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会痛的17岁》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会痛的17岁》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5-22 02:08: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会痛的17岁》经典观后感10篇

  《会痛的17岁》是一部由江金霖执导,温心 / 周游 / 李煜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会痛的17岁》观后感(一):《会痛的17岁》:开启隔阂母女爱的表达的正确方式

  一般情况下,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父母离异家庭里的孩子,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些许后遗症,成为其成长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鸿沟或深壑,但也不尽然,这主要取决于因家庭问题产生隔阂的母女或父女间的沟通方法,表达方式。正确的沟通方式很容易将潜在的矛盾纠葛消弭的无声无息,而不正确的表达方式,即使是溢满着亲人之爱,血脉之情,也很难将问题圆满解决,或将问题湮灭于源头,相反,对爱的表达方式的不正确打开方式还很容易激化甚至升扬母女、父女矛盾,从而使问题更加棘手,尖锐,乃至悲剧的发生。

  《会痛的17岁》:开启隔阂母女爱的表达的正确方式

  《会痛的17岁》聚焦的就是这么一个问题重重,困难多多的家庭。葵之自小就没有见过父亲,而且母亲又是一个喜欢结婚离婚甚至上瘾的成年熟妇,在葵之成长的这不到20年中,其母就已经结婚了六次之多,而且远没有就此打住的意思。更可怕的是,母亲还当着女儿葵之的面将陌生男人带回家过夜,从未考虑过葵之的感受。变本加厉的是,母亲不仅不知道反省,还以错误的方式企图限制女儿的恋爱、生活、人身自由,母女间的矛盾瞬间如火山喷发般炸裂于这个本来就不圆满的家庭中。母女恶语相向,大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睁的感觉,哪里还看得出有丝毫、半点血缘母女关系。幸好一个叫安全岛的心理危机干预拯救机构的出现,才将这个雪上加霜且正濒临破碎边缘的家庭拉上了正途。

  葵之对母亲不是没有爱,从小就失去父亲没有父爱的她对母爱的渴望与坚守比常人更深,她对母亲频频结婚离婚现象的不理解甚至用恶毒语言进行人生攻击、侮辱,其起点是出于对母亲的关怀——害怕被母亲被坏男人骗,虽然对母亲倾注了爱,但由于表达方式的不正确,却大大加深了母女间的矛盾。同样,母亲对葵之也力图尽到为母之责,但由于表达方式的粗陋、简单,单单凭借一两件情趣内衣内裤就盲目认定女儿葵之是一个不检点的女孩,并借此试图限制女儿葵之的自由。一个是正值生理心理成长关键期的女儿,一个是屡经婚姻考验打击的中年熟妇,青春期撞见更年期,火花自然是爆棚的,效果自然是炸裂的,母女关系也很自然的就会被趋向破损、毁灭的边缘。

  就这个故事而言,母女间其实都是有问题的,但相对来说,母亲的问题更大些,毕竟,身为母亲,责任也是更大的。生活在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中的确是一件比较可怕的事,但如果掌握好爱的表达的方式方法的边缘与界限,一切问题矛盾也是可以迎刃而解的。诚然,一个母亲结婚六七次固然是她的自由,也是法律赋予其的权利,但在处理自身婚姻大事的时候,能否考虑一下女儿的感受,尤其这是一个从小没有父爱的女儿,而且还正处在青春期,一个反叛、忤逆的爆发期,母亲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方方面面为女儿着想,而不能只为图自己一时之快,更不能简单将女儿锁在屋里,或没收其手机,如此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对问题的解决是毫无意义的。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都被当做成了父母的附属物,父母对孩子也天然的拥有了占有权,在这种大背景下,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就很难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就好像《会痛的17岁》中,母亲天赋人权般的觉得女儿是自己的附属物,可以随意管制,打之,骂之,控制之。这是一种很可怕的观念,特别是在单亲家庭中,父母更应该将孩子平等对待,将其当做自己的朋友,贴心交流、沟通,为此,爱的形式与内容才能有效往返于母女之间,成为联结母女关系最紧密的那根纽带。

  没人生下来就是坏人,即使一些人因为家庭原因,或其他种种因素变“坏”,父母也有责任帮助她,拯救她,而不是适得其反的将其推入深渊,就好像《会痛的17岁》中的母亲对待葵之。剧中,葵之的“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母亲的失责所造成的。如果她真的能从女儿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解决矛盾,母女间也不像现在这样剑拔弩张。家庭问题的出现,疏导是关键,任何对抗都只会让矛盾急剧加深。而疏导的关键的则在于对爱的表达方式上,诚然,这是双向的。这不仅需要母亲家长这一方要学会事半功倍的爱的表达方式,身为已经成年或正在成年的17岁少男少女,也应该学会如何表达怎样倾诉对亲人的爱。单亲家庭、离异父母绝不应该是17岁少年任性妄为的借口与理由,从这点看,《会痛的17岁》所提供的现实范本与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会痛的17岁》观后感(二):给问题少女点一盏灯

  看《会痛的17岁》之前,没有想到制作是如此精细,用心是如此温暖,畅销女作家饶雪漫亲自操刀编剧,以取材于真人事件的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为蓝本,联合台湾才子导演江金霖,打造出这套精品网络剧,深入17岁女生正在面临的种种情感困惑与叛逆行为,演绎出这一年龄段问题女生的成长之痛。

  从目前已经上线的第一部分《葵之走失在1996》,不难看出《会痛的17岁》并不是像以往的青春题材影视作品那样在浅尝辄止,而是要真心诚意地给问题少女们点亮一盏灯火,照亮那些现实中的灰暗角落,并全方位解构少女们的问题所在。例如在这一集中,少女葵之与已经结过六次婚并且仍然在频频更换男友的单亲妈妈生活在一起,因为家庭的残缺,导致她经常离经出走,不好好学习,不相信爱情,早恋,而且信奉金钱至上。

  不管谁家摊上这样的孩子,估计都会采取强制管教的办法,或者苦口婆心的感化,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老式教育很多时候并不会奏效,而且,葵之妈一早就失去了言传身教的资格,自己的男友就走马灯似的换,不可能做到以理服人。于是,她找到安全岛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办预,故事也就有了悬念,要有怎样的方式,能改变已经误入歧途的葵之,不收一分一文的安全岛,就凭两个年轻的助理和学生,能做到吗?

  在这一过程中,葵之不仅没有收敛,还抢了女同学的男友,并引以为豪,眼看着这个少女最后一点理性也是泯灭,变成万人嫌的“心机婊”,故事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先不剧透这个转机到底是什么,就说《会痛的17岁》不是一部简单的青春片,拼凑一些戏剧性,用早恋,堕胎,撕逼来制造伪高潮,而是深入而客观,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的介入到问题少女的内心世界,抚慰她们不为人知的痛点,让阳光与爱把她们从问题少女重新变回阳光美少女。

  在这个现实意义的层面,《会痛的17岁》甚至要超过饶雪漫之前的《左耳》,而在故事的视听和情感冲击力方面,也同样不遑多让,葵之处心积虑抢夺男友的动机,她的身世之迷,也包括她的情恋观,她每次离家出走的出处,都如同抽丝剥茧一样,层层缠绕,牵动着观众的心。而人气明星关晓彤、高泰宇、王艺哲的表演,亦是与人物形象对接到天衣无缝,活灵活现,全凭一个真字。

  不得不说,网剧大发展之两年,一批网剧走红于网络,商业模式和制作水准都全线上升,包括《心理罪》《无心法师》都很成熟,但始终还都是类型剧,以类型元素来提升娱乐性,缺乏真正能够与社会现实和年轻人形成交互的作品,《会痛的17岁》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一部突围之作,这部作品对问题女生们的表现,都是来自真人实例,关爱都是发自内心,更有对如果帮助问题少女走出人生困境的正确干预方式,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饶雪漫八年磨一剑的作品,不枉所下的一番功夫。

  好剧播不停,《会痛的17岁》每周播出2集,一共讲述了8位女生的故事,后面的故事暂不得知,从当下已经上线的部分,加上原著系列小说所流露的信息,精彩都会越演越烈,有更多的问题少女需要用这盏灯来点亮人生,我们平常观众也需要引以为诫,也会有马思纯、温心、周游、雨彤、陈都灵等国民美女陆续演出新故事,值得一直追下去。

  第一集链接地址

  《会痛的17岁》观后感(三):青春的历练是会痛,但不会痛达这一生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但是,有这么一群青春期的少女,她们念不出属于自己的诗,他们看不到属于自己的远方,因为她们的青春,是《会痛的17岁》。

  正在优酷、土豆热播的少女黑色物语网剧《会痛的17岁》,由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改编,故事由真实事件而来,描写了一群叛逆少女的漂泊之旅,无论这漂泊是现实的,还是游荡于内心的,无论是家庭、社会的原因,还是自我的不羁所致,青春都不仅是一次酸涩的成长,更是一场失落迷途的流浪。

  比如在第一个故事《葵之走失在1996》中,由关晓彤扮演的“不良”葵之,就很有代表性。这是一个生长于离异家庭的少女,母亲的漠不关心与母亲男友的频繁更换,令她也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希望,从一次任性的离家出走,到后来一连出走一百多次,那个敏感脆弱的她已经被自己锻炼的“百毒不侵”,无比坚强。

  但少女毕竟是少女,虚荣心的作怪,令她会在同学间各种吹嘘,也会为心爱的男生强烈的吃醋,家庭的弱势转化为社会的强势,进而反馈到家庭中,成为难管的孩子,这是很多叛逆少年的“成长之路”,看似奇怪,其实分析下来合情合理,教育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合作行为。

  《会痛的17岁》编剧饶雪漫可谓是青春系代言人,从她的代表作《左耳》、《沙漏》、《离歌》、《雀斑》等等,都能感受到铺面而来的真诚与残酷,她的作品中永远不缺乏细腻、体贴、纯情,扣人心弦的故事,神采飞扬的思绪,字字句句都是年轻宣言,异常契合正蓬勃成长,对世界、爱情、善恶充满好奇与萌动的怀想的少年们。因为饶雪漫的作品主要讲述青少年的感情,因此其作品也被冠以“青春疼痛文学”的称谓。

  《会痛的17岁》无疑是这“疼痛文学”中的一个极点,全剧由八个故事组成,分别是:《葵之走失在1996》、《天真》、《尚好的青春》、《同学少年都很贱》、《琴戒》、《会痛的石头》、《星星忘记看我的时候》、《童话不美好》,每段故事,都是一个“迷途”少女的心路。当然,对于这部作品,饶雪漫并没有认可所说的“疼痛”,在首映礼上她表示,更愿意称自己的作品是“青春解疼文学”,“因为当你看了之后就会觉得其实我过得还蛮好的。”

  用作品中人物的痛苦,来对照观者的幸福,确实是令观众产生优越感的不二法门,但相对于饶雪漫既往的作品,《会痛的17岁》还有一个更暖心而现实的设定,就是剧中的“拯救”体系——安全岛女生心理咨询机构,游走于这些“失魂”少女的身边,并根据她们的特点,进行特意的“拯救”,而这些拯救方式,不仅对剧情有极大的推动,而且也适于应用到现实之中。

  近两年“青春系“的影视作品纷至沓来,但卖弄回忆者居多,而反观欧美的青春片,已然是一个庞大的题材分支,且都以”青春进行时“作为讲述,《会痛的17岁》也是如此,在明媚的阳光中,照进少女内心的阴影,在昏黄的路灯下,点亮少女希望的明灯,所有的一切,都带着挥之不去的忧伤与哀愁,叛逆的疯狂之后,总归要一切都趋于平静。

  青春的历练是会痛,但不会痛达这一生。

  《会痛的17岁》观后感(四):在爱与痛的边缘

  在人的一生中,青春是人生真正启航的起点,也是一个人个性确立的最关键时期。而家庭、社会,所带给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孩子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将对其未来的人生路有着莫大塑造之作用。尤其是那些具有敏锐心思的女孩儿们,更会深受影响。全新打造的剧集《会痛的17岁》,以全新而真实的视角,依托饶雪漫的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而为观众呈现出了17岁女孩儿们真实而痛感的青春。

  一个个世俗眼中的坏女生,却在饱含艰辛苦楚的人生转折路上,遭遇着种种本不该发生的故事。但同样激扬的青春里,张扬的个性中,却有着同龄人难见的独立,以及成人们都难以做到的敢爱敢恨,如此特质事实上更不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人生渴望完美,青春需要呵护,但更需要勇敢的去面对。而这些荧屏中的所谓边缘少女、坏女孩儿们恰恰在残酷的青春中历练出“胆大妄为”、敢做刚当的优良个性。即便过程是痛苦的,即便17岁的年龄对她们来说是残忍的,终究这样“会痛的17岁”更会绽放出人生的绚烂之光。

  剧集《会痛的17岁》编导们的手法不但成熟感随处可见,其中几位年轻女演员如温心、马思纯和关晓彤等也秉持着高颜值美看点的特质,将剧中一个个经历着家庭不完美,社会很残忍,他人很残酷……重重考验下的坏女孩儿们的别样青春演绎得痛中有爱,爱中见成长。尽管这痛是刻骨的,这爱是不完整的,但全剧却以一种真实中见真情的方式,给离异家庭的女孩们做出了深刻的陈述和真诚的指引——接纳真实世界中的不美好,并学会爱自己,在爱与痛的边缘,与现实达成和解,以书写本该属于自己的完美或不完美的青春和人生。

  看片会之所以选择在了北大百年讲堂,想必也是想在莘莘学子、芸芸众师生们中间找寻对青春对成长的别样共鸣。现场不但有原著小说作者饶雪漫的倾情分享,还有“东道主”北大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博士、著名心理治疗专家易春丽的专业解答。尤其是两位行业专家在有关“痛的青春与成长”的互动环节中,更和现场的大学生以及一些闻风赶来的家长们畅谈实际生活中的种种此类遭遇。尤其是关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们,更面临心理上的重重难题。单亲家庭有内置外的种种缺憾与缺失,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不安全感,甚至是在日渐迷茫的成长道路上的孤独感。而专家也给出了颇有建设性的建议,“人一旦认识了自己,就能独立自主。”家庭与社会的多方努力,会给这些缺少爱和关怀的“坏女孩儿”们带来重新自我寻找的共鸣之路,从而也会还她们一个别样完美的青春!有痛,也会有爱。

  《会痛的17岁》观后感(五):需要很多爱和需要很多钱都该被理解

  这一次,饶雪漫似乎又赢了一次。作为青春文学的代表作者之一,饶雪漫的小说改编向来是影视作品热门。根据其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改编的网剧《会痛的17岁》,继续采用电影《左耳》的原班人马,再续饶雪漫作品的青春纯情,不易却打造出美剧风格,以安全岛心理小组的组团和单元剧的方式来呈现青春期少女的爱与怕。

  只是这青春纯情有点苦涩。在北大百年讲堂点映的《会痛的17岁》中,饶雪漫和学生们一起看了三集。由关晓彤饰演的葵之,成了青春叛逆的少女。这也是饶雪漫此次拍摄网剧的初衷:关注所谓“问题少女”,让人们摘掉对她们不合时宜的眼镜。

  葵之来自离异家庭,可谓从小目睹家庭的颠沛流离。她没有见过生父,一直跟妈妈住在一起。而妈妈频繁地更换“爸爸”,让她越发孤单无助。家,在葵之看来并非美满和谐的象征,恰是支离破碎的隐喻。在这种隐喻的暗示下,葵之渴望爱,却并不能被满足,直至走向了爱的对立面,恨。

  应该说,类似葵之的青春故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似乎源于熟视无睹,我们对这样的故事多少有些麻木。而在饶雪漫看来,这样的事情对她很重要。她从2004年起,发起了“我不是坏女生”夏令营,持续关注“边缘女孩”,而网剧的故事就取材于夏令营的真人真事。饶雪漫希望通过对“问题少女”的关注,唤起人们对于家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探讨,并寄希望于自己的网剧能为亲子关系问题,提供一种解决之道。

  “问题少女”葵之其实并未没有问题。我们形容一个人的坏,往往会说这个人真是“天生坏”。在人们的眼里,葵之出卖友谊、伤害爱情、唯利是图的做法,就是“天生坏”。她们时常是人们嘴里的话题,无数次对她们的道德进行毫无情面的鞭打。但哪有什么“天生坏”啊,与其说这个人“天生坏”,不如说这些批评者早已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葵之曾对前来对她进行了心理干预的人说,“我需要很多很多爱,要么就给我很多很多的钱”。至于前者,需要很多很多爱,既是人的本能,更是一个小孩子的本能。一个人的幼年时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阶段,他们会竭尽本能的索取父母的爱。但在葵之看来,这一切很渺茫。父母早已离异,她甚至连生父的一面都没有见到,而妈妈感情生活上的分分合合也加剧了葵之内心爱的饥渴。

  她渴望妈妈的爱,也渴望未能见面的爸爸的爱,更渴望一个完满无缺的家庭的爱。但这些都不能满足她,她渴求很多很多的爱成为泡影。而作为补偿机制的钱,此时就可能成为她消解爱之缺失的“良药”。钱可以满足她的物质欲,甚至作为她“复仇”的手段。钱本该是最无辜的东西,但是在爱之缺失的人眼中,钱成了一种工具,自此,钱也就成了肮脏的象征。但其实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葵之于青春叛逆期对爱的所求,甚为强烈,这时一旦爱的供养缺失,就极易造成青春期的心理恶变。缺少的东西,一定要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补偿,或者钱、毒品等。这也造成了大量的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葵之的值得可怜的,同时是值得理解的。面对问题和基于问题的理解,饶雪漫选择了面对。她通过长时间的尝试,与“问题少女”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葵之的原型,现在生活得很好,这是基于理解所达成的果实。

  点映式上的三集葵之故事,让我们看到心理干预的神奇之处,但最为关键的是,遇到“葵之们”,我们该怎么做。是放任自流,还是报以理解?我想,网剧中的心理团队和现实中的饶雪漫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理解,尽可能多的去理解这些“问题少女”,你终会体会到她们的无奈无助,也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做到理解不容易,它需要内心的付出,更需要细致入微的耐心。饶雪漫走过了长时间的路,给人们奉献了《会痛的17岁》,你我又岂能放弃呢?

  《会痛的17岁》观后感(六):有一种病叫“我妈不爱我”

  简单说,这部剧就是各种死小孩撒泼耍赖的博览会。黑暗系小朋友们作起来也是能让老人家受到惊吓的,指着她妈鼻子说“你换口味啦还勾引小鲜肉”;把她妈跟她继父的结婚照画成涂鸦板;看女同学和男朋友关系好就去当小三,各种心计各种挑拨;抢来的男朋友也不珍惜,带着他去街边卖情趣内衣;这还不够,还要用男朋友的手机假扮第三者去勾引女同学她爹破坏她的和睦家庭;逼着她亲爹跪地上磕头,最后终于上升到用硫酸泼人……脑洞开到无穷大,不去好莱坞当编剧真是太浪费。

  然后这部剧还是奇葩家长洋相百出的大集合。嫌贫爱富抛妻弃子的亲爹那是小意思,未婚先孕的妈妈,被甩了之后,屡嫁屡败、屡败屡嫁,用她闺女的话说就是“没了男人活不了”,她闺女一次次地离家出走,出走了千百回她也没想着采取点儿什么措施……看得我隔着电脑就想踹她两脚。

  这些故事看着闹心,可是又太真实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很多事。扪心自问,仇视亲妈的心里我也有过,我还曾经热衷于“父母皆祸害”的各种言论。家里父母的各种争吵,对孩子说对方的各种坏话,用最恶毒的话攻击对方,争执上升到人身攻击再上升到肉搏战互扇耳光摔这摔那,可是对付孩子的时候他们又惊人地默契。这些“童年阴影”我一样不落地都接受过。

  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我妈想离婚又舍不得离的时候,她都会对我说:“要不是因为你!”不仅婚姻这一件事,她所有的不幸,所有的不顺,所有的对人生的怨怼,都算在了我的头上,所有理由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要不是因为你”。

  在我年纪很小的时候,听到这句话就很自责,恨自己是个包袱,拖累了她。大一点儿的时候就想,如果我表现好些,学习成绩好些,做个好孩子,妈妈是不是就不这么说了。但她还说。后来又大了一点儿,开始跟她反抗,为什么她不自己做主,为什么要“因为我”,既然选择了“因为我”为什么又反过来责怪我。吵得最凶的时候,我妈甚至说过要跟我断绝母女关系,就当没生过我。想来也是可笑,这些都是“因为我”。

  这个心结我永远打不开。后来上大学故意选了个离家最远的地方,就是想着“我这辈子都不想再回那个家了”。

  看《会痛的17岁》的时候,不停感慨这剧里的小姑娘们真是太能作了想法多脑子好胆子大,比当年的我强悍无数倍。她们觉得自己不幸福,就去毁掉别人的幸福,年轻的活力变成了惊人的创造力和破坏力。我甚至隐隐有些羡慕:要是当年我也这么折腾,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呢?

  当然这只是个玩笑。人们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药,能够淡化一切。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仅仅是淡化,那没有用,那只是暂时的逃避,只需要一个轻微的碰触就会旧伤复发。我以为离我妈远点儿、时间长点儿我就能原谅她,其实不能,遇到矛盾的时候我们都忍不住旧事重提,她会数落我以前有多不懂事,我也会埋怨她不懂得过自己的人生。

  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多跟人交流、多去研究幸福的人的人生。忘记从哪里看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健康的女性榜样。我观察到,很多“父母皆祸害”的女青年,一边挑亲妈不是,一边推崇林徽因之流。换句话说,她们会在否定母亲的同时,给自己找一个精神上的母亲。(父亲同理)。大家都渴望爱,都渴望有一个优秀得接近完美的长辈来爱自己,引导自己,帮助自己。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我也经历过这个阶段,看各种励志书,找各种模范,立志成为谁谁谁那样的人。后来看多了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完美偶像其实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完美,她们也会有凡人的一面,她们在无数次的艺术加工之后带上了各种光环,被彻底神话了。她们之所以会成为她们,没有成为众多“后妈”中的一个,正是因为她们懂得爱自己、爱别人。与其说她们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不如说她们懂得“爱”字的含义。无论是爱事业,爱家人,爱朋友,爱伴侣,她们都有很好的方式去表达这种爱。

  这恰恰是很多“祸害父母”最缺的。也是孩子们最挑剔的。我相信除了极个别的奇葩父母,大多数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辛辛苦苦养那么大,怎么不爱。但是他们没那么细腻,没什么科学的育儿观,还是传统的封建大家长那一套,对孩子只执行“管”的权力,不履行“爱”的义务。网剧里的“黑暗系小朋友”,曾经的我,面对的都是这个问题。父母不懂怎样爱孩子,孩子又太憎恨这一点。

  还有让人头痛的一点是,人的年纪越大越固执,父母很少会承认自己做错了。我曾经试图跟我妈争论这一点,她只会说“等你当了妈就明白了”。这也是孩子们头疼的最大问题。我现在的心态就是,不再跟父母辩证,尤其不跟我妈争辩,她说怎样就怎样,至少这样能让她高兴。反正她再也不能左右我的生活。不让她干涉我的生活,不是因为叛逆,是我不想恨她,我不想以后发现走错了路,返回头来说“要不是因为你”。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对我妈的怨气全都没了。耿耿于怀了很多年的“青春疼痛”都治好了。不是我妈不爱我,是她不懂——当然我也不懂,我不懂她那种所谓的爱。

  从这个角度看,“缺爱”是一种社会病,甚至是一种历史性的、先天性的顽疾。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修行去治疗。网剧里面策划了一个叫“安全岛”的机构,专治这种病。挺有意思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得到的爱太少,最初是我爸我妈不爱我,继而还会觉得兄弟姐妹(如果有的话)抢走了我的爱,然后发展到同学不爱我、同事不爱我、所有人都不爱我、社会不爱我……总之就是一副全天下都欠我的表情。缺爱的人,很有可能同时扮演了一个不愿意爱别人的人。怀着这样的负能量生活,每天想到的都是不快乐的事。

  正面看到“缺爱”这种病,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方式。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你想得到什么,就先给出什么。当你抱怨自己拥有的东西不够时,反省看自己有没有付出过。爱一个人其实也简单,可以从原谅开始。原谅爸妈,原谅自己,然后从头开始学习爱。

  《会痛的17岁》观后感(七):不美好的世界,我们该如何与世界和解?

  在人们的印象中,饶雪漫是不是常在路边蹲守?被冠以“青春文字女巫”的饶雪漫曾是大街小巷中响当当的人物。她的青春爱情系列,一向为青少年所喜爱。而最近一段时间《左耳》的风靡,更刷新了她在人们心中的印记。再转至眼前的即将上映的网剧《会痛的17岁》,你会觉得,饶雪漫其实并不简单。

  据饶雪漫介绍,2004年她发起了“我不是坏女生”夏令营活动,持续关注“边缘女孩”,故事就取材于夏令营的真人真事。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是《会痛的17岁》的制作初衷。是青春,直面青春伤痛,更着眼于青春问题的解决,饶雪漫从10年前就开始着手了,这让人肃然起敬。在北大百年讲堂的点映会上,学生和嘉宾看了三集《会痛的17岁》。青春的撕裂、伤痛、迷茫、爱恨等像一股泉眼中的水一样,汩汩而出。面对早已分裂的单亲家庭,由“国民闺女”关晓彤饰演的葵之,内心分裂成极端的双面人。一面是缺少爱之滋润的心,她渴望家人的呵护,偷偷关心着所恨的妈妈;而另一面则是因缺爱而求爱、求温暖的友谊挣扎、爱情伤害、唯钱是尊,道尽了不忍直视的情感残忍。

  单亲家庭,无形中给葵之带来的爱慕虚荣、唯钱是尊、争夺感情的挣扎,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网剧中安全岛心理咨询室,暗示饶雪漫现实中的思考。如何破解这样一个无解的题,成了每个“问题少女”必须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但正如饶雪漫所推进这项工作的初衷一样,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才是关键。说白了,问题难,但是难不能成为借口,作为棘手的家庭或者社会问题,饶雪漫似乎有一种韧劲:即便万难险阻,必须解决问题。在北大百年讲堂的点映会上,学生和嘉宾看了三集《会痛的17岁》。青春的撕裂、伤痛、迷茫、爱恨等像一股泉眼中的水一样,汩汩而出。面对早已分裂的单亲家庭,由“国民闺女”关晓彤饰演的葵之,内心分裂成极端的双面人。一面是缺少爱之滋润的心,她渴望家人的呵护,偷偷关心着所恨的妈妈;而另一面则是因缺爱而求爱、求温暖的友谊挣扎、爱情伤害、唯钱是尊,道尽了不忍直视的情感残忍。

  单亲家庭,无形中给葵之带来的爱慕虚荣、唯钱是尊、争夺感情的挣扎,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网剧中安全岛心理咨询室,暗示饶雪漫现实中的思考。如何破解这样一个无解的题,成了每个“问题少女”必须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但正如饶雪漫所推进这项工作的初衷一样,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才是关键。说白了,问题难,但是难不能成为借口,作为棘手的家庭或者社会问题,饶雪漫似乎有一种韧劲:即便万难险阻,必须解决问题。

  问题来了,不美好的世界,我们该如何与世界和解?诸如“问题少女”的“问题少年”们,因爱的缺失、表达渠道的阻塞,导致他们求取内心补偿心理机制的开启。他们缺少爱的滋润,就像一个极度饥渴的人一样去寻找水源,而且这种寻找可以不择手段。网剧中已经给我们描绘了这种不择手段,比如视友谊、爱情为儿戏、交易,利用人们的善良等,似乎世界上的人都是欠他们债的人,一定要被索取。最为直接的方式当然是与当事者面对面解决问题,但是何其之难。

  成长中,我们的心何其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引来猜疑、失落、沮丧、不平衡……我们希望得到关注,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需要很多爱,却往往得不偿失;我们希望家庭美满,家庭却是破碎的。怎么破?从此我们自甘堕落,酗酒玩乐,找刺激寻快感,以至于伤害朋友、亲人。我们得到了“复仇”的快感,也得到了“复仇”的后果。可是剩下什么呢?一地鸡毛。

  世界不是完美的。这是小孩子不明白的地方,也正是葵之早前不明白的地方。让这些“问题少女”知道,世界完美只是假象,实在太难。这需要长时间的陪伴与解释,但破碎的家庭不能满足葵之对世界的想象。加之没有及时加以干预的公益组织,“问题少女”就显得很无助。然而,正是因为此,“问题少女”才要有“自度”的能力。“当全世界都在抛弃你的时候,记住,你不能抛弃你自己。”这看似一句不打紧的心灵鸡汤,其实已成了救命稻草。无人可救你,所以你悲伤、气馁,但是一定要坚持住,没人爱,不代表永远没有人爱,要自己爱,爱自己。现实面前所有的困顿一定都是暂时的,要设法扩展被救援的时间,而你失去的也一定能找寻回来,这只是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总有一天,你能找到那个方法。

  与世界和解,应该成为一种能力,一种自救的能力。而那种与亲人、家庭达成和解的方法,也一定能找到。毕竟如葵之一样,虽然恨着妈妈,但她承认,那毕竟是自己的亲人。而葵之最后与妈妈的和解,也让人明白,这看似无解的家庭难题,其实并非无解,它只是缺少一种沟通的渠道。仅此而已。

  《会痛的17岁》观后感(八):《会痛的17岁》:单亲“坏女孩”成长痛史

  文/田金双

  饶雪漫的作品总有一种不经意的唯美和伤感。这种伤感一招不慎很可能会牵纠主人公的一生。《会痛的17岁》也一样。

  由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改编的网剧《会痛的17岁》由台湾导演江金霖执导,饶雪漫无边际亲任编、优酷、彼岸春风等联合出品。这部剧取材自真人故事,让我们在一个又一个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走进8个17岁“坏女孩”的内心世界。

  17岁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数字,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男少女来说,这是一个从孩子步入成年的分手岭。这个年龄,没有16岁时的孩子气,亦无18岁成人礼式的责任和成熟。相反,在17岁少男少女的内心世界里,更多叛逆,更多乖张,更多和世界的决裂和自我的决绝。换言之,17岁本就是一个爱较劲的年龄。更何况是17岁的“坏女生”呢?

  相比数十年前那部《16岁的花季》,饶雪漫的《会痛的17岁》更像一部中国式校园女生“叛逆史”,这部“叛逆史”中,不乏小清新,更多反叛意识。所以,在剧中,8个离异家庭的女孩每一个都很奇葩,源于单亲家庭,他们身上安全感缺失,更我迷茫,更多孤独感,从骨子里更多排斥周围人群,不容易接纳真实不美好的世界,也很难与现实和解。相比其他女孩,他们更多忧伤,甚至,内心伤痕累累。

  简言之,这部具有电影表现手法的青春剧俨然一个“坏小孩”撒泼耍赖大全。在《葵之走失在1996》中,小女孩静静地坐在房间里,体验着漫长的孤独和恐惧,因为妈妈对自己的忽略,她愤怒在折磨金鱼,甚至将妈妈和继父的结婚照涂得一片腥红。看到别人和男友关系很好,就千方百计去挑拨离间,甚至不惜对别人下手。甚至,为了自己的快感,不惜报复亲人,甚至逼人下跪。可以说,这部剧脑洞大开,包容了你所能想象到的黑暗系少年有可能遇到的所有事情。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成人有成人的忧伤,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不快乐。青春是一场会痛的蜕变,青少年成长问题是每个时代都会遇到的问题。在《会痛的17岁》中,裘双宜原本是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节目“安全岛”这个节目主持人,原本,她是一个少男少女青春期问题的情感专家。孰料,在生活中,她的和丈夫貌合神离,似乎也出现了问题。似乎,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大人还是“问题少女”,每个人在这个真实并不美好的世界中体验着爱与忧伤。

  而唯一让这些处于青春叛逆期问题少女走出困境的,除了会爱自救和爱自己之外,更多时候,就是学会理解、接纳和包容他人,与这个现实世界和解,在青春之痒中蜕变、长大。

  此外,《会痛的17岁》教给我们的就是:时间是治疗一切的最好良药,亲情和爱是成长的最好配方。纵便是我们在生活中喋喋不休是报怨,生活也不会重新来过。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女孩一样,自以为是的成年人也一样。

  《会痛的17岁》观后感(九):目睹丑小鸭长成白天鹅

  离异家庭,青春逆境,叛逆不羁,纯白翅膀注定受伤,走进八个“坏女孩”痛与美的世界,17岁却要面对人生的青春隐痛,但是要学会爱惜自己,同现实社会和解,这便是超级青春网剧《会痛的17岁》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青春物语。

  《会痛的17岁》不同于常规青春题材,而是讲述一群性格迥异的17岁问题少女,用破坏、疼痛、以堕落的方式表达对爱的渴求感受。每个坏女生的外在保护着脆弱的内心,却走上了有违初衷的疼痛之路。母亲结过六次婚的心机少女葵之,被父亲的情妇养大的黎未希,迷失城市的农村女孩阿梦,脑残追星族小爱……她们有的生在离异家庭,有的同父母吵嘴,有的迷茫孤独,有的敢爱敢恨,却一旦认识了自己,就能在自我寻找路途上,接纳真实不美好的世界。

  改编自饶雪漫的八年呕心之作《我不是坏女生》,并从书中精心挑选出八个最具看点的故事,用最尖锐的角度直击疼痛的青春,旨在启发当代少女并引起他们与社会的共鸣。尤其关晓彤扮演葵之,再不是《左耳》那般“富二代”,父亲抛弃、老妈六婚、内心叛逆,让她焕然一新变成“心机婊”。不仅晚上去街头卖情趣内裤,还干脆陷害同父异母的姐妹,她拿着硫酸瓶的疯狂眼神,那种表演淋漓尽致。

  哪怕再乖张叛逆的漂亮姑娘,在疼痛的青春岁月过后,接受过最严酷、最无情的捶打与磨砺,接受过男女主角与导师的教诲,都及时地悬崖勒马,避免酿造惨剧灾祸,这无疑是引起观众共鸣,以及对教育的关注。由《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的执行导演,被媒体誉为台湾电影界“最有价值潜力导演”江金霖掌镜。“氧气美女”温心,新生代青春偶像周游,《左耳》的主演马思纯、陈都灵、关晓彤加盟,让全剧人气爆棚、颜值猛增。

  看似“少女版古惑仔”的青春故事,却向“美好”的世界开枪,表达对父母家庭的隔阂共鸣,既赤裸裸地揭示了问题少女的背后,又表达了爱要包容和付出,从而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这些也是网剧里所欠缺的东西。杜绝无病呻吟,杜绝假大空,杜绝矫揉造作,同曾有过“青春隐痛”的女孩一起成长,目睹每个丑小鸭,都终能长成白天鹅。优酷、彼岸春风、译林影视、新雅迪合力打造《会痛的17岁》用“叛逆少女”勇敢前行,凝思这个时代的教育与人生,因此飚红的气势是坚强的。

  《会痛的17岁》观后感(十):《会痛的17岁》:花样少女的残酷青春

  文:娱乐码头

  青春,就如一粒盛放的罂粟花,满载着恣意挥洒的欢乐与血泪交织的阵痛。正因为青春是如此的稍纵即逝,又如此的令人着迷,所以很多电影试图在电影上临摹、祭奠、追忆青春。而经历日本纯爱电影、以及台式、泰式小清新青春片的反复洗礼,“青春片”也慢慢成了所谓“类型”之一, 青春片成为了大银幕的主力军。在 IP大热的互联网时代,网剧自然也少不了青春题材的,优酷自制少女黑色物语网剧《会痛的17岁》就是主打青春题材的。

  《会痛的17岁》改编自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讲述了8个青春期女孩的成长故事。饶雪漫亲任编剧,取材真人故事,直击锋利的社会话题,将带领观众走进8个17岁“坏女孩”痛与美的世界。剧中的角色都是生活中的原型再造,饶雪漫用独特的视角还原了她们特别而又残酷的青春。相信很多90后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从中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相似的校园,相似的课堂还有那群陪我们疯过笑过哭过的死党。剧中的90后孩子们,我们用眼睛去看他们,他们都是一群坏孩子,她们的青春备受争议,却恰恰是该剧想留给世人的警醒。那么这样一部残酷的青春网剧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残酷的青春再一次被人提起,有多痛只有人物原型心中最清楚,据说当初要拍这部剧的时候,饶雪漫是拒绝的,因为每个故事都有原型,担心给女孩们再一次带来伤害,那么为什么这部网剧拍成了呢?因为那些曾经叛逆的“问题少女”们的支持,给了饶雪漫做这部剧的动力,其实她们已经成长蜕变了,她们能承受住之份痛苦,并没有像饶雪漫想象中的那么脆弱,如果青春一味都只是蜜糖,没有残酷的考验与经历,那么她们便不会成长,也不会蜕变,这也就是优酷选择拍这部网剧的初衷。

  有了原著中人物原型的支持,让这部少女黑色物语网剧显得更加真实,也更加的具有现实意义。11月8日《会痛的17岁》之《葵之走失在1996上》首播,讲述的是单亲孩子葵之的青春期,从生下来就没见过亲生父亲的她,在17年见证了妈妈的六次婚姻,而这17年来她一直与妈妈的男人们争抢妈妈的爱。剧集开始的时候,真心觉得葵之是一个超叛逆超不懂事儿的孩子,然而接下来的剧情你会发现,叛逆、不懂事儿都是她故意表现出来的,尽管她会不听妈妈的话,与妈妈激烈的争吵,但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比她更爱她妈妈。

  作为一个单亲孩子没有了父亲的爱,而连酱油都不会买的妈妈却又将爱都给了她要依靠的男人们,她不得不这样假装坚强起来,看上去就是坏得像个心机婊一样,而事实上她是最懂事的那一个。这样一看又显得妈妈不太懂事,但换个角度想一想,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女人,未婚先孕的她在与男朋友分手后,却独自生下了葵之给了她生命,这就足够证明她作为一个母亲的伟大,其实她全心全意爱着她所要依靠的男人们,也就是在爱葵之,不然葵之如何才能成长到17岁,这就是让人最矛盾的地方,这也是葵之17岁最痛的地方。母女两人好像都有错又都没错,这就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妈妈的爱并没有让葵之感受到,而葵之对妈妈的爱也没有让妈妈感觉到,就是缺乏沟通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作为单亲家庭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爱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爱的传递。

  《会痛的17岁》作为一部青春网剧,独辟蹊径利用电影化手法,以突破常规的表现方式,为观众呈现不止是清新的中国式校园少女叛逆期。 正如编剧饶雪漫所说:“不同于常规的青春题材,剧中那些不为人知“坏女生”所经历的真实的青春,这些也是国产剧里缺少的东西。坏孩子的世界,其实并不孤独。”而在我看来真实的有点生猛,在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两个这样的人物原型,看完之后必然会让我们联想到,我们青春时的某个人某个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