一名心理学家,他游走在体制之外,并不涉及对现场的勘探与调查,而是通过分析相关人物的心理,来求解真相。

  而这部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并没有神话这位心理学家,而是写出他的内心的苦痛,特别是心理学家的职业性伤害。心理学家叫沈跃,是这部系列小说里的主导人物。他曾经到美国求学,但妻子与女儿却不幸死在他国,心中苦楚可想而知。而他的职业性的痛苦,还表现在他在打开别人的心扉的时候,却必须触摸到灵魂的阴暗面。实际上,去打开别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偷窥”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最终那把剑会反过来伤害自己。小说里多次写到沈跃在查访真相的过程中,陷入了内心的痛苦与纠结中。他曾经复现一名跳楼者的死亡体验的时候,就以同样的体位及动作,去感同身受死者最后时刻的那一份绝望,由此导致的却是他自己毫无征兆地跌倒在地上。一个本来应该料事如神的心理学家,却一直处于自己内心的反制之中,让这部小说主人公被包裹在一层浓重的悲情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作者传导出来的人生体验因为岁月的沉淀而烙印上更多的悲剧情调。因为事实上,对人心的过多的探讨,带来的却是阴影面的传染与回戈一击。

  小说的主体故事,就是一名副厂长被杀,由此展开了对凶手的追查。在这种追查中,打开的却是一个看似庸庸碌碌却有着心理变态男人的一生的全部。如果没有这起凶杀案,他会被隐藏在面孔相似的芸芸众生中,而成为人世间的过眼云烟,正是一起案件的发生,他的所有的人生细节,都被作为考量的筹码,细致到他的恋情,他的家庭,他的私生活,都被挖地三尺地展览出来,由此他的所有的人背后的欲望,他的灵魂深处的阴暗面,都无一例外地被晾晒出来。

  杀人的刀,与作家的笔,在某种意义上都有着相同的力道。

  小说并不没有着重逻辑推演,而是用伴随着死者的一生中相关的链条,紧跟着心理学的解密,一步步地揭开了死者心理中的欲望动机,当这动机被归结到“处女情结”的变态心理的时候,警方便沿着这一条心理趋势,合理地延伸出可能导致的后延结果,再根据这个结果来反推凶手,很快便查找了真相。

  可以看出,心理学家参与的破案过程,与福尔摩斯、波洛探案注重现场的行事方式是不同的。小说里的沈跃更像是一个打探八卦的探秘者,他最渴望了解的是死者相识的人们的心理状态,以此判断出死者的心态定位,再由死者的心态出发,去找寻这种心态所能够导致的伤害。心理流程,成为小说里寻找真相的一个重要推理环节。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小说里给予死者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设定,就像每一个人的能量场,里面潜隐着不为人知的隐秘,但是,这些足够多的隐秘的包袱,可能早就在之前的任何一个时刻,就会爆发出来,而很难想象会平安无事地直到案发当日才最终激化出来。也就是说小说里的死者的心理变态,已经积淀了相当深厚的过程,在中国这个基本没有隐私的可以称着“都市里的村庄”式的工厂里,他几乎很难遮掩掉他的这种心理变态,而难以置信一直完好地藏掖住他的行为。这也是探案小说经常碰到的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有时候,探案小说为了设置出一个出人意料的情节,便在案件的冰山下面,设置了一个更为离奇的起因,但这个起因,因为它的体量足够强大,足以突破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成为另一个遮掩不住的显性事件。“世界无奇案”,但小说家必须追求“拍案惊奇”,所以就会产生这种喧宾夺主的破绽。在本部小说中,死者性侵自己的养女,在外面包养女人,生下私生子,这种事情,很难不会被周边的社会所了解,而这些,在死者死去时,都被包裹到严丝合缝,便显得不够真实。

  但是《独白者2:父亲》的更大的意义,是通过心理学家的探究的目光,揭开了一个中国现实的横断面,回顾了一个早已在时光的尘埃中被埋葬掉的时代记忆。在小说里,死者为什么会产生变态心理,才是小说的真正的核心所在。而作者在小说里梳理出的指向,归咎到的恰恰是死者的妻子,她在年轻的时候,叛逆地与小混混厮混到一起,终至怀孕被甩,无奈之下,嫁给了死者,这一段通过心理学家一步步回访来的真实,记录了青年时代的骚动在步入家庭之后,依然是埋下了一颗炸弹,看似无所顾忌的青春的挥霍,似乎在进入家庭后可以被一笔勾销了,但是,它却以隐性的爆炸方式,摧毁着一个家庭的内在的情感与和谐。正是这位妻子青春期时代的叛逆,导致了日后她的婚内丈夫的内心失落,产生了难以自控的处女情结,直到伤害到她婚前带来的女儿,直到丈夫一直病态地希望从处女身上获得补偿。小说洞穿了时空,打通了社会现实,把一起案件,追根溯源到遥远的八十年代,复现了一个时代的复杂层面,展现了一个影响着当代进程的过往的青春遗痕。这是这部小说坚实的现实主义成份,是在小说的悬疑的框架下,对社会现实的忠实而真实的传导,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价值与意义的核心部分吧。

  《独白者2:父亲》读后感(六):“代入式”解密

  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路过人间。—司汤达

  在经历了《独白者》第一部“首富车祸案”以后,我对心理学应用技术充满了好奇,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技术呢,不同于我的专业生物技术那样纯靠数据和理论支持,更需要的还是想象力,观察力还有思考能力。要成为像沈跃那样专业的心理学家,必须在具有一定的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观察、记忆、思考能力。也许这就有读者问,他记性很好啊,做事也很仔细,能不能自学成才破个案子呢?这我可没法回答,不过沈跃这个专家在第二部里可开了一家心理研究所,正在招收人才呢,你可以去试试哦。

  说到招收人才,这就要提到书里沈跃如何“不拘一格求人才”了,在破解卢文华案,为深入受害人内心世界,而四处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沈跃遇见了一个一见面就能认出身边便衣警察的年轻女子,是个爱看侦探小说的图书馆管理员,观察细致入微,一个有着简单擦痕的小球能让她看出“花”来,相当惊人惊人,他亲自“登门拜访”,拉她“入伙”;还有那个在第一部首富案出现的高速路巡警匡无为,靠着他一手“最佳拍摄角度”的照片被沈跃记住了,并用延时摄影的截图来对他进行测试,别出心裁,显得无为“浪子”也是“天赋异禀”;当然沈跃那个古灵精怪表妹陈乐乐的男朋友曾英杰也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侦查能力强,更善于从刑警的角度来推理问题,虽然在细节上有点马虎,但毕竟是没经过专业培训,如此已经很不错了;最后是一个即将毕业的美院学生,在首次研究所成员聚会上靠一幅生动形象得让康如心哭出声的人物肖像以及和匡无为配合画出的“康爸爸”的一生“写照”证明了自己非凡的能力。可想而知,加上沈跃这个出色的“引路人”,算上康如心,这个警方外派联络员,这六人小组是有多令人期待。而书中也用事实证明了他们个人具备的单独破案的能力,只需要一点提点就能总领全局,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许还会下接下去的第三部、第四部看到他们精彩的表现呢!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父亲,有父亲的爱,也有父亲的恨,受害人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对继女病态的喜爱,对大儿子深深的嫌恶,对私生子心满意足的宠爱;犯罪嫌疑人对独生女的宠溺,为她失去童贞的愤怒而造成的罪行;继女亲生父亲对她的愧疚、保护和帮助也是父爱;继女的爷爷对儿子的劝解、希望、报复也是父爱;还有康如心的父亲、龙队长对康如心的父爱……

  了解一个人,要从他的内心世界出发,去触摸他内心深处的灵魂,最重要的不是破案的过程,而是对对方心路历程的探索,看似完美的人的心理毛病反而更多。真相是那样的残酷,它已经对死者毫无伤害了,但它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残酷,可也只有一点点拨开那丑陋的伤疤,才能“撒上良药”去治愈它啊!我也同沈跃一样希望心理学能更普遍地被社会群众所接受,精神病只是它的一个分支,它不该被曲解或者人云亦云才对。

  《独白者2:父亲》读后感(七):人生的答案

  《独白者》是一部系列小说,虽然没有看过第一部,但是第二部一样引人入胜。作为一部推理的心理小说,并没有讲述一个高深的案件,有的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生活中的普通人的一件事。

  退休在家的前副厂长卢文华,妻子因病早逝,继女在珠海工作,儿子在外念大学,所以一人独居在家。他每天按部就班地规律生活,定时定点锻炼身体、约老工友下棋,定期去郊外钓鱼,没有不良嗜好,更无半点绯闻。可就是这个平日里闷声不响、一丁点儿都不引人注意的人,某日竟死于家中,而且还被割掉了生殖器!

  一个看似忠实老实之人,为何遭受了这样的命运。但是深挖之后,你便发现这样一个人,其实并不是表面那样简单,实际上多年的老实本分仅仅是表象,在长期受到压抑的心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份心底的欲望便蠢蠢欲动。当欲望之心释放了一次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这是人类的无底深渊,同时也是一切的因缘。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空虚是人生的两大悲剧。当人们发现自己的内心无法得到满足之时,便会发生一些你无法预料奥的事情。人性的罪恶也是一切案件的始作俑者。

  而作为案件的破获者,兼具天才与疯子气质的心理学博士沈跃,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一种不一样的调查思路和断案方法,将这个案件层层揭秘。每一个人的微表情,每一个人的细微动作,都能从中看出这个人的点点滴滴。或撒谎,或心慌,或真诚。眼睛往左看,证明这个人在撒谎,这也是一个大家熟知的细微心理学。每一个灵魂都将讲述着不一样的故事,我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触碰到我们需要的灵魂,窥探到最隐秘的心灵空间,这时候你从来未见的谎言和欲望便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所不相信的那一点,你从未发现的真相便毫无遮拦的展露无疑。这是人性的黑暗和欲望的推波助澜。

  我们大多数人的内心世界往往处于两个极端,要么是低估了自己,要么是高看了自己,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人实在是极少数。人的一生短短数十年,但是不一定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或者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离,这便是我们无法正确的掌握自己的人生的那一刻。人,活一生,便是为自己吗?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亲情,什么是责任?这里有你需要的答案。

  《独白者2:父亲》读后感(八):父爱之罪,堕落与重生——一位父亲的悲情独白

  每一个罪犯都是高智商的悲情主人公。个人觉得,这正是推理小说的魅力所在。它一面要求你保持足够理性,充分发挥逻辑分析能力,烧尽脑细胞;一面又要挑战你的心理承受力,带你看尽世情冷暖,人性善恶,催泪又虐心。所以说,一本好的推理小说,在精妙的悬念布局背后,总还要有一个足够动人戳心的好故事。而《独白者》第一部和第二部读下来,我觉得作者确实做到了这两点,书中的每一个案件都非常典型,能够引起共鸣,十分打动我。

  《独白者》第一部是借一起“首富车祸案”探讨了富豪家族内部的复杂人际关系,向人们展示了金钱对人性的拷问——亲情、友情、爱情,一旦卷入利益之争,人们会何去何从?其间阚四通和倪小云这两个人物的内心欲望与挣扎最是看得人心惊胆战、唏嘘不已。而心理学家沈跃精湛的微表情测谎术和近乎“魔性”的心理分析,更是看得人目瞪口呆,拍案叫绝。

  说实话近年来推理小说也看了不少,可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情节和人设都大同小异,不是过分平淡俗套就是夸张失真,再者就是恐怖吓人,总之除了赚眼球之外,确实没太多营养。但是《独白者》这部小说,不仅走脑更走心,能让我掩卷之后沉思许久。

  读完《独白者》第一部之后得知这是一个系列小说,就果断决定要追第二部。《独白者2:父亲》,单看这个副书名就让我兴趣十足。看来这次向林老师要探讨的是一个更具普遍话题性的家庭话题了。父亲,我很好奇,对于这个主题他的切入点会是怎样,又将如何就这个宏大主题敷衍出一个好看的推理故事。

  一如既往地,抱着吹毛求疵的心态翻开了《独白者2》。开篇紧紧衔接第一部,依然是从主人公沈跃的视角娓娓道来,齐敏和邱继武的感情纠葛,沈跃和康如心的暧昧关系,情节沿着感情线慢慢推进,直至一起新的命案发生——一位53岁的独居父亲死于家中,生殖器被割掉!果然直奔主题。看点也来了,这位父亲的私生活肯定是不太检点啊, 否则怎么会是这个死法?可他又究竟做了什么恶,才惹下如此深仇大恨呢?行文至此,作者已成功营造了一个吊人胃口的悬念,让读者无法释卷了。

  接着就写到这位死者的社会关系,一位深居简出、生活检点的退休副厂长,平日的爱好就是养花、钓鱼、下棋,早睡早起,从来没有做出过惹人闲话的事儿。他的家庭关系也很正常,妻子几年前病世,继女在外工作,儿子正读大学,没有特别的疑点。另外,曾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都说他平时脾气很好,少言寡语,从来不得罪人。那么,这样一个低调的小人物,怎么会死得如此离奇呢?不用说,这个人物肯定不简单啊,必定是人不知鬼不觉地在背地里干过不少坏事!

  就算骗得过众人也骗不了心理学天才沈跃啊,果然一经沈跃调查,卢文华生前按部就班的生活就被撕开了层层裂缝。而这每一条裂缝背后,都藏着一个足够让你血脉喷张的大事情!绝不是你能轻易想到的,这个人物的每一面都非常有看点!

  在这里不想剧透太多,我只能说这本书我是连着两天、一口气读完的,因为根本停不下来,线索一环套一环,悬念迭起。而直至读完全书,我更是不得不赞叹作者对“父亲”这个主题的探讨完成得实在是十分之好。因为书中写到的并不只是死者这一位父亲,而是围绕死者关系圈的一位又一位父亲。其中有相互怨怼多年、相爱相杀的虐心父子情;有不能与亲生女儿相认,只能藏身暗处、默默守护女儿的感人父爱;更有因父亲自己内心扭曲而造成幼女心理阴影的现实悲剧……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题记页上莱昂纳德•科恩的这句话的确可以作为本书的最佳注脚。书中的父子纠葛、父女恩怨、父爱之罪,一幕幕似古希腊悲剧,打碎圆满再拼凑完整,教人在绝望中收获新生。总之,读完《独白者》第一部我还只是掩卷唏嘘,反思人性,可读完《独白者》第二部,我只觉如鲠在喉,心在泣血。

  每一个悲剧故事都是对灵魂的拷问,它自身仿佛有了血脉,能够在你的身体里注入一股力量,先把你狠狠拖入黑暗的死寂,又在你快窒息时把你推向高处,带给你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人们在欲望中堕入地狱,经历十八重历炼之苦,再涅槃重生。在这本小说里,每一位父亲都是一个有故事的悲剧主人公,他们在无尽的欲望和无私的父爱之间苦苦挣扎,直至堕入地狱,直至升入天堂。

  这就是我眼中的《独白者》。它不仅仅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心理学推理小说,更是一颗颗灵魂的独白。而这次作者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位父亲的苦涩独白,或者说,是一场悲情告白。

  《独白者2:父亲》读后感(九):一位父亲的真正死因?

  《独白者》出来的时候,我不知道它是一部推理小说,也不知道后面还会出第二部、第三部等等,所以一直也没有看起来。当我看到《独白者2·父亲》这本书的简介“退休在家的前副厂长卢文华,妻子因病早逝,继女在珠海工作,儿子在外念大学,所以一人独居在家。他每天按部就班地规律生活,定时定点锻炼身体、约老工友下棋,定期去郊外钓鱼,没有不良嗜好,更无半点绯闻。可就是这个平日里闷声不响、一丁点儿都不引人注意的人,某日竟死于家中,而且还被割掉了生殖器!”着实充分对《独白者2·父亲》这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

  我的父亲,一个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思想传统保守、不抽烟不喝酒、给我的感觉就是威严不可靠近的那种感觉。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节俭的操持这个家。父亲是家里的大哥,下面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因爷爷过世早,父亲就是家里的长辈,凡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如此一个父亲,为我们今后选夫婿奠定了一定的标准。

  父爱与母爱不同,父爱是伟大的、威严的、沉默的、严厉的、深沉的,给人一种距离感,难以靠近。而母爱却是温柔的、贴心的、细腻的,喜欢靠在妈妈的身边。

  《独白者2·父亲》里的父亲平时并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也没有花边新闻,为什么就会惹上了杀身之祸呢?而且凶手的作案手段如此之变态残忍。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开篇的序言,影射出了人性的不足,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碌碌无为的人生路,可以留住多少人的停睹?光彩照人的生活,可以招来诸多的是是非非。

  在厂领导眼中,卢文华是一个思想保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管理落后的职工;在同事们的眼中,死者卢文华是一个老实本分、生活平淡的人,工作能力有限,从不得罪任何人,工作了一辈子,靠苦劳获得了一个副厂长的位子,表面没有意见,可许多人打心眼里就看不起他。在棋友眼里,卢文华是一个爱占小便宜的财迷。在卢文华第一个爱的人林小冬的眼里,他是一个可怜虫。

  沈跃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巧妙的运用心理学,观察每一个与被害人有关联的人,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与陈述的真实性,能够随时注意到许多旁人不容易关注的细节。

  通过调查,卢文华的案子处处透出诡异,沈跃发现死者周围的人对死者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死者生前的一切生活,其实都只是假象而已,也从中了解到卢文华是一个非常不了解自己能力、有点过于自信的一个人。在爱情上,卢文华是一个失败者,可他要在能力与事业上证明自己是优秀的。

  程磊的父亲是因为 死者卢文华而死的,而卢文华生前曾与程磊发生过争执。

  林小冬因丈夫程杰的死,一直憎恨着卢文华。

  卢战,死者的亲生儿子,对父亲的偏爱姐姐敢怒不敢言,死者生前对这个亲儿子严厉,造就了卢战性格唯唯诺诺,自卑。

  秦文秀,一个又丑又有残疾的女人,卢文华在外面养的女人。

  宋珍珍,卢文华的继女,疼爱继女比亲生儿子还要多,然而死者与她却有着不可告人的隐情。

  卢文华身边的每个人看似有动机,又好像没有,究竟谁才是那个真正的凶手呢?

  《独白者2:父亲》读后感(十):复杂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心(二)

  本文关键词:心理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我从天堂来,要到地狱去,路过人间。——司汤达

  无论如何我还是把《独白者2:父亲》看完了,说心里话,我是真的不喜欢这个话题,既觉得不可理喻,又觉得可悲可恨。当然,依然保持我写书评的风格,尽量只字不提书里的故事内容,只做评论和拓展。

  有病就得治

  心理学这个东西成为正式的学科时间并不长,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被当成伪科学。但是,心理学逐渐的在和脑科学、基因科学等并轨,让我们可以对一些看似虚无的、想象的东西变得有迹可循。

  很多原来被认为精神层面的东西,已经可以用大脑中的电信号和神经反射来解释。也就是说,所谓的精神,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那句反问——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在逻辑上已经成功的解释了这个客观性。

  然后犯罪心里学也渐渐得到认可,并开始发挥作用。很多案件,透过现象的表层,逐渐的深入人心以后,真相就在其中。这个过程当中就展示了很多人心的劣根性,无论这个人平时多么的道貌岸然,都有可能怀着各种无法示人的阴暗面。

  这真是一种病,得了真得赶紧治,有药有医生。耽误下来害了自己是小事儿,就怕还会伤害很多无辜的人,泯灭了很多原本善良的人性。

  套路得人心

  既然我们的主观意志实际上并不那么主观,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残酷的事实——所有精神层面的东西也都可以被套路,当然也包括感情。

  无论亲情、友情、爱情,仔细想想,不都是需要经营的,经营不就是套路嘛?套路不就是方法论嘛?能有方法的东西,那不就是可以学习和掌握规律,也就是可以操纵的嘛。

  既然如此,那所谓的精神疾病也就是方法错了,或者说系统错了,那是客观的问题。脑子短路了和脑子进水了的效果,和真的电路短路、电器进水差不多。原理基本一致。

  那些犯罪的人,只是使出了不同的套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无论是出于所谓的冲动还是预谋,其运作机理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对于犯罪的定义,也只是我们的想象而已。按照自然法则来解释,那只是所有行为中的一种,所有套路的一种。只是和相亲相爱差不多的一种套路而已。

  人心更复杂

  人心可以复杂到什么程度?复杂到自己理解不了自己。

  但是通过前面的陈述,我们已经知道了,所谓的复杂只是套路的不同,只是电信号的不同。也就是说不管这个人做出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其本质和做了正常的事情没有区别。这就是心理学家想的比较明白的一件事儿——每个人都有各种立场,这些立场可以对立也可以统一。

  《独白者2:父亲》的案件到了最后其实也谈不上什么推理或悬疑了,就是很客观的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分析和解读。就像开篇写的,我不喜欢故事中的很多人,但我承认,他们的行为也都是客观的。我主观的不喜欢,不影响他们的客观性。

  这也是人心复杂的佐证,我也是矛盾的,在一个很简单的情绪面前都是复杂的。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好好运用些套路,把事情尽量简单化。毕竟,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还要继续探索人心的意义。

  推荐:《独白者2:父亲》

  ——END——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后。现在只做两件事儿: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如果这个分享对你有用,可以关注并点有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