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1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精选10篇

  《孤独生命礼物》是一本由余光中 / 林清玄 / 白先勇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一):体会孤独,享受生活

  日本哲学家三木清曾说“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很多时候,我们无论身处于多么热闹繁华环境,却总感觉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似乎世界上只有自己是特殊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空虚。或许对年轻人来说,这种感觉只会偶尔产生,但经历跌宕起伏生活后,就会明白孤独早已是人生常态,更是人的宿命

  而这本《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正是对孤独的思考,其中收录了不少作家有关孤独的散文作品,他们不仅谈论亲情友谊、久别的故乡、逝去的时光,还包含了对前辈作家的追忆,内容上或直奔主题,或慢铺陈叙,却无一不彰显着对生命、对孤独的思考和感悟。书中并没有心灵鸡汤,也不是强行灌输作者想法,只有平淡的讲述生活,从一个个故事中流露出或深或浅的孤独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体会人生。

  书中分为七个章节,从一开始的身处孤独,中间面对真实的生活,再到最后无所畏惧地生活,在内容和思想上层层递进,给人以“正能量”的启发全书读完感触不小,但对第一篇“眼前的轮回”感悟颇深。林清玄讲述了三十年如一日的新闻记者银行职员,他们没有被时间影响,始终在最初的位置上,正如林清玄写道“每天的出门,只是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初读这篇文章,内心受到很大波动,这样的人生真的太遗憾,不仅虚度了光阴,还一事无成。但仔细一琢磨,我又与作者的观点不太一致,毕竟有的人的确没有很大的进取心,只希望生活安定,每天按部就班工作,尽管在外人看来,这样的人生是在蹉跎岁月,但他们内心是快乐的、是满足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不被外人理解的孤独呢?

  其实,无论怎样怎样对待生活,我们内心的无能为力,能否转为前进的动力,都要靠自己决定。对于孤独同样如此,很多人经常将“孤单”和“孤独”划等号,然而并不是这样,周围没有朋友,才会很孤单;可朋友有很多,却难觅知音,内心才会很孤独。因此,不少声名远扬的大师人物,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显得特立独行,没有人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故一旦遇上知音,哪怕是竞争对手,也会惺惺相惜。正如赫胥黎说的“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他们独自体会着孤独,放空一切,在与天地间的交流碰撞灵感

  尽管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这也给了我们生活的动力,那就是找寻知音,让内心不再寂寞,从而无所顾忌地生活,享受每一天,哪怕几十年后又是个轮回,自己开心就好,管外人看法干嘛。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二):与孤独为伴

有一天我们也长成了成年人,这才知道,独孤是人生中一种自觉的独处,而不是惩罚,不是受伤者和患病者的退隐,也不是怪癖,而是作为一个人生活的唯一、真正的存在状态。知道这些后,就不会那么困难地忍受它了,你会感觉自己呼吸清新空气,活在一个辽阔空间里。

  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孤独不同于孤单。孤单是外在的形单影只,而孤独是内心深处感受。孤独的感觉一旦涌上来,便即使身处人潮涌动的繁华街市,周围陪在身边的朋友再多,也再难以融入热烈氛围当中去。孤独不同于落寞,少了一分潦倒凄凉。孤独又不同于空虚寂寞,后者带有不甘心的意味,想要摆脱这种状态,而孤独可以让人享受其中。孤独是灵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

  每个人对于人生的态度一样,因此对于孤独的理解也不一样。

  这本《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收录了诸多名家的散文,他们从生活中,从身边的所见所感,通过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孤独。

  孤独有时是一种勇敢,勇于打破眼前的轮回。

  林清玄的《眼前的轮回》一文中,流露出对于一成不变的如轮回般的生活的惋惜。当理想热情早已被磨灭,人们安于波澜不惊的生活,人生就像陀螺原地旋转,直到如死水一般永远沉默和死亡。我们需要的是觉醒的勇气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三):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周国平曾在《人与永恒》中写道:“孤独和喧嚣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而《孤独是生命的礼物》一书则是为“孤独”正名,它并非是深夜对灯垂泪的孤单影只,也不尽是些不合群的怪咖才能领略的滋味,而是生命带给我们的奇妙恩典。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是由余光中、林清玄、白先勇、刘克襄、马家辉、朱天衣等台湾作家的散文集。他们在书中不仅书写了自己对孤独的理解,还描写了在孤独之路上慢慢咀嚼回味的行路人

  白先勇在书中追忆了自己父亲一生,马家辉写了三则悼念木心的文章,朱天衣则是在父亲过世后“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孤独感中,悟到“世间有什么东西是无需你去搜索、无需你去证明,一直存在着的”。林清玄在书中写到,生命只是一再的还魂,一再悲伤是活在轮回。正呼应了陈文茜在文中所写“人不快乐原因就是把自己关在一个跑不掉的地方”。

  可见,书中描写的孤独并非是指一个人还是多个人的状态,而是一个人的心境和感觉。《无量寿经》上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说到底,人要独立完成的事情,要观照内心的法门,要经历的苦乐,都需要孤独地去承受或完成。一个人无论行到哪里,都能与孤独为伴。索性将这份孤独当作生命的礼物,岂不快哉?

  书中也有些作家描写了孤独以外的主题,有人描写了老去的心境,有人写了文学家的趣闻,有人描写了动物对人忠诚执著感情,有人传授看书做笔记方法,还有人直接上干货教我们面对信息超载该怎么做……其实这样不拘一格的文章也不乏精品,私以为,一本书中能有一点能让人受到启发或引发思考的东西,就已经是一本好书了。唯一的遗憾是目录上没有作者的名字,只能一页页翻看内文了。

  生命中我们需要抵挡和挑战的东西太多,仿佛战士般要时刻备着盔甲和长矛,等不到与世界温柔相拥,就已伤痕累累了。孤独这特殊的恩典是我们作战时必备的护身符,假若做什么都要拖上朋友、爱人父母七大姑八大姨……莫说是依赖过度,光是拖着这一大帮子人,累都累死,还能做些什么呢?

  孤独,总会令人联想到一个形影相吊的情景事实上,它犹如长着刺的玫瑰,尽管长着刺仍旧是玫瑰,拨开冷峻的外表,我们可以看到潜藏的一泓清泉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四):你曾是少年

  你曾梦想做个骑士,脚跨骏马,手执利刃,行侠仗义荡平人间不公

  你曾梦想做个书生白衣素缕,羽扇纶巾,纵横捭阖天下尽在我手。

  你曾梦想做个高僧。青灯古佛,舌灿莲花红尘滚滚看破痴嗔戒贪。

  今天的你,西装革履皮鞋锃亮,一手提着公文包,一手拿着手抓饼。随着公交车晃动,被人流挤下车的瞬间,好像沙丁鱼带着茄汁冲开了马口铁罐头。

  你问自己,还是那个阳光憧憬未来的少年么?我说是的,这就是成长。如果说梦想的破碎是成长的阵痛,那么孤独,便是生命的礼物。

  中学学习英文,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嘴边 : I’m alone,but I am not lonely.” 我仅仅是独处,但我并不孤独。似乎谁要是说自己是孤独的,那就意味着性格怪癖,不能与大家好好相处。然而渐渐长大后,经历了人群聚散,看过了悲欢离合。慢慢明白,这一生唯有自己能给自己最长久陪伴。也慢慢在孤独中品出了别样的滋味。

  时常想起作家余华的书《在细雨中呼喊》,那个性格沉默的我被刻画入木三分,他因从小被兄弟和父亲排斥而沉默寡言。孤独的成长过程中和同样孤独的苏宇成为好朋友,但是随着苏宇的早逝,他又变成了自己一人孤独成长。青春懵懂的性心理伴随着人格逐渐的走向独立,使得这一时期显得更加孤独。但幸运的是,这也恰恰给予了我们人生中第一次独立思考的机会,使我们第一次学会与孤独相处,置身于孤独之中,似乎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不再去烦扰纷杂的社交关系,也不再去理会复杂人情世故。在孤独的世界里,只有我。我可以更加深切的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徜徉在自我满足的世界里,我就是我。人一生不能辜负的很多,自己是第一个。

  孤独是对生命的敬重。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体会到孤独之后,便会真正的理解生命的意义。重者恒重,大浪淘沙之后,那些不能辜负的感情就变得弥足珍贵。在自然的时间里,千年仿佛是昨日,在人文的世界里,千年已经是不朽。孤独的时光,仿佛流动的乐谱,承载着过去的点滴,流淌向未来,慢慢的轻吟着旧日子里的歌。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五):文学是孤独的疗伤药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一书文字,是来自台湾岛上作家们的一部散文合集。我觉得,想读这本书的人,大抵首先就是被书名所吸引,被那“孤独”二字摄了心魂。读书人爱书人写作人偏爱孤独,但又不完全甘于孤独,孤独中也希望听到些声响,可是真要去与人周旋却觉得更加孤独,这样处在两难境地的人群,恐怕也就是通过读书来缓解孤独了。唯有文字是最疗伤的药,最慰藉的暖。再加上这书里所出现的作家的名字们,这本书就更有一读的必要了。

  爱读书的人大多也爱写作,在书中我们寻找相似的灵魂,在写作中抒解自己的内心,其实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找到与灵魂握手的人。

  不知道为什么,台湾作家的文字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感,就像是岛上弥漫着一层薄雾一般,细细地低语似地在文字里徘徊,感觉他们的文字总是那种淡淡的花香般,从不张扬,可是那种情怀默默地就钻进你心底里去了,让你不由地一道沉下去,静下去。

  文字里,写时光,写人心,写情怀,写孤独,写文朋诗友,写读书,写同志,写青春,写亲情,散文,终归是一道道默默的光,照亮每一个暗夜里的独行人,让我们看到自己在这个世上并不那么完全孤独。

  读林清玄的《眼前的轮回》已经不是一两回了,可是再读,仍然觉得直入心底。流年偷换,生命无常,时间对每个人都公正,催着我们老去,三十年过去,你还在原点,还是已大步向前?这样的文字读来总是让人感觉到心惊。

  有一些琐碎心情,因了文字而有了存在的证据,常常想,我们热恋上文字的人,是多么幸福,它让我们的过去有了那么多重要痕迹

  散步读书交友感知音写作,这世间哪一事不关情?而写作的人尤其多情,总是于现世里剥离出一些其他才肯罢休。可是,当我们读到这些文字时,为什么会同样的心动,难道那些文字不是一一切中了自己深处的开心与悲凉吗?

  你看这些文字:

  我写下了一些琐碎的、片段的、关于生活记忆的絮语,企图在生存之上,找到真实活着的姿态,在记忆崩解的时刻,也是重新建构的时刻。对搞遗忘的撕裂,超越时间的永恒片刻。

  我对迟迟不能放手愤怒难消,对已经放下的,那段护持的温柔又强大到连自己都吃惊

  软软的、胀胀的,我在喘息中也才惊觉,过去了,都过去了。

  对世间的一切事物深情款款,却也安然处之,不耽溺也不恐慌

  佳句许多,总是令人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回味。

  而书中后半部分,讲了一些与文学有关的人与事,更是令人感慨,虽然许多人我们并不是很熟悉,毕竟隔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可是却也在文章中体会到文学人物的风范时代的流动。至少余光中、胡适、罗兰等人我们还是大体知道的,是文学让我们得以走近他们。

  生活是生活,读书写作也是生活,在读书写作的人眼中,这个世界既孤独又不完全孤独。我们终生都在品尝孤独,却又感谢孤独。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六):享受一个人的时光

  诚如周国平所言,读书有三大目的,一是消遣打发时间,二是满足生活需求,三是寻求精神世界,而前两者都不算读书,后者才是真正的阅读。那么,对那些功利主义者而言,阅读如此艰难又能带来什么好处呢?我们先不谈好处,不凡看看那些暴发户们的所作所为,即使家中装了豪华书架却从不翻书,即使远渡海外也受人诟病,由此可见,不读书无以明理。当然,读书一定能带来什么好处吗?恐怕也不见得更有甚者,读了一些与当权利益不符或者“有害之书”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走火入魔。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辈子面临着很多选择,或康庄大道、或羊肠小道;我们前进的方式也大不一样,或笔直前进、或原地打转、或南辕北辙。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路,怎么走完这条路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我想,这就是周国平先生对读书看得如此之重的原因吧。

  那么,此书名为《孤独是生命的礼物》又讲了什么内容呢?本书收录了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等人近期创作的散文,他们将自己的经历与感悟言表于这些散文之中,逝去的青春、久别的故乡、珍贵的爱情、忘怀的先祖……情感真挚动人,语言轻快诙谐。如纳兰妙殊将自己以前的租房生涯生动形象地记录下来,还旁征博引有着租客身份的中国古代文人,妙不可言。再如陈忠实老先生的《儿时的原》,回忆童年趣事,那一群一起放牛的娃、那一片热血土地都不复重来,自己的灵魂就像一个没有家归的幽灵般,飘荡在关中平原的上空,久久不愿离去。当然,散文的趣味绝不在于剧情与简介,而在于语言、更在于情感,多嘴的我只得闭嘴等待各位看官自己细细领悟。

  失去的东西总是感觉弥足珍贵,在此书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对以往事物的追思,新潮流带来新东西的同时也摧毁了很多让人无法忘怀的旧事物,可我们在这种潮流面前显得那么的无能为力。于是,愈加失去就愈加孤独,但也让我们愈加冷静。人生就是这样,得到的永远习以为常,失去的不愿放手,但我认为,看得多了,也就淡了,谨此送给那些孤独的人们。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七):时光里的孤独

  对于人世间的孤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而这本散文集,却也不像是在说孤独,而是那段久远的岁月,那些求学或值得回忆的过往,而这些时光中保留下来的,除了孤独,还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吧,而深入其中,才会发现书里的宝藏。

  时光里的那些地方

  而这本书里的作者都是台湾的,写的内容也都是关于台湾的,比如后半部分的厦门路,还有一系列文学社,出版社,以及那些发表过文章的作者的追思。这些题目和地方对于大陆的我们来说,还是有点陌生,这样就更有吸引力,令人心驰神往,想去那个学术与文艺青年崛起的地方。它不仅仅是青田巷,也不只是厦门街,也不只是纪州庵,也不仅仅是以前的新公园。还有很多对于每一个人有意义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也被贴上了作者的情感标签。

  这是一本大家的散文集,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风格,都是精品,有的诙谐,有的禅意,有的怀念,有的热血,而这一个个主题都是这样的可亲可爱。关于自己的年纪,自己的老态,还有缅怀曾经的故事,都是很动人的风景。

  时光里的那些人

  比如游荡在夜踯躅里的作者,因为一个一个寂寞的夜晚去寻求同类的慰藉,比如无名的浴伴,比如曾经的擦背女,比如病房里的有故事的大姐,这些有故事的人是不是也会引起大家的猜想,也许每个人在别人的眼中都是特别的,但是,也许她只出现在你生命中一刹那,但却给你留下来难以磨灭的印象,正如书里的这些人一样。

  时光里的那些英勇

  时光里的那些人生,第一次读白先勇的文,原来他的父亲就是白崇禧将军,可是我也不认识他,那是一段动乱年代的英雄崛起史,一将功成万骨枯,白将军英勇善战,屡战奇功,一路走出了一条胜利之路,这些热烈的,艰难的战事,只用这朴素的语言描述,更让人深思其中的惊险与艰难,因为国民党后期的不信任,父亲大抵还是草草的离开了。

  这些时光中的一些人和事,一腔孤勇和热血,一些感悟和体会,关于人生的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而我深感荣幸,能阅读这群有才华有情义有思想的作者的文,同时这些文也督促着我,多阅读,多思考,也许对于自己的人生,你也会有不一样的见解吧,而这时光里的孤独,也是我们会怀念的吧。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八):一人漫步走天下

  假如你在世界上是孤独的,完全孤独的,你就把这种孤独用作你的安慰和你的力量。——(美国)霍德华.法斯特

  说到对孤独的看法,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人生而孤独”,我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在人群之中,大家为了保护自己或者其他,都习惯性地在面容之上戴着一层伪装的面具,时间久了,甚至连自己都渐渐忘记了自己原本的模样。说实话我并不排斥孤独的这种感觉,反而觉得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更加容易看到原本那个没有任何伪装的自己。

  之前在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之中看到过一段话,我觉得很棒——也许你现在仍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睡觉/一个人乘地铁/然而你却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睡觉/一个人乘地铁/这样的状态本不用悲伤/因为很多人/离开了别的人/他们就没了氧气/没了生机/所以此刻/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在《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中收录了余光中、林清玄、白先勇、刘克襄、马家辉、朱天衣等知名作家的散文作品,其中不乏前辈们对于往事的回忆。

  正所谓,不会享受孤独便是不会享受人生。

  在这样的一本散文集之中,作家们谈论亲情、友谊、久别的故乡、逝去的时光,这些文章或直击主题,或慢慢铺叙……在这些琐碎而又不算冗长的文字之中,我们看到的这些作家们的生活痕迹,更是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

  我觉得这本书封面上的那句话写的很好:不求回应,不求认同,学会与自己交谈。

  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外界任何人的关心或者是帮助,因为孤独并不是本身的一种缺陷,只是心理方面的一个障碍。

  常常有人问:孤独到底是什么?

  其实孤独是一个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一个孤独的人,他并不觉得觉得自己需要任何人对他的评价以及认同。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如果一直处于一个人的状态下,就会成为一个除了自己之外什么都不被需要的人。

  但事实上,我认为每个人都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样才能更加深层次的了解自己。说来在我自己的理解里面,我一直认为没有任何人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所以只有自己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你若不自己去争取,那就真的得不到你真正想要的一切。

  或许很多人实际上是排斥这种孤独的,因为现实往往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但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克服它,不能好好地享受它。但是,当你发现这种孤独带给你的不止是一星半点的收获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它能带你看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最真实的自己。

  一人漫步天下,又何妨?做的是真正的自己,成的是自己想成的人,不知多少人羡慕都羡慕不来呢。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九):听自己说话,学会孤独

  听自己说话,学会孤独

  这本书的作者,大多我都很少读过,然而翻开,在这样阴雨绵绵的天气里,别有一番意味,大多内容慢慢的,娓娓道来,不慌不忙,恰好映入心里。

  孤独在年轻人的眼里,不那么好意思开口,怎么会有勇气说,我是孤独的这样的句子呢?即使偶尔说出来,也不过是玩笑似得说,我这个可怜的单身狗。

  毕业后一两年的时间里,我都在陌生的城市工作,却很享受这样的状态,至少现在想起来是享受的。只不过有时候说起来,还是带着凄惨的味道,一个人在谁也不认识的地方每天下班回家,起床上班如此循环。以上讲的是环境的孤独,你一个人处在没有他人参与的环境中是孤独。还有一种孤独是心灵的孤独,尽管身处繁华闹市,内心却依然不起波澜,平静如水。

  两种孤独到了一定地步,都会让人走向绝路。所以孤独到底是不是礼物?我赞成文中,孤独一定可以带给你改变。

  第一篇,林清玄的《眼前的轮回》,人生的孤独。从去银行办事的过程中看到两件轮回,都是轮回的生活或者停留在原地的生活。跑三十年的航运新闻的人和银行每天按时打卡的工作人员,让作者想到了很多,参透人生的想法,细细品读,句子优美却又带着悟性,看似繁华却又带着平静,好多句子不就是说的自己和周围的人群,读完这一篇只想静静闭上眼睛,冥想一阵。

  第二篇,亮轩的《今昔惊梦》,内心的孤独。整篇文,记录了位于青田街七巷六号的这座房子的角落摆设,随着镜头移动的是每一间房发生过的故事,每一个角落有过的场景,然而如今它不再属于作者家,他只是借用在这里,如今这里已是到固定时间就会有很多人来参观,变得热闹滚滚,而作者每周一次的义务导览这座屋子也成了他生活的一个重心。他的这份孤独依然以静谧为终,安详而平和。

  ……也就不一一举例,所有的文章都透露出来一种平和,整本书共分为7个部分,按照我的理解,有一种递进的关系,最后一章为那就无所畏惧地生活。对,如果能享受孤独,从孤独中走过来,那就无所畏惧地生活,享受生活。

  想起一首诗,配合这本书:

  o many things I had thought forgotten

  Return to my mind with stranger pain ;

  -- Like letters that arrive addressed to someone

  Who left the house so many years ago.

  (Why Did I Dream of You Last Night?)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十):何处惹尘埃

  这是一部散文集,最初吸引我的是那一个个作家的名字,林清玄、余光中、白先勇……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这本书的质量水平就已经有了保障,其次吸引我的是孤独是礼物这个标题,因为这是一种大彻大悟之后才能拥有的感悟。当你独自一人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人的一生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孤独一人独处的,有些人在这种时候会感到寂寞,有些会感到无助,有些会把自己封闭,总之,好像全部都是一些负面情绪。其实直到有一天我们也长成了成年人,这才知道,独孤是人生中一种自觉的独处,而不是惩罚,不是受伤者或者患病者的隐退,也不是怪癖,而是作为您一个人生活的唯一、真正存在的状态。知道这些以后,就不会那么困难地难以忍受它了,你会感觉自己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活在一个辽阔的空间里。 距离自己的青涩岁月有多远?虽然尚且年轻,但也已经到了不好意思以早晨的太阳自居的年纪了,甚至已经养成对小朋友们叔叔的称呼逆来顺受。人生旅途,能够朝着不同的方向去来,该停留或者是继续前行,全凭自己的盘算。人的一生很短,人的一生也很长,每个人的生活际遇不同,想同的是同样全部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留下的只有记忆。不曾低估自己的记忆容量,总以为每个人都有无限大的内存盒,只要读过的、想到的、写下来的字句,不管是情爱、忧伤、疼痛、怨恨,统统吸纳。从来没想到,这个最大容量的内存竟然有个诨名,叫做遗忘。既然每个人唯一存在的记忆也终将会被遗忘,孤独果然才是生命里开始就带有的本相。 人居住在城市中行走,总是一个人,走过相同的或者不同的道路,踩踏枫叶与烟尸,在人群中很容易就越走越快,每个人都神色匆忙,仿佛必须即刻赶去某种远方的必然,居住在里头,常常会遗忘自己究竟要去那里,到后来才明白,原来很多路只能一个人走,于是最后只剩下眼泪,苦苦的。起风的时候特别适合沉默,细微的,安静的,耐心的学着感受孤独的滋味,不要用对她视而不见,因为一切都无法永存,就如同那天上的流星,在众多的闪耀间却是那么明显的孤独。不求回应,不求认同,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学会孤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