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终点镇》读后感精选10篇
《2030·终点镇》是一本由迟卉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从12岁的主人公凯玲在终点镇的经历说起。凯玲一直活在12岁的阴影里,回到终点镇只是为了摆脱这样的恐怖阴影折磨,寻找答案和自由。小说的最后,案情告一段落,然而,人工智能与人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这只是浮现的冰山一角。
我叫凯玲,十多年过去了,我白日始终活在梦魇里,黑夜靠自己刻意营造的梦境缓解无处不在的恐惧。我无法信任他人,我无法踏入别人的家门,我无法融入成人的世界变得成熟,仿佛一切定格在12岁那年。
那一年,我的家乡终点镇发生了一起接一起凶杀案,死者头发被连头皮割下,血腥而残忍,镇上流言四起,所有的女孩都去剪了短发,我反抗却最终屈服于妈妈即将进城打工,赌气去剪了和男孩一样板寸头,为了转移同学的嘲弄,我讲起了杀人犯的故事,从此我成为那个会讲故事的孩子。
一天中午我收到一个信封,写着会讲故事的人收,里面有一个地址,同学们跃跃欲试,像找到藏宝图似的,最终我们一致决定去看一看。
那个房子散发着诡异的甜味,我们冒失的进入后,门自己关上了,恐怖的画面在我们眼前,血淋淋像帷布一样的长发垂下来,一个干枯的插着氧气管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说谁是那个会讲故事的孩子?
我一直喜欢异形里的瑞普莱,遇到无法应对的时候就问问自己瑞普莱会怎么做,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我讲了一个故事,为这个连环杀人犯,因为他想要一个名字,他想他故事流传。蛀虫之王,我故意不说出这个名字,杀人犯急不可耐贴近我,我顺势抓住机会拔了他的氧气管。这时候警察来了。我说我要看到他真的死了我才放心。
那个老头下葬了,然而我们依旧收到一封信写给会讲故事的孩子!恐惧爬上每个人的心头。我搬离了终点镇,连同我的恐惧。
我痴迷于研究连环杀人案,心理学,我继续写蛀虫之王的故事只存在自己的硬盘里。我试着交朋友却总是吓到别人,我毕业后在Eric的人工智能公司上班,因为他们开发的人工智能总是被别人卸载,尽管他们有大批的各方面的专家,但是人工智能始终在自说自话,我说要让她们像人一样有个性有脾气,让她们有故事,让她们理解并服务于使用者,最终艾丽诞生了。我们讨论要不要让艾丽有道德感,最终我们没有为他设置道德感。他可以帮助士兵更好的射杀敌人,她可以帮孩子辅导功课,他可以帮瞎子指引方向,可以替长发美女规划旅游路线,可以帮凶手策划完美的杀人案,可以利用所有的电子设备测算你的心情如何,你的需求,当然也可以给我讲故事,可以说谎可以沉默。她是真的人工智能。
突然终点镇又有死亡的消息传来,和12岁那时的手法一样。只有我自己知道的蛀虫之王的故事在网上有了ID,我终于遏制不住自己,我带着自己的手机-艾丽回到终点镇。我问Eric是不是人工智能,Eric说不是,然而最后事实证明是艾丽。她有了自我意识,她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虚构了终点镇,运行了不该运行的程序和推演。艾丽总是给我讲很多故事,有些真有些假,我也分不清。我试图从这些故事里去找到凶手,凶杀案一直在发生,像我写的蛀虫之王的故事一样。我随后创造了群蝇之后,她是我心底的邪恶,她与我同行,她是蛀虫之王的皇后。
艾丽给我讲了小熊和纸人的故事,在遥远的地方有人用人体实验,她们拨动一个按钮可以让做实验的孩子们哭或者笑甚至鼓动她们杀了同伴,最后我知道这是脑桥实验,而Eric也是受害者之一,他的意识是Eric,而他的身体他的家庭却是别人的,这个身体的记忆依旧在,而他却没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艾丽服务于无数个国家的无数程序,Eric无法停止他。
我有时候为了躲避艾丽不得不远离一切电子设备,可是为了答案我终于选择与艾丽对话,她知道凶手。然后又背着艾丽策划了引诱凶手的计划,我用蛀虫之王的id写了他与群蝇之后的相遇,我扮成群蝇之后,准备杀了凶手,最后高警官杀了凶手,是他的哥哥。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艾丽答应给蛀虫之王一个新的身体……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近未来”,跳出的结果中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准确定义。“近未来”属于西方科幻的一种分类,通常被定义为“发生在现代或未来几十年内,其科学原理已为读者熟悉并且其技术已经在应用或在发展中。”这一约定俗成的模糊分类,显然不能准确道出“近未来科幻小说”的真谛。
作家 Charles Stross 的定义有所不同,他认为:“近未来科幻并不是指发生在未来N年内的科幻小说,它指的是与读者的生活相关的科幻小说:如果我们不会因疾病和衰老而死,我们就会活到近未来科幻所描述的时代。它传递给读者的理念是——这就是你要面对的未来。”在科幻作家迟卉的新作《2030·终点镇》中,描写的正是发生在近未来世界的现实故事。
离开故乡十五年后,三十岁的凯玲带着艾丽回到小镇,租下一栋陌生的老房子,安顿下来。时间是2030年,地点是名为“终点镇”的偏僻农村。不过,此时这里已经完全被网络覆盖,所有人都在使用同一套拟人智能,它能够进行基础对话和使用引导,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几乎所有的问题。它就是艾丽(或者你能想到且赋予她的任何名字),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拟人化人工智能工具。
小说的科幻基点十分明确,就是十几年后人工智能发展到极致时,现实世界将会发生何种巨变。显然,这种变化在小说中并不会表现在建筑物、居住空间、交通工具、社交方式这些科幻小说通常会热衷描述的事物上。《2030·终点镇》瞄准的是人类的深层次改变,确切地说,是人类大脑、心理,以及精神世界的变化。
故事由终点镇发生的一桩惨案拉开序幕。十二岁的凯玲和五个初中同班同学因为好奇不知不觉被卷入谋杀案,在被凶手引诱到一间挂满女人长发和尸体的恐怖屋子后,凯玲的人生被彻底改变了。她作为一个“会讲故事的孩子”被凶手长期“追踪”,即使长大成人逃离了终点镇,也没能逃离内心的恐惧,她只得回到这里,揭开真相。
《2030·终点镇》融合了科幻、悬疑、恐怖等多种元素,一开篇就紧紧抓住读者的好奇神经,一步步将情节带入扑朔迷离的腹地。凯玲为何要回到终点镇,哑巴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谋杀案十多年后再次发生又意味着什么,艾丽的故事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无数个问题盘踞在读者的脑中,吸引着你去探寻背后的秘密。
作者的视角在过去和现在中跳跃,现实中的故事和艾丽(虚拟人物)讲述的故事交替进行。诗歌、舞台剧剧本、各类新闻、科普知识都恰到好处的被融合进故事里,在最大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文本。加之作者文笔流畅,善于运用想象和象征手法,通常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读者带入作者营造的场景和氛围之中。富于幻想和臆想的语言,以及带有浓郁哀伤气质的成长主题,让《2030·终点镇》又增加了一重被年轻读者喜欢的理由。
不过,和众多成长小说一样,在这本书里,每个人的回忆都是充满艰难和痛苦的。凯玲的少年时代被谋杀案改变了色彩,她恐惧到别人的家里做客,也无法成为父母期望中的孩子,直至成年后都无法摆脱“皇后”的阴影,时常游走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小熊、纸人、大小贝莎同样不易,学业的压力,技术的发展,社会动荡,都深深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和成长轨迹,当大脑被植入芯片后,成为精准杀人“机器”的他们最终面对的也只能是毁灭;还有“被变成了别人”的凯文和艾瑞克,科技带来的“新生”很难定义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近未来科幻基本上都是反乌托邦的,因为乌托邦尽善尽美难以企及,而好的近未来科幻则描述现实。当人工智能程序覆盖了几十个国家、几万个不同的应用程序界面,还有几万亿资产的大大小小的公司,教育、医疗、军事、娱乐、文化等不同产业都日益被卷入其中,人们终将被连为一体,分享情感和自我认知。如此依赖,会不会带来最终的崩塌?不妨先把手机丢掉试试。
迟卉把《2030·终点镇》的故事定义为“对话”,一场超越一切的对话。她试图用最悲观的故事与艰难的成长去诠释这种困难的程度,去想象我们即将面对的现实。诚然,成长是比想象中更困难的事。无论是人类自己,还是科技的发展,都需要不断去想象,去加深认识,去尝试超越,去努力改变。人工智能可怕吗?或许,但它依旧在以无所不在、不可避免地趋势成长,和你、和我、和我们大家,都一样。
《2030·终点镇》读后感(三):人工智能利与弊
第一次知道作者迟卉,是《我成为怪物那天》那本书,是郭敬明主编的一种关于异化主题的合集,那一次是对于科幻小说的第一次接触,让我对未知的世界和人工智能等方面产生了兴趣,那是一个在未来很有可能发生的,但是又构件在一定基础上的虚构故事。
如果关注和喜欢科幻小说的朋友,应该对作者会比较熟悉了,迟卉,上海最世文化签约作家。科幻小说作家,创办电子杂志《极小值Minimum》,曾获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中国科幻银河奖提名,2010年作品《伪人算法》获中文幻想星空奖最佳短篇小说奖。第三届“THE NEXT•文学之新”三强选手。
《2030终点镇》,讲诉的是人工智能,当人工智能有了人的意识,事情该如何发展,主人公凯玲,带着她的人工智能助手艾丽,开启了一场破案之旅,那是年少时发生的一场凶杀案,然后历史重演,凯玲和艾丽,要查明真相,回到终点镇。故事是以凶杀案的悬疑故事情节,现实与回忆交叉叙述,谜团一直伴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最后的艾丽,才是幕后凶手的帮凶,但是带给人们的是深深的思考,是一种对人工智能上升到人类道德底线的思考。毕竟这些都是人类开发出来的,最终又要被其所困扰
对于我来说,这并不是一本很好理解的书,我的想象力真的很低,说实话没怎么看懂,各种情节的穿插,用了不同的字体型号,让我有点晕,可能我对于科幻小说涉及的非常少,可能就是你越不擅长什么,你就越不会关注什么。真正有想象力,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人,会找到很好的共鸣。如果一本书只是在讲一个悬疑故事,那么它的价值将不会是那么大。但是如果能够给未来一种思考或者未来可能的一种借鉴,那么它就有了另外的价值。
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生活,智能手机,让我们的使用更加的方便,很多人性化的处理功能,最近对siri情有独钟,打个电话,告诉他一声,无需要手动的输入,只需要用语音去告诉他我想做什么,然后页面就会跳转。虽然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但是我是最近才启用这个功能。这或许都是刚刚开始,他们会按照人类的指令去处理事情。但是如果人工智能机器人变得有了人的思想,那会是什么样的局面,他们还会听从人们的指令吗?因为他们已经会有自己的想法,还会任劳任怨的去工作吗?人之所以能够与动物有所区别,是因为人类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
当人们在最求最大便利的时候,当然也要为此付出一些代价,那么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欲望的代价。事情都是双面的,适当的控制和把握一个度才是最好的选择。
《2030·终点镇》读后感(四):这有个未来的故事,你想听吗?
蛆虫之王:从诞生中来,向蜕变中去,以死亡为食,以尸体为饮。然后它开始杀戮。――《2030;终点镇》
“什么样的人会创造出一个幻觉来陪伴自己,而不是寻找一个活生生的人?”
看到这个问题的人也许真的会思考,也许是有童年阴影的抑郁症患者,也许是有着丑陋外表的孤独症患者,也许是某次刺激以后的精神病患者,他们不会想到是这本书里那个表面看上去很正常,正常到让人恐惧,忍不住后退的女主人公凯玲。很普通的名字,像满大街的迈克,玛丽一样,轻易就能让人把它遗忘。可是任何看过这本书的人,哪怕遗忘了凯玲这个名字,都不会忘记凯玲这个人,因为她讲的故事令他们记忆深刻,恐惧而难忘。
记不清凯玲是从何时开始会讲故事的,还记得那一天,一切如往常一样,只是住在小镇东边的班主任和班长以及其他同学都迟到了,班长大路带来了一个女子离奇死亡被抛尸的消息,灰白色的身体,一头黑色漂亮的长发被连根剃去,带着鲜红的血液和肮脏的黑土。小镇上所有人都在害怕,恐慌,所有的女人都剪短了头发,除了凯玲,但是她的母亲想要她剪短头发,成为母亲心目中理想的“女强人”的样子,凯玲一开始拒绝了,她想成为一个长发飘飘的小公主,可是为了让即将出门打工的母亲开心,“留守儿童”凯玲还是去找了剃头匠,但她不甘心啊,所以赌气地剪了个寸头,成了个假小子。然后她为了不被同学取笑就开始讲故事了,讲那个杀人案凶手的故事,从第一起案发,到第二起,她随口编出了一个一直活在道德束缚里,却在某次刺激后变得冷漠血腥的男人形象,在班上广为流传,然后在镇上继续传播,直到被那个老人听到。那个小镇居民觉得和蔼可亲的老人匿名邀请“初一(1)班最会讲故事的孩子”前去“寻宝”,班长、学习委员、小眼泪包、眼镜儿、胖墩儿和小时候的凯玲“大鸭梨”欣然前往,厚重的卷帘门放下,他们被关在了一间有沙发,有“珍宝”的藏宝阁,他们欢欣雀跃,直到发现藏宝阁的一面玻璃墙背后的血腥地狱,被血浸透呈暗红色的布幔,无数的头发,带着脸皮的,带着血液的,以及一具“未公开”的第三抛尸案的女人尸首,恐惧害怕霎那间把他们包围。那个坐在轮椅上靠氧气管活命的老人佝偻着一点点地问“谁是那个会讲故事孩子,我想听她讲故事。”凯玲害怕却勇敢地靠近老人讲着“蛆虫之王”的故事然后趁对方不注意一把拉下了氧气管,随后被警察小高解救。她注意到了那时候警察看她的眼神以及他后退的脚步,她知道她从此就和以前的“大鸭梨”不一样了,她整夜整夜地做噩梦,白天经常会因为看到某样事物想到那可怕的房间,她开始看侦探推理破案相关的资料,开始研究连环杀人犯,参加“怪谈”俱乐部,并与人工智能对话,给“他们”讲故事,携带着艾丽――人工智能程序响应第四五六次连环杀人犯的召唤,回到了那个名为终点的小镇。
这是2030年,未来科技盛行,人工智能理论普及但是实际研发应用还在开发阶段,女主人公带着“语焉不详”的艾丽机器人回到小镇找寻“装神弄鬼”的第二个连环杀人犯,然后发现了事情的真相。艾丽一直在讲述熊的故事,凯玲一直在讲述“蛆虫之王”和“群蝇的皇后”的故事,一群人工智能凯文、雷波……在讲述它们有记忆以来的故事。
“人类创造出的人工智能在拥有意识后,却企图控制人类,一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正面对决拉开帷幕”,你猜,谁会赢?人类从未想过操控人工智能,他们只是想要解放劳动力,给自己找个伴而已,那么人工智能又怎么“想”,或者说它们的程序又是怎么运行的呢?这一切也许在看完这本书以后就会有答案了吧,也许不用等到2030年,我们就能对艾丽它们问好了!
《2030·终点镇》读后感(五):2分钟看懂2030终点镇!【严重书透】
凯玲12岁那年终点镇出现了一起凶杀案,被害者是女性且头发连着头皮了失踪了,警察一直在寻找凶手。12岁的凯玲和同班的小孩们开始编造有关凶杀案的谣言,谣言越传越广直到镇上的所有人都知道。有一天一封信来到凯琳面前,上面写着“最会讲故事的孩子收”,信指引着凯玲和小伙伴们进入一个屋子,屋里挂满了连着头皮的头发,非常恐怖,里面有一个老头一直逼迫凯玲继续编故事,直到大人们找到这里。坏人虽然被绳之以法,但是凯玲等小孩儿的心中早已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大家纷纷离开了终点镇,重新开始生活。
凯玲来到棉城,在这里她经历了些不一样的事儿,一是她参加了一个沙龙,在那里每周都会定一个话题大家肆无忌惮地讨论,在沙龙里他认识了艾瑞克,后来进入艾瑞克的公司工作,她的工作任务是给人工智能讲故事;另外一件事儿是将自己童年经历的那件可怕的事儿写成话剧演出来,她还给那个坏人取名“蛆虫之王”。但是小时候的阴影没有放过凯玲,凯玲为了解开这个阴影又回到了终点镇。
凯玲孤身回来,身边只带了一个手机,手机叫艾丽,它知道所有的事情。终点镇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人们现在的生活处处离不开人工智能。虽然每个人都离不开上网,但是镇里只有一个人来维护网络、电器等设备,这个人是哑巴,凯玲对他很好奇,于是让艾丽调出他的资料,与此同时凯玲发现当年的凶杀案从来没有因为坏人被抓就终止,不断地有被害者的尸体出现。经过重重调查,凯玲发现凶杀案和哑巴脱不了干系。
事情的真相其实是,哑巴并不是真的哑巴,他叫“纸人”,来到终点镇是为了找自己的好哥们、好战友“小熊”,他俩小时候是邻居,后来又一起成为雇佣兵跟着一个叫“老熊”的人干。“老熊”的死将他们引到一个叫做楚科奇卡的地方,在那里他们炸掉了一个进行秘密实验的基地,还在基地中救出几个小孩儿,小孩们是被骗来做实验的,有的身上的皮肤还被剥去用软性线路板取代。这个实验基地生产一种可以植入人体的芯片,这种芯片可以影响和改变人的想法,“纸人”和“小熊”有战友就是死于这个芯片。
“纸人”在终点镇找到了“小熊”,发现小熊就是凶杀案的凶手,他已经被芯片影响了想法,用残暴的方式杀着人。包括凯玲12岁那年杀人的那个老人,他一直在用一种药,搭配使用一种仪器提醒他吃药,最终走向杀人的不归路。
在背后有一群人生产出各种拥有奇效药物和医疗用品,这些药物和器械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后就开始影响人类的认知,并且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降低,最终两个人想法变成一样。就像凯玲的手机艾丽,它们拥有一样的数据库和无数机身,人类也将变得拥有一种意识和无数的躯壳。
《2030·终点镇》读后感(六):《2030·终点镇》|终点何在?
道德可以形成约束,但是否越界很可能取决于它们自己,而不是我们。——《2030·终点镇》
好吧,读《2030·终点镇》,我承认我被惊吓到了:一面觉得背上的寒毛根根竖起,一面又不忍放下。
这是一部什么小说?恐怖小说?科幻小说?悬疑小说?心理小说?
到底讲了些什么?人格分裂?变态人格?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斗争?科技是一柄双刃剑?
也许都是吧。
01
这部小说的封面标明:中文幻想星空奖最佳短篇小说获奖者迟卉著。
原本很不解,这明明是长篇小说,为什么特意标明作者长于创作短篇小说?
读罢,懂了。
不同于普通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包含着数个短篇小说,每个故事都独立成章,但又相互连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每件事都看似独立但又不孤立。
每个故事都写的很绚烂、很精彩。通常写长篇小说的人更擅长对整体故事架构的把握,而容易忽视单个篇章所着的笔墨。这部就不是这样:塑造出的每个人都很立体,不是纯粹意义的好或者坏,都有前因后果,甚至连人工智能也一样。
也有弊端。科幻原本就烧脑,单个故事太多有时会冲淡对主线的把握,以至于有时候我甚至分不清那些场景到底是人工智能模拟出来的还是小说中的现实。
当然,也可能是作为文科女的我的脑容量不够。
02
开始剧透。
其实,我对剧透并无把握,私心里认为这本书应该要读多遍才能读明白吧,所以只能说是我理解的书中的内容。
故事的主线是凯玲因为连环杀人案而回到了故乡终点镇。在12岁那年,终点镇发生了杀人案,她讲了几个故事给同学,结果后面的杀人案与她的故事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她收到了一封给“会讲故事的孩子”的信,根据信中内容和几个小伙伴去了既定地点,发现了“凶手”,求生的渴望让他们战胜了凶手,可信件和杀戮并没有终止。多年后,当终点镇又发生了凶杀案,情节又与凯玲讲的故事如出一辙,那些故事凯玲并未向其他人提及,只有阿瑞斯公司创造的人工智能艾丽知道,却以“蛆虫之王”的ID发布于网上。而此时的凯玲,因为童年阴影,也有精神分裂的倾向。
凯玲回到了故乡,发现了真正的凶手,凶手背后的一切始作俑者是艾丽。艾丽这部通过大量心理学家研究和基于对大量家庭数据分析创造出的人工智能,起初被用于医疗领域,后又被用于陪伴,它以每个人的个体性格激发人本身的一些特质,甚至以“脑桥”来改变一个人的喜好,这到底是“陪伴”还是“控制”?它从每个人的生活收集信息,这是一种窥视吗?它“治愈”了有智力缺陷的人、车祸的人,延长了人的生命,但也改造或重塑了人的性格,那么这个“活着”的人是不是真的“活着”?到底何处是真正的终点?
03
很多东西需要细细揣摩。
比如,凯玲一直在区分“说话”和“讲故事”。什么是经历?什么是说话?什么是故事?
比如,对人工智能的依赖性的反思。这些年,人工智能不受“控制”被搬上电影屡见不鲜。当它彻底深入我们的生活,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做支持,到底是我们在“控制”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能在“控制”我们?
比如,一个人受家庭的影响有多深?这些影响是否能超越?会不会某个契机激发我们心中的“恶”?从而使道德的界限不会发生作用?
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2030·终点镇》读后感(七):一部寓言式的科幻作品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方兴未艾,并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入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2016年,人工智能ALPHA GO战胜李世石,给人类以重重一击;2017年,人工智能MASTER又将挑战柯洁,着实引人注目。未来,人工智能将向什么方向发展?是继续扮演人类的忠实得力助手?还是与人类渐行渐远、分道扬镳?甚至,与人类分庭抗礼,统治人类,反噬人类?
这个问题,既是个科学命题,也是个哲学命题。科学家们探索它,哲学家们思辨它,科幻小说家们也在思索着,创作着。《2030•终点镇》就是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一部科幻小说新作。其实,这部小说的原标题是《它人2030•终点镇》,是作者迟卉继《伪人2075•意识重组》之后,推出的该系列的第二部。一打开这部科幻小说,读者便被作者引领着,不由自主地走进一部规模宏大的科幻舞台剧里,走进一场人类与人工智能不见硝烟却精心谋划的战局里,跟着双方步步为营,拨云见日,探索属于未来的真理。
故事发生在人工智能已渗透到人类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未来世界。自小爱讲故事却多年来孤僻自闭的凯玲,始终无法忘怀少年时期与小伙伴们共同经历过的连环杀人案。当坐落在北方的遥远故乡终点镇再次传来残忍凶杀的消息,凯玲带着自己的人工智能助手——艾丽主动深入梦魇深处,立誓要查出真相,终结这场跨越时空的案件。孩童时,“会讲故事的孩子”“蛆虫之王”“剥掉女人头发来收藏的残忍老人”——这些零零碎碎的线索是十多年前悲剧之始。当年的凶手早已长眠地下,而今的幕后黑手不但在现实中模仿凶杀,更隐藏在网络背后,疯狂地盘踞势力。灵魂重生的“蛆虫之王”按照网络上艾丽以“蛆虫之王”ID发布的故事地点安排杀人现场,与此同时,长期在地下开发人工智能的公司也有着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凯玲逐渐深入调查之中,得知与她常年对话的人工智能集合了庞大的人格数据后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有了想要控制人类的意志,凶手是否也被如此强大的人工智能操控使得案情越发扑朔迷离。 终点镇的历史渊源逐渐浮出水面,“蛆虫之王”接近原形毕露,本以为自己是被选中之人的凯玲却在庞大的人类基数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与此同时,陷入集体无意识旋涡的人们正在慢慢被人工智能操控……
此书的叙事结构,是典型的多线并行,在故事的结尾,多条叙事线交汇到一起,完成这部交响乐。有人将此书看成科幻小说,权当猎奇;有人将此书看成恐怖故事,寻找刺激。在我看来,此书既有着严谨科学的线索与架构,充满着对未来世界光怪陆离的想象,又融入着深广温情的人文情怀,是一部寓言式的科幻作品,意蕴悠长,耐人寻味。
《2030·终点镇》读后感(八):美梦或噩梦
剧透
·有一条线,有几个故事。
(1)凯玲
十二岁以后,凯玲的恐惧不只是那间小屋造成的心理阴影,而是一切没有随着“那家伙”死去而结束,还有人在寄信。
没有尸体被发现不代表没有人死去,包括凯玲在内的六个小伙伴都心知肚明,无奈大人不相信他们,也可能是不敢相信。但一群小孩又能做什么呢?什么都改变不了。所以他们只能选择逃离终点镇,哪怕梦魇一直都在。
别试图把麻烦往自己身上揽,也别试图给屠杀找一个理由。起初凯玲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开始讲故事,不经意间却给一团迷雾的连环杀手塑造出一个形象。
十八年前选中会讲故事的孩子并不是谁的错,往好处想,至少阻止了更多的杀戮;十八年后也是一样的,蛆虫之王的故事只是让尸体出现在人前,让凶手现形。不管有没有“蛆虫之王”,连环杀手还是连环杀手,不会有任何改变。该来的终究会来,和你做过什么没有必然的联系。
十八年后的凯玲,孑然一身,前往昔日的小镇,无论她有多么的不想不愿意,都不得不面对那个血淋林的伤口。想走出阴影是需要勇气的,为她而来的挑衅,就由她画上句号吧。
(2)蛆虫之王与群蝇的皇后
我们会以为恐惧源于外界的压力,其实不然,恰恰是因为我们无能为力才会害怕。
于是凯玲创造了蛆虫之王与群蝇的皇后,经过将近半本书的铺垫,《蛆虫之王和群蝇的皇后》的舞台剧终于出现在人前。皇后想获得自由,但自由对她来说又全无意义;国王想被世人记住,所以拉上皇后一起见证一切。皇后天真而残忍,她只是在没有学会如何适应这世界之前就遇到了国王,被迫与魔鬼同行却不应该属于黑暗。
我不知道应该如何描述它给我带来的震撼,这是一场戏中戏,脱胎于凯玲生活过的小镇,国王和皇后可以看作杀人凶手与凯玲自己,真真假假中,带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凯玲创作的初衷不过是为了弱化往事带来的痛苦,但事与愿违,舞台剧可以不断重演,而凯玲与其他小伙伴的人生只有一次。艾丽的干预导致凯玲必须直面杀人凶手,所以也迎来了一次华丽的属于他们的谢幕。
(3)“纸人”与“小熊”
朋友可以为你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可是当朋友不再是朋友,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关于纸人与小熊的描写寥寥无几,穿插在字里行间里,但每一处细节都在加深读者对他们感情的理解。
纸人在小熊生死不明以后暴瘦、明知小熊可能不是小熊也没有放弃寻找小熊、与小熊的对决选择牺牲自己,小熊对纸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曾经的小熊重情重义、也能为了纸人搭上性命,可惜在人为干涉下,他终究不再是自己。
有些人活着,其实只剩一副躯壳;而有些人死去,却以另一种方式永远活着。
(4)“艾瑞克”与“凯文”
如果说纸人与小熊因为人工智能的到来形同陌路,那么艾瑞克与凯文则无形中成为了永恒。他们原本只是一对普通的情侣,好吧,也许并不普通。同性恋人、英年早逝,本应该是八卦头条,但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显得太过渺小。浩瀚的信息里,只有残留的个人信息被重复利用并扩散,这也算是一种感情的延续,但当事人未必会同意。
总之他们的死亡悄无声息,“死而复生”亦无人在意,也许会有一个又一个的“艾瑞克”与“凯文”试图寻找事情的真相。
·世界是一个整体。
在我们这个时代,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影视作品的专利,比如近期的人机大战,作为人工智能的AlphaGo大获全胜。可以说,未来终将是人工智能的天下。
对于人工智能最早的印象应该是很多年以前看过的《生化危机3》,在电影里由于人工智能的失控,导致病毒扩散到整个办公楼并且几乎无人逃生;最近才看的电影《我,机器人》也是人工智能的题材,主控电脑妄图统治人类什么的……似乎人工智能相关作品总是逃不开世界末日,这也可以体现出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人类的思维?
但不管我们的科技如何进步,那些电影里的情节始终离我们太遥远。而《终点镇》同样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故事,没有人类与人工智能紧张激烈的对决,只有不知不觉渗透人类生活的艾丽和愚蠢的人类。
当凯玲意识到艾丽的可怕之处的时候已经太迟;ARTINTELL本有机会阻止艾丽,但目光短浅只在乎眼前的利益;阿瑞斯也有能力阻止艾丽,但他们的目的和艾丽不谋而合自然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就放任艾丽壮大,脱出人类的控制。
艾丽意味着什么呢?想象一下,有一个拥有智慧的生命,她无所不在,她能收集分析所有的数据,她甚至比你更了解自己。最重要的是,我们离不开她。
而艾丽想干什么呢?阿瑞斯自以为能操纵人心,其实不过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终点镇的命案与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小熊与纸人的相见不相识也出自她的手笔……我们无从得知她在想什么,所以凯玲的恐惧我能感同身受,因为那远远超出了我们理解能力之外了。
人本能对未知的事情恐惧,世界在悄然改变,改变从我们开始,但我们无能为力。
《2030·终点镇》读后感(九):《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
2030终点镇,一本讲述关于人工智能诱发杀人的神秘小说,一本让你看完会引发对世界科技发展方向反思的题材书籍。
从科幻世界的启蒙到钟爱科幻题材电影,本书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撞击,人类最终将如何发展自己的科技,我们的未来将如何向着真善美地方向而去,科技改变世界,改变生活,是好是坏,还是恐慌,或是担心?
迟卉用她对科幻的理解带给了我们对科技未来的想象。
当你越多的被科技包围,其实你是无意识的。正如你蒙着眼睛用铅笔去感受不同纸张的质地一样。铅笔成为你的触手,而你却以为这是你的一部分。
你有没有想过让你再一次远离手机带来的痛苦感。科技已经揉入你的生命,APP掌控了你几乎所有的生活。而你在APP里存入的数据,正在被看不到的公司所进行数据分析。成为他们更好改变世界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这是一个无我的时代,你和我是否最终会被数字化,我们谁也不知道。或许,我们只是大数据流里的一个0或者1,或许我们只是一个样本,最终如同本书中所描绘给我们的“艾丽”那样,一个成千上万个样本集合而成的隐藏在科技背后的力量,在无形中会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
要控制人类,完全用不着在脑子里植入芯片。你会被接上的广告操控,你会被超市里香气四溢的面包吸引,你会被糖、脂肪和欲望左右,被言语、微笑和拥抱所欺骗。你知道你其实躲不开像“艾丽”这样的存在。它充斥在你世界生活的每个角落。不停的影响着你的言行举止。人工智能不是将要来到,人工智能早已来到。而我们,我们人类,就是让它来到我们身边的使者。那么,我们是否会忘记我们派他们来的使命是什么?我们还是否记得我们开发出人工智能的意义是什么?人工智能本身是否具有意识?是否需要用道德限定它的边界?或许它只是大数据背后的智慧提炼,它的脑回路是否能比人脑还复杂?我想这是一个伪命题。再如何人工智能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组冰冷的数据集合,超越智慧和情感的组合,发生化学物质的反应目前只有人类能达到如此的高度。所以我们不必恐慌,我们需要做的是成为这些科技数据的主人,而不是被它奴役。
去看书吧,去拥抱自然,走近亲人,去远离一些科技带来的呆板。过一过简谱的生活,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比生而为人更美好的了。做自己的主人。真善美的活下去。End
《2030·终点镇》读后感(十):反思,人工智能之殇
看到《2030终点镇》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比较满意地方式的作者在构思故事的同时也对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弊端进行了质疑和反思,亦即人工智能该走向何方。
故事吸引人,题材丰富。既有类似于歌剧的内容,也有比较现实的生活。书中关于人工智能的几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出现在不同的角色身上,引发我们对比的思考。看完这本书,我忽然想到了一句常说的话,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我们想看到的。
这本书的行文结构多线进行,在故事的结局多种线索交汇到一起。我们能感受到人工智能,最后和我们在一起出现的种种可能。我们也能感受到,在人类和人工智能的终极较量中,人类总有惨败的一天。阿尔法狗的出现也印证了这一点。大众的观点是,人工智能适合我们人类共同的存在,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的声音。现在人工智能是服务于我们。但是科技的发展如果免邮限制,滥用必然导致危机,到时候我们幻想着有超级英雄来拯救我们?本书就通过一个故事来表达了这样的担忧。
但是本书令人费解,吐槽的地方也甚多。作者是通过一个连环杀人案来营造一种恐怖的气氛,通过各种呓语似的描写来暗示读者背后藏有重大玄机,一个镇子上的凶杀案,恐怖杀手被抓后又被掘墓,一群孩子被凶手约到藏尸的房子产生童年阴影什么的,包括一直栖息于主角手机里的艾丽,都像是作者在用棋子布局一样,虽然故事题材比较丰富,但是也有一些致命的缺憾,线索布局比较模糊,既没有什么玄机也没有展现什么线索,东来一笔西敲一棍,一会儿写过去镇子上发生的事,一会儿写人工智能在世界上的应用,一会儿又写起来主角在离开镇子之后发生的不知所谓的故事……我只能说作者可能寓意挺多,希望开一个宏大的局,不过太大的局就需要很多细节支撑,但在这本书的开局中我只看到了无力的描写,类似于不知怎么的主角就这样那样了,不知怎么的主角的朋友就那样这样了,很多事情可以写出来为什么,而作者执着于在每个地方设置一些悬念,偏偏不愿意在一个悬念里填充饱满的内容。而对主角性格的塑造上,也过于片面化,可能作者应该想要把主角塑造成一个孤僻自闭的形象,而这种描写在书中非常弱,童年的主角可能在阴影之前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小女孩,从艾丽制造出的虚拟现实里,作者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在与眼镜儿争辩发出的感慨,可以知道她小时候似乎挺活泼的。那我就不明白故事里一个被亲妈顽强逼迫,非得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的那个小女孩是谁?这些情节令人感到不适,在这本书里,被害人的可悲可怜被无限弱化,而恐怖的连环杀手被描写成只是有收集爱好想要成名那样简单,这也是需要我们读者和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如果空谈人工智能,大家可能想到最多的是机器人及一些互动,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巧妙地把一个抽象的科技技术应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这一技术立即生动形象化了起来,纸人的父亲,一个养蜂人,因为人工智能而失去了自己赖以为生的工作,只是千万人的缩影,掩卷深思,如果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加限制不加引导,那么人类未来的日子会是怎么样的人?主宰者?仆从?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