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记忆迷踪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记忆迷踪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3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记忆迷踪的读后感10篇

  《记忆迷踪》是一本由启山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迷踪》读后感(一):当死亡面前也有不平等之时

  《记忆迷踪》虽然定位是科幻小说,但是从开篇起就有一股浓烈悬疑味道作者启山本人便是一个资深的悬疑、惊悚、和科幻小说的爱好者,可以说,这是一部有着科幻“骨骼”的悬疑故事,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围绕咱们近几年医学界科学界的最前端的研究——换脑手术展开的(感谢度娘让我知道如此前沿的医学和科学研究),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人类大脑可以交换,那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除了医学上的排斥反应、手术难度等等问题之外,伦理上的各种问题、还有道德的问题都是值得深究的。。。可以说,换脑手术所牵扯出来的可不仅仅只是技术上的难题思考,更多的是对人性黑暗面的反映,这个故事以一位超级富豪刘永世的第四次换脑手术后失忆醒来为开端,停尸房醒来的他,看着镜子年轻的帅脸和手中陌生身份证,记忆一片空白自以为是身份证上所写叫“罗杰”的他刚逃出了医院,就变成了“绑架了富豪”的通缉犯;刚遇到了自称是青梅竹马女友,就有豪门千金来投怀送抱;刚得到了富豪家人的帮助,就莫名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这一切的乱局,似乎都和他的身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命运齿轮的推动下,他开始了这段迷雾重重的寻找自己原来记忆的未知冒险。

  说实话,作者的脑洞确实很大,从一开始以为“我”的身份是失忆的“罗杰”,到柳常青出场后,我便猜出来主角是被换脑后的“刘永世”,到了最后一页却是一句:

“我又望了望墙上的镜子,里面映出的,依旧是罗杰那张英俊的脸,不过他的嘴角,竟是挂着一丝陌生的诡异微笑……”

  打乱了我看完全文的思路,难道,这个“我”才是长生会的会长?这也解释清了那个王素梅拼尽全力按在“我”头上的探脑仪让我知道“前世”的原因,但是这就让整个故事线更乱了,简直是天坑啊。作者在埋伏笔和故事编排上可以说是做到相当完美,从罗杰到刘永世身份的反转,到永生会与反抗组织的斗争,再到孤儿院原来只是为了挑选合适移植大脑的“宿体”而存在阴谋,还有沈千芳与程东的仇恨,故事整体在前期埋伏笔和后期填坑方面配合得十分完美,除了最后主线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结局而是以开放式结局处理让人感觉还会有第二部出版的样子(又挖一个坑),全文读下来真的是酣畅淋漓,不只是因为悬疑和科幻的元素,更多的是因为作者给我们的思考:假如有一天,连生死都会因为贫富而被差别对待,连在死亡面前,都没有了人人平等,该怎么办?富人可以换脑得到永生,而穷人永远只有被挑选当做“宿体”的命运,而换脑之后的伦理问题和随之而来的道德问题等等,可以说,一部好看的小说不应该只是有好的故事和吸引人剧情,而是除了故事之外还能给我们留下思考和探索空间,让我们在故事结束之后依旧会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而不是把故事丢之脑后,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拥有更为持久生命力,也才更能为人们所记住,在我看来,《记忆迷踪》毫无疑问是做到了这一点的好作品。

  《记忆迷踪》读后感(二):悬疑冲击现实,科幻透视未来

  悬疑冲击现实,科幻透视未来

  悬疑小说要“悬疑”才好看,而“好看”是悬疑小说的最大特点。即,悬疑小说应具有某种神秘特性,用丝丝入扣的推理和演绎唤起人们的好奇心——求索未知,探究答案是人的本性之一,也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引擎”,而悬疑小说正是安在这台“引擎”上的“梦幻飞行器”。也就是说,科幻悬疑文学作品是现实的反映,但对现实又有预见性。在《记忆迷踪》中,美国现象级华裔悬疑小说作家启山创造了许多不可能场景,“抛开丰满人物设计踏实的描绘手法,单单是接二连三令人意向不到的情节就让人眼界大开”(双子星罗语)。

  一个快速变化社会,人们必将目光转向未来,而科幻悬疑作家所关注的则是现实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我们可以利用科幻、悬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这种观点我们在别的地方不能表达,但是在科幻悬疑小说中,就可以用它来表达。”正如加拿大作家罗伯特·索耶(Robert Sawyer)所言,悬疑只是创作的技法,以天体物理智能机器信息理论、脑科学等现代科技为隐喻的手段。《记忆迷踪》的重心指向了政治、社会、民生以及其他人文科学问题。启山的《记忆迷踪》就是这么现实,剥去层层悬疑的外壳,故事里总是呈现着最本真的社会问题和事务

  幻想,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最大特点。但是,人类受想象力限制,远多于他受物理定律的限制。弗洛伊德说,梦犹如烟花绽放只是一下子,但准备时间需要很长。他把梦解释为“愿望满足”,包括潜意识里的愿望。后来的研究还表明,梦不但可以在现实中演绎,还比弗洛伊德和其前人想象美妙,更有规律。而后,艺术家们也纷纷在作品中嵌入了梦的元素。其中,希区柯尔的《爱德华大夫》与约翰内斯•开普勒的《梦》带着强烈的弗洛伊德的气息几乎是精神分析艺术的典范,而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与启山的《记忆迷踪》则更接近荣格,更善于设置原型、面具情境

  《记忆迷踪》深刻地揭示人们的理想、希望、恐惧以及对时代内心压抑紧张感。“从混沌中醒来,我是谁?我又在哪?……在极度恐慌之下,我们猛地睁开双眼,发出大口的喘息。”开篇即“惊悚”,即弥漫着“悬疑”的气氛。“漫长等待,好似过来一个世纪……终于能扶着台子站起来了……镜子里赫然映出了一个年轻英俊的男子……唯一的瑕疵是自己留了个光头,头上还有一道明显伤疤。伸手去触摸那伤疤,一阵剧痛,疼得我把手缩了回来。”《记忆迷踪》一开篇,不但架构起了一个事实——大脑在特定情况下是可以被置换、被设定,乃至被操控的,还使人们更清楚认识到社会中的种种反常现象。

  科技改变生活,改变着人类的未来,《记忆迷踪》超越了现实的现实。曾经的“自己”究竟是谁?怎么刚逃出医院就变成了绑架富豪的通缉犯,怎么刚遇到自称是青梅竹马的女友就有豪门千金投怀送抱,怎么刚得到富豪家人的帮助就莫名的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而这一切似乎都和“自己”的身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自己”究竟是谁?和这些人又有着怎样的爱恨纠葛?随着故事情节的铺开,迷雾正在退散,而真相却让“自己”吓破了胆、伤透了心。不但黑手幕后还有黑手,就连真相背后也还有真相。为了私欲,为了苟延,人伦可以沦丧,高科技也可以沦为“帮凶”?

  科幻悬疑小说,常使人有“虚妄、不足为信”的错觉。而事实上,科幻悬疑小说并不虚妄。它常常把现实的情况放进一个将来“可能会”的情况去,把未来以历史的观点去处理,甚至把历史当作一种循环来处理。在特定的语境下,科幻即现实,现实甚至比悬疑更残酷。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两极分化的格局终于也抵挡不住时代的洪流面临崩塌的命运。在《记忆迷踪》中,作者探讨了诸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问题。透过《记忆迷踪》,作者不但顺应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展示了一个既虚幻真实世界,还深度反思了人性及社会伦理等问题。

  原载安徽人大机关刊《江淮法治》(法制版)2017年第六期P62~63

  《记忆迷踪》读后感(三):他人皆地狱····评启山《记忆迷踪》

  「他人皆地狱」

  --萨特《禁闭》

  当我看完最后一页,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再缓缓的把书合上的一刹那,做个深呼吸突然觉察始终主人公的故事发展一直悬着的心,缓缓落下原处。深呼吸一口气,用脑海在回味下整本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书中各种的人物,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我脑袋里浮现出「他人皆地狱」。死亡这个话题,一直围绕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无法不谈论它,因为我们无法逃脱它的存在。突然想起儿时曾经对《西游记》中孙悟空有着这样的一个想法:“孙悟空成了神仙,他也完成了长生不老永葆青春的愿望。当然这只是儿时一种特别幼稚的想法,因为无法得到他人的共识不了了之。十年后看到卫斯理科幻小说的《双程》里面的主人公拥有双程的生命,他可以活二次生命-从出生到衰老,再从衰老到年轻。当让他可以预知明天突发事件,也可以去用自己的力量去制止突然事情的发生。但结果还是·······毕竟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嗡嗡——嗡——嗡嗡嗡·····」

  ---梦野久作《脑髓地狱》

  ······嗡嗡——嗡——嗡嗡嗡·····

  当我刚翻开书看第一章的时候,故事情节不由让我想起了梦野久作的《脑髓地狱》,书中的第一句完全符合这本书的开头序幕。这本书难道又是一本中国特色的推理悬疑小说?因为这种情节开场,在很多大片或者是一些作者的书中见过喔!难道作者没有自己的DIY?只会各种模仿各路大咖的套路?这本书又要被我称之为“烂书”?被我不屑一顾的那种?一切未知???我看书有个习惯:故事情节必要中规中矩·有始有终,在这个框架内任意作者你天马行空简单点来说只要不是虎头蛇尾就行了,这最起码是对读者一种尊重。读者花钱买你的书,也需要你对读者有个完美的交代。这本书作者启山在故事中可谓是插入了很多元素在里面,悬疑就不废话了,大家都懂得。科幻在尊重科学结论基础上而创造出来的文艺(此处度娘)。这本书竟然发现的推理小说中写法着实在让我大呼过瘾——这本书我觉得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某些段落竟然使用了“叙述性诡计”!!!叙述性诡计简单来说:作者笔下描述的主人公,我们先宾为主的认为男主角的时候,一路把这个观点保持到小说最后的时候,才发现一直我们误以作者笔下的男主角,其实应该是一位女主角。我们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作为一个叙述性诡计的爱好者,这点我觉得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实属于画龙点睛之笔。

  对于启山的这本《记忆迷踪》几点看法:我首先认同某位书友对于作者使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对故事的叙述有一定的限制性,这点表示赞同。让我觉得此书美中不足的就是书的章符太多看着正过瘾呢,结果给你打出来四个大字:“请看下集!”这点唯一让我觉得美中不足。不过把整本书综合来看,作者对于故事情节的把握,伏笔的运用非常完美。但是结尾不如故事情节中的伏笔那么让人出乎意料,或许聪明的读者都会中猜出故事的结尾的大概。我更期待会有一种逆转的结尾。

  启山《记忆迷踪》是我二零一七年评价出来的第一本五星作品,期待作者的新书早日问世。再次感谢作者赐予我们这么好看的一本书。

  2017年2月10日 PM 9:23 二稿落款。

  2017年2月10日 PM 9:33 完稿落款。

  《记忆迷踪》读后感(四):悬疑与科幻强强联手的杰作

  文/龙女那伽

  自秦始皇以来,人类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就没有停止过,有关永生的话题层出不穷,相关作品也很多。神话、悬疑、惊悚、科幻、奇幻……各类小说中,几乎都能找到关于长生的话题。比如,古代的有《太平广记》,其中神仙卷大多讲述的是凡人修道成仙的故事,而成仙的一大好处便是“长生”。现代,关于长生的作品,大多集中在悬疑和科幻上,比如《1/14》中也有一个小故事,就是关于灵魂转生得以长生的,还有不少科幻小说,也设想过如果人类可以长生不死会怎样。而这本书,将二者结合了起来。

  作为悬疑小说,本书开头就设置了悬念,同时也构成了整本书的主线。失忆的主角在停尸房醒来,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追杀和逃亡,而这一切,主角和读者都不知道前因后果,这种主观视角读起来相当吸引人。在主线谜题(主角身份)之中,引出分支谜题,就相探索未知地图一般,一点一点驱散眼前迷雾,接近真相。并且,接近真相的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而是曲折、反复,在你以为已经是最终结果时,突然来一个反转,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这些,都是悬疑小说中,不可或缺,却又很难写出彩的部分

  本书开头部分有点类似于《谍影重重》,在身份未知的情况下,偏偏主角没有静下来好好弄清楚状况的时间,节奏非常紧凑,画面感极强。难得的是,在这样紧凑的节奏中,作者还不忘埋下伏线,从中段开始,前面的伏线渐渐起了作用,而此时,作者又不知不觉为后来的情节挖坑,还没读完的时候,都有些担心,作者挖这么多坑,最后该怎么填?网络小说的写作中,经常会有这种现象:前面挖的天坑,后面草草填起,让人十分失望(比如盗墓笔记)。而本书作者则非常细致,就连头上伤疤的形状,都是一个十分不显眼的伏笔,在后面的反转情节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为科幻小说,这本书兼具软硬科幻两种风格,我觉得,更接近软科幻,而且,是针对“长生”这种深度挖掘下去总让人不寒而栗的人文主题。

  在许多科幻小说中,软科幻往往会预设一个前提,并且,重点不在技术细节。本书对技术细节的描述,还是比较详细的。结合现在已经有的关于“换头术”的资料,再适当发挥,套入未来背景,却丝毫不让人觉得违和。因为,技术虽然是未来的,而人性,却亘古未变。

  科幻小说中,有一类重要的分支,就是探讨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应当说,当科技发达,而人失去人性时,整个人类社会会被颠覆成什么样子。

  本书中,换头术成为长生的主要技术。而掌握了这种技术和各种资源的上层,为了长生,不惜将所有人当成可随意利用的“宿主”。这种众生不平等的对立感,其实在很多作品中都有过表现。比如《2012》中,面对末日,绝大多数人都只能等死,而登上方舟的船票,则掌握在高级政客和有钱人手中。

  谁应该活下去?谁应该得到长生?无论怎样,对稀缺资源(末日活命的机会和长生)的争夺中,人类从来都不会遵循平等原则。

  大多数作品中,发出怒吼和抗争的,都是普通人,是被忽略或者被利用的人。因为不愿服从被抛弃被利用的命运而奋力一击。这本书中,主角的抗争,更像是“叛逃”,是对自身所处的阶层的叛逃。然而,涉及生死,谁能真正洒脱?

  结尾的开放式结局,让人不由得细思极恐。长生会被消灭了,然而,对长生的追求,并没有消失,人性的黑暗并没有消灭,所以,那个意味深长而又诡异的笑容,让人即使看到大团圆的结尾,仍旧会不寒而栗——故事,还远未结束!

  我很喜欢这本书,作者节奏把控得很好,结尾多少是有点匆忙了,如果还有后续,这本书,倒是个不错的开端。另外,书中的感情描写,还是不够细致,感觉脱离不了网文无限“YY”的那种粗糙,不影响整本书情节的精彩,只是阅读感觉不太舒服。当然,这仅仅是对我个人而言。

  《记忆迷踪》读后感(五):以永生为名

  这是一个发生在近未来的伪科幻小说。

  名为“长生会”的组织,暗中寻找身体机能匹配的宿主,将大脑与记忆不断移植,以追求永生。近两百年来,他们隐藏在黑暗中,伺机而动。历经换脑的会员,如涅槃凤凰般,每次都能重生,获取新的生命。为了实现个体生命的延续,他们不仅对陌生人下手,更是对自己的亲人、子女利刃相向。伦理纲常早已不复存在,他们甚至打破了生物进化的规律,自诩为新世界的“神”。

  《记忆迷踪》的主角罗杰,重生于善恶天平的两端。他既是“长生会”的资深会员、为延续生命而心狠手辣的刘永世,又是丧失记忆、却又三观很正的罗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是善恶两种属性的集合体。小说以罗杰的行踪为线索,一步步牵出“长生会”的内幕,之后纠集队友升级打怪,最终干掉大BOSS获取正义的胜利。

  作者采用章节结构,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从开始到最后,一气呵成。在这个网络小说很模板化的“快餐式阅读”时代,这本书赢在了内容上。在作者的清奇脑洞和疯狂故事外壳下,是对永生及人性底线的探讨。文中曾提到:“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不朽的生命与精神”,我个人认为,这句话虽然没错,但重点应在于应该怎样去理解这里“生命与精神”的“不朽”。“长生会”显然认为是物理上的延续,即肉体不灭。这里的肉体,即是自己的,也包括别人的,总之就是“我还有命”。但从一般现实价值观的角度来讲,真正能延续的,只有无形的思想与精神。诚如叔本华所言:“身体亦属表象世界,是不可靠且并非自身本质之物。”

  一旦有“续命”的技术出现,那么人是否会为永生而无所不用其极?作者给出了疯狂的假象,即以“长生会”为代表的一派将会为人类群体重新洗牌。为了方便延续生命,他们从各地寻找合适的宿主,如家畜般豢养在孤儿院中。这里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背负上了成为“容器”的宿命,直到刘永世借用罗杰的身体换脑失败,才打破了这一轮回。类似的桥段设置,在日剧《无间双龙》中也曾出现过,孤儿院成为日本权力高层的后备器官库。

  换脑后失忆的罗杰,到底是罗杰,还是刘永世?在最后的战役中,会长将新开发的“记忆恢复头盔”强行戴在罗杰头上,他本人称并未恢复记忆。然而之后戴上头盔的会长却明显被如山崩袭来的记忆击垮。小说最后,中枪后再度苏醒的罗杰露出了诡异的笑容,是否意味着,他的记忆在戴上头盔时就已经恢复?而之后的他,不过是为了消灭会长、让自己站在食物链顶端而做出的掩饰?作者并未给出解答,只是在这样一个诡异的笑容中收尾,留给读者玩味。

  《记忆迷踪》读后感(六):推开记忆之窗

  推开记忆之窗

  偷爱警/文

  秦始皇派人去蓬莱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故事,想必家喻户晓。科技发展,人的想法也变了,不需要再去编瞎话去找什么长生不老药,现如今打个针、吃个药或许就可以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如果说不老传说是遥不可及的神话,随着科技进步,和人脑、电脑、超级创造的诞生,似乎没什么不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启山兄的这部小说,一定程度上,让阅读者会脑洞大开,节奏紧密,铺垫有序,对于一个新势力作者,能写出这样的小说,已经算是可圈可点了。至于后续发展,还要看他的造化,对于书中的一些细节处理,作者处理的过于完美,任何一部小说,尤其是悬疑小说,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认同,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此,小说中的某些细节,有待商榷,甚至有删节的必要。而对于小说结尾的处理,过于草率,但诚如某些读者说的,最后的一段文字处理,确实够精彩漂亮。一部好小说,并不是速食快餐,能有回味的东西,就已经是好作品,恰恰这部小说有这样的亮点出现。不管你认不认同,这部小说,从某种角度看,是有新意和创新的小说,一部烧脑的作品。

  在文字中遨游,是一件轻松美妙的事情。作者运用他所知道的物理学、医学、神经学,为读者呈现未来人类的三维空间。天空之城、机器藏獒、智能战甲…新鲜出炉的高端科技产品悉数登场,那些你知道不知道的产品如此的神秘而着迷,越是未知,越有吸引力。作者抓住了这点,试图牵着读者,陷入到一个个迷局当中。哪一个“他”是真正的自己,哪一个“她”是受害人。直到小说的最后一个字,你也不会想明白,谁站得住“理”字。

  智能确实带给人类很多便捷,生活上的帮助。而智能也会损耗人类的空间,这是越来越深入的话题,例如作者在前面100页左右都是在铺垫人类的利欲熏心,狡诈诡辩的一面,而引入智能自动化的篇幅,人类又变得如此的渺小和悲悯。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人类到底是渺小还是伟大,是自私还无私,智能科技所带来的利益大一点,还是弊端更多。每个人都知道大脑对于人自身的重要性,而一旦智能化替代脑神经运作,大脑的存在就是多余的个体。

  在智能爆炸的阶段,任何创造都那么不起眼,没什么了不起,是现在创造飞速发展的基石,人类开始考虑如何登陆火星,如何开发星际,如何更好地为我所用。延长寿命,等到那一天的到来,让自己长生不老,成为一种守候期待。并不是因为遗憾而去考虑生命价值,而是因为获取更多的私欲利益,而继续生存下去。贪得无厌可能是人类面对的最大课题,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利益不过是浮云掠过的陀螺,终究会停歇,终究会被替代,终究会遗忘在时间隧道里。

  环境带来的改变也是作者力求的话题,富豪们生存环境是神秘奢靡的,而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是开放贫瘠的。资源更多掌握在富豪和权力的手中,而百姓作为底层的基石,所要求的仅仅是生存下去,是最简单的诉求。当然百姓心里也会有梦想,如同中彩票一样的幻想曲。“万一要实现呢”?

  男主是一个超现实的人,即使被偷换了大脑,还是固执的的坚守底线,脑瓜里是不是有豆啊,女人一个个投怀送抱,还这样那样的坚持只爱一个人,真以为自己是耶稣啊。 男开化的太慢,节奏完全可以提前反转。

  记忆是存储的一种方式,如果记忆消失,人的烦恼是不是会减少很多,答案是否定的,即使记忆消失,下意识和惯性、潜意识,很可能还是会随着记忆磁盘的闪现,不断的涌现出来,所以记忆只是一扇窗,推开窗户的人只有自己,当然关上的人也是自己。

  《记忆迷踪》读后感(七):永不停止的正义与邪恶之争

  用“脑洞清奇”这个词真的不足以道出《记忆迷踪》的奇幻之处,因为所有被标以“悬疑、惊悚、科幻”名号的书籍,无一不是脑洞清奇之作。自我以为,在众多的此类书籍中,只要你翻开第一页就不想再放下,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与主人公共同经历那些惊疑、恐惧、绝望、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那么这本书就算是成功的。

  启山的《记忆迷踪》对我便是这种深深的吸引。某个晚上的10点,我翻开了第一页,凌晨的2:16,我合上了最后一页。看完整本,我才开始仔细的看本书推介和评论,我只是想看看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是否能和作者与推介者保持同水平的认知度。

  这本书主讲了对“永恒生命”的追求,只不过,因为手段的卑劣与荒唐,不能以“永恒生命”这么正义感的词汇称之,而只能用“长生”来降低这个追求的高度,仅以欲望形容之。为了达到长生的目的,专为富人而设的“长生会”抛却了伦理纲常、人文道德,妄图通过钱财绑架高科技与穷人的生命,以实现这个见不得光的梦。本文的主人公罗杰仅是这个过程中出现意外的一个特例,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这个意外的特例而展开。

  ※亲情、爱情的纠缠与考验。

  苏乔、刘心蕊、沈千芳,同是青春妙龄女子,无一例外的对外表俊朗的罗杰有爱的思慕,从头至尾,这朵朵爱情之花都在清新的开放着。无论罗杰身处何种险境,性格迥异的三位女子都不曾抛弃这份爱情。

  柳常青对刘永世也算是爱情吧?虽已经历了三四次的换体手术,但她的初衷一直是与刘永世相携相依,共享不尽荣华。只因这份欲望过于自私自利,有违人伦,即使花再艳丽,也无芬芳可言。

  刘心蕊是柳常青的女儿,李政凯是李兴的儿子,从亲情上来讲,已是世间的至亲血缘,但为了“长生”这个扭曲的欲望,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女也丝毫不在话下。“只要自己能长生不死,我管你是女儿还是孙女呢。”(p094)“没错。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的命才是最重要的,别的都没有意义。”(p095)柳常青的冷血跃然纸上,人性究竟荒唐到了何种程度。

  ※虽然对可贵生命的剖析建立在令人憎恨的角度,但唤起受众“珍爱生命”的目的应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因为财富这道门槛,穷人理所当然的成为交易中的被利用者,也因为贫穷,而无权参与游戏,只能任人宰割而不自知。“只要能长生不老,什么亲人朋友,道义职责,事业爱情,包括钱财富贵在内,一切人间俗事都不值一提。当然了,没有大钱或者大权,你也没法长生不老。”“只要自己能活得长久,管他人死活做什么?”(p116)本应代表正义的老警察杨志成这番丧失了人性和职责的话刻骨的点出了“活着”的重要性。

  ※所有天马行空的幻想都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作依据,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

  *沈千芳前两次的出现都被罗杰视为“女鬼”,主要是因为她有纵身弹跳十多米的功力,非常人所具。这个功力利用的是可以通过地球的重力场自行充电的能量盒,把重力场控制技术武器化。(p149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讲解)

  *刘永世的别墅和长生会的总部里,都设有看家护院的机器藏獒,而机器藏獒的功能则来源于狗头里装置的自动化武器的核心部件。

  *p041页柳常青为罗杰和苏乔所配的智能手环,借助投影键盘和全息成像等技术,把旧时代的手机、电脑以及随身医疗设备的全部功能,都集中在了这个小首饰上,相当于每个人的电子助理,对生活极为方便。

  *本书关于“长生”的幻想来源于所谓的“换脑手术”。“两个世纪前,有一个医学奇才,就是霍建德医生,他攻克了神经细胞的精确切割和神经轴突的融合等技术难题,终于在低室温下第一次成功完成了换脑手术。从此,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p090)“换脑手术的提供者叫作‘原体’,身体提供者叫作‘宿体’。早前若原体和宿体不匹配,就只能用药物来控制排斥反应。不过现在全球人口都有基因库了,只要找到能基因匹配的宿体,也就是白细胞抗原吻合、神经细胞融合度好的配体,之后就不用担心有排斥了。所以我们通常会先把匹配的宿体控制起来,做手术的时候再用……”(p093)这些科学与幻想的结合非常精准的为本书的故事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科学的存在,更有幻想的色彩,真真假假,一切皆有可能。

  关于“正义能不能战胜邪恶”这个命题,普天之下的选择应该都倾向于“能”。但这也极似于“世界需要和平,但世界真的能实现和平吗”这个命题。所以,在地球上,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永不停止,威胁和平的事情也永远存在。而人类,只不过在美好愿景的感召下,尽最大的力量行使着正义,呼唤着和平。在《记忆迷踪》里,结尾的一句话足以总结邪恶的存在:“我又望了望墙上的镜子,里面映出的,依旧是罗杰那张英俊的脸,不过他的嘴角,竟是挂着一丝陌生的诡异微笑……”(p266)天哪,这一丝诡异的微笑应该仅仅只是罗杰的躯体发出的,但绝对不会是罗杰本人了。到底会是谁呢?为了这一丝诡异的微笑,我反复看了第五十七章的“决战”。猜测如下:一,会长。会长曾经把探脑仪摁到罗杰的头盔上,而且罗杰对后来质疑他身份的沈千芳说了一句话:“我既不是以前的罗杰,也不是刘永世,我就是我。”(p261)那么苏醒后的罗杰应该是换脑之后的会长(这个可能性比较大)。二,刘永世。第五十八章的结尾里,沈千芳告诉罗杰,说医生已经取出了他大脑里的弹片,脑瘤也不见了。如果不是这个脑瘤,换脑的手术就不会出现意外,那么刘永世将以罗杰的身体继续生活。但现在,脑瘤不见了,罗杰的身体刘永世的脑,应该是刘永世也说得过去。不管哪一个猜测,悬念已设,正义和邪恶的斗争将永不会停止。

  《记忆迷踪》读后感(八):当现实离未来并不遥远时,人们对未来却阴晴不定。

  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一个做统计分析的朋友感慨道:太突然了,感觉整个世界都变了。我不忍告诉他,腾讯早在2015年就在用dreamwrite做写手了。所以,果壳网的微信文总是在最后自嘲到,一个AI写的内容。 当现实离未来并不遥远时,人们对未来却阴晴不定。既然已经有人预言在我们之中已经有永生不死的人存在了,所以我将《记忆迷踪》看做是对不远未来的一种假设。 书中描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占据着世上大部分资源,有富人、有科学狂人,也有干脏活的警察,但他们都依靠着换脑术长生不死。在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和“宿体”——能用于交换身体的人。 从秦始皇肇起,权力者妄图长生不死的故事已经代代相传。那么,一旦长生不死了,这个世界又将变成怎样? 比如我们不再需要父子、母女,甚至子女成为最天然的“宿体”,由于基因的不排斥,长生者用子女的身体来续命成了最简便的途径。 比如,我们如何区分“我”与“非我”,如果一个人的大脑是A,身体是B,那么,这个人到底是A还是B? 当然,《记忆迷踪》本质上还是小说,讲述的还是个人对抗邪恶组织的故事,所以,我们可以把讨论先放一放,说说小说本来应该呈现的状态。 有一个段子讲的是恐怖分子突袭北京。开飞机(撞楼)的,由于雾霾迷了路,上地铁(炸弹)的,被偷了包。用这个笑话来解释好莱坞与本土的对接也是形象的。 《记忆迷踪》一开始就是好莱坞大片的既视感,悬疑、机械战甲、打斗,然而看到第10页就已经知道了背后的故事。 不过,在设置悬念方面,《记忆迷踪》却在中段高潮迭起,谁是长生会会长,剧情的反转,让人不忍释卷。同时,明显的,由于摆脱了对好莱坞固有模式的模仿和对描述现实的企图——很明显地有一段关于空气质量的描述让人想到了对雾霾的回应,但这段描述却对故事没有任何影响——故事也越来越精彩,而各种角色的丰满,也使得小说越来越精彩。 在角色的丰满方面,作者显然是深谙好莱坞大片的精髓:狂妄自大的反派必须恪守着自己的唯一信仰,在简单的二元对立中必然存在反差角色,穷人不一定都好,富人也不一定都坏,复仇和好奇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唯有爱才能终止一切。 好吧。原来我如此晦涩的讲完了书评。 悬疑故事书评第一定律:不剧透。 期待早日搬上银幕。

  《记忆迷踪》读后感(九):在死亡面前,有可能不再人人平等

  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可以侥幸逃脱。而《记忆迷踪》这本书,恰恰讲述了一个连生死都存在着巨大不公平的故事,在死亡面前,不再人人平等。

  永生是令很多人神往的一件事。古时候很多帝王都以炼丹或者其他方式寻求长生不老。连西游记里面的妖怪,都渴望吃一口唐僧肉,以达到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但长生术真的能够实现吗?

  2012年3月初,俄罗斯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在“全球未来2045年国际会议”上提出,将人类思维移植进机器身体中,以实现长生不老的“阿凡达”计划。据说该计划的第一步——创造一种人脑控制的机器人,已经指日可待。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真的如同《记忆迷踪》里一样,人类彻底征服了死亡,实现永生。

  在《记忆迷踪》里,实现长生术只需要一场手术,而富人与穷人只是“主体”与“宿体”的关系。为了找到适合的“宿体”,“主体”可以牺牲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或许在永生之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而是社会伦理和社会公平。《记忆迷踪》不仅讲述了一个正义的反抗组织与长生会的斗争,更是深度展现了人性最大的恶。

  如果未来“阿凡达”计划真的实现,我们人类不仅要面临着财富与地位的不平等,还要面临死与活的巨大差异。无论从公平、伦理、社会等方面来说,这对整个人类而言,是一场巨大的变革与考验。

  这本书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对于词语与成语的运用,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描述,足以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功底。但比较遗憾的是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角度来描述的。

  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对故事的叙述有一定的限制性,使得故事情节不够饱满,仿佛有一张网,束缚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同时,以第一人称来写,故事的视角只能局限于主角的角度,导致对其他角色的塑造不够立体与饱满。比如苏乔与沈千芳的人物性格都缺少个性化。

  如果《记忆迷踪》是用第三人称来写,用上帝的视角,就可以写出故事里更多的细节,如很精彩的一段,长生会会长被戴上“探脑仪”后,究竟想起了什么,致使整个人崩溃。当然,以上帝视角来增加人物心理的描写,可以丰富人物形象,让角色更生动且具有特色。

  《记忆迷踪》是一本很精彩的科幻小说,故事情节也不落俗套,但私以为,第三人称会让小说内容更精彩,更跌宕起伏,整个故事也会更气势恢宏。

  小说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对伏笔的运用,尤其是——“罗杰”是谁与长生会会长是谁。但不得不说,小说的结尾略显仓促了。

  我最喜欢的是小说的最后一段话“我又望了望墙上的镜子,里面映出的,依旧是罗杰那张英俊的脸,不过他的嘴角,竟是挂着一丝陌生的诡异微笑……”。关于这段话我自己的猜测也就不多说了(主要不知道自己猜的对不对),希望能看到作者继续写后面的故事。

  :书的第203页:“苏乔一下【在】跪倒在地,和小丁一起抱头痛苦”。我觉得应该需要修改一下吧。

  (话外:我好像是写了一篇观后感,而不是书评……【捂脸】以上有不对的地方,请包涵指正。)

  2017年1月25日

  《记忆迷踪》读后感(十):沿着记忆的迷踪,是否能找回自己?

  《聊斋志异》中有关于换头的故事:说是有个叫朱尔旦的读书人胆子很大,偶尔认识了阴间官员陆判,成为朋友。陆判发现朱尔旦读书不开窍,于是趁朱尔旦酒醉,为他换了颗心,于是朱尔旦果然中举。朱尔旦继而觉得妻子虽然身材很好,但是面容不美,很是遗憾。于是陆判又寻了一颗美人头给朱夫人换上,朱尔旦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