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你一样的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你一样的好》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0 21: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你一样的好》的读后感10篇

  《如你一样的好》是一本由十一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你一样的好》读后感(一):活出敢性的人眼里永远都有光

  初识十一,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关系,她算是我在现公司认识的第一个非本部门朋友。当初还不知道她十一的这个笔名,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刚刚毕业小姑娘,当然是指年龄上。喜欢穿裙子身材娇小、浓黑的眉毛轮廓分明、眼里透着光的她,经常隔着一堵墙从办公室外的电梯口传来清(mo)脆(xing)的笑声。此刻,全办公室的人都知道,这姑娘要过来了……

  后来慢慢了解到她之前在出版社工作过很多年,热爱写作,热爱艺术,喜欢旅行,喜欢发呆,工作经历也远比我丰富常人忽略的一些东西,她却体察入微,用文字照片形式默默记录。比如常常在地铁里拿手机拍各种众生相,绝对配得上“偷拍狂魔”的称号。对此,十一同学玩笑说会不会有一天会被那些悄然入镜的人发现然后“打死”,我想,应该不用担心,谁对对这么一个像小精灵一样的姑娘动手呢。

  说到这里,如果你急于想给作者十一帖一个“女文艺青年”的标签,那我只能说非常遗憾。她是我见过的众多女生里真正独立且活出敢性、一个有梦想并有能力付诸实施的人,也许还有一点点小倔强。嘻嘻哈哈的外表下藏着一个对世界极度敏感、火热的心,也影响了身边的人。

  《如你一样的好》这本书,书里有多少个故事,没有细数,有些似曾相识,或发生自己身边,或在自己的脑海里闪回过。故事里的爱情结局大都是充满缺憾的,不同的故事读到结尾,有释然、有唏嘘、有希望,但也好像看到了自己,看到作者本人的内心

  作为朋友,当然要帮推荐一下本书了,当然故事情节和文笔,都非常棒,也希望十一姑娘本书大卖。最后,希望十一姑娘永远18岁,永远对生活、对这个世界饱含热情;希望你在生命的主干里吸收更多营养,生出更繁茂的枝桠。

  《如你一样的好》读后感(二):所有的久处不厌 都是因为用心

  合上书的时候十点二十分,离打开正好一个小时。60分钟,3600秒,却是很多个故事,很多人的人生。想要写些什么书评,却又有点不知如何开头。

  书的封面上写说,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看海看花看山谷,是为了享受生命这一场。倒是让人突然想起,不久前的晚上和室友聊天,刚好也说到这个话题

  你说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其实那些抑郁症患者,到了最后是找不到活下去的力气,没有能让他们留下来的牵绊,所以也就选择离开了。

  可是他们的离开对于很多活着的人却是永远愈合不了的伤痛吧,生而痛苦,我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但是从出生开始你身上总背负着他人的期待和爱,因为这些也应该坚持着活下去吧。

  很喜欢书里的苏二,可能有些共鸣。倒不是因为爱情经历,其实说起来,我倒是很好奇为什么大家的情感经历如此丰富,以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陷于爱情。

  我的共鸣点来自于很奇怪地方,苏二说,他只是有点喜欢我,可我知道,在他心里面我不是全部,当你不是一个人的全部的时候,他根本不会感觉到你的变化。这么简单一句话,倒是让人释怀了曾经很纠结的往事,那些遗失在时间里的友人,那些你放在心上自己却被无限靠后忽视掉的难过,那些用心被辜负的默然,其实无非双方在意程度不对等而已。

  所以张爱玲很酷地说,我喜欢你,是我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一天,无论是对朋友,或有有一天对伴侣,在意他人的前提下,也应多在意自己。如果真的不能被感知自己的变化,那就离得远一点,至少让自己过得开心

  无论男女,其实足够用心,都能敏感的发现对方的不一样吧。那些忽视也好,不解也罢,不过用心不够,情分不够罢了。

  21岁的时候希望能去听到更多的故事,看更多的风景。两年之后毕业,简单的一份工作,每天坐在办公室听着家长里短,还不知道未来去向何方。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时代,大家都无限放大自己的诉求与梦想,每个人都希望活的有趣,不枉来一场。有人爱热闹,有人喜安静;有人喜欢在路上,有人喜欢宅家里……人生种种,都是各自的生活。蛮喜欢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她的朋友们,希望她能一直好好生活下去,也希望她的朋友们都能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在经历很多故事之后,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遇到这本书,打开相逢陌生人喜怒哀乐,即是缘分。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们,苏二、余安安、洛可可…他们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们,经历和书写着各自的人生。如你一样的好,相遇很美好,那就暂时再见,期待重逢。

  《如你一样的好》读后感(三):那个说要在一起好多年的姑娘

  认识十一是在一场出版圈的聚会,那时候我还在一家图书公司做营销,在聚会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穿着棉布裙子的姑娘姗姗来迟,又恰好坐在我旁边。姑娘很自来熟,显得有些没心没肺,也没有因为迟到而不好意思,只是讪讪地说因为加班所以到晚了,接着就跟大家嘻嘻哈哈,就和相识多年的老友一般。她没怎么吃菜,一颗接一颗地吃着朋友带来的梅子,不一会儿就在盘子里留下了一堆梅子核儿。交谈中我们发现,我负责营销的新书作者和她的作者是夫妻,于是我们交换了微信,说好等书出来一起营销。

  《如你一样的好》读后感(四):最怕你跟我讲故事,却说是跟我讲道理

  有一次,去见朋友,看他床上摊着一本书,我拿起了翻了翻,原来是一本当红网络写手的合集书,便说:“咦,怎么,你也看鸡汤书呢?”

  我自问这句话里只有疑问,没有嘲讽,甚至连调侃都没有,结果,朋友脸色有点尴尬地反讽道:“你才看鸡汤书,你们全家都看鸡汤书。”停了停,他接着说道,“这是一个朋友过来的时候丢在这里的。”

  当然,这只是个小“事故”,连小“故事”都不如。说起这个的原因是,我其实也看了不少的“鸡汤书”,所以,因为看过,其实觉得很多“鸡汤书”还是有点意思的,怎么那么多人一边看着鸡汤书,一边就“引以为耻”了呢?

  又一次,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喝酒,其中一个出现了点感情问题,一直跟我们抱怨。我向来是两耳不闻烦心事,一心只是吃美食,所以也不参与他们之间的对话,但吃着吃着,却发现他们的对话有点气氛对了。那个怨男说:“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别绕弯子,至于编个故事来忽悠我吗?”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劝他的哥们编了故事想说服他,结果,恰巧那个故事是他听过的,于是,好心变成了驴肝肺。一顿饭虽说不上不欢而散,但多少让人有点不开心。

  人是感情动物,难免会出感情问题,当然这里的“感情”是广义的,用“情绪比较合适。感情问题有时候是小问题,有时候是大问题,解决不好,小问题也会变成天大的问题。很多人总是错误地认为,感情问题,只是一时的,根本无须在意,很容易就能自动解决。而实际上呢?这么多的“鸡汤书”恰恰说明:感情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广泛存在且问题很大的问题。

  所有的“鸡汤书”其实都是为了解决感情问题而存在的。而购买鸡汤书的读者,自然也是因为遇到了很多感情问题,所以,想要寻求对症下药

  很多人有叛逆心理,因为小时候家长老师讲了很多大道理,所以,后来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要一听是大道理,便不想听,甚至明知有理,也要反对到底,于是,讲道理的人固然不高兴,听道理的人也坑了自己。

  有心的人便开发出了新套路,即,我讲个故事给你听,于是,便有了鸡汤书。

  鸡汤书的出现本来是好事,但好事多了,磨难在所难免。很多鸡汤书因为觉得“鸡汤书”是一个可耻的标签,为了显得自己有深度思想内涵,而开始强行讲道理。“我本想看个故事,你却给我讲这么一大堆道理,你只是要闹哪样?”有些读者不得已发出这样的抱怨。

  所以啊,讲故事你就好好讲,有没有道理,故事本身就体现出来了,有人喜欢你的故事,愿意多看几遍,愿意多往深处想一想,你不用讲道理,也达到了比讲道理更好的效果

  《驴得水》全部的剧情都是故事,只在最后一句可能是编剧导演为了稍微提醒一下观众,才小心翼翼地让佳佳说出唯一的一句道理:过去的如果都让它这么过去,以后只会更糟。

  如同前些天别人送我的一本书,《如你一样的好》。在我看来,这依然是一本鸡汤书,它有很多的故事,我无意去辨别那些故事的真假,也无须辨别,因为,在我看来,它只要把故事讲好就是了。恰好,它的故事还不错。还恰好,它对于讲道理又比较克制。《红楼梦》中讲了“红楼十二钗”12个女子,《如你一样的好》里有20个女孩的故事。没有人敢把这20个女孩的故事拔高到与那12个女子类比,但是,这至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也更有这个时代同类人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自然也有更适合解决当下同类人的问题的价值

  如不如,一样不一样,都不重要。好,就是了。就像那些故事,好看就行,哪怕没有道理呢。

  《如你一样的好》读后感(五):活在当下—《如你一样的好》书评

  这是一个美好的年轻女孩写女孩子成长的书,书中20个女子,从开始傻傻勇敢去爱,然后经历分手、离开,到找回自己、珍惜现在的成长之路,大部分人都会经过这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感悟。最初的时候,我们简单地想要待在一个自己喜欢人身边,看着他的一举一动,陪他一起喜怒哀乐,这个人成了我们的世界,不会去想结果是什么,简单的爱,纯真的爱,让我们迷恋的爱。生活不是一成不变,有一天我们喜欢的人另有所爱了,心碎的我们远走他乡放弃熟悉的工作、朋友,一个人在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不敢去想曾经的人或事,用工作麻醉自己,这个阶段成了我们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家人和朋友默默的关爱,让我们熬过那段黑暗岁月。或许在几年后,某个下班的夜晚,想起了往事,眼角有些潮湿,心里却笑着感谢曾经的相遇与陪伴不经意地放下了过去的人或事,包括当初认为一辈子都不会原谅的人,甚至有机会会和他们再见面,像熟悉的老朋友一样,喝酒聊天,这一刻我们终于找回了自己,他人不是我们的天,我们是我们自己。我们回到最初,开始新的恋爱遇见新的人,不再害怕伤害或分离,享受生活赐予我们的一切,我们去想去的地方吃喝玩乐,去学感兴趣语言绘画手工呀,快乐地工作着生活着。从不曾放弃生活的我们,努力工作,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成长着。

  我喜欢书中的女子,简单、美好、努力和可爱,最喜欢的一篇是《力量》。今年春节,不会日语、英语基本还给老师的我,独自一人从香港到东京,再到京都,拖着行李箱,背着包,找酒店、地铁站。在东京机场去酒店的巴士上遇到一车从国内到同一酒店的国人,让人感觉身在国内,在京都遇到热情的日本人,画了地图还不忘用手比划方向告诉我线路。和同住一家酒店的韩国帅哥用中文翻译英文聊各自的见闻,从人潮如流的金阁寺到哲学道和法然院,我们高兴得以茶当酒碰杯庆贺都喜欢清悠的法然院,喜欢京都这个安静干净城市。十几天不是没害怕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会抬头看看飘着白云蓝天,迈着大步,向下一个目的地出发。象书中描写的“你会看到头总是昂着,嘴角总是上翘着的,脚步总是迈得很大的,走在人群中又不属于人群的那个倔强的我”。在成长路上,我们要自己给自己力量。

  不论我们处于哪个阶段,爱着,快乐地成长着,就好。

  《如你一样的好》读后感(六):别看了,这本书都是你我的青春

  在成都阴雨连绵的初春里收到十一的书,初看时觉得有些沉闷。我不太喜欢赤裸裸的鸡汤,尤其是本身最近过得并不算如意情况下。这种时候翻开《如你一般的好》,大概也带着点破罐破摔的意思。

  第一部分的各种说教,我完全看不进去。毕竟人郁闷的时候任鸡汤熬得多好,也没法儿好好喝。直到看了后面的那些故事,慢慢地也受到了触动。故事里的那些人,都有我身边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影子啊。

  在北京生活过4年,书里提到的很多地方我都特别熟悉。很多场景,我甚至也亲身经历过。我也爱上过北京的摇滚乐手,我也坐在师傅的黑面包车里飞驰着开往郊区,我也曾经跟情敌拥抱,为着一起喜欢的最后没能相伴终身男孩再哭一场……如今的我已经离开北京,回到这个西南城市,告别五道口,告别鼓楼,告别三里屯,告别回龙观和天通苑……也告别了一个又一个朋友。

  看着看着,我自己也恍惚起来。我开始翻开微信朋友圈,查找过去的人现在的消息

  那个和我一起在光棍节甩掉渣男的姑娘,现在在重庆,淘宝的短袜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马上就要和男朋友结婚了。

  那个和我一起在回龙观KTV唱歌一起在双井吃烤鱼喝啤酒玩十五二十的姑娘,回了西安。她已经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

  那个和我一起在音乐节POGO一起扎帐篷露营的姑娘,毕业后去了安徽考公务员。

  那个陪着我一起喝得大醉,最后挣扎着把我塞进出租车的姑娘,现在还在北京,唱歌,做节目。虽然她的名气已经越来越小了。

  没关系。我们其实都有努力地生活吧。日子再平淡,也能够生出滋味来。鲁莽青涩的岁月,终究消散在时间的长河中。而我们也终究慢慢地改变着,但好在我们蜕变以后依然是自己喜欢的模样。

  就是这样,“如你一般的好”。就是这样,我们“享受了生命一场”。

  十一的书,我越看越喜欢。那些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再一次体验了在北京的那段时光,在别人的故事里,掉下了自己的眼泪。

  因为这本书里,写的都是我们的青春啊。

  《如你一样的好》读后感(七):生命有裂缝,光才有机会照进来

  书籍封面那个姑娘,穿着舒适的白色纯棉背心和宽松的藏蓝色阔腿裤,头发随意蓬松散在耳侧,嘴角微微翘起露出浅浅的笑,有几分羞涩,也有几分轻松怡然。她的眼睛虽然不大,眼神却坚定且平和,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十一,一个像诗一样的名字。

  十一在这本书里记载了二十个故事,有数理化学起来笨得一塌糊涂的日语老师,有一直暗恋却不肯表白的漂亮女生,也有对爱情坚守执着最终终成眷属的胖女孩。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鲜明、有性格、活生生的就像我身边的普通朋友,却有着一个个不同的故事。让每个日语补习班女孩都会爱上的小泽老师长相普通,身材也不高大,但就是有着独特魅力的人。专科学校的二流学生转变为早稻田大学的研究生,这其中的节点,就是因为日语。

  语言让他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地方,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倘若能把自己的那份天赋用努力和付出发挥到极致,最终都成为江湖上的一个传说。即便站在国王面前都无半点自卑。

  作者在国图遇到的女孩麦依依,这个把鸭骨架啃得一丝肉不剩,手指还保持干净,嘴巴不沾辣椒,如此有秩序与自制的姑娘,却得上了抑郁症。她告诉自己:不过我现在觉得,要给自己一个理想,一些热爱,幻想一些美好的简单事物,同时不顺心的时候,要学会自我化解,自我化解与自我谅解最重要,化解的是自己,谅解的是别人。心胸开阔了,会觉得世界上也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比如自我的丰富,比如财富的积累,必须幸福生活的创造,再比如,留着希望去遇见下一个人。

  我也曾有过抑郁的时刻,虽然我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得过抑郁症,但那个灰暗没有希望的一段日子,让我丧失了生活里所有的兴趣。我不会排解自己,也无法与人沟通,但我并没有勇气自杀,我胆小,害怕一切,害怕陌生人敲门,害怕接熟人的电话,也害怕死。让我重新活过来的是因为阳台的一株植物,两个月的时间我没有给它浇过水,它也萎蔫成一盆枯草,但某个雨天过后,它竟然吐露出了嫩绿的新芽。还有什么不能被治愈呢?

  我们都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过迷茫,每个女孩也都在青春的流逝下有过悲伤。据说过了28岁,女生会觉得每半年都觉得自己不一样。我们无法与生命的自然衰老做抗争,但我们可以选择优雅的老去。

  作者引用了毛姆《作家笔记》的一段“或许人只有被思想、活力和激情塑造出性格,上了年纪才会美丽。年轻时美丽的夏威夷人,上了年纪后就像发胖的丑猴子。大概是夏威夷人一直过着纯动物式的生活,他们年老之后便恢复了动物的模样。”

  思想、活力和激情会让我们越来越美,而华服、昂贵的化妆品、名牌包包只会点缀当下对青春流逝无奈的失望。

  就如作者所说,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看海开花看山谷,是为了享受生命这一场。愿我们能将生命变得宽广和开阔起来,只愿,如你一样的好。

  《如你一样的好》读后感(八):姑妄言之

  奉化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完了这本书。很喜欢这个名字——如你一样的好。《白马啸西风》中李文秀说了那句:有些人是很好很好的,但是我偏偏不喜欢。同样的,只要是你,那便是很好很好的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在哪里呢?好了,或许这也已经不重要了。

  很喜欢书中文艺小清新的插图,阅读故事的时候看到好看的图片心情也会瞬间变得很美好吧。虽然也不排除这是在刻意的注水,但怎么说呢,比起矫揉造作毫无味道的文字注水,图片更能让我接受一些吧。

  每个女孩子在十一的笔下都显得这么的美好,每个人的故事也很动人。都说每个女孩子都是降落人间的天使,关于这一点的确不需要否认。我们的生命中总会出现那么几个女孩子,可爱到你就想这么护着她。虽然十一带来故事大多带上了些许悲伤的色彩,虽然有些显得刻意安排,乃至于会附带上一些虚假的成份在里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好故事。是比较好看的鸡汤文——故事的最后还是要展现给读者一个十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些想法我即使不太理解,大多数的道理还是在我们日常唠嗑的范围里的。故事到道理,很典型的鸡汤构造,所幸十一是会讲故事的人,这就比一般的鸡汤要来的好上一些了。

  也很自然的这些故事在阅读过后也就这么过去了,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或者里面的每个女孩子虽然都很美好,但是终归是经过十一加工塑造的,再加上始终觉得每一个姑娘应该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一盘算,蓦地发现每个故事中出现的姑娘和我身边的姑娘们没有任何的雷同,很遗憾没有故人相逢的感觉,只能很遗憾的匆匆擦肩而过了。

  记得鑫鑫和我说:好好珍惜你身边的姑娘,包括我。要珍惜!所以希望我身边的每个姑娘都能活成小太阳的样子。所以我甚至于很庆幸的认识了鑫鑫,一个小太阳一样的女孩子。一个如你一样好的女孩子。珍惜,想来更多的是放在心上,即使不在身旁也会时常惦念的吧。倘若你我都能走心,那么生活乃至生命都会精彩很多,快乐很多了吧。那么现在在我心上的又是谁呢?那么鑫鑫显然已经是很重要的一个了。

  .S.这句话也适用于所有人,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个人。毕竟有些人一转身可能就是一辈子,有些你以为一直可以见到的人也许下一秒就会消失不见了。

  《如你一样的好》读后感(九):活出你自己

  这是一本同龄人写的书,封面上的作者穿着简单的棉麻衣裤,一头乌黑的长发,笑容清浅地靠在墙上。就像无数次经过我们身边的,那个若有所思的少女,我们称她为十一。

  书中写的都是故事,都是十一亲身经历过的或者是所遇见的。她文笔清浅,从来不会过多地渲染,用心地去讲述每一个的故事,就像她就在你身边一样。你追随她的脚步,一起投身到故事中一起积淀,一起思考,最后心底泛开了层层涟漪。

  在26岁这样不尴不尬的年纪,不算太老也不算太年轻,面临着很多的选择,耳边总是会响起各种的声音。是不是要赶紧结婚生孩子,是不是要立刻买车买房?我们的身边有各种各样正确的人生,但是我们很少也很难静下心来思考,究竟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人生?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才能离自己更近一些?而十一的这一本书,用一个同龄人的眼光,在他人的故事中,我们隐约地可以看到自己的方向。

  我最喜欢下面几段话:

  “说众生平等,是因为我们都有一颗种子——可以让生命发芽长大发挥极大潜能的种子。你要找到你的种子,然后好好守护与栽培,付出安静的努力,心态变得和缓,日子变得踏实,生命有了力量,性格里也会生出因热爱而产生的魅力,即使站在国王面前,你也是尊贵的。”周末的时候去看医生,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初中的小女孩,似乎为了学习痛苦万分,在医生面前仍然喋喋不休地诉说着学习的重压。看着她,我似乎看到了过去的自己。我们总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在别人的眼光中打磨自己,却很少向内寻找。很小的事在我们心中都能掀起轩然大波,我们想成为任何人,但唯独不想成为自己。如果可以,我想对那个女孩说,我想对17岁的自己说:“其实考不好的那场试、不会做的物理习题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此时的自己、青春的自己是一段最好的时光,莫辜负大好年华。”

  “其实自我们有独立意识之后,就开始踏上缺角的过程。那一角可能是亲人,可能是朋友,而往往是爱人。我们希望所爱之人能填补内心的空缺,把孤独填平,把平庸赶走,把不完整补全。但事实上,你永远都无法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缺失的一角,因为那是你缺失的,你本身就缺失的怎么可能从外面找到呢?但找寻是有必要的,我们也必须找寻,必须受伤,必须去爱一个人。”年岁渐长,觉得其实找一个人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找寻自我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活明白自己是谁,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接受自己是谁,才更有可能缔造一段稳固的关系。给对方自在的空间,才能让爱自在地呼吸。

  读毕这本书,我们应该站在镜子前,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然后努力地洒脱地做自己。希望我们都在满街都是韩式粗平眉中活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成就自己的美丽。

  《如你一样的好》读后感(十):我们在同一阵春风里——读《和你一样的好》

  你和我,一样的26岁,一样的北京生活,一样的四月春风,满城飞絮。

  本以为会是本鸡汤读物,而且拿自身的小清新照片做封面的书,总会让我有一点本能的抵触。但我只翻了第一篇,就一下子对十一有了莫名的好感。也许是一样的26岁发挥了奇妙作用。

  书里的《清晰》《圆满》等几篇文章,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光芒万丈的姑娘。让我对十一也愈发感兴趣。《清晰》这篇文看了几遍,核心还是那些大道理:平凡的生活需要你的理想来拯救。往日看到这些文章,满篇都是早已知道的道理,总会感觉有些说教,便不想再看,除非作者是很会讲故事的人。但十一在《清晰》这篇文里并没有讲故事,只是淡淡地说着自己的生活,仿佛只是在和自己的老友喝茶聊天,全然没有浓烈的鸡汤味。十一的生活里,她的理想越来越清晰,生活也愈发沉下来了。有理想的人生,不再焦虑,也不会迷茫。而这份理想,正是很多人缺失的,也包括我。所以读十一的文字,也愈感亲切,书里的她也迷茫过,消沉过,但那只是生命河流奔流不止中的小漩涡,河流终究还是要入海。

  十一的生活总是有很多意料之外。在书里,和她一起去燕郊听友人的男神弹吉他。那群弹吉他组乐队的人,曾经都是有音乐梦的少年,当他们已经为人父母后,竟然还是跑回来折腾音乐。十一的友人也还是在心里默默陪着她的男神,一个人的爱情,毫无顾忌。友人为了爱情,可以脱掉光鲜夺目的金色高跟鞋,光着脚跑在从高端CBD坐“黑车”的路上。那辆每天飞奔往燕郊的“黑车”,载的不仅仅有朦胧美妙的爱情,更有青春年少时张扬的梦想。但终究,还是有人要回到现实里。折腾音乐的乐队不在了,年少时的爱情也终要封尘起来,放在心底那个最隐秘的位置,而你只是我飞越山川的大梦一场。尘世中,没人能免俗。可是毕竟年轻过,去尝试过,努力过,像那位“黑车”司机所说的,年轻还是要不顾一切地爱一次。

  书里的爱情故事,有哭有笑,有几篇我竟然在豆瓣看过,特别是吃飘香拌面的余安安,总觉得是几个朋友的缩影,隐忍坚持,默默奉献,最后竟还是没和最初的最爱徐哲在一起。最后,余安安跑遍了整个世界,在南半球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按理说是很好的很好的结局,但余安安在徐哲的婚礼做伴娘的时候,终究还是大哭一场。十一笔下的余安安还是那个如此用力去爱的姑娘,虽然没和徐哲在一起,但也许用心爱过的爱情,就足够了。

  放下书,窗外一阵春风又轻柔地扬起了飞絮。突然想到,我和同在北京的十一,都在这同一阵春风里。春风拂面,想到十一书里的那句:“你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海看花看山谷,是为了享受生命一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